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

合集下载

武侠电影-2武侠电影的历史(下)

武侠电影-2武侠电影的历史(下)
• 孤岛时期的上海电影业,偶尔有武侠影片 出现,但始终没有成为气候,也没有涌现 出什么代表作。
过渡发展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少上海影人南下避难 至香港,中国武侠片开山始祖群,香港注 入新的活力,影响甚巨。期间生产近40部 粤语武侠片电影,以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 化为表现核心。
• 台湾当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无论在文化、 语言上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也没有出现武 侠电影。
5
4
3
2
1
武侠电影
电影艺术鉴赏 • 第二季 主讲:张晓青
电影与武侠电影的历史
& 电影艺术的形成
武侠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 武侠影片盛行一时,成为中国电影中的一 个典型类型片,逐步成为若干个类型的总 合,包括神怪、刀剑与功夫三大类,绝非 限于穿着古装的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武侠电影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 《黄飞鸿》电影系列是由香港创造的,始拍于 1949年。创始人是导演胡鹏,第一部黄飞鸿电影 《黄飞鸿传》(又名《黄飞鸿鞭风灭烛》),扮 演黄飞鸿的是粤剧名伶关德兴。
• 这一系列影片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中国影坛贡献 了一个代表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英雄人物—— 黄飞鸿。
• 当时的《黄飞鸿系列》影片中的武侠场面设计, 一改过去的夸大做作,将表演与搏击分开,成为 当时一种创新手法。
武侠电影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 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 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日渐风行,为武 侠电影再注入新血。
• 1958~1959年,峨嵋公司改编的《射雕英 雄传》、《碧血剑》、《白发魔女传》开 启了新派武侠小说改编成电影时代。
视频
武侠电影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 后十年,台湾武侠片逐渐兴起,与香港武侠影业 相互交流。

2中国电影发展脉络

2中国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1、艰难跋涉的现代中国电影(1905—1949)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前为现代中国电影,后为当代中国电影。

现代中国电影是在极其困难的境遇下发展起来的。

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简陋的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必定是步履艰难。

(1)、中国电影初创起步阶段(1905—1931)电影传入中国最初是1896年8月11日,这天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标”茶楼首次放映,当时还被称为“西洋影戏”。

我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纪录片《定军山》。

1913年,由郑正秋编导的影片《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片。

它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不幸婚姻,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具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

20年代,中国电影畸形发展。

表现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影片公司纷纷出现。

全国十多个沿海城市,大小电影公司达175家,上海占141家。

真正像样的只有3家,即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三足鼎立。

表现二:大批粗制滥造的影片纷纷出笼。

本时期生产影片1000多部,占我国解放前的半数。

但内容都大体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集中反映,神怪武侠和诲淫诲盗的东西大量充斥影坛,如《黑衣女侠》、《荒村怪侠》、《火烧七星楼》等。

这一阶段,有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进步的戏剧家进入影坛,拍摄出一些具有进步社会意义的影片。

如欧阳予倩的《天涯歌女》、洪深的《爱情与黄金》、田汉摄制的《到民间去》。

电影拓荒者郑正秋编导的《孤儿救祖记》(1923)、《玉梨魂》、《最后的良心》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寡妇守节等封建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进步电影的曲折发展阶段(1932—1937)1931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

1932年初,上海地下党成立了电影小组,夏衍任组长,后又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

1932年拍出的进步影片有《十九路军抗日战史》(纪录片)、《共赴国难》、《战地历险记》(抗日故事片)、《火山情血》、《自由之花》(社会生活故事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已从脱离现实向反映现实转折。

中国武侠电影断、续间的发展流

中国武侠电影断、续间的发展流

中国武侠电影断、续间的发展流何双百【摘要】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负盛名的类型片种,武侠片几乎拥有和中国电影一般长的年龄,它在中国丈化中和文学作品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武侠电影从京剧、武术、文学中直接汲取了内在品格,从西方动作电影和喜剧电影中汲取了某些表演形式.在经历了一个孕育、变化的历史过程之后武侠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在几代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武侠电影几乎成为华语电影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品牌.【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17,20)【关键词】武侠;类型电影;流变【作者】何双百【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中国武术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武侠电影,在经历了一个孕育、变化的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和特定的观众心理市场,而无论从“基于复现的人物、主题、布景、情节和图象来界定”[1]或是从“三要素”[2]的定义来考查,都应该被视为初具类型表征的存在。

武侠片“类型程式”[3]的获取,主要采用的是从传统(民间和民俗化了的)历史传奇故事(戏文、评弹、评书、古典话本小说)中挪借化用的途径。

这些历史传奇历经承传所沉淀下来的核心程式。

[4]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它“既作为美学约束,也作为含义的源泉而运作”[5]是重复生产炮制而无接受顾忌的基础性模本。

在此基础之上,武侠片创作又突出特别适合电影视觉表现的那些“微观细部”(诸如香艳逸事、趣味打闹、功、名、利、禄),由此达成了武侠片商业类型化的“装配”。

中国武侠电影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车中盗》为始,武侠电影在中国影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所发展出的“武——舞”(武木套路化、表演化、循门派变化等)展示系统和一整套隐喻性的“对映\隔离”标志系统使武侠片表现的武林、门派、功夫、奇情……既完整地对映着社会、党派集团、行业营生、人世恋情……同时又可自主游离,甚至可以向志怪、志异(奇观化、神话化)的向度拓展。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最新-论述武侠电影发展特性 精品

