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合集下载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摘要】康德和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影响深远。

康德认为艺术美是通过审美经验产生的,强调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黑格尔则从辩证法的角度解读艺术美,认为艺术是精神的表达形式。

两人在对艺术美的哲学观点上有着不同的立场,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对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艺术美在哲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和意义。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艺术美、哲学观点、辩证法、异同比较、影响、当代艺术、启示、重要性、思考1. 引言1.1 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康德与黑格尔都是德国哲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认为艺术美是一种纯粹的感性体验,超越了任何实用和功利目的。

他着重强调艺术作品对观者情感的激发和启示,认为美的感受源自于内在的审美观念。

相反,黑格尔则从辩证法的角度解读艺术美,认为艺术作品是思想和形式的统一体,通过艺术品的具体形式展现出世界的理性结构。

康德的主观性和黑格尔的客观性为艺术美的探讨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角,各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对康德和黑格尔理论的比较和对话,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和意义。

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理论探讨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探讨艺术美的哲学意义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康德与黑格尔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赏析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2. 正文2.1 康德对艺术美的哲学观点康德的理论认为,艺术美是一种独立于感性和理性之外的审美经验。

他将艺术美视为纯粹的主观体验,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

康德指出,艺术作品应该通过其形式和结构来引发观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而不是通过其主题或象征意义来传达信息。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美学品质,而不在于其实用功能。

