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
范畴直观与形式显示_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前期现象学方法的异同_尹兆坤
了范畴直观类型的划分,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 第 一卷第二版序言中明确了对观念直观或范畴直观的 ,“它们 ( 观念) 之间具有根本性的差异,与它 划分
③ 这也 ” 们相应的观念直观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差异。
是胡塞尔在多处文本中提到的,一般化与形式化的 区别 ④。这两种范畴直观的类型,胡塞尔在 《逻辑 研究》 中已经做了区分。 下面我们 在 《逻 辑 研 究 》 的语境中探究一下这两种范畴直观情况。 , “我 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第二版序言中谈到 始终还相信,关于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 ’ 的一章 连同前一章准备性的阐述为从现象学上澄清 逻辑 明
* 尹兆坤* *
【摘要】 胡塞尔 《逻辑研究》 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 , 《逻辑研究 》 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 要内容; 本文要证明: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 