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同学都好奇苏联解体的原因,下面让小编为你们细细道来。
苏联解体的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是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
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
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胜利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胜利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胜利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这一事件被广泛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与资本主义的胜利。
苏联解体的原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探讨苏联解体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一、经济因素苏联经济在解体前几十年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军事开支和军事竞赛增大了国家负担。
苏联经济的不健康发展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给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了威胁。
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体系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独立性不强。
这使得苏联无法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变化和竞争,进一步丧失了经济实力。
二、政治因素苏联解体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领导层的腐败、缺乏政治改革和民主化以及对国家民族问题的处理不当等。
领导层的腐败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高层领导中,特权和腐败成为常态,导致了社会不满和对共产党的失去信任。
苏联的政治体制缺乏真正的选举和政治改革,未能给民众提供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这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声。
此外,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也存在问题。
苏联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忽视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分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爆发点。
三、文化因素苏联的文化体制一直由国家主导,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思想的压制,使得社会上存在不满和反对声音。
随着信息的自由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苏联民众逐渐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对比苏联内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这些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对社会造成了冲击。
四、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的影响不仅限于苏联本身,也波及到了世界各国。
首先,对于苏联本身而言,解体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社会动荡。
一些独立国家经历了困难的过渡期,包括贫困、失业和社会治安问题。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些前苏联国家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影响_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影响_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自二战以后,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美国、一个苏联。
他们为了争世界霸主的地位互相角逐比拼,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世界上就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影响,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苏联解体的原因1、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一、苏联自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发展教条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
苏联强调经济的片面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过于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对外关系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最重要的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时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未能认识到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文化传统和极端的民族性格。
苏联历史上属于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大国沙文主义的弊端并没有彻底清除,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性,做决策时不能坚持湿度原则,没有合理平衡各方利益,达到理性的平衡点,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三、主要领导人错误的改革思想,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他进行的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为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戈尔巴乔夫放弃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权,导致苏联内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凝聚力。
苏联各主要领导人都急于对苏联的社会进行改革,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形式而轻内容,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一、冷战和军备竞赛。
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已同美国进行了长约半个世纪的冷战阶段,美国一直把持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不曾动摇,苏联为了能与美国在军事方面抗衡,大力发展军工产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苏联的统治阶级已经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010级研究生李鑫摘要:人们现在大概已经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失败的。
苏联的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不适应苏联。
苏联的模式主要特点是经济上否认经济规律,管理太严,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
文化、社会上缺乏活力。
这些问题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苏联走上了解体的深渊。
关键词:社会主义模式资本主义联盟苏联体制失调 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发生解体。
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11国组成独联体,拜托了旧的苏联体系,组成松散的联盟体系,至此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在东欧的失败。
建国70多年的社会主义苏联顷刻间土崩瓦解,存在50多年的欧洲社会主义阵营也像落叶般凋零下去。
最为曾经最强的国家之一,作为号称社会主义最先进的国家,苏联就那样走完了她还未成熟的一生。
就像突然得急病一样的,一夜之间便合上了眼。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失败。
它的解体引来了资本主义的一片欢呼。
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了,社会主义压根只是理想的产物。