论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

论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

论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陈㊀莉摘要:康德无法彻底化现象界与物自体自由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黑格尔则取消了现象和物自体的相互区分,阐释了康德的自由世界理念指的是同一个自由世界概念存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而一举解决了现象界与物自体自由世界相互区分的重要问题㊂在黑格尔这里,自由的一种内在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于能够激发一个人的一种自然冲动和人的激情㊂黑格尔对康德将自由主义看作必然是任性的这一错误观点也进行了深入批判㊂关键词:绝对命令;尊重;自由中图分类号:B516.35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143-03㊀㊀自由主义问题自古以来就为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广泛关注㊂黑格尔在坚持批判性和总结前人历史思想实践成果的理论基础上对这个历史问题所不断作出的有益理论探索,尽管没有完全突破历史唯心主义理论框架,但也仍然给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巨大的理论影响,为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产生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和理论上的前提㊂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探讨㊂一㊁康德式自由观康德式自由观,按其整个哲学体系来看,可以分为 先验自由 实践自由 和 至善自由(自由感和自由权) 三种形式㊂这三种形式分别主要体现在康德的 三大批判 中,下面我们将对各个具体部分进行论述㊂(一)先验自由先验自由通常认为是在四组二律背反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当中被明确地指出来㊂这个二律背反的正题是:仅仅用自然因果律是无法说明自然的,有必要假定自然有个自然因;反题是: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自然因果律㊂在此正题向我们的说明仅仅因为我们依靠自然因果律无法说明整个人类宇宙都是自然,我们根本无法准确地通过推断说出自然的第一因㊂但是一切所有其他任何事物必然也很有可能不是只有一个存在反题中的原因,即一个自由因,它虽然很有可能作为是一切所有任何事物的第一因,但不以一切所有其他任何事物都不会有可能作为服从这个作为唯一因的反题原因;这个新的存在反题称为归因推理原则就是为了说明如果按照了这个存在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因果律,一切所有其他任何事物必然也很有可能不是只有一个存在反题中的原因,那么不再假定是只有一个原因可能必然也只是仅存在一个自由因不完全不能作为服从这个存在自然界的唯一一个因果律㊂但不以一切所有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服从作为唯一因的原因:这个新的反题归因原则就是说明如果按照了这个自然界的一个因果律,一切所有任何事物必然也可能只有一个反题原因,那么不再是只有一个可能必然也只存在一个自由因不完全不能服从这个自然界的唯一因果律㊂这个二律背反的观点需要特别突出指明的一点也就是:我们无法从现有科学上的经验基础上来明确证明自由因的这个定律是否存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自由因的的定律形式来对它进行理论说明的,那么它本身就是 人类理性 ㊂(二)实践自由实践自由可以将其划分成作为 一般实践理性 的自由,即 自由的任意 和 纯粹实践理性 ,即 自由的意志 ,也就是将其归于作为一般实践理性本体的自由的理想现实主义化,这种符合现实人性化的创作过程当然可以表达出来㊂其中最早的初级自由的基本形式之一的也就是 自由的任意 ㊂ 自由的任意 包含了感性自由和理性自由两个组成部分,通过明确一些感性的具体经验心理因素从而能够得到纯粹的感性实践论和理性经验法则㊂这一基本法则即为自由人的意志㊂如果理性能够彻底摆脱外界包括经验与情感,那么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的理性就是自由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㊂因此,康德用这样的 意志 代表心灵三种活动中自由的一面,称之为 自由意志 ㊂如果一个人遵从这种自由意志,则他无论在怎样的必然性偶然性面前就仍然是完全自由的㊂所以,他完全可以不按其他任何外界的道德律令行事,因为他的内心里很清楚他本来 应当 怎么做;而且当且仅当他那样做了,他才是个真正自由的人㊂而这种一个人自己为自己定下的规律守则,就是自341律㊂康德坚信,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因素所决定,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是自由的㊂(三)至善自由在古希腊,最高的哲学理念被明确地定义为 善 ㊂但是我们在慈悲和美中却具备了一种感性的因素,这个情感性的因素便是 幸福 ㊂德性是人行为良好的最高层次,是一种没有情感和心理因素的良好㊂那么这样道德本身也就不能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即至善㊂在实践理性辩证论中,康德指出, 至善 有两种含义:其一是 圆满 ,即目的的完全实现;其二是 严格 ,即对普遍规则的严格恪守㊂康德认为只有在 至善 中,才能真正使人达到幸福与德性的完美统一㊂因为在至善中,德性必然是一个重要原因,幸福感本身就是基于德性这一原则的必然进化产物㊂这样,至善便不再仅仅需要一种真正的根本物质悬设保障,这本身也同时就是纯粹的保证人类精神生命伦理实践与人类真理性两个根本的物质悬设:至善即便是保证了这个灵魂的不朽与存在同时也就是保证了上帝真正的真实存在㊂灵魂不朽迫切地最终要求我们最终保证 在感官世界中的有理性的存在者 ,能够 在一个朝着那种完全的适合而进向无限的进程中 最终才有机会真正找到至善㊂真正的自由既充分地得到满足了它的普遍性也同时还有可能充分地得到满足其他的现实性和它的具体化,而神圣的自由存在与神圣灵魂才能永生不朽也就是对于真正的自由也是可以随时得到充分实现的基本自由保证㊂二㊁黑格尔式自由观黑格尔将自由主义思想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绝对自由㊁任性自由㊁具体自由㊂其中,在黑格尓看来,最常见的自由形式是任性自由,下面我们将对各个具体部分进行论述㊂(一)绝对自由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特别强调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不包含任何规定性的自由意志,它就是绝对自由㊂通过彻底解放我们拥有那些一直处在人类理性自由意志观念指导下的各种人类理性意志人并使这些人得到能够彻底得到完全接受的自由性和欲望,就已经彻底达成了一种人类理性自由或绝对自由,而这种人类理性意志的真正彻底解放的,其目的也就不仅在于彻底消除扬弃各类人的这种主观性和彻底消除人与客观性的矛盾,同时在这种人的客观性中始终仍然保持着各类人的这种主观性,自由性的解放不仅是一种人类理性意志的真正解放目的,超越这种人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互相对立,实现人类国家精神统一与各类人的精神和解㊂绝对自由以其抽象的一般性和普遍属性作为基本原则,它不可能包含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的规定性内容,它没有任何固定的境界,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被否定的自由㊂(二)任性自由任性自由主体作为一个人的意志自由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对第一个规定环节即绝对自由的放弃,这也许就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关于自由主体的看法,当第一个独立地规定了一个主体的规定环节,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地规定了一个主体本身所可能存在的一个规定环节的时候,它只是一种新的规定具有片面性,严格地说本质上来,它并不是一切都没有规则,它的所谓规定性都是无法遵循规则,就是抽象㊂作为任性自由的意志,不仅 驾于内容即各种不同的冲动之上 , 而且也驾于这些冲动借以实现和满足的其他个别方式之上㊂ 也就是说它在形式上是无限的自我,只要满足形式,它可以追求任何内容,它虽然不受哪一个具体的特殊性的内容的束缚,但受内容本身的束缚,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分离的㊂(三)具体自由在黑格尔那里,具体自由有时也被指称为理性自由,以区分于作为理智自由的任性自由㊂具体的自由主义本质是要泛指绝对先验和具体经验的完美统一,一方面它既完全扬弃了绝对自由的那种无限和规则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吸纳了绝对自由的(又称先验)主义本质,即每一个自由个体都原本应该认为是由占有性产生而自由的,自由主义个体所接受要求的具体经验和先验内容就是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而乐在其中㊂具体自由是对特殊性的反思,使其具有普遍性和实现的可能,特殊性要以普遍性为目的,普遍性要优于特殊性,个人只有在普遍性中才能获得尊严,人被规定着要过一种普遍的生活㊂也就是说, 自由人的意志在不断规定自己的权利同时仍然会坚守在自己身边,而且它并不刻意停止使它坚持其为普遍物㊂ 对于从较抽象的自由形式向其具体形式的转移,黑格尔提供了若干理由,表明较为抽象的形式是如何缺乏自足性㊂他表示,实现自由人格的更抽象形式的效用,往往是自我拆台而不是自我保存㊂三㊁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在分别阐释了康德与黑格尔的自由观后,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㊂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黑格尔持有一种更进步的自由观㊂在黑格尔之前,面对康德无法彻底化现象界与物441自体自由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时,黑格尔取消了康德现象和物自体的相互区分,将康德式三种自由融为一体,进一步充分阐释了康德的自由世界理念指的是同一个自由世界概念存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而一举解决了康德现象界与物自体自由世界相互区分的重要问题㊂其次,康德把这种先验自由主义看作不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的自由,只有这种实践自由也才具有不可任意性㊂只有实践自由具有任意性㊂不纯粹理性实践中的理性可以表现为自由的不可任意性,它除了可能包含许多理性上的因素以外,还可能包含许多其他感性上的因素㊂所以,在康德那里,自由人的意志和自由的任意分别都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可分割互通的知识领域㊂相反,黑格尔则是把这两个领域合二为一,在他这里,自由的一种内在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于能够激发一个人的一种自然冲动和人的激情㊂在提到意志自由时,它常常被单纯地理解为任意,任意中的内容是从外界汲取的,被看作为一种以外在世界为根基的意志㊂因此,就任意中的内容来说,自由仅仅表现在于选择的形式不同,成为观念上的自由㊂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常常是对立的㊂最后,黑格尔对康德将自由主义看作必然是任性的这一错误观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批判㊂在他本人看来,自由的真正意义存在及其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于将自由性的理性完全看作它只是一种任意妄为的任性,因为任性完全就是违背了自由性的理性,任性不仅仅它本身是一种非自由,而且它也是一种被非自由性的理性所完全任意支配的一种不自由㊂黑格尔认为,自由主义社会论的本质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指要彻底摆脱政治社会发展偶然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性㊂同时,自由不光只是为了要将它表现在主观的任何某一方面,或者仅仅只是为了自己想要能够达到一种新的主观而以形式上的自由为主观目的,像康德那样将自由仅仅只是停留在一种主观形式和一个目的的为主观上,将自己理论上的实践和其他主观上的认识之间有所区别地分离了开来,实则显然是对自由的一种深刻曲解㊂实践理论活动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既根本包含了人的理性又根本没有活动认识的理论客观实践活动,而康德把人对理性的客观认识与理论实践中的活动认识进行了有机割裂,是与其所主张提出的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和人的理性相有机统一的现代社会主义实践理论自相矛盾㊂黑格尔认为康德所讲的自由在他对人类历史认识的任何层面上都可能是不完全而且可知的,它其实是一种关于政治理性而非权威政治力量的一种约束性自由理论㊂除此之外,黑格尔还特别地明确指出,自由和必然不能完全互相区别,它们之间不一定可能完全存在相互切割,它们彼此相辅相成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是完全可以进行相互作用转化的㊂因为不能转变成自由因而可以被转变当做也只是一种外部的自由必然性,而不能被转变当做也只是一种内部的自由必然性㊂内在的真理必然性和自由感之间是相互关系的,不被任何一种外力所直接支配,因此,自由感也是一种内在的真理必然性㊂自由理论是泛指人们对于必然事件有一种相对理性的基本认识㊂这种自由其实应该是一种积极的㊁具体的自由,而不是像康德那样的消极自由㊂参考文献:[1]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魏月.理性自由: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解释原则[D].长春:吉林大学,2017.[4]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朱长兵.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基本理路比较[J].学术交流,2017(2).[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论康德㊁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周雪峰.法㊁人格㊁自由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10]祝黄河.论自由观的历史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1989(1).[11]陈飞.论康德的实践自由观[J].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16(2).[12]王天成,程宇驰.黑格尔自由观的基本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12(9).[13]邓晓芒.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5(3).[14]朱晓倩.黑格尔自由观对康德自由观的发展和改造[J].商,2015(31).[15]詹世友.黑格尔自由观的思辨方法和伦理价值关切 基于与康德自由观相比较的视角[J].道德与文明,2020(5).作者简介:陈莉(1996 ),女,汉族,贵州安顺人,单位为西藏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㊂(责任编辑:董惠安)541。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对自我意识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认为,意识是一个主观的体验,但它不仅属于个人,而且属于整个社会。

