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五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b07d3516fc700abb68fcc7.png)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2892989be1e650e53ea9951.png)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a1a5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6.png)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0bc5de9d52ea551811a6876a.png)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1fc9e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8.png)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文言虚词五个
![初中文言虚词五个](https://img.taocdn.com/s3/m/f8719a6b48d7c1c708a14527.png)
《童趣》阅读
1、请用”/“将第3段黑体加粗的划出5处停顿。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 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的 )( 它的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在 )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心之所向( (5)昂首观之 (代蚊子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在 ) (7)徐喷以烟 ( 用 ) (8)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在 ) (9)拔山倒树而来( 修饰 ) (10)以丛草为林 ( 把 ) ( 作为) (11)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 ( 并列 )
例: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卒之为众人(无义,凑音节) ②久之,目似瞑。《狼》
(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 “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 可不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打捞石兽这件事 ) 2.沿河求之 ( 代石兽 )
常见文言虚词
考点梳理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 有15个:之、其、而、于、为、 何、以、则、乃、若、且、虽、 然、乎、焉。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 ①沿河求之(代石兽) ②人皆吊之(他)
③一老河兵闻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https://img.taocdn.com/s3/m/7bf3db06cfc789eb162dc825.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自-中考备考之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
![自-中考备考之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f9f1365022aaea988f0f36.png)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整理一、之“之”是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
(一)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其实“之”的本义应该就是动词。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名之.者谁《醉翁亭记》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览物之.情《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四)作句末语气助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二是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二、其(一)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代人、代事物,但具体的含义略有不同。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f7c7e47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5.png)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facd97f61fb7360b4c65a5.png)
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 面”“在…… 中”“向”“到”“自”“从”“跟”“ 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 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 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 等字和它相应。
例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原因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
输》)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劝学》) 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
战》)
小结: 于字可译到、在、从
也可翻作对、与、同
语文基础知识
常见文言虚词的 意义及用法
我们想到的问题
常见虚词有哪些 虚词的古今变化 容易犯的错误 应对方略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 其、且、然、若、所、为、焉、也、矣、 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其焉以于
与之
而 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 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可不译 。 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 来”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是以”,相当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179e69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1.png)
连词
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ABCD
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其
表示推测、反问、强调等语气,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难道” 、“一定”等。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的”。
助词
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等。
3
代词
用于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或短语,避免重复。
03
文言虚词的用法
助词
语气助词
用于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如疑问、感叹、陈述等。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哉”、 “矣”、“也”等。例如,“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的“哉”表达了强烈的
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修饰、领属等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者 ”等。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之”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遇到不熟悉的文言虚词,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01
意义混淆
避免将文言虚词与其他同义词或 近义词的意义混淆,通过辨析比
较,明确其虚词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过程,避免对其意义和用法产生
误解。
02
语法位置不当
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 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 法
• 文言虚词概述 •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 文言虚词的用法 • 文言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01
文言虚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是指古代汉语中那些没有具 体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1a63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e.png)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843018f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f.png)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fadd5ec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4.png)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一、而“而”字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这里的“而”连接了“峨冠”和“多髯”两个形容词,表明两种特征同时存在。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温故”的顺承动作。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比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是“在”,后一个“乎”是“比”。
四、乃1、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f51f3341195f312b3169a59e.png)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fb4a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e.png)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fd4046d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2e.png)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初中 文言虚词(知识讲解)
![初中 文言虚词(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d7fe91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9.png)
48
“与”“乎”等 。
例 1:不 足 为 外 人 道 也 。(《桃 花 源 记》)(为 :向 ,对)
例 2:告 之 于 帝 。(《愚 公 移 山》)(于 :向)
4.表凭借的介词
介 词 后 引 入 的 是 所 凭 借 的 条 件 ,常 见 的 有“以”。
“焉”,哪 里 。“焉 置”即“安 放 在 哪 里”。
例 3:余 之 游 将 自 此 始 ,恶 能 无 纪 ? (《满 井 游 记》)
“恶”,怎 么 ,表 示 反 问 语 气 。
(二) 介词
文言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 名 词 性 词 组 介 绍 给 动 词、形 容 词,
以表示与之有关 的 处 所、时 间、方 式、原 因、对 象 等 的 词。 介 词 不
