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福建师范大学 城市地理学 期末题库
![福建师范大学 城市地理学 期末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a36c941b14791711cc79178e.png)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二章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职能地域。
大都市区: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乡界线的划分为什么十分困难?城市的行政地域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城市的行政地域范围内的城市人口与城市的实体地域是不可比的,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由于边缘区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城市消失和乡村开始的标志点,大城市尤其如此。
城乡是一个连续体,社区类型可以从典型乡村到典型城市排成一个连续谱。
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的城镇人口由居住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以上“地方”的全部人口组成。
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第三章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这种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上课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
![上课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6a49b7dd88d0d233d46aa1.png)
南京路商业街
三、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夜色中的上海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 别很大 白天:人流和车流川 流不息,热闹非凡; 晚上:商店关门,人 流明显减少。
三、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常常位 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建筑物只能靠向上发 展来增加利用空间, 因此中心商务区的建 筑往往在市区最高的。
占地多,要求 占地较大,地 方便上下班, 租占成本的比 又要方便购物 例很高 较小 最小
受距市中 心距离的 影响
最大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要和前一张图进行比较, 分析交通状况对地租的影响。
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
经济因素-
-交通通达度
通达度越好, 地租越高;通达度 越低,地租越低。 市中心通达度 最高,租金最贵。 从市中心延伸 出的主要公路两旁 和公路交会处通达 度相对较高,租金 较贵。
兰州、洛阳、 西宁、宜昌等。
重庆
成都城市形态图
兰州城市形态图
重庆城市形态图
二、住宅区
1、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地位: 最广泛的土地 利用方式;占城 市空间的4060%。
二、住宅区
2、住宅区的形成时期: 工业革命后 工业革命之前,城市工业、交 通业都不发达。工厂雇佣工人较少, 工业革命后,工厂逐渐 居住单元无法脱离工作场所而存在, 集中分布,迫使居住单元 所以居住单元和劳动单元混杂布置, 也相互聚拢,形成住宅区 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
以提高身价和地位,增加知名
度。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3.社会因素 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③种族(宗教)
在西方大城市里, 一个区域内如果某个
伦敦唐人街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41e5f8abceb19e8b8f6bad0.png)
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主要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1.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联系:而这时又相互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区别学科性质上,地理学科/技术学科;研究方向上,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1.城市与乡村城镇: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城镇和农村区别:1.产业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规模不同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农村3景观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4物质构成不同城镇具有大量的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 5 职能不同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生活方式不同1.城市地域三种概念从空间上来说1行政地域概念2 实体概念3 功能地域概念1.城市的功能地域种类1 都市区2 大都市带3都市连绵区4都市群5都市圈6城镇密集区1.大都市带由许多城市首尾连成一体,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1.大都市带的地域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心的域1.世界6大都市带美国波士华日本太平洋沿岸(日本东海道)西北欧大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1.都市连绵区(周一星)珠海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都以城市为基本的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量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城市群相对完整城市集合体1.城市类型(从过程时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分为三类)中心地城市: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城镇、县城等)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转)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4方面)1城市对农村的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的过程1.城市化的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3地域空间4生活方式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1.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又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他们协调发展2.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城市化文化的扩散3只有城市化的地域扩散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地域集中其中(我国)1假城市化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未城市化人口(外国)1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往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2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有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的带的城市化过程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1.大型工程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强烈2工厂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3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产业4工厂外迁最终不会脱离城市影响范围)3住宅区扩张与城市化1.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图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做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郊区化: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演变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市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再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用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浅灰城市中心的过程城市绅士化(中产阶级化):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家庭的过程三个特征1低收入家庭被置换(通常是非自愿)2不仅街区住宅质量提升其人群某些社会经济特征也发生改变3街区文化特征改变。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b21c02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4.png)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地域结构
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
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
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高考地理知识: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
(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
(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
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79264058f5f61fb636661e.png)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乡规划师更新QQ群:180542561 购买各类资料咨询QQ:537084732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品交换)(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292ff5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a.png)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
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
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
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
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
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96be6f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3.png)
城市地理学重点归纳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a.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b.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是一个“点”;c.城市本身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和城市问题。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区域的特点、城市的兴衰更新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城市问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自然、环境关系;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城市现象的各种类型和过程;城市地理学虽然更多的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是却具有很强的介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边缘学科的特点,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并在与其他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过程中,朝着一门综合的社会科学的目标发展。
