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_葛云龙_指导_王恩龙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王慧;洪恩四;邓玲;朱小燕;甄火英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卷),期】2013(013)002
【摘要】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为"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症状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少数病人起初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翻,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使病情迁延难愈。

针灸治疗对本病有一定的特色,笔者现将近2年的观察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72,82)
【作者】王慧;洪恩四;邓玲;朱小燕;甄火英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江西省热敏灸医院南昌330046;江西省热敏灸医院南昌330046;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
【相关文献】
1.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
2.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3.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4.口服藏药、艾灸结合针灸治疗周围
性面瘫的临床观察5.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温针灸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甚至影响到说话、吃东西等日常生活功能。

传统中医药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土方法来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面瘫的土方法,希望对面瘫患者有所帮助。

1.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每天坚持使用中药熏洗法,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土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中医认为,面瘫与面部经络的气血不畅有关,因此通过按摩面部的穴位,可以促进面部经络的畅通,有助于治疗面瘫。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穴、合谷穴、四白穴等,可以通过指压、推拿等方式进行按摩。

按摩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面部肌肉。

3. 中药熏蒸法中药熏蒸法是一种通过中药的药性来刺激面部肌肉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桂枝、白芷、川芎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蒸汽蒸面部,让药性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药熏蒸法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效果。

4. 饮食调理法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生姜、红糖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面部肌肉的痉挛。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面瘫患者加快康复的速度。

5.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医案分享—针灸治疗面瘫

医案分享—针灸治疗面瘫

医案分享—针灸治疗面瘫
风寒犯络型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吴某,女门11岁,学生,2002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向左侧歪斜10d。

病史:患者10d前起床漱口时,水从右口角漏出,才发现右眼不能闭合,流泪,口角向左歪斜,右颊颌内藏食物,经治疗未效,而来我院治疗。

既往健康。

检査:神清,右眼睑闭合不全,右额纹消失,不能做皱眉活动,右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做吹哨活动,伸舌居中,四肢活动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中医为口眼歪斜(风寒犯络),西医为周围性面瘫。

治法:养血,祛风寒通络。

取穴:攒竹、地仓、太阳、颊车、翳风、合谷。

操作:攒竹、地仓、太阳、颊车、翳风用平补平泻法,合谷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min,右面照磁灯,起针后用梅花针在患侧眼、面部轻叩刺。

2诊:患者诉经针刺后流泪减少。

舌、脉同前。

治疗仍宗原意,交替选穴。

3诊:诉右口颊藏食物减少。

舌、脉同前,症状已改善,除按原法治疗外,加运动下区左,温灸风门、大椎每次15min。

4诊:患者诉流泪消失,右眼闭合好转,额肌活动改善。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针平补平泻阳白、丝竹空、迎香、下关、风池,补足三里。

梅花针轻叩剌患侧眼、面部。

温灸肝俞、膈俞每次15min。

5诊:患者诉右口角漏水、漏气现象改善,藏食物量明显减少。

舌、脉如前,按4诊案治疗。

患者共治疗15次,面瘫症状消失,病愈。

——来源:陈全新针灸经验集。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的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诊断准则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的主要依据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症状。

根据面瘫的发病部位和程度,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变于阳明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歪斜,额纹深。

2.病变于太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下垂,额纹浅。

3.病变于少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上扬,额纹深。

4.病变于厥阴经:表现为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口眼闭合困难,语言不清。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体系,可准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则是激活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1.疏通经络: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疏通受损的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受损面部肌肉的功能。

2.调和阴阳: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平衡阴阳,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

3.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手法,活血化瘀,消除面部瘀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