不过同样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却挺住了九十年代的危机,继续以远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向着共产主义前进。
这一对比结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社会主义没有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
人们现在大概已经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失败的。
苏联的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不适应苏联。
人们现在大概已经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模式是完全失败的。
苏联的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不适应苏联。
苏联的模式主要特点是经济上否认经济规律,管理太严,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
文化、社会上缺乏活力。
这些问题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苏联走上了解体的深渊。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时其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的经济模式发展是有其发展历程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Б.Н.米罗诺夫(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收稿日期]2006-05-08[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
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
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
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
苏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
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
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
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
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
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
民族问题的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
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
苏联解体的四大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四大根本原因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苏联在与美国的对峙中完败。
那么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1、经济因素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
而苏联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民主、决策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3、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是苏联解体的又一重要原因。
4、思想政策上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
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关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至此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从现实和法律上不再存在,红色帝国轰然倒塌。
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苏联解体后,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首都,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等)。
苏联的解体
勃列日涅夫改革——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 僚集团统治外并无实质性变化。
列昂尼德·伊里 奇·勃列日涅夫 (1906年12月19日- 1982年11月10日),苏 共中央总书记、苏联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苏联国防委员会 主席
“扼杀”战略 “遏止”政策 “和平演变”
➢ 在保持美国和西方军事实力的同时,抓住苏联进行“改革” 的机会,要求苏联在裁军、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决“热 点”地区争端、在国内实行“民主化”和多党制等方面做出让 步,更多地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以“和 平演变”的方式,逐步将苏联纳入西方的政治与经济体系,最 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员。
去斯大林化
去斯大林化是指在1953年斯大林死后, 苏联、东欧和亚洲的一些 共产主义国家中其共产党领导发动的从上向下逐渐取消掉此前集中 于斯大林本人、其政策和崇拜、推动有限的自由化政策的过程。
1956年2月14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会上赫鲁晓 夫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进行批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停止。在 去斯大林化的过程中过去的斯大林派人物被撤职,部分反对派人物 被平反,苏联对其卫星国的经济要求放宽。在文化上在这些国家出 现了“解冻”,在波兰和匈牙利原斯大林派领导人被推翻。
✓ “我的观点是:在苏联取得胜利的是严厉 的甚至是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当然,它是 在进化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有点 削弱和缓和。但是,本质没有变化。”
✓ “归根到底,苏共中央赞成民主化、政治多 元化、自由选举、建立混合的市场经济、改 革联盟的联邦等。”
二、戈尔巴乔夫“右倾”改革
“新思维”——新动荡
一、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机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已经接近二十年,其原因大家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经济、政治、民意等等综合情况导致其解体,但是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其解体源自“上层的革命”,也就是说,在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产生的新的政治条件下,大部分位于国家要职的苏联党—国精英,以及其他重要的官方组织,从拥戴社会主义转向拥戴资本主义,他们放弃了共产党而支持叶利钦,这一情况根本上导致苏联的解体。
苏联体制笔者认为讨论苏联解体,首先要了解苏联的社会体制。
笔者认为把苏联体制理解为一种混合的制度:它具有许多社会主义因素,但也有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含有以下四点:第一国家(和集体)对全部生产资料在实质上的所有,这意味着任何一个阶级都不能仅仅凭借财产权就获得收入,在苏联体制中,合法的收入只来自工作。
第二通过计划手段调节经济,计划是一种“为使用而生产”的形式,而不是为利润而生产的形式。
第三计划经济所带来的充分就业。
第四提供给大众的公共服务范围广泛,包括免费教育,收费极低的儿童保育、免费医疗、稳定的养老金等。
尽管有以上社会主义因素存在,但是还是非社会主义因素主导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尤其党—国精英的控制。
少数党—国精英垄断政治权利是苏联体制最明显的非社会主义特征。
斯大林时代采取的是一种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统治方式,其对全知全能领导人的崇拜和中世纪的君主政体如出一辙。
斯大林之后,政治制度演变为一种更为现代的寡头政治。
即使是后斯大林时代这种更温和的政治制度,也是专制的,它无视苏联人民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自由。
苏联人民没有言论的自由,没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没有结社的自由,更谈不上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了。
党—国精英们试图全方位控制大众生活的所有细节,甚至地方社团也包括在内。
20世纪30年代早期由强制集体化引起的社会动乱,其后果就是死板的户籍制度把所有的公民都束缚在特定的城镇里,未经官方许可的外迁是被禁止的。
