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练习题包括:
-书写化学方程式,区分分子和原子在方程式中的表达方式。
-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化学方程式中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指导学生正确表达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转化?
1.书面作业:Biblioteka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分子、原子的表示方法。
-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2.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状态,如扩散实验等,要求实验过程详细,结果明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勇于提出新观点,敢于挑战权威。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由于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特性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标内容: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转变为离子。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为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本课是“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目,由四个探究活动组成。
活动一是“品红扩散实验”,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活动二是“水分子自述”,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活动三是“分子运动现象的演示实验”,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活动四是“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演示实验”,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材以实验演示为主,图片探究为辅,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掌握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及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我教的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一定的宏观认识,对身边的物质宏观变化和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积累了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生活经验,本课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变一种观点认识微观物质,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微观构成事物的认识。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3.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提高用化学语言对实验结果分析表述、交流的能力;4.学习使用类比法、实验探究法,提升抽象思维、推理想象、分析归纳等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及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物质的微观认识,生活现象的微观解释。
【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讨论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和原子》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
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能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当中,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并会提出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着强烈的探究欲。
前面学习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物理学上的三态变化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
因此,理解起来难度就不是很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特点。
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及实验探究来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物质微观性,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建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分子、原子微粒的特征。
运用微粒的观点对自然、实验现象的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汇编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3.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1《分
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理论的起点,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将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认识,为后续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涵盖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特性、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微观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随后,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逐步构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模型。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
五、教学难点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六、教学过程。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微观粒子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知道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2、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相关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模型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表征微观认识
4、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5、通过对微观粒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2024年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分子和原子-1教学设计
【活动1】寻找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实证
【小结】用宏观现象反映微观情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4分30秒
环节二验证微观粒子的性质
【总结】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微观粒子的性质
【活动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小结】微观粒子的性质;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认识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分45秒
环节三
利用水分子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展示】一滴水中的数据,并引出模型的概念
【活动3】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2种水的物理变化
【活动4】假设水分子的模型,并解释电解水的化学变化
【总结】1.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学习模型的科学方法,培养想象、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5.通过模型解释宏观实验并修正模型的过程,初步感受宏观微观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视角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宏观现象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这一难点概念,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将会:1.了解分子和原子这两个基础概念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能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
3.通过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4.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本质特征;2.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4.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和性质;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其理解;3.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2.讲解教学(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其性质和结构。
3.实验环节(3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分子和原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互动探究(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5.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3.课外作业:布置相关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六、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难点在于抽象理论要素的描绘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够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子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备课材料、黑板、粉笔、PPT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是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2.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步骤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10分钟)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2.通过例子和图示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5分钟)1.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有确定的结构和空间取向,不同分子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质。
步骤五: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15分钟)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教学示范: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3.练习:让学生根据示例练习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步骤六: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20分钟)1.安排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组成和特性,例如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的分子组成为H2O。
2.实验操作: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氧化汞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中,探索物质微观构成。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掌握它们基本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基本概念,解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化学现象,如水沸腾、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思考。
2. 知识讲解:(1)分子概念与性质:讲解分子定义,举例说明分子性质,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2)原子概念与性质:介绍原子定义,以氢原子、碳原子为例,讲解原子性质。
(3)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分子与原子区别,以及它们之间联系。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分子和原子相关实验,如分子扩散实验、原子光谱实验等,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概念2. 分子和原子性质3. 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4. 例题解析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水蒸发、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水蒸发:水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从液态变为气态。
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氧化铁。
(2)分子和原子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基本单位。
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可以相互转化。
分子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分子原子教学设计方案引言:分子和原子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于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分子原子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能够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的概念和结构:- 介绍分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解释分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化学键。
2. 原子的概念和结构:- 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定义和组成;- 解释原子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比较:- 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大小、质量和电荷。
4. 分子和原子的化学键:- 介绍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和离子键;- 解释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原理和特点。
5. 实验探究:- 进行一系列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和记录来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向学生传授知识;-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和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实验教学法:- 提供实验操作指导,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性质;-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从中总结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分子和原子相关的问题;-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思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分子和原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你知道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吗?”“你知道是什么连接着原子?”2. 知识讲解:- 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结构,重点介绍原子核、电子云和化学键;- 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结构,重点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其差异和相似之处;- 讲解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加深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
方法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
态度
1.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2.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知道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播放动画】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手绢上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对比归纳、形成概念: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边演示边讲解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手绢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
结合家庭小实验一碗黄豆和一碗绿豆混合到一起不够两碗,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有的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红棕色N0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
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
布置作业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思考。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思考、猜想。
观看放映。
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学生活动
思考
用课本数据回答
看到答案学生惊讶!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巡回指导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