4.肌肉功能康复:结合中医按摩、体操等方法,刺激面部肌肉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百合、川芎、丹参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直接刺激面部肌肉,激活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注意事项在中医诊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葛根牵正汤加减治疗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葛根牵正汤加减治疗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分、治愈时间、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各组动态观评
分、静态观评分均有改善,以研究组更显著(P<0.05)
;研究组治愈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
;两组均未出
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
。结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葛根牵正汤加减治疗疗效较佳,可短时间
1.3.3 治愈时间
治愈时间为从开始治疗到面部肌肉功能(包
括眼睑闭合、耸鼻、皱额等)基本恢复正常。
1.3.4 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头晕、头痛和皮疹
的人数和症状轻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析,临床疗效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
*作者简介:王贵双,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药结合治疗脑病的临床工作,Email:chaoche95035611@。
两组患者均治疗 3 个疗程后对比疗效。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疗效
参照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
口角歪斜及鼓腮漏气等症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
复,眼睑闭合良好;显效:面部会有轻微的麻木
感,鼓腮轻度漏气,耸鼻、皱额等动作轻度不对
称;有效:口角歪斜和眼睑闭合不全等症减轻,
耸鼻、皱额等动作完成较困难;无效:症状无改
防风、当归、川芎、炙甘草、白附子各 10 g,桂
枝、白芍、生姜各 15 g,葛根、鸡血藤、大枣各
30 g。加减:热者,加蝉蜕 6 g、黄芩 10 g、金银花
30 g;痰者,加清半夏 15 g、茯苓 20 g、陈皮及白
芥子 10 g;气虚者,去麻黄加黄芪 30 g;血瘀者,

面瘫穴位治疗

面瘫穴位治疗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一般向地仓穴透刺;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寸,斜刺或沿皮刺寸;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四白穴:位于人美观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穴位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持鄙人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处所便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瘫即,有和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透、风池、下关、、,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鱼腰、,透鱼腰;耳后痛者加;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推拿按摩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中药治疗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蜈蚣、防风、、葛根、、、白附子、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地龙、、、红花、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肝郁者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体针之一一取穴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配穴:合谷、内庭;二治法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电针一取穴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二治法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二治法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三疗效评价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针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二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三疗效评价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温针一取穴主穴:下关;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二治法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三疗效观察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一取穴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配穴:翳风、合谷;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综合法一取穴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二治法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刺血一取穴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二治法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苇管器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二治法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体针之二一取穴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二治法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靳三针疗法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靳三针疗法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

靳 三针 疗法 配合超 短波 治疗周 围性 面瘫 5 例 6
何 继 勇 张 红 岗 一
摘 要 : 目的 : 察 靳 三 针 疗 法 配合 超 短 波 治疗 周 围 性 面瘫 的 临床 疗效 。方 法 : 择 符合 周 围性 面 瘫 诊 断 的 患 者 5 观 选 6例 , 用 靳 三 针 采 疗 法 面 瘫针 ( 穴 : 取 翳风 、 地仓 颊 车 穴互 透 , 迎香 ; 白 , 阳 , 白) 阳 太 四 针刺 及 超 短 波 治 疗 , 日 1次。 结 果 : 有 效 率 9 . 。结 论 : 每 总 64 治 疗 2个 疗程 后 , 方 法 治 疗 周 围性 面瘫 可 快 速 消 除 面神 经 水 肿 , 进神 经 恢 复 , 高 临床 疗 效 。 本 促 提 关 键 词 : 围性 面瘫 ; 三 针 疗 法/ 周 靳 面瘫 针 ; 短 波 超 中图分类号 :26 R 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0 60 7 ( 0 2 1 - 0 8 0 1 0 — 9 9 2 1 ) 50 6 —2
4 讨 论
旁 , 足太 阳膀 胱 经 , 之 可 升 清降 浊 , 肠 止 泻 。 故 推 拿 配 合 属 刺 理 半刺 法 治 疗 d J腹 泻 , ,L 简单 易 行 无 副 作用 , 得 推 广 。 值
参 考 文 献 [] 方鹤松. 1 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断标准 的补充建议 [] 临床儿 J.
31 疗效标 准: 愈 : 次每天 1 . 痊 便 ~2次 , 质 如 常 , 胀 消 , 便 腹 呕 吐止 ; 效 : 次明显减少 , 质好转 , 胀 , 吐 明显减轻 ; 显 便 便 腹 呕 有 效 : 次较治疗前减少 , 质稍有好转 , 胀 , 吐减轻。 便 便 腹 呕 32 治疗结果( 表 1 : 疗组 总有效率 明显优于对 照组 ( . 见 )治 P d 0 0 ) 疗 组 较 对 照 组 显效 快 , 愈需 时 间 短 , 疗 组 好 转 病 .5治 治 治 例继 续 治 疗 后 痊 愈 , 1例 无 效 病 例 后 大 便 检 查 带 有 脓 血 便 , 转 他 法治疗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

