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语言艺术鉴赏浅析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简析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简析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简析《孙子兵法》由十三篇论文组成,世称十三篇。

这十三篇文章奇正相生、浑然一体,共同构建成其兵学理论的宏伟殿堂。

千百年来,人们不仅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极为感佩,也对其高超的结构艺术赞不绝口。

宋李涂说:“《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不断,文字极难学,唯苏老数篇近之。

”明钱福说:“孙子之文,有精华、有关节、有眼目、有位置、有余波照应,起伏分段,难以具述。

”能够看懂汉文的日本学者也都争相指出其文法的高妙之处。

山鹿素行曾经分析十三篇之间的关系,认为:“《孙子兵法》通篇自有率然之势,文章之奇不求,自有无穷之妙。

”尾川敬二也认为“孙子文章苍古雄劲,与内容之美满相映,大有优于六经之感,”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东方文学上,实给予巨大影响。

”西方学者也都交口称赞其结构艺术,并特别指出其简洁明确的特点。

曾为《孙子兵法》英文译本作序的美国学者T.R.菲利普斯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的兵典,言简意赅,以叙述基本原则为主,其中许多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即现代战争条件下仍能适用,对指导战争的实施很有价值。

”而且,吴子和孙子两个人的理论“都可以汇集在一本小册子里”,“不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成了九大巨册”。

可见,其高超的结构艺术早就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影响深远。

一、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结构艺术,就是谋篇布局的艺术,就是如何使相关知识高度有序化的艺术技巧。

所以,一部科学的理论著作有没有前后一致、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很重要,这就像一座大厦的设计规划要有一套施工图纸一样,可以使整个著作做到条分缕析、序列清楚。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其整体构思的理则规划和可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就决定了其理论著作的价值。

我国散文虽然发展很早,但论说性文章的体裁结构问题在孙子之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风行一时的仍然是如《论语》式的语录记载和后来《庄子》、《孟子》式的主客问答,即使像《老子》那样相对完整的哲学著作,也充满神秘的韵语,远非一般人所能读懂。

《孙子兵法》蕴含的科技思想及其表达艺术

《孙子兵法》蕴含的科技思想及其表达艺术

5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孙子兵法》蕴含的科技思想及其表达艺术宋柏,唐文彰(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包含孙子的军事科技思想、自然科学观和技术方法论,还蕴含意境、音律、逻辑的表达之美,展现了哲学思想、用语艺术和修辞手法,铸就了流传千年的兵家圣典。

关键词:《孙子兵法》;科技思想;表达艺术中图分类号:E892文献标识码:A先秦时期,一部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思想。

相关的典籍中包含了哲学思想、科技思想和文学思想等博大精深的思想。

作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被后人尊称为“兵圣、,其代表作《孙子兵法》不仅论述了其军事理论,还蕴含其科技思想和文学价值。

1《孙子兵法》蕴含的主要科技思想1.1《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科技思想《孙子兵法》蕴含丰富的军事学思想。

孙子出生于齐鲁大地,受到齐鲁兵家文化的熏陶,在充分吸收姜尚、管仲和田穰苴等齐鲁兵学大家的军事理论的精髓后,创造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论述了军事战略筹划、战前物资准备、谋略高超的战法、军事实力建设、军事实力的调配与运用、军事实力强弱优劣的状况、两军实战经验、灵活多变的战术原则、因地制宜的行军宿营、复杂纷繁的军事地形、变化莫测的自然手段和不事鬼神的军事情报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孙子兵法》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包括大量的数词,如一、三、五、十、千、万等,以及日、月、年、乘、钟等量词”孙子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在战争中的不同地位,使用序数词进行排序,以区分其重要性,如讲五事用“一曰道,二日天,三曰地,四日将”等序数法表达。

加、减、倍数、分数等基础的数学运算法则,已经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有所体现。

如“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兵法》十分注重军事科技的重要作用,将当时最新的军事器械用来装备军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孙子兵法语言艺术鉴赏浅析(精选多篇)

孙子兵法语言艺术鉴赏浅析(精选多篇)

孙子兵法语言艺术鉴赏浅析(精选多篇)第一篇:孙子兵法语言艺术鉴赏浅析《孙子兵法》的语言艺术鉴赏浅析提纲《孙子兵法》阐述兵理极具特色,突出的特点是舍事而言理,词约而义丰,具有高度的哲理色彩和抽象性质。

