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为补充;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及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租佃生产关系逐渐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生产关系。作为农耕经济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君主专制统治和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近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定位】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知识整合】
一、农业的起源
1、时间、地点:
2、地域差别:
3、农业结构:
4、古代遗存:
二、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1、农具的变革:商周-------春秋战国-----
2、牛耕的出现及发展:
春秋后期---------------战国中后期-------------------西汉中期-------------唐代
3、灌溉工具:曹魏、人力-----------唐代、水力
4、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1)、水利设施:远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
(2)、经验总结:
三、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1、商周时期----春秋时期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
(2)产生条件:
(3)特点:
(4)评价:
积极: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的精耕细作做出贡献;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封闭性(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很容易走向破产);环境性(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的破坏)。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考题回顾】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
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易混辨析】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它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
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3. 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由于它经营规模小,故叫小农经济。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第一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第二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第三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
第四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
【巩固练习:】
1、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C.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落后性
D.小农经济只需一些简单工具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