他的观点与康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

黑格尔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

他强调了社会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塑造作用。

与之相同,康德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

例如,个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可以由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塑造。

这说明两者的自我意识理论具有相似性。

二。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由核心自我和表象自我组成的。

核心自我是个体真实的本性,而表象自我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而来的虚伪的自我。

康德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本性和社会角色之间进行权衡。

例如,在职场上,一位员工可能会发现自己必须放弃自己的原则以遵从公司的规定。

这也表明了两者对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认知上存在相似之处。

三。

黑格尔认为,个体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实现自我意识的完全发展。

如果没有社会互动,个体就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存在。

康德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才能从经验中汲取经验,从而更好地认知自我。

这两者观点的重点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不仅来自于内部,还来自于外部的社会互动。

四。

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全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直觉的认识上升到概念、思考的认识。

这与康德的某些观点相呼应,康德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历史进程逐渐发现的。

两者对于自我意识的认知不仅限于当前现实,而是涉及到更广泛和长期的发展。

五。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发展和变化的,它不是一个恒定的东西。

与之相似,康德也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例如,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变化,都会对他的自我意识产生不断的影响。

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世界在时空上没有开端,不能说时 空是无限的,而只能说时空是“非限定的”il】(N17-421)。康 德称这种解决方式为理性的调节性原则。与其说它是一 种学理,不如说是一种对理性自身的说明。这正践行了 康德的思考方式:从我们理性自身出发来思考对象问 题,而不是从对象出发。因此,对康德来说,追问世界整 体在时空上的开端问题是无意义的。 表面上看,康德在这里追问的只是时空上开端的问 题,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包含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开端的其 他问题。如,世界的“始基”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问题(“始 基”正是古希腊人关于世界开端的设想),作为世界的原 因的开端问题,以及传统宗教中作为世界开端的上帝问 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世界开端问题的不同的思考方向。 康德根据自己得出的理性的批判原则指出,尽管在经验 世界的序列中我们都能在某时某处某物中找到一个开 端,但追问世界整体的开端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在 这里产生幻象的时候,康德认为,并不是世界本身处于矛 盾中,而是我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产生了矛盾。所以, 在我们追问世界开端问题之前,我们应首先追问我们认 识的开端,即,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二)认识的开端
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同
时又说,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lJ(P¨ 在汉语中,“开始”与“发源”都可以理解为开端,那么康 德认为知识有两个开端吗?知识的开端到底在什么地方 呢? 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从笛卡尔提出“我思”开 始的。“我思”作为知识的第一开端是由笛卡尔确定的。 但这个“我思”在后来的哲学中却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 是经验论的方向,以感觉经验为知识的开端;另一个是 唯理论的方向,以先天的非经验的理性原则为知识的开 端。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设定 了这两种理论方向,并且同时与这两种理论作斗争。这 个斗争的重要策略就是从追问“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转 向追问“对象如何符合知识”。这一转向比笛卡尔更多地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哲学