最新-论述武侠电影发展特性 精品

论述武侠电影发展特性一、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简介从2000年的《卧虎藏龙》到2011年末的《龙门飞甲》,是中国武侠电影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创了一种新的面貌、气象与格局。

2000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电影市场愈发火热起来。

从2002年之前的不足十亿,到2010年的突破百亿,中国电影用八年时间完成了超过10倍的增长,基本每年保持30的增速,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预言,在将来的七到十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350亿到400亿[1]。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中,武侠电影占据了一个很显著的位置,每年上映的华语大片,大部分是武侠电影,还有一些中小成本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宠,作为类型片,它有明显的模式和规则。

陈墨在《武侠电影漫谈》中谈到,武侠电影的三个基本元素,一是武,二是侠,三是传奇。

这三个元素,就是武侠电影的规则与模式,观众已经完全熟悉此三元素,但观影的期待心理,又促使他们不停地寻找这三个元素。

陈墨说,武打、侠义、传奇使华人观众如痴如醉,心旷神怡,也就是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了落实及武侠电影本身的刺激与精彩[2]。

新世纪以来,由于市场浪潮的刺激,许多导演投入到武侠片的拍摄之中,再加上政策的宽松,许多港台导演北上,与大陆的资金人力汇聚,更是增加了武侠片的拍摄力量。

大陆如张艺谋的武侠三部曲,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港台的如徐克的《七剑》、《狄仁杰》、《龙门飞甲》,陈可辛的《投名状》、《武侠》,张之亮的《墨攻》,于仁泰的《霍元甲》,李仁港的《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袁和平的《苏乞儿》,叶伟信的《叶问》系列,陈德森的《十月围城》等等,这些都是武侠电影票房中的佼佼者。

二、探析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的新特征新世纪以来的武侠电影,出现了大量的作品,笔者一直是武侠电影的忠实观众,在此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试析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的一些新的特征。

一风格多样化新世纪之后的武侠电影,受李安《卧虎藏龙》成功的影响,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动辄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溯源与艺术嬗变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溯源与艺术嬗变

632020第19期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为形,以“侠”为魂,是形魂一体的银幕审美升华。

自1905年《定军山》中京剧艺术家谭鑫培饰演黄忠的武打动作起,就已经为中国电影的武侠探索开辟了道路,发展至今经历了早期尚武、侠义升华、市场推动、视觉奇观、复归超越5个阶段。

在这一百余年的探索中,武侠电影在审美上逐步形成了以阳刚之美为底色,兼具悲剧英雄般的沉郁和江湖游侠般的飘逸等中国古典意蕴之美,而这一切还要从“侠”之文化源泉谈起。

一、溯源:银幕侠客的文化由来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少林寺》(张鑫炎,1982)引得万人空巷,彪炳银幕史册。

《少林寺》表现了反抗暴政的民间抗争与义薄云天的正义保卫,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侠义”精神的共鸣。

这是“侠”文化在影像时代的精神投射与社会反响。

这种投射与反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之源。

墨子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其对“义”的强调适应了社会底层锄强扶弱的需求,这些来自民间底层的追随者被称为“墨侠”。

到了秦汉,原先的“墨侠”转为江湖游侠,依然秉持着“义”的旨归,以江湖方式来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因此受到民间底层的崇尚。

班固在《汉书》中记录了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七个汉代游侠的事迹,也凸显了其义薄云天、锄强扶弱的本质特色。

这些“侠”的精神旨趣都流淌于今天的银幕世界。

譬如,在电影《英雄》(张艺谋,2002)中,四个段落围绕“刺秦”展开,并由“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至“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三个层次精神升华,以“剑”为喻,将“武”与“侠”的关系层层剥茧,最后将心中“大义”推向极致,即对天下的义。

这也是影片情节由精心策划刺秦而最终放弃刺秦的缘由所在。

由秦汉至盛唐,经历了若干次改朝换代和群雄逐鹿的乱世,但是“侠”文化经久不衰,“从司马迁到班固,从曹植到李白,从王公贵族到下里巴人,文人墨客无不向往快意恩仇的公平正义,无不崇尚书剑飘零、行侠仗义的豪放潇洒。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中国功夫电影史

中国功夫电影史

中国功夫电影史第一章,武侠电影的第一次浪潮作为中国动作电影的最初形式,武侠电影在中国影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能兴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千百年来侠义小说的风行,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每一次武侠电影的浪潮,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都有很大关系,如20世纪30年代的平江不肖生、王度庐、还主楼主,60年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他们的作品都直接带动了当时武侠电影的兴起。

在《火烧红莲寺》之前,有资料记载的武侠电影已经有很多了(胶片早已失传),不过这些电影大多改编自《水浒传》、《七侠五义》这类古典章回体小说,故事内容也都是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直到上海的明星公司在1928年出品了《火烧红莲寺》之后,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才被正式开启。

《火烧红莲寺》被明星公司一拍就是18集,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也是足够骇人的。

这部掺杂着神话鬼怪,天人交战的魔幻电影,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由于电影在那时还属于新兴事物,观众对于电影的幕后技术知之甚少,所以很多观众都认为世间真的有神怪魔法存在,武术家们也的确可以御剑飞仙。

国民党政府在30年代初查禁了“红莲寺”系列电影,武侠功夫电影的浪潮逐渐转移到了香港。

抗战结束以后,香港的电影工业逐渐复苏,大量的电影工作者都从内地南来,这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最初的繁荣期。

