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孟姜女_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合集下载

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表现

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表现

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表现孙俊钰【摘要】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曲调是我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间变体在流传。

刘麟作词﹑王志信根据江苏变体编曲改编的《孟姜女》,可谓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改编后的《孟姜女》是一首集民歌﹑戏曲于一体的大型民族声乐艺术歌曲。

对于这样一首歌曲,作为演【期刊名称】《内蒙古艺术》【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81-83)【作者】孙俊钰【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曲调是我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民间变体在流传。

刘麟作词﹑王志信根据江苏变体编曲改编的《孟姜女》,可谓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改编后的《孟姜女》是一首集民歌﹑戏曲于一体的大型民族声乐艺术歌曲。

对于这样一首歌曲,作为演唱者究竟应从哪几个方面把握这首歌曲的艺术表现呢?本文将结合自己学习和演唱的体会,对《孟姜女》歌唱技巧﹑情感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民间“版本”与创作“版本”《孟姜女》这首民歌,取材于民则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秦始皇修筑长城,强抓新婚民夫范杞良,妻子孟姜女历尽千里迢迢北上寻夫,却发现丈夫已死于工地。

孟姜女痛苦万分﹑放声哀哭,长城为此被哭倒,只见丈夫白骨。

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姜女故事是从二千五百年前的杞梁妻故事演变过来的。

大约在唐代以前就产生了以孟姜女千里寻夫为内容的民间口头文学,到了宋元以后,孟姜女这个民间故事开始以民间时调小曲的形式流传在民间。

九十年代,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编词﹑编曲,完成大型声乐作品《孟姜女》。

该曲运用现代作曲思维和创作手法,打破了原来民歌单乐段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根据主人公的感情脉络来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整个作品作了重新安排和裁剪,把它改编成一首以单二部曲式与分节歌相结合的歌曲作品。

论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特色

论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特色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论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徐巧红(南平市延平区文化馆,福建 南平 353000)【摘要】著名作曲家王志信创作的声乐曲《孟姜女》获得广大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艺术家的青睐,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有着优美感人的旋律创作和动人心魄的题材内容。

本文从作品的创作特色和表演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孟姜女;创作特色;表演特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王志信先生,多年来悉心耕耘在民族声乐创作领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

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由他改编创作的《孟姜女》尤为精彩,舞台表演率极高,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艺术家的青睐。

笔者经过仔细研究,总结如下:一、《孟姜女》的创作特色(一)情景叙述明了的歌词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基本引用传统民歌《孟姜女》的歌词,但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时间节点分为四段,突破原来以十二个月陈述事件的方法,合理有效地阐述了在封建社会中像孟姜女那一类的弱势群体无处伸冤无依无靠的悲伤与无奈,避免了表达孟姜女哀怨思念的单一重复之感。

四个季节,每段前两句都描写季节的景色特征,后几句则都在刻画孟姜女的动作、情感、触景生情后的思想变化。

第一段“正月个里来是新春,家家啊那个户户喜盈盈”这里写道春节是喜庆的时刻,“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主人公的不幸从这句点出。

第二段“夏夜里银河飞流星,那是牛郎会织女点燃的红灯笼”这里写出了夏夜七夕的美景,“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濛濛,我与喜良哥何日能重逢”主人公想想牛郎织女七夕都可团聚,我和丈夫又要到哪天相见呢?越来越思念。

第三段“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衣裳”这里写道菊花煮酒空相望,更加的凄凉,夜晚思念,在月下给丈夫做冬衣。

浅析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风格处理

浅析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风格处理

---------------------------------------------------------------范文最新推荐------------------------------------------------------ 浅析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风格处理摘要:《孟姜女》是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一首非常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

作曲家结合了民歌和现代民族声乐特点创作而成。

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想让听众欣赏、接受,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就必须对作品的背景、内容、结构、风格和曲式的调性、节奏以及吐字行腔、情感韵味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表现处理。

本文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谈谈作者对这首歌曲的独特且颇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手法上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4831关键词:孟姜女;调性;曲式结构;艺术风格The song "Meng Jiangnu" and its artistic style processing1/ 10Abstract:The song "Meng Jiangnu" is a famous composer, lyricist, composer Wang Zhixin Liu Lin of China's modern national vocal music works, according to Han folk song "Meng Jiangnu". "Meng Jiangnu"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Wall", "Meng Jiangnu cried December flowers", is the Han Dynasty folk songs, is our country one of the most widely spread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s."Meng Jiangnu"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n a very successful large vocal works. The composer combined with folk and modern national vocal music cre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 outstanding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to let the audience to appreciate, accept, you must go through two degrees creation singer,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the background, content, structure, style and musical tonality, rhythm and articulation, emotional appe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reatment seriousl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is side to talk about the songs on this unique and representative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s to talk about my own opinion.---------------------------------------------------------------范文最新推荐------------------------------------------------------Key words:mengjiangnu;onality;The musical form structure;vocal(二)歌曲《孟姜女》的创编20世纪末,由刘麟作词和王志信作曲重新编词、编曲的歌曲《孟姜女》,作曲家们借鉴人们熟悉的原始民歌小调,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打破了原民歌的歌谣体曲式结构,依据主人公感情变化与发展脉络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整个作品做了重新编排和重组;在忠实于原著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把一首简单的都市小调式的民谣发展成为一首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孟姜女》艺术特色探析

