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望延安观后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观后感_1
《回望延安》观后感9月28日,在中游局机关一支部和水质支部的“微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大家观看了的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影片给了我们很强的震撼,个人感受颇深。
《回望延安》让我们明白了统一思想、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统一了思想,全国无论什么位置的党员通过文件、报纸和一部简陋的电台听从党中央的领导,向党中央看齐,听党指挥,这才齐心协力取得了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经验很多都是从血淋淋的教训中总结得来的,比如张国焘带领大部分人马不听从党中央指挥,南下惨遭失败,造成长征会师刚刚看到希望的红军损失惨重,还造成中央的分裂,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打击,让毛泽东等党中央同志决心统一“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思想,从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再没发生过类似事件;王明等人从共产国际返回延安后给延安造成的思想动荡,拿来主义、教条主义的复苏让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危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让党员认清了形势,避免了错误。
之后的延安“整风运动”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任何人不得在中央以外对任何人发表与中央相违反的意见和行动,并以党的纪律作为首要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导纲领,自我批评和革新,最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战斗力。
而“统一思想、看齐意识”在当今的社会和国际形势下仍然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才能推动中国快速向前,破除一切阻挡。
我们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需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依据中央精神引导正确思想和舆论,起带头作用,个人服从大局,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中回顾的历史,同样适用于现在。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励志电影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详细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范文十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1望往夕峥嵘岁月,今念伟人精神不忘初心。
周恩来总理的心怀国家,心系人民,在这部影片中让人不禁泪目。
时隔26年重回旧地,周恩来总理满怀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对老区人民的情怀,深切关注延安的进展情况,即使身有重疾却从不懈怠工作。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这样的一个人有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呢,影片刚开头时的总理就在处理文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坚持工作,会见外宾时,不断用毛巾擦脸,邓小平同志让他多点休息,他却说自己的时间不多,想多做点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
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
他日理万机,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各行各业的进展,各个方面的建设,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总理对延安有着深切的情感,把延安当做自己的家。
从1935年红军到达延安到1973年的再回延安。
26年啊!在飞机登机梯久久注视的那一刻,到走时让机长在延安上空再盘旋一圈,影片形象展现了总理对延安的依恋。
在枣园的一副副相片,又让他想起一断断往事,心中还记挂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想去清凉山上为他们扫墓,仍然记得这群延安的人民。
不忘当年的老邻居和战友,影片中约老邻居及伴侣吃饭,一个个的风卷残云还有老郝的拘束,他们的言语中透露诞生活的拮据,让总理感到心伤。
原来延安进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接地气和勤俭节约,不忘关心基层生活。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延安,那是一块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土地。
当我回望延安,心中涌动着的是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
说起延安,我就想起了那次特别的旅行。
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踏上了那片神圣的土地。
刚到延安,我就被那里独特的地貌所吸引。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一道道沟壑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诉说着过去的沧桑。
那黄土地,干燥而坚实,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希望。
我首先去的是杨家岭。
那里的窑洞,看似简陋,却有着不平凡的气息。
走进窑洞,里面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我仔细地看着那桌子上的油灯,想象着在无数个夜晚,微弱的灯光下,他们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深思熟虑,如何书写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篇章。
在枣园,我看到了那些依然枝繁叶茂的枣树。
听说当年革命先辈们在忙碌之余,会品尝这枣子的甜蜜。
我站在枣树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微风拂过,枣树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那些陈列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用过的破旧枪支,看到了缝补了无数次的军装,看到了老百姓支援前线的推车。
每一件物品都饱含着血与泪,都见证了那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还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人。
他坐在自家的门口,晒着太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和他聊起了延安的过去,他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芒。
他用带着浓厚方言的话语,给我讲述着当年红军来到这里的情景。
他说,那时候大家都穷,但心里有盼头,知道跟着共产党就能过上好日子。
他还说,现在的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过去的苦。
听着他的讲述,我不禁湿了眼眶。
回望延安,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那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心得体会观看电视专题片《回望延安》,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一些东西,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东西就各有不同,但作为党员干部,有一些东西却是我们应该都要看到的。
我们应该看到信念的坚定。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艰难曲折的历史,但不管经历怎样的低潮、环境有多么险恶,总有那么一批人对党不离不弃、坚韧不拔,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理想信念的光芒,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无惧无畏,勇往直前。
到延安之初,我们的党还比较弱小,但就是因为有一批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才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坚定的理想信念,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要补足自己的理想信念之“钙”,炼就钢筋铁骨,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我们应该看到团结的重要。
在延安,我们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凝聚起了巨大的力量,无数困难都克服,许多挑战都战胜,各种敌人都打败,革命事业捷报频传,形势大好。
历史证明,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之所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因此,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作风的优良。
官兵平等、官民平等,这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这一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我们党的领导人生活简朴,毛主席请贵宾吃饭,桌上也不过是白菜、咸菜;在大生产运动中,我们党的领导人也开荒种地,毛主席都亲自种菜。
从党的领导人到普通战士、群众,都是那样勤奋朴实,朝气蓬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革命事业,奉献牺牲,无怨无悔。