经济权利方面,苏联施行的是个人全权管理制度。
苏联精英们所享有的物质特权是与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相对立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
十多年过去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与探讨仍是国内外史学界经久不衰的重要论题。
对于苏联解体问题的看法我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首先,一定要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情况, 掌握详尽的材料,把问题放到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去考虑和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对历史有一个真正客观的评价。
例如,有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所在。
但是,苏联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发达的工业国家,这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如果不尊重历史,就无法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
其次,要用辩证的方法研究苏联解体问题。
有观点认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其实这种体制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对苏联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盘否定苏联的体制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而且还有人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到戈尔巴乔夫的身上,但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全部的责任也不能归罪与他自己。
因此,将苏联解体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体制问题或个人的问题显然是不对的。
在如何评价斯大林的问题上也要坚持历史和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苏联解体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我们要在众多的原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根本的原因,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达到总结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最终目的。
此外,在研究苏联解体问题时一定要尊重俄罗斯和其他原苏联联邦国家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评价。
1990年前后,为研究苏联改革的走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一20%之间,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
1991年5月,美国一个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一次一千人规模的民意测验,其中一项内容是“你是否赞成在苏联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赞成,由此可见,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想取消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会从民族矛盾起源开始阐述,从而引发了政治体制和经济的畸形,最后导致了苏联帝国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姓名:专业:班级:学号:2010年10月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摘要:苏联解体是20 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苏共腐败日益严重、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及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和其他国家影响等因素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原因体制矛盾苏联解体是20 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在苏联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个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达到世界第二,使西方国家寝食不安的强大联盟,一夜之间,却突然垮台,令人不解。
然而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对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
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虽然经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二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者,要求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统一的党,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首先,这种体制是高度集中而又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权力归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
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
排斥商品、价值和市场经济,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与影响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与影响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大国,虽然它是以共产主义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但其经济和政治体制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在苏联成立的初期,苏联的领导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由于过度忽视了经济的自主性,加上冷战后期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制裁,导致苏联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与影响。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1. 政治体制的缺陷苏联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上,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政治体制的确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在后期,它的缺陷也显现出来。
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持续不变的,导致思想僵化,不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社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同时,苏联的政治体制缺乏党内民主,没有真正实行党内选举制度,党领导人的合法性建立在革命胜利上,而非选举结果上,这样造成了软弱无力的领导,使得苏联的决策失去了时代性和前瞻性。
2. 经济体制的缺陷苏联经济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上。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过于集权化,一切都由中央政府来控制,而没有真正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缺乏灵活性,不善于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集中化。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的权力机构和政治机构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离。
3. 民族问题的矛盾苏联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国,但由于苏联政府采取了不同民族融合的政策,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