艺术歌曲《孟姜女》艺术特色探析
面对 艺术歌 பைடு நூலகம்《 孟姜 女》 进行 分析 , 挖 掘艺 术 内涵 , 感受该作 品彰显的艺术魅力 。

三 月里 来是 清 明 , 桃红柳 绿 百草青 ; 家 家坟 上
飘 白纸 , 喜 良家的坟上 冷清清。
我国著名词作家刘 麟先生在创 作艺术歌 曲《 孟 姜 女》 的歌 词时 , 选取 了传统 民歌 《 孟 姜女 》 歌词 中
的一 、 六、 九、 十 一月进行 改编 , 除 了一 月 大 致 引 用
外, 其他 三个月都进行 了较 大 的改 动。歌词分别从
春、 夏、 秋、 冬 四个场景 、 四种情思加 以描述和展 开 , 通过叙 事 的形式来扩 大故事情节 、制造矛盾 冲突 ,

孟 姜 女 的 文 化 背 景
民族声乐 作品 。 他的作品不仅 具有浓烈 的民族风格 和地 方特 色 , 还 体现 了强 烈 的时代气 息 , 受 到 当今 音乐界 的广泛关注 。 笔者 所研究的音乐作 品——艺 术歌 曲《 孟姜 女》 , 是作 曲家创 作的优 秀 民族声乐 作 品之一 , 从孟姜 女文化 、 歌词 、 旋律和钢 琴伴奏 等方
八百里 , 只见 白骨 满清山。
声 乐作品 。 苏 州民歌《 孟 姜女哭长城 》 是 根据江苏宜 兴 民歌 《 春调》 变 化 而成 , 又 名《 孟 姜女 十二 月 花 名》 。 全 曲十二段 歌词, 分别 以时令 、 花名作 序引。 以 下是传 统民歌《 孟 姜女》 歌词 的节选 。
●张光剑
[ 摘 要 】 艺术歌 曲《 孟姜女》 是 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根据传 统民歌 《 孟姜女》 改编 而成 的中国民族声乐作品。该 曲在创作 中根植 于中国传 统文化土壤 , 大胆吸 收民族民闰音乐元素 , 巧妙运 用戏 曲音 乐创作手 法 , 使作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孟姜女》从民间故事到艺术歌曲是一次极具时代特色的华丽转身,这是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内在需要。

本文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分析了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的传承创新及价值。

标签:民歌;演唱;传承一、《孟姜女》故事从传说到有据可依的规整之路《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据传,秦始皇时期,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良与孟姜女新婚三天就被迫去边疆修筑长城,因为疾病和寒冷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忠贞贤惠的孟姜女身背寒衣,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阻,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去逝的噩耗。

她痛哭长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良的尸骸。

后来,由于人们对孟姜女千里寻夫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

由于《孟姜女》的故事传说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故事本身的传播范围和效应。

鉴于此,20世纪20年代,以考据见长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秉持“考镜源流,辨彰学术”学术精神,通过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的整理对《孟姜女哭长城》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

顾先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1924年11月《歌谣》周刊第69号上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这篇文章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成为孟姜女故事历史依据的证身之作,孟姜女故事终于从只言片语的断简残编之中跃升为有据可依的再创作标本。

顾颉刚先生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发现了关于杞梁和杞梁妻子的一段记载开始:齐侯……遂袭莒,……杞殖、华还载甲,……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

莒人行成。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子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君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车,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顾颉刚先生认为这就是孟姜女故事的最早的梗概,是难得的一篇文献记载,这也是民间孟姜女故事以各种形式流传的直接基础。

民间传说中孟姜女丈夫叫范希郎,从上古音韵学的研究发现,“希郎”就是“杞梁”的音转。

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把握

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把握

浅谈在演唱中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摘要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想让听众欣赏、喜爱并接受,演唱者就必须对演唱作品的内容、风格、吐字、润腔、行腔、情感、韵味等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认真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改编民歌《孟姜女》艺术特征的把握展开论述。

关键词:内涵风格韵味润腔行腔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孟姜女》是中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以孟姜女千里寻夫为内容的民间口头文学,大约形成于唐朝以前。

大约是在宋、元以后便形成了民间时调小曲这一形式。

它的变体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民族器乐音乐都有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对《孟姜女》进行重新编词和编曲,其形式打破了原来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依据抒发主人公情感脉络和揭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整个作品作了重新的安排和剪裁。

在忠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作,把一首简单的都市小调式的民谣发展成为一首具有浓郁风格、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

在各类声乐比赛中,《孟姜女》作为女生参赛曲目被许多歌手选唱,同时它也被选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并且作为民族声乐女高音的必唱曲目。

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让听众欣赏、喜爱、接受,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艺术再创作,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风格、吐字、行腔、润腔、情感、韵味等艺术特征等进行全面认真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歌曲内涵及风格的把握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总的概念,如了解作品的背景、体裁,熟读歌词、唱熟曲调等。

首先,从《孟姜女》的内容来看,它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中国老百姓中永远不老、永远新鲜的传奇故事。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强抓新婚民夫范杞良,妻子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只找到了丈夫的尸骨,痛苦万分,哭倒了长城。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日益发展变化。

浅谈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孟姜女》

浅谈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孟姜女》

浅谈王志信的声乐作品《孟姜女》作者:殷俊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5期摘要:《孟姜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传统民歌,上世纪80年代作曲家王志信先生在民歌基础上融入我国戏曲、曲艺的元素,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加入了一些外来音乐元素和时尚元素,将一首普通的民间小调改编成为一首大型的声乐作品,改编后的《孟姜女》在保持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充满着新时代的气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

关键词:王志信《孟姜女》民歌王志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1942年生于河北乐亭县,1958年作为民歌手进入中央歌舞团,198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作曲,此后开始了作曲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就是在传统的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经他改变创作的有《木兰从军》、《蓝花花》、《孟姜女》等大型声乐作品。

一、王志信的改编曲《孟姜女》和民歌《孟姜女》的对比王志信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词作者刘麟一起合作,将我国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态民歌进行改编,由于他本人是作为民歌手出生,会演唱几百首中国民歌,后来又和刘麟一起到全国各地采风,积累了大量的民歌资料。

