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血管生理)

合集下载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存于大A内,管壁被扩张/大A弹性,形成上升支。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种反射。
体液调节因子
0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的作用

02 03
血管紧张素
由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 酶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促进肾上腺皮质 分泌醛固酮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包括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管 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弹性贮器血管
大动脉,富有弹性,可缓冲射血压力 ,维持舒张压。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控制器官组织血流 量。
中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血管分类及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控制真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 调节微循环。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进 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输 出量。
容量血管
静脉,容纳全身血液总量的 60%-70%。
血流动力学原理
血流量
血压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与 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 反比。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 力,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流阻力
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与血 管长度、血液黏度和血管半径有关。
• 治疗与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 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外科手术治疗主要 适用于严重病例。预防冠心病需从控制危险因素做起,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五章 循环系统
可限制心脏舒张,并影响静脉血回流。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 心 中空肌性器官,循环系统的动力装置 二、 血管 三、淋巴系统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血管种类与结构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
大动脉:以弹性纤维为主, 称为弹性血管
动 脉 中等动脉:管壁平滑肌比较丰富,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二) 心的外形
前后略扁圆锥体 心尖向左前下方 心底向右后上方
心的外形和血管(前)
心的外形和血管(后)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三) 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1、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腔大 右心耳:左前方锥体形囊状突起 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横向每小格代表0.04秒的时间 纵向每小格代表0.1mv的电压
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1、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QRS波群:反映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3、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4、P-R间期:反映房室传导时间。 5、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6、ST段: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平台期。
2、心电图导联 引导电极安放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常规心电图包括12个导联即:I、II、III、aVR、aVL、aVF、 V1、V2、V3、V4、V5、V6
★ 心电图检测主要用于帮助诊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
标准肢体导联 I、II、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单极胸导联导联 V1、V2、V3、 V4、V5、V6
等容舒张期 左室舒张,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
此时,室内压虽低>房内压,房室瓣尚未开。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第四章 循环生理

第四章  循环生理
窦房结P细胞的自律性最高: 100次/分 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及其分支次之:50次/分 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最低: 25次/分 (1)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发出兴奋控制全心所表现出 的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心律。由于窦房结自律 性最高,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肌细胞兴奋, 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三)传导性 概念: 心肌细胞具有
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 导性。 1.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 和特点:
(1)途径: 闰盘:由于心肌细胞间相接触的闰盘部分存在着 电阻较小的缝隙连接,很有利于细胞间的兴奋传 播,故心肌细胞在功能上如同一个细胞,即心肌 是功能合胞体。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的兴奋 ↓ 心房肌优势传 导通路 ↓ 房室交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细胞的分类: 根据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功能和电生理特
性,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 1.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
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功能: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组成:窦房结、房室交界(包括房结区、结区、 结希区)、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其中结区既无 自律性,也无收缩性,只保留了较低的兴奋性 和传导性。 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功能:产生和传导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
传导速度: 浦氏纤维 (4m/s) ↓ 左右束支 (2m/s) ↓ 心室肌 (1m/s) ↓ 心房肌 (0.4m/s) ↓ 结区 (0.02m/s)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细胞的直径(结构因素):与神经纤维一样, 心肌细胞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大小有关:

血液循环(循环系统的结构、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血液循环(循环系统的结构、心脏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3、兴奋性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绝对不应期(0~-55mv)和 有效不应期(0~-60mv)
B相对不应期(-60~-80mv)
C超常期
4、收缩性
特点:
A依赖Ca2+ B受细胞外液Ca2+影响较大 C功能合胞体,服从“全或无”定律 D不发生强直收缩 E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力随前负荷的增加而增大
(心房肌与心室肌没有自律性)
正常起博点和异位起博点 形成原理—舒张期自动除极 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
2、传导性
A原理:局部电流学说
B特点:功能合胞体
C各组织的传导速度: 心房内传导:结间束、房间束 1.7m/s 房室交界传导: 0.1s延搁 (房室延搁) 心室内传导:浦肯野纤维 4m/s
心房肌 1m/s
2、支配血管的传出神经
A交感缩血管神经(NE,与α1受体结合导致血管收缩;与β2受体结合导致血管
舒张。不同组织交感神经纤维分布的密度是不同的,皮肤最密,冠状血管和脑较少。 因此,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脑的影响最小,对皮肤的影响最大;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 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但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中分布很少, 结果是引起器官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例增大,毛细 血管平均压降低,有利于组织液回流,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量增加。)
B交感舒血管神经(交感胆碱能[ACh]神经纤维,对应的是M 受体,支配的脏
器有骨骼肌、心脏、肺、肾和子宫,平时没有紧张性活动,应激时发挥作用。)
C副交感舒血管神经(ACh,M受体,血管舒张,因只支配脑、肝、生殖器等
器官,对整体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影响很小。)
3、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包括心 血管运动区和心血管抑制区。 延髓心血管中枢接受来自外周 压力感受器发来的信息,来调 节心血管活动以保持稳态。