作风映照形象,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回望延安》,看完之后,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这纪录片里展现的延安,可不是咱们平常想象的那种普普通通的地方。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各种精彩的“剧情”在这儿轮番上演。
画面里,那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延安的天,蓝得让人心醉,那阳光洒下来,把每一寸土地都照得暖烘烘的。
可别小瞧了这黄土地,它承载的,那可是一段段厚重得能压弯脊梁的历史。
我看到一群群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满腔的热血,翻山越岭,来到了延安。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透着坚定。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富家子弟,有的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但在延安,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革命者。
那时候的延安,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粗粮,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的精神头却十足。
我记得纪录片里有个细节,一群战士们在窑洞前的空地上,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作战方案。
每个人的脸上都沾满了尘土,头发也乱蓬蓬的,但他们的表情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其中一个小战士,因为太激动,站起来手舞足蹈地比划着,一不小心还摔了一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可笑过之后,讨论继续,那种热情和投入,真的让人感动。
还有啊,那些在田间劳作的人们。
妇女们头上包着毛巾,弯着腰在地里除草;男人们则挥着锄头,汗水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
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还唱着歌,歌声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脸上晶莹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那是辛勤劳动的见证。
教育也是延安的一大亮点。
在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桌椅前,眼睛紧紧盯着黑板。
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嘎嘎地写着,声音听起来都带着一种坚定。
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尽管他们的书本已经翻得破破烂烂,但他们却视若珍宝。
再说说医疗吧。
那小小的医务室里,医生们忙得不可开交。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药品,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尽力救治着每一个病人。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观《回望延安》有感:铭记与传承Hello於先生”走得再远,走得再辉煌,也不能忘记过去。
”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中的一段段影像、一帧帧画面,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片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深刻与厚重。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逆到顺的浴火涅槃,即便在日军疯狂扫荡和国军大肆封锁举步维艰的条件下,也未能停止我党建设前行的步伐。
正所谓淬火成钢,我党在一次次教训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在一场场抗战中探索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当然,我们需要铭记的还远不止这些。
在延安,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与毛泽东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在延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延安,探索出了一套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离不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延安,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团结一心。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回望延安,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中国革命从满目疮痍走向了辉煌胜利,中华民族从艰难困苦走入了富强振兴。
延安精神,过去是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如今更是奋力进取、强国强党的力量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望延安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有志青年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放眼当下和平建设年代,虽然不用直面血雨腥风,但无形的战场暗流涌动。
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延安精神和作风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和社会,我也更加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回望延安》,这片子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之门,也让我的心跟着波澜起伏。
延安,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一直以来都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那些尘封的岁月、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下子都变得清晰而亲近起来。
纪录片里,那一幕幕的场景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
我看到了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
他们穿着破旧的军装,吃着粗糙的食物,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稚嫩,但眼神里却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坚毅。
他扛着枪,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还有那些在窑洞前热烈讨论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桌椅,就是几块石头,几个木墩子。
但每个人的表情都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为了一个战略方针,争得面红耳赤。
可争完之后,又能齐心协力地去执行,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真让人感动。
说到延安,就不能不提那里的窑洞。
那些窑洞,从外面看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简陋。
可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诞生了无数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
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为中国的未来描绘蓝图。
那灯光虽然微弱,但却照亮了整个中国的前程。
片中还展现了延安的老百姓。
他们那朴实的笑容,真挚的眼神,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们把自己家里仅有的粮食拿出来给战士们吃,把自己做的布鞋送给战士们穿。
有个老大娘,自己都吃不饱,还硬要把家里的鸡蛋塞给战士们,嘴里念叨着:“孩子们,你们打仗辛苦,得补补身子。
”这一幕真的让我忍不住落泪。
看着纪录片里的这些画面,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吃着美味可口的食物,穿着时尚舒适的衣服。
可我们有时候还会抱怨,还会不满足。
和当年在延安艰苦奋斗的人们相比,我们真的太幸福了。
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了战火硝烟,但延安精神却永远不能丢。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
回望延安纪录片观后感引言《回望延安》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回顾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节点——延安时期,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也进一步认识到延安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纪录片进行一些观后感的分享和思考。
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政治斗争,还是在基层组织中展开的群众工作,都体现了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延安时期,党中央坚持以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摸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这种坚持实践、探索真理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
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反思总结,实现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延安时期的困难与智慧延安是一个贫瘠的山区地方,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