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不仅在歌词结构上将十二月浓缩为四季来表现,在曲调上也做了较大改动,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调一致,但改编后的四段就有四种表现形式。

在旋律线条和速度上改编后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属于慢板。

改编后的《孟姜女》的节奏从原来的2/4拍改为4/4,3/4,2/4,不仅节奏变化丰富,还加上了休止和延长音。

和民歌相比,改编曲的加花明显增多,同时在民歌五声性级的基础上,改编曲扩展为七声性级,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在歌曲篇幅上,民歌的篇幅长是因为歌词段落多,改编后的歌曲由原来的四小句扩展为四个乐段,两次转调,具有明显的调性色彩对比。

二、王志信的《孟姜女》艺术上的特点王志信改编后的《孟姜女》在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有体现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戏剧效果的成分。

从前奏开始,整部音乐作品就像戏剧一样来展开情节,步步推进。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探析作者:滕莹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08期1.歌曲的创作背景《孟姜女》这首艺术歌曲发表于80年代。

由王志信和刘麟根据江苏的地方民歌《孟姜女》改编而成。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相传秦始皇在修建长城的时候,孟姜女和她的丈夫刚新婚三天,丈夫就被迫去修建长城,不久就劳累饥饿而死,尸骨埋藏在长城下。

《孟姜女》作者王志信。

王志信老师为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曾在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并经常为海内外艺术工作者讲学。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如《启明星》,《闹花灯》代表作有《兰花花》,《遍插茱萸少一人》,《木兰从军》,《孟姜女》,《昭君出塞》等。

2.歌曲的演唱技巧处理经过改编以后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一首比较自由的声乐作品。

全曲根据四季来进行划分。

首先,第一部分主要用的慢板,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的是叙述,倾诉的方式来给听众做一个交代。

在演唱这个部分的时候,歌者不应该过多的去注重声音的技巧性,因为歌曲的音符已经很低沉了。

歌者在演唱这个部分的时候更应该注重歌曲的叙述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后面的部分做对比,更能表现孟姜女的哀怨,以及她对新婚丈夫的怀恋之情。

在演唱第一句的时候切记不能太过于慢了。

在演唱全曲的第一个字“正”的时候,一定要把字给唱清楚,做到字正腔圆,把歌曲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

歌曲的第二部分主要用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来反应出孟姜女对与丈夫重逢的期盼。

进入第二部分了,旋律就整体比较的流动了。

歌者在演唱这一部分的时候一方面要运用比较平稳的节奏,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孟姜女期盼与丈夫相见的急切心理。

所以,歌者一定要注意演唱这个部分的第一个字的时候注意譜列上的装饰音时值。

歌曲的第三部分从G调转为了F调。

歌曲的速度也降了下来。

这一段的旋律是层层叠进的。

演唱者在演唱中间“床前月如霜,线是相思,针是情”的时候要运用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方法。

“针是情”这一句中的“针”字,也应该重唱,到情字的时候再弱。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特征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特征

浅析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特征作者:胡梦影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6期摘要:艺术歌曲《孟姜女》是在一首民间小调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原曲运用“四季体”,分成春、夏、秋、冬四段叙述了秦朝一个叫万杞良的民工被抓去修长城,妻子孟姜女思念至极,千里寻夫的悲惨故事。

笔者通过对《孟姜女》音乐特征的分析体会到我国民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孟姜女;民歌;艺术歌曲;音乐特征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传统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歌的流传和发展,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在80年代改编的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是最成功的的一例。

《孟姜女》是流传于全国各地民间曲调,因其传说、故事的广为传播,使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艺术歌曲《孟姜女》的创作特点(一)跌宕起伏之调式调性特色原民歌《孟姜女》节奏平稳,结构严谨,旋律多迂回下行,曲由4个乐句构成,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

创作后的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以原作品的传统民歌旋律为基础骨干,并适当增加了波音、倚音等装饰音,从而强化了旋律优美、婉转的特点。

同时,作品中还增加了口语化与朗诵性的音调,这是对戏曲中“跺板”的借鉴,对于盂姜女这一凄婉、悲惨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完美展现出了孟姜女内心绝望、痛楚的情感,从而増加了整部作品的表现力。

一个个流动的音符组成了音乐,其曲式结构的变化能够展现出动人的乐声,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歌词中分春、夏、秋、冬四个段落,其曲式结构为分节歌与单二部曲式结合。

首段的旋律(例1)是原民歌(例2)的音和旋律加花等手法,使旋律更加流畅,音程大至十三度,并通过变化节奏、加装饰。

第二段是作品表达主题的变体“夏夜里”的景色抒发了孟姜女内心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塑造了凄婉哀怨的思夫女子形象。

是主题的变体,流动性比第—段有所加强,主题仍沿用第一段的乐思,只是增加了“逢”字的2小节8拍拖腔,原四句式8小节旋律得到拓展,使主题承接自然。

浅谈新民歌《孟姜女》及艺术处理

浅谈新民歌《孟姜女》及艺术处理
浅谈 新 民歌《 盂姜女》 艺术处理 及
文 \ 李艳
捕 ■:新墒 《 孟姜士》是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 8 o年代发表的民族声乐作品, 根据江苏
《 孟
姜 士 》 愿 曲调 葭 璃 创作 而 成 . 一 首流 侍 最 广 ,影 响 最 大的 一 首侍 统 民 歌 演绎 T一个 家畸 户 晓的 民间 垃 是 事. 是 一首 民族地 域 风 格枉 浓 的 作品 。 本 文对 谊 作 品历 史 背案 、音 乐风 格 作 品蛄 构 和歌 曲 的 艺 术表 现进 行 7阐 述 分析 . 作 品 中女 主 人 套孟 姜 士 的 内・ 感进 行 7分 析 与棵 究 , 此 T拜这 首 感人 的 民歌 对 情 藉

