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概述

合集下载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了解国际分工的类型,充分理解国际分工学说。

【教学重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深化期的特点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分工,亦称劳动分工,即若干社会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历史上曾出现三次大的国际分工,而每一次分工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International Division 0f Labor)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Labor)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限制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除了最早、最简单的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以外,劳动分工分别经历了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分工。

而国际分工是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一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此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世界市场(The World Market)是指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发展的趋势。

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一)分类世界市场的形成分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二)条件条件分为地理条件、物质基础。

地理条件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相互联系,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提供地理条件。

物质基础来源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形成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

作用: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的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

首先,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

再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贸易的形成及其作用形成: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出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夸大也就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其意同是产生剩余产品。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 •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扩大了区域性市场的地理领域,建立了世界
性的交易市场,并引起了商业、航海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英、法等国先后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成为统治的生产方式,因此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界市场上,英国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霸权地位,但它在 世界商品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航运市场和世界保险市场上仍然占有绝 对优势。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自然条件 (三)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 (四)国际生产关系 (五)上层建筑
第一节 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
•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 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
•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
• 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分工与水平型分工混合而成的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五)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第三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
2、世界市场

第4章 (sjgl)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4章 (sjgl)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产
品的专业分工 ② 零、配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③ 工艺过程的分工

3从分有很大变化,从垂直分工日 益向水平分工过渡
①垂直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纵向分工 ②水平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横向分工 ③混合国际分工: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2、
自然条件提供了国际分工的可能

例如石油、煤炭开采。 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 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3、人口和生产规模的影响
1、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 2、对生产规模的影响 生产规模↑ → 分工越细↑→ 必须参加国 际分工↑ 3、对市场条件的影响


(三)世界市场在全方位开放的同 时,集团化趋势在发展
世界市场全方位开放的含义 2 集团化趋势在世界市场中的表现 国家的集团化 (例如:欧盟) 企业的集团化(例如:跨国公司)
1
(四)世界市场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 变化
战前:初级产品比重 > 工业制成品比重 战后;初级产品比重↓ 1954年起 制成品比重 >初级产品比重 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 劳务贸易迅速发展

4、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分工深 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5、生产关系影响国际分工的性质
和作用 6、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或延缓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 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 发展受国际分工的制约。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3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二战) ……….工业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案例

第二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案例
按购销业务的形式不同,它可分为:
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世界商品市场
没有固定组织形式 的世界商品市场
商品交易所 国际拍卖 国际博览会、展销会
单纯的商品购销 补偿贸易 加工贸易 租赁贸易 易货贸易
商品交易所
它与普通市场不同,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 规定的条例进行的。在交易所中进行的商品买卖,基本可 以分为实物和期货交易两种。 全球范围比较著名的从事期货商品期货交易的交易所有: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纽约期货交易所(NYMAX),纽约商品期货交易 所(COMEX),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
(三)发展阶段:第二次产业革命 (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1)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强对国际分工
的依赖性。
(2)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地片面地发展单一作物的国家。 因此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的两种依赖性: —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 一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第一节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
国际分工
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垂直型国际 分工
水平型国际 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 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 业部门上的分工。 即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
• 目前国内企业中,99%的企业专利数为零,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无研 发机构,九成企业未评估品牌价值,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新开发 的技术70%是属于外缘性技术———硬邦邦的数据告诉我们,这就是中 国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正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分工合作,依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推动全球生产与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的背景和意义国际分工的形成源于各国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各国在经济、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分工,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进行专门化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通过国际分工,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

通过分工合作,各国可以形成互补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国际分工不仅带来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紧密联系。

二、国际分工的形式和特点国际分工的形式多样化。

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中,国际分工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产业链分工、劳动力分工、资本分工等。

各国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的分工形式,从而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分工的特点在于互补和相互依存性。

各国之间通过分工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同时,各国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国际分工的特点使得各国在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

三、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分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拓展。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将各自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国际分工加快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各国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国际间贸易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通过国际分工,世界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

此外,国际分工也带来了职业分工和技术进步。

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条条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和协同合作,使得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2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2

影响国际分工的条件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
1、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 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 经济结构;
2、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 面积的大小等等。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 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 工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 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 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 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随着生产国际化 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 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5)市场竞争激烈化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 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 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 高的国家往往处在国际分工的金字塔顶端) 3)生产力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 生产和流通的格局。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 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 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2 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 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 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 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前者又称为“差异产品分 工”,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虽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程 度,但其外观设计、内在质量、规格、品种、商标、牌号或价格有所 差异,从而产生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交换,它反映了寡占企业的竞争和 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 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 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 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产的制成品 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 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 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 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 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 期货交易。买卖双方是按期货合同达成交易后,定期进行交 割的交易。期货交易中只有很少是实物的买卖,主要是商品 远期合同的买卖(这种购销合同是交易所决定的标准化商品远 期购销合同)。