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与应用7.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8.“城”:最初是指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
“市”:最初是商品交易的场所,现代:一级行政建制单元。
“镇”:最初:“镇”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现代:镇也表示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cc7f3aa32d7375a41780ff.png)
94.7 86.7 71.8
常州市区
97.2 91.2 90.7
90.2 77.3 79.5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江阴市 宜兴市
溧阳市 金坛市
吴江市
太仓市
96.3
95.0
83.5
84.3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 •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 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包含周边100 公里左右的区 域,地跨苏皖 两省,面积达 43236平方公 里,覆盖人口 约2600万人。 2011年总GDP :14678亿元 扬州
滁州
镇江
南京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93d23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9.png)
高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梳理一、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005 第五章 城市地域概念
![005 第五章 城市地域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6cc2cef551810a6f52486cd.png)
1984年是31.9%,1985年是36.59%。 1984年是31.9%,1985年是36.59%。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过如此高 年是31.9% 年是36.59% 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的城镇化发展速度。
二、 其他城市地域概念
1、大都市区 2、通勤场和城市场 3、大都市带
1、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一般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 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 的组合,一般由县作为构造单元。 的组合,一般由县作为构造单元。它也不是一级 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 ①城市的实体/景观地域(physical area ),其集中 城市的实体/景观地域(physical 了各种城市设施, 了各种城市设施,由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 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大致相当于城市的建成区, 在美国为urbanized area。 在美国为urbanized area。这是反映城市基本特征 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 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
《城市地理学》讲义 城市地理学》
钟赛香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人文空间最基本地分为城镇和乡村, 人文空间最基本地分为城镇和乡村,城镇研究必须正确使用 资料或数据以反映城镇的实际状况。 资料或数据以反映城镇的实际状况。 中国在很长时间里很少向世界公布有关城镇的统计资料。 中国在很长时间里很少向世界公布有关城镇的统计资料。中 外学者研究中国城镇问题深感困难。 外学者研究中国城镇问题深感困难。 自1980年以来,《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经济年鉴》、 1980年以来, 中国百科年鉴》 年以来 中国经济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相继出版,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相继出版,可 以为众人提供大量资料。 以为众人提供大量资料。 然而,由于中国复杂的城镇概念和多边的城镇统计口径,让 然而,由于中国复杂的城镇概念和多边的城镇统计口径, 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这些资料存在着许多混乱。 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这些资料存在着许多混乱。中 外学者在引用中国的城市统计资料时经常发生错误。 外学者在引用中国的城市统计资料时经常发生错误。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e1d206a76e58fafab00334.png)
1、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区、(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3、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a):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
5、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7、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8、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生产力由农村向城市转换的过程。
9、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文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5ba3f9763231126fdb1183.png)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 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
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
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6de4c214a7302768e993953.png)
第一章绪论一、1946年英语国家第一本城市地理学的教科书《城市地理学》出版;二、中国80年代中期大部分大学开设此课程;三、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四、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内容广泛,但重点是: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地理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简述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研究阶段和内容我国在解放初期对此无研究,在80年代开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重要阶段:1).80年代初:前期集中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2).80年代中期以后: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城乡界线:城市辖区——行政区=城市实体——建成区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有自己的行政管辖范围,而行政管辖范围与城市实体相一致的情况很少见。
于是不同的城市地域类型城乡界线不一致。
【免费下载】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免费下载】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cf8c706a32d7375a517800c.png)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2城市:城市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市是商品交易场所。
3.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7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8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分布更规律性。
(2)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0城市划分为哪三种类型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12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1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2016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2016](https://img.taocdn.com/s3/m/b93f35b7284ac850ac02420b.png)
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镇和市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 城市的行政地域;2) 城市的实体地域; 3) 城市的职能地域;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2)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
(5)国家的核心区域。
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低纬度地区存在城市的两种情况:(1)海拔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2)能接受海洋的调节城市腹地概念:指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制约。
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的方法:主要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主要有两种: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但主要使用人口比例指标.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地理知识点】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地理知识点】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8842fec844769eae109ed32.png)
【地理知识点】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
城市的形态分为团块式、组团式和条带式。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式。
城市形态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1.团块式:这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
我国的成都、合肥郑州等都是团块状城市。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缺点:设施集中,环境问题突出。
2.组团式: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
全市区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等间隔。
优点: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缺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3.条带式: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其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
条带状城市还有洛阳、西宁、宜昌等。
优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缺点: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域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28367380b4c2e3f572763ae.png)
1 第2章 城市地域概念2主要内容:1.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2.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3.美国的城镇(Urban Place)和城镇人口(Urban Population)4.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第2章 城市地域概念3 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城(Wall):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市(Market):商品交易地,“市井”,集市。