逻辑学与逻辑学的三段式
黑格尔的逻辑学首先是一种本体论 存在论)。 )。而且还不是现实的存 (存在论)。而且还不是现实的存 而是关于存在的规划。 在,而是关于存在的规划。他的逻 辑学也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总纲。 辑学也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总纲。也 体现为三段式:存在论、 体现为三段式:存在论、本质论和 概念论。 概念论。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实体即主体
在《精神现象学》里提出实体即主 精神现象学》 把实体从本质上理解成主体, 体,把实体从本质上理解成主体, 万物都是能动的, 万物都是能动的,这种辩证法就是 万物自己运动的辩证法, 万物自己运动的辩证法,他的逻辑 学就是万物自己运动的规律, 学就是万物自己运动的规律,万物 自己就是上帝, 自己就是上帝,万物运动的原因就 是自我否定。 是自我否定。
概念论
到了主体,到了自由,就进入了概 到了主体,到了自由, Begriff)论 念(Begriff)论。黑格尔认为概念 是以自由为基础。 是以自由为基础。概念论才是真正 的本体论。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的本体论。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万物都是按照概念而存在, 万物都是按照概念而存在,整个逻 辑学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构想蓝图。 辑学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构想蓝图。 存在论与本质论是概念的形成史。 存在论与本质论是概念的形成史。
要“是”起来的决心
逻辑学不以任何假定的东西为前提。 逻辑学不以任何假定的东西为前提。 最直接呈现的东西为前提, 最直接呈现的东西为前提,这是一 个存在的决心。一个要“ 个存在的决心。一个要“是”起来 的决心。 的决心。黑格尔认为开端应该是没 有任何前提(先人之见), ),没有任何内 有任何前提(先人之见),没有任何内 而且还得是最抽象的范畴。 容,而且还得是最抽象的范畴。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难题,它涉及到人类理性的本质和物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是一个二元对立问题,即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对立。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独立于现实的,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超越经验去追求真理。

康德也强调,理性必须与现实相联系,否则就会走向极端的理性主义。

这就引出了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即如何将超越经验的理性与有限的现实相统一。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的根源在于康德没有正确理解理性的本质。

康德把理性看作是与经验相对立的东西,这是错误的。

实际上,理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理性不是超越经验的东西,而是通过经验来认识和改造现实。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使理性与现实相一致。

黑格尔认为,这个统一的理性体系就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分析矛盾和冲突,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使人的理性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超越二元对立,找到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黑格尔看来,理性与现实的统一并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或规定的范畴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和逻辑的推理来实现的。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揭示了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历史的研究,人们可以看到理性的发展轨迹,从而理解理性与现实的统一。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把音乐哲学或者音乐美学进行自律与他律的划分应该是伽茨着眼于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的划分而借用的一个普通美学的标准。

这样的一个借用,一方面为音乐美学主要的流派进行分类提供了个固定的基础,理解音乐似乎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本文尝试以一种我们称之为历史主义的感性论的观点,立足“为音乐而音乐”的视角,对音乐美学的所谓自律与他律做一种辩证统一的理解。

一、音乐美学中“自律”与“他律”的争论自伽茨“引进”康德的“自常”与“他律”这两个概念以来,迄今80年间,音乐的自律与他律问题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息过,现在学界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

有的学者把音乐的自律与他律属性简单固化并对立起来,认为音乐要么是自律的要么就是他律的,非此即彼,没有第三种可能。

而有的学者则把音乐美学的自律与他律之争看做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结果,提倡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音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此两大根本属性人手来把握音乐的自律与他律的双重本质。

而问题在于这种解决方式仍然陷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之中,而且,由于对音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不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从结果上来看就仍然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此外,对于“内容个外在于主体的需要去探索、认识的自由。

它们都是基于传统形而上学,准确的说是基于本质主义或说基础主义。

在持一种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的观点,也即坚持认为音乐有其固定的本质的前提下,音乐的“自律”和“他律”问题就成为一种典型的康德意义上的“背反”或说“背论”。

正题:音乐的本质由其自身的理念而决定反题:音乐的本质由其外在的理念而决定。

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命题是非此即彼的,也即对于音乐来说,其本质要么是由于自身而决定的,要么是由于外在于自身的其他因素而决定的。

除非是持一种双重本质的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可以兼顾的,即音乐的本质是由于其自身和外在于自身的因素决定的。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黑格尔式的理解:音乐只是绝对精神的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的个环节。

康德二律背反与黑格尔辩证法

康德二律背反与黑格尔辩证法

康德二律背反与黑格尔辩证法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规定于自身。

因此认识、把握一个对象,在于意识到这个对象作为相反的规定的具体的统一。

"【13J黑格尔把矛盾作为"哲学思考的本质",矛盾在黑格尔那里成为了辩证法的枢纽。

矛盾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康德的"二律背反"时说:"《批判》的这一部分对黑格尔有重大影响,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通过"二律背反"进行的。

"uJ康德在"二律背反"学说中所闪烁出的可贵的辩证法的理性之光,引导了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向前发展,不仅使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后来的发展中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也注意到了矛盾的特殊性,进而通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促进了对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至通过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第四,"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在辩证法史上,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所谓消极的辩证法,就是说承认思维中矛盾的必然性,矛盾双方对立的必然性,但从而却得出世界不可知的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在否认运动的论证中,在客观上接触到了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问题。

他在论证巴曼尼德的唯一真实的东西是"惟一不动的存在"的观点时,通过"飞矢不动"、"阿基『听追龟"、"运动场"等例子来证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

在具体论证时,芝诺采用了三段论的形式,即:矛盾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运动是有矛盾的,所以运动是不真实的、虚假的。