针灸主穴: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中药以牵正散为主,辩证分型,加减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牵正散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5-01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舌尖味觉失常。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本病主要为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脉络,致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或风寒之邪引动体内痰湿之邪,风痰湿相互搏结,痹阻面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

病程日久,导致气滞血瘀,筋脉拘急,病情更易缠绵难愈。

针灸治疗面瘫为首选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特点。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针灸疗法1.1 主穴。

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

以上穴位均为病侧。

1.2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翳风穴宜浅刺,垂直进针,手法宜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加重急性期水肿。

四白平刺睛明穴,迎香和颧髎对刺,地仓和颊车对刺,太阳直刺。

如颏唇沟歪斜:承浆向患侧平刺;眼睑闭合不全:四白斜刺;额纹消失:阳白透刺鱼腰;耸鼻不对称:局部阿是穴(病侧鼻梁骨中央)平刺。

“面口合谷收”,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在发病初期,针刺健侧合谷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致患者感觉手酸胀眼睛湿润起针为宜。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之脉为多气多血之脉,合谷穴采取强刺激可激发体内正气,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面瘫的特效中药治疗方案

面瘫的特效中药治疗方案

一、内服中药治疗方案1. 基本方剂组成:川芎15g、白芍15g、当归15g、黄芪20g、桂枝10g、白附子10g、全蝎10g、蜈蚣2条、僵蚕10g、炙甘草10g。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益气养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 加减法(1)若患者伴有头痛、项强,可加羌活10g、独活10g,以加强祛风通络之力。

(2)若患者伴有肢体麻木、乏力,可加党参15g、枸杞子15g,以益气养血。

(3)若患者伴有口眼歪斜较重,可加地龙10g、僵蚕10g,以加强通络之力。

(4)若患者伴有眼睑闭合不全,可加白僵蚕10g、蝉蜕10g,以加强祛风止痉。

(5)若患者伴有大便干结,可加大黄10g、芒硝10g,以通便泄热。

二、外敷中药治疗方案1. 基本方剂组成:白附子30g、白僵蚕30g、全蝎30g、蜈蚣30g、细辛20g、川芎20g、白芷20g。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匀,敷于患侧面部,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 加减法(1)若患者伴有头痛、项强,可加羌活20g、独活20g,以加强祛风通络之力。

(2)若患者伴有肢体麻木、乏力,可加党参30g、枸杞子30g,以益气养血。

(3)若患者伴有口眼歪斜较重,可加地龙20g、僵蚕20g,以加强通络之力。

(4)若患者伴有眼睑闭合不全,可加白僵蚕20g、蝉蜕20g,以加强祛风止痉。

(5)若患者伴有大便干结,可加大黄20g、芒硝20g,以通便泄热。

三、注意事项1.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受寒、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2. 患者应注意饮食调养,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

4. 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若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特效中药治疗方案,相信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整,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动作,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风邪外袭、经络不通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2024年面瘫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中医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面瘫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地龙等。

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合谷、四白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理阳气和阴血,帮助面部神经恢复。

4.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面部神经的方法。

通过电流刺激,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明显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

5.保守疗法: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面部肌肉,避免面部受凉、受风和受外伤。

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吹风等。

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对面部神经的影响。

6.辅助治疗:面瘫患者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口腔康复训练、面部肌肉锻炼等。

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功能恢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2024年面瘫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保护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可以综合调理机体,从根本上解决面瘫问题,对面瘫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护理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护理医学论文】

