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页

合集下载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重要性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总体要求。

一、重要性的含义本准则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

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

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

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

值得说明的是,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

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

例如,就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由于投资者是该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能满足这些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也将能满足该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验资指南页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验资指南页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六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本准则与其他审计准则的关系、验资的含义、验资类型及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的含义、被审验单位的含义、出资者和被审验单位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并对注册会计师执行验资业务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出要求。

一、本准则与其他审计准则的关系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验资业务时,应当将本准则与相关审计准则结合使用。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验资业务时不应孤立地使用本准则,而应当将本准则与相关审计准则结合使用。

例如,注册会计师除了遵守本准则的要求外,还应当遵守审计业务约定书、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计划审计工作、审计证据、存货监盘、函证、期后事项、管理层声明、利用专家的工作等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其他相关审计准则的一般原则和要求与本准则不一致的,以本准则为准。

二、验资的含义(一)验资的含义本准则第三条第一款指出,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此定义主要明确了下列几个问题:1.验资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之一。

其他法律法规也有对注册会计师承办验资业务作出规定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等。

2.验资是一种受托业务。

注册会计师必须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由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方可执行验资业务。

3.验资是一项鉴证业务。

注册会计师的审验意见旨在提高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变更情况的可信赖程度,满足公司登记机关登记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及被审验单位向出资者签发出资证明的需要。

4.验资的内容包括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一个重要准则,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计划和执行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估和应用。

该准则的应用指南为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以下是对该应用指南的1200字以上的阐述:《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审计准则(ISA)的原则和实践,结合中国特色制定的一个重要指南。

该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提供详细指导,并强调了在计划和执行过程中重要性的核心概念。

以下将对该指南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强调了审计计划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指南要求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并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审计计划应当包括相关的工作底稿和文件的编制,以确保审计工作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其次,指南进一步强调了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在执行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审计计划,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收集、分析和评估审计证据,以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这一过程需要注册会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遵循规范和道德要求。

此外,指南还对审计程序的执行顺序、方法和频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另外,《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还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审计对象的风险特征,评估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的风险,并相应调整审计程序。

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最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还对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过程中的工作底稿和文件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提要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对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如何理解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的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等三方面阐述审计重要性。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一、重要性的含义及理解审计重要性定义源于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要理解这一定义,我们就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1、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

这是审计重要性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

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评估判断重要性时要切记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判断。

审计重要性常常表述为一种错误的程度,即报表中存在的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即为重要,反之就是非重要。

2、审计重要性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界限。

重要性是相对于决策而言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的金额与性质,也就是说重要性指标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它们反应了信息错误的程度。

重要性的数量特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时所能够容忍的最低数量界线,即重要性水平;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就是指某项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其性质是重要的。

同时,数量与质量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某企业在某一会计年度中改变了会计政策而未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则此错误无论其对当年报表影响金额大小均应视为重要的。

所以,在具体业务中评估重要性以及数量和性质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

02审计准则1221、1251号——重要性

02审计准则1221、1251号——重要性
取整约为 750,000
将经常 性业务 税前利 润调整 为不含 非经常 性减值 损失的 金额
使用税前利润为基础 –
• 营利性企业。 • 公司主要目标为增加税前利润以
及 增加全年入园流量。以上目 标均与利润直接相关。 • 利润稳定。
调整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扣除非经常 性减值损失 后的经常性 业务税前利 润的5%
02审计准则1221、1251 号——重要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6日星期一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
重要性概念 确定重要性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审计案例
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重要性概念
(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重要性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重要性,是指财务 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 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 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 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到错报 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到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 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 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
➢ 发现重大审计调整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利润; ➢ 被审计单位业务发生预期外的重大衰退
21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 更低的重要性,审计风险将增加。注册会计师 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 水平: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年3月29日修订)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审计中的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七条)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包括定性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即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整体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

在考虑定性披露中存在的错报是否重大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识别的相关因素包括:(1)报告期内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例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内可能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企业合并;(2)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及其变化,例如,一项新的财务报告准则可能要求作出新的定性披露,该披露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是重大的;(3)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而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定性披露,例如,就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对流动性风险的披露可能是重要的。

三、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3.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 年3 月29 日修订)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审计中的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七条)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包括定性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即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整体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

在考虑定性披露中存在的错报是否重大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识别的相关因素包括:(1)报告期内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例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内可能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企业合并;(2)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及其变化,例如,一项新的财务报告准则可能要求作出新的定性披露,该披露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是重大的;(3)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而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定性披露,例如,就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对流动性风险的披露可能是重要的。