例 2:今 人 有 大 功 而 击 之 ,不 义 也 。(《鸿 门 宴》)
“人”字 旁 称“人 家”。
(
5)“尊 称”与“谦 称”代 词
尊称 ,即 对 人 的 礼 貌 称 呼 ,有“君”“公”“卿”“足 下”“阁 下”等 ,有
“您”“您 老 人 家”“他 老 人 家”之 意 。
例 1:以 君 之 力 ,曾 不 能 损 魁 父 之 丘 ,如 太 行 、王 屋 何 ? (《愚 公
“你 的”“你 们”“你 们 的”。
例 1:尔 安 敢 轻 吾 射 ! (《卖 油 翁》)
“尔”字 用 于 句 首 ,用 来 称 代 卖 油 老 人 ,译 为“你”,作 主 语 。
例 2:子 何 恃 而 往 ? (《为 学》)
“子”是 第 二 人 称 代 词 ,译 作“你”,指 代 穷 和 尚 ,作 主 语 。
“乃”是 代 词 ,译 为“你 的”。
44
例 6:而 翁 归 ,自 与 汝 复 算 耳 。《促 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https://img.taocdn.com/s3/m/3414f5a5680203d8cf2f241a.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较少,中考考查频率较高的有:之、以、于、而、其、也、夫、则等。
这些虚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和用法差别很大,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很高。
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比较两个句子中一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形式出现题,要求选择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者不同的一项。
一、理解巧妙识记法以下是常考的虚词“之、以、而、于、其”的用法和意义:(一)之1、作代词(1)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2)代事,译为:这,它。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间,译为:的。
例: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际意义,不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际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4)用于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不译。
例: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二)以1、作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翻译时视具体语境而定。
(1)译为:把,拿。
例: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3)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顺承、目的、结果等。
(1)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不译。
例: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2)表目的关系,译为:而,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三)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因果、修饰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3)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5)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四)于1、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3)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4)表示对象,译为:对。
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也(《论语》)(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五)其1、作第三人称代词。
(1)代人,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2)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代物,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4)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能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可用作定语或主语。
译为:自己的。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3、作指示代词。
(1)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2)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4、作副词。
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反问的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二、找规律识记法所谓的规律,来自我们平时的学习总结。
现以文言虚词“之”为例找规律记忆。
(一)结构助词“的”“之”的后面一般紧接着一个名词或代词,这个名词或代词肯定是某个词语或短语的中心语,让“之”前面的内容与其后的名词或代词形成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可用公式表示为:……+之+名词(代词)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之+大观(名词)(二)助词,无义这种用法,“之”往往处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之间。
即语法上说是处于主谓之间,它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甚至只是一个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用公式表示为: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例: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名词)+之+出(动词)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名词)+之+乱(动词)(三)代词,代事、人、物、景等“之”字作代词时,它在句子中往往是受支配的,即始终受某一种行为动作的支配。
因此,“之”字的前面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表示:……+动词(形容词)+之例:1、具答之,便要还家——答(动词)+之(代词,代村中人)2、乃记之而去——记(动词)+之(代词,代美景)(四)动词,到、往、去如果句子中没有起主导(谓语)作用的动词或形容词,那“之“字便作动词用,意思为”到、往、去”。
例:1、辍耕之垄上——辍耕(停止耕种)+之(动词,到)+垄上(田埂上)。
很明显,这个句子中没有起主导作用的动词,“之”就作动词用。
2、吾欲之南海——句中的“欲”虽然是“想”的意思,是动词,但它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南海”是名词,故“之”就作动词,意为“到……去”。
(五)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无实义或不译因为这种用法比较特殊,所以也比较容易记。
其结构特征明显,均为“何……+之有”;均可理解为“有何……”(即“有什么……”),而“之”字只作为一个标志,即告诉人们,宾语“何……”已经放在谓语动词“有”前面,翻译文句时必须将这个结构理顺。
例:1、何陋之有——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2、何罪之有——有何罪(有什么罪呢)总之,如果我们复习“以、而、于、其”等常见的文言虚词也能像“之”字一样,将其规律整理出来加以把握,那么由课内文言语段过渡到课外文言语阅读就变得简单了。
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祖莹偷读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①人也。
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②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③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
尤好属④文,中书监高允每⑤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
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
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
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以才名拜⑥太学学士。
【注释】①范阳遒:范阳郡遒县。
②耽:迷恋,沉溺③蔽塞:遮盖。
④属(zhǔ):撰著。
⑤每:常常。
⑥拜:授予官职。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常密于灰中藏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父母恐其成疾.()(2)恐.漏光明()(3)不遗.一字()3、请找出文中表现祖莹读书勤奋的句子。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
5、“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一句话表现了祖莹的什么性格特征?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战国策》)1、下列各项中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辞:(1)鲁仲连辞让再三(2)停数日,辞去B、以:(1)以千金为鲁仲连寿(2)皆以美于徐公C.为:(1)仲连不忍为也(2)故不为苟得也D.终:(1)终不肯受(2)终身不复见。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3、选文中的仲连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梁鸿尚节梁鸿①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毕②,乃牧豕上林苑③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④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选自后汉书·卷八十三》)【注释】①梁鸿:东汉人。
②毕:此指读书结束。
③上林苑:古宫名园,在河南洛阳市东。
④耆老:老人;耆,老。
【文言知识】说“尚”。
“尚”解作“尚且”、“还”,这是古今相同的。
上文“梁鸿家贫而尚节”中的“尚”,指“推崇”,句意为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
所谓“尚文”、“尚武”,即指重视文、重视武。
“尚”还指“夸耀”、“自负”,如“君子不尚其功”,意为有道德的人不自己夸耀功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乃牧豕.上林苑中()(2)无他.财,愿以身居作()(3)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4)乃共责让.主人()2、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误遗火。
②悉推豕偿之。
③愿以身居作。
④称鸿长者。
3、读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选自《后汉书·承宫传》)【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说“经”。
“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
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
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
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少孤..()(2)明.《春秋》经()(3)宫过其庐.下()(4)见而欲笞.之()2、翻译下列句子。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3、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4、你从承宫身上学到了什么?陋室铭【唐】刘禹锡【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