(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国际商品拍卖
❖ 国际商品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的,在一定时间定期举行的现货 商品交易。
❖ 国际商品拍卖的特点 交易对象是规格复杂不易标准化的商品,因而出售的商品
❖ 在利益分配上东道国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加工贸易的利益可用加工贸易出口值与进口值之比,即加工贸易的增值率 来反映,它表示生产加工环节的附加值
❖ 委托方在加工贸易中为其自身利益,往往不情愿向承接方提供 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主要是为了利用承接方廉价 的劳动力
❖ 加工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东道国基 础产业、中间产品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
低技术产品的加工装配
五、世界市场价格的多元化
(一)调拨价格与垄断价格
❖ 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采取的是调拨价格 ❖ 跨国公司的对外交易中采取的是垄断价格(高价、低价) (二)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 ❖ 国家机构对商品市场的单方面的干预 ❖ 政府间贸易协定,其中最重要的是管理特定商品的国际协定 ❖ 国际商品协定通常利用缓冲库存、限额和多边长期合同来调
级标准或样品进行交易;交易须通过特定人员即交易所的会员 在交易所内直接进行 ❖ 在组织结构上,商品交易所基本上都属于私人有限公司。公司 本身并不从事商品交易,只是向进行交易的人们提供交易的场 地和设备,调解交易过程中的纠纷,规定最低交易保证金和最 低佣金,监督场内交易的活动等
商品交易所交易的种类
❖ 实物交易:实际商品的买卖活动。包括现货交易:一手钱一 手货,钱货两清(即期);未来交货:成交的货物正在运输途 中或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装运。

世界经济概论国际分工和与世界市场

世界经济概论国际分工和与世界市场
世界经济概论
目录
•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 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 国际分工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 国际分工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发展前景
0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的国际分工
自然条件差异
早期的国际分工基于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如地理位置、气候、 资源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各国生产活动的选择和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 导致世界市场上不同产品的价格水平存在差 异,进而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价格形成机制
国际分工使得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复杂,不仅 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国际贸易政策 、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交易量的影响
交易规模扩大
01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推动世界市场交
贸易形态
早期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简单商品交换,各国通过贸易互通有无, 利用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交换。
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是早期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特征,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获 取原材料和市场,同时向殖民地倾销制成品。
工业革命后的国际分工
技术进步
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过 程变得更加复杂,国际分工从简单的 商品交换转变为更复杂的生产环节分 工。
易规模不断扩大。
交易方式多样化
02
国际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推动世界市场交易方式
向多样化发展。
交易效率提高
03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提高生产效率,进
而提高世界市场交易效率。
03 国际分工对各国经济的影 响
国际分工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
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 发展中国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3)各国农业部门的国际分工日趋模糊
4)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部门将成为发达国和发展中国 家激烈争夺的领域
四、国际分工内容与机制的演变
1、国际分工内容的演变
•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以现代工艺、
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
• 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 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服务领域的分工; • 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
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 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
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 之间媒介的不同
(国际贸易)
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国际投资)
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 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垂直分工——
资本和技术密集 的重工业、高技 术产业与劳动密 集型的轻纺工业 的分工。
水平分工:——
货币市场是经营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金融市场,包括同 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回购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 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 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 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 场来调控金融和经济活动。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 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 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 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 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
五、国际分工体系
美 英 德 日 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世界市场
一、世界市场的含义、形成及发展 1、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
换的场所或领域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课件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课件
1.在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国际分工主要出现在( ) A.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 D.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LOREM IPSUM DOLOR
2.二战以后,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C.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D.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芝加哥谷物交易所
伦敦有色金属交易所
主要事件: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殖民体系的瓦解 (3)跨国公司的发展 (4)区域经济一体化
4、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后)
主要特点:
1、工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美国设计和生产座舱
意大利生产机首和机翼
加拿大 生产机尾
日本生产机身和高技术部件
29个国家参与了 波音747飞机的制造
☆产品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政府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国际分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参与国家 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数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分类法,将所有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东南欧(非欧盟)和独联体国家。( 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2005)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行

