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对策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流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也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 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空缺,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农民工通过城市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农村带回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大量农民工外出工作,导致农村出现老人和儿童相对较多的现象,加重了农村社会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家庭中常常只留下老人和儿童,缺乏劳动力的支持和照顾,对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3. 农村资源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的务农劳动力减少,农田闲置面积增加,农村资源被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同时,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农村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1.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村仍然需要发展自己的产业以吸纳剩余劳动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转变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提供优质的养老和子女教育服务,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吸引他们为家乡的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3. 加强农村技术支持与培训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政府可以组织专业机构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将这些技术与经验传授给留守农民,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发展能力。
4. 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发展农村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集中农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可以提供贷款、技术、市场等支持,鼓励农民自发组织,以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良性流动。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影响因素、转移方式、政府扶持政策、劳动力素质提升等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挑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指的是农村劳动力离开传统农业产业,流入城市进行非农就业的过程。
这种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随着农村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农村就业形势严峻。
通过劳动力转移,可以有效减轻农村的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释放农村劳动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复杂多样。
首先,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更高,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
其次,教育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更容易找到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机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最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会使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工作的稳定性感到担忧,从而影响转移的意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短期农民工流动是最为常见的方式。
农民工通常在农闲季节流入城市打工,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后,会回到农村。
此外,还有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将家庭迁移到城市,融入城市社会,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四、政府扶持政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扶持政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力度,通过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政策,如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农民工技能、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金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适合的解决办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参与非农产业的就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和均衡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和困难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如下:1. 就业机会不足:城市就业机会有限,无法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由于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就业市场可能无法及时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2. 技能与教育不匹配: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技能匮乏。
这导致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3. 就业保障问题:城市就业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资支付等问题常常被忽视。
这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1.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以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加大城市化进程中就业机会的创造,鼓励大中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补贴和扶持,帮助农民工顺利迁移并融入城市生活。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完善就业合同和薪资支付机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民留在家乡发展,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经历了很多变迁。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过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农村人口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生活。
在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依靠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计划来进行的。
国家通过发放粮票、布票等方式来控制和调节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还对城镇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限制了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由。
在这一时期,农民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农村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要的用工单位。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需要得到粮票和布票等证件,这些证件通常是由当地政府统一发放的,农民需要凭借这些证件才能到城镇务工。
农村人口到城镇需求工作需要经过城镇就业服务部门的安排。
这种制度下,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大量的限制和控制,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低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渐取消了粮票、布票等证件的发放,农民的就业转移逐渐得到了自由化。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直接到城镇找工作,政府也放开了对农村人口的流动控制。
在这一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农民络绎不绝地涌向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劳动力来源。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供求关系。
农民可以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到城镇找到工作,市场经济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市场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一是城市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农民在城市找到的工作通常是临时性的,没有稳定的就业保障。
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现状分析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庞大,占据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部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的数量,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和提升机会。
这也造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生活。
3.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低技能、低学历的农民工构成,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低工资、无社保、劳动权益受损等问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二、存在问题1.教育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2.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权益,劳动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3.城乡差别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融入和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4.就业选择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技能不足,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岗位,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使得他们的工资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
三、建议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主要措施和政策效果。
政策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和提高其收入水平,同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提供更多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
2.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3.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福利。
4.城乡平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均衡,减少城乡差距。
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以下是其中主要的措施:1.就业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民工了解就业机会。
2.技能培训计划:设立各种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创业扶持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支持措施。
4.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和吸引力。
5.金融支持:为农民工提供金融支持,包括小额信贷、保险等,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
6.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提高其福利待遇。
政策效果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政策效果:1.就业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就业,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2.收入提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加强技能培训,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劳动力的现象。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
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村地区农民开始采取现代化种植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农产品收益,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随着农民转移至城市工作,他们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城市的经济中。
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人口的活力和就业率。
随着农民的转移,人口在城市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分布。
因此,城市和其他经济中心得到了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就业率和经济增长。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