香港电影在4、50年代出现的功夫热潮,多少也可以说是内地功夫电影热潮的一种延续,当时最火爆的系列电影就要属《黄飞鸿》是头一号了,永远都是关德兴饰演黄飞鸿,石坚出演和黄飞鸿作对的恶霸,曹达华饰演梁宽,这么几位恒久不变的主要演员,成就了香港观众心目中恒久不变的经典人物。

关德兴版的《黄飞鸿》电影在当时可是招财法宝,那时电影公司的老板只要是缺少资金了,就会开拍《黄飞鸿》电影,因为它肯定会大卖特卖。

关德兴前后一共出演了在77部电影中扮演了黄飞鸿这一人物,他几乎成为了黄飞鸿的同义词,香港影迷对他的喜爱至今未曾消褪。

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流变的特征探讨

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流变的特征探讨

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审美流变的特征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武侠电影从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开始掀起第一个浪潮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历程。

历史和社会的变迁,致使武侠电影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诠释,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像风格。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改革,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兴起,武侠电影的发展已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运用高科技手段,巨资邀请明星加盟,资本和人才资源的跨区跨境优化配置组合等等,推动了武侠片更迅速地占领国内市场,扩大海外市场,基本上所有的知名大导演纷纷“试水”武侠片类型。

如,以李安的《卧虎藏龙》为发轫,继而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何平的《天地英雄》,徐克的《蜀山》、《七剑》、《龙门飞甲》,陈凯歌的《无极》,张之亮的《墨攻》,李仁港的《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传奇》,叶伟信的《叶问》、《叶问2》,袁和平的《苏乞儿》,麦兆辉、庄文强的《关云长》,陈木胜的《新少林寺》,陈可辛的《十月围城》、《武侠》,苏照彬的《剑雨》,陈勋奇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等有一定影响力的影片相继问世。

武侠电影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和情节模式等方面与传统武侠电影比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武侠电影呈现出的影像奇观化、游戏化和娱乐化的趋向,必然会促使武侠电影的审美体验宽泛化。

但同时,这种审美转向也带来了种种附着在“泛美学”化之中的消极因素和电影作者内心的焦虑性诉求。

“我们这里所谓的‘泛美学’化主要是指经典美学范畴内美学所倚重的‘意义’指向、人文精神的价值表述、文本中应产生的深层心理效应正逐渐淡化、模糊化或变得难以做出确切的界定,甚至表象与内涵、文本与意义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游离、断裂。

”①本文试图反思新世纪武侠电影的这种“泛美学”化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潜在的焦虑性,进而提出自己的理性思考。

香港武侠功夫片

香港武侠功夫片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在1956年达到高潮,一年有 25部上映,到了1958年,这种粗制滥造的粤语电影 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 一次高潮算是结束了。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香港粤语电影、尤其是粤语武侠电影轻视, 乃至忽略。原因是它的水准较低,技术上粗制滥造。“市场和水准 的循环,越来越成恶性循环”,以至当时的粤语片“七日鲜”,其 水准低至惨不忍睹。 也有不少粤语片的从业人员,不甘于“七日鲜”,想多花时间 ,多用心思和金钱,希望拍出较好的片子,但最终限于市场的规律 ,不能成为主流。 在保守的社会中,认为艺术作品的提高水准,只要加进主体意 识,而这又流于说教。说教本身与提高艺术水准无关,且背道而驰 ,结果当然白费力气。
张彻喜欢渲染暴力,武打动作比较写实,经常拍摄 一些大战场面,总是血流成河。 胡金铨偏重于写意,对武打的气氛爱做渲染。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到了1966年,香港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武侠电影作品——《 云海玉弓缘》、《大醉侠》
《云海玉弓缘》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电影,张鑫炎导演作 品,在演职员表中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 《大醉侠》是胡金铨的惊世之作,也是武侠电影史上无法 超越的名片。
香港武侠功夫发展
•《黄飞鸿传》并非香港第一部武侠功夫电影,比它早的, 还有1938年《儿女英雄》、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 出品的《大侠复仇记》等。
•之所以要从1949年谈起,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国民 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国的成立在经济、文化、心理上对 香港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量资金与人才的涌入,为其后的经济起飞和文化建设准 备了一定基础。
一时间,古龙、楚源、狄龙成了古装武侠片的铁三角。楚 源的作品情节诡异、悬念感强、布景华丽。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教学教材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教学教材
言,并认真付诸实施。很多电影公司拍 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 片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 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历史分期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
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 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思考题:
矛盾与社会人生。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左翼电影代表作:
《狂流》、《春蚕》 (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 《上海24小时》 (编剧:夏衍,导演:沈西苓) 《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 (编剧:田汉, 导演:卜万苍) 《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 (编剧:阳翰笙, 导演:洪深 剪辑片断\《春蚕》1.MPG 剪辑片断\《春蚕》2.M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 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
历史分期
(4)变革时期(1932――1937) 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历史分期
(5)非常时期(1937――1945) 国统区电影 延安地区电影 租界区电影 沦陷区电影
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 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 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 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 的故事片”
历史分期
(2)探索时期(1924――1927) 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
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
地图与路径
电影史层理与学习研究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1、历史分期 2、中国电影导演谱系 3、类型与风格的流变 4、两种主要的美学传统
历史分期:
历史是无限延伸的,分期也只是“抽 刀断水水更流”,历史的年表纪事和因 果律是没有开始与结尾的,我们对一系 列事件的起始和究竟的追踪是没有尽头 的。历史学家有必要限定他们所要探索 的这段历史的时间范围,把无限延伸的 历史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阶段和部分。

