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小说判定的标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何柚
学号:20090510101
班级:09级汉教一班
革命历史小说判定的标准问题
作者认为“革命历史小说”不一定必须是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其一,革命历史小说其时间限制不应当具有绝对性;其二,革命历史小说具有吸取过去教训,展望未来的意识形态,而这“未来”并不单单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纲领或宣言,而且拥有极大历史合理性地,发展为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规模社会实验,并由此在地面上建造了似乎是辉煌乐园的雏形;其三,革命历史小说必须具有客观性。
“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这是文学史中对于“革命历史小说”的定义,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必须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政党、政策服务。也就是说,文艺的功用性取决于政治,且政治方向决定了文艺的意识形态发展,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则成为政治文艺的附庸者。此后所产生的诸多作品皆以歌颂革命为题材,其中描写农村题材革命的最为著名,代表作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贺敬之的《白毛女》。这些作品都以歌颂共产党,批判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为主题,一时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其方向已经很明了了,味道已经变味儿了。如今收录在“革命历史小说”体系中的作品不能够真正的称之为历史小说,它所代表的历史是经过政治侵染的,而“历史”应该是具有客观性、价值性、确定性、辩证性。而不是绝对的被时间化、政治化。
文中说:“一种来自西方的‘进化史观’(直线的或螺旋发展的)戏剧性地取代了传统的“循环史观”,并且自始即渗入‘历史演义’、‘历史小说’的叙述写作之中。”西方进化史观则是发展是直线的或螺旋的,我认为其就是说,胜利的阶级一定是先进的、可靠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当然,也就是说胜利的阶级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而文学演变为历史的
推手,成为胜利阶级宣传的工具,助长其势力的蔓延。把文学的功用性直接转变为政治的功用性。这说明“革命历史小说”判定的标准已经脱离了“客观性”,它带有人为的色彩。所以带着西方的“进化史观”所界定的革命历史小说是不具有确定性和真实性的。而文中又说:“活生生的‘未来’成为我们评判过去、整理过去、弃绝过去、与过去彻底决裂的强有力依据”。“革命”广义上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狭义上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历史”则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因此研究“革命”、“历史”的小说则是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具有历史意义,且能推动事物发展的小说,其价值性能够使人们振聋发聩,引起共鸣,引起反思,而不是一味绝对的歌功颂德、批判过去。过去的就一定是错的么,“革命历史小说”应该具有辩证性,客观、辩证的评判历史。“革命历史小说”当然是表现客观事实的,它所要呈现的是一切历史事实,而不是已经界定好了的“对的”或者“错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