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问题研究_张瑞

合集下载

南通扎染与大理巍山扎染之比较

南通扎染与大理巍山扎染之比较

美术视点101《戏剧之家》2019年第08期 总第308期南通扎染与大理巍山扎染之比较朱羽,张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扎染作为一种中国特殊传统染布技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其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 云南大理、贵州凯里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江苏南通、广州东莞等沿海城市却还流传且保存着扎染的工艺制作技艺。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不同,各地区的扎染存在着较大差别。

本篇通过对南通地区的扎染以及大理巍山 地区的扎染工艺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对比。

分析和了解现代扎染在南通及大理巍山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两 者间的差异发掘扎染更多的可行性和差异魅力。

取其精华,通过南通扎染促进巍山扎染的发展方式,通过巍山扎 染增添南通扎染的中国文化特征。

【关键词】巍山扎染;南通扎染;相似点;艺术特点与区别中图分类号:T S9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01-04_、引言扎染是目前市场上可见的一种古老的染纺手工艺,指的是在织物上运用扎结的方式,在染色过程中产生印染曲面,从而形成不同的花纹样式。

这种在织物的表面上使用蓝色染料的制作工艺被称“绞缬”或者“扎缬”。

《资治通鉴备注》详细地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人染矣,其色斑斓。

”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晋代大红色镶嵌栗色的绞缬,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早的扎染制品。

《二仪实录》中记载“缬,秦汉间始有”,可见扎染出现的大致时间为南北朝,盛行于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扎染工艺一度在中原地区失传。

扎染在中国南疆地区如贵州、大理等少数民族地区融人日常生活,在历史的发展中并未出现断层。

而七十年代初,南通首先恢复扎染生产,并不断创新,使扎染技艺更療完善,与 传统扎染产生了较大的突破和不同。

江苏南通地区成规模的扎染众多,例如人们常见的南通蓝印花布艺等等,极具当地特色。

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银器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银器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银器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银器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大理的许多银器手工艺遭到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不合理的传承和发展银器手工艺的现象也很多,如何合理的传承和发展银器手工艺等问题引人省思。

大理白族银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其工艺的发展传承了优秀的传统的制作方法,同时也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其工艺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制作是大理众多手工业技艺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同时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技艺是云南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新华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手工业技术传承面临冲击和挑战,怎样才能把银器制造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且与现代创意结合,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忘记传统工艺,不打坏老祖宗的牌子,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合理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广大发扬传统手工艺技术,这是一个有待思考的严峻话题。

关键词:新华村;银器手工业;传承;发展He qin County Dali Prefecture silverware handicraft and heritage Abstract:With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many of Da li's silverware crafts a blow to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som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rely on dictation and behavior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lver handicrafts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how reasonabl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lver ware crafts pause for reflection.The Dali silverware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tradition the excellenttraditional production methods, but also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he process inherit the fine culture based on improvements and innovation.Dali Heqing Xinhua Village folk handicrafts is a very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Dali many handicraft skills Dali He qing Xinhua Village silverware skill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tof Yunnan silverware.In modern civil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the Villag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t the same tim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echniques heritage the face of shocks and challenges, howcan the silverware manufactur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echniques retained with full power, 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and innovative, to generate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do not forget thetraditional process, not to bash the brand of our ancestor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urism industry a reasonable combination, the majorityof further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echniques, this is a serious topic to be thinking.Keywords: Xinhua Village Silver handicrafts Heritage Developing目录引言 ......................................................................1 研究方法 (1)讨论与分析 (1)一、新华村银器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1.银的发展历史 (1)2.新华村优越的地理位置 (2)新华村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3.4.新华村的发展现状 (2)5.新华村的成功给周围其它村寨的影响 (3)二、新华村银器手工艺技术的传承机制 (3)1.上辈人传给下辈人 (3)2.广泛的招收学徒 (4)3.在民族文化交流中不断吸收养分并发展创新 (5)新华银器手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6 4.5.新华村银器文化成功传承的因素 ........................................ 6 三、新华村银器工艺技术传承的主要问题 .. (6)1.手工业者演变为纯商人 (7)2.经济利益的刺激 (7)3.市场竞争的影响 ...................................................... 8 四、新华村银器手工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 (8)1.在现代化进程和白族银器工艺的传承中找到平衡点 (8)2.发展民族银器手工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 (8)3.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并不断创新 (9)结论 ......................................................................9 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引言银器有很悠久的历史,银器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起发展,银在古代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具有加工制作方便的特点,银还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大理民俗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大理民俗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大理民俗现状分析报告总结引言大理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历史名城,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大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

