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共28张PPT)
——彼得· 曼德尔
森
欧盟贸易委员
知识结构
课堂小节
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 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 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 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 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 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
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
导 言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 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 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知识小卡片:有关特区的知识 第一,特区为什么不是旧时 的租界? 第二,特区的所有制形式 “特” 在哪里? 第三,特区的经济活动“特” 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森
欧盟贸易委员
知识结构
课堂小节
根据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 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 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 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 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 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多 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
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
导 言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 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 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 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 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知识小卡片:有关特区的知识 第一,特区为什么不是旧时 的租界? 第二,特区的所有制形式 “特” 在哪里? 第三,特区的经济活动“特” 在哪里?
概念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 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 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 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③.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被分配给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何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者们看到,迅速的工业化而不是小农经济才是成功发展的关键”后 采取的经济措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D 2、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C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 B 五千年左右
• C 七、八千年 • D 一万年左右
D
课堂练习
• 2、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以下三个
• A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 B 西亚、中南美洲和东欧
• C 西欧、中南美洲和东亚
• D 西亚、拉丁美洲和东亚
A
课堂练习
• 3、中国原始农业在种植业方面,北方以()为主, 南方以()为主。
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 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 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 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 耕种﹐所以称代田法。
耕耙耱技术
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 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 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 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耙
耱
都江堰全景
外江 内江
鱼嘴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玉米、甘薯
羊驼
水稻、粟
狗、猪、鸡、 水牛
(二)奴隶社会的农业 (夏、商、西周)
1、生产工具: 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2、生产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4、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5、耕作方式: 集体耕作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ppt课件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
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
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No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Image
淳安中学 洪秋昱
读农书 学农史 走进农耕文明
徐光启著(明) ,《农 政全书》共60卷,50多万
字,内容非常详尽。全书
共分为十二目。分别是农
本、农事、农器、水利、
田制、 树艺、蚕桑、蚕
桑广类、树植、牧羊、制
造、荒政。
——《农政全书导读》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政全书校注·田制》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
国有制度,井田制出 现于商朝,到西周时 已发展很成熟。
思考:井田制产生于什么时期?在此之后又确立什么新 的土地制度?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
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
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No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Image
淳安中学 洪秋昱
读农书 学农史 走进农耕文明
徐光启著(明) ,《农 政全书》共60卷,50多万
字,内容非常详尽。全书
共分为十二目。分别是农
本、农事、农器、水利、
田制、 树艺、蚕桑、蚕
桑广类、树植、牧羊、制
造、荒政。
——《农政全书导读》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政全书校注·田制》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
国有制度,井田制出 现于商朝,到西周时 已发展很成熟。
思考:井田制产生于什么时期?在此之后又确立什么新 的土地制度?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中国目前加入的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是机遇,也是挑战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贸总协定 亚太经合组织APEC (1991年) 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SCO)
东盟10+3经济组织(10代表东南亚10个国 家,3代表中韩日三国)
三大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材料四 德法矛盾:必普法要战性争—— 一战——二战
1814——1945年的1100年间,德法大仗23次,小
1仗、50近次。代平欧均5洲0年冲打突一仗和。战争不断,给人民 造材料成五 无战穷争的使欧灾洲难经济,遭激到了起巨人大们破坏对:欧在英洲国统, 一1/4的的愿财富望毁。于战(火历之中史。因法素国在)法西斯占领的摧残 2下主、要,现城生市产实被处因毁于掉瘫素的痪:比状例态战从。后德60欧国%到被洲9战5%国争不夺等家去。普70遍0万衰人口落, 3、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为抵 御材来料六自第苏二联次的世界威大胁战给和欧美洲留国下的混控乱…制…欧洲 4联 各、合国根是人绝 民本对 将原迫 会因切 沦需为:要超经的级。大济没国发有的政附展治庸的上。需的《一阿要致登,纳欧回洲忆
作 加强了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经济增长。通过自由贸易实 用 现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问 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尤其对墨西哥造成民族工业受损的后 题 果。
APEC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亚太地区是 指太平洋沿 岸各国,包 括南北美洲 濒临太平洋 的国家、太 平洋内岛国、 大洋洲及亚 洲东部各国 和地区。
2.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和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有①在美、 加、墨投资上,各成员国均可从自由贸易区内获得经济利益 ②其 建立促进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对三国经济发展没有任何 不良影响 ③加快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④为美洲自由贸 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优质PPT课件
夏、商、周:官府垄断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收归官办
4、主要成就和影响:
领先世界的冶金业;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历史悠久;素 称发达;世界 领先。
第二页,共29页。
(1)高超的冶金技术:
技术 冶铜技术 冶铁技术
炼钢技术
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商周时代:繁荣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铁剑 )春秋战国:使用铁农具,并推广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夺得千峰翠色来。”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 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诗歌、文献的描写越是优美,越引得人们去考证、猜想,以致于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而秘色瓷究竟“秘”在何处,知道的人却越
来越少,也就越发加剧了这种瓷器的神秘感。
第七页,共29页。
鉴宝
当一回文物鉴定专家,请同学辨别其它宋朝五大名窑的瓷器。
“瓷器大国”
第二十页,共29页。
探究小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1、中国古代手工业是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三种家经庭营手形工态业并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
器、纺织、酿酒、编织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 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明清时代的某些手工业部门, 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工场中,都已具有相
"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
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
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
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 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 必修2 经济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共25张ppt)
北洋海军章程
北洋海军军旗
4. 在教育方面,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 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 近代教育的先河。
5.结果--失败 (1)标志: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2)失败的根本原因: 只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彻底变
革封建制度;
6.积极意义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要 1、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2、陈启沅在广东开设继昌隆缫丝厂
企业:3、朱其昂在天津经营贻来牟机器磨房
3、特点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
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 ,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 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 不过721.5万元。