做 了最 为淋 漓 尽 致地 诉 述 。 在最
复 推敲 原 始 情感 从 而达 到 对 作 品 的 认 知 + 表 现 出所 要表 现 的 人 物 形 象 . 内 心 世 界及 情 节 所 在 。
2 夏
后 一个 音 山 字 的 5音 前 加前 倚音 加 强并 渲 染 悲愤 激 怒 的气 氛 整个 乐 曲起 伏跌 宕 快 慢 . 高低 i 结语 盂 姜 女 的故 事 和音 乐 它体 现 了
悲 惨 、愤 懑 . 哭天 呼 地 的音 乐 表现 手 法 通 过 孟 姜女 的 悲惨 命 运 + 对千 百
段 用 稍 慢 的 速 度 以 缠 绵 平 缓 的 节 奏 委 婉 哀 怨 地 诉 说 了 孟 姜 女 的 情
思 演 唱 者 需 要 认 真 的 仔 细 琢 磨 反
不断 的 表现 方 法 这种 艺 术 处理 方 法
耐人寻味


=.《 孟羹女》音乐的演童 由 于 流 传 较 广 民 间 的 流 行 由 于 没 有 传 播 媒 体 的 依

《孟姜女》:江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孟姜女》:江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动 性 在 这 一 段 变 得 明 显 起 来 , 人 听 来 耳 目一 新 。 使 由于 整 体 结 构 、 彩 变 化 都 保 留 着 第 一 段 的 韵 致 , 色 唱腔 旋 律 来 揭 示 妹 妹 的 愤 慨 与 意 “ 不 到 “ 然 后 转 入 到 “ 哇 l 想 , 哥 l l 只 是 在 结 尾 处 加 了两 小 节 带 哭 腔 的长 拖 腔 ,进 一 我 的哥 哇 … … ” 用 了十 多 个 四 分 之 二 拍 快 节 奏 规 范 小 节
曲谱 的 含 意 , 先 从 表 面 上 掌 握 旋 律 , 变 化 中 求知 情 感 的 体 首 从
现 , 句 一 句 、 段 一 段 从 报 仇 到 认 亲 , 成 人 回 忆 到 孩 提 时 一 一 从
代 这 种 情 感 的 捕 捉 , 抽 象 到 体 现 , 了 多 少 日夜 , 于 找 到 从 费 终
… …
的 哭 腔 ( 板 ) 律 来 完 成 的 , 表 现 杨 景 贤 的 撕 心 裂 肺 的 失 摇 旋 以
步 烘 托 了 孟 姜 女 期 盼 与 丈 夫 相 会 , 而 又 遥 遥 无 期 的哀 怨 之 情 。 第 三 段 经 过 问 奏 , 大调 ( 微 调 ) 为 同 主 音 由 G 转
/\ ( 调 ) 音 乐 色 彩 变得 更 加 悠 远 , 律 逐 渐 由 J调 f羽 , 旋
四 、 当 得 知 迫 害 义 父藤 子 京 的 仇 人 王 御 使 是 自 己失 散 十
多 年 的 亲 哥 哥 时 , 景 贤 又 有 ~ 段 “ 亲 人 , 亲 人 , 了亲 人 一 杨 见 想 见
是 仇 人 ” 大 段 唱 腔 。 曲作 家 在 处理 这 段 爱 恨 交织 的 唱 腔 时 , 的 多 处 利 用 板 式 变 化 、 奏 变 化 来 反 映 杨 的 复 杂 心 情 , B- 用 节 同 - ̄ , J 了青 衣 的 唱 腔 旋 律 、 句 , 慢 到 快 , 快 到 慢 , 复 循 进 , 腔 由 由 反 从

浅析江苏民歌与山东吕剧之异同

浅析江苏民歌与山东吕剧之异同

浅析江苏民歌与山东吕剧之异同作者:于佳佳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2期[摘要]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它经数千年的磨砺、实践与探索,早已形成诸多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一种具有中国演唱风格的艺术形式。

江苏民歌是我国江苏、浙江一带的老百姓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民歌,而山东吕剧则属于戏曲唱腔中的板腔体,是山东地方的特色戏曲。

本文以《孟姜女》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浅析江苏民歌《孟姜女》与山东吕剧《孟姜女》的异同,力求让更多的读者较为清晰的了解民歌与戏曲在演唱风格、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江苏民歌;山东吕剧;《孟姜女》一、演唱风格上的对比江苏民歌洋溢着抒情的江南风格,但并非所有的江南民歌都是柔美婉转的,也有明快活泼的民歌,在演唱的时候,声音的运用要掌握肉中带有明亮的原则,尽可能不出现侧耳的尖亮声音,以免破坏细腻连环的音乐线条。

江苏民歌的曲调一般音符比较多,故人们演唱时要尽可能的连贯成线,不能唱的棱角分明。

江苏民歌《孟姜女》叙述了凄美的动人情节,使演唱者和作品问能够产生一种共鸣。

在演唱时用江苏地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凸显江苏民歌舒缓细腻,柔美婉转的演唱风格。

吕剧在演唱方法上,无论男女腔均以真声为主,声音要求干净明亮,饱满质朴,泼辣粗犷,高亢豪放,唱腔讲究以字设腔,要吐字清晰,口语自然,也因嗓音接近自然色彩,故个性特征较为突出。

个别高音支出则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自然流畅的听觉效果。

二、表演形式上的对比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体裁与戏曲体裁经数千年积累,早已形成大量曲目,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

(一)江苏民歌与山东吕剧在器乐伴奏上的对比江苏民歌《孟姜女》记谱子比较传统,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一方面它接近于孟姜女故事的本身,另一方面其声音表现出粗闷干瘪的感觉也有助于表达孟姜女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故用三弦这种乐器对民歌《孟姜女》进行伴奏是再适合不过了。