本报告旨在对大理民俗现状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独特文化。

民俗节日大理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其中,农历正月十五的火把节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并进行各种民间表演,如舞狮、舞龙等。

这些庆祝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大理旅游业的一张名片。

民间艺术大理的民间艺术也十分繁荣。

著名的宾川三套弦以其独特的音色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此外,刺绣、木雕、陶瓷等手工艺品也是大理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的民间艺术不仅在本地区流传,还深受游客的喜爱。

传统习俗大理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大理,夫妻结婚后不是搬进丈夫家,而是由妻子继承家业,而丈夫则成为妻子的家人。

这种独特的婚姻制度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平等观念。

另外,大理还有独特的葬礼习俗。

当有人去世时,亲友会举行盛大的葬礼仪式。

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外,还会有各种丧葬习俗,如刀剑舞、纸马踏山等。

这些习俗既是对逝者的一种表达,也是在祭祀中连接生与死的重要仪式。

民俗保护与传承尽管大理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但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大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政府加强了对民间艺术的支持和推广,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此外,社区、学校等机构也积极组织相关活动,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传承民俗文化。

结论大理的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独一无二的珍宝,它代表了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大理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实践

大理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实践

大理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实践
民族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了现代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不断地得到解构与重构。

白族扎染作为周城村的民族特色手工艺, 贯穿于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白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在与旅游市场的互动发展过程中, 周城扎染实现了从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的转化。

扎染的产业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周城白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变迁, 并折射出了周城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特征。

周城扎染手工艺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大众文化消费和旅游业的冲击,自2010年以来,周城白族扎染的文化社会功能被逐渐削弱,市场不断萎缩,产品生产和销售停滞不前,周城扎染产品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互动过程中, 其市场、产业形态、产品类型、生产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应地, 周城白族扎染产业呈现出多种新型业态。

伴随着扎染市场的变迁, 周城白族扎染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衍生出了不同的业态。

在市场变化、生产方式、产业业态的转变基础上, 寻求周城扎染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调适策略,阐释新型业态对扎染产业发展的意义, 将有助于推动扎染从生产性功能向服务性功能的转变, 从经济价值的创造转向为文化旅游消费服务。

增加品牌文化内涵的积淀, 提炼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提升扎染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品牌的塑造是周城扎染产业实现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通过市场的开拓、销售模式的转变和产品的创新, 实现扎染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构建。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

大理白族饰品调研报告大理白族是中国白族的主要分支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其传统饰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设计而闻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大理白族饰品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在市场上的潜力。

首先,大理白族饰品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大理白族有丰富的饰品类型,涵盖了项链、耳坠、手链、戒指等多个品类。

不同的饰品体现了不同的主题和符号,如花卉、动物和民族图案等,展现了大理白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意蕴。

其次,大理白族饰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品质而著名。

大理白族传统的饰品制作技艺包括手工雕刻、鎏金、雕琢等多种工艺,工艺精湛,制作耗时长。

这些工艺确保了每一件饰品的质量和独特性,使其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然而,尽管大理白族饰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工艺品质,但其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由于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大理白族饰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较低。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和接触到大理白族饰品的机会相对较少。

为了推动大理白族饰品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通过建立品牌形象、参加国内外展会、与大型商场合作等方式,提高大理白族饰品的知名度和曝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

其次,创新设计和产品开发。

结合当下的时尚潮流和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款饰品,并注重差异化设计,使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通过提升工艺技术,保证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口碑传播。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饰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工艺品质,但目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只有通过加强市场推广、创新设计和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等方式,才能开发出大理白族饰品在市场上的潜力,推动其持续发展。

大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大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大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大理地处云南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大理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涵盖了多个领域。

旅游业是大理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大理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传统的古城、古镇和民俗文化是游客最为关注的景点之一。

大理的文化艺术表演和民族服饰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此外,大理还有丰富的手工艺品产业。

大理的手工艺品以刺绣、银饰和木雕为主要特色,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许多手工艺品作坊成为游客参观和购买的热门地点。

大理的音乐和舞蹈也是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三弦、侗族的芦笙以及彝族的锣鼓表演都享有盛名。

这些传统音乐和舞蹈在大理被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传统文化产业,大理还注重创意设计和现代艺术的发展。