劳动力转移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由于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到城市中工作,农村地区也得到了更多的投资,从而改善了其社会福利和发展水平。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提高了农业现代化、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联系、就业率和生活质量,并助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予以扶持甚至优惠政策来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就业机会: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工作相对稳定,工资收入较高,这吸引了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
2. 收入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但相对的工资收入也更高。
因此,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来获得更好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3. 教育和医疗条件:城市具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转移到城市。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和城市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农村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学龄儿童减少,给农村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城市影响:城市劳动力的增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动力。
但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也给城市的就业市场、住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压力。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对措施为了合理引导和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 加大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以减少农村劳动力因教育和医疗条件不足而转移的情况。
3. 引导农村劳动力通过技术培训和创业扶持等方式增加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减少无技能劳动力的转移。
4. 发展适应农村地区经济特点的农村工业,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向城市或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这一转移过程在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由国家统一规划部署的。
在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主要通过国家安排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和计划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调动。
一方面,国家通过实行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农民要进城务工必须取得合法的户口和工作证;国家通过实行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此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国家的计划为主导,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是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逐步放开户籍限制,实行了许多户籍制度改革措施,打破了原先的农村和城市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更加自由地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这一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其次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农民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先依靠国家计划的“铁饭碗”制度已经被市场竞争所代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更多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劳动力的转移逐渐从被动的政府计划转向了主动的市场选择。
再者是政府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扶持政策、技能培训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帮助,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可以概括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主导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主导。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而劳动力转移作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农村人口外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面临缺乏劳动力的挑战。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缺乏劳动力将导致农田荒芜、产量下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村人口外流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将导致乡村经济活力不足。
乡村经济缺乏劳动力支撑,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从而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
三、农村人口外流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家庭中缺少劳动力支持,劳动力转移的农民无法有效参与农业生产,生活水平受到影响,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
四、劳动力转移背后的原因劳动力转移背后有诸多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等。
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农村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五、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为了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
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七、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乡村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
新型经营主体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八、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举措。
培养农村人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乡村人才引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九、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在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指的是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地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时多数技能相对较低,这些劳动力相对来说工资要求不高,且愿意从事较为劳动密集的工作。
这对于城市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些劳动力为城市的建设和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廉价劳动力也提高了城市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产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浪费和贫困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了这一状况,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减轻了农村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这也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带来了新的机遇。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资源共享和市场互通。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外部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为城市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比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存在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自身的经济状况。
而这部分收入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返还到农村地区,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消费和投资增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三农经济中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三农经济中的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产业活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三农经济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影响和挑战。
一、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在农村,土地收入往往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土地资源有限,且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往往能够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工资,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
二、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
通过转移就业,农民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信息,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带回家乡应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转移劳动力的流入也会促进农村电商、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三、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使农村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来弥补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转移就业,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
四、促进人口结构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效率。
同时,这也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感。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命运,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
这有助于增强农民的自信心,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转移劳动力的流入可以促进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以及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启示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通过对多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劳动力流出地点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地不仅限于城市,也包括乡镇企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等。
流出地点的多元化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化发展趋势。
2. 劳动力转移行业分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各种不同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
这种行业分化既有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影响,也与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关。
3. 劳动力转移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务工形式外,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自主创业、返乡经商等方式进行转移。
这种多样化形式的转移反映了劳动力对选择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以下为调查结果:1. 人口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人口因素。
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农民更容易选择劳动力转移,而家庭背景较差的劳动力转移的欲望较弱。
2.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是促使农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这使得农民选择转移成为经济上的一种选择。
3. 政策因素: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农民权益保护政策以及城乡发展差距缩小政策等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合理的政策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和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启示基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1. 完善农业与非农业发展协调机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与非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满足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产业或服务业的工作。