市场、劳动力。 (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注意: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只 是开始解体,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 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
二、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为了维护 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 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一场地主阶级自 救运动。 1、背景: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处于 内忧外患的形势;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
纺织分离
纺纱、织布两种纺织业工序中,纱和布又可同时作为 独立商品。在近代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飞梭和珍妮机被 发明以来,纺和织的质与量都得到了质的飞跃。19世纪70 年代,在中国的洋纱价格比土纱价格低三分之一。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农民经过仔细斟酌,发现买纱织布比自己纺纱织布成本低得 多,于是绝大多数农户开始放弃纺纱这道传统工序,而改用进口 洋纱织布。这一过程被称为“洋纱取代土纱”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缓 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长了惰 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 性。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在二次大战后纷纷
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
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
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
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2.调整改革 (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 象,各国开始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 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二、建立“福利国家”(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概况 实质 影响
③1973 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
④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
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实 质
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 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 务
影 ①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响 ②“福利国家”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发展概况:产生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了尽快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成为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主要特点:①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 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③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在二次大战后纷纷
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
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
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
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2.调整改革 (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 象,各国开始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 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二、建立“福利国家”(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概况 实质 影响
③1973 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
④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
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实 质
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 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 务
影 ①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响 ②“福利国家”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历史解释 (1)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2)发展概况:产生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了尽快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成为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主要特点:①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 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 ③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2.对世界: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 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主思考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提示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新政后,把美国的私人垄 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为何只是“缓和了经济大危机 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新政是怎样“改良……资本主义体制”的?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提示(1)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4.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一项社会政策。 该政策的目的是( )
A.恢复工业生产 B.开展“以工代赈” C.建立社会保障 D.保护劳工权利 解析失业金制度是工人失业后的保障措施,故C项正确;失业金制度 是工人失业后的保障措施,与恢复工业生产、开展“以工代赈”和保 护劳工权利无关,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C
一
二
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二、实施“新政”(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举措
财政金融方面 工业方面 农业方面 社会福利方面 社会立法方面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
二
三
提示
举措
财政 金融 方面
①整顿财政金融,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制证券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共32张PPT)
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
3、一些爱国工商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 业救国”的呼声。
爱国精神
爱国火花
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一组火花 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种精 神也是支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面粉业
外国资本控制了全 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 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 产能力的94%。至于机器 制造业,国内几乎是空 白,机器设备完全依赖 从国外进口。
重工业基础薄弱
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3、局限性:
(1)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2)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不可 能独立发展。 (4)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1938
=
= = =
=
1939
1943
人们不得不携 带大捆大捆的钱前 往抢购日用品……
1945 1948
=
大米0.000 000 001 85两
3、陷入绝境(1945-1949)
(1)原因: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2)表现:
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主要原 因是 A.清政府的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阻碍 D.帝国主义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4、费正清教授曾经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下列理由中不能 正确解释这一观点的是 A.因为中国社会环境未改变 B.因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阻力依然存在 C.因为帝国主义的破坏仍然未停止 D.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1单元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世界人口总数(亿)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 史①。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 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 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②。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 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③。
教你读史 ① 强调欧洲的主导作用 ② 从文明史观看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③ 体现动植物交换的长期性
探究一材料中的“生物大交换”有何特点?
提示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 (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 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 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①。在南部非洲,木薯 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 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那里的人们第一次有了足够多的剩余 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②。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 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教你读史
① 番薯和玉米引入中国既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又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②
在非洲,木薯和玉米的引进使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 的发展
探究二根据材料,归纳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对中国: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过度垦 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非洲:促进非洲人口增加,促进非洲国家政治制 度的兴起。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 史①。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 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 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②。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 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③。
教你读史 ① 强调欧洲的主导作用 ② 从文明史观看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③ 体现动植物交换的长期性
探究一材料中的“生物大交换”有何特点?