三、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3.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0年11月1日修订)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 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2.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

此外,财务报表还可能用于经济决策以外的其他决策。

因此,在审计公共部门实体的财务报表时,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受到法律法规或其他监管要求的影响,并受到立法机构和与公共部门项目相关的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影响。

(二)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对基准的运用(参见本准则第十条)3.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和费用);(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人或净资产);(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尚未生效)(2019发布)——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尚未生效)(2019发布)——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9 年2 月20 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 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

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

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南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南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南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相关规定,为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章非集团财务报表审计重要性的确定第二条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组应当分别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以及明显微小错报金额。

第三条项目组应通过选取适当的基准乘以经验百分比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基准和经验百分比的选取均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基准可以选择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等财务指标。

但基准采用的财务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考虑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定,如:成长期看营业收入指标,成熟期看盈利指标。

适当的基准可以参考以下原则确定:1.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2.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亏损波动较大的实体或以前年度盈利而本年度亏损的实体,将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加回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至5年), 或使用其他更为恰当的基准,如毛利或营业收入;3.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如公共部门实体、学校、慈善机构、研发中心等);4.所有者权益总额、费用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新设立实体运营初期; 5.净资产适用于以资产为主的实体(如基金);6.业主以薪酬的形式拿走大部分税前利润的小型被审计单位,应以扣除薪酬与税金之前的利润(或考虑使用其他基准)。

第四条确定经验百分比,通常情况下可参考以下标准:1. 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不超过经常性业务税前利润的5%至10%,或营业收入的1%至2%;2. 非营利性组织,通常不超过总收入或费用总额或资产总额的1%;3. 以营业收入为基准的实体,通常以营业收入的1%至2%; 4. 共同基金公司,通常不超过净资产的0.5%;5. 公共部门实体,通常以总成本的1%或净成本(费用减收入或支出减收入)5%,如保管公共资产,则不超过资产总额的1%;6. 以扣除利息、税金、折旧及摊销之前的利润(EBITDA)为基础的实体,通常不超过EBITDA的2.5%。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重要性指南17页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重要性指南17页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重要性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总体要求。

一、重要性的含义本准则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

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

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

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

值得说明的是,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

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

例如,就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由于投资者是该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能满足这些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也将能满足该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因此,在审计这类企业的财务报表时,投资者群体可被视为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代表,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确定重要性的合适的参考依据。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2019 年3 月29 日修订)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审计中的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七条)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包括定性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即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整体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

在考虑定性披露中存在的错报是否重大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识别的相关因素包括:(1)报告期内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例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内可能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企业合并;(2)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及其变化,例如,一项新的财务报告准则可能要求作出新的定性披露,该披露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是重大的;(3)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而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定性披露,例如,就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对流动性风险的披露可能是重要的。

三、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3.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南摘要: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定义与意义2.审计准则的内容概述3.审计准则的具体内容4.应用指南的作用和重要性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的区别6.总结正文: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指在中国境内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它是保证审计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审计准则的内容概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原则与责任、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审计结论与报告、特殊领域。

其中,一般原则与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承担的责任;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用于证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是指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其他专业人士的工作成果,以提高审计效率;审计结论与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果,以及向审计客户和相关利益方提供的审计报告;特殊领域是指在特定行业或领域执行审计业务时,需要遵循的特殊规定。

审计准则的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该准则包括三个部分: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其中,审计、审阅与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业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保证审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应用指南是对审计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旨在为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审计准则提供指引。

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全部内容,以理解每项审计准则的目标并恰当遵守其要求。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重要性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总体要求。

一、重要性的含义本准则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

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

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

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

值得说明的是,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

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

例如,就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由于投资者是该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能满足这些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也将能满足该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因此,在审计这类企业的财务报表时,投资者群体可被视为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代表,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确定重要性的合适的参考依据。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年12月2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协字[1996]45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第三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第六条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一)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三)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四)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五)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指南首先明确了审计的定义和目的。

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的独立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被审计实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其中强调了审计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实体,并以公正、诚实、审慎和专业的态度进行。

指南进一步详细介绍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准则和程序。

首先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独立的态度,避免与被审计实体存在利益冲突。

其次是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开始前对被审计实体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审核证据和形成审计意见的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收集和分析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评估。

审计中的证据可以包括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相关文件和法定记录等。

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形成明确的审计意见,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另外,指南还对注册会计师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准则进行了规定。

