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要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为此,构建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
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永春县湖洋中心小学黄秋玲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一观点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提醒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组织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家园”(小学数学第一册)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头上没帽子,全身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
”让学生在小鸭子的带领下,进入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感,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因此,我们要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学生活中的数学;结合生活实际,求解数学问题;活用数学知识,让数学指导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生活;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01-0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数学这一学科一开始便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而他的产生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为了让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在枯燥无味,我们就要重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引入学习。
这就告诉我们,要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呢?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其基本理念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并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善于挖掘教材,让数学凸显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玩具店一角挂图说:“玩具店又新进了一批玩具,如果你有钱你最想买什么?”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聪聪跟你一样想买这辆36元的赛车,可只有8元,他还要攒多少钱才能买?谁来帮帮聪聪。
生:我来帮聪聪,他可以用“36-8”就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到底还要攒多少钱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可同桌交流。
学生都摆开了,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摆法,通过自己动脑筋汇报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
在帮助聪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往往对生活中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那种想了解它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现生活化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1.模拟生活假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也就是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空间。
新课标下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关键词:建构新知;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联系生活;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化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标理论下如何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一、课前收集有关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建构新知创造条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小学生自身累计的生活经历有限,所处家庭、社会与外部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
对于有些新的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前去体验、熟悉一些生活原形,为建构数学新知创设必要条件。
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摘要】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字】数学生活回归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
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引导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有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是因为觉得数学虚无飘渺,摸不着边际。
正因为我们的教学脱离实际,才造成学生心理的脱节”现象。
为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引用观察到的具体实例来教学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它是有依可循的。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
么发现? 学 生 自然 会 发 现 所 做 的 三角 形 又 能 够 完 全 重合 。 此 时 教 师 启 发 学 生 总 结 出“ 角边角 ” 这个条件 , 通 过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既 活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又 激 发 了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抽 象 的 数学知识蕴含于简单实验中 . 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解 和构 建 。 四、 注重 应 用 过 程 。 让 数 学 回归 生 活 生 活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广 阔 的 数 学课 堂 ,生 活 中存 在 大 量 的 数学现象。捕捉生活现象 , 精选生活素材 。 巧 妙 地 把 数 学 知 识 和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紧 密 地 联 系 起来 ,用 生 活 经 验 和 熟 悉 素 材 在 数 学 知识 和 学 生 之 间 架 起 一 座 沟 通 的 桥梁 ,让 学 生 沿 着 这 座 桥 学 习数 学 知识 , 掌握数学方法 , 感 受 数 学 学 习 的意 义 , 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 从 而使 枯 燥 的数 学 内 容焕 发 出 生 命 活 力 。 例如 : 学 习了“ 直角三角形 ” 后, 鼓励学生说 出测量 山高 、 河 宽 的方法和步骤 ; 学 习了圆的知识后 , 让学生 想办法找 出盆底 、 锅盖 等物体 的圆心等 ; 学 习 了“ 垂线 段最短 ” 后, 利 用 体 育 活 动 时 间让 学 生 跳 远 , 并 测 出 自 己跳 远 的 成 绩 : 学 了“ 相 似 三 角 形” 后, 把 学生带到操场上 , 让 学 生 测 量 旗 杆 的 高 度 等 。通 过 这些实践活动 , 学 生不 仅 增 长 了 知识 , 而 且 锻 炼 了能 力 。从 而 激 发 起 学 生 的 学 生 兴 趣 ,更 好 地 使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所 学 的 知识 。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