大理的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展览和艺术工作坊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技艺。

同时,大理还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增添了新的动力。

总体来说,大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繁荣,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融合。

此外,大理的文
化产业还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只有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大理的文化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如何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美丽城市,不仅拥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理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

其中,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技艺、剑川木雕、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保护工作方面,大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建设。

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记录、研究、传承和发展。

政府还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大理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展示馆。

这些场所为传承人提供了传授技艺的平台,也让游客和民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例如,在周城村的白族扎染传习所,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学习这一传统技艺。

然而,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不愿意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例如一些传统戏曲的演出场所逐渐减少,影响了其传承和发展。

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

例如,某些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对传统民俗进行过度商业化的包装和演绎,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作者:陈文苑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摘 ;要: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类别丰富。

近年来,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从艺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产品文化附加值不高、手工艺市场紊乱等。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想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树立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对手工艺品的研发力度,拓宽销售渠道等。

关键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1-0097-10云南省一直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及众多的历史遗迹闻名海内外,这块土地上分布了25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中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少数民族群众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充分利用云南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

这些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民族独特创造力和民族精神的体现[1],是有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传统手工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按照“工艺材料”来划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雕刻类:云南少数民族雕刻类传统手工艺主要以木雕为主,包括剑川白族的家具建筑木雕、傣族赕佛时的供品木雕、纳西族与佤族的祭祀木雕等等。

2.金属类:该类别传统手工艺可分为铁、铜、银器三种类别。

铁器品主要有阿昌族户撒刀、白族大理刀、彝族禄丰剪刀等等,其中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阿昌族的户撒刀最为著名;铜器品主要有大理鹤庆秀邑村白族铜制品、迪庆州德钦县的藏族铜属制品等;银器品主要有鹤庆新华白族银器、芒市傣族的银饰品等等。

3.陶土类:该项目主要有迪庆藏族黑陶、西双版纳傣族黑陶、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新平傣族土陶、大理白族瓦猫等等。

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问题研究_张瑞

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问题研究_张瑞

2014年11月总第371、372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112014Sum No.371、372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问题研究张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是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随着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变化,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破坏性发展、民族特色流失、异化等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本文通过对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破坏性发展;异化[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4)11-0235-02[作者简介]张瑞(1976—),男,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一、引言云南大理地区是一个民族特色浓郁,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传统手工艺由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一直以来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形式丰富,有大家熟知的水墨清雅的础石工艺、清新秀丽的扎染、技艺精湛的木雕和石刻艺术、精雕细琢的银器艺术、民族特征浓厚的刺绣和服饰艺术,等等,此外也有很多工艺尚不为大众了解的,如彩色编织、面具艺术、彩扎、泥塑等工艺。

而这些工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云南以及大理地区旅游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地方传统手工艺在旅游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或者异化的现象。

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白族传统手工艺在旅游产业中发展的道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云南大理曾经作为云南旅游行业中的典型和佼佼者,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风景名胜、民风民俗以及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

