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4山水画的意境
2020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共17张PPT)
解析:从“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可知理解有误)
7.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
_作__者__认__为__出__了__意__境__之__外__,__还__要__有__意__匠__。__意__匠__即__表___ _现__方__法__、__表__现__手__段__的__设__计__,__简__单__地__说__,__就__是__加__工___ _手__段__。__有__了__意__境__,__没__有__意__匠__,__意__境__也__就__落__了__空__。___
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
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
画要素,即意匠。
5.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 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 人。
解析:浮光掠影:形容印象不深刻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他茫然地挪进教室,盯着自己的作文纸,二十分钟的 时间如蛇一般悄然溜走,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举动了。 (把“举动”改为“行动”)
B.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了反腐力度,成效显著, 深受百姓欢迎。(在“加大”前加上“我们党”)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chóu chàng( 惆怅 ),使 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
(2)怎样才能获得yì jìng( 意境 )呢?我以为要深 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zhēn zhì( 真挚 )的思想感 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19张ppt)品质课件PPT
【李可染】(1907—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 弟子。72岁任中国美 术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画研究院院长。晚 年用笔趋于老辣。擅 长画山水、人物,尤 其擅长画牛
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 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 得体会。
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而后已,不亦远乎?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
修炼为根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 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 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 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 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 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 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引用杜甫诗句是为了说明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 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 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 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 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 ,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 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在本幅作品中,枯树站在江边,怪石嶙峋。大江 之上一支小船在寒江独钓。对岸一排排枝桠小树, 再远处出现茫茫大山,在大山之上又好像有皑皑白 雪,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道理论证)
学 学
诗
以 作
画 ,
致 悟
境 创
用 境
。
学以致用
作者对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要熟悉自己的写作对象,下笔以前,需要全面观 察,把握其精神实质。
学以致用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 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 画的。” 启示:写作不能照搬现实中的景、物、事。而应投入情 感,加以渲染,才会动人。
学以致用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 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写作应以情动人。假、大、空的文章读来必然味 同嚼蜡。
学以致用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 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写作应有独创性。名家文章,必然有其独特的视 角,或者体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习论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
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
例
二 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
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
有了灵魂。
学以致用
再观几幅名画,从景、境、情几个方面细细品味,用以下句式 谈谈画作带给你的美感体验。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课件新人教版
一、读一读:
灵魂(hún) 惆怅(chóu ) 掠影(lüè) 熟悉(shú) 柏树(bǎi) 宇宙(zhòu) 渲染(xuàn) 意匠(jiànɡ) 真挚(zhì) 碧空(bì) 遥望(yáo) 赋予(fù)
二、记一记:
1.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
2.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 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4.千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5.身临其境: 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研读文本
1.文中引用了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这种方法属 于什么论证?有何好处?
3.本文是如何阐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的?
本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了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论点。文章开篇直接亮出论 点,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了意境的重要性,然后引用古 诗文等实例说明了意境的妙处,最后描述了意境的产生及 其与意匠的关系。
4.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明论点,举两例说 明。
属于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 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 2.意境是如何产生与获得的? 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和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 情。意境的产生与思想感情有关,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 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获得新时代的意境,
最重要的有两条:(1)深刻认识对象的精神实质; (2)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的真挚感情。客 观现实的本质美,经过主观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 工,才能创造情景交融蕴含新意境的山水画。
14 山水画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初读 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抢答) 3.怎样获得“意境”?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 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再读 理解
1.作者论述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字词 积累
chóu chàng gài
惆怅 气概
xuàn 渲染
yǔ 赋予
kuí 夔门
jìng 意境
zhì 真挚 yí 颐和园
lín 身临其境
ǎi 暮霭 cǎn 惨淡
lüè
浮光掠影
字词 积累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 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 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研读 探究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 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 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 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 作有哪些启示?(思考探究三)
研读 探究
第3、4段 : (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 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 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 用。
处。--节选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完成《随堂检测》。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画作分析,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山水画美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山水画意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绘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难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画作图片等,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中国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5.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画的意境美及其价值。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
画 的 意
论述怎样获得“意境” (5---8)
境 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9---10)
理清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4段
1、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 的意境的概念?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 写情。”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 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Biblioteka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 开阔,构成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诗与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 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融合。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 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那么,在绘画中,意境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字词
惆怅(chóu c)hànɡ 气概( ɡài ) 真挚( zhì )
2、第九段的作用? 内容上:强调画画既要有意境,也要有意匠;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意境 的论述,引起下文对意匠的论述。
小结
结合上述分析,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作者首先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然后指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 情; 接着,作者围绕写情与写景,从长期观察、深刻 认识对象和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两个方 面来论述如何获得意境; 最后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
第二部分:5-8段
1、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2、第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 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 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暮霭( ǎi ) 渲染( xuàn ) 赋予( yǔ )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5张PPT)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 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了“写景就是写 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3.说说1~4段的论证思路。
由画山水引出“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列举李白和毛泽东的诗, 分别说明了xxxxx
C解析:“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 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 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 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 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4.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 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考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 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 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 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 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引出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最后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