将其与之时代相近的基本兵书加以比较,就更可以看出其历史价值所在。

如古老的兵书《司马法》、《吴子》、《尉缭子》,都不如《孙子兵法》之词约而意尽。

《孙子》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后世极高的评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人茅元仪曾云,“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此语颇为恰当地概括了《孙子》的地位和影响。

《孙子》所用韵极其繁密。

其繁密的韵例表明,《孙子》是一部巧妙地融合许多军事谚语和格言而写成的一部有完整体系和独特风格的军事著作,是一部为了便于戎马倥偬的将帅传颂记忆而编写的军事教科书。

它不是散文诗,但韵例的富丽多姿,堪与《老子》这部哲理散文诗相媲美。

《孙子》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表现在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句式的搭配和调整,以及丰富多采的修辞格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由于孙子具有驾驭和使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技巧,因此,短短五千多字的《孙子》处处闪耀着修辞艺术的夺目光彩。

它语言明快,辞彩绚丽,感情充沛,论事说理纵横反复,曲尽其意。

因此,他的言论具有折服读者的巨大说服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妙用比喻,形象生动《孙子》中比喻的运用十分广泛,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程度主要是用明喻、暗喻和博喻。

比如,为了说明奇正变化的没有穷尽,孙子连续用了三个喻体,他写道:“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为了说明高明的战略指挥不同于一般的运兵设谋,他连续设喻:“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日,闻雷霆不为聪耳。

”为了说明出奇制胜、应变万方,他满怀激情地写道:“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的变化那样永无止境,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孙子兵法〉语法研究》方法论

《〈孙子兵法〉语法研究》方法论

《〈孙子兵法〉语法研究》方法论《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本重要著作,其中的文字往往含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独特的文法结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历代读者所熟知,也给后世的文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即便如此,《孙子兵法》的语法研究却甚少被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以《孙子兵法》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文法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其中的文学价值,以及为理解《孙子兵法》的原文提供参考。

首先,从《孙子兵法》的文字结构上来看,其实文法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

这段文字采取的是层层延伸的叙述形式,大部分段落都是一个词提出,然后对这个词层层解释,用后置修饰的方式拓展和文字,使文字表达得更加清晰明了,使得提出的问题得到全面回应。

其次,在《孙子兵法》中,文学修辞方面主要是以反复推敲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诸如“故守则有君”这样的句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先是提出守应有君,然后引出“故”,即“守”既有君,又因有君,所以要守。

这样的结构就使文字表达的思想容易被理解,也让文字的层次和节奏更加优美。

此外,《孙子兵法》还采用了借代的文法结构。

文中不止一次出现这种文法结构,如“文善报怨,故远怨而近报”,明确指出文可以善报怨,是以“故”把文和善报怨联系一起,从而更加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这种文法结构使得文字显得更加紧凑,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文字的文法结构非常有特色,主要以层层延伸的叙述形式,反复推敲的文学修辞和借代的文法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这种特殊的文法结构使文字更加紧凑、有效,也正是由于这种文法结构,使得《孙子兵法》具有如此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因此,本文旨在以《孙子兵法》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中的文法特点,尽可能多地揭示其中的文学价值,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著作提供参考。

《孙子兵法》的文字结构因其独特的文法结构而闻名,其中的叙述形式、文学修辞和借代文法结构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特点,使得文字显得流畅、紧凑,也使得它能够被读者更加容易地理解,更能够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

古代中国战争艺术孙子兵法的智慧

古代中国战争艺术孙子兵法的智慧

古代中国战争艺术孙子兵法的智慧古代中国战争艺术——孙子兵法的智慧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籍之一,被誉为是古代中国战争艺术的典范,深受世人的推崇。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军事理论专著,更是一部富有智慧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以孙子兵法为主题,探讨其中蕴含的智慧,从智慧的角度剖析古代中国战争艺术的精髓。

第一章战胜之道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这句话可以说是孙子兵法最为经典的总纲,也是古代中国战争艺术的核心所在。

战争中,正合的原则要求统帅要根据敌情来制定恰当的战术和战略,而奇胜的原则则要求统帅要善于利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手段来迅速取得胜利。