第八章 中国功夫和侠义精神

第八章 中国功夫和侠义精神

第八章中国功夫和侠义精神一、武和侠(一)武(1)技(武术或功夫):打斗的技术、招式(2)器:刀光剑影(3)道:止戈为武(以佛法化解恩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名无相(破除“武功障”,直指人心)(二)侠1. “侠”的字义《说文解字》:“侠,俜也。

从人夹声。

”“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

”《说文解字注》“今人谓轻生曰俜命,即此俜字。

”俜:拼命、搏命的意思。

“甲”(衣甲)——“夹”——“侠”:带甲之士,即武士。

从古文字学意义上说,侠,具备三种品格:搏命轻财(重义)善武2.侠的品格(1)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

如《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和苗人凤;(2)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他人于危难之中;(3)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如郭靖、乔峰。

3.侠的类型(1)乱世豪侠(2)江湖义士(3)绿林好汉(三)江湖江湖:地理名词-文化符号-象征世界。

作为总的世界图式的“江湖世界”基本上是虚拟的,作为具体生活背景的“江湖”却近乎写实。

典型场景:悬崖山洞、大漠荒原、寺庙道观。

这三者在相对于都市尘世,宫廷衙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都是王法鞭长莫及之处,是武侠小说所虚拟的法外世界。

(四)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以武行侠的小说流变:古代侠义公案小说清末民初旧派小说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宋话本“公案”、讲史侧重故事性;“侠义”、“武侠”侧重人物行为及其意义。

清末民初(二、三十年代)的武侠热:小说:南向(向恺然:《江湖奇侠传》)北赵(赵焕亭:《奇侠精忠传》、《大侠殷一官轶事》),电影:1928-1931年上海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四百部电影,其中武侠神怪片占二百五十部。

80年代中后期的港(金庸、梁羽生)台(卧龙生、古龙、司马翎、诸葛青云)武侠小说。

武侠盛行武侠在各文化层次的受众中广泛流传(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游戏武侠漫画)武侠盛行的原因(1)从主体而言:武侠的创作主体自身一直在力图融汇(或迎合)各种文化心理,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2)从接受者而言:中国具有江湖、庙堂的传统,受众具有强烈的武侠阅读期待视野。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章节测试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木兰从军》是在30年代上海孤岛时期试图借古讽今、隐喻抗战的电影。

答案: 对2、类型电影的悖论是既要重复自身又必须有所创新答案: 对3、中国电影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极有可能就是一部武侠电影,因为该片只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

答案: 对4、开设中国武侠电影课程是希望能够在实际创作中有所运用,禁止对他人模拟或使用课程中所讲解的武术技巧。

答案: 对5、对于类型电影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 从电影叙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来划分,如故事片,纪录片等第一章答案1、胡金铨作为武侠电影的导演,虽然他说自己不懂武功,但是他擅长将传统文化中的融入其武侠电影之中?答案: 京剧2、“武术指导”这一称谓是胡金铨在拍摄电影《大醉侠》时,由京剧演员韩英杰工作上的称呼而得来的。

答案: 对3、下列哪几部电影出现了以竹林为背景的戏?答案: 《侠女》,《十面埋伏》,《卧虎藏龙》4、1956年,长城公司拍摄了新派武侠小说的《云海玉弓缘》,开启了武侠片的黄金时代A.对B.错答案: 对5、下列关于电影《侠女》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侠女》改编B.电影中女主角从竹梢俯冲而下的镜头剪辑和特技设计影响了之后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C.集武侠题材,戏曲美学和东方思考的结合D.《侠女完成后》,将三小时的国际版送往戛纳影展,但遗憾的是并未获奖答案: 根据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侠女》改编,电影中女主角从竹梢俯冲而下的镜头剪辑和特技设计影响了之后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集武侠题材,戏曲美学和东方思考的结合第二章1、李小龙的过世、武侠片进入瓶颈期都发生于什么时间段?A.50年代后期B.60-70年代C.70年代后期D.80年代中期答案: 70年代后期2、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主要以男性为主,女演员戏份很少,感情戏单薄。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第一集讲述红莲寺僧人作恶多端,被陆小 青等众侠客所破的故事。 • 从第二集开始,《火烧红莲寺》干脆抛弃 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原著《江湖奇侠传》, 剧情更加天马行空——逃出红莲寺的知圆 和尚联合崆峒派与昆仑派展开恶斗,双方 剑仙各自施展绝技。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近三十年,十二部武侠片
• 1964年在邵氏影业公司独立编导影片《大地儿女》开始, 到1992年在新达宝影业公司编导影片《画皮之阴阳法王》 为止 • 胡金铨在港台两地编导《大地儿女》(1964,香港邵氏),《大 醉侠》(1966,香港邵氏),《龙门客栈》(1967,台湾联邦),《侠 女》(1971,台湾国际),《喜怒哀乐》第二段《怒》(1970,香 港蓝天),《迎春阁之风波》(1973,香港嘉禾/金铨),《忠烈图》 (1975,香港金铨),《空山灵雨》(1979,香港罗胡联制),《山中 传奇》(1979,香港第一/金铨),《终身大事》(1981,香港金铨), 《天下第一》(1983,台湾中影),《大轮回》第一段《第一世》 (1983,台湾台制),《笑傲江湖》(1990,香港电影工作室/龙祥), 《画皮之阴阳法王》(1992,香港新达宝)等14部影片
十五年的准备: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 在1956年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之前,胡金铨辗转于龙 马,长城,永华,轩辕,亚东,亚洲,新天,东方,清华,电懋, 海燕,四维等多家影业公司,先后得到费穆,万籁鸣 兄弟,朱石麟,李萍倩,陶秦, 李翰祥,卜万苍,罗维,岳 枫等著名导演的影响 • 广泛地接触各种电影技巧; 涉猎顾仲彝,张骏祥和 黄佐临等戏剧,电影家的理论书籍,通过俄译英的 文本一遍一遍地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普多夫金, 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的著作. • 1951年到1964年间,是胡金铨作为一个刻苦,勤奋而 又颇具才情的电影青年,全面掌握电影技艺,深入感 受电影文化并酝酿自身突破的重要时期.