虽然芝诺的大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但小前提承认"运动是有矛盾的"是正确的。

黑格尔说:"我们必须承认古代辩证论者所指出的运动中的矛盾,但不应由此得出结论说因此就没有运动,而倒不如说运动就是实有的矛盾本身。

课题研究论文: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课题研究论文: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141006 艺术理论论文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一、艺术美是什么?“艺术美是什么?”与“什么是艺术美?”两种问题的回答,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前者致力于艺术美的本质含义,后者更多与概念内容的诠释。

康德和黑格尔在他们的论述中并没有对其列出独立的论文和专著,因此,对于艺术美本质的探讨,必须返回到两者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围绕各自哲学核心思想,进行一一的梳理。

(一)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感性游戏在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中涉及到艺术美,他认为大部分艺术品和大部分自然美都依存于美,换句话说,艺术品和自然的价值来源于对美的承载或装载。

关于艺术本质的论述,康德认为它是一种“自由的游戏说”。

这种“游戏说”后来被欧洲多数学者广泛继承和发挥,如席勒“过剩精力”说、谷鲁斯“内模仿”说等等。

首先,康德的“游戏说”并非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玩耍的游戏,而是艺术作为一种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自由的愉悦”,“艺术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的性,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1]由此,艺术游戏实际上是一种自由。

在对象的形象中既存在主体的愉快有存在目的性的愉快,因而成为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真善美之间的一种中介地带。

还有他指出,“诗人说他只是用观念的游戏来使人消遣时光,而结局却于人们的悟性提供了那么多东西,好像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这悟性的事情。

感性和悟性虽然相互不能缺少,他们的结合却不能相互间的强制和损害,两种认识技能的结合与和谐必须好像是无意地,自由自在想回合,否则那就是不是美的艺术”[2]。

从整个审美来说,作为包含着理性的艺术美起着替代或沟通作用,康德说“判断力一起自然的和目的性的概念在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提供媒介的概念,它使纯粹理论的过渡到纯粹实践的,从按照前者的规律性过渡到按照后者的最后目的成为可能”[3]这么说他将艺术确定为由真到善,由自然到人,由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的必经之路,否则不能通向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场域――“真善美统一”。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

论康德与黑格尔的艺术美【摘要】本文探讨了康德与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观点。

在介绍了两位哲学家的背景和影响。

正文首先分析了康德对艺术美的理解,包括他对艺术作品的要求。

接着介绍了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最后对比了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的异同点。

在指出了康德与黑格尔对艺术美观点对当代艺术的启示,以及他们对艺术美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观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美的本质和价值,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艺术美、观点、背景、影响、理解、艺术作品、要求、艺术创作、比较、异同点、当代艺术、启示、现实意义。

1. 引言1.1 探讨康德与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观点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哲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对于艺术美有着独特的观点。

康德认为,艺术美是一种独立于功利性的美,其价值在于纯粹的审美享受。

他强调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非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

康德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自足性和完整性,观众的审美判断应当是纯粹客观的。

相对而言,黑格尔则认为艺术美是精神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再现。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思想的具体形态,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实现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对黑格尔而言,艺术创作是通过形式的美来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是对现实的启示和超越。

康德和黑格尔对于艺术美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康德和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观点,将艺术提升至一种哲学高度,为我们深入探讨艺术之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2 介绍康德与黑格尔的背景和影响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

他的著作涵盖伦理学、哲学、认识论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对艺术美的研究是其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探讨了审美经验和审美评价的原则,被认为是启蒙时代审美理论的代表人物。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物自体问题,即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因为我们只能认识经验中的现象。

黑格尔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主要包括他对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因为我们的认识仅限于经验中的现象。

但黑格尔认为,这种主张忽略了认识的发展和历史过程。

黑格尔认为,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我们能够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观点。

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哲学核心,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根据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方面,这些对立的方面相互作用、互相排斥,并最终导致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黑格尔认为我们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对立和矛盾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基于这些观点,黑格尔提出了他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我们无法从单一的经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事物内在的对立和矛盾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这就是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对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对事物内在的对立和矛盾的分析等观点。

通过这些观点,黑格尔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论观点,他认为我们能够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和对事物内在对立和矛盾的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质。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浅谈哲学的开端问题——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

浅谈哲学的开端问题——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
点 。3 、信仰 自明 ,基督教哲 学里上 帝 的设 定 ,是 人类美好 的愿望 和寄托 的综合 体 ,是 一个 绝 对完 美 的万 能 的超验存
我们在谈哲学开端 之时 ,首先 必须 把这几 个预设 予 以确认 和考证 ,然后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向下讨论 。
从而也是一个虚幻的存在。对于上帝的存在本身以及 2 哲学是否有 开端 如果说哲学有开端,那它是什 在 , . 么, 如没有,为什么没有。不管说有或没有都会有其 自身 人类怎样从上帝而来,人类现实的遭遇,这些都是世俗人
在黑格尔之前,对于哲学的开端问题 有众多的观点, 但总结起来,似乎都有一个特点 ,其论述方式大多如画射 线一样 ,首先找个原始的基点,由此确定之基点而向后出
发 ,而此处其基 点的确立又 有多种 形式 :1 、感 性预设 ,即
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黑格尔的 《 小逻辑》 导言部分出发,对哲学开端问题作尝试性的分析和解答。
对此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特点, 他从对存在的研究出发对哲学开端问题有 了新的考察。这两种视域下的哲学开端论说代表
了各 自不同时代 对此 问题 的不 同解决方式 ,可提 供给我们不 同的视界 。 关键词 哲 学开端;辩证 法 ;纯思 ;存在 ;黑格 尔;海德格 尔 ‘
中图分类号 1 1 .5 3 6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0 6 3 0 9—0 0 1 4 7 20 )0 —0 5 2


