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优选)孔子弟子颜回

(优选)孔子弟子颜回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
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1孔子之大弟子颜回
颜回生平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 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 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 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 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
1孔子之大弟子颜回
<论语> 而自己却只能是老师讲了一步,他只能知道两步而已.由此可见,子 贡是一个很坦诚也很谦虚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则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 全面认识自己,又能很好地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现 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很少注视自己,一双眼睛紧盯着别人,自以为自 己比别人都高明.实际上,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这样的做法是可悲的.
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 国公
,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 圣庙”.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
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 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 兴。
1孔子之大弟子颜回
<论语> 仁德是有境界的,树立志向是修养的第一步.孔子将立志分为树立个 人理想和树立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其个人理想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 人;社会理想则是追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并且他对弟子们关于志向的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二——颜回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二——颜回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二——颜回传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颜回像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颜回终生所向往的就是能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好学颜回非常好学,不仅向老师学习知识,还学习孔子的为人。

孔子很赞赏颜回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够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其他学生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偶尔想起来而已。

”孔子把颜回作为最优秀的学生。

可是颜回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学的是老师的真才实学,他常常感叹:“老师的学识,我越仰视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其深,看着似乎伸手可及,其实却难以达到。

老师循循善诱,教我读文献、学知识,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我欲罢不能,虽然我已用尽我的才力,却依然无法完全掌握老师那渊博的学识。

”颜回塑像孔子对颜回有问必答、呵护有加。

当颜回问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说:“要用夏代的历法,坐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音乐就演奏韶乐和舞乐。

要禁绝郑国的乐曲,远小人,因为郑乐淫秽,小人危险。

”当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时,孔子总是牵挂着这位得意门生。

有一次,孔子一行在匡地被人围困,颜回掉了队,孔子急坏了。

待颜回赶到时,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

”颜回说:“老师在,我怎么敢先死呢?”孔子因而曾感叹:“颜渊大约也不是能助我的弟子,他对于我说的话无所不悦。

颜回(颜渊)简介(孔子学生)

颜回(颜渊)简介(孔子学生)

颜回(颜渊)简介(孔子学生)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陋巷简居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陪臣” 即臣之臣。

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

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拥立庶子叔孙诺。

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

” (《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

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阳虎专政,并把持了鲁国国政。

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

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

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

季平子死,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

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

七十二贤颜回的传奇一生

七十二贤颜回的传奇一生

七十二贤颜回的传奇一生颜回,字子渊,后世尊称其为复圣,七十二贤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颜回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颜回的一生颜回,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字子渊,又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是所有弟子中孔子评价最高的弟子,不仅仅称赞颜回“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的文人和统治者也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生前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潦倒,死后却荣宠万千,不禁让人感叹。

颜回,十四岁的时候拜孔子为师,入门开始学习,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汉代之后被列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首,在祭祀孔子的时候颜回配享。

颜回在孔子处学习了六年,学业就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但是出于对孔子的崇拜,也出于“好学”,颜回一直追随着孔子。

在其学业完成之后,公元前503年颜回十九岁,已经到了应该婚配的年龄了,于是经过媒人的牵线,颜回要去宋国求娶戴氏,所以颜回西游到了卫国,通过卫国再到宋国去娶亲,二十岁的时候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下儿子颜歆。

颜回在成家之后仍然追随着孔子,公元前497年,颜回跟着孔子去周游列国,寻找自己的学说可以实现的国度,但是在那个刀光剑影战乱纷纷的年代,孔子的学说不能被接受,所以孔子的宣传虽然使得其思想为世人所知,但是却不能被当权者接纳施行。

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很多弟子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只有颜回坚定的相信老师的学说。

孔子喟叹:“有是哉,颜氏之子!”可见对颜回是非常欣赏的。

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并没有找到能够实现孔子政治理想的地方,公元前483年,颜回跟随孔子回到鲁国,为了能够有些收入养家,颜回开堂讲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流派,这便是颜氏之儒,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派。