第二讲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ppt课件

第二讲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ppt课件

❖ 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谋大事; ❖ 有大量财富和和慷慨的赠送; ❖ 有神气清朗、顾盼自如的少年英雄; ❖ 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 ❖ 有弈棋和盛筵; ❖ 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 ❖ 有兵法的传授······
宋元时期的武侠文学
分为三支: ❖ 1、文言传奇,如吴淑《江淮异人传》之《洪州书生》篇; ❖ 2、戏剧——元杂剧,主要发挥了唐宋传奇的故事,将之搬
❖ 《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抱怨落北芒, 利剑鸣手中,一剑而诗僵。”在刀光剑影中 凸现潇洒气质与神秘色彩的游侠风骨。
唐传奇:真正意义上武侠小说的开端
❖ 盛唐之时,侠风大盛,腰悬长剑,潇洒飘逸 的侠客形象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 贵族士人、文人墨客都力图作出侠客之态。 ❖ 从唐代诗文可见一斑:如李白的《侠客行》、
❖ 他的武侠人物,少有女性。粗犷有余,而柔 性不足。
王度庐
❖ 王度庐,原名王葆祥(1907-1977),北京 人。有“悲情王度庐”之称。
❖ 1938年,应邀在《青岛新民报》上连载长篇 武侠小说《宝剑金钗记》一举成名。
❖ 代表作:《鹤惊昆仑》、《宝剑金钗》、 《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
清代武侠小说
❖ 清代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创作繁盛期,不但继承了以往的武侠 小说传统,在题材与类型方面也有了进一步拓展。
❖ 1、侠义公案小说: ❖ 这类小说的模式一般是一位清官为民请命办案,一群武艺超
凡的江湖侠士辅佐卫护,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匡扶正义。 在此过程中,记述江湖侠客、绿林豪杰的争斗故事。 ❖ 代表作为《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等。 ❖ 侠客形象如骄傲好胜、武功高强的锦毛鼠白玉堂、沉稳干练、 武艺不凡的御猫展昭等。
融“讲史”、“灵怪”、“豪侠”于一炉。其中侧 重“灵怪”方面的,是谓神魔小说;而侧重“豪侠” 方面的,则是“侠义小说”。 ❖ 其中神魔小说在描写武技打斗方面,以飞剑法术为 主,是荒诞浪漫型。典型如《封神演义》。 ❖ 而侠义小说则以技击搏斗为主,是写实型。典型如 《水浒传》。 ❖ 白话短篇小说,即具有武侠内容的拟话本小说。 “三言”和“二拍”。

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武侠电影》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入门知识补充:类型电影及武侠电影之间的关系1、功夫/武术的三个层次有A.军事格斗B.杀人越货C.竞技体育D.除暴安良E.强身健体/内外兼修正确答案:军事格斗;竞技体育;强身健体/内外兼修2、中国武侠精神的两个重点A.竞技体育能力B.武术技巧C.侠义精神/修为D.强身健体E.富国强兵正确答案:武术技巧;侠义精神/修为3、桩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作为习武之法养生的辅助之法A.对B.错正确答案:对4、关于类型电影的概念,正确的有A.视觉传统提供一个架构或环境,在这个架构或环境中,故事可以被叙述B.只在好莱坞体系内存在C.类型的外在形式包含视觉的要素,内在形式是布置视觉要素的方法D.由观众制定并形成固定的制作模式、叙事体系E.由制片厂制定并形成固定的制作模式、叙事体系正确答案:视觉传统提供一个架构或环境,在这个架构或环境中,故事可以被叙述;类型的外在形式包含视觉的要素,内在形式是布置视觉要素的方法5、西部片是典型的美国类型电影A.对B.错正确答案:对6、一部类型电影,都是由熟悉的、单一面向的演员在一个熟悉的场景里演出一个可以预期的故事模式。

A.对B.错正确答案:对7、类型的悖论包含A.制片厂与观众达成的模式B.观众的品味的提升C.制片厂体制的转变D.对创新的持续不断要求E.创新的难度正确答案:对创新的持续不断要求;创新的难度8、本课程对武侠电影的研究方法有A.武打场面设计B.叙事风格C.剪辑及蒙太奇技巧D.明星八卦逸闻E.主题正确答案:武打场面设计;叙事风格;剪辑及蒙太奇技巧;主题见面课:四、期末总结: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及未来1、《师父》中的师傅陈识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成不变的性格特征和情感A.对B.错正确答案:错2、《师父》的片尾中,男女主角均成功脱逃,意味着他们打破了江湖规矩,南拳成功北传A.对B.错正确答案:错3、六点半棍,由红木类木材(较重较实)或实木制成之长棍,棍法来源于马上枪,故执单头。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武侠电影贯穿与整个中国电影史,共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衰弱与创新期。

