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38566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49.png)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科学精神强调对客观事实和真理的理智性追求,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主观需要和价值的情感性关怀。事实上,人类对真理的追求,离不开激情、需要、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而对人的需要和价值的真正关怀,须有科学理性的支持。科学与人文、求真与求善,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但又相互渗透,须以辩证的理解.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真理与价值的相互贯通,为二者的相互过渡提供了可能性。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化的发展,是朝着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的,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正确认识,就会提出和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反过来讲,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势必引起对制约实际效益的客观条件和规律的探索。从价值走向真理,是实践和认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61a2ef2998fcc22bcd10d55.png)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 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 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 辩证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面临“是不是”
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判断、知
识、理论等。真理同它所反应、认识的客 观对象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应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不同人对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有所不同,但是对于 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
02
二者互相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 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关系: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思维的至 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 的表现。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关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 种属性。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真理与价值
1 2 3 4
真理的客观性、绝 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 统一 结束
CONTENT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 相对性
对真理的定义
客观唯心主义
“真理是某种超验的、 永恒的‘理念’” ——柏拉图 “真理是‘绝对理念’ 的自我实现”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观念与主体感觉 相符合” ——休谟 “真理存在于观念 之中” ——贝克莱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马原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马原](https://img.taocdn.com/s3/m/e3008fe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a.png)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与价值是密切相关且相互依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价值则是主观评价的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存在是客观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价值则是主体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和利益的要求对客观现实进行评价和判断的结果。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的存在离不开价值的指导。
真理的认识和表达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表达。
而实践的目的和动力又是由人们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
因此,真理的存在离不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
其次,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真理。
人们在实践中追求某种价值目标,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和规律性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和方式方法。
只有通过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分析和把握,才能实现人们的价值目标。
因此,真理对于实现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必然的需要。
最后,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真理的价值性和价值的真理性之中。
真理的价值性指的是真理的认识和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价值的真理性指的是真理的判定和评价要根据客观实际的规律和要求,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真理的价值性和价值的真理性相结合,真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人们追求真理、实现社会发展提供
指导。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1babb3eeefdc8d376ee32ae.png)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2b76a1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2.png)
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
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1)真理能指导社会课堂教学,顺利的改建世界,以课堂教学成果满足用户人的须要,
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备再重新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人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融合出来,通过一定的自我
调节去化解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同时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首先,顺利的课堂教学必然就
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顺利的课堂教学都必然就是既遵从真理尺度,又合
乎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出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构成和同时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
真理又必然就是具备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活动中就是相互制约、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鼓励、相互融合、相互
过渡阶段去同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内容的历史的统一。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9321d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9.png)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引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价值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而价值则是主观思维和行为的目标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相对于特定条件下的客观规律。
3.真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真理是不同的。
2.真理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民群众的价值观1.人民群众是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2.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应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1.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价值观。
2.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追求人类共同体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与价值的统一1.真理和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真理指导价值实践,价值实践验证真理。
真理对价值的指导作用1.真理为人们认识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武器。
2.真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人类价值。
价值对真理的实践验证1.价值实践是对真理的最终验证和肯定。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验证真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矛盾与统一1.真理和价值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又存在着矛盾性。
2.真理反映了客观规律,而价值是主观行为的目标。
3.通过辩证思维,可以统一马原真理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价值实践的指导和基础,价值实践是真理的验证和升华。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真理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
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53ae9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c.png)
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真理与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伦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
在考察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二者割裂开来,而应该以辩证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真理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
真理是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和期望。
在我们对事物进行评价和期望的过程中,需要基于真理的认识,即我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形成合理的价值观。
反过来,人们的价值观又会影响他们对真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从而对真理的把握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真理与价值是相互约束的。
真理对于我们的认识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它是我们认识事物和判断价值的基础。
然而,真理并不是唯一标准,价值也会对我们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影响。
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念、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其对真理的评价和接受产生影响。
因此,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客观事实和个体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和平衡。
最后,真理与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辩证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对价值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展。
价值观也是不断演变和更新的,它会受到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和价值之间相互作用和推动,最终形成新的认识和价值观。
总之,真理与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对待真理和价值时,既要基于真理的认识来评价和判断,也要考虑个体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对其的影响。