王龙飞方之勇【摘要】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属中医“中风”范畴,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闭阻络脉所致。

在治疗中,中医多以祛风化痰通络、补气活血为治则,西医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为主,并配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从而减轻面部症状,促进面部功能恢复。

【关键词】面瘫;中西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09--01“面瘫”中医称之为“口僻”“口眼涡斜”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轻者面部肌肉迟缓,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重者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口角下垂,向健侧偏斜。

现代医学认为其多由炎症感染,耳源性疾病引起。

现将面瘫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疗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口僻”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经筋》中指出风寒、风热之外邪是导致面瘫的主要原因。

现代医家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面瘫有着不同的认识,刘氏(1)等认为口僻乃风寒、风热、湿浊闭阻面络,气血运行失常,经筋失于滋养所致。

吴氏(2)等认为情志失宜为本病之本,外风引动气火,上攻于面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杨氏(3)等认为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气虚血瘀,血不荣筋,纵缓不收。

李氏(4)对面瘫的认识分为三种:风邪入脉、热邪壅滞阳明、气虚邪中。

根据历代医家对面瘫的论述,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多责之于风邪,内伤多以正气亏虚,气血不足为主。

2 临床用药2.1 辨证论治王氏(5)对于外感面瘫同时辩证为急性期的患者均运用牵正散加减治疗,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张氏在56名患者中随机分配治疗组31例患者使用牵正散,对照组25例患者用西药,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而周氏(6)等对内伤面瘫辩证为气血亏虚和气虚血瘀的患者使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在34例患者使用后,治愈2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提示上述中药在内伤面瘫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潘伟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4(6)15
【摘要】目的:对照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68例应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针刺配合手法面部按摩。

比较两组治疗后面部肌表情肌恢复情况。

结果:冶疗组痊愈92.6%,有效7.4%,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40.9%,有效36.4%,无效22.7%,总有效率77.3%。

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治愈率高,疗效稳定,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总页数】2页(P100-101)
【关键词】甲钴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面部按摩
【作者】潘伟
【作者单位】邹城市中心店镇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
【相关文献】
1.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J], 刘晓丽
2.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及电生理分析 [J], 冯常武;卢杰;张晓云;丁一
3.针刺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J], 韩清;王锋;高鹏飞;张英杰;徐佳
4.针刺、艾灸结合面部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型)的临床观察 [J], 王忠民
5.针刺、艾灸结合面部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型)的临床观察 [J], 王忠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普洱市景东县中医院范梁松自2008年起笔者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系统观察了8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12年10月5年共观察了80例,均为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全部病例为临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引起的一侧面肌麻痹者患者,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月。

纳入标准:1.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一侧面肌麻痹患者; 2.病程在3个月之内者;3.年龄在9至80岁之间。

排除标准:1.不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标准;2年龄在9岁以下或81岁以上,病程超过3个月者;3合并格林巴利综合症、肿瘤、外伤、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腺炎、中耳炎、颅底脑膜炎等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瘫及中枢性面瘫,合并有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治则:祛风通络,调和阴阳。

选穴:申脉照海风池睛明承泣巨髎地仓操作:申脉、照海进针0.5-1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嘱患者做闭眼、睁眼动作;风池,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承泣,直刺0.5-1寸,不施手法。

巨髎,直刺0.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地仓透刺颊车,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

(睛明、承泣位于目眶内,固定眼球,轻柔进针,不行提插捻转手法,出针时较长时间压迫针孔。

)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

出针后,选用生姜切片厚0.5cm,大小为1.5×1.5cm ,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取艾柱放于姜片之上,放于地仓穴位之上,然后点燃艾柱施隔姜灸,每穴灸20分钟,施术过程时常询问患者温度,以病人觉热为度,注意姜片的温度,严禁烫伤皮肤遗留疤痕。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观察3个疗程。

张闻东教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张闻东教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张闻东教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作者:沈思张闻东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年第12期摘要:介绍张闻东教授分期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根据疾病的发展和病机演变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急性期毫火针半刺以祛肺卫之邪;恢复期络刺井穴结合缪刺以祛瘀通络,透散瘀滞之邪;后遗症期经筋排刺以补益气血,扶正祛邪。

