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洁同学理解也相对简单,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试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商量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同学思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同学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同学理解更加详细、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同学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其次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同学先从身边最简洁的运动着手,对于同学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识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详细事例,让同学通过商量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同学,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力量较弱。
该年龄段的同学有奇怪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索,对学问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方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同学简单将参照物和讨论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肯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讨论对象,再商量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参加式的体验学习,使同学能敏捷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详细问题,初步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初步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同学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二、机械运动问题: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要描绘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绘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绘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1)选择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2)选择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3)选择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绘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相关。
参照物能够根据需要来选择。
假如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绘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4 运动的相对性 教案
《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了解人们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举出文学、绘画等作品中描述运动的例子。
(3)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和启发引导的有机结合,以教学重点——机械运动、运动的相对性这一线索为中心展开教学。
(2)通过宇宙运动和分子运动现象说明世界是运动的。
(3)通过实例及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展示含有相对运动知识的古诗句,体现中华民族古汉语的博大精深。
(2)通过对相对运动的现象讨论,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生产、科研、军事上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运动的多种形式,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把握其本质,抽象思维比较稚嫩,难以对参照物问题作出简单正确的选择,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相对静止时必须满足“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这一条件。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应多给学生提供多媒体等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整个学习过程应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八、教学过程:理学中的概念界定仔细迅速阅读课本能力运动和静止同学们,根据运动的物理定义,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同一列列车中的小明和小华对于车子的运动和静止情况的判断不一样呢?哪一个小组(4位同学)愿意上来模拟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讲台可作站台使用)其他小组同学,要注意观察表演小组的模拟过程,如有异议,结束后可以作出补充。
物理教学设计运动的相对性实验设计与分析
准备阶段
将轨道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轨 道至水平状态,确保小车在轨道 上能够自由滑动。
实验操作
将小车放置在轨道起点处,启动 计时器并记录小车经过各段轨道 的时间。重复多次实验以获取可 靠数据。
数据收集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小车在直线 和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时间,并使 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轨道上的位 移。
数据记录与处理
改进措施
提高测量精度、选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加强实验操作规范等。
误差分析
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
情景创设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入运动的相对性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好奇心。
问题引导
提出与运动相对性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答案,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相对性的原理和应用,提 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法实践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 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场景中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相对性的知识。
数据表格
设计数据表格,记录每次实验中小车 在直线和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时间和位 移。
数据处理
图表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像和位 移-时间图像,通过图像分析小车的运 动规律及相对性原理在实验中的体现 。
计算小车在直线和曲线轨道上的平均 速度和加速度,并分析比较两种路径 下的运动特性。
03
实验分析
05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运动的描述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但是,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是容易的事。
课件演示:①(无背景物时)请说出屏幕上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出理由。
②(加背景物时)请说出屏幕上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出理由。(这里要加强引导。课件的使用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思维障碍。便于引出参照物。)。
为什么两次的判定感觉不同呢?第一次说不清,而第二次就敢肯定回答,原因是什么?是的,有了对比的物体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章. 物体的运动 四、运动的相对性》优质课教案_6
2011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教学背景:1课时教学准备:一大一小两只毛绒熊、三角板与一个苹果、卫星模型与大号瑜伽球、一大一小两架飞机模型、玩具风车25个、电池与绿色花泥25组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2.掌握判断物体所处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3.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
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分不清研究对象和参考物。
因此,课堂采用生活化引入方式,以一大一小两只玩具熊的位置变换问题引入运动与静止概念,并对如何判定运动进行初步的方法小结,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强化研究对像的选取问题。
紧接着用一个“搬小猪”的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概念,同时引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内会有两种运动形式,由此将学生的关注焦点引向参照物的选取。
接下来,通过火车问题,进一步强化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两者的关系,引出相对运动的概念。
用多个相对应用在生活、生产中的真实应用,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模拟或者应答,以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来反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难点:研究对象、参照物的判定;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主要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机械运动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三、运动的相对性四、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应用1:同步卫星应用2:加油机和受油机应用3:风洞五、运动相对性造成危害的一面教学反思:本课将理解上的难点用游戏(搬“小猪”、风车、电池与花泥等)进行了分解,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入心。
用表现性任务观察(同步卫星、加油机等)学生的掌握情况,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反馈课堂学习成果,非常直观。
另外,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诠释比较到位,学生理解比较透彻。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讲解法、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教具与媒体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程序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讨论】【总结1】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2】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优秀4篇
《机械运动》物理教案优秀4篇《机械运动》物理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二、【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运动的快慢【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一)自学互动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一。
知识回顾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_____,1nm= m,1微米=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_,其它的单位有________ ____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和,根据测量的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_ ____决定的。
(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__ ____,且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4)记:测量值分为_______、_____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 _____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_____而言的。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用符号表示;(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物理意义是。
1km/h= m/s.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_____、经过的路线是_____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与___ __的比值。
二。