只有在辩证的思考和分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46e61b0a417866fb94a8e0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论述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
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
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原第三章之真理与价值
![马原第三章之真理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25feac9ad51f01dc281f14f.png)
马原第三章之真理与价值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真理与价值考点14 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含义: 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观真理论: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有两种典型表现: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它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考点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1)任何真理都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类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点拨: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以及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马原论述题
![马原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097bc5240c844769eaee86.png)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举例说明。
(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知道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举例: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看当前我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创新发展)。
(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高创新能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故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批判精神,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的先导。
其内在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4)马克思是革命的,批判的,提高创新能力也是其内在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1.为什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规律的,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物质的规律性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与改造世界。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正确的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规律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日常的实践中。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afdbeff0722192e4436f6c6.png)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27
价值的特性
2、主体性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 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无价值
有价值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 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案例分析:袁世凯对药物的错误的价值认识。袁世凯生前 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和肾脏病。他不信西医、迷信人参 、鹿茸等昂贵的补药。平时无论是坐车外出,还是居家,总是口 中嚼着人参片,喝着鹿茸汤,后来死于冠心病和尿毒症。专家指 出,乱用人参、鹿茸等药物对于心血管病和肾病无疑是火上浇油 、雪上加霜,只会加速其疾病的恶化。这表明,袁世凯对于药物 的价值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关于自己的疾病和人参、鹿茸
近的诺拉镇。
渺小20的21一/4/7部分,地球只不过是无限马宇原宙真理中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9
一粒小小的尘埃。
地心说
日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10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22
逻辑证明可作为实践标准的补充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梨含有维生素
鸭嘴兽是胎生的
哺乳
卵生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17fabd3ad51f01dc281f121.png)
浅析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从而有效的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而真理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客观规律之中,哲学家康德说过“真理乃知识与对象一致”,意思是说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认识中的正确反映。
大家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真理真理是表示主客观统一的概念,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是观念的把握了的客观事实。
真理往往具有以下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
三、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三个方面: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其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价值的含义,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
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三大类。
物质价值是指所有能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客体的价值;精神价值是指所有能满足主体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客体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
价值的特性: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价值的构成因素的客观性上。
二、价值的主体性,一方面是指价值是一个主体的自觉追求和创造的活动及其过程,这种活动体现了主体的属性和功能的特征;另一方面是指价值的特性直接与主体的特性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和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ba2b8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7.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工程项目管理自考本科试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72c50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3.png)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凡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生活动的两大目标;
2、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道就是一致的,凡存有真理的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
不该与真理背道而驰;
3、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
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
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4、只有通过恰当充分反映对象并无声地改建对象以满足用户人的须要才就是真正有
价值的,甚至就是最低价值,就可以同时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关系:
1、人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融合出来,通过一定
得自我调节去化解真理和价值的冲突;
2、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上,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共同富裕的基本体现。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a189dd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3.png)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的关系。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而价值是人们主观评价事物的标准。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首先,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真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它不随主观意志的改变而改变。
事物的真正本质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由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
其次,价值是人们主观评价事物的标准。
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人类社会是一个评价社会,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方向。
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体系。
价值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一种思想反映。
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的统一。
最后,真理和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真理和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归宿。
真理是指导价值的根据,价值是实现真理的手段。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认识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
价值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价值是人们主观评价事物的标准。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只有正确处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7bbb56d07c1cfad6195fa77f.png)
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篇一: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
◆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具有多维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关于真理与价值的材料分析题与答案
![关于真理与价值的材料分析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da6e1aeefdc8d377ee322b.png)
一、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
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洛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答:(1)材料1、2中的观点主要倾向于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人类已有的认知,以真观念为标准,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认识论;材料三的观点则倾向于唯心说的认识论,认为判断真理的标准是是人类的经验集合。
(2)这三种观点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对真理标准的不准确认知。
材料1与2的错误在于:①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条件是放弃世俗的东西获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对真理标准的重新确定即真观念。
他首先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把知识分为传闻的知识,经验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直观的知识四种,并认为直观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即真观念。
②在于把呈现在古代的直观和经验世界中的“意见”提升到“知识”的水平。
这种认识论的确是有较大的缺陷的。