曾经是云南旅游的象征与代表。

大理白族扎染的生态理念及其市场现状

大理白族扎染的生态理念及其市场现状
2 0 1 0 .
花, 用 山间的植物作染 料 , 染 出带有 白色 图案 的扎染布 。传 统扎 染 所用 的染料都 是从 自然界 的植物 中提 炼而成 的 , 不仅对 人体 无害 , 而且具有一定 的保健 功效 , 远 比化工 染布 环保 。 此 外, 扎 染采用植 物作 染料 , 在整个产 品的制造和使 用过程 中, 对 大 自然 没有任 何污染 , 它源于 自然 最终又 归于 自然 , 同时
通过对大理周城 扎染市场 的调研 , 笔者 了解 到, 当下扎染 市 场 虽然仍 面临着手工艺人缺乏 、 销售途径单 一等方面的 问题 , 但 与前 几年不 同的是 , 已有部 分扎染作 坊认识 到植物 染料对扎 染 发展 的重要作 用。很 多投资扎 染的 商家认为 , 随着 消费者对产 品需求 的提高 , 用植 物染料 染布 将成 为未来 发展 的 必然趋 势 。 甚 至有个别 商家 已经 用大量 资金投资板 蓝根 的种植 , 他们将 以 扎染产 品开启高端市场。
制作 的过 程 中了解扎染 , 同时也带动周城 的旅 游开发 , 让扎 染成
为 当地 的特 色经济资源 。这样 不仅来自能把外 出打工 的年 轻人 吸引
回来 , 解决扎染 手工艺人缺乏 的问题 , 同时也是一种有 效的宣传 手段 , 可以拓宽扎染工艺品的销 售途径 。
在五 千年 的岁月长河里 , 中华 民族积淀 了很 多传 统美德 , 形
参 考 文献 :
二、 天 人合 一 的境 界
在 当今 工业化 快速 发展 的 时代 , 工业污 染严 重影响人 们 的 日常 生活。从 吃穿住 用行各 个方 面来看 , 社 会 的经济水平 提升 了, 人们 的生活质 量却在下 降。而在一些 乡间村落 , 仍 然存在并 传承 着那些绿色的 、 生态的传统手工 艺, 扎染正是其一。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保护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保护
这 些措 施 进 行 了探 讨 。
关键 词 :云 南民族民间工艺;发展 ; 护 保
Ab tr t s ao :Th r t c i n a d d v l p e fYu a t n c a t e p o e to n e e o m nto nn n e h i rs a d c a t d r c l e ae o t u t e ofe h c mi ort si n a n r f ie t r lt d t he c l s y ur t ni n ii n Yu n n e s san b ed v l p n Th ri l r g nn n ov r i w f h au u ti a l e e o me t. e a t e t ou h Yu a e ve o t ev l e c h o 0k a t o i e t i’ s d v l p n r a i g d f c l e , r ff l r。c mb n d wi t e e o me ta e fc n i u t s fom h i f i t e i e l g c l c de c l g l c o c nd a t t o n fv e p h d o o i a,a a mi , e a,e on mi ,a ri i p i t o i w ut sc
民族 文化 研 究
云南 民族 民间工艺的发展 与保护
李纶’张瑞 刘茜。吴雨亭 ( 南省 昆明理工大学机 电工程 学院 6 0 0) 云 50 0
摘 要 :云南民族民 间工 艺的保护 与发展 ,直接 涉及 到云 南少数 审美 意蕴 、 信仰 习俗 、社 会 制度 和文 化 特征 等 , 同时 ,它还 与民 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本文通过 对云南民族民 间工艺价值的概 俗学 、文 艺 学 、美学 、 考古 学等 学科 有 着不 同程 度 的联 系 ,是研 述,并 结合其发展 所面临的 困境 ,从思想、学术、法制 、经济、艺术 究云 南特色 文化 的重 要依 据 。 五个角度提 出了保护和发展云 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些具体措 施 ,并对 2云 南 民族 民间工艺 发 展 中的 困境 及 原因 .

论大理白族工匠村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保护(一)

论大理白族工匠村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保护(一)

论大理白族工匠村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保护(一)摘要:在现代文明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民间工艺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趋势。

但在偏远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传统贵金属工艺却得到了恢复。

由于旅游产业的介入,使手艺人的创作具有了更多艺术创造的成分。

以当地的田野调查为依据,从旅游场域的视角,以大理白族工匠村传统工艺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地方性知识的资源研究个案,将其放入到特定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其历史的区域的观念变化与调适,及其与地方利益和民族利益关系的分析,探讨其旅游实践层面上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和保护问题。

关键词:传统工艺;地方资源;旅游场域;开发与保护一、新华村的区位环境与资源优势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在云南省西北部,鹤庆县城以北4公里的凤凰山下。

距丽江机场12公里,西与洱海、剑川接壤,北与丽江毗邻,是旅游的热点景区。

新华村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090户,5,303人,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寨。

过去,这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仅限于农闲季节,“小炉匠”们游走他乡,一头行李一头工具,挑担跋涉,走一路打一路,生活难得温饱。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华村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加工业,将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富民兴村的路子。

目前已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户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华旅游村”。

随着大理、丽江机场通航,大理至丽江二级公路开通(大丽铁路也将从此通过),区位优势凸现。

新华村结束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况,一跃成为大理、丽江、迪庆、西藏间来往的黄金通道上的一道风景,声名与日俱增,倍受专家、学者看好。

新华村日渐凸显出的传统加工工艺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华村具有悠久的首饰加工历史。

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村的村民们就开始加工民族首饰等工艺品,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的困境及对策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的困境及对策