考点点击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计与单位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个哈欠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___;(2)课桌高度大约70________;(3)一张纸厚度约75_________;⑷脉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________。
《质点 参考系》优教教学设计
第1节质点参考系质点和参考系是研究直线运动的基础,本节主要让学生知道描述直线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概念、规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规范的意识。
尤其是质点,是高中遇到的第一个理想模型,通过对它的学习,学生要知道采用理想化模型是我们研究物理的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物理观念】能建立质点和参考系的物理观念,并用质点和参考系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换成质点模型,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科学探究】知道质点模型的抽象条件和意义,提出物理问题;知道参考系的相对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对物理现象的研究需要客观的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与研究问题可以忽略的条件。
【教学重点】1、质点概念的理解2、参考系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1、什么情况下把物体看成质点2、研究实际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PPT【新课导入】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
画家也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
那么我们如何描绘物体的运动呢【新课讲授】一、机械运动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ion)它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分支叫力学(mechanics)二、物体和质点问题:该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呢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动,如玩耍的孩童、行驶的汽车、翱翔的雄鹰。
★我们该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呢物理学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如:雄鹰在空中翱翔身体向前运动、翅膀上下运动;足球在绿茵场上滚动时,它在向前运动同时还在转动;我们该如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困难和麻烦在哪里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说来并不一样!我们有时候关注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有时关注物体的整体运动,因此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看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初中数学中的相对运动教案
初中数学中的相对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2. 培养学生运用相对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对运动的概念。
2. 相对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对运动的概念,相对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相对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相对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相对运动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相对运动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汽车是如何运动的?它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2. 新课导入:介绍相对运动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3. 实例讲解:通过展示不同的实例,如骑自行车的过程中,人与自行车、地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坐在火车上的乘客,与火车、地面之间的相对运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并描述其中的相对运动。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如在纸上画出物体的运动轨迹,标注出不同的参照物等。
5. 练习与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对运动的知识进行解答,如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对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相对运动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对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基本概念。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自行车为例,分析其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运动状态描述,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如抛物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讲解运动方程的推导和运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公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运动的描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如公交车加速、减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体运动状态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加速度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观察小车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演示加速度的变化。
-突破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如汽车加速、减速)讲解加速度的含义,通过图像展示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3)参照物的选择与应用:学生难以把握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影响,容易产生混淆。
-突破方法:通过实际情境设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参照物下的运动感受,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
(4)运动方程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运动方程应用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
《第二课 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运动,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观点,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相关实物,如风车、水波等,用于教室演示。
3. 准备一些有趣的动态图片或视频,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提前思考一些关于运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学生课间活动、学校运动会、春游活动等。
2. 提问: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3. 引导学生总结: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4. 引出课题:运动的规律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提问:运动和物质的干系是什么?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4. 讲解: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5. 提问:规律具有什么特点?6. 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规律的特点。
7.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 讲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9. 提问:规律是否具有主观性?10. 学生回答: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 教师引导: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三)教室互动1. 教师提问: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现象。
2.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 教师提问:如何认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请举例说明。
4. 学生讨论,回答。
5. 教师总结并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规律和物质的干系?7.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导入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图,一辆汽车正在向前行驶,思考如下问题:1.认为小男孩是运动的,对否?2.认为小男孩是静止的,对否?3.在物阅读教材17页,思考以上问题物理学中,运动怎样定义?新知讲解一、机械运动1. 学生看书后讨论师生达成共识:(1)以树为标准来判断:树和男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树认为男孩是运动的。
(2)以女孩为标准来判断:她和男孩的位置随时间不发生变化,女认为男孩是静止的。
(3)把树和小女孩都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就是这个物体发生了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判断运动的方法:以下图为例判断火车中的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1、确定研究对象2、观察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改变了是运动了,没有改变是静止的课堂练习:1.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
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
漂流时船相对水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河岸上的树B. 船舱C. 迎面驶来的船D. 河水3.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三、相对运动1.以一战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为例,讲解实现的条件是二者同速度。
2看视频:我国空中加油机展示,加深理解。
四、深度思考根据楼房和小船的旗帜的方向来判断小船的运动状态有几种可能?提示:小船能否静止?能否向右运动?能否向左运动?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提出问题]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第五章四、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运动相对性的基本概念,掌握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其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相对性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对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相对性原理分析复杂运动现象,理解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投影仪、PPT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轨道、标志物等)。
2. 环境准备:物理实验室或教室,确保有足够的实验空间和安全设施。
3.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用具。
通过以上条件满足后,实验可以正式开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将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他们将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谨慎而有序地进行每一个实验环节,同时记录下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此外,学生们也需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具,如笔记本和笔等,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和疑问,以便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总的来说,当有了足够的实验空间和安全设施,以及学生们的充分准备,实验教学的效果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乘坐公交车时,是否感觉到有时候路边树木是在向后移动,而有时你们却感觉自己是静止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初步思考。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运动的相对性这一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展示1. 概念引入教师利用PPT或实物演示等方式,详细解释运动的相对性概念。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运动的描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本节内容由“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两部分内容