从1905年至1931年都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期,《定军山》、《车中盗》《侠女李飞飞》等影片确定了武侠片若干基本元素。

但处于发展期的武侠电影带有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情节简单,人物性格形象固话。

并且这一时期虽是武侠电影的形成期,但因为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中国观众传统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因此武侠电影一诞生,就显示出了如日中天的势头。

从1928到1931年,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其中不免粗制滥造的作品。

当时因为民众相信怪力乱神,武侠片还被冠以“武侠神怪片”的恶名。

1931至1949年,大陆因为战乱禁止娱乐片的发行,武侠片首当其冲。

中国电影进入到“孤岛侠风”和“港岛剑影”的特殊时期。

上海从1937年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开始,至1941年日本军队进驻上海为止,这四年被称为孤岛时期。

为了与当时历史环境相契合,表现庄严肃穆之感,孤岛时期主要拍摄的是古装武侠片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片,代表作有《木兰从军》、《武则天》、《苏武牧羊》等。

这时期的香港武侠片已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核心电影主要是改编自民间故事或是稗官野史。

“1949至1979年间是武侠电影的兴盛期,因为大陆自1949至1979年全面禁止武侠文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发展。

1949至1969年是古装武侠片的兴盛期;1970至1980是功夫片兴盛期。

”1著名的有黄飞鸿系列电影,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侠女》等。

胡金铨的电影被称为是文人武侠,因为他身上即具备儒生气质,又像是一位禅意大师。

他喜爱明朝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人。

他将儒释道文化融入武侠电影中,展现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内涵。

“通过善恶忠奸的二元对置与刀光剑影的电影叙事表达自己深藏于心而曲折幽深的家、国梦想。

”2胡金铨于是被西方称为个人化的导演,其作品也被称为“作者电影”。

他让人目睹了“热血刚肠的侠客鹰扬飞舞的身影后有着血汗熔铸的真情烈性”,武侠电影有了“文化艺术视野中的深度和广度”。

试析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流变及其新音响创作特征

试析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流变及其新音响创作特征

试析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流变及其新音响创作特征作者:周子棋毛宛钰王宇鑫李尹晨李欣玥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9期【摘要】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电影类型,从最早汲取借鉴中国传统戏曲打戏,到一比一划拳拳到肉;从初始的无声电影,到如今音画关系的高度统一,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探索、巅峰、衰落、再度崛起等历史时期。

作者通过整理1983年至今近1400篇文献,将中国武侠电影发展分成五个时期,尝试从历时性的视角探索并展望中国武侠电影这独一无二的类型电影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关键词】武侠电影;电影音乐;新音响【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武侠一词最早源于日本。

所谓武侠,正是指武与侠的相结合。

而武侠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及表现手法立足于电影市场,其中所蕴含的电影音乐,作为影像的有声载体,呐喊出电影所要表达的本质内涵。

本文也将致力于武侠电影的创作导向以及文化导向进行深度分析,对于当前电影市场存在的滞后现状,风格特征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首次武侠浪潮二十世纪初,第一部武侠电影《车中盗》问世。

从1928年到1931年,227部武侠电影诞生。

这可谓是中国武侠电影打响的第一炮。

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把”武侠”与”神怪”结合在一起,引领武侠神怪片潮流。

传统价值观上有所突破的将女权地位提升,迎合了辛亥革命,体现文化对于政治的服从与传播。

以《火烧红莲寺》为例,叙事模式简单明了。

电影中加入了大量武林高手以“异技”来斗法,还有许多半人半魔的神怪,成为“武侠神怪片”的开创者。

《火烧》系列的武侠电影出现,使中国电影崭露头角,与上映的欧美电影分庭抗衡,使得中国电影有了自主权。

对欧美影片在华扩张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十年间的武侠电影发展指引着我们,电影的题材须努力与时代时政相结合。

二、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港台武侠电影的崛起五十年代初,国民党政权逃逸到台湾,全国百废待兴。

武侠电影的中心移至了香港。

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

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

中国武侠电影概述与提示此文首发于《当代电影》(2006年/3期),作者陈墨。

本文由少司命、青龙于2007年1月19日录入并整理上传,热血古龙()首发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名!谢谢。

提要:本文时两岸三地的式侠电影进行了概要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并时武侠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两点展望,一是实施商业类型片的精品制作策略,二是增强武侠电影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武侠电影精品战略人文内涵本文所涉及的中国武侠电影是一个大概念,在地域上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所拍摄的武侠片,在概念上包括早期的武侠片和武侠神怪片、香港时期的武侠片和功夫片,大陆时期的武术片和武打片。

[1]由于政治历史和电影文化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武侠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大致上可以分为:第一阶段:上世纪20——30年代的武侠电影,主要生产基地是在大陆的上海,这是中国武侠电影的萌芽与成型时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按照武侠电影形态,可以称这一时期为武侠电影的“传奇时代”。

第二阶段:上世纪40——50年代,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逐渐由上海转往香港,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以粤语电影为主,除了“黄飞鸿片集”等少数香港电影的新创作,部分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上海武侠电影的“衣钵南传”“黄飞鸿片集”开始了一个短暂的“侠义时代”,但其他大部分影片仍是传奇时代的继续。

第三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生产基地是在香港邵氏公司,后来也有一部分转向台湾,这一时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和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名家迭出,流派纷呈,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堪称武侠电影的“武打时代”。