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充满斗志地奋斗着。
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创造,克服困难,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找到革命的智慧。
延安时期的群众工作特别引人注目,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着社会建设和革命事业。
他们在集体中互助互利,不断创造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这种群众参与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延安精神的当代意义延安时期的经验和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战士们勇于面对困难,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开拓创新,勇于突破传统,寻求符合国情的途径和方式。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坚持这种实践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延安精神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偶然间看了一部纪录片——《回望延安》。
本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刻板的历史记录片,没想到它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全新认知,让我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这部纪录片仿佛是一台时光机,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延安岁月。
它没有用那种生硬的旁白和枯燥的数据来讲述历史,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真实的事件,把延安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延安军民。
他们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叫老王的农民。
老王身材瘦小,皮肤黝黑,那粗糙的双手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辛勤劳作。
他住在一个简陋的窑洞,里面除了一张破旧的土炕和一个缺了角的桌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艰苦的农民,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
那片土地并不肥沃,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硬是让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他说:“咱延安人,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能让大家有口饭吃,啥都值!”有一次,敌人来袭,村里组织大家转移。
老王二话不说,背起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拉着年幼的孩子,跟着队伍就走。
山路崎岖难行,老王的脚磨出了血泡,但他咬着牙,一步也没有落下。
孩子走不动了,他就把孩子扛在肩上。
累得气喘吁吁时,他还不忘鼓励身边的人:“别怕,咱们一定能挺过去!”最终,大家成功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还有一群年轻的战士,他们大多十八九岁的年纪,本该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其中有个叫小李的战士,长得眉清目秀,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
可一上战场,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勇猛无比。
有一场战斗中,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我方伤亡惨重。
小李的胳膊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但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
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最终,他们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延安。
在延安,军民之间的关系更是亲如一家。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前言延安,作为中国革命早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亲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和革命精神。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观后感,回顾延安的历史,思考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延安的革命历史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延安成为了红色中国的象征。
这个地方孕育了许多杰出的革命家,包括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
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更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革命历史的回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观中共中央总部旧址、陕北革命纪念馆等地,我深深感受到了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当时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
这些地方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牺牲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的艺术氛围除了革命历史,延安也以其丰富的艺术氛围而闻名。
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我欣赏到了许多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流露出了革命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着观者的情感。
在延安,我还参观了砚台山书画艺术村。
这里有众多的书法家、画家,他们在这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延安的艺术氛围催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代意义与思考回顾延安的历史,延安以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艺术氛围而闻名。
这种精神和氛围不仅仅是过去,也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延安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
在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延安的精神传承给我们力量,鼓励我们坚定信念,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延安时期的艰苦环境和艰难困苦的斗争,让我意识到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毅力和坚持。
其次,延安的艺术氛围给我们以启示。
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延安时期的艺术作品传递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
这提醒我们,艺术具有传递正能量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来感受美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与灵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延安,那是一块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土地。
当我回望延安,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深深的敬意。
延安,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和志士仁人奔赴而来。
当我试图去追溯那段历史,仿佛能看到那蜿蜒的山路上,一群群怀揣着理想与信念的人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延安前行。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出身贫寒,有的家境优越,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未来。
延安时期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
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却燃烧得愈加旺盛。
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在简陋的窑洞之中,却能运筹帷幄,指挥着全国的革命斗争。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犹如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他们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
延安的军民关系更是令人感动。
老百姓把共产党的军队当作自己的亲人,倾尽全力支持革命。
军队也把保护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战斗。
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延安,还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
回望延安,我看到了无数先烈们为了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让我们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延安精神永远不能被遗忘。