这种循序渐进、变化多端的战略思想,无疑展现了古代中国智慧的精髓。

第二章兵法的心理战在孙子兵法中,心理战是一大重要方面。

孙子强调了兵者,诡道也。

通过运用心理战的手段,可以迅速削弱敌人的士气,瓦解其战斗力。

例如孙子提到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味着在敌情万变的战争环境中,统帅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心理战术的运用无疑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之上选,是古代中国战争艺术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知己知彼的智慧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中的对敌情敌人和对自己的洞悉。

在战争中,了解敌情可以帮助统帅掌握有利的情报,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战略。

而对自身实力的清楚认知则可以避免盲目自信而导致失败。

这种对敌情和自身的全面认知和思考是古代中国智慧的体现,是孙子兵法的一大特色。

第四章合理配置的智慧古代中国战争艺术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战略层面,还体现在战术层面。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养精蓄锐,穷寇莫追”,通过合理配置兵力与资源,可以使战斗力达到最优状态,提高战争的胜算。

同时,对于敌方的战术行动,也可以采取合理防守或反击的方法来应对,以达到最大效果。

这种合理配置的智慧体现了古代中国战争艺术中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灵活运用。

第五章柔中有刚的智慧孙子兵法中的“以绝客之锐,攻其所不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体现了古代中国战争艺术中柔中有刚的智慧。

《孙子兵法》修辞特色述略

《孙子兵法》修辞特色述略
中图分类号 : 0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0 8 2 3 2 0 )4 07—0 I6 2 A 10 —9 3 (0 6 0 —0 0 3
宋朝苏 洵《 权书》 ,孙子兵法》 说 《 的军 事谋 略确实超乎寻
常, 但孙武指挥打仗也并不是每战必胜 。即便 是按孙武 的说 法, 伐楚之战 , 至少犯 了三个方面 的错 误 : 他 一是他听任 申包

武齐名的吴起 , 初出茅庐为鲁谋划 , 锋芒就 大破 齐国 ; 略试 到
魏国, 又打败秦兵 ; 到楚 国, 使楚 国重振 昔 日雄风 所 以 , 孙
是用词准确 , 言简意赅。《 计篇》 兵者 , “ 诡道也 。故 能
而示之不能 , 而示之不用 , 用 近而示之远 , 远而示之近。利而
武的所作所 为是不 如吴起 的。然而 , 起在谈论 军事 时 , 吴 不
Jl 200 6 uy
《 孙子兵法》 修辞 特色述略
余炳毛 , 田西柱
( 武警工程学院 科研部 , 陕西 西安 708) 106
摘 要:孙子兵法》 《 确实是以其精辟的军事实战思想和军事哲学思想成为世界兵学圣典的。但是 , 在该书的久远流
传 中,语 句精练 , “ 用词 准确 ”“ 、 辞格 多样 , 灵活 自然” “ 、 注重诵读 , 音韵和谐” 的修辞特 色也不容忽视 。 关键词 : 孙子 兵法 ; 修辞 ; 色 特
法》 J , 篇数只不过相当于现在的一篇学术论 文 , 为在世 却成 界上流传最广 、 响最深 的军事专著 , 影 被誉 为“ 兵学圣典 ”语 , 言修辞艺术当然功不可没。

二是 文字精约 , 一词 多义 。如 “ ” 地 这个字 在 1 篇 中反 3 复出现 。《 九地篇》 散地 、 地 、 “ 轻 争地 、 地、 交 行地 、 地 、 重 泛 地、 围地 、 死地” 地” 的“ 指地段 。《 地形 篇》 地 ” 山 、 、 的“ 指在 水 泽、 陆地里 的方 位。《 计篇 》 地” “ 生之 地” 手段 , 的“ 中,死 指

《孙子兵法》“势”论的美学探析

《孙子兵法》“势”论的美学探析

《孙子兵法》“势”论的美学探析【内容提要】《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

《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

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

《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

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英文摘要】The Art of War by Sunzi is not only a book concerning wars,but amasterpiece on shi.From the comments on shi,we can easily find out theinfluence which the book has ha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esthetics.Shi is used by Sunzi as natural condition,inner strength and war-situation,embodying the beauty of noumenon,reason andstrength.From an aestheticperspective,the great value of shi is the transcendence over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s,and the aesthetic transition form nature and human to thesociety including wars.Due to the continuous explanation by many theoristsin later generations,shifinally becomes a typical aesthetic catalogue with profoundsignificance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关键词】孙子兵法/势/本体美/理性美/力量美/the Art of War bySunzi/shi/beauty ofnoumenon/beauty of reason/beauty of strength 提起《孙子兵法》,人们都知道它是一部研究军事谋略和作战技巧的古代兵书,具有很高的地位、深刻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这部著作奉为“兵经”或“武经”,而把其著者孙武封为“兵圣”。