第四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这一阶段前期的主要生产基地有香港与大陆两大块。

香港出现了功夫喜剧的新形式,大陆则出现了武术片的新尝试,在“娱乐片”的旗帜下,渐渐出现了两岸三地武侠电影合作的新格局,主要特征是追求武侠电影风格样式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可称为“娱乐一新影像时代”。

刀光剑影掀起武侠电影第五次浪潮

刀光剑影掀起武侠电影第五次浪潮

作者: 胡嵘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新作
页码: 16-18页
主题词: 中国武侠电影 第五次浪潮 神话 中国电影 武侠片 电影市场 好莱坞 影片 陈凯歌 英雄
摘要: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把舞蹈化的中国武术技击表演与英雄、历史和戏剧传奇等融为一体的类型影片,是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出片型之一。

它集刀光剑影和江湖打斗于一体,演绎着刀光剑影、侠骨柔情,述说着恩怨情仇、悲欢离合,更洋溢着中国人独有的生命情调。

它的地位有人曾这样界定:如果说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侠女》:人不应冒犯自然,人与自然、人 与人皆要和解 《卧虎藏龙》:竹林、山水、人融为一体, 相容相生 《十面埋伏》:竹林是打斗的战场,竹子是 武器、标靶
细节关照
《侠女》
总体上不伤竹,坏人砍竹片断
《卧虎藏龙》
《十面埋伏》
三部影片的自然美背后的生态观
《侠女》:佛家美学,禅 《卧虎藏龙》:道家美学,道 《十面埋伏》:打杀美学,暴
• 缘起
• 美国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展示各种打斗技巧的动作 片如《佐罗的标志》(1920),《罗宾汉》 (1922),《巴格达窃贼》(1924,旧译《月宫宝 盒》),《黑海盗》(1926),《三个火枪手》 (1926,旧译《三剑客》)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从四部武侠电影中的同类片断、相似题旨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导演 胡金铨 制片人 杨世庆 原著作者 蒲松龄 编剧 胡金铨 主演 徐枫、石隽、白鹰、乔宏 作曲 吴大江 摄影 华慧英 剪辑 胡金铨 发行 国际 首映日期 1971年11月18日 片长 187分
拍摄了三年的鸿篇巨制于1972 年公映 1975年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胡金 铨也成为第一个在欧洲三大电影 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人。
• 缘起
• 稗史/古装影片竞摄风潮 • 包天笑执笔将他与友人们关于历史影片的 讨论撰写出来,从1925年11月到1926年2月 分三次连载于《明星特刊》 •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女侠李飞飞》 • 《梁祝痛史》(1926)更揭开了古装片竞 争浪潮的序幕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改编自向恺然(平江不肖生)的畅销武侠 小说《江湖奇侠传》,从1928年5月到1931 年6月,“明星”公司一共拍了18集,之后 还有多种“新版”,为我国早期电影中最 长的系列影片。 •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 大戏院首映,一时间全城轰动,万人空巷.接着, 南京,天津,北平,广州等城市争先恐后地上映 该片,赢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很快突破了国 产电影的卖座纪录。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第一集讲述红莲寺僧人作恶多端,被陆小 青等众侠客所破的故事。 • 从第二集开始,《火烧红莲寺》干脆抛弃 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原著《江湖奇侠传》, 剧情更加天马行空——逃出红莲寺的知圆 和尚联合崆峒派与昆仑派展开恶斗,双方 剑仙各自施展绝技。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十五年的准备: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 在1956年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之前,胡金铨辗转于龙 马,长城,永华,轩辕,亚东,亚洲,新天,东方,清华,电懋, 海燕,四维等多家影业公司,先后得到费穆,万籁鸣 兄弟,朱石麟,李萍倩,陶秦, 李翰祥,卜万苍,罗维,岳 枫等著名导演的影响 • 广泛地接触各种电影技巧; 涉猎顾仲彝,张骏祥和 黄佐临等戏剧,电影家的理论书籍,通过俄译英的 文本一遍一遍地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普多夫金, 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的著作. • 1951年到1964年间,是胡金铨作为一个刻苦,勤奋而 又颇具才情的电影青年,全面掌握电影技艺,深入感 受电影文化并酝酿自身突破的重要时期.
该片是由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共 同制作,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代表台湾)、最佳电影配乐(谭盾)、 最佳摄影(鲍德熹)、最佳艺术指导(叶 锦添),同时也因此片引发了一股中国武 侠的风潮。
《十面埋伏》 导演: 张艺谋 演员:刘德华 金城武 章子怡 故事: 张艺谋 李冯 王斌 编剧: 李冯 张艺谋 王斌 摄影/像: 赵小丁 美术(设计): 霍廷霄 音乐: 梅林茂 剪辑: 程珑 录音: 陶经 造型设计: 和田惠美 服装(设计): 和田惠美 动作指导: 程小东 制片人: 张伟平 江志强 出品时间: 2004年 出品公司: 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精英娱乐有限公司
与佛教结缘,踏入电影圈