在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在与人相处时,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学习和创新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观后感
《回望延安》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和感受,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奋斗精神。
首先,影片中呈现出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苦难。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其次,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同时,人民群众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到革命事业中去,为争取自由和平等而奋斗。
这种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
最后,影片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也让我深受启发和教育。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理想,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真理和正义的价值观念。
这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信仰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
总之,《回望延安》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当下、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信息和触摸历史的方式之一。
而其中一部备受瞩目的纪录片便是回望延安。
这部纪录片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段历史上的种种经历和奋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观看此纪录片之后,我被其中的很多细节深深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慨。
纪录片以延安这个历史的节点为切入点,生动地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场景。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寻求新出路的地方,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的摇篮。
这座山城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和无数同志的牺牲。
纪录片中,我被延安的艰苦环境所深深感动。
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际,在艰苦的条件下,各个同志不畏艰险,全力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纪录片中展示了他们生活的简陋,但他们却一直怀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守。
他们时刻准备着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纪录片中还展现了当时延安人民的温暖与团结。
虽然环境恶劣,物质匮乏,但人们却凭借着对共同信仰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待而相互扶持,并一同走向建设伟大事业的道路。
纪录片中的许多场景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互帮互助和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挚与伟大。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延安抗日战争时期的描述。
那个时期延安成了整个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重要基地,共产党集结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和战士,为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纪录片中展示了他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及在艰苦条件下组织训练部队等情景。
这部纪录片对延安这段历史给予了全新的解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重要人物的访谈,观众们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况。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起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以他们的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而我们现在所享受的安定和繁荣都是他们当年的努力和牺牲所换来的。
回望延安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重温历史的机会,更是一次对于当代人的思考与警醒。
《回望延安》心得
《回望延安》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回望延安》心得体会朱彩梅2020年6月,利用业余时间,我观看了《回望延安》这部纪录片,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特别是延安精神的教育。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和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通过这次观看,加深了我对延安的了解,感悟到了一种延安精神。
这种精神包涵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和坚持的。
追求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今天也具有极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心浮躁,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现象泛滥。
此时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延安这片土地上崛起了一代伟人,产生了无数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创造了一个今天的世界强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使人心里充满敬畏。
感受着片孕育新中国的土地,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这是一次对心灵的洗涤,对灵魂的净化。
在当今的时期和形势下,我们党员都应该以身作则,继承党的优良经传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不忘初心,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谨守党的纪律,统一思想,为国家进步、民族未来奉献自己的力量。
回望延安观后感心得体会汇报
回望延安观后感心得体会汇报“红色朝圣地,历史出奇观;二万五千里,辗转到吴起;民族先锋队,兹此转危安。
峥嵘岁月远,见物思人新;守业不忘祖,常念开国难;红旗不褪色,理想信念坚;中华复兴日,再上宝塔山。
”还记得这首脍炙人口的《延安颂歌》吗?看完《回望延安》这部振奋人心的红色大型文献片后,我的耳畔不由地响起了这首颂歌。
我也更加明白和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提高素质和品德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当今的时代。
为了加深对党和历史的认识,坚持勿忘历史,X的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X分局党支部近日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回望延安》大型文献片。
观看影片结束,百感交集。
就是从延安开始,长征结束的红军坚定地走向了抗日的前线,这坚定之心、抗争之心、奋斗之心坚若磐石,势不可挡。
就是从这里开始,中国燃起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熊熊烈焰,这希望之焰,抗争之焰,奋斗之焰越烧越旺。
就是从这里开始,年轻的政党日渐成熟,锤炼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这坚强不屈的集体、这奋斗不息的集体、这充满智慧的集体,带领中华儿女走向胜利。
我们身在新时代,依然被影片中那些革命精神深深感染。
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手握着笔,头上是云卷云舒的蓝天,身旁是一起为防汛测报努力工作的同事,延安精神和作风激励我们努力工作,服务人民和社会,我也更加明白了在这个时代应尽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在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
在水文站和测报一线,不能懈怠,不能马虎大意,要勇于担当付出,站好测报这班岗。
这个岗位,平凡而不简单,关系江河安澜,关系着沿江人们安居乐业。
我也更加明白,今天的国家发展局面来之不易,今天的长江水文人工作和生活来之不易。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为单位发展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
一切向前走,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走过的路。
回望延安,回望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岁月,我们青年应坚持本心,X,方得始终。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
纪录片回望延安观后感纪录片《回望延安》是一部通过历史回顾和当代镜头结合的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唤起观众对延安时期的回忆和思考。
影片展现了延安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同时也让我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影片通过精心挑选的历史画面和资料,向观众展示了延安的真实面貌。