苏联内部大部分民族都有其独立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但在苏联的领导层中却缺少相应的代表,这样就容易产生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中,各族之间没有真正实现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一些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待遇不公,也让各族之间的矛盾愈发剧烈,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1. 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瓦解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加强了制度和体制的改革,这样才得以摆脱原苏联留下的政治痕迹和弊端。
苏共解体原因
今年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
一个经过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2月革命和10月革命)的锻炼和两次战争(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的考验,拥有90多年党史、70多年国史、2.8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既无外敌入侵,又无内部人民揭竿造反,却于顷刻间坍塌解体,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苏联剧变以后,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苏共一些领导人也著书立说,阐述这一事件的过程和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深入研究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既有经济上的原因,又有思想、文化、民族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矛盾的远因,又有现实路线政策错误的近因;既有体制上的弊端,又有领袖们的个人品质和变节;有的属于一般性原因,有的是决定性原因。
正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总的合力才导致最终剧变。
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和近因,也就是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以后那一段时间出了大问题,“问题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
戈尔巴乔夫通过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一系列错误的路线和政策,不但没有解决苏联历史遗留的矛盾和问题,反而使苏联出现全面危机,前后只有五年多时间,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就结束了生命。
下面从五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改革的错误导向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看到苏联社会问题成堆,顺应历史潮流,坚持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是对的。
但是,在当时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潮的压力与影响下,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背离了原来“完善社会主义”的宗旨和轨道,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和改制,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经济体制改革的错误导向。
苏联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了几十年没有改革,已成为一种僵化体制,并出现阻碍机制。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的解体有国内与国外的原因、党内党外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政治思想文化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各个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从苏联领导集团和特权阶层看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领导集团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以列宁为核心,这个时期领导集团的成员们都具有强烈的共产主义信仰。
第二个时期以斯大林为核心,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崇尚个人主义,消弱以及否定了领导集团的作用,但是他为共产主义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而第三个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淡薄的赫鲁晓夫为核心,他在告诫人们不要冒进的同时自己又将冒进思想推向极端,脱离当时苏联国情的将20年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目标。
他极端的否定了斯大林对于苏联巨大的贡献,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尚的同时又自己又在大搞个人崇尚。
他的盲目开垦土地、工业改组以及将强行分割党组织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削弱了党对人民的领导。
这些极端的措施已经逐步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可以说这个时期已经为苏共垮台、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祸根。
第四个时期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他结束了赫鲁晓夫时期那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纠正了苏共领导集团以一个人的思想为主的作风,推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他是较有争议的一位领导人,有人说他缺乏理论知识,因循守旧。
满足现状,但是也有人认为恰是他的行事稳重使他领导的时期社会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经济也达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的后期,领导人在思想和行动上更为保守和僵化,他们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贪图享乐,阿谀奉承的风气滋长。
特权阶层逐步形成,他遵循的“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
最终发展到特殊干部的职务终身制。
正是在他干部政策的指导下苏共领导层的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变,连任率大幅增加。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终身任职的老化的干部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领导层缺乏活力,并形成了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
正是这种领导干部终身制,是特权阶层队伍不断扩大。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苏联,一个有着两千两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横跨欧亚大陆,人口超过两点八亿。
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大厦将倾,二十世纪最大的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纵观整个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一,没有正确认识共产党的历史及领导的坚定不移,政党必须坚定才能保证人们思想不产生恐慌。
一旦人们的思想开始混乱,这个国家的公信力就会下降。
苏联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斯大林。
没有辩证的看待领导人的观点,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谨遵这个教训,个人崇拜是万万要不得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其实都没有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教训,全盘否认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历史倒退的过程,共产党被妖魔化,引起了本国人民的不满,也让外部势力有机可乘。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二,没有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八十年代之后,苏联经济方面的弊端就开始激化,长期以来的高度集权影响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进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苏联在国际上注重军备的时候,经济路子没有走对。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三,政治体制改革缓慢,一党专政垄断了社会财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体制之外,长期下来,官员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