C ia d c to In v to H r l hn E u a in n o a in e ad
2 1 g
走 的 路 程 =两 地 距 离 。 出 甲 乙 的 速 度 和 同 给 行 的时 间 , 学 生列 出算 式 , 由算 式 中简 让 再 算 推 导 出解 决 相 遇 问 题 的 公 式 。 让 学 生 再 演 示 背 向 而 行 、 行 与 后 行 、 遇 与 不 相 遇 先 相 等 等 。 节课 在 学 生 的 演 示和 讨论 中进 行 , 整 气 氛 积 极 而 且 热 烈 , 情 趣 与 理 趣 的 交 融 在 中让 课 堂 焕 发 出 了生 命 的 活 力 。
新 的 《 学 课程 标 准 》提 出 : 加 强 数 数 应 学 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相 联 系 , 学 生 的 生 从
括 经 验 和 已 有 的 知 识 背 景 出 发 , 系 生 活 联
《 学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老 师 应激 发学 数 “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向学生 提供 充 分数 学 活动 的 机会 , 帮助 他们 在 自主 探 索和 合作 交 流 中 1 学 习 内容 回归 生 活 , 学 生 提 供 有 真 正理解 和 掌握 基 本 的数 学知 识 与技 能 、 为 数 价 值 的 数 学 学 思想 方法 , 得 广泛 的数 学 活动 经验 。 课 获 ” 数 学 知 识 具 有 高 度 抽 象 性 , 些 深 奥 、 堂 教学是 师 生互 动 的活 动 过程 , 一 是学 生生 活 难 懂 的 数 学 语 言 , 常 让 学 生 听 得 云 里 雾 的 一个重 要 经 历 , 常 这个 经 历应 该是 富 有情 趣 是 还 里 , 如 听 天 书 一 般 。 与 小 学 生思 维 的 具 的 , 获 取 知 识 掌握 技 能 的 过 程 , 是 获 得 有 这 也 思 体 形 象 性 产 生 矛 盾 。 抽 象 的 数 学 面 前 学 成 功 体 验 与 自信 的 过 程 , 是 学 生 潜 能 、 在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 到 无 能 为 力 , 而 产 生 恐 惧 感 , 至 厌 维 能 力 得 到 开 发 与 培 养 的 过 程 。 就 是 说 课 从 甚 也 能 情 德 恶 学 习 数 学 。 了 消 除 学 生 此 种 心 理 , 师 堂 教 学 是 实 现 知 识 、 力 、 感 、 育 等 诸 项 为 教 数学 中转 化 、 代换 、 计等 思 想 统 要 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背 景 出 目标 的过 程 。 发 , 植 一 些 学生 所 熟 悉 的 生 活 片 断 , 这 在 : 中常有 体现 , 多补 少 、 移 把 生活 移 平移 、 多加要 些数 学 语 言 用 一 些 鲜 活 的生 活 场 面 展 示 出 减 等具 体 方法 随处 可 见 。 了帮 助 学生 对这 为 来 ; 学 生 借 助 生 活 中 的 实 际 情 景 来 学 习 些 抽象 的 、 性 的思 想或 方 法有 一 个直 观 的 使 理 数 学 、 解数学 , 导学 生探索 、 考 、 理 引 思 交 了解 , 更好 地 把 握 知 识 的来 龙 去 脉 , 们 必 我 生 , 流 , 而切 实理 解 和 掌握 抽 象 的数 学 知识 。 须 找 出 它 们 的 “ 活 原 型 ” 帮 助 学 生 积 累 数 从 如 在 教 学 “ 遇 问题 ” , 先 让 一 个 学 的 学 习 经验 。 相 时 我 学 生 上 台从 教 室 门 走 到 对 面 墙 壁 , 学 生 让 例 如 , 教 “ 计——最 喜 爱吃 的 水 果 ” 在 统 课 时 , 在 组 织 学 生 对生 活 实 际 、 活情 我 生 了解 一 个物 体 运 动 。 让 两 个 学 生 分 别 从 再 门 和 对 面墙 壁 相 对 而 行 , 同时 走 , 可 可不 同 况 的 调 查 与 统 计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生 活 中 用 时走 , 中途 相 遇 , 学 生 了解 两 个 物 体 运 接 触 最 多 的 不 同 颜 色 积 木 代 替 不 同 的 水 让 动 , 解 “ 时”、 相 向 ”、 相遇 ” 数 学 语 果 , 一 块 积木 代 表 一 位 同学 最 喜 欢 的水 理 同 “ “ 等 而 在 言; 并说 出 求 路 程 的 方 法 : 甲走 的路 程 +乙 果 。 搭 积 木 的 实践 活 动 中渗 透 统 计 的 思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巧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让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自然,用以指导生活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数学教学要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为他们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
1、整合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因此,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安排了这样的环节:“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时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的比大约时1︰1……”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2、捕捉生活素材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北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重量,如:方便面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
这样,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3、创设生活情境《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小数应用题”时,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题材内容封闭,人为编造问题情境,尤其时脱离农村小学生活实际的现状,因此,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
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
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
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周长)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生:(疑惑数秒,犯难了)怎么求呢?刚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让数学真正回归生活
动 ,这不仅 能巩固学生所学 的数学 知
识 , 能 开 阔学 生 的数 学 视野 , 养 学 又 培 生 的 实践 能 力 , 验 数 学 的 实践 性 。 在 体 教 学 “ 喜 欢什 么电视 节 目?” 实践 活 你 的
、
联 系生活 实际 。 受数学 感
数 学 源 于生 活 ,生 活 中充 满 数 学 。