“ 哲学开端”问题本身的 问题
通过 日常经验的总结而设定的,就如黑格 尔所谓的一种
在我们讨论哲学开端 问题之时,首先应该考虑提出这 “ 主观假定”式 。这是很多早期 自然哲 学家 和一 些经验 主义 个问题本身的合理性 ( 真理性)及其意义。 哲学家的惯用方式。2 、理性反思 ,即通过理性思辨和严密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解决方案1. 引言1.1 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提出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物自体问题,即物体如何在我们的认识中成为可能。

他认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经验和理性结合而得出的,而物自体问题则探讨了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并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特性。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的认识受限于感知和理性的能力,而物自体则是超越我们所能认识的范围。

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其中包括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是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康德的物自体问题激发了黑格尔对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思考,并促使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探讨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以及他的解决方案,以及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哲学思考带来的启示和康德与黑格尔哲学思想之间的关联性。

1.2 黑格尔对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其对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转变中。

康德提出的物自体问题,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影响了后继哲学家对于认识和存在之间关系的思考。

黑格尔认识到,康德所提出的物自体问题不仅仅是个别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现象世界和自我意识的根本性问题。

康德的批判性哲学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认识能力的来源和局限性。

黑格尔深刻意识到,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对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促使人们思考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哲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仅在于对问题本身的解决,更在于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和超越,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2. 正文2.1 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物自体问题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康德的“物自体”概念上。

康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只能按照特定的形式和规律被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基于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所构建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论黑格尔哲学中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马克思说: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黑格尔的辩证法继承和汇集了前人和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打破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为人类社会各门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思维辩证法。

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类思维的解放。

人们已“不再敬重还正在不断流行的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出现了两次质的飞跃。

在古希腊哲学中,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辩证法是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反映,是朴素的、直观的客观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关于思维运动的主观辩证法,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成果为其内容。

从古希腊的客观辩证法到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是一次质的飞跃。

从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在更高程度上的统一。

是古希腊客观辩证法和黑格尔主观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在此可以看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哲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地体现在《逻辑学》里,它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的逻辑体系和范畴推演的逻辑过程。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体系中“现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包括了“存在论”和“本质论”中的一切范畴(如质、量、度、同一、差别、矛盾、本质、现象等等范畴)于自身内。

现实就是这诸多范畴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现实又是绝对理念(或真理)的基本内容。

理念就是内容(现实)与形式(概念)的统一。

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逻辑体系是建立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逻辑范畴的推演和转化就是绝对理念自身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从绝对理念那里开始最后又回到绝对理念,其中每一个范畴、概念都是绝对理念的环节和内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法哲学进行批判的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被认为是黑格尔哲学的开端,也是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提出了“绝对知识”这一哲学基本概念,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主要介绍黑格尔在这篇论文中的主要观点。

一、康德哲学的局限性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时,主要指出其“自我限定”的局限性。

据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将理性作为一种自我限定的形式,只关注表象而不关注本质,因此其哲学体系存在缺陷。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将思维的局限性作为经验的局限性,忽视了“绝对的思维”这一概念。

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超越经验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进步。

二、“绝对知识”的概念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知识”的概念。

据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指一种超越经验的知识,只有通过超越经验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进步。

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知识”,也是“绝对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实现。

只有通过对“绝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基于“绝对知识”的概念,黑格尔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据黑格尔认为,“绝对知识”是一种绝对的自我意识,也是一种绝对的自我意识。

只有通过哲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知识”被视为一种超越经验的知识,只有通过超越经验的局限,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

基于这一理念,黑格尔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强调人类精神和确信的反思作用。

四、结论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要观点是批判康德哲学的局限性,提出“绝对知识”这一哲学基本概念,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建立,为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张志伟:康德和黑格尔,一个现代哲学的开端,一个古典哲学的终结

张志伟:康德和黑格尔,一个现代哲学的开端,一个古典哲学的终结

张志伟:康德和黑格尔,一个现代哲学的开端,一个古典哲学的终结什么是黑格尔哲学,似乎在哲学界人人皆知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绝对唯心主义,有的哲学家称他的哲学为客观唯心主义,列宁称他的哲学为辩证唯心主义,有的还柏他的哲学为聪明的唯心主义,还有其它的种种说法。

这些说法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们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恩格斯在《弗尔巴哈论》中把黑格尔的哲学叫做逻辑泛神论的唯心主义。

恩格斯的这一概括恰恰抓住了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即其区别于其它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点。

抓住这一点,黑格尔哲学的秘密才真正被揭开了。

一、泛逻辑主义泛逻辑主义也叫泛理论,就是逻辑中心论,逻辑第一。

其根本的特点就是从逻辑推出范畴。

用逻辑规律推出现实规律,引伸出自然界,这就是泛逻辑主义,也就是逻辑泛神论的唯心主义。

泛逻辑主义的突出的表现是“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费尔巴哈论》第页就是逻辑本体化,把整个世界逻辑化。

不抓住它就无法知道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他的方法,他的整个体系,也就无法抓住其区别于其它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点。

这是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的关键。

黑格尔是怎样把哲学进行逻辑本体化的呢理性主宰世界是他的哲学出发点,理性决定精神。

绝对精神就是描绘绝对精神全部发展史,这就是自我发展史或叫自我意说史。

那么绝对精神又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它既是一个客体,又是主体它作为客体肴,是宇宙无限丰富的内容。

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

从它做为主体看,是宇亩的无限权力。

绝对精神能力有多少就能表现出多少,并能全部实现。

这就是黑格尔绝对精神主体和客体的内容。

所以把绝对精神看成是种子,从表面看不出它如何有力量,但种子在发展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它的权力是无限的。