世界经新论第七课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世界经新论第七课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市场视角内涵
魁奈(1694-1774) (1979)第一个提出“普通自由贸易这是国际分工具有必要性的重要根底。
亚当·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及不 同工序之间的分工原那么,也同样适用于国家之间。他认 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阶段。国家之间进 行分工能够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本钱降低,劳 动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通过自由贸易用较小的 花费换回较多产品,这样就增加了国民财富。斯密主张, 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廉价,那么最好是从 国外进口而不要自己生产这种产品。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单位:%
1985
初级产品
50.6
食品
13.9
饮料及烟类
0.4
非食用原料
9.7
燃料、润滑油及原料 26.1
动、植物油、脂及腊 0.5
工业制成品
49.4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5.0
轻纺、橡胶、矿冶产品16.4
机械及运输设备
2.8
杂项制品
12.7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12.5
1991 22.5 10.0 0.7 4.8
(2)世界市场的内部化趋势日益加强
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虽然可以同步开 展同一产业,但由于该行业世界市场趋于内 部化,各国所得收益间存在巨大差距。充当 全球调控中心、全球实验室、全球研发基 地和全球物流基地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全 球制造基地、全球加工基地具有明显的增 值优势。
2.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升级中的内在矛 盾
世界体系理论分析的核心概念是“不平等交 换〞和“剥削〞 ,无视了新国际分工为外围国家带 来了重要的开展机遇。交换是平等还是不平等要 看如何定义“交换的尺度〞。
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兴旺,那里的国民 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按照国 家价值进行交换,兴旺国家就可以以比较少的劳动 交换开展中国家的较多劳动。这里的交换是不平 等的,但却是等价。

第二讲__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讲__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2、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利用垄断地位规 定的高于或低于正常价格的一种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和非垄断价格的区别是: ①垄断价格是在垄断资本对市场控制的条 件下人为确定的,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 ②垄断价格比较稳定,非垄断价格经常变化。
3、国家垄断价格 国家机构对商品市场的单方面的干预 干预的方法:①通过收购或对农场主贷 款来支持价格;②限制产量;③按照保证价 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的大小,给予补贴; ④管理进出口;⑤国家经营收购业务和进出 口贸易。 政府间贸易协定 干预的方法:①缓冲库存;②出口限额; ③签订长期合同。 4、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之后)
1、从分工的格局上,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居于主导地位; 2、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 的国际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间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4、从经济一体化上,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5、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6、国际分工形成了世界性生产网络,各国成为世 界生产的一部分。
三、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有一定影响; 3、政治、文化等因素也会制约着国际分工 的发展; 4、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 展的重要条件; 5、国际分工的性质受国际生产关系的制约。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2、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地理 方向; 3、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4、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 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复习思考题
1. 2. 3. 4. 5. 6. 7. 8. 9.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当代国际分工有哪些特点? 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国际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国际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发生的作用? 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国际贸易课件: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知识

国际贸易课件:第2章 国际分工理论与世界市场知识

虑,中国是处于劣势,但是,如果按劳动力的因素来考虑,中国是 处于绝对优势。
·
根据H-O理论,产品的价格是由要素的成本决定的,中国
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
·
所以,中国可以选择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一些 土地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我国的农业参与国际分工,还可以发挥我国的某些优势, 也可以利用外国的优势,对参与分工的国家都有好处,所以,我 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额每年都以较大的速度增长就不奇怪了。
1.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亦称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 科技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 间市场和各国国内市场的总和。
·
2.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征
(1)世界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 (2)参加世界市场的国家类型日益广泛。 (3)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 化。 (4)世界市场的垄断与竞争加剧 (5)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力发展的作用下得到不断深化与完善。
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赋予国际分工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同
时,也使国际分工成为对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影响最为活跃与有 效的因素。

【课堂讨论】1.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二者的联系?2.国际分工与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关系?
2.1.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
应商。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务之急是推动整机厂尽快增加新供
· ·
但整机厂庞大的机构和拖拉的作风,新供应商的认证工作
迟迟不见有实质的进展。
T公司再次建议,根据整机厂工艺手册上的材料规格对应
一个同等的或更高的行业标准,将这个标准写入工艺手册。
· ·
由此一来,只要符合这个行业标准并取得该认证的众多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和理解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了解世界市场 的概念、特点。 重点及难点:影响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影响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2.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Figure: The world trade in cars for 1980 and 1994 for the 25 most important countries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 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贸易,当前在制成品 贸易中,机械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 重不断提高,无形贸易在世界范围内获得 迅速发展并正向第三世界扩展。
3.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国际分工进 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联系大大增强,所有国家都加入到各种 形式的经济合作中,国际经济合作形式的 多样化促进了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 现了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等新 贸易形式。
二、 世界市场的类型
以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的 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以参加国的地理分布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北美市场、欧洲 市场、亚洲市场、拉美市场、非洲市场等。 以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国际劳动密集 型产品市场、资本密集型产品市场、技术密集型产品市场 等。 以产品的种类为标准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世界纺织品市场、 世界粮食市场、世界钢铁市场、世界汽车市场、世界飞机 市场、世界电子计算机市场等。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 美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 自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 口,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类型与模式•国际分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未来展望目录01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