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 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 -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 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 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 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 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 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 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 画牛。
教学重难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法学法: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 习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酿时,不难发 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 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的背后描摹 的山水画到底是何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 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
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
人的深厚的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
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
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
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
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
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 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 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 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 要说明。
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 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 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 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 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 “万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画理画法的角度,论述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本文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美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为学生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合作探讨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学PPT课件
板书设计
山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疑难探究
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是为更好地探讨山水画的意 境,诗词中也是写景与写情相结合,也很有意境,强调了要 长期观察事物,使作者的美学观念更有说服力。
主旨归纳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什么 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最后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 画的关键。让我们明白如何欣赏山水画,从而进一步 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力。
水
阐释什么是意境
学提 会高
画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的
意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欣欣 赏赏 意水
境
结 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境 平
课后作业
请完成《少年班》P54-P56对应习题
第四单元 审美情趣
14 山水画的意境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3 走近作者 5 整体感知 7 疑难探究 97 疑写难作探特究色 11 课后作业
2 新课导入 4 字词梳理 6 精读细研 8 主旨归纳 180 板主书旨设归计纳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 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2.学习文章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逐层阐述观 点的方法。(难点)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 画作,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吴冠中先生所写。
文章从山水画的历史入手,分析了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教材选择了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审美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理解意境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教学难点: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欣赏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画作等教学辅助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掌握意境创造的原理。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画作,分析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4.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水画,或者欣赏一幅山水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山水画的历史发展2.意境的创造原理3.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重点研讨
7.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首先:开篇点题,直接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的论述。
然后:接着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并通过 列举李白的诗和毛泽东的诗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了获得意境的方法——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并且把握客观事物的精神实质。
第一部分(1-4):点出“意境”的概念——景与情的结合。 第二部分(5-8):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三部分(9-10):补充论述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境” 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 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结构上: (1)点明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总领全文。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意境( jìng )
惆怅( chóu)
夔门( kuí)
浮光掠影( lüè)
真 zhì( 挚 )
fù( 赋 )予
chóng( 崇 )高
朝霞暮 ǎi( 霭 ) yí( 颐 )和园
身lín其境(临 ) xiōng有成竹( 胸 ) 朝朝mùmù(暮 暮 )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不重复 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一水一山、一古一 今。相互补充,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拓展延伸
李可染《万山红遍》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 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 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 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 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 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 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 “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 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笔记
一、分析山水画的意境 1. 以大自然为主题:山水画以写生大自然为主题,捕捉大自然中美妙多彩的风光。
2. 动态与宁静交融:山水画常以湖泊、山川、林木、雨雾作为具体内容,动态与宁静交融,使人有沉浸其中之感。
3. 情感的表达:山水画的笔墨即简即繁,不仅可以表达审美情趣,也能表达情感、意境,如“洗涤心灵”、“安宁之感”等。
4. 寓意的深远:山水画的寓意深远,如《荷塘月色》中,把无尽的欢乐、和谐、祥和等寓意隐藏于景物之中,即是张大射洛神画笔下那种和谐美好的意境。
二、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笔记 1.《青山绿水》:此画描绘的是四季相映成趣的景色,春林青青,夏草葱葱,秋树枯黄,冬雪白白,一幅优美的山水景色,又有“古往今来,江湖绵长”的寓意,即是美丽永存、历史绵延的意境。
2.《洛神赋图》:此画主要描绘了洛神赋中所描绘的江南景色,景物实在,色彩淡雅,上下左右,一草一木,都透着恬淡安宁的意境,而且有洗涤心灵的美好寓意。
3.《清明上河图》:此画描绘的是宋代汴河上游的景色,笔墨清新,细致入微,几何线条交织,构成了一幅繁华的城市景象,又蕴含着“祥和安宁”的意境。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意境yìjìng :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惆怅chóu chàng : 伤感,失意
3.真挚zhēn zhì: 真诚恳切。
4.渲染 xuàn rǎn : 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5.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jìng :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临:到、来。
6.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这里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7.朝朝暮暮zhāo zhāo mù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
暂的时间。
8.浮光掠影fúguāng lüèyǐng :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
1.阅读课文,理解意匠与意境的关系。
(重点)
2.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阐述方法。
(难点)
3.通过学习课文,增进对艺术的领悟。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人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
今天我们来听听著名画家李可染对山水画意境独到的看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字词积累
惆.怅(chóu chàng)夔.门(kuí)
真挚.(zhì)渲.染(xuàn)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主要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画山水还要有意匠。
2.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合作探究】
一、探究“意境”。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意境”?
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意境,即“什么是意境”和“怎样获得意境”。
2.什么是意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阐述意境?
(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正反对比论证: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与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画作是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难以打动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说明“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举例论证:列举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详尽详实地阐述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从而证明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3.怎样获得意境?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1)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2)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齐白石画虾、毛泽东作《沁园春·雪》、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描写松树、苏州的古柏、颐和园的富丽堂皇等详尽的事例说明深刻认识对象,对观察对象倾注强烈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对比论证: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从正面阐述了深入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是反面举例,说明不深刻认识对象是不可能创造意境的。
二、探究“意匠”。
1.什么是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2.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意匠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列举齐白石的印章,说明他的画讲究意匠。
道理论证:引用杜甫诗作,论证了表现方法、表现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三、探究语言。
1.欣赏下列语言的妙处。
(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比喻。
将意境比作山水画的灵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山水画的关键是意境。
(2)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诗中送别的场景,说明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
(3)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棵倒地的古柏宏伟的气势和磅礴的力量,说明画家观察事物,观其精神实质,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营造出独特意境。
2.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还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列举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沁园春·雪》等人们熟悉的古诗词、熟语,并加以阐释,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观点,增加读者的认同感。
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板书设计】
【知识拓展】
1.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赏析。
2.课外找几幅山水名作进行欣赏,与同学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