课堂 连 线
X OUSI I OH I XEH A I SI A D J A
塞 盎 套 矗 唐 叁 象
陕西省西 乡县北后街 小学 7 3 0 罗小勇 2 50
《 数学 课程 标 准》 出 :数学 教学 是 指 “ 数学 活动 的教 学 。教 师要 紧密联 系学 生 的生 活 环境 , 学 生 的 经 验 和 已有 的 知 从 识 出发 ,创 设 生 动 的数 学 情 境 … …” 同 时还 指 出 :要 重 视从 学 生 的生 活实 践 “
一
应用于现实世界 ,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 学 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
于 更 好地 去 服 务生 活 。因 此 , 师要 编 教
一
些 实际 应 用 的题 目,让学 生 练 习 , 培
养 学 生 运 用 的 所 学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能 力 。 1与 实践活 动相 结 合 . 教师 要 有 目的 、 计 划 地组 织 学 生 有 参 与具 有 生 活 实 际 背 景 的 数学 实 践 活
如 何 给学 生 一 双慧 眼 去 观察 、 懂身 边 读 的 数 学尤 为 重要 。教 师 要 紧扣 教 材 , 针 对 教 材与 生 活 中密 切 相关 的 问题 , 择 选 问题 情 境 , 出符 合 学 生 实 际 的假 设 和 提 猜想 ,从 而引起 学 生 的注 意和思 考 。对 于创 设 的 问题 ,由 于学 生 想 要 解 决 , 他 们 对 数学 知识 的 应 用 和 对 数 学 的 兴 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且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数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尤其是科学技术迅速发着的今天,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数学怎样回归生活1.诱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寻找数学的乐趣。
学习与实际结合,数学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例如,教数学中的“分类”时,可以这样设计:上本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摆放情况。
上课时老师问学生:“你们都逛过超市了吗?物品摆放整齐吗?”随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请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
”学生很快整理好桌子。
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类。
这样的方法,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关注生活。
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元、角、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游戏。
浅谈怎样使数学回归生活
浅谈怎样使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刻伴随在大家身边。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数学回归生活呢?需要结合生活找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大家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数学;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那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数学回归生活呢?下面,我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结合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时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处理数据问题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若爸爸妈妈不在家,你自己煮面条吃,包括下面几道工序:①洗锅盛水2分钟;②洗菜3分钟;③准备面条及佐料2分钟;④用锅把水烧开7分钟;⑤用烧开的水煮面条和菜要3分钟。
以上各道工序,除④外,一次只能进行一道工序。
要将面条煮好,最少要用几分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应这样安排,先洗锅盛水,再用锅烧开水,在烧水的同时,可以顺便洗菜、准备面条及佐料,最后等水开了再煮面条和菜,得出最少需12分钟。
在得出正确结果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在具体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增强数学意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如,在讲解“圆的切线”时,引用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发学生去探讨是否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情况下,我们“更上一层楼”真的能“穷千里目”吗?如果不能,要“更上几层楼”才能看千里之遥呢?假设地球的截面是圆形的,如下图所示:■o为地球的中心,如果我们在a处临海建一栋大楼,且每层楼高5米,那么当人站在二楼p处向大海眺望,视线的最大长度pt(是⊙o的切线)为多少呢?我们可以把地球的半径看做约为6400千米,通过计算pt约为8千米,即站在二楼最远可看到8千米。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最终又回归生活,用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为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领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捕捉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看到大街上的建筑物,观察它们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没有对称性。
走进超市,从超市购物架的实物引出数学问题,架上的实物可以怎样分类,价格多少,买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乘公交车自己购票。
观察自己在教室里的方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前后左右各是谁。
每天观察钟表,,记下一天的作息时间,还可以用数学模具自己拨一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数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对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运用数学,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如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一课时,教师安排这样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讲秩序、将规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有序,做事情才不会影响他人。