临证注重辨虚实、扶正祛邪,并善于与患者沟通,最大发挥针灸优势,疗效显著。

关键词:分期论证;毫火针半刺;络刺;经筋排刺;面瘫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12-0001-03周围性面瘫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通常发病急骤,多发于冬夏两季,以患病一侧多见,一部分患者發病初期表现为耳后及面部出现疼痛,临床多见患者一侧额纹消失、眼裂无法完全闭合、一侧口角下垂,被拉向健侧,腮帮鼓气漏气、鼻唇沟变浅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我国周围性面瘫好发年纪多为20~40岁,发病率逐年增多,高达26~34/10万人。

临床上依据周围性面瘫的发展阶段和症状可以将其分为四期,分别是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运用针灸分期治疗本病不良反应少且疗效好。

张闻东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首届江淮名医,导师从事临床诊疗30余年,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各期有独特的思维和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随导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记录下来,以飨同食。

1 病因病机周围性面瘫,中医又称“卒口僻”,最早载于《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导师认为口僻乃多因素致病,如外邪、内因、亦可内外因相裹挟而致病。

外邪多为风寒邪气或风热邪气侵袭人体面部经筋,痹阻了面部气血运行,致使面部经筋失于濡养,从而失用,则面部肌肉出现麻木,口眼斜[2],正如《灵枢·经筋》中记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体会

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体会

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体会
王恩龙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6(015)003
【摘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病因未完全阐明。

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

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

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362-362)
【作者】王恩龙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745.12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用穴规律探析 [J], 马增斌;倪国栋;郑志坚
2.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临床研究[J], 谈华龙; 刘自力; 李永芝; 周念
3.不同时间点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分析 [J], 杜果;曹惠敏;孙世平;许志强
4.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体会 [J], 刘春辉
5.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J], 刘晓静;王世广;毛雪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巨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巨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巨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庞立红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4(34)1
【摘要】目的:观察巨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患侧局部、健侧合谷后在患侧牵正、翳风两穴用三棱针点刺皮肤出血,然后拔留罐5 min,以出10 mL恶血为宜。

结果:急性期及早应用本法是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疗程,提高面瘫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结论:巨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1页(P142-142)
【关键词】巨刺;刺络拔罐;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作者】庞立红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
【相关文献】
1.巨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92例 [J], 温凌洁;俞兰英
2.刺络拔罐配合夹脊穴、阿是穴围刺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30例 [J], 周斌;姚配勇;刘需祥;李慎荣
3.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30例 [J], 金磊;刘雪芳;高志成;余文惠
4.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J], 冯勇伟;王朝阳;李国梁;谷世喆
5.八字取穴法芒针透刺、刺络拔罐加灸治疗急性期拉姆齐-亨特综合征 [J], 廖琦;张学艳;谢安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我按摩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自我按摩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自我按摩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王光宗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年(卷),期】2002(0)S1
【摘要】周围性面瘫(Bell氏面瘫)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和周围组织水肿,并由于在面神经管内受骨反作用力压迫而出现面神经麻痹,久而久之神经发生变性,导致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笔者采用自我按摩配合电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5~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

【总页数】1页(P54-54)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自我按摩;面神经管;周围性面神经瘫痪;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急性非化脓性;神经发生;电针
【作者】王光宗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筹)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分期针刺配合按摩及功能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J], 赵晓峰
2.自我穴位按摩配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34例 [J], 刘牧军;吴蒙;杨丽霞;许明珠
3.针刺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 [J], 邢明俊;侯丽娜
4.针刺配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560例 [J], 张百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诊疗思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诊疗思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诊疗思路
涂凡;李国臣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9(0)3
【摘要】分析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认为本病病因为风寒外邪,病位在经络,病机为内虚邪中,营血不足,风寒外侵,治以祛风解表,理营通络,方用桂枝四物牵正汤。