例如,在存在可能的欺诈行为或管理层不正常行为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或相关监管机构报告,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不得将获得的审计信息非法泄露。

除了上述内容,指南还对专门问题的处理给予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对于被审计实体的业务连续性问题,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其业务连续性,并披露相关信息。

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注册会计师还应当遵守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的规定。

总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指南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程序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旨在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指南的要求,并对审计结果负责,以保障对被审计实体和公众的利益。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8号——重要性及评价错报(征求意见稿)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8号——重要性及评价错报(征求意见稿)

附件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8号——重要性及评价错报(征求意见稿)问题清单:一、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如何选取基准和百分比?二、如何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三、如何确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四、如何在审计中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五、如何考虑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重要性作出判断,以便为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提供基础。

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本问题解答旨在指导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运用职业判断,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过程中适当运用,并恰当评估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如何选取基准和百分比?答: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选择适合具体情况的适当基准和百分比,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

(一)适当的基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第3段至第5段,针对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对基准的运用作出了详细的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选用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财务报表要素,或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作为适当的基准。

以下举例说明一些实务中较为常用的基准: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利润是大多数财务报表使用者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因此,注册会计师首先要考虑选取税前利润作为基准。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1996年12月26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协字[1996]45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第三条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以外的其他审计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第六条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及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一)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三)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四)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五)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页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第一章总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重要性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总体要求。

一、重要性的含义本准则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

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

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

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

值得说明的是,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

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

例如,就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由于投资者是该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能满足这些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也将能满足该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因此,在审计这类企业的财务报表时,投资者群体可被视为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代表,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确定重要性的合适的参考依据。

所谓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的、用以满足广大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在确定重要性时需要考虑特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实现特殊审计目标。

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

由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也不相同。

某一金额的错报对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来说可能不重要。

例如,错报 10 万元对一个小公司来说可能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大公司来说则可能不重要。

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

主要是因为对影响重要性的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合理评估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临界点。

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

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二、本准则的总体要求本准则第四条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了总体要求,规定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第二章重要性的确定本准则第二章(第五条至第九条),主要说明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何从数量与性质方面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及何时应考虑重要性。

一、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本准则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

第六条规定,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本准则第七条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较小金额错报的累计结果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因素,都将影响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等因素影响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例如,对特定报表项目进行审计的业务,其重要性水平可能需要以该项目金额,而不是以财务报表的一些汇总性财务数据为基础加以确定。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不同的报表项目的关心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如果认为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出现较小金额的错报就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不同的反应。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总之,只要影响预期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都可能对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计划阶段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用合理的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本准则第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前已提及,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考虑重要性。

重要性水平是针对错报的金额大小而言。

重要性水平是一个经验值,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一)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

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是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

很多注册会计师根据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惯例及自己的经验,考虑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

在选择适当的基准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1)财务报表的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所定义的财务报表指标(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提出的其他具体要求;(2)对某被审计单位而言,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报表项目(如特别关注与评价经营成果相关的信息);(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所在行业;(4)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所有权性质以及融资方式。

注册会计师对基准的选择有赖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

例如,对以盈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而对收益不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或非盈利组织来说,选择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就不合适。

对资产管理公司,净资产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

注册会计师通常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

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注册会计师经常将其用作确定计划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注册会计师通常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据以确定重要性水平。

以下是一些参考数值的举例:(1)对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 5%,或总收入的 0.5%;(2)对非盈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 0.5%;(3)对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 0.5%。

前已述及,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可能认为采用比上述百分比更高或更低的比例是适当的。

当根据不同的基准计算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计算方法更为恰当。

此外,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时,通常考虑以前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购并)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所处行业环境发生的相关变化。

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将净利润作为确定某被审计单位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时,因情况变化使该被审计单位本年度净利润出现意外的增加或减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选择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更加合适。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例如,财务报表含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大额估计,注册会计师并不会因此而确定一个比不含有该估计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更高或更低的重要性水平。

(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信息汇集加工而成,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实施审计,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

因此,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

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

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第一,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第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由于为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对审计证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确定可容忍错报。

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那些金额本身就低于所确定的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特定项目作额外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职业判断,考虑是否能够合理地预计这些项目的错报将影响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如有这种情况的话)。

注册会计师在作出这一判断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1)会计准则、法律法规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和披露的预期(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及治理层的报酬);(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及其环境相关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业的研究与开发成本);(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特定业务分部(如新近购买的业务)的财务业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