提示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 (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 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 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①。在南部非洲,木薯 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 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那里的人们第一次有了足够多的剩余 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②。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 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教你读史
① 番薯和玉米引入中国既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又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
②
在非洲,木薯和玉米的引进使人口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 的发展
探究二根据材料,归纳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对中国: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过度垦 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对非洲:促进非洲人口增加,促进非洲国家政治制 度的兴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质课件(共28张PPT)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英国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西欧 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
——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第三版,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8
美国学者 杰里﹒本特里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851年,英国首开万国博览会版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 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 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 劳动的过程。它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 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 形成。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一、市场的需求
材料二:设无广阔的国外市场, 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 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 有好好发展的可能。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7课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年1月,总第457期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从珍妮机到 蒸汽机
但更主要的是,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 精神风貌以及价值标准已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地步。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 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 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 ——《世界文明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共27张ppt)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 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 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 ,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 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 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安徽绩溪湖里村“红顶商人” 胡雪岩。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1.布局的变化 (1)坊、市分立: ①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 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 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城市中的居民住宅区称作坊。 (2)坊、市界限被打破: ①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汉口镇、 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②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
补充:宋朝时,坊市界限、现。
2.功能的变化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 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 移等,催生了一批批纯商业性质的城市,扬州、成都等一批 南方城市兴起,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宋元时期 ①两宋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 现在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等方面。 ④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⑤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 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 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 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 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 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 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 ,赚大洋。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共58张PPT)
拉萨
南通 长三角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万县 宜昌 武汉
上海
重庆
九江 温州 宁波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贵阳
长沙 厦门 福州
瑞丽 昆明
深圳
沿海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河口
东兴 珠海 广州 北海 湛江
汕头 闽三角
珠三角
经济特区
海南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开放体系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推进 点
线
范围 沿海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 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 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 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 展。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 要求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 果
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表明:历代经济、文 化、政治的兴衰更替总是同开放和封闭程度 呈正相关的联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1980年8月下旬,叶剑英主持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 次会议中讨国论共批产准党《十广一东届省三经中济全特会区会条场例》
(四)、浦东开发的成就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是 上海新经济增长点。
90年代初开发前的浦东
新浦东新面貌
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国第“一“中中座华国现第第代一化一塔的楼”垃”圾发电厂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上课用PPT)
②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 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主要线索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 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南稻北粟
半这坡是遗在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 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河的姆国渡家遗。址
2、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约七八千年前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材料一: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 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 还在进程之中。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特点影响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结论】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 经营。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耕 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 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 经济的破产。
特别说明:小农经济的这些特点对中国历 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 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 进步的主要因素。
——张养浩的《山坡羊》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 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 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 ——董煟《救荒活民书》
【探究思路】 由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得出 结论(1)(2);由材料二中“一个犁牛半块田, 收也凭天,荒也凭天”“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得出结论(3);由材料三中“狼狈无策”“流离 饿莩”得出结论(4)。
• 4.影响:人们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 5.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耕作方式
• (并1)逐春渐秋推战广国。时期:铁农具和____牛__耕__开始使用
• (2)两汉时期 •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 • ②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___,安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中国 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 源,在原始社会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 结构。在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粟、稻、 黍、稷、麦、桑、麻等就已具备。
2.精耕细作。中国古代农业借助铁犁牛耕, 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并得到推广,成为中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时出现耦耕、犁壁,隋唐时出现曲辕犁, 以及播种工具耧车和水利灌溉工具的出现,都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走向精耕细作。
• 巧思妙记:
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个体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探究素材】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 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 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 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 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 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 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归儿女话灯 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日上三竿我独眠, 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 修2全套PPT课件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情景导入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 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 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所以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商 业和手工业都只是农业的 补充。直到今天,中国从 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仍然占 全国人口的多数。中国古 代农业经济的根本特点是 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自给自 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 为消费而非为交换。
(1)地位:属于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生产的_____基__本__模__。式
(2)进步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 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努力提高耕作
技术,为我国农业的_________精__耕_作细出作了贡献。
(3)局限性: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徭役, 加上自然灾害,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白渠和龙首渠等。 • (2)灌溉工具 • ①曹魏的翻车。 • ②唐朝的筒车。 • 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 • 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规律总结: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因此, 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也就成为衡量当时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产 生和发展,是同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科技水平相 适应的。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土地归______国__家所有,劳动者在
田间集体耕作。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的评价
3.男耕女织。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 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 产的基本模式。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
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
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 2.原始农业
• (1)主要耕作方法:_刀__耕__火__种__。 •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后
来出现了耒耜。
•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 (1)农具:出现___青__铜_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
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 (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 (3)西周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 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装犁评。
曲辕犁
• 2.耕作技术 • (1)耕作方法 •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 • ②代田法(西汉)。 • (2)耕作技术 •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_耧__车___。 • ②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
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 3.耕作制度 • (1)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 (2)宋朝后,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 4.水利灌溉 • (1)水利工程:____都__江__堰___(战国)、汉朝的漕渠、
那么,在古代的中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 怎样的过程呢?古代农业经济又有什么特点呢? 本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及 相关知识。
目标导航
• 课标要求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时空坐标
自主预习
•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 最早培植__水__稻___和粟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