3、个人措施
个人可以从自身做起,支持和参与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例如,可以购买手工艺品、参加相关活动、学习制作技艺等。
总结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面对工业化生产、经济压力 和传承问题等困境,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保护和传承。短期对策包括加 强宣传教育、政策扶持和建立数据库等措施,长期对策则包括建立产学研合作模 式、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 力,我们相信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五、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助力云南乡村振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发展:
1、拓展融合领域: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领域,推动文化、 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2、提升非遗价值: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提升非遗 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价值。
3、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谢谢观看
(2)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 制作和传承工作,对手工艺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3)建立数据库:通过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数据库,将各类手工艺 品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信息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 化遗产。
2、长期对策
(1)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 地,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生 产成本,使手工艺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 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 下简称非遗)。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非 遗在云南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 与非遗助力云南乡村振兴的情况。

现代科学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影响——以大理新华村为例

现代科学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影响——以大理新华村为例
F n — e AN Yo g m i
( u nnPoic l a yC m t e Miir f ut eadS i c n ehooyR sac ,K n ig 5 1 ,C ia Y n a rvni r o mie , n t o l r n c nea dT cnl eerh u m n 0 aP t t sy C u e g 6 1 1 hn )
诏 国时期 ,新华 村 就有 从 事金 、银 、铜 器 手工 加
工 工艺 的历史 ,至今 已有 1 0 0多年 ¨ 。 2 新 中国成 立前 ,为 了生计 ,新 华 村 艺人 利 用
断扩 展 ,时代 的不 断进 步 ,科学技 术 的 日新 月异 , 新华 村人 的精 湛 手工 艺越 来 越 受 到人 们 的青 睐 ,
到省 内其 它少数 民族地 区为老百 姓加工手 工艺 品。
2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给 新 华 村 传 统 手 工 艺 带 来 的影 响
科学技 术 推动 了社会 的进 步 ,提 高 了劳 动生
到文化大 革命 的 时候 ,由于生 活 困难 ,当地政 府
根据新 华村 的实 际情 况 ,调整 了政 策 ,允许 工 匠 外 出做 工 。这 一 政 策 大 大 激 发 了工 匠 的积 极 性 , 他们纷 纷外 出做手艺 ,这样 既传承 了传 统手工 艺 , 又增加 了手工 艺人 和 村集 体 的 收人 ,在 当地 影 响 很大 ,新 华村 因 此 也 成 为 “ 本 主 义 村 ” 资 。党 的 十一届三 中全会 后 ,特别 是 实 行 了家庭 联 产 承包 责任制后 ,村 民有 了从 事 农业 、手 工业 的经 营 自
同型号 、不 同大 小 的錾 子 ,用 于不 同器具 、不 同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保护及发展的服务与产品研究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保护及发展的服务与产品研究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保护及发展的服务与产品研究摘要: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出现,这一传统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该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服务与产品。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当前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保护和发展模式,以服务和发展为核心的思路探讨该模式的实现路径。

在产品研发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扎染加工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即以扎染工艺为基础设计的服装、饰品等,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文化的追求和个性化的需求。

最后,我们讨论了该研究的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发展、产品研发引言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工艺运用天然植物染料和特殊的织物染色技术,通过手工细致的操作,制造出独具特色的色彩斑斓的面料,远近驰名。

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文化审美趋势的变化,该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此,我们需要对该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市场中发掘其文化价值,推动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贡献。

一、扎染工艺的概述扎染工艺,是一种常常用于手工织物装饰和面料染色的特殊技术。

该方法涉及到将染料沿着细绳绑成各种形状,以防止部分区域被染色。

然后将这些部位浸泡在染料中,使其染上特定的颜色。

通常,从细绳松开时,所形成的区域可以呈现出各种速干模型,而多次染成更浓的颜色,就可以转换为崭新的模型形状。

扎染生产需要多次染色,所以它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不过最终的效果是非常美丽而且令人称赞的。

历史上,扎染工艺就已经在中国许多地方应用了数千年。

在大理白族区域,扎染也是一项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扎染工艺的保护现状由于扎染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的保护应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扎染工艺研究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扎染工艺研究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扎染工艺研究作者:杨琦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以扎、缝、缚、缀、夹等繁杂工艺,利用植物染料绘制出颇受云南人民喜爱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大多以桌布、衣物为主,也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扎染作为云南白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多以蝴蝶、植物等样式示人,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已经被众多人所知,但其繁杂的工艺能否被后人传承仍然是个挑战。

关键词: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云南白族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最后由于不同方式的扎、缝、缚、缀、夹导致的布料不同程度的染色,形成了晕色丰富、变化自然且有规律的图案效果。