颜回攫其甑颜回一生都在追随着孔子,甚至可以说对孔子是亦步亦趋,孔子对其的评价非常高,屡次说“贤哉回也!”汉代之后,颜回被尊为七十二贤之首,在祭祀孔子的时候颜回配享,可见颜回的地位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中既没有任何政绩,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著作,甚至死后连下葬的资费都没有,之所以能够称于世是因为其高贵的品德。

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

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颜回,原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

他出身于齐国贵族家庭,从小聪慧过人,对孔子的学说颇有心得。

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渐渐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儒家学者,被誉为“颜渊圣人”。

颜回年轻时,曾经在一次与孔子的对话中问道,“孔子之道,可谓至善至美至圣矣,然而弟子却很难做到。

”孔子听后微笑道,“你若能够一心向善,虚怀若谷,就能够做到。

”颜回心领神会,从此更加励志向学。

在孔子逝世后,颜回继承了孔子的学业,成为儒家学说的传承者。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在为政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据史书记载,颜回在为政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才能。

他曾在齐国任官,以其清廉正直、公正无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的治理下,齐国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百姓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颜回的政绩被后人称颂不已,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杰出代表。

除了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颜回在修身养性方面也是一位榜样。

他勤奋好学,不断钻研经典,修身养性,力求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他常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颜回的一生,可谓是儒家学说的典范。

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总而言之,颜回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杰出代表。

他的故事将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颜回 简介

颜回 简介

颜回简介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

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

《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颜回以舜为志。

颜回的人物评传

颜回的人物评传

颜回的人物评传孔子得意弟子——颜回个人简介颜回,字子渊,亦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宁阳县),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据说他因病早死。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意思是说:“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而且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

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人生三个阶段回顾颜回一生,将其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颜回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

而后他继续跟随孔子,二十一岁生子颜歆,当其子颜歆五岁时,他还是孔子的弟子。

颜回人生的第二阶段,他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直至他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时,才结束了他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颜回人生的第三阶段,颜氏之儒的形成。

重归鲁国后,颜回未入仕为官,已年近不惑的他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

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

古代圣贤的故事--颜回

古代圣贤的故事--颜回

古代圣贤的故事-颜回颜回(前521年-前491年),字子渊,一作颜渊,又称颜子,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称複圣,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孔门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门弟子中德行修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别的尊重。

颜回二十九岁,头髮全白了,三十一岁就死去,孔子哭颜回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便一天天地亲近起来,大家更加和睦。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资料来源:石工坊雕刻)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悲痛,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

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

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应该严以待人。

他与孔子谈论志向时,曾说我无伐善,无施劳(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长处,有功劳,也不夸耀)。

颜渊家境贫困,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群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精神为后世传为佳话。

颜渊有才无寿,英年早逝,孔子对此非常难过,发出“天丧予?”的感歎。

颜庙本称複圣庙,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为兖公,建有专祠奉祀。

金代,曲阜颜子庙在鲁国故城东北角。

元泰定三年因旧庙残毁,迁于陋巷故址重建,明正德二年大修,奠定了现存规模。

庙占地36亩,东西三路佈局,前后五进庭院。

现存元、明、清建筑25座,金至清碑刻53块。

颜子庙原为颜子故居旧址,有陋巷井、宋代始建的乐亭。

正殿複圣殿供奉颜子塑像,两庑从礼颜乐名人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颜杲卿等。

西路奉礼颜回之父颜路,主殿礼国公殿为元代建筑。

历代追封追諡。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諡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複圣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回生平简介
颜回
中文名称:颜回
又名:复圣字子渊颜叔颜渊颜生
性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公元前523~前490
相关人物:唐太宗唐玄宗孔子宋真宗
生平简介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

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

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

”孔子听生很高兴。

同行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
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前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

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

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

”孔子听生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