这一现象在中国近几十年来逐渐增加,并且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
1. 劳动力供需平衡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
大量的人口依赖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农业产能的增长十分有限。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填补城市中劳动力短缺的空缺,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2. 农民工收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后,往往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工资水平更高,这使得农民工的收入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消费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通过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可以将剩余劳动力引导到非农产业或服务业中,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种转化过程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使城市的发展和扩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
这种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居民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农村地区投资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也增加了。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不仅可以带回更高的工资收入,还会有一部分积蓄投入到农村地区,用于农田的改造、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提升。
这些投资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方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方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工厂、企业和其他地方转移工作的现象。
这种转移有许多原因,例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经济压力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自主创业
一些农村劳动力选择在自己的家乡或城市中开展一些小型的商业活动,例如开餐馆、小超市、网店、农家乐等。
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们获得自主收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找到城市工作
在城市地区工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常见方式之一。
一些农村劳动力会通过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等途径找到城市工作的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种方式有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劳动力。
3. 临时性农民工
一些农村劳动力会选择到城市工作一段时间,赚取一定的收入后回到家乡谋求其他的生计。
这种类型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间往往较短,通常只在旺季或节日期间工作,例如春节期间的制作流动人口工厂的工作。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同时也保持了与家人的联系。
4. 企业组织性转移
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行务工、就业或创业的行为。
这一转移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个体农民的生计问题,还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措施,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了户籍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控制和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在农村,农民只能在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就业和定居,对于农民的流动和转移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的不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浪费。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了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农村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就业和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开始逐步放开。
1986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农民到城市从事劳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1990年代以后,我国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
1994年,国家决定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市场化改革,取消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隐性壁垒,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业的地点和方式,这种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
四、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的变革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对转移农民工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和改革。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利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转移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不仅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农民和城市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农民必须寻找其他就业机会。
此外,农村经济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之一。
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往往希望到城市找到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种形式:短期转移和长期转移。
短期转移是指农民在繁忙的农忙季节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临时打工,以增加收入。
长期转移是指农民永久性地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定居并找到稳定的工作。
这两种形式的转移都对农村和城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民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转移就业还可以带来新的技能和知识,丰富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农民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适应。
城市生活的高成本、环境污染以及城市与农村文化差异等问题让农民感到挫折和困惑。
其次,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导致农村老龄化和家庭分离问题。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就业歧视、低工资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解决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培训机会,支持创业和就业,建设农民工服务中心,并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在农闲季节或者务农的空闲时间到城市或其他地区找工作,以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转移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得以加速发展。
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农民有了更多自主决策权和经济自由度,他们可以选择在农村务农,也可以选择到城市找工作。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0年以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许多农民看到了进城务工的机会,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如取消户籍限制、提供劳动力培训等。
这些变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发展。
201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细分化的阶段。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就业需求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传统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如农村创业、电商经营等。
一些高学历或技能人才也选择回到农村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增加,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凸显,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家庭关怀。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就业歧视、农村剩男问题等。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再到多元化的变化过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互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让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稳定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经济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城市经济相对农村更加发达,拥有更多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教育原因:城市相对农村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
3. 社会文化原因:城市具有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求更加自由和多元的生活方式。
4. 农业现代化原因: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可以通过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这使得部分农民不再需要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而选择转移到其他行业。
5. 就业机会不足原因: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增加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部分农民无法在农村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所以选择转移到城市寻求工作机会。
总体来说,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农业现代化和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及建议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过程。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优质的工作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和讨论。
现状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人口增多,出现了高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是转移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激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工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三是转移劳动力技能水平相对低下。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力工作,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现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
提供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和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
建立健全城乡就业信息对接渠道和机制,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了解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机遇。
四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体系,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应重视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就业信息对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9.《 目 录 》摘要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5. 政策建议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马兹晖(Ma Zihui)首席研究员李萌(Li Meng)研究员SERI: Hyunkuk Cho 首席研究员审阅: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概 要 》2003年起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