论歌曲《孟姜女》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论歌曲《孟姜女》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论歌曲《孟姜女》演唱中的情感表现作者:刘辉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改编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孟姜女》,是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改编的声乐作品,此作品是一首民族风格浓郁、影响极深、流传极广的大型声乐作品。

关键词:《孟姜女》民族音乐作品歌曲背景艺术特色情感表现一、分析歌曲《孟姜女》中的演唱情感表现歌曲《孟姜女》源自民间流传、带有神话色彩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秦始皇时期,官府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也被发配修长城。

孟姜女思夫心切,历尽艰辛,千里跋涉,结果丈夫被活活累死并埋在了长城脚下。

孟姜女顿时放声大哭,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顷刻间八百里长城轰然坍塌。

1.歌曲《孟姜女》的曲式原创小调民歌《孟姜女》是一首十分典型的单乐段,具有启、承、转、合性的结构,每一段有四句,曲调流畅而华丽,委婉而细腻,感情深切。

艺术歌曲《孟姜女》是一首比较自由的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型声乐作品,节奏分2/4、3/4、4/4拍。

歌曲共经过了D徵清乐调式、D 羽清乐调式、F徵调式。

2.演唱情感表现(1)用情:表情在歌唱中起主导和统帅作用,情是声乐表演的重要元素,歌唱的任何技术都要服从表情的需要。

了解《孟姜女》意境与时代背景,全身融入歌词的语境之中。

第一段以“春”为开始,哀怨而情绪委婉的“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说明在正月家家户户团聚的时候,孟姜女独自在家四年丈夫又无奈的情感。

第二句“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这两句预示着悲剧的开始,表现出不幸、怨恨及愤怒,把那种思念、惆怅的情绪延展到歌曲的下一句:“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何日能重逢。

”泪眼中表现那种相思,最后“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清山”要唱出孟姜女悲痛欲绝的情感,把歌曲推向高潮,让人听后余韵绵绵,回味无穷。

(2)用气:演唱的支持部位通畅、放松、自然;少而无力,多而僵化。

演唱《孟姜女》需要保持气息通道顺畅,即气息吸入既不太浅又不太多;气息的呼出同样要保持管道通畅,让呼吸系统既轻松又柔和,发出每个感情色彩需要的那种声音;我们要根据字、腔、情的需要及每句的长短来吸气,开始的两句“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是诉说感觉,不需要吸过多气息,平缓地吐出就好。

《孟姜女》

《孟姜女》

王志信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赏析论文摘要《孟姜女》是我国民间歌谣的瑰宝,《孟姜女》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流唱至今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它优美动听并吟唱容易的特点,二是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编,不断的灌输新的生命力。

同时,《孟姜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因素。

在秦始皇执政时期,孟姜女之丈夫范杞梁因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故而被强征去修筑长城。

孟姜女日日期盼、夜夜等待都等不到丈夫归来,基于思夫心切的原因,她经历艰辛去寻找她的丈夫,她以三寸金莲的小脚丫,越过了千山和万水,途中的种种磨难、危险、痛苦都不能阻止她前进的步伐。

但是,当她终于走到了杞梁修筑长城的地方,却被告知丈夫已活活累死并埋于长城之下,在那一瞬间,孟姜女悲从中来放声哭泣,八百里长城瞬间倒塌。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左传》是最早记载的史料之一。

在齐国,《孟姜女》被人们以“哭腔”进行表达,而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会用演唱来表达《孟姜女》。

大概在宋元明清时期,《孟姜女》被改编成小曲,从此《孟姜女》在音乐上开始流传并发展。

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王志信先生将《孟姜女》进行改编,新篇的艺术歌曲《孟姜女》在表达孟姜女的悲痛时,采用了多种曲式,变奏,运用了不少的休止符,调式在也不断转变着。

将小调民谣发展成大型音乐作品,并加入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的音乐风格。

同时,王志信改编的新版《孟姜女》有着浓厚的现代文明的气息,与此同时却也充斥着浓郁的民族风。

新版《孟姜女》的曲式、演唱风格、审美技巧等都对现代化民族声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国内是民歌的代表,在国外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对后世的音乐影响也为之深重。

因此,本文将对新版《孟姜女》进行研究,主要从《孟姜女》的故事背景、民歌《孟姜女》在早期的发展状况、新版《孟姜女》的艺术赏析、演唱艺术、情感作用以及审美作用等六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于《孟姜女》从民歌开始发展到现在成为了经典的大型音乐,这个过程时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究的,《孟姜女》的历史悠久,包含的范围广阔,这并非笔者能一一论述的,但为了对王志信新编的《孟姜女》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其细节尽可能的剖析透彻,本文将研究《孟姜女》从诞生起及其发展历程都有所陈述,并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创新的新版《孟姜女》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探索艺术歌曲的本质之路。

从声乐作品《孟姜女》中分析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

从声乐作品《孟姜女》中分析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

从声乐作品《孟姜女》中分析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作者:曹明明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作曲家王志信和词作家刘麟对江苏民歌《孟姜女》进行改编再创作,形成新的声乐作品《孟姜女》。

二者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音乐形式上,还表现在情感表现方面。

声乐作品通过声音表达情感。

一个失去情感的声乐作品,即便演唱者声音再优秀,也只是传递声音的“发声器”而已。

为使演唱的声乐作品更加动听、更加感人,对作品进行恰当的情感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孟姜女》;声乐作品;情感表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

”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要能够“以声传情”,既通过演奏者的声音表现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又要表现出情感变化,这也是声乐作品魅力的体现。