循环生理学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生理学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生理学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循环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循环系统(循环组织和血管)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输送到全身组织和器官,维持正常的组织功能。

本文将介绍循环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1. 心脏: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是一个肌肉组织构成的,位于胸腔中,呈锥形。

心脏分为四个腔室,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心脏通过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进行血液的进出。

2. 动脉: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它们具有弹性和肌肉纤维,可以调节血压和血液流量。

动脉分为大动脉和小动脉,大动脉主要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而小动脉则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3. 静脉:静脉是将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它们相对于动脉来说较为薄弱,并且没有弹性。

静脉分为大静脉和小静脉,大静脉主要负责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而小静脉则负责将血液从各组织和器官输送到大静脉。

4.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连接着动脉和静脉,是心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

毛细血管壁非常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这使得毛细血管对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交换具有高效性。

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供血、输送和循环调节三个方面。

1. 供血功能:心血管系统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满足全身组织和器官的需要。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2. 输送功能:心血管系统通过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联合工作,将血液进行循环输送。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将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返回心脏,而毛细血管则负责在组织和器官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 循环调节功能:心血管系统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维持全身组织和器官的平衡状态。

例如,当身体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时,心脏将加快收缩,血管扩张以增加血液流量;而当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时,心脏将减慢收缩,血管收缩以节约能量。

生理学第七版血液循环( 精品)

生理学第七版血液循环( 精品)
(1)循环系统内(2) 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小动脉和微动脉口 径小,受神经系统 调节可产生收缩, 起外周阻力作用。
(3)主动脉和大动脉 的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健康青年人):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期的中期主动脉压的最高值, 为100~120mmHg(13.3 ~ 16.0kPa)。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欧姆定律: Q=△P/R 泊肃叶定律 Q=π△Pr4/8η L
R=8 η L/r4
血流阻力与血管口径4次方成反比, 与血液粘滞度(η)成正比。
决定血液粘滞度的因素: (1)红细胞比容:成正比,最重要因素。 (2)血 流切率(shear rate):
相邻两层血液流速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
左心衰竭→肺循环淤血:肺淤血水肿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静脉泵): 肌肉运动→挤压静脉 →静脉回心血量↑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大A血液向外周流出↓, 心舒末期动脉余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
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 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若考虑外周阻力,则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比例↓,血压↓。 比例适应才能维持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牛顿液:η不随切率改变的 匀质液体,如血浆。
非牛顿液:η随切率减小而 增大的液体,如血液。
轴流(axial flow):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方式流动时, 红cell向中轴部分移动的趋势。 切率↑→轴流明显↑→η ↓
(3)血管口径:d<0.2~0.3mm的微A内,血液η下降。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系统的构成 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 新授:循环系统是体内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机能:主要是运输:一方面把从消化系统吸收来的营养物质和肺吸进的氧运送到全身各部组织、细胞、供生理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排出体外,将激素送到全身,起调节、保护机体和调节体温等作用。

第一课时 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心脏、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又称心血管系统。

一、血液(一) 血液的组成由液体成分和有形部分组成。

1、液体成分 主要是血浆蛋白质的生理机能:白蛋白:最多,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免疫作用纤维蛋白原:最少,参与凝血血浆除去纤维蛋白原后就是血清,血清不凝固。

无机盐的机能: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2、有形成分 主要是血细胞(1) 红细胞家畜的没有核,形状圆而扁平,两面略向内凹;家禽的红细胞有核,呈椭圆形。

家畜出生后,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平均寿命约120—130天红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是相等的。