除此之外,短短三年之内领导人相继离世,领导人频繁更迭也让苏联产生了恐慌。
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进步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这是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学者们开始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认识到他确是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悲剧,但是同时他也在不断的论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不少学者在讨论苏“联解体究竟是大国悲剧,还是历史的进步”这个课题的时候,都有一种痛惜万分的情绪。
苏联解体对与苏联这个大国是一场悲剧,是一场劫难。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在近70年建设发展中,苏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果,最后却是迎来了苏联的解体。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前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吧!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几十年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建国建党的理论,更极大的鼓舞了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
但是,苏联的实践毕竟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在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问题之后党和国家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纠正不当之处,加之苏联党的领导人在重大问题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以及西方“不遗余力”的和平演变,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反思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无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具体地说,导致苏联解体的原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苏联模式的弊端1.经济因素。
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形成与30年代,在发展进程中显示过巨大的优越性,创造过公认的历史功绩,使苏联得以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
但这种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有很大的缺陷和弊病,不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活力与生气;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不能够正确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消费品生产比例过低,使苏联人民的生活始终不能实现由小康向富裕的转变;不能够全面地对外开放,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
这样,必然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经济困境之中而难以自拔。
正是这种体制,使得苏联的经济搞不好,上不去。
这是苏联机体的深层次的原因。
2.政治因素。
苏联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其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执政党没有找到如何管好党和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
苏共长期的执政地位加上法制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严重脱离群众;在党内还难免有各种不良分子,他们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出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党的声誉和形象,引起人民的不满以至痛恨。
浅议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再思考
浅议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再思考1991年苏共丧失执政地位、苏联解体是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挫折。
二十个年头过去了,人们围绕着苏共亡党、苏联亡国在不断地进行探讨和分析,最近,我们阅读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的徕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我们认为作者关于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看法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并非来自上层的革命《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一书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上层的革命、即党一国精英集团的推动,这从作者所定的书名即可看出。
作者大卫科兹认为党一国精英集团在关乎苏联命运的抉择中选择了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也就是亲资本主义联盟,而抛弃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大卫科兹对于党一国精英集团的定义是这样的,它包括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政治局、书记处、部长会议、中央委员会约有几百人一起构成了精英高层。
还包括广大的官员们,在党内,它包括各部领导、中央委员会其他重要人物,共青团高层领导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省、主要城市党委的第一书记。
在政府中,它包括联邦各部门和各委员会的高级官员、最高苏维埃领导人、各加盟共和国的部级官员。
它还包括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门的高级官员。
除了以上这些正式的政府机构外,它还包括大型企业的最高层、贸易协会领导人和科学、教育、文化和大众媒体各主要机构的负责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精英阶层人数约有10万人,约占苏联人口的1/1000。
大卫科兹认为,改革所催发的党一国精英集团决定了苏联何去何从,这部分人大权在握、风光显赫,他们可以利用权力寻租,使个人财富迅速增加。
然而在共产党执政下,在社会主义体制内,他们又处处受到约束,禁止个人以权谋私,无法保证自己的财富传子传孙,这疏远了他们与共产党的感情,限制了他们与社会主义体制的密切程度,他们要想保住现有的地位和财富,就必须打破现有体制的束缚。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维埃国旗——镰刀锤子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红白蓝三色俄罗斯联邦国旗,一个纵跨欧亚大陆的超级社会主义强国覆灭。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了冷战的结束——未费一枪一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亦非简单,八一九事件可谓是多米诺骨牌支点的倒塌。
这次原本意在挽救苏维埃的举动却因为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的踯躅与军队、克格勃的倒戈而失败,后来戈尔巴乔夫总统虽然复职,但苏共已无法平息事件中加盟国的分裂欲望。
之后,加盟国纷纷独立。
如果说独联体的诞生使得苏联已经名存实亡,那么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则正式宣告了苏联的解体。
后世对这个庞然大物消失的原因的推测与争论从未停止过。
下列也只是我个人的分析:(1)、经济原因:历史上主流观点认为苏联的最后时刻经济已经崩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尽显。
国家生产的目的并非满足人民需要,而只是仅仅为了满足单调的预期数字;产权的不正常转让使国家财富流失;苏联排斥货币原理与市场供求关系,企图用高福利来挽救人心。
综上,苏联形成数量型经济和耗费型经济。
这种体质极大地削弱了经济活力,阻碍了科技进步,导致经济结构比例失常。