说起扎染,不得不提的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大理。

早在2006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就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随后一年中,云南大理周城的张仕绅被确定为扎染国家级传承人。

今天,扎染不仅仅是大理商品的代言词,更是外人了解大理文化以及云南文化的渠道。

大理擁有丰富的扎染、蜡染手工布艺和饰品,由于以板蓝根、蓝靛为染料,则作品大多以蓝色调为主。

扎染匠人们将淳朴素雅的蓝色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

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

这类传统染料根据来源被称为植物染料,与化学染料相比,植物染料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最重要的是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

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有着悠久历史。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区。

大理白族家具起源及发展初讨

大理白族家具起源及发展初讨

大理白族家具起源及发展初讨
在云南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白族人民广纳吸收各种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及白族民间工艺美术.其家具艺术也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白族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分析,探讨白族家具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
张瑞李纶许佳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刊名: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XX 4(4)
分类号:
AU-05
关键词:
云南大理白族家具明式家具清式家具。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张瑞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6)003
【摘要】家具彩绘艺术是白族传统家具的重要装饰特征,呈现出典型的滇西民族色彩。

白族家具发展到今天,由于历史和周边因素的影响,其家具上的传统彩绘艺术开始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通过对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历史发展的分析,探讨了其多彩的艺术审美特征,为现代白族家具的设计提供可借鉴资料。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张瑞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工业设计系,云南昆明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5
【相关文献】
1.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 [J], 张瑞
2.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 [J], 胡晓燕
3.大理白族本主庙装饰艺术的审美意蕴 [J], 饶峻姝
4.苍洱毓秀文墨幽香——大理白族地区的建筑及彩绘艺术 [J], 张辉
5.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风格——兼谈与滇西其他少数民族民居彩绘艺术风格的比较 [J], 刘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1月总第371、372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112014Sum No.371、372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问题研究张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是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随着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变化,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破坏性发展、民族特色流失、异化等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本文通过对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破坏性发展;异化[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4)11-0235-02[作者简介]张瑞(1976—),男,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一、引言云南大理地区是一个民族特色浓郁,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的地区。

该地区传统手工艺由于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一直以来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形式丰富,有大家熟知的水墨清雅的础石工艺、清新秀丽的扎染、技艺精湛的木雕和石刻艺术、精雕细琢的银器艺术、民族特征浓厚的刺绣和服饰艺术,等等,此外也有很多工艺尚不为大众了解的,如彩色编织、面具艺术、彩扎、泥塑等工艺。

而这些工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云南以及大理地区旅游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地方传统手工艺在旅游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或者异化的现象。

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白族传统手工艺在旅游产业中发展的道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二、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云南大理曾经作为云南旅游行业中的典型和佼佼者,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风景名胜、民风民俗以及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

曾经是云南旅游的象征与代表。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云南很多旅游地区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由于各个地区旅游政策和思路的发展不同,造成了现在云南地区旅游重点转向丽江、香格里拉地区。

例如2010年云南大理地区旅游总收入为115.01亿元,接待国内游客为1296.98万人。

而丽江旅游总收入为112.46亿元,接待国内游客为848.83万人次[1]。

而到了2012年丽江则超过了大理,而两个地区的接待游客人数也很接近了。

丽江全年旅游总收入为211.21亿元,接待国内游客为1514.40万人次。

而大理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95.36亿元,而接待国内游客为1791.05万人次[2]。

作为曾经云南旅游的代表,大理地区现在沦为了云南旅游的过客和跳板。

同样的,大理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也处于较为混乱的状况,而其中的主体,民族传统工艺的生存形势也较为严峻。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地手工艺发展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大理各地区手工艺发展不均衡;一些主流手工艺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流失,并与周边地区逐渐趋同以及一些手工艺的传承上遇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等。

三、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问题分析随着大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的目前状况的变化,大理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诸如破坏性开发、缺乏创新、因循守旧。

与周边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开始趋同的趋势等等问题。

首先在目前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地方传统手工艺因循守旧,缺少创新。

例如当地较为著名的扎染工艺,一直以来都是当地非常著名的手工艺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并于2006年成功地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多年来的发展中,虽然在工艺和色彩上有所变化,由原来单一的蓝白花,发展出了紫色、红色、绿色等等品种。