0.9%的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的大致相等,故称生理盐水。

机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一机能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完成。

血红蛋白中铁必须是二价铁,才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当家畜食入过多含亚硝酸盐的饲料,二价铁变成三价铁,血红蛋白被氧化失去运输氧的功能,导致机体缺氧而引起死亡。

(2) 白细胞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A、有粒白细胞根据细胞质中特殊颗粒对染料的反应,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B、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大的一种。

如何在图片上指出5种白细胞Ⅰ嗜中性粒细胞:又叫假嗜酸性粒细胞,近乎圆形,直径为10---15微米,胞浆无色透明,其间有许多嗜酸性的杆状或纺锤形结晶颗粒,这种颗粒被染成浅红色。

细胞核呈多形状,通常为2-5叶,叶间的连接带较明显,核内染色质块较粗大,染为蓝紫色。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
.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第二节 淋巴系统
.
2
循环系统的组成

动脉
心血管系统
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
静脉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
3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运输营养物质、氧和激素到全身各处 运输机体代谢产物到肺、肾和皮肤等处
排出体外 淋巴系统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4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出口:主动脉口
结— —二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
.
27
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开放,血液射入动脉。 当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开放,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关闭,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
28
心壁的构造
心内膜: 心肌: 心外膜:
心室前壁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
分支
后室间支 右旋支
右心房、右心室、 分布 室间隔后1/3和
左心室后壁. 一部
31
.
32
血管---静脉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
冠状窦 冠状窦口
右心房
.
33
心包
纤维心包(外层): 浆膜心包(内层):
脏层 壁层 心包腔
.
34
三 血管
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
心左缘:钝圆,由左 心室构成
心下缘:近水平位, 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
20
三条沟
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
21
心的位置
位于胸腔纵隔内,外围 以心包
正中线:2/3位于左侧, 1/3位于右侧
.
22

4-2血液循环-血管生理

4-2血液循环-血管生理

5.交换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7.容量血管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微静脉:可改变毛细血管血压,从而影响血管内外 体液的分布 静脉:可容纳循环血量的60~70%——血液贮存库
8.短路血管
小动脉→小静脉(A-V平衡)
Page 6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血流速度
Q=△P/R
注意: ①心输出量改变,可以导致器官和组织供血改变; ②血压改变(A、V压),可以导致器官和组织供血改变; ③器官内血流阻力改变可以改变器官血流量。 ①和②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生理状态),调整器官和组 织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血管口径(血流阻力) 血流速度:最快——主动脉 最慢——毛细血管
Page 25
⑤呼吸运动:胸腔内的压力为负压(胸内压), 使胸腔内大静脉经常处于扩张状态。吸气时胸内 压加大,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胸内压减小, 静脉回流减小。呼吸运动的这种作用被称为“呼 吸泵”。
静 脉 回 流 增 加
Page 26
四.微循环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7个部分
Page 29
(三)微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N(+) 代谢产物 堆积 微A和微V 收缩 微循环 血流减少 Cap 血流减少 Cap前括 约肌收缩 代谢产物 消除 Cap前括 约肌舒张 Cap 血流增加 体液调节 (局部代谢产物)
Page 30
(四)Cap内外的物质交换
1.Cap内外的物质交换的方式
(二)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小、约占总阻力的15%;易变。
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量增多或血管收缩→体 循环平均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 ②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 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心室内压较低→心室对心房 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能力较强→静脉回流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系统
第四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中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小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 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具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 ① 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心舒期大动脉弹 性回缩,将贮存的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 – ② 缓冲血压波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
小微动脉是主要的阻力血管
收缩压 搏出量 (明显)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循环血量/血管系统 容量 大A弹性 (明显) 舒张压 脉压 平均动脉压
病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双上肢血压差过大