孙子兵法解析赏析智谋之研究军事之道之鉴赏

孙子兵法解析赏析智谋之研究军事之道之鉴赏

孙子兵法解析赏析智谋之研究军事之道之鉴赏孙子兵法,又称为《孙子兵法·九地》或《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由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后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整理,成为一部系统完整的军事理论指南。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进行解析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智谋和研究军事之道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孙子兵法》是一部以智谋为核心的兵书。

在这本兵书中,孙子强调了智谋在军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制定战略需要全面、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只有在全面了解情报和敌我双方实力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恰当的军事行动。

这种注重智谋的军事理念,对后来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后来军事理论的起点。

其次,孙子兵法中的智谋思想体现了军事战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根据《孙子兵法》,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而战略的制定应根据战争的目的和战场的状况来灵活决策。

孙子提出了“奇正相生”、“变化无穷”、“运用节奏”等思想,指出军事战略需要具备操作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他认为,只有灵活应对各种变化,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思想也为后来的军事家所推崇和运用。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军事组织和指挥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能力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他提出了“将贵勇而谋”、“令行禁止”等思想,强调了将领的勇猛和谋略的高超,并主张将领应当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注重军队纪律的执行和指挥能力的提升。

这种组织和指挥思想对于现代军事指挥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最后,孙子兵法提出了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的军事观念。

他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能够在不进行实质性战斗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种军事观念充分体现了全面、全局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纷争时采取更加智慧而迂回的方法。

《孙子兵法》散文艺术特色

《孙子兵法》散文艺术特色
,
式极大地 丰 蓄粗发 展 了 中国古 典 散文的 文学语 言
专 题 军 事论 文 大派 因为
, ,
孙武 义 摈弃了 《论 语 》
,

《墨 子 》
突破 了 《孟 子 》《庄 子 ; 的 对 话 式 的 论 舞 方法

写 出了 文辞 繁 富


气 势博 大 的
为 中 国 古典 散 文的发雇 秘 完善 立 下了 汗 马 功劳
一 事 物相 反

对 照 这 种手 法
,
故意将 两种 相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对的事钩棘同
巧 妙 而深 刻 梅把
;
相对
的 两 个 方面放布一 起
,
用 比 株的方 法加 以 摘述 或 说 明
,
好坏
善恶 对 照 恰当 地运 用 到谕说文 内
字 里 行间
,
,

美丑 等之 间的对 立关 系 生动 而 形 象地揭 示 出 来
,

孟 荀 扬著 书皆 不 及 也


郑厚 已经 意 识
,
到《 孙子 典法 》的 文学 地位的 重要
军 事 散 文集 奢 军 事学 界
,
但尚处 于朦 胧俘钱 的感 性认识 阶段
, 。 ,

对 于这 样 一 部 先 秦 而 令人 十
,
分 遗 憾 的是
,
,
厉史 学界 哲 学 界都 曾给予 了充分 肯定 和极 高的评 价 至 今 仍未引 起文 学界 的 关注 诚 然 《孙子 兵法 》 是一 部 兵 学 瑰 宝
, 。 ,

,
学 惠想象 军 事理 论 家 的论 著 同 时 也是 重 要的 散 文作 品

论《孙子兵法》的艺术特色

论《孙子兵法》的艺术特色

论《孙子兵法》的艺术特色
《孙子兵法》撰写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代表作。

它首先从
历史背景出发,即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从而提出了打仗之道及解决军事问题的技巧。

《孙子兵法》充满了深刻的战略思维及其严肃的艺术风格。

它的思想涵盖了战
争的概念、必胜的战争原则、备战的策略、筹划行动的规律、军事优势的变化及兵力的运用等等,显现出其高超的军事战略能力和优秀的智慧。

《孙子兵法》融合传统文化及中西思想,并在其中实现了君主权威、国家自主、家庭互助及兵者利之道等众多深刻的思维内涵,从细微的处境中迎接军事策略的转变,需要智慧的指导方能成功。

此外,《孙子兵法》还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时
代的特点,融合诗文绘画的艺术特色,细致到极处,表现出来的准确率非常高,成为军事策略及思想的代表作。