从而也可看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潜能逐渐变成现实的观点对他的影响。

那么这种权力通过什么途径、道路展皿的呢分成三个阶段,就是安置、对置、结合。

也就是,逻辑阶段一一这个阶段是研究概念的辩证法自然阶段一一是研究自然的辩证法精神阶段一一是研究历史的辩证法。

试析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评价

试析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评价

试析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评价黑格尔与康德是德国哲学史上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当代仍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试析黑格尔对康德认识论的评价,并且给出5个例子来证明。

首先,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存在着先验主义的问题。

康德坚信“先验知识”是存在的,人们用先验知识来构建世界的认识体系。

而黑格尔则认为,先验知识只是人们思维中的习惯性构建,不代表客观世界的本质。

例如,在康德看来,空间和时间是先验概念,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但在黑格尔看来,这些都是人们主观建立起来的。

其次,黑格尔批评康德缺乏历史的宽广性。

康德总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

然而,世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他在此方面的思考有些单一,缺乏历史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康德的哲学中,真理是对于人类认识而言的,但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第三,黑格尔批评康德的认识论忽略了审美的价值。

康德主张审美是一种无私的人类活动,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目的的自由活动,是一种单纯的审美体验。

但在黑格尔看来,审美是一个更为深刻的观念,不仅仅局限于对美的感官感受,而且还牵涉到艺术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第四,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认识论过于主观。

康德认为我们不能突破我们的感官和思维去了解世界。

这使得他的哲学思考被限制在相对狭隘的区域内,即个体主观经验。

相反,黑格尔相信思想应该从个体主观经验进化到普遍性,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正了解。

最后,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哲学并没有完成对世界本质的探究。

康德教授了我们在心灵中如何建立概念和真理,但他并没有给出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概念或真理的来源。

黑格尔认为,在这方面,康德的哲学仍然是不充分的,因为在更深入的层次上,我们需要分析和了解这些概念和真理是如何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产生关系的。

综上,黑格尔对康德的认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评。

这5个例子具体而言可不是限制范畴哦,只是说从众多的矛盾中取了5个,你有自己的理解,可以添加自己的例子,如果想挑战一下写下第六个例子,那么就灵活些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社会科学“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肖三蓉许媛媛马荣王挺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

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

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开端之论;认识论[中图分类号]B5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5-0036-06肖三蓉(1977—),女,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技术、西方现当代哲学;(海南海口571101)许媛媛(1981—),女,大连汇文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大连116033)马荣(1981—),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哲学;(上海200433)王挺(1974—),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道德心理学。

(上海200062)“开端”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说,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从开端问题开始的。

世界的开端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开端问题。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探求世界的“起源”,他们把这个起源称作“始基”,称作万物的“本质”、“材料”。

当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奇时,这个惊奇就是对“开端”的惊奇。

一开始只是对某时某处某物的开端的惊奇,而后来则是对整个世界的惊奇,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是对“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惊奇。

《圣经》中开篇就谈世界的开端问题,也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问题,这一开端处充满了玄妙不可测的事件,但正是这一开端启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行与发展。

即使到了已转向认识论的近代哲学,开端的意识仍然历久弥新。

近代的哲学家或者把先天的东西或者把经验的东西当做开端,知识的一切部分只有和这个开端相连才能具有意义,正如基督教认为的只有把历史和人生与那个作为开端的上帝相连,历史和人生才有意义一样。

然而,西方哲学在康德那里发生了重要的转向,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哥白尼革命”。

简单地说,传统的哲学追问的是,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而康德的问题是:对象如何符合知识?康德的追问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当然也就影响到对“开端”的思考,使这一重要的哲学问题呈现出新的面貌。

黑格尔和康德尽管在从事哲学研究中用语和思路有很大的不同,但黑格尔秉承了康德开创的批判哲学的精神。

简单地说,开端不能到与人的精神无关的和人的不可经验的世界中去寻找,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JIANGXI江西社会科学36JXSHKX验的世界相关的。

一、康德论“开端”我们在康德的哲学中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关于开端的论述,原因在于康德是从认识论出发的,只有在他把认识论上的问题解决以后,他才能去论述开端问题,所以,康德的哲学一开始就是复杂的认识论上的讨论。

作为开创者,康德正是有感于那种外在于我们的客观的开端问题之不可解决而转向了对主体的关注。

因此,关于开端的思想我们不能从他自身体系的开始处出发,而是从他的体系中的一个问题出发,这就是:世界在时空上有没有一个开端?(一)世界的开端问题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只有用理性才能提出来,知性是不能提出来的。

知性只是针对现象中的某物做判断,所针对的是有条件者,而理性则进行推理,追寻“一般”,针对无条件者。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直观的两种本源的量[1](P351),而且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序列,空间虽然不能像时间那样成为一个序列,但对空间的领会毕竟是在时间中相继综合的,所以也可以看做一个序列。

序列中的每一项都是有条件的,而理性的先天原理则是:如果有条件者被给予了,那么它唯一由以成为可能的那整个条件总和,因而绝对的无条件者也就被给予了。

[1](P349)理性可以使知性脱离感官对象直接设想整个序列已经被给予了,因而想到一个“开端”(对康德来说,由这个序列往前追溯是理性的任务,但往后追溯对理性没有意义,因而理性只会询问开端,而不问结果。

[1](P351)但这时候理性就将陷入幻相,既可以说有一个开端,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开端。

两种说法都有理可据,而又同样可以反驳。

康德认为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就是理性在运用知性的时候脱离了感官对象,而认为自己可以一般地设想一个无条件的总体,这样,当它把这个无条件的总体作为一个对象,无视它在经验直观中找不到的事实时,就产生了幻相。