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存在,农民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方面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无法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城市工作收入显著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农。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人群一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问题更是增添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难度。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通过从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收入水平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进城务农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其家庭,以及城镇原有人群都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城打工提高了劳动力本身的回报和对自身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城市的容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产生不满和失意,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严重。
同时城市的犯罪案件增多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外向经济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影响明显,企业破产或以及产能过剩加剧了就业压力,政府出台解决就业的措施对农民工失业潮效果甚微,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在所难免,农民工的失业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经济和社会矛盾。
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演变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但每年新增进城务工人数将有所下降。
从转移方向和目标行业来看,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吸引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而得益于东部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仍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务工农民工向城镇岗位的转移是对城镇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建设的速度无法容纳大批农民工,长期而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分流城镇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应该充分考虑对失去土地农民的保障;长期而言解决农村-城镇劳动力大范围迁移的根本方法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20世纪中后期以后中国出现“民工荒”问题□2004年开始,中国出现“民工荒”–2004年春天,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y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据现实,2004年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1900多万民工的主要集中地,也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 –“民工荒”已经蔓延到长江三角洲等全国其他地区y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调研报告《透视浙江“民工短缺”现象》的数据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该省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约134万人,求职人数约88.1万人,缺口比重为34.25%y甚至连劳务输出大省江西、湖南等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y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缺工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严重程度也远高于2004年东南沿海地区□大范围“民工荒”在中国的出现出人意料–人口资源极大丰富的中国一向被认为是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国家y中国拥有9亿左右的农民,被视为“用之不竭”的劳动力之源–就业难与“民工荒”同时存在y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成千上万的空缺岗位形成了断裂y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2008年“民工荒”变身“失业潮”–2008年一场始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延续几年的“民工荒”转眼之间变为“失业潮”中国农村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1的就业现状□中国农村人口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截止到2007年,农村总人口数高达7亿2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1%–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断升级,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凸显y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了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平均每年下降0.83个百分点y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1.5亿以上,2000年底为1.8亿1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地见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截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全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53100 19828 14582 15142 3548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 50.8 50.9 50.4 50.9 52.0 女性 49.2 49.1 49.6 49.1 48.0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20岁以下 13.1 13.2 13.8 12.8 11.1 21-30岁 17.318.8 15.4 16.9 18.4 31-40岁 23.923.4 23.7 24.5 24.6 41-50岁 20.721.4 20.9 19.1 23.5 51岁以上 25.023.2 26.2 26.7 22.4 数据来源: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造成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中国的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并积累了大量剩余劳动力y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立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为明显 2□短期内,农村劳动力过剩状况的可能会进一步深化–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中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y截至2006年农村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所占比例仍然高达33%,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所占比例只有14.2%–但从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正在提高,主要表现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劳动力的比例上升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的比例下降□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状况2中国农村劳动力利用和配置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估算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造成困难,中国农村劳动力多数处于半充分就业状态,没有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主体,部分所谓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表现出转移的不确定性和非充分性,无法明确界定他们属于农业劳动力还是转移劳动力y农村劳动力仍大量集中在第一产业中,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仅占15.6%和13.6%–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比列不断上升农村居民总收入构成(单位:%)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迁移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社会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大规模地实现了跨地区流动就业y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鲜明特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不同阶段均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变动的影响,尽管有反复,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制度规定是逐渐放松的,与之呼应的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也是不断放大的y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657万上升到2005年的1.47亿,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21倍。
国家人口计生委调查推算,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y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劳动制度等中国特有制度的存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的独有特征–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留在农村的家庭之间存在及其密切的联系y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中,82%的人定期给农村家庭汇款,95%的人每年至少回农村看望一次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政策变化 时间 主体 事件1981年12月 国务院 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程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1985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7年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农民逐渐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再度出现1989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和民政部、公安部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的紧急通知》和《民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作好控制农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1994年11月 劳动部 颁发《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2001年3月 国务院 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03年4月 国务院 以375号令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2003年9月 国务院 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8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城乡间流动农民工就业的特点–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男性居多y从性别结构来看,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y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y文化素质和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虽有所提高,但整体仍显偏低–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y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9%,其它行业占15%截至2006年末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全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13181 3846 4918 4035 382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 64.0 65.8 62.8 63.1 70.2 女性 36.0 34.2 37.2 36.9 29.8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20岁以下 16.1 14.2 17.6 16.1 16.7 21-30岁 36.536.1 36.6 36.7 35.4 31-40岁 29.527.3 29.3 32.2 25.4 41-50岁 12.815.4 11.9 11.1 15.3 51岁以上 5.17.0 4.6 3.9 7.2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文盲 1.20.9 1.1 1.7 0.5小学 18.715.0 16.5 24.9 20.1 初中 70.170.9 73.0 65.5 71.8 高中 8.711.4 8.4 6.9 5.9 大专及以上 1.3 1.8 1.0 1.0 1.7数据来源: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农民工进城倾向于流向较为临近的发达地区–农民工进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特征y如湖南、四川等地民工大多流向广东省的东莞、深圳等地,东北民工大多流向北京、天津,安徽、江西民工主要流向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流向目的地经济发展迅速,能够容纳大量低技术工人y农民工流向地通常与家乡交通便捷,降低了交通成本,并能获得较多信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梯度转移的推进,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农民工流动就业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外出就业时间延长,举家外出比重增大–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步伐明显加快y虽然农民工总体上还是外出远大于返乡,农民工异地转移远大于就地就近转移,但进城务工与回乡就业创业双向流动、多渠道就业并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