但在歌唱中,往往更加注重声音外在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歌唱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内在情感在声音表现及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通过声音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而没有情感的歌唱,也不能将其称为声乐。

因此,在声乐作品中,恰当的表现情感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一、民歌《孟姜女》中的演唱情感表现分析(一)《孟姜女》的曲式民歌《孟姜女》是以启、承、转、合四个结构的单乐段进行呈现的,每段中均有四句歌词,曲调流畅而华丽,委婉而细腻,表现出深切的情感。

(二)演唱者的情感表现1.表情。

在对《孟姜女》的时代背景和情感意境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融入到作品当中,并通过声音及表情进行表现。

在演唱过程中,气和声均需要根据表情的需要随时转化。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处于团员的热闹中,而孟姜女却独自一人在家中思念丈夫,这种无奈的情感通过哀怨却委婉的情绪充分表现出来。

“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这种惆怅、思念却又愤怒的情绪延伸到“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何日能重逢”中,通过眼泪表现出孟姜女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而在最后一句“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清山”时,歌曲达到高潮,此时要表现出孟姜女见到“白骨满青山”时悲痛欲绝的情感。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研究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研究

力及能力技巧的要求相对较高。
关键词:《孟姜女》;艺术特性;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孟姜女》这一民间小调以孟姜女哭长城这一爱情 传说为基础,因传说本身感染力较强为此也在民间得以 广泛传唱。传说围绕着孟姜女万里寻夫展开,以秦始皇 调派民夫修筑长城为故事背景,其夫杞梁被征调后杳无 音信,孟姜女思夫心切进而寻夫,历经艰辛万苦到达长 城,却得知杞梁已死并长埋长城之下,生离死别使她痛 哭不已,其哭声仿佛惊动天地,已修筑好的长城竟顿时 崩塌。故事流传千百余年并被谱成的民歌小调,广为流 传,虽经不同时期的改变与创作,但其悲凉的歌词及婉 转的旋律大同小异,本文中涉及的为改编后的民族歌曲 《孟姜女》,由刘麟及王志信重新编词编曲而成,作品结 构得以完整,以五声调式为主、歌词节奏均匀、情感层 次丰富,而本文主要针对其艺术特性及演唱处理展开深 入分析。 一、概述 (一)历史背景 传统小调《孟姜女》其故事原型为民间传说孟姜女 哭长城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这一故事发生在秦始皇 时期,为修筑长城,孟姜女的新婚丈夫被抓去做劳役, 因长时间分离且杳无音讯,孟姜女日思夜想并决定奔走 万里寻找夫婿,最终得知杞梁积劳成疾并已埋于长城之 下,阴阳两隔,随之放声痛哭,不仅令天地动容,长城 亦为之倾倒,露出夫君尸骨。故事流传千年,经加工及 改编,真实的反映出劳动者的心声,即向往和平自由与 幸福安宁,而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战国时期的 齐国加入哭调,西汉时期于《烈女传》中加入长城崩塌
姜女的痛苦绝望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强,作者改变伴奏肢体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尾声部分采
(二)曲式结构分析
取中国戏曲中的“紧打慢唱”,对戏曲中的伴奏织体进
江苏民歌《孟姜女》原曲结构严谨,以单乐段为主, 行高度模仿,连续使用大量的六连音和弦来达到渲染悲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

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

12 0
梁岷冬 《 王志信 的艺术歌 曲 《 盂姜女》 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

段 的韵致 ,特别是在句尾加 了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拖腔,使结构得到进一步扩 展。第三段 问奏 由 D徵调转为 D羽调 ,使音乐
色彩变得更加悠远 ,旋律逐渐 由级进到 四、五度跳动 ,音乐起伏 跌宕,如泣如诉。随着孟姜女感情世界的不断变化,音乐情 绪也层层递进 。第四段音 乐在 一个全新 的调性 G羽调到最后结束 F宫调 。歌 曲的结尾段 部分是全 曲的高潮 。以上结构及调布 局是作 曲家王志信采取 了具有 民族音乐旋律发展特 点的四、五度近关 系转调 , 又运用 了西洋作 曲技法 中常见的二度远关系转
头流传 ,约形成于唐宋 以前,作为民间时调小 曲约形成于宋元 以后。它的变体遍布全国各地 ,对说 唱音乐、戏 曲音乐 以及 民
族器乐音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 ,著名词 曲作家刘麟和作 曲家王志信根据江苏 民歌 《 孟姜女》( 谱例 1 ,并 )
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 ,进行 了重新编词 、编 曲,增加大篇幅的歌词和 曲调 ,把一首简单的小调式 民谣发展成为一 首具有浓郁 民族风格,感人至深 的大型声乐作品。 谱例1 :
芷 月 里 柬 足 新 二 月 里 泉
腊 玛 曼
l 。 家 家 禅 洋t
忆 熊
广 , ’ ’ ・
双 双 广
点 红 堰
剑 岛 辱 搬 先;
鹱 洋
冬 月 里 来 鸳 花
来 过 年
孟 l 篓殳
袈 家
爷 里 送 - 寒
中华 民族的音 乐艺术 内容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多样 ,它们之间又互相影 响、渗透 、融合,形成了独特 的各种中华 民 族音乐。二十世纪下半叶,民族器乐 、民族声乐的创 作、研 究等有 了一个崭新 的发展。九十年代后,随着进一步对我国传统

