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导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何德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相对于体育场中的小蚂蚁),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提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2.学生阅读课本P54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1).核外电子的运动有没有固定的轨道(2).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什么](3).核外电子是在什么地方运动的(4).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5).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有几层(6).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几个3.师生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把图3-1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5.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6.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7.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电子层分布规律、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通电时会发光,如霓虹灯?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3.回顾之前学过的分子、原子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氢(H)、碳(C)、氧(O)、铁(Fe)。通过此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以下元素的信息,计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解释计算过程:氮(N,原子序数7)、氯(Cl,原子序数17)、钙(Ca,原子序数20)。此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意义。
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原子的电子层分布会有规律?这个规律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子层分布规律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每位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例如,电视屏幕为什么会显示彩色?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师生互动,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要求字迹清晰,答案准确,步骤详细。
-实践作业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分工明确,作品美观实用。
-思考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具有科学性。
-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2.电子排布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奥布恩规则。
3.元素周期表的记忆和使用,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教学设想:
1.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模型、动画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电子排布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根据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

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

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

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通过模型展示等方法,会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2)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3.理解原子核的电荷性质和质量性质4.学习利用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标识元素5.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2.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3.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样品在质量上会有差异?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学习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步骤一:观察实验展示一个放大的氢原子核模型,让学生观察其中包括的粒子。

解释模型中粒子的名称和特征:质子(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无电荷,质量为1),电子(负电荷,质量可忽略)。

步骤二: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通过板书或投影,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绕核外运动。

步骤三:讨论原子核的电荷性质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原子核具有何种电荷性质?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

步骤四:讨论原子核的质量性质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什么决定?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等吗?3. 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步骤一:引入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概念解释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演示标识元素的方法通过实际元素的例子,演示如何利用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来标识元素。

步骤三:练习提供一些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的数据,要求学生尝试利用这些数据标识元素。

4. 学习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步骤一:定义同位素解释同位素的概念:相同原子序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步骤二:讨论同位素的应用引导学生讨论同位素的应用,如放射医学、碳14测年等。

步骤三:实例分析提供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分析同位素如何在该应用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原子序数、质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子、中子的组成和性质。
2.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概念,认识核反应中能量的释放与吸收。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结构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结构、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3.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识。
4.通过对核能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等。本课时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的结合能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环节三、认识离子的形成
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
能力。

环节四、探究原子质量与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环节五、课堂小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问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的?”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在总结中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我会指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首先,我会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电子等。接着,我会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包括原子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裂变等。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案例,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重点是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难点是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3.答疑解难: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3.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的重要性。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离子和离子的形成过程。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思考作业和预习作业需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质组成知识,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新课:在学生初步了解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原子结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等知识。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课标分析(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离子。

知道可以用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2)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3)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认识和创造物质的重要意义,发展科学探究的好奇心、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道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特点,前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

知道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认识离子的概念。

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分析比较,认识物质的粒子性。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难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设计[课前热身]回顾旧知[创设情境]《电子的自白》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和我的小伙伴在原子里围绕原子核飞速的运动。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高速运动的电子,没有一个在途中耍“孩子脾气”,和别的电子相撞。

原来,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地”里自由的奔跑!播放视频:核外电子运动模拟视频一、原子结构示意图任务一:自主学习看P66图3-11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意义。

随机展示。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任务布置]阅读教材P66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1)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离核远近的依据?(2)原子中,离核最近是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离核最远的是最外层,最外层上电子数不超过几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呢?)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形成对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认知。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案

第15课时课题2:原子的结构(2)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与原子”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本节课内容包括离子形成以及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共两部分内容。

学生在学习课题1时,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

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同时,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是化学中第一次涉及到计算内容,为后续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铺垫,因此本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过,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素养目标(即教学与评价目标)素养目标包含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目标的条目之间建议为一一对应关系,评价目标是“诊断和发展”相应的教学目标的。