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与基数减少,为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2)、政治原因:高度的中央集权使地方缺乏自主性,共和国名存实亡。
苏联宪法中对于加盟共和国享有主权与退联盟权的规定为加盟国独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苏维埃在政治体制中地位下降和变形,使共和国的参政议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党政体制使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民族在联盟国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领导地位,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
同时我们也看到,苏联之前进行过有关的民意测试:其中有83%的民众赞成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只有17%的民众赞成自由资本主义。
但是在苏联的精英决策层中,有76.7%的人赞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也许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因此,政治原因是最关键,最矛盾,也是最扑朔迷离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分析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官方宣布了它的解体,这是国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数十年来,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它的后果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牵涉到很多方面,包括本土和国际因素。
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计划经济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是一项基本的原因。
这种经济体系由国家控制和计划的生产,价格和分配经济活动。
在这个体系里,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每个企业都被赋予了明确的生产指标。
但是,这种经济体系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国家控制,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够强,所以在产品质量和效率方面相对滞后。
其次,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缓慢,生活必需品供应短缺,需要长时间排队才能购买。
最后,由于经济体系的僵化,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内的变化,所以其整体表现较为不稳定。
2、政治环境的恶化苏联的政治环境也是一项基本原因。
20世纪60年代之后,苏联一直处于极度的稳定状态。
但在20世纪70年代,其领导层的高龄化带来了矛盾,随着年轻世代的上升,这种矛盾愈演愈烈,使政治环境恶化起来,也加剧了国内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3、国际社会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压力对苏联解体也起了作用。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不断在国际关系上互相斗争。
此外,苏联的入侵阿富汗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导致美国等国对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和文化封锁等抵制行动,使得苏联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苏联解体对世界以及东欧国家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联解体的一些后果:1、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形势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的关键事件之一,它扭转了全球地缘政治的形势。
苏联的解体使得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更加紧密,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来源:观察者网作者:大卫·科茨按语:本文节选自《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的后半部分。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个叫尼库拉亚夫的苏共高级干部交谈,他在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工作过,估计是个克格勃成员。
我问他:“你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苏共还存在。
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我听了感到不可理解。
现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确无误地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问题。
这里顺便说一下,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
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
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关于苏联解体事件,还有许多诱发因素。
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叶利钦和他的盟友们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斗争。
再就是党和政府的媒体控制权落入了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各种斗争。
但从根本上说,是精英集团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
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当然,在叶利钦掌权初期,也还是顾忌到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他在各种公开讲话中尽量掩盖其真实观点,不暴露准备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而是说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消灭政治精英的特权,这与一些公开讲要在苏联进行一场资本主义革命的人比,无疑是一种最廉价的欺骗。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
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
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
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我相信,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人认为由于里根时期大幅度增加军费而迫使苏联也搞军备竞赛,结果把自身的经济拖垮了。
如果这是里根政府为了炫耀削弱共产主义的政绩,那就无可非议。
如果是对历史负责,那么我就要告诉大家,据美国的资料显示,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绝对数是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50 年代是完全相同的。
应该说,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和私有化。
其实,苏联经济学家接受的不过是最简单、最天真的19世纪的自由主义观点。
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手开始改革。
六年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土崩瓦解,在此废墟上分解成俄罗斯和其它国家,并加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从危机到改革,从改革到崩溃,一步紧似一步。
这是一个还相当年轻的社会制度,直到不久前看起来还很稳定,现在竟已面目全非。
这在历史上是非同寻常的。
在正常情况下,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在若干大国站稳了脚跟,除非暴力摧毁或者战败,从来没有突然垮台的先例。
美国在三十年代所经历的大萧条显然比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是并没有导致政治经济崩溃。
世界资本主义虽然在大萧条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设法生存了下来,接受了改革,但并不触动基本制度。
