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_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对于考试⽽⾔,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点点。
⽆忧考⽹为您提供⾼考语⽂⽂⾔⽂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家喜欢!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海) (2)⼩知不及⼤知(通“智”,智慧) (3)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后反(通“⼜”;通“返”,往返) (5)⽽徵⼀国(通“耐”,能) (6)御六⽓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饱之状今义: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匹之 古义:⼀般⼈今义:多数⼈,⼤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草⽊今义:头发 (5)⼩年不及⼤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词多义 (1辩此⼩⼤之辩也(通“辨”,区别) ⽽御六⽓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何知(动词,知道) ⼩知不及⼤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息者也(名词,⽓息,这⾥指风) ⽣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息) 4.词类活⽤ (1)名词⽤作动词。
⽽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南为(往南飞) (2)使动⽤法。
德合⼀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徵⼀国者(使……信任) 三、⽂⾔句式 1.判断句 (1)此⼩⼤之辩也(“也”表⽰判断语⽓)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语⽓)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语⽓)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宋荣⼦)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 (3)众⼈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匹之,(众⼈)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南为(奚以为,表⽰疑问语⽓)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疑问语⽓) (3)彼且奚适也(“奚”,表⽰疑问语⽓) 4.倒装句 (1)⽽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考语⽂⽂⾔⽂知识点总结归纳⼆ 【例2】母徐⾐其⼥⾐,袖利刃⾏向池呼鱼。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的文言文知识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 登高而招(4) 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 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兼词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1.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古代标准音读音规律等。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语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并列句、偏正结构、倒装句、状语从句等。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4. 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引用: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和引用,如《左传》、《史记》等经典文献中的名言警句,了解其背景和含义。
5. 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和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基本的词汇量,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6. 文言文篇章结构和逻辑思维:文言文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起承转合、结构严密、逻辑严谨等特点,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转换。
7. 名篇阅读和评论:熟练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名篇,如《论语》、《孟子》、《史记》等,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8. 文言文的应用写作: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如写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等,增加写作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具体的考纲和考题还需要以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具体要求为准。
建议再详细了解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第 1 页共 1 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一、字音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二、重点实词: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合适)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顿,此处是雨停顿)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三、文言现象1、隔离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防止接触2、直走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构造的参过失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亮堂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篇2: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才能层级如下:(一)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阐述类文本。
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阐述类文体的根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4(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清单一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
常用作谦辞。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部,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北面古义:面朝北(称臣)。
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古义:便,就;利,吉利。
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4.便宜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②方便。
读biàn yí。
今义:物品价格低。
读p ián yi。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②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6.不避古义:不次于,不少于。
今义:不躲开。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7.不过古义:不超过。
今义:转折连词。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8.不好古义:不美。
今义:坏。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9.不行古义:不去,没有成行。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古义:刚刚开始。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2.春秋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③书名。
今义:①春季、秋季。
②时代名称。
①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13.从而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推荐文档.doc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作”生。
1.:到,去。
2.:①鼓励,励 ; ②受到鼓励、励。
3.:考核、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巡行 ; 考察,核,明。
6.游:①游玩,游 ;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 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 ; 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 . 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 . 害:嫉妒。
12.:①听,听 ; 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③ 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 ? 其就是“”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
13.折:指斥,指,斥。
14.:①,怪;②,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假托,假。
17.:作人 ; 抵押。
18.次:①扎(用于); ②住宿,停留 ( 用于个人 ) 。
19.:( 品或税 ) ——由“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触犯;②,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按照官行、他官 ( 官 ) 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宰,主持,相,佐。
(2)御史大夫:其力次丞相。
(3)六部:吏、、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六部最高行政官。
(7)太尉:事首。
(8)郎中:尚属下部。
(9)宦官:廷内侍,又称太。
(10)侍郎侍中:廷侍。
(11)校尉:代事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侍。
(13)太史:史,管文收。
(14)国子: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唐代官。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共8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三语文文言文精选知识点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而至六合(履,登上)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篇2: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一、词类活用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二、特殊句式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三、重点实词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全一1、《祖国山川颂》: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方式。
2、《长江三峡》:全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壮丽的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
写作技巧:写景有序,层次分明;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来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
3、《肖邦故园》:作者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4、《发现》:抒发了诗人对看到的满目疮痍的国家和极度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极端苦闷和悲愤的思想感情。
5、《北方》: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片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6、《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又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己热爱、奉献、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7、《祖国土》:这是阿赫马托娃1961年的作品。
诗人受到了_家破人亡,国家也在极权主义的统治之下,诗人有着满腔的悲愤。
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8、《离_: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9、《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写于特定时代,特定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的真挚的感情。
10、《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26。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28.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寡人之于国也》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17.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跑;今:行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劝学》19.金就砺则利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检查;今:探;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鸿门宴》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兰亭集序》30.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31.向之所欣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归去来兮辞》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常见实词归类《烛之武退秦师》①及郡下,(守,i舶口此(陈述)说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③不辞劳苦 (推托)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勾践灭吴》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复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①自杀未遂 (成功)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于是,就)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邹忌讽齐王纳谏》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①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④王曰:“善。
”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搀杂)《触龙说赵太后》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18.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③老臣*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季氏将伐颛臾》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1111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24 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②过犹不及 (超过)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寡人之于国也》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26.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1212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兵②穷早黩武 (战争)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劝学》,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31.绝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1313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35.闻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过秦论》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制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1414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没有)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固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失、丢失)40·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③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读duo,计算)41.度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越过)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揣度)《鸿门宴》1515①万事如意 (顺、随)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