总之,《孙子兵法》具有极高的军事艺术价值,不仅为国华大地局势及其变化
极大贡献了参考价值,而且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哲学精神教育价值。

它把古典传统中具有说服力且令人赞叹的思想及文化传承到时代。

其精神将一步步地深入人们心中,从而塑造出一种荫泽全世界的震撼力量,为当代的民族复兴精神画上光彩的风景线。

孙子兵法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中国古代战争经典之作。

作为一本兵书,它以简练、精辟的语言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战争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兵法的瑰宝。

本文将从战略思想、组织指挥和战术运用三个方面,探讨《孙子兵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战略思想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而战略则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其中最为著名的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了解自己和敌人的特点和态势是制胜的基础。

只有深入研究、精准判断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计划,时刻保持战场的主动权。

另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

这意味着在制定决策时,不能被敌人的规模和实力迷惑,要本着国家利益来进行决策,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敌人。

二、组织指挥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给出了许多关于组织指挥的重要思想。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了一支军队在作战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而领导者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军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他指出“兵之所需,篇仰主也”,即对于军队的锻炼和素质提高,领导者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军队高度纪律、严谨素养和出色的执行能力。

三、战术运用《孙子兵法》以其独特的战术思想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术运用中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只有对敌人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安排。

其次,《孙子兵法》还重视间谍活动的作用。

他指出:“用间者,再事者也”,鼓励使用间谍来收集敌方情报和破坏敌方内部,以便在战争中获取优势。

最后,孙子兵法还强调了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视。

他提出:“地形者,志之所争也”,意味着战争中,掌握地理环境的优势可以成为制胜的关键。

总结起来,《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优秀的兵书,更是中国古代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的战略思想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组织指挥的思想对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战术运用的原则也为后续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孙子兵法》赏析

《孙子兵法》赏析
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 二;用间第十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上兵伐谋”、“避实而击虚”
h
5
二、《孙子兵法》的体系
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 《孙子兵法》包含四个层次:
1、战争观念 “慎战” 2、战略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先发制人” “速战速决”
明朝的许仲琳说过:“井底之蛙,所见不大,
萤火之光,其亮不远。”,古人尚有如此见地, 可见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高、看 得远,唯有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所 以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h
1
h
2
一、《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 《吴孙子兵法》等,大约成书于2500 年前的春秋末年。《孙子兵法》是世 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是中国古代最 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 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 一。该书被翻译成29种语言文字。 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4、物与我 “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可为也”
h
9
5、利与害 6、迂与直 7、全与偏
“无所不备,无所不寡” 8、知与行
h
10
四、《孙子兵法》的实践运用
1、《孙子兵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去世将近 2500年之后,其战略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 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 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孙子兵 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
h
6
3、战术思想 核心 “致人而不致于人” “知彼知己” “避实而击虚”
4、治军理论 “令之以文,齐之以物”

赏析林茂荪《孙子兵法》

赏析林茂荪《孙子兵法》

赏析林茂荪《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深入人心的一部兵法,其著作所论述的内容包括战争的规则、丰富的军事思想、谋略、哲理、经济、文化、政治、外交、法律、管理、地理、经营等方面。

书中有许多智慧名句,早就深入中国人的脑海,例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速战速决,兵贵胜、不贵久”、“将受命於君,君命有所不受”。

中心思想
书中提出了古代战争最普遍的规律,对战争和战术等问题作了系统的精辟的论述,对当时战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第1—3篇国家战略
第4—6篇野战战略
第7—12篇战术、地理、后勤
第13篇情报(战略层次)
全胜观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最高理想保全自己也保全对方。

顺天时:掌握现在,把握未来。

造地利:善于创造和积极利用有利态势。

谋人和:增进领导者的魅力。

7《孙子兵法》鉴赏

7《孙子兵法》鉴赏

第七章
——第四节 传统经典说服模式(下)
四、广告模式
1. 诱导说服
2.定位说服
3.审美说服
4.情感说服
5.性感说服
6.时尚说服
7.文学说服
8.科技说服
9.名人说服
五、影像说服
Ø传播者无法控制受众精确地按照传播者的意图解读电视节目。

这意味着受众同样具有掌握意义的主动权。

信息的传播效果有赖于受众的解读,受众和传播者具有同等的地位。

虽然意识形态对受众也存在影响,但是受众仍然可以按照协商或者对抗的模式对意义进行解读,不一定完全屈从于霸权。

就好比说居住房东房屋的我们完全可以把房屋变为我们自己的“空间”,因为住房子的人是我们,而不是房东。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赏析