组成。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
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
知识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2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 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本节内容是刚升入八年级学生要学习的知识;
2、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对物理可能有些陌生, 学生学习能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力分析
3、教学中多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示例,但要从
物理的角度看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一个二战时期趣味故事作为导入,并且在
故事后留了一个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然 教学策略选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运动的描述》
称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了解。但仅局限于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
的运动物体,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
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能 教材分析
后通过图片展示和学生实验,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 择与设计
老师再补充,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并在给出结
论后,通过习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对运动的认知
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
教学过程 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利用列子让学生充分意识
到“运动”,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及周围的东西,分析运
动的概念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课例研究综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述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人教版(2024)-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物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建立运动的相对性观念,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描述运动的重要性。
二、课前解析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运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概念,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及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2.初步认识参照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流淌的河水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这些物体都在做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物体都在运动。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的描述,首先来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运动。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跑步的人、飘动的旗帜等。
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的初步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树,树是向后运动的;而当我们看汽车里的乘客时,乘客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课题: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②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
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点与难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三.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1)机械运动的慨念(2)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新课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生活中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哪些物体动了,哪些物体不动?从而引入新课。
------------(通过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运动的描述二、新课教学1、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2、机械运动:展示图片引出机械运动的慨念2.参照物【问题导引】:现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那我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静止,平时我们认为我们没有动就是静止。
但是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本身自转又公转,那我们岂不又是运动的?”提问:那我们坐在教室里究竟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解释上面提的问题:我们坐在教室里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地面(或者是教室中的桌、椅等);我们坐在教室里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外面行驶的汽车等)。
参照物的选择学生应明确两点:(1).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方便选择合适的参照物(2).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见课件判定图。
(回忆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物体→参照物→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参照物→位置无变化→物体是静止的根据课件上的“小试身手”进行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五章5.4运动的相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五章5.4 运动的相对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 5.4 运动的相对性。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物体运动中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并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相对位置、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了解物体运动中的相对性原理;•能够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中相对性的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培养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的理解;•相对性原理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与复习(5分钟)导入前,老师可以通过两个学生示范一个简单的相对运动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导入阶段,老师可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与相对性相关的知识点。
2. 概念讲解与实例分析(10分钟)在这个部分,老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实际运动的实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多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3. 定律总结与讨论(15分钟)在这个步骤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实例,并总结相对位置与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
4. 练习与实例分析(15分钟)在这个步骤中,老师可以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观察实验、探究推理、分析归纳等能力,无论动脑还是动手,都有很大的进步.上一节学习了速度,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这都为学好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运动的相对性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生感觉熟悉。
教材:本节课是对运动的一般特征的总结。
全文始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在使用教材时体现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打破学科本位的界限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活动、讨论保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去经历智力的探险来实现发展和提升智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
(2)会判断运动和静止。
(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情景表演,小组学习,师生交流等知道描述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
(2)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运动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验物理知识的价值。
(2)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重、难点】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方法手段】
创设情境,问题引领,组织活动、讨论,巩固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
引入
播放视频: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视频的内容吗?或者提一个与视频相关的问题!
二、
新授
(一)
运动与静止
活动一:情景表演
教师创设剧本
问题:汽车、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是如何判断的?
教师点评
例题:判断运动和静止
(二)
运动的相对性
活动二:情景表演
教师创设剧本
问题:坐在汽车中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评
例题:1、议一议,小明和小华是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如何判断月亮与云朵的运动情况
三、小结整理
四、课堂效果检测
基础题——中层题——提高题
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讨论等方式释疑
(五)布置作业
、体验: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实践:当你乘坐交通工具时,请观察并描述周围的行人、其他交通工具及周围建筑物等的运动情况。
观看视频,全班交流,初步认识世界是运动的
三位学生分别表演树、停在树边的汽车、慢行的自行车其余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交流
独立思考——小组互助——全班交流
三位学生分别表演树、运动的汽车、坐在汽车中的人
其余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交流
学生整理
独立完成——小组互助——达成共识——交流(实物投影)
通过微观粒子,天体及日常现象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产生对运动的情境性体验,引发学生对运动的理性思考。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应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参与互动,使学生通过语言、动作与表情等变化来刺激神经产生强烈体验,不但从感官上,还从思维上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知觉体验,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练习,掌握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巩固知识。
小组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见解,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说出的语言更加准确、更全面;通过小组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培养团体精神,锻炼心理素质。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
通过情景剧表演,小组合作学习实际问题研究,突破“运动相对性”这一难点。
通过学生小组互助,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