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doc

合集下载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解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性格塑造。

2. 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谈论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对《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学习分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你了解过《致女儿的信》这本小说吗?2. 你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阅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致女儿的信》,重点理解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 教师让学生在小说中深入挖掘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如比喻、拟人等等。

2. 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Step 4 总结性评价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1.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 你觉得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文学作品?七、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2.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家庭观念;(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 探讨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和家庭观念;4.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5.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亲情主题和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2)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家庭观念。

3. 写作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和形象描绘来表达情感;(3)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 亲情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亲情主题;(2)让学生分享对亲情的认识和感受;(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爱。

5. 情感态度培养:(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积极向上的态度;(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3)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正确朗读和理解信的内容。

2. 教学难点:(1)信中深奥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大意;(2)让学生找出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让学生分析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强调信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 提醒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加深对信中观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满意度;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对女儿成长的期望。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主题探讨: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信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致女儿的信》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信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写的读后感,检查他们对信中人生智慧的吸收和内化程度。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信中主题的深入探讨。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的的相关文章和书籍。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珍惜亲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难点: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理解并尊重父母的心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解析法: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写作法: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致女儿的信》,了解信的内容。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4.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7.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来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态度和认识,通过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回信中的表现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七、教学资源:1. 《致女儿的信》原文,用于阅读和分析。

2. 与家庭关系、亲子沟通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表达对亲情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责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学生能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表达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以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给父母写过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封特殊的信,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女儿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父亲对女儿有什么话要说吧。

”(2)教师展示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引导学生关注题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朗读与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观点为基础,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或亲人。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吕燕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介绍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能够分析并理解文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能够运用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看法,引出课题《致女儿的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写给父母的信”,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封信给父母。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父母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并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写作练习,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方面的表现,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练习的体验,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语文阅读与欣赏2. 课程目标: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八年级5.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内容1.2 引导学生关注信中表达的亲情主题2. 阅读理解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中的内容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2.3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3. 亲情主题讨论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含义,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3.2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4. 亲情表达练习4.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信的形式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4.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4.3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老师和同学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三、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2. 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资源1. 课文《致女儿的信》2. 相关亲情题材的文学作品3.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亲情主题的展览或演出,如家庭照片展、亲情故事分享会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亲情。

2. 开展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接力赛”、“亲情短信传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亲情。

七、作业布置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对《致女儿的信》内容的理解。

2. 继续完成家庭作业,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亲人,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和爱意。

八、课程衔接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与亲情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主题。

2. 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书信的写作格式。

•熟练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通过模拟写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会书面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3. 教学难点•如何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如何在写作中保持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书信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然后,教师分享一个自己写给孩子的书信,引出写给女儿的信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曾有写信给亲人或朋友的经验,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体会。

第二步:阅读理解样本信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该信。

要求学生分别从书信的格式、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思考。

在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书信的好处和不足。

第三步:模拟写信要求学生依据样本信件,模拟写一封给父母或朋友的信或写一封自己给女儿的信。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妥善完成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让书信更具有亲和力。

第四步:分享和点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信分享给同桌或全班,进行相互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彼此的不足,并尝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发表一些点评意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水平。

5.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并在写作中得到实践。

•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书信表达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情感。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在点评中得到指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掌握教学效果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6. 教学参考资料•《学术写作指南》•《写作技巧与方法》•《情感写作入门》。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

2. 分析信中传达的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感受信中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意。

2. 引导学生从信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信中的重点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原文,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信件原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4. 案例分析:分享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面对困难时的感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对信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文章,以及对这些困难的感悟和成长。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活动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2.课文内容研讨:(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理解信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女儿的关爱、教育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

3. 引导学生从信中领悟到人生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及作者的教育观念。

(2)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信中领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在信中所表达的关爱女儿的心情。

(2)如何引导学生从信中领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信中的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培养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的品质。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教案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及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及作者。

(2)学生默读信件,初步理解信件内容。

2. 研读信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感交流(1)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父母,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信件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

5. 人生领悟(1)教师引导学生从信中领悟人生道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心得体会。

(2)学生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了解彼此的心声。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信中的教育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体会父爱的深沉。

2. 学习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新课内容讲解】1. 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深情、真挚的语言表达。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如父爱如山、家庭的重要性等。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2. 分组讨论:从课文中获取的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案例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如作者对女儿的关爱、期望等,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深沉。

【情感教育】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亲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作文。

3. 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重点词语和名言警句。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4、体会用对话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语: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

这或许就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给正处于十四五岁的你们一点情感的理性指导。

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然而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正值花季的你们,或许也曾经有过憧憬和困惑,然而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说,对吗?今天我们不妨抛开所有的顾虑,敞开心扉来真诚地面对爱情这个话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看看我们的教育家是如何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板书课题: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并拿上笔做这样几项工作: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②画出你原来不认识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读音的生字③画出你原来读的和老师不一样的字④你还可以认真听一听,老师有没有那个字读错了?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刹那间chà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2、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好爸爸)有谁知道道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资料?(见注释,学生一起读一遍)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2023最新-《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4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致女儿的信》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疑问篇一各学习小组讨论整理问题之后,我让小组的记录员把本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去掉相同的问题,学生共提出了这样七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了女儿什么是爱情?3、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智慧的人的时候?5、上帝由驳然大怒、怒不可遏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6、为什么说爱情高于上帝?7、爱情除了忠诚,死后会有心灵的追念,是否还有其他?在学生板书时,我一边看一边迅速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我发现这七个问题,其中第4题是文中句子的理解,第2、3、5、6题是对文中故事内容的理解,第1题汲及表达技巧,第7题是文中故事的拓展理解。

于是我让学生先说对第4题的理解。

在三位同学的互相补充后,学生有了以下的理解:这句话意思是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明白自己是否幸福,作者这样说是在提醒女儿当爱来临时需要保持理解,这样才能享受到爱情带给你的幸福。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故事来思考2、3、5、6题。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篇二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二、设计是通过书信解答青少年敏感而又羞于提及的话题——爱情。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童话巧妙地回答了“爱情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宜倡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相结合的方式,于自主探究中认识“什么是爱情”,感受父亲对女儿的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及语段。

2、复习书信的格式特点。

3、学习用故事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阅读,认识运用童话来解答问题的巧妙性。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概括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教育理念;(2)学会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3)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如何理解并实践信中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阐述教育思想和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其中的含义;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致女儿的信》;2. 课件:信件的电子版,方便学生查阅和教师讲解;3. 视频:关于父爱、家庭教育的感人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父爱、家庭教育的感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2)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其中的含义;(2)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3. 讲解信件:(1)讲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阐述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3)分析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4. 讨论与实践:(1)分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 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 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 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 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