《孟姜女》: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孟姜女》: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孟姜女》: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潘冠泽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 江苏民歌<孟姜女>与大型艺术歌曲<孟姜女>(王志信改编)在我国广为流传,而其音乐特征却存在着不同特色.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潘冠泽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浅析江苏民歌与山东吕剧之异同——以《孟姜女》为例 [J], 于佳佳
2.江苏民歌在当代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研究--以《茉莉花》、《孟姜女》为例[J], 施咏
3.《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J], 罗壹馨
4.《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J], 罗壹馨;
5.浅谈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以艺术歌曲《孟姜女》为例 [J], 贾宏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演员不能把演戏(演角色、行当)看成一个纯技巧的 事,要运用多种行当的表现手法,通过艺术的变化,行当的突 破,在不停的追求中去创新,根据自己的特点,挖掘潜力,找出 戏曲的丰采,形成自己的表现个性,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尤其是今天的戏曲表演,不仅仅是在于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下 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物所运载的思想感情上去表现角 色(人物),如何突破行当表现角色(人物)的思想情感。只有在 继承中求创新,才能在发展中求蜕变。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晓芳
39
音乐时空
四、当得知迫害义父藤子京的仇人王御使是自己失散十 多年的亲哥哥时,杨景贤又有一段“见亲人,想亲人,见了亲人 是仇人”的大段唱腔。曲作家在处理这段爱恨交织的唱腔时, 多处利用板式变化、节奏变化来反映杨的复杂心情,同时也用 了青衣的唱腔旋律、腔句,由慢到快,由快到慢,反复循进,从 而塑造杨景贤这个天真少女所希望哥哥做一个“有颗平常心, 做个平常人”的美好愿望。
与原曲相比,孟姜女的内心倾诉在钢琴伴奏的烘 托下变成了愤怒的呐喊。对于现代人来讲,表达愤怒最 直接的方式就是呐喊。作曲家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将孟 姜女的人物性格做了现代化的处理,使之更符合现代 人的审美意识。歌曲的开始部分音乐都是比较平静的, 因此伴奏音乐相应的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显得柔和、 恬淡。之后,伴随孟姜女的悲惨命运被一步一步讲述出 来。音乐越来越悲痛、强烈。情绪越来越激动,伴奏音乐 开始出现大量的震音和柱式和弦进行,以及和弦式的 三连音、六连音进行,有效的渲染出歌曲强烈的感情色 彩。
三、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民歌运用“四季体”,分春、夏、秋、冬四段叙述了这 段悲惨的故事。但是从音乐上看,却使用了五声微调式 的旋律,听起来十分委婉,悲伤的感觉较淡。 在民族调 式当中,宫调式和微调式音响的色彩较为明亮,多用来 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而表达悲伤哀怨情绪的音乐则 多用商、羽两种调式《孟姜女》。《孟姜女》这首民间小调 恰恰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使用音响色彩比较暗淡的 商调式或羽调式,反而要通过微调式来表达凄惨的内 心感受,它没有让孟姜女内心的凄苦奔涌而出,而是将 人物强烈的情感通过江南音乐特有的婉转,转化为一 种凄美的内心独白,将激烈的内心感受隐于柔弱的人 物形象之中,使得情感的表达变得异常含蓄、深沉。由 于曲调的婉转,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一个瘦弱的江南女 子形象;而歌词的叙述,则让我们对孟姜女遭遇有了直 观感受。 艺术歌曲《孟姜女》与原曲相比,在旋律的进行上 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个别地方对原曲略作修饰性的 变化。从曲试结构上看,改编曲突破了原曲“四季体”的 结构,而是在“四季”的叙事之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 展,这段扩展在音调上是由原曲的主体变化而来,并将
对一个唱武旦行当的演员来讲,我确实对这段唱腔有些 担心,(1)要唱好旋律,(2)要掌握好板式变化,(3)要声泪俱 下,(4)要有音色对比处理,(5)声气要沉稳,不能浮在表面。 声、气、厚、重的共鸣点要掌握好。在作曲家的帮助下,我认真 仔细地研究了这段唱腔谱面,分成四块。一段一段的理解唱词 曲谱的含意,首先从表面上掌握旋律,从变化中求知情感的体 现,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从报仇到认亲,从成人回忆到孩提时 代这种情感的捕捉,从抽象到体现,费了多少日夜,终于找到 此时杨景贤的真实和渴望,在唱“见亲人,想亲人,见了亲人是 仇人”停顿后, (深深的叹息)“啊 是仇人”由慢到快,这是一种 追寻突见哥哥的惊喜和喜爱,当看到哥哥的眼睛是被自己射 瞎的时候,妹妹一推哥哥,再低声的唱出“是仇人”这种由低转 高、由弱变强的腔句体现,此时要用颤抖的声音来将情绪推向 高潮。在激烈的音乐过门后,连珠炮似地再唱“我骂你”“ 、我揍 你”“ 、我怨你”“ 、我恨你”的四句快反二流,这里有四句不同的 唱腔旋律来揭示妹妹的愤慨与意“想不到“,然后转入到“哥哇 ……我的哥哇……”用了十多个四分之二拍快节奏规范小节 的哭腔(摇板)旋律来完成的,以表现杨景贤的撕心裂肺的失 望的呼唤和亲情的期待。声泪俱下引出一板三眼的慢过门,一 个惊炸锤把杨景贤的情绪又推向了另一个孩提时纯真的情 景,妹妹向哥哥讲述了她心目中的哥哥,这里又采用无伴奏唱 出了四句“我要你……”“ 、我想你……”“ 、我求你……”“ 、我盼 你………”的婉转回荡的亲情。在这里“要”“ 、想”“ 、求”“ 、盼” 四个大腔句中,要求声情并茂,并充分体现妹妹对哥哥的美好 期盼,希望她的哥哥可以谨记父母之遗训“ ,有颗平常心、做个 平常人”,这段唱腔是打破了传统的腔句结构,也改变了旋律 的规范走向,但对人物的心理描绘和人物的情绪描绘,作了很 大程度的改革和创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声情并茂 的演唱时,对此情此景给予了充分的情绪的渲染,达到了很好 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岳阳市巴陵戏剧团) 责任编辑:晓芳
38
江苏民歌《孟姜女》与大型艺术歌曲《孟姜女》 (王 志 信 改 编)在我国广为流传,而其音乐特 征却存在着不同特色。
一、 基本曲调不同 民 歌《孟 姜 女》是 典 型 的 单 节 歌 样 式 ,是 启 、 承、转、合的结构。每段四句,落音为 2、5、6、5。歌 曲单一规整,曲调流畅委婉细腻,旋律基本为级进 的五声调式,富有江南民歌抒情优美的特点,让人 百听不厌。 艺术歌曲《孟姜女》经过改编后,成了变奏多 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第一段除了在原有的旋律 上略做了一些修饰外,基本保留了原来民歌的调 式结构。整个乐段用稍慢的速度,以缠绵平缓地节 奏诉说思念之情。乐段的转句以柔和暗淡的羽调 色彩出现,音调与色泽明亮的调式形成对比。旋律 进入中声区,落在不稳定音级羽音上,使整个乐段 曲变得柔和深情。这种调式的对比手法,在音乐色 彩上抒情性很强,含而不露,情深感人。 第二段的旋律是在第一段原始曲调的基础上 展开的,它以原有素材为基础变化而来。旋律的流 动性在这一段变得明显起来,使人听来耳目一新。 由于整体结构、色彩变化都保留着第一段的韵致, 只是在结尾处加了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拖腔,进一 步烘托了孟姜女期盼与丈夫相会,而又遥遥无期 的哀怨之情。 第三段经过间奏,由大调(G 微调)转为同主音 小调(f 羽调),音乐色彩变得更加悠远,旋律逐渐由 级进转到四度、五度的跳动,音乐起伏跌岩,如泣 如诉,在凄凉悲苦的歌声中流露出更加深切的思 念之情。随着孟姜女感情世界的不断深化,音乐情 绪也随之层层推进。在第三段的音乐中,作者借鉴 融会了我国戏曲板腔音乐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打 慢唱的摇板音乐,在一个全新的调性上再现节奏, 阔宽了孟姜女的主题音乐。伴奏以急速的十六分 音符进行,与哭天抢地的高亢拖腔形成鲜明对比, 呈现了孟姜女顶着漫天大雪,在刺骨的寒风中历 尽千辛万苦,千里寻夫的执着。加上音程的七度、 八度的大跳,渲染出悲壮的艺术氛围。 歌曲的结尾段运用了戏曲中常见的渐慢渐快 的垛板音乐,以逐渐紧密的节奏,连续的后半拍起 辗转推进,把歌曲推向高潮。结尾最后一句“只见 白骨满青山”以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歌唱,为孟 姜女悲惨的辛酸血泪史做了最为淋漓尽致地诉 说。 二、伴奏不同 民歌《孟姜女》在这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它使 用的伴奏乐器是三弦。对民歌《孟姜女》而言,用三 弦这种乐器进行伴奏是再恰当不过了,它一方面