汉魏市在城外郭内;唐市占一坊之地;宋市由坊扩展为街。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 ⏹镇(Town):设关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宋以后,贸易镇出现,地位间于县治(County seat)和草市(Market town)之间。
⏹后来城市(City)和镇(Town)成为一级行政单元:市(City)、镇(Town)4居民点系列:Hamlet ——Village ——Town —— City —— Metropolis 小村—— 村庄 —— 镇 —— 城市 —— 大城市| 乡村型居民点 | | 城镇型居民点 |Rural settlement Urban Place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系列5 城镇的定义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职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规模和密度——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较高; 物质构成——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职能构成——城镇一般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
6城市(城镇)的参考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社会物质系统:不是纯自然系统,也不是纯社会系统“社会”:反映社会属性 “物质”:反映自然属性。
⏹本质特征:历史的动态性、非农性、与乡村不同的功能7 各国定义城镇(Urban)的类型1.单纯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以上的居民点(埃及、蒙古)2.单纯以城镇特征(秘鲁、马耳他)3.单纯以人口数量(伊朗、肯尼亚、爱尔兰、澳大利亚)4.人口数量 + 密度(瑞典、冰岛、加拿大等)5.人口数量 + 城镇特征(巴基斯坦、南非)6.人口数量 + 从业构成(荷兰、南斯拉夫)7.取两个以上指标(印度、捷克)8.其它8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 (建成区角度) 行政地域概念——管理和统计上的定义 功能地域概念——社会经济活动上的定义9 城市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建成区角度)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68e4205fbfc77da369b168.png)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树栖: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逐水草而居:采摘和渔业乡村: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2、城市基本特征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
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
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描述为主!特斯拉菩《地理学》(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20 年)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基本思想: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2城市:城市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市是商品交易场所。
3.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7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8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分布更规律性。
(2)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0城市划分为哪三种类型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12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1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城市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③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2发达国家生产地理格局的变化3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4。
70年代的特定经济背景)4低度城市化: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产率发展所需要的。
14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剩余.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15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
2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
3该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对于发达国家,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因此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的城市化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②对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③对低收入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4总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6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看做成一个连续的演变过程。
18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的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 1,流逝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体系的发展。
中、小城市体系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
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流失迁往大城市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继续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各都市区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集中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
4,相对分散: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人口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中心市人口尽管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向心凝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6,流逝中的分散:大都市区的中心市人口大量外迁,除一部分被周围郊区吸收,另一部分则向非都市区扩散。
大都市区人口总量下降,标志着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此时,霍尔认为城市地区将有一个明显的衰落,而且这种衰落将持续一定时期,小的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大都市人口的增长。
再城市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有些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其原因是这些城市中的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了大规模的都市更新,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在此情况下,大都市区的人口又开始恢复增长。
19.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
20中国家城市化特征、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是什么?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⑶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⑷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21城市经济活动划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为;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部分分为;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向心型的基本活动。
22基本/非基本比率(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23影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因素: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 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 B/N可能较大(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
24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端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投资和员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25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26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①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的目标和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几个,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的确定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职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明显带有规划发展意向。
27城市职能划分类型:城市的三大基本职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
(1)社会政治职能体现的是城市的行政管理作用(2)经济职能是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以外区域的作用和地位;(3)文化职能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
有形文化职能指城市的科学、教育职能;无形的文化职能指城市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城市以外空间的影响力。
城市职能的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代表人物是英国奥隆索2统计描述方法,代表美国哈里斯3统计分析方法,代表波纳尔、纳尔逊、罗伯特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代表阿列克山德逊5多变量分析法代表贝里 6新的动态,代表贝里28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包括三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只能规模29首位城市:杰斐逊认为这种普遍现象已经构成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并把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30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31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就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就越多,金字塔基础是大量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P16432我国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来以下特点:( 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原因: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史,城市数量庞大,国家城市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
故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性很大。
原因,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