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角度设定,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描述,每个维度写1点,不要太多。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诊断与发展知识学习的探究发现水平,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诊断与发展”知识结构水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诊断与发展”价值水平(可从三个方面描述:学科价值、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常见阴阳离子的符号;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能根据定义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知识与技能)2.能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构建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到原子与离子的区别;理解原子的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相对原子质量在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3.通过氯化钠形成物质的过程,认识物质结构的奥秘,知道化学式书写的规范性与含义,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正确规范的表达形式。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2.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理解原子的量子化轨道,以及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规律。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动画、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亲手触摸和观察原子结构,以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例如: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有何规律?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1.利用PPT展示原子的核式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能量级上的运动。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模型构建,加深对原子内部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的认识。
3.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原子的量子化轨道,引导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内部的排布规律。
4.分析原子的稳定性与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有关原子结构的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动画、模型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原子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他们相互指出在原子结构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导学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导学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过程学习流程自学:自信让我主动!基础达标:一、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如何排布的?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小圈表示______,圈内的数字表示______,弧线表示______,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_____,8表示第___层的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是___三、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还呈电中性吗?我的疑惑:检学:成功让我自豪!(考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3、离子的形成。

)一、基础达标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是()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A 、B 、C 、D 、3、根据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4、下列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二、能力提升1、现有H 、O 、H +、O 2—、H2、O 2、OH —、H 2O 八种粒子,试用这些粒子的符号填空。

(1)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2)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水变成水蒸气__________没有变化; (4)电解水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___; (5)不带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__;(6)质子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请根据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找出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④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等。

例如,氢气的构成粒子是,汞的构成粒子是,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和。

2、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电子,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个电子(氦有个电子),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作者:————————————————————————————————日期:
江源区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集备学校:白山市十七中主备教师李航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集备教师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行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科学分析和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离子的行成
教法讲授法学法指导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二次备课
们知道原子是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很小,如果把一个原子比成操场的话,那原子核就相当于操场中心的一个蚂蚁,那核外的电子是怎么样和原子核构成原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观看课件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模拟动画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分层运动的,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运动时最多能分为七层,如果把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用平面图表示出来的话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引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练习: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下图所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有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

过渡:不同的原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不一样,那核外电子在运动时又遵循什么规律呢?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观察部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得出结论:(1)第一层最多排两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电子先排满第一层,再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

提问:稀有气体包括哪些?
过渡:稀有气体也叫惰性气体,之所以称之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化
学性质稳定,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那我们结合一下刚才看过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看看稀有气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稀有气体除氦以外最外层电子数都是八个,排满了,所以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我们也把最外层电子数是8(2)个的核外电子排布称之为相对稳定结构。

讨论:结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回答:
1、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是什么?
2、化学反应中,它们怎样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归纳其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中哪一部分?学生得出结论: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等于四个,
易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如果是钠原子和氯原子要怎样达
到相对稳定结构呢?
4、离子: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核电荷数
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带正电,
叫阳离子,氯离子得到一个电子
带负电,叫阴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
子。

+1128+172817钠原子
(Na )
氯原子(Cl )+11
28钠离子
(Na +)+17288氯离子(Cl -)失1个电子得1个电子
NaCl
氯化钠
练习:下列关于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B、原子都是不稳定结构,而离子都是稳定结构。

C、分子、原子、离子都总在不断运动。

D、原子和离子之间不可以相互转化。

过渡:我们都知道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但是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看一些原子的真实质量是多少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993千克
即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65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9288千克
即9.288×10-26千克
原子的真实质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怎么办呢?引出
5、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讲解:(1)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

(2) 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越大。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提问:阅读书中表3-2,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质子和中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都约为1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练习: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6g
B、16
C、2.657×10-26kg
D、16kg
2、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核反应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9的超重元素原子,该原子内质子数为,中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

小结:请学生小结,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书设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三、离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
课后
反思
+1128+172817钠原子
(Na )
氯原子(Cl )+11
28钠离子
(Na +)+17288氯离子(Cl -)失1个电子得1个电子
NaCl
氯化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