音乐时空
《孟姜女》:江苏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比较
●潘冠泽
接近孟姜女故事的本身,另一方面其声音的粗闷干瘪 也有助于表达孟姜女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艺术歌曲《孟姜女》充分发挥和利用了钢琴宽广的 音域和富于戏剧性的表现能力,将孟姜女内心深处那 种悲怨的情绪放大,更加丰满的塑造了孟姜女的人物 性格,凸现了其内心世界。应该说,这是钢琴作为伴奏 乐器带来方便之处,作曲家也是恰当地利用了这一点 从而展现出一个现代人对于古代传说中人物命运的理 解。
通过比较可见,民歌《孟姜女》显得更加含蓄,这种 委婉的诉说虽然没有激烈的呐喊那么震人心魄,但它 却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那种外表柔弱,内心却十 分坚强的性格特征。艺术歌曲《孟姜女》则特别注意艺 术歌曲的表达情感方面的特殊性,通过较大规模的结 构表现较为复杂的情感内涵,通过表现力丰富的伴奏 乐器烘托人物富于戏剧性的情感变化。应该说,艺术歌 曲这种直接的表现方式,相对于民歌那种含蓄的表达 更容易被演唱者把握。
原曲主题的节奏拉长,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力度,使原曲 发展成一个二段体结构。就调试而言,改编曲孟姜女经 过 D 微清乐调式、D 微六声加变宫、D 羽清乐、F 微六 声加变宫四个不同的调式,不同调式的转换为进一步 表现孟姜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改编曲《孟姜女》基本上一个复二段曲式,相对于 原曲有较大篇幅的扩展,除了旋律上的变化之外,调式 上的变化成为改编曲增强艺术感染力一个重要的手 段。由于 a 和 a,使用的素材基本相同,在调式上也没有 太大的变化,只是从七声音阶转为六声音阶。至 B 段, 调式的转换仍然在在同主音系统之内。C 段由于音乐 发展的需要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曲式结构。F 微调式出现 以后,让人明显的感受到音乐语言上的变化,似乎预示 着孟姜女的命运将转变。此段中,音乐的张力明显加 强,钢琴伴奏通过右手和弦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进行 加上左手强烈的低音衬托,生动地反衬出孟姜女对前 路的迷惘和心境的凄凉。“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宋 地也暗”何等凄惨 ! 右手一连串的和弦六连音加上左 手沉重的低音,将全曲推向高潮,连续两次发出愤怒的 呐喊: “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只见白骨青山”。之 后, “无声更有声”,让听众有一个想象空间,在连续的 感情铺垫过后去回味孟姜女的悲剧命运。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成为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是由故事的演 变改编而成的。《孟姜女》从民歌到艺术歌曲的演绎,说 明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热爱着“孟姜女”,并用自己的音 乐方式来传颂和表达对爱情的理解。“孟姜女”具有广 泛的群众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
族特色所显示出来的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