• 1949年底,19岁的胡金铨只身离京,移居香港. 先是考入嘉华印刷厂任会计助理兼校对,由 于校对的是佛经,遂对研究佛教产生兴趣. • 1951年,21岁的胡金铨跨进了电影的门槛. 由蒋光超介绍,胡金铨进入费穆主持的龙马 电影公司画广告,随后转入长城电影公司美 工科,在万籁鸣兄弟领导下从事电影美工。
中文名: 新少林寺 制片地区: 内地/香港 导演: 陈木胜 编剧: 袁锦麟 制片人: 傅华阳 主演: 刘德华、谢霆锋、 成龙、范冰冰、吴京、白 冰、余少群
《侠女》
顾省斋 杨慧贞
鲁将军
石将军
慧元大师
东厂锦衣卫
《卧虎藏龙》
李慕白 俞秀莲
玉娇龙
碧眼狐狸
罗小虎
《十面埋伏》
飞刀门小妹 金捕头 刘捕头
面对武侠电影传统:致敬,挑战?
李安:模仿中有创新 俯冲:竹的韧性与人的性情 张艺谋:景观气势、人多势重 砍几根到砍一堆 一群人追捕 全班人俯冲 厚重的绿色
中华传统中忏悔意识的缺失与承传
• 《侠女》 佛家 外部 • 《少林寺》 为父报仇 • 《新少林寺》 少林寺 外部点化忏悔 复仇 佛 内部自我忏悔
《新少林寺》
侯杰
曹蛮
影片片段鉴赏 三场竹林大战 两段影片结尾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及人文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三部竹林对决的整体美学意蕴的走势
《侠女》:化解
主动攻入竹林
在竹林中化解争斗
《卧虎藏龙》:意境
居室之竹作为伏笔
竹梢点到为止
《十面埋伏》:厮杀
打斗厮杀
“意犹未尽”
三部影片的自然与人
三、《少林寺》与中国大陆的 武打片热潮
• 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 佛》开始,《武当》、《武林志》、《神鞭》 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成就了这次高潮 的最高峰。 •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南北少林》、 《木棉袈裟》 • 1985年,向来是武侠电影出口大宗的邵氏公 司,有鉴于武侠片的一蹶不振,在拍完《老 鹰的剑》后,即宣布停产。
• 由《火烧红莲寺》热潮带起的在武侠电影中加入 神怪元素的类型电影,剧情除少数脱胎于古典小 说、戏曲以及民间传说外,大多是影片编导自己 创作的,除《火烧红莲寺》外,“友联”公司的 《荒江女侠》、“月明”公司的《关东大侠》、 “天一”公司的《乾隆游江南》等片也是其中最 受欢迎的作品。 • 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 1931年,当时政府在舆论压力下下令禁映怪力乱 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遂渐趋式微。
《卧虎藏龙》,是中国上海1920年代武侠 小说作家王度庐先生的“铁鹤五部”中的 第四部,描写清朝四代侠侣之间的恩怨情 仇。 导演 李安 制片人 徐立功、江志强、李安 原著作者 王度庐 编剧 王蕙玲、James Schamus、蔡国荣 主演 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 作曲 谭盾 摄影 鲍德熹 首映日期 2000年5月16日 片长 119 min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 • • 中国电影与通俗小说的结缘 好莱坞动作片在华的热映 中国传统民间历史资源的运用 中国古代述异志怪的文学传统
• 国民政府的禁绝 • 九一八、一二八、联华公司
二、胡金铨“文人武侠”高潮 及其国际影响力
胡金铨(1931-1997)
• 出生于北平,祖父曾任清朝御史,父亲胡源深 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后当技师,后经营面 粉厂;母亲擅长工笔国画. • 的胡金铨习古文,爱绘画,迷国剧中之武戏. • 对文史书籍,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均有浓厚 的兴趣, • 经常出入戏院,品摩京戏以及河南戏,陕西梆 子,昆曲等各类地方剧种.
四、徐克与香港新武的《笑傲江 湖》、1991年的《黄飞鸿》大卖座后,武 侠片出现一线生机。1992年《笑傲江湖2东 方不败》更创下3400万的票房,港台竞相 拍摄武侠片。 • 《新龙门客栈》、《青蛇》、《倩女幽魂》
五、《卧虎藏龙》与武侠电影的 新世纪
2000《卧虎藏龙》 2002《英雄》 2004《十面埋伏》 2005《无极》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夜宴》 《叶问》系列 《剑雨》《狄仁杰》《新少林寺》
• 民族精神 • 民族主义-消费仇恨 《叶问》 • 忏悔意识-自省自思 《新少林寺》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热潮
--兼谈中国电影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承传与挑战
参考教材
•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二、胡金铨“文人武侠”高潮及其国际影响力 三、《少林寺》与中国大陆的武打片热潮 四、徐克与香港新武侠电影 五、《卧虎藏龙》与武侠电影的新世纪 六、从四部武侠电影中的同类片断和相似题旨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缘起
• 1922年8月和1923年6月,以发表武侠,侦探小 说为主的两本通俗读物《红杂志》和《侦 探世界》相继创刊,并几乎同时开始连载平 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的武侠小说代表作 《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
• 跟同时期台湾和香港导演如张彻(67年的《独臂 刀》), 楚原和罗维等创作的武侠片相比,胡金铨武 侠电影独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 诗意情怀。 • 跟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武侠片相比,胡金铨武侠电影已 经基本摆脱了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火烧红莲寺》 式的行侠仗义、铲除恶霸、神怪炫奇。 • 从1949年底开始至1979年间,仅香港一地,各家电影公 司便拍摄过各种国,粤语武侠,功夫片近1000部 • 50年代大量出品的粤语武侠电影 “黄飞鸿”片集, 到 70年代初期李小龙功夫片的崛起,再到70年代末成龙 的谐趣功夫片
近三十年,十二部武侠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