【总页数】1页(P60-60)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牵正散
【作者】涂凡;李国臣
【作者单位】河南商城中医院;鹤壁矿务局职工二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
【相关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59)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 [J], 韩景献
2.电针与中医推拿手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0例疗效观察 [J], 王加松
3.电针与中医推拿手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0例疗效观察 [J], 王加松
4.陈洋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纯中医治疗经验与体会 [J], 阳志;陈洋
5.艾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护理相关观察 [J], 周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第16卷 第2期 2014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2 Feb .,2014周围性面瘫是我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又叫面神经麻痹,主要是因为颈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导致患者面神经受压或神经本身的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神经损害,进而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主要有不能皱眉、鼓腮和露齿等面部动作或幅度减小,患侧或双侧面部麻痹、单侧额纹与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眼歪斜、闭目不紧或露睛、眼裂变宽等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由外感风寒来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经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为病[1-2]。

现阶段,西医主要以皮质类固醇、B 族维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治疗,但因应用激素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以接受。

对于中医,采用针药并用的治疗方式,效果显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恩龙教授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见解。

王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应针药结合论治,临床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

现总结王教授周围性面瘫应针药并用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王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此病近年来有明显提高趋势。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有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和免疫学说[3]。

此病属“中经络”范围,主要因素体虚弱,劳作过度,风寒或风湿侵袭,睡眠不足,气血空虚,卫外不固,导致经气阻滞、经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致。

此病以正虚为本,风、毒邪痹阻为标,临床以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多见。

2 辨证论治2.1 疾病分期王老师依据此病病程长短将此病分为3期,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

病变1~7 d 病情未稳定者为急性期,证见:患侧耳后疼痛、耳突部压痛、面部麻木、闭目不合、口角歪斜、额纹变浅等症候,此期由于急性期,病情可能进一步加重,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可能性大,必须向患者交代病情;7~25 d 为静止期,此时邪气减少,患侧阳明、少阳经脉趋于稳定,此时患者以舌紫黯、脉细涩为多见,面瘫症状趋于好转,为治疗的最佳时期;病发25 d 后为恢复期,此时因机体正气亏虚,不能驱邪外出,正邪博弈,耗气伤阴,气血阻滞,脉络不通,除以面瘫为主外,还可见胃纳不佳、自汗耳鸣等气血不足症候。

因该病在不同时期病邪所在不同,临床应分型、分期治疗,才可事半功倍。

2.2 中药治疗2.2.1 急性期中医有“风善行而数变”,故病起之初以祛风为主,辅以活血通络。

祛风要明辨寒热,因季节、地域、生活习性不同而感邪亦不同,临床上分为风寒、风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葛云龙1,指导:王恩龙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周围性面瘫是我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灸配合中药是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临床中已被广泛推广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王恩龙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面瘫的病因又将其分为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下面笔者将从面瘫的病因病机、面瘫的分型及针灸和中药等方面介绍王老师对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经验;中医药;针灸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1- 0154- 03收稿日期:2013-06-24作者简介:葛云龙(1989-),男,辽宁彰武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

通讯作者:王恩龙(1969-),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

E-mail :Pat999@。

TCM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GE Yunlong 1,Advisor :WANG Enlong 2(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linical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is one of the ways to treat the disease,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with good results. After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professor WANG Enlong divides the causes into development period,rest period,and recovery period.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acial paralysi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spects such as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on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2.05416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热、风湿三个症型。

(1)风寒证,必有面部受凉病史,风寒阻遏卫表,经脉凝滞,寒凝气滞。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色苍白,嗜睡,头背寒冷无汗,颈项不适,舌淡、苔白,脉浮紧为主,治应疏风散寒、温经通络,以荆防败毒散合牵正散为主,用荆芥、防风、白附子、白芍、白芷、蜈蚣、全蝎、僵蝎、葛根、甘草为君药,随其症状而加减臣药。