从山河破碎的大革命时期到长征途中的艰险困境,再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影片通过一系列鲜活的画面和音频,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激情和奋斗的时代。
通过细腻的描绘,观众仿佛可以看到延安那里满是疲惫但又崇高的面孔,以及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决心。
其次,纪录片给予我们对延安时期的思考和反思。
影片中展现了延安时期的文化生活、社会组织和革命建设等方面,使我们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而对于当代的观众而言,这也是对现今社会的一种启示。
通过观看这样的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审视历史,对比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思考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什么,怎样才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最后,回望延安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无名英雄和伟大领袖的身影,比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等。
影片通过反复的镜头和回忆,让这些伟人变得真实而亲近。
我们从他们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付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情感。
这也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通过观看纪录片《回望延安》,我不仅得到了对历史的回顾,更进一步领悟到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延安时期的艰苦与顽强,延安人民的拼搏与奉献,都给予了我们一种无尽的力量和动力。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牢记历史,传承革命的火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纪录片《回望延安》给予了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让我们了解到延安的辉煌,更要铭记其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与伟大情怀。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
《回望延安》观后感:铭记与传承观看《回望延安》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
这部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镜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向观众们展现了延安革命岁月的艰苦与伟大,让我更加铭记和珍惜这段历史,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延安精神的决心。
电影以延安为背景,通过叙述一位记者通过各种途径回忆起自己在延安的往事,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和红军在延安的艰苦奋斗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
影片中展现了延安党中央的智慧和坚定决心,以及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组织群众开展生产和建设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看这部影片,我对延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不仅是集中领导抗日战争、进行党的建设的地方,也是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的熔炉。
在延安的岁月里,党中央通过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工作和革命斗争,建立起健全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体系,为今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令人动容,每一个人物的经历都代表了延安时期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理想信念,勇敢地迎战敌人。
电影中的战斗场景和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生动真实,让观众更加能够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和人民的热血斗志。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不仅对延安时期的历史增加了了解,更加明白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和传承的革命精神,是信仰、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触动和警示。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回望延安》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再现和令人动容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了延安的伟大和延安精神的宝贵。
我相信通过铭记历史,并将其传承下去,我们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优秀观后感影片范文5篇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的优秀观后感影片范文精选5篇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根据知名作家曹谷溪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改编, 70屡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立和当下的新延安,回忆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立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回忆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表达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鼓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除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总理形象外,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重点反映历史事件不尽相同的是,影片在重现历史的同时,主打情感牌。
一是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奉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开展做出奉献,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二是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的深情,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思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
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托付延安干部一定要找到烈士的墓;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立好延安……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开展,影片泪点接二连三,深情画面接踵不断,以情感人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陕西外乡实力演员演技爆发,与刘劲飙戏抛出颗颗“催泪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回望延安观后心得体会
《回望延安》看完以后,影片给了我很强的震撼,感受很深。
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延安时期确立了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统一思想,听党指挥,这样革命才能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这些经验教训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例如张国的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不听中央的指挥,带走大部分红军南下,几乎全军覆灭,给中国工农红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毛泽东同志决心统一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
回望延安,向大家展示了革命年代的精神面貌,那是一个奋发的年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
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重温时代精神,看着宝塔山下的延安城焕发着新的光彩,黄土换绿装,旧貌换新颜,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一个政党由弱小走向成熟,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强的伟大时代。
在新一代党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发展稳步向前,通向未来的梦想蓝图已经描绘,需要我们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拼搏、用踏石留痕的毅力去创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将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发扬下去,方能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