生活中的数也是这样的,他们有大小、有顺序、各有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充分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纵观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学本身的发展,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这一问题,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我结合一年级下册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学习新知识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人民币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用的一种物品。
因此,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们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这一单元刚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景,使学生从中了解到“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就叫人民币”,让学生体验到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例2时,我又创设了一个乘坐公交车的情境:三个小朋友手里分别拿一张10元、5元、2元的纸币去乘公交车。
公交车采用投币的方式乘车,每人次1元。
他们该怎么办?这时,同学们立即会想到换钱,把10元、5元、2元纸币换成1元的人民币。
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把10元、5元、2元的人民币与1元的人民币的关系就掌握了。
同时,学生也从中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数学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回归实际生活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回归生活,生活处处开满数学之花
受 , 学 生充 分认 识 到 数学 来 源 于生 活 又 是 解 决 生 活 问题 的 使 基 本 工 具 . 到 数 学课 堂 教 学 生 活 化 的 目的. 达 ( ) 生活 情 境 中 激发 学 习兴 趣 一 在
我 们 都 知 道 ,兴 趣是 最好 的老 师. 师 要 善 于 发 现 生 活 教 中 的 数 学 问 题 , 从 孩 子 的心 理 特 点 出发 . 计 孩 子 感 兴 趣 要 设 的生 活 素 材 , 设 出学 生 喜 闻乐 见 的 、 实 的情 境 , 创 真 以丰 富多 彩 的形 式 展 现 给 学 生 , 以激 发 学 生 的求 知 欲 , 学 生 体 验 到 让
爻 瀛 平 台
~ 一 一 一 一 n—
一
辨 瓴市糟
; 畿
i 《 篱 | 镪
A
辔
《 学课程标准》 数 t分 注 重数 学 与生 活 的关 系 . 出 : 学 指 “ 生的数 学学 习 内容应 当是 现实 的 、 意义 的 、 有 富有挑 战性 的. 这 ” 句话 说 明 了数 学 教 学 的 生 活 性 , 现 了 “ 学 源 于 生 活 , 于 体 数 寓 生 活 . 于生 活 ” 用 的思 想 . 生活 离 不 开数 学 , 数学 离 不开 生 活 , 数 学 知 识 源 于生 活 而最 终 服 务 于生 活 . 小 学 数 学课 堂 中 , 在 教师 应 注 重 “ 活化 ” 生 教学 . 数 学 教 学 生活 化 , 把 把学 生 的生 活 经验 课 堂 化 . 抽象 的数 学 为有 趣 、 动 、 于 理 解 的 事物 , 学生 化 学 、 数 学 . 是 数 学 教 学 的 指 导 思 想 和 学 思 做 这 原 则 . 过 生 活 问题 数 学 化 , 学 生 深刻 体 会 身边 有数 学 , 通 让 生 活 中 渗 透 着 数 学 , 学 是 解 决 生 活 问 题 的钥 匙 , 而 对 数 学 数 从 产 生 亲切 感 , 强 学 习数 学 的 目的性 和数 学 学 习 的趣 味性 . 增 ( ) 合 生 活 实 际 。 强 应 用 意识 一 结 增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乐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要回归生活
南店完小刘国远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其它学科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慧积累。
数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一万年以前,古代的非洲、印度、中国和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发展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了计数意识和计数系统,人们摸索过多种计数方法,有开始的结绳记数,石块计数,语言点数进一步用符号,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数字。
那时的人类就已经相当逼真地描绘出人和动物的形象。
这就萌发了图形意识最早证据,后来就逐渐开始了图形和直线的追求。
图形意识和计数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度量意识。
先民为了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产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有关数学知识。
这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完整数学这一学科,它包括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微积分、统计和概率……算算各个分支,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下去。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充分说明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在数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一、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中,注重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其中一个含义,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说明现实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实例:小学数学教师讲面积单位及换算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平方米
1(市)等于666.66平方米
1公亩=100平方米
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
课上介绍概括换算关系,做了很多练习题;周六下午挖校园田地,挖完后,先估算亩数,后分小组测量,将不规则的一块地分割成五块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在测量计算最后的结果。
同学们都很高兴,既有劳动成果又学到了实际测量的方法。
二、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
课标内容中注重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另一个含义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可以解决。
三、把数学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实际生活,善于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转换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善于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时
讲清换算关系后,问:一厘米究竟多长?一手指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种种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为了让数学变得有趣,生活变得有味,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