为什么1975-1985年的苏联危机以及随后的改革尝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全世界的左派都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你是否承认前苏联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很多左派都承认,其中有社会主义的基本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计划调节,保证充分就业,以及向工人提供一定范围的社会经济权利的福利。
但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和经济制度使社会畸形发展,没有真正的公民自由,也不存在民主程序。
这些畸形发展可以看作是非社会主义关系的存在引起的,有些来自资本主义,有些则是封建主义。
要解释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的解体,就要分析1985年以后在苏联及其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改革的演变过程。
改革所释放的力量摧毁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企图通过目前的“休克疗法”一举建成资本主义。
改革是怎样开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消极因素,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以后至七十年代中期,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
它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代高度教育程度的人口,工人享受高度的社会保障。
有必要指出,直到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能够进一步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差距,苏联及其盟国已无可争辩地成为美国及其盟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对手,在包括科学技术和体育在内的许多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成就。
在1975年谁要是说未来属于社会主义,那是颇为言之有据的。
但是,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发生了转折。
从此以后,社会陷入了危机,经济增长率下降,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东西方之间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崩溃的迹象与日俱增(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酗酒,腐败),国内的政治抗议活动在增长。
在随后的十年中,所有这些危机的征兆都更加严重了。
因此,正是迫于日益深化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才在1985年勉强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并不隐瞒自己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他能够战胜比较保守的竞争对手,这表明最高领导层意识到只有尝试某种新的出路才可能摆脱正在加深的危机。
1987年,戈尔巴乔夫写了《改革与新思维》,阐述了他对危机的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在这本书中,他罗列了苏联经济的各种弊病,诸如原材料浪费,效率低下,技术陈旧和集权管理和僵化。
戈尔巴乔夫指出,危机不仅资本主义有,“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保证……不发生重大社会政治危机”。
他指出,苏联危机的根源在于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所包含的缺陷,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过度集中,忽视人的利益的丰富的多样性,低估人民在公共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戈尔巴乔夫认为,这种制度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出路就在于“社会一切领域的广泛的民主化”。
他强调,改革的结果是“巩固社会主义,而不是用另一种制度来代替它”。
如果分析一下戈尔巴乔夫的主张的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会发现他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贯的方案,而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之间犹豫不决。
一个方向,是实行经济制度民主化。
包括企业的民主化和计划制度的民主化。
另一个方向是在经济中引进更多的市场因素。
所有现实世界中的现代经济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
没有哪个制度只有市场或者只有计划。
至少在表面上,最初的改革计划意在建设一种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计划和民主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只起次要作用。
在这个最初的计划中当然不会有鼓励私有化的内容。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写道:“社会主义及其公有制基础,为经济进步提供了本质上无限的可能性。
”但是,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相调和是不那么容易的,随着改革的发展,改革计划中的市场化因素日渐膨胀,越来越有影响,直至主宰了改革本身,于是,坚持公有制的初衷被放弃了,代之以推行“私有化”。
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和使之民主化,改革变成了以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改革变质的阶级原因苏联解体及其转变为资本主义乍看起来可以归因于外部压力,在社会主义者看来尤其如此。
来自世界资本主义的压力在整个苏联社会的历史上都存在。
但是,恰恰是在苏联及其盟国最终实现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均势、彻底打破了西方以武力征服灭亡社会主义的迷梦以后,这些国家走向了崩溃。
无法想象,中央情报局连在美国大门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都消灭不了,竟有能力策划把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搞垮。
外部压力始终是事态进程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因。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导致了一个倾向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集团和阶级联盟的形成。
正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非民主性质,这个亲资本主义联盟才得以羽翼丰满,利用改革引起的愈益混乱的政治经济形势,亲资本主义联盟夺取了政权,现在正企图贯彻自己的意志。
改革一开始,最高领导层就面临一个问题,怎样使一个从未按民主方式运行过的制度民主化,又怎样自上而下地实现民主化。
第一步是实行公开性,也就是舆论自由,包括官方传播媒介在内。
公开性的目的是为预期的经济改革创造条件。
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要实现经济制度民主化,要使人民投身于经济改革之中,就有必要公开讨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公开性造成了大鸣大放的局面。
公开性的发动者始料未及的是,公开性导致“市民社会”在苏联开始形成,五花八门的政治观点纷纷在传播媒介上亮相,政见各异的松散组织初步形成。
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社会主义,亲资本主义的观点,与其他观点一样,公开亮相。
谁能用最刻薄的方式批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谁就能博得许多人的同情。
1989年,当局着手进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在全国以半自由的方式选举了新的人民代表大会、一部分市政府和州政府,反对派在选举中的胜利让共产党丢了脸,反对派公开批评共产党,其中一些人公开批评社会主义,对于好几代人来说,“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统治下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反社会主义观点风靡一时,尽管绝大多数群众所坚持的仍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苏联社会中的三个主要的社会集团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一个,也是最弱小的一个,是新兴企业家阶级,经济改革的起步给小型私人企业,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和农业企业,带来了机遇。
在苏联社会中原已存在着一个非法和半合法的商人阶级,其中一些人非常富有。
这个阶级现在日渐壮大,并且有了一个比较合法的地位。
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在公共事务方面积极争取自身权益,他们的自身利益要求扩大私人企业的活动范围并增加其行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