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赏析

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赏析《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赏析。

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赏析精选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

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

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推荐下载】关于《孙子兵法》的作品鉴赏

【推荐下载】关于《孙子兵法》的作品鉴赏

[键入文字]关于《孙子兵法》的作品鉴赏下面一篇介绍《孙子兵法》的作品鉴赏,《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关于《孙子兵法》的作品鉴赏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1。

_孙子兵法_的语言学研究

_孙子兵法_的语言学研究

2007年3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 .,2007第24卷第1期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24No .1 收稿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孙炜(1977-),女,山东枣庄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孙子兵法》的语言学研究孙 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为可靠的典籍,与其他典籍相比,在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不可代替的价值。

其语言文风有“篇幅短小、分篇分章”、“多四言排比句”、“多用判断句表述观点”等特征。

关键词:《孙子兵法》;《老子》;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07)01-0094-03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的兵学经典,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兵家的追捧,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

它的许多理论和原则,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所吸收、借鉴。

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习惯于把它看作权谋之书,研究者也多从权谋的角度去研究、认识它,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一部诞生于春秋末期的经典著作,在语言学方面对于它的探讨,至今学界的认识似仍不够充分,尚有继续挖掘的必要。

一、《孙子兵法》的语言学价值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孙武兵经”,是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所著,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此后,《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八十三篇,图九卷。

”根据《史记》的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正义引曹操语曰:“孙子者,齐人。

事於吴王阖闾,为吴将,作兵法十三篇。

”则《孙子兵法》的成书当在吴王阖闾时期,孙子的生卒年虽然不能确切考订,但是他生活的年代大略与孔子同时而稍晚,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语言艺术鉴赏浅析
提纲
《孙子兵法》阐述兵理极具特色,突出的特点是舍事而言理,词约而义丰,具有高度的哲理色彩和抽象性质。

将其与之时代相近的基本兵书加以比较,就更可以看出其历史价值所在。

如古老的兵书《司马法》、《吴子》、《尉缭子》,都不如《孙子兵法》之词约而意尽。

《孙子》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后世极高的评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人茅元仪曾云,“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此语颇为恰当地概括了《孙子》的地位和影响。

《孙子》所用韵极其繁密。

其繁密的韵例表明,《孙子》是一部巧妙地融合许多军事谚语和格言而写成的一部有完整体系和独特风格的军事著作,是一部为了便于戎马倥偬的将帅传颂记忆而编写的军事教科书。

它不是散文诗,但韵例的富丽多姿,堪与《老子》这部哲理散文诗相媲美。

《孙子》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表现在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句式的搭配和调整,以及丰富多采的修辞格的运用等各个方面。

由于孙子具有驾驭和使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技巧,因此,短短五千多字的《孙子》处处闪耀着修辞艺术的夺目光彩。

它语言明快,辞彩绚丽,感情充沛,论事说理纵横反复,曲尽其意。

因此,他的言论具有折服读者的巨大说服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妙用比喻,形象生动
《孙子》中比喻的运用十分广泛,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程度主要是用明喻、暗喻和博喻。

比如,为了说明奇正变化的没有穷尽,孙子连续用了三个喻体,他写道:“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为了说明高明的战略指挥不同于一般的运兵设谋,他连续设喻:“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日,闻雷霆不为聪耳。

”为了说明出奇制胜、应变万方,他满怀激情地写道:“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的变化那样永无止境,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由于孙子善用博喻,对于一个观点,一个主张,一种规律,常常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方设喻,因而,他的言论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论证气势。

在这种气势下,人们不能不接受他的观点,不能不被他的观点所征服。

二、运用对照辞式,观点鲜明
孙子常常通过对照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孙子是将帅中心论者,他认为国君是否彩奈将帅的主张是将帅决定去留的关键。

例子中的“去”与“留”,以及决定“去”与“留”的原因都具有鲜明的对照性,通过这种对照,使孙子的态度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其次,孙子还十分善于通过强烈的对照来反映事物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对建军作战中的许多矛盾现象和本质问题论述得极为深刻有力。