因此,对康德来说,说世界在时空上有一个开端,或者说世界没有一个开端,都是错误的。

一方面,既然在我们的经验直观的相继综合中找不到这样一个开端,我们怎么能说在时空上有这样一个开端呢?另一方面,只要在经验序列的回溯中理性不断地把我们拉向一个无条件者,使我们不能在任何一个有条件者中停下,因此,我们也不能说世界在时空上没有开端,不能说时空是无限的,而只能说时空是“非限定的”[1](P417-421)。

康德称这种解决方式为理性的调节性原则。

与其说它是一种学理,不如说是一种对理性自身的说明。

这正践行了康德的思考方式:从我们理性自身出发来思考对象问题,而不是从对象出发。

因此,对康德来说,追问世界整体在时空上的开端问题是无意义的。

表面上看,康德在这里追问的只是时空上开端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包含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开端的其他问题。

如,世界的“始基”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问题(“始基”正是古希腊人关于世界开端的设想),作为世界的原因的开端问题,以及传统宗教中作为世界开端的上帝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世界开端问题的不同的思考方向。

康德根据自己得出的理性的批判原则指出,尽管在经验世界的序列中我们都能在某时某处某物中找到一个开端,但追问世界整体的开端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当我们在这里产生幻象的时候,康德认为,并不是世界本身处于矛盾中,而是我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产生了矛盾。

所以,在我们追问世界开端问题之前,我们应首先追问我们认识的开端,即,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二)认识的开端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同时又说,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

[1](P1)在汉语中,“开始”与“发源”都可以理解为开端,那么康德认为知识有两个开端吗?知识的开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从笛卡尔提出“我思”开始的。

“我思”作为知识的第一开端是由笛卡尔确定的。

但这个“我思”在后来的哲学中却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经验论的方向,以感觉经验为知识的开端;另一个是唯理论的方向,以先天的非经验的理性原则为知识的开端。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设定了这两种理论方向,并且同时与这两种理论作斗争。

这个斗争的重要策略就是从追问“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转向追问“对象如何符合知识”。

这一转向比笛卡尔更多地“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37JXSHKX江西社会科学2011.5强调了精神的意义,康德论证道:一切知识的真正根源在我们的精神中。

于是,在先验感性论中,作为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是一切数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前提。

在先验分析论中,范畴是一切自然科学得以可能的前提。

在先验辩证论中,理念是一切形而上学得以可能的前提。

所以,纯直观、范畴、理念才是一切知识的真正开端。

一方面,纯直观、范畴、理念并不同于唯理论的先天的理性原则,后者在康德看来只有单纯的知识形式,而不包括知识的内容,因此只能产生空洞抽象的思辨知识,从而导致独断论。

另一方面,纯直观、范畴、理念又不同于经验论中的感觉经验,后者只有内容,没有形式,因此只有杂乱无章的经验,形成不了普遍客观的知识,从而导致怀疑论。

因此,认识只能从作为先验的纯直观、范畴、理念开始。

先验的东西才是认识的真正开端。

可是,康德自己也说,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这如何理解?事实上,在这里,康德提出了“时间上在先”的概念。

他说:“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开始的。

”[1](P1)但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开端,真正的开端是先验的东西,先验的东西是使经验的东西得以可能的东西,它比经验更为本源。

后来黑格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逻辑上在先”的概念。

(三)“哲学的开端”或者说“哲学作为开端”在追寻世界的开端问题碰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康德转向了理性自身,转向了对认识之可能性的探求。

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

批判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学科,因为它不能把任何东西作为想当然的前提。

几何学可以直接研究空间,而无需追问空间的合法性问题;自然科学可以把范畴拿来就用,而无须理会这些范畴的合法性。

但是,作为批判的哲学却没有这样的便利。

批判哲学研究理性,也就是说,要求理性在思维之前首先要为自己使用的概念作出说明,但是要做这样的说明,必须已经使用了理性。

因此,这个开端是困难的。

它不能预先确定任何具体的原理和原则,但又要包含一切原理和原则。

事实上,哲学的开端也就是认识的开端。

这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其他知识的开端。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中,他说:于是从所有这些中就得出了一门可以叫做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理念。

因为理性是提供出先天知识的诸原则能力。

所以纯粹理性就是包含有完全先天的认识某物的诸原则的理性。

纯粹理性的工具论就将是一切先天纯粹知识据以获得并被实现出来的那些原则的总和。

这样一种工具论的详尽的应用就会获得一个纯粹理性体系。

但由于这个体系指望的很多,而这又取决于是否在这里一般的也会对我们知识的某种扩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这种知识是可能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一门单纯评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一个入门。

[1](P18)因此,对理性的批判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将会导向一个纯粹理性的体系。

但作为开端,我们得到的并不是积极的知识,而是否定的知识,不是用来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

这也是康德的书命名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原因。

尽管批判哲学作为知识的开端形成的不是积极的知识,但康德对这门学问是很有信心的。

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说到:关于这样一部批判,可以说,假如不是把纯粹理性连它的最细小的各部分都全部完成了以后,它就永远不是可靠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能力的领域里,必须是要么就全部规定,要么就什么也不规定。

对这样一门学问的真理性,要么就采纳我的意见,要么就彻底反对它,用另外一种来代替它。

[2](P14-15)世界之开端问题不可解决,康德于是转向了认识的开端问题,并把自己的批判哲学作为一切其他知识的开端,甚至宗教也起源于这个开端。

但是在认识之外,康德设置了一个物自体(自在之物),看上去这个物自体也是一个开端。

这使得康德哲学处于矛盾之中。

但正是这种矛盾才是康德哲学的魅力所在,黑格尔哲学彻底发挥了康德哲学的这个矛盾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