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附多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苏轼

一、看评论,猜人物,导入课文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三、听课文录音,疏通文意

释义补充,温故知新

解:脱下;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欣然规往”)

遂:于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

总结: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前后的贯通。

对于这篇文章字义的疏通还有没有疑义?让我们一起来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

四、生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生齐读课文,请同学评价,师指出不足

读这篇文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味道呢?

读文言味(念,盖,但)

宁静味(标题“夜游”)

喜悦味(“欣然”,还有哪个地方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亦”,夜有知己,与己同欢)深沉味

总结,请学生配乐朗诵

文美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它背下来呢?死记硬背还是理解性背诵?

给文章划分层次,沿着思路背诵下来

五、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短短84个字,却可以分成2、3、4层,请同学们给短文分层

1.两层:叙事/议论、抒怀如《狼》

2.四层:起因/经过/转/合(这四层划分非常符合中国古诗的做法“起承转合”)

3.三层:记叙/写景/抒情

总结:不足百字,却有繁复的结构变化,结构灵动

请大家依据你心目中的思路,背诵课文。

六、赏文章,寻美点

经由刚才同学的读和背,我们已经领略到了这篇文章的“美”,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觉和印象,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文章具体美在哪一点。

为了方便大家的讨论,依循着三个层次的划分,记游、写景、抒情,任选其中一个部分,谈谈美在哪一点。

板书:赏游

方法提示:抓住字、词,或者一句话,兼及情感的表达,谈谈美在哪里

每位同学谈一点,互相交流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刚才同学们找出那么美点,可谓众美纷呈,但是也非尽善尽美,老师想这么改动

解衣欲睡→解衣入睡(解衣欲睡还有什么样的意味?说明苏轼很孤独,用文章中的哪个字表现出这样的情愫?“闲”)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也更加一目了然,清晰可辨

(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趣味)

苏轼的确是丹青妙笔,一字一句具有万千气象

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千古难逢的景色呢?他之所以能够赏景,是因为有什么条件?“闲”

关于这个“闲”,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七、体会作者情感

看课文注释,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清闲”?

他为何闲散?贬官至此,除了有闲情,还传达出一种贬谪的悲凉。

充满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八、课堂小结

不足百字,

内容(丰富,一游、一景、一情)

结构(两层、三层、四层,结构灵动)

月色(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我们引入满目清辉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澄澈空灵、疏影摇曳、似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情感(有两处欣喜,一处深沉,他的情感不只有一条线,剑起波澜,落寞、欣喜、孤独、相遇知音的欣喜,想起自己贬官至此的落寞,又有闲适从容。一个“闲”字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所以香港著名文学评论家梁文道先生是这样评论这篇文章的:

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它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梁文道《但少闲人》文章学完了,我们也从中妙悟了苏轼的丹青妙笔。但是,后世能够那么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流露出的旷达的胸襟。看这篇文章写贬谪黄州,他却能够从中玩味出一夜的清辉,能够与友人相携漫步,成千古佳话,让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伫立为文学史上一座高峰。这种旷达的情怀也许是我们真正喜欢苏轼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写作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