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3-08-02T11:22:51.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唐兴志

[导读] 与肝硬化及OPC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唐兴志(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人民医院 614100)

【中图分类号】R730.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210-01

【摘要】目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高发因素和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24例,对其高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2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致病因素为物理性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体易感因素、遗传因素等。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因素较多,致病因素较复杂,有利于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因素流行病学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发生率的3%。近些年来伴随环境的污染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呈上升趋势增长。相关文献和实践结果显示男性发病人数对于女性,尤其是大龄男性较为高发。伴随近些年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的治疗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存率和死亡率呈对半趋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1]。为更好的了解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因素,对我院收拾的口腔癌患者12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想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24例,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5±2.5)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口腔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等,均明确诊断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药物过敏等。

2 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因素

2.1口腔因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程进展是个较为复杂、多变的过程。发病高危因素较多样化其中包括(1)家族遗传因素:迄今为止,相关文献、研究、报道较少。(2)职业因素:其中包括强紫外线辐射、空气和工作环境污染。(3)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其中包括先天性和后天。(4)长期大量吸烟;包括雪茄、纸烟、烟斗或是鼻咽等。(5)咀嚼槟榔;主要是东南亚湖南等地人们习惯于咀嚼槟榔。(6)吸毒;吸毒成瘾或是长期吸毒者。(7)饮酒:主要是针对长期大量饮酒者。(8)漱口剂:长时间习惯于使用漱口剂者。(9)真菌、细菌感染:主要感染菌群为白色念珠球菌。(10)营养、饮食失衡:主要是机体多种维生素缺乏,其中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11)牙体修复因素:频繁进行牙体修复、导致口腔内环境较差者。(12)口腔发生潜在恶性病变。

2.2性别、年龄因素

相关文献和实践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发病率和发病年龄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同时男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女性患者。主要原因为伴随年龄的增长口腔内老化细胞的DNA导致损伤发生。

2.3烟草、酒精因素

由于烟草和酒精的刺激,对口腔内粘膜造成严重损伤,同时相关文献表明有抽烟斗习惯者为口腔癌发病率增高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香烟销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人群吸烟率以每年2%的比率上升,特别是青少年吸烟者增加尤甚,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发生口腔黏膜鳞癌的危险性越高。世界上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吸烟方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纸烟、烟斗、雪茄、倒吸烟、嚼烟、鼻烟等。口腔癌的发病率和发病部位与吸烟量和吸烟方式有直接关系,El腔癌的危险度与吸烟呈正相关关系[2]。

对酒精(alcoh01)在口腔癌病因学方面的作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多数研究证明,两者呈正相关。饮酒可增加除唇癌外的口腔癌的发病危险性。酗酒(alcoholabuse),尤其是合并使用任何类型的烟草.是口腔癌发生的重要因素。酗酒是OPC发病的第二大危险因素,过度饮酒[3]。

与肝硬化及OPC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本文中通过我院收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2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因素较多,致病因素较复杂,有利于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家伟,李金忠,钟来平,张志愿.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2007,3(5):82-83.

[2] 曹婕,刘宏伟,金建秋.口腔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白斑癌变的作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6(41):92-93.

[3] AuWY,PangA,Choy C,et a1.Quantification of circulating Epstein—Barrvirus(EBV)DNA in the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EBV—positive lymphomas i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s[J]Blood,2004,104:243-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