诸药相合,邪去正复,经络得养,祛寒通络,面瘫而愈。

(2)风热证,病起多继发于热病后期,热毒侵袭经络,经络受邪,发而为病。

临床以继发于热病后期,口眼歪斜,麻木,面目胀痛,头疼,及颈部面部灼热,耳后疼痛,大便干,小便黄,口干渴,舌红、黄或苔薄黄,脉浮为主。

治应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以银翘散配牵正散为主,药用:金银花、连翘、栀子、淡豆豉、浮萍、蝉蜕、白附子、僵蚕、全蝎,白芍、当归、川芎、防风为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消失,邪去正生。

(3)风湿证,多因患者平日嗜酒,多食生冷或就居湿地,湿浊内蕴,外感风邪,痹阻经脉发而为病。

主要以口眼歪斜,目胀痛,口流涎,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倦怠嗜睡,头晕胸闷,苔白厚腻,脉濡缓为主。

应祛风化湿、通络活经,以羌活胜湿汤和牵正散配伍,药用羌活、苍术、防风、藁本、蔓荆子、川芎、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甘草等。

2.2.2 静止期此期患者病情趋于平稳,已过急性期,故正气有所恢复,与邪气开始抗争,此期根据患者临床症型配合相应的补气、养血、调理脾胃方药使患者正气恢复,邪气自然去除。

临床可以分为气血亏虚和脾胃虚弱型。

(1)气血亏虚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久病必伤气血,气血亏虚则无法驱邪外出,故以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主。

主要症状:口歪眼邪,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舌质淡,脉细无力。

方用八珍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附子、僵蚕、全蝎等。

气血得养,正气自生,邪气自去,经络而通。

(2)脾胃虚弱型:病久必有气机阻滞,饮食失调,导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筋脉失于濡养,应以调理脾胃、祛风通络为主,症状有口歪眼斜,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颤动,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困倦少食,饮食乏味,舌淡,脉细弱。

方用补中益气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白附子、僵蚕、全蝎、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筋脉得养,经络自通。

2.2.3 恢复期病久多虚,以气虚、阳虚、肝肾阴虚多见,治疗时应佐补气、补阳补肝肾之药。

在以祛风通络为主的药的基础上,气血虚明显者加黄芪、当归以养血补气,肝肾亏虚者加杜仲、枸杞、熟地、龟板、鳖甲等,阳虚者加用附子、桂枝等温阳化气之药。

病变时间达到半年以上未愈者,常称为顽固性面瘫,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中脉络,面部气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4]。

二方互相配伍,相得益彰,临床效果显著。

2.3针灸治疗2.3.1 急性期《内经》云:“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针灸治疗遵循“治痿独取阳明”“面口合谷收”的原则,从经络循行来看,手阳明经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环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交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环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5]。

此期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

患者发病急,治法以行气活血为主,调理面部的经络之气,促近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针灸治疗应浅刺。

取穴为地仓、颊车、迎香、水沟、承浆、大迎、阳白、合谷、攒竹为主,风寒配风池,风热配曲池,风湿加用地机等足太阴脾经穴位,乳突部疼痛加翳风。

2.3.2 静止期病程在7~25 d,此期为治疗最佳时机,此期正气开始恢复,与邪气博弈,配合针灸治疗可起到更佳效果,主穴以翳风、水沟、地仓、颊车、迎香、鱼白等为主,配合患者证型在取相应的穴位,气血亏虚加用血海、地机、阴陵泉、足三里等补益气血的穴位,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中脘、阳陵泉、丰隆等。

针刺方法:牵正要强刺激;患侧配穴针刺要由深变浅,刺激量应逐渐变小,不应再深刺、透刺,并用维生素B12给予相应穴位注射,起到不错的疗效。

2.3.3 恢复期可根据“病浅刺浅,病深刺深”的原理,及病变部位适当增加,仍循经远处取穴。

给予患者穴位深刺的同时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可片面追求速效而给予强刺激,以免导致面神经痉挛或“倒错现象”。

考虑到“久病必虚”,此期的治疗要点是:补泻兼施,补法为主,应用补法以达到扶正祛邪、温养激活经气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