它是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体现。

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包括专业化生产:国际分工使得各国专注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跨国交换:国际分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全球协作:国际分工使得各国在经济活动中相互依赖,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和供应链。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特点010*******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自然条件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各国在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上具有市场优势。

经济发展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开始出现。

主要分工形式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如欧洲列强与美洲、非洲、亚洲之间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的分工。

第一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特点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如英国与印度、中国之间的纺织品和茶叶等农产品的分工。

主要分工形式03主要分工形式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如汽车、电子等产业的全球生产链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01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今02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02国际分工的类型与模式指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赖劳动力的产业,如农业、纺织业等。

第五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五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配套习题集:第五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课程导入】自1980年以来,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5%,对外贸易总额从不足全球贸易总额的1%增长到2004年的6.2%。

可以说,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是我国不断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品领域,2004年,资本品领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集中在半成品以及零部件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是我国未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本趋势。

【资料库】数据表1 BEC标准划分的产品类型表注:根据贸易产品的主要用途,联合国统计处在第3次修订的产品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按产品生产阶段的宽泛经济类别定义的分类(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简记BEC标准),将贸易品分为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产品、资本品、消费品等等,大大方便了有关国际分工的研究。

表2 我国对外贸易不同类型产品进出口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 (单位:%)资料来源:根据1995、2000、2003和2004年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的结果从5种类型产品的对外贸易构成看,初级产品的比例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1995年,中国中间产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45.41%,2000年到2004年中间产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49%左右。

在中间产品中,半成品的比重逐步下降,零件和部件的比重日益上升,这就证明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

在最终产品中,资本货物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日益提升,而消费货物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日益下降,这表明了中国进出口最终货物的质量有明显的改进。

从5种类型产品的出口构成看,最终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95年到2004年,几乎每年都为6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分工的类型是指各类国家参加国际 分工的基本形式。按照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具有 以下类型:
1.垂直型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 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农业与 制造业,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 产品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分工。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分工——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 和独立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 的各种有用劳动发展起来的多支分工体系。
交换——就是生产和由生产所决定的分配为一 方,消费为另一方的媒介要素
市场——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 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 的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类型的分工有所 削弱,但仍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一种重要分工类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17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 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 分工。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也属于水平型国际 分工,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专业化分工。
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亦 可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9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生产关系主要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以及他们在国际分配、国际交换和消 费中的各种关系。
现代的国际生产关系是复杂的,既包括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但总的来看,在当代国 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居支配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4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世纪—18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段 (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3)国际化大生产必然涉及经济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 所以国际分工的社会性质还表现在国际交换关系中的互利性或 剥削性方面。
总之,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相对独 立的还是依附性的,是平等互利的还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其性 质是截然不同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14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①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 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③ 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④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9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 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
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 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 的基础。
(一)分工与市场的关系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战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向广度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变化 三、国际分工的形式出现的新变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形式有变化 2、发达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的变化 3、前苏联、东欧国家间的国际分工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 四、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下降,水平型和混合型的国际 分工上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9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三、国际分工的性质与类型 (一)国际分工的性质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的性质是指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 或民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 系的社会性质。
国际分工的 社会性质主 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体现着人们在世界生产中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它反映各国在世界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各国生产者这种分工和 协作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各国经济结构的相互依赖性和相对立性。
(2)国际分工是通过国际交换关系表现和实现的。因此,国 际交换关系的平等或不平等是国际分工社会性质的重要表现。
三者的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和市场的基础, 没有分工,就没有商品生产,就没有商品交 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 式,以及市场的规模、发育程度等等都取决 于生产的发展,取决于分工的发展水平。
(2)商品交换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市场的规 模对于分工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 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 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 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因此,在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之间,前者居 于主导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9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2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主 编
杜扬
电子制作
李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 第二节:国际市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概念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性质与类型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二、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 2、自然条件是基础 3、上层建筑亦可推进亦可延缓 4、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性质
补充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是制约
资本国际化是重要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编 杜扬 •
3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