因此,她的论证尖锐有力、深刻鲜明,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量。

三、比喻和夸张的巧妙结合
作为一部严肃的军事理论著作,因而夸张辞式用得不多。

然而,《孙子》中夸张辞式的有限运用告诉我们,只要运用得当,即使是学术著作,夸张也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孙子》中夸张式的运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通过对事物状态、程度的夸张渲染,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
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
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为了说明攻城是下策,孙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攻城的弊端:三个月准备攻城器
械,修建攻城的土堙,又要用三个月,三分之一的兵力损耗殆尽,最后仍不能攻占
城邑。

2、通过简介夸张,使事物的性质、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从形式上看,不借助其他修辞方式的夸张是直接夸张,又称单纯夸张。

而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进行夸张,是间接夸张。

《孙子兵法》的间接夸张运用得非常出色。

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政者,动于九天之上。

”用“藏于九地之下”比喻
“善守者”防御时隐蔽兵力之巧妙;用“动于九天之上”比喻由防御转入反攻时展
开兵力之神威。

通过这生动形象的比喻,对“善守着”的“守”与“攻”进行夸张
的描写,从而使读者得到一种特别深刻的印象。

四、层递推进,步步深入
如: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认为,“用兵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抗击他,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分散他,有少于敌人的兵力就要退却,实力比敌人弱就要避免决战”。

他按照“我军”兵力由多到少的等次性逐层叙述,通过“十倍”、“五倍”····到“不若”敌人的兵力等不同情况而分别采取“包围”、“进攻”·····到“避开”等不同打法的井然有序的排列,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不同战法的用兵思想。

“层递”着眼于事物内部的等次性,而不是事物的平行排列。

《孙子兵法》正是紧紧把握了这一特点,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语言表达形式,按一定的顺序层层推进,把事理逐层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的认识也随之而逐层深化。

五、明知故问,发人深思
虽然《孙子》中的设问辞式用得不多,然而却用得十分出色。

1、自问自答式
如:“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避实击虚”是
孙子总结、提出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军事原则,在《孙子》中有多处论述。

《九地》
篇在谈及这一原则时,孙子不是直截了当、平铺直叙地加以阐述,而是把所要阐述
的内容用设问的方式提到读者面前,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紧接着自己作出明确的回
答,从而把以少胜多的关键是避实击虚和打敌要害这一重要原则阐述得清清楚楚。

2、只问不答式
“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奇正”是孙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一直
受到后世兵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孙子提出:“战势不过奇正。

”也就是说,无论攻、
防、遭、追、退任何一种作战方式,从作战指挥上说都只有“奇”和“正”两种形式。

孙子又指出,这两种形式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两者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
系,它们处于不断相互转化的运动之中,即所谓“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

为了强
调“奇正”变化的无穷无尽,孙子在论述时紧接着向读者提出“孰能穷之?”的问题。

但非常明显,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并不需要人们去回答,而只是为了提起注意,引
人思考,加强语气,加深印象。

《孙子》的作者由于对所要提出的问题自己首先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当
问则问,因此这种“问”起到了引导读者深化认识的作用。

同时,由于在论述中适
当地运用设问,因而避免了行文呆板,而使语言富于变化。

六、首尾残联,丝丝入扣
《孙子》中的蝉联可分为三种类型
1、词与词的蝉联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春秋时代的火攻战例并不多,然而它的威力却已在战争实
践中逐渐显示出来。

孙子用“因”--进行火攻的客观条件—上递下接,醒目突出地说
明了“因”在火攻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蝉联式的运用,使“因”与进行火攻的内在联系
得到了强调。

2、词组与词组的蝉联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枣幸,枣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
丘役”。

“远输”、“贵卖”都是偏正词组,“财竭”是主谓词组。

这些词组都起着串联上
下句子的作用。

为了说明远道运输造成的危害,孙子巧妙地运用了蝉联辞式来论述
“远输”、“贵卖”与“百姓财竭”、“百姓财竭”与“急于丘役”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把“远
输”所造成的国贫民虚的后果阐发得淋漓尽致,透辟深刻。

3、句子与句子的蝉联
如:“吾与所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站者,寡矣”。

这一句把“敌所备者多”这一关键的分句放在一个极其醒目的地位上:它既是
“吾与所战之地不可知”的结果,又是“吾所与战者,寡矣”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蝉联,使论述深刻有力,并且,语言气势贯通,文脉流畅,耐人寻味而不枯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孙子不愧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然而,《孙子兵法》的语言艺术绝不仅仅表现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还表现在炼音、炼词、炼句乃至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