它把自然界,尤其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人与物解读为一种数学符号式的东西,这种把客观对象演变为认识对象的过程,由于没有解释社会生活中的对象被符号化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没能把认识论建立在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因而必然呈现出与人的生活世界和直观世界相脱离的特征;同时,由于它不认为解释者自身也处在它所解释的对象之中,因而的确无法面对海德格尔所说的理论的“欺瞒”和“理论的总主宰”的问题。
而材料三的错误在于:波格丹洛夫在真理观上坚持主观真理论,反对客观真理论。
他说“马克思主义包括对任何真理的绝对客观性的否定,对任何永恒真理的否定”。
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的一致起来的、社会的协调起来的经验。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42833231126edb6f1a104e.png)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
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
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
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
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
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
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
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
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
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
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
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
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
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尺度,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
这种尺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来说应当如此的世界。
这种由人的本性和需要决定的尺度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尺度。
人的内在尺度即不是由狭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需要所设定的,也不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所任意设定的,而是由人的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变化的具体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
人的任何需要都要同人的社会本性相联系,相适应。
因此,由人的社会性本性和需要所决定的内在尺度,也是客观的。
这种客观性,体现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
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二者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
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
真理与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现,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在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二、真理与价值相互联系(一)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真理作为主观同客观的符合,是指经过主体的分析、选择、抽取、舍象,在本质层次上所达到的同对象的能动的符合。
人类探寻真理的活动是以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的,作真为这一活动的结果,理不是盲目地罗列对象的所有方面,而是按照社会实践所要求的方向揭示对象的客观本质。
人的社会实践要求,本身就包含着人的需要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也就意味着在科学认识即真理中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因素。
一切以探讨真理为目的的科学,本质上都是以人类及其客观需要为前提的,并把这一前提包含在自己的理论成果中。
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中包含有价值的因素,并没有贬低真理,更不是把客观真理主观化。
相反,只有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才能真正理解真理为什么能够向实践转化,真理何以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环节。
更为重要的是,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例如对所谓人权的认识,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这是因为人权的内容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的社会实践和客观的现实关系所规定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有着普遍的本质和共同的规律,在这种前提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总会有某些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利害关系,因而在人权问题是自然会形成一些共识,提出某种共同的标准,所以人权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
这应当说是对人权的真理性认识。
这种普遍性和共同性也就是人权所包含的超越阶级关系而符合人类的需要和利益的普遍价值和共同价值。
[10]这可以说,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生活和实践教育了人们,使人们懂得了真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人类世代不惜代价地去追求真理,这是真理具有价值的鲜明表现。
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有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功利性原则,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主观的要求上,而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成功体现出来。
而凡是取得成功的活动,必然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遵循和利用了事物的某种客观本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中总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成分,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
但是,必须注意,所谓价值中包含真理的因素,仅仅指的是那些客观实现了的价值,而不是说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中都包含有真理的因素。
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节之间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又是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因此,实践既包含了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了价值的要求。
只有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凝固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所达到的相对的统一。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所认识的真理是具体的,所提出的价值要求以及价值所能实现的程度、范围也是具体的,由此决定,真理和价值的每一个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实践推动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辩证转化,实践的发展也给人的客观需要增添新的要求和内容。
当实践向前推移后,无论是新的科学真理的发现,还是新的客观需求的形成,都会促使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出现矛盾,从而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中打破二者间原有的平衡,建立起新的平衡。
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人类实践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真理与价值矛盾运动的历史。
人们一方面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去追求价值,追求物对人的有用性;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探求更加完善的真理,促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实践才得以向前发展,人类不断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主体与客体、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尺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与认识活动中的对立统一,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这一结论是反对一切把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作主观化、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解的结论的。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论,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是它的一大特色。
这就是它的那个核心命题:“有用就是真理”。
詹姆斯说:“你可以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也可以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的”完全等同起来,无视真理与价值的原则区别,把真理归结为价值,用人的内在尺度去消融物的尺度。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实用主义的这种统一观,是以否认对象的客观存在、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认人的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为基础的。
它把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的兴趣、情感和意志,也把真理归结为主观经验形式,完全否认其客观内容。
在实用主义者眼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受人的主观经验操纵的、仅仅作为信念的效果而存在的统一。
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则是“无聊的”假设,从而被置之度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实用主义的统一观,实质上是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形式。
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
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代表,更确切地说,科学信仰的理论信仰典型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实践信仰典型形式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其实质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科学与真理在本性上是相通的,为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真理性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其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其次,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确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
它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了合理推论;它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与时俱进,决不使基本结论成为僵化的教条。
再次,在于它以经济学为实证支撑,以辩证法为哲学指导和概括的历史观科学地证明了共产主义信仰。
马克思用经济学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经济学证明本身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证明首先和主要地是经济学和历史的证明,然后才是哲学对这种证明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科学性还在于“它十分完备而严整”,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生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证明主要体现为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一方面是在这种信仰的鼓舞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这种运动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功,都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明。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对于全面、正确地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