三、静脉血压
静脉血压 •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腔静脉血压
– – 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 正常值:4~12 cmH2O。临床作为控制补液的指标。 偏低:输液量不足 偏高: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细胞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 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 形成血管外周阻力,维持动脉血压。外周阻力大部分发生在微动脉, 其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 舒缩活动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控制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7.容量血管:静脉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通路 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 血流缓慢 物质交换 →真Cap.网→微V 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 微A→后微A→通血Cap. 血流速较快 利血回流 →微V A-V短路 微A→A-V吻合支→微V 随温度变化 调节体温 微循环的三种路径
(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Theory
1. 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 前提:循环系统血液充盈 • 动力:心室收缩
– 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转变为:
① 推动血液流动(动能) ② 使大动脉血管壁扩张并形成侧压(势能)
• 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外周阻力
– 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
• 条件:大动脉的弹性贮器特性
– 调节体温
– 舒缩活动改变毛细血管血压,影响滤过 – 管壁薄,可扩张性大,容纳循环血量60-70%
8.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血压: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所施加的 侧压力,称为血压。分为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一般指动脉 血压。一般检测上臂肱动脉。 –收缩压:心室收缩主动脉血压升高,收缩中期所达到的 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心舒末期所降到 的最低值 –脉 压: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压:舒张压+1/3脉压
老年人:①大动脉壁弹性降低: 收↑;舒↓ ②小动脉、微A硬化: 收↑;舒↑ 所以: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不大;脉压↑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 →血压↓ 过敏休克→血管舒张,容积↑→回心血量↓→血压↓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 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 之间存在裂隙,成为物 质交换的孔道。

(四)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舒张

真Cap.关闭 血流量及流速↓
真Cap.开放 血流量及流速↑
后微A和Cap. 前括约肌收缩
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Po2 ↑
静脉曲张

例: ①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 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 ∵ 平卧回心量 ↑→ 前负荷 ↑→ 肺淤血 ↑→ 呼吸困难) ③高温 →皮肤舒张贮血量↑ →回心血量↓ ④长期站立 + 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 ⑤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
重力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比动脉 大。原因是静脉的可扩张性大。
3.吞饮(胞饮):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包围和吞饮某些液体性物质进入胞浆,形成吞饮小泡, 再运送到内皮细胞另一侧排出。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以这种方式在毛细血管 进行交换。
五、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来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 结构基础: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动力: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差)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局部水肿
橡皮肿
(五) 毛细血管处物质交换的方式
1. 扩散(diffusion):
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靠物质分子的热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 小孔,实现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条件:物质的分子直径<毛细血管壁上的小孔 特点:不耗能的被动过程
2. 滤过和重吸收:
毛细血管内外存在压力差时,水分或小分子溶质顺压力差通过毛细血管壁的 小孔进行移动. 滤过:液体从血管内向血管外移动 重吸收:液体从血管外向血管内移动
•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肝充 血肿大,下肢浮肿 左心衰:肺淤血和肺水肿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 心脏收缩力 – 收缩强则回心血量多 • 重力与体位 – 直立则回心血量低 •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 骨骼肌节律性舒缩运动与静脉瓣共 同起“静脉泵”作用,促进静脉回 流 • 呼吸运动(胸内负压)
有效 >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 滤过压 <0 →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其中约90%在静脉端被重 吸收回血液,其余10%进 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 渗透压↓ 淋巴 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 通透性↑
生成量 例 症 ↑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肿 ↑ 营养不良、肾炎等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 丝虫病、癌症等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 烫伤、细菌感染 所致的局扩张,血液积滞→静脉回心 血量↓→心输出量↓→动脉血压
四、微循环 定义: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最基本功能: 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
肠系膜微循环模式图
(一)组成及功能
典型的微循环由7个部分组成: 1.微动脉 :环形平滑肌控制血流 量,受N和体液调节(总闸门) 2.后微动脉 :微动脉分支成更细 的后微动脉(分闸门)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决定真毛 细血管的血液,受局部体液调节。 4.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5.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调 节回心血量 6.动-静脉吻合支:调节体温 7.微静脉:调节组织液生成,受 N和体液调节(后闸门)
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
(1)每搏输出量 心脏每博输出量↑→收缩期射入主动脉血液↑→收缩压↑↑ →血 流速度↑→收缩期和舒张期流向外周的血液↑→残留血液增加 相对不多→舒张压↑,脉压↑。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动脉血量↑→管壁侧压力↑→ 舒张压↑↑(明显) →收缩压↑(不明显),脉压降低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末期存留动脉血量↑→舒 张压↑↑ (明显),脉压降低→收缩压↑不显著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高血压病外周阻力增大
(4)大动脉弹性 老年:胶原纤维增多,弹性纤维减少,导致血管壁硬化,波动 幅度增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