但是在产品形式上依然是以桌布、挂件、简单的扎染衣物、民族包等物品为主,且在多年的发展中这些品种在设计上变化不大。

长期这样很容易造成游客的视觉疲劳除。

除了扎染之外,大理地区的很多工艺品,例如础石工艺,木雕工艺品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532·DOI:10.14129/ki.forwordposition.2014.zb.091其次大理州各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不均衡。

对于一些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大理市、剑川、鹤庆地区,手工艺发展较快,也为人所熟知,如扎染、木雕、础石工艺等。

而对于一些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巍山,漾濞,云龙,南涧等地,工艺发展较为传统,知名度也较低。

再者优势传统工艺品的制作中,开始越来越商业化,民族特色还是逐渐流失也是目前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在建设旅游大省的前提下,众多地区在旅游发展上相互追赶,在工艺品上相互模仿,造成地区民族特色混杂不清,风格减弱。

甚至在很多地区出现民族工艺品趋同性。

例如在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地区都卖着各式各样的披巾,挂件,几乎都是一个造型和风格。

这样不仅仅会使得地方上的民族工艺品的民族性弱化,同时还会使得云南旅游过程中在商品市场上形成审美疲劳。

此外由于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地方旅游大开发的过程中,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驱使下。

使得地方上很多年轻艺人改行,许多民间工艺的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导致了民间工艺的失传等。

比如大理鹤庆瓦猫,原是建筑上作为镇宅神兽之用,后来由于现在建筑的侵袭,和旅游商业化的影响,瓦猫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旅游工艺品。

但是由于对瓦猫工艺品的开发力度不足,方式单一,现在制作瓦猫的人群也越来越少。

同时地方资源的缺失也导致了一些民间工艺的停滞不前。

例如目前市场上的大理石工艺品由于现在大理地区政府停止开采大理石,保护生态环境,也致使大理石制品的原材料越来越稀少,以及价格攀升。

除上以外,政府在地方传统工艺发展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缺少相应有效的保护与系统开发,就算有一些保护政策也多数停留在文字和文化层面上,缺乏具体的措施。

因此在地方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中目前多数还是以小作坊形式存在,缺少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扶持也集中在一些重点,有名气、成规模的民营企业上,比如大理剑川木雕、周城扎染等,而对于一些未成规模的,如巍山彩色麦秸编制、白族面具、白族彩扎、白族刺绣等等一些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目前只能以一些小产量,在特定的地方销售,缺乏推广。

虽然很有民族特色,但是很难像外界推广出去,也很少为外界游客所知。

出现以上问题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在长久的发展中所形成。

出现这些问题包含了诸多因素,有民间、经济、政策制定等各方面的因素所致:首先在最近十来年的发展中,由于云南旅游竞争加剧,旅游产业发展向西北方,特别是丽江和香格里拉地区倾斜。

导致政府政策制定不稳定所致。

其次政府在对产业扶持的过程中,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优势产业上,而对于一些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手工艺的扶持就相对薄弱再者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过程中,目前生产和设计都相对传统,而相关的研究机构,诸如各类政府研究机构,各大高校的研究机构等又与工艺生产单位相独立,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合。

四、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在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今天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云南很多地区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都显得相对落后,大理地区也如此。

民族手工艺对于云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目前大理地区民族手工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又或破坏性开发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了地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急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中不能过于追求经济的效果,而忽视了民族文化艺术在其中的变化与发展。

在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开发当中,设计是个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不能因循守旧,需要在旧的形式上进行创作,发展出新的,受大众认可的形式。

另外一方面在地方民族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中应当遵循以保护性发展为前提,而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破坏性开发。

这两个现象也是现在地方民族传统手工艺开发中存在的两个典型的问题。

需要我们相关的设计、开发机构人员在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

其次要在与外界文化艺术以及其他工艺的融合中寻找地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的平衡点。

目前来到云南大理的游客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他们自身所带的文化根源与层次都有差异,一个文化旅游产品要深植于大众心里,需要不仅仅是地地道道的土制的工艺品,还需要根据大众的审美的变化而适当做出改变。

在本地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一些外来好的艺术形式,装饰手法,材料与加工工艺,等等。

这样可以使得地方民族工艺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大理地区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时所造成的,其背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对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方面加大对各地区手工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其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力度。

同时还需要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入到发展的行列中来,例如高校以及民间的各类研究和设计机构,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有效合作机制,通过各方的长期努力才能为大理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1]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A].2011云南统计年鉴[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A].2013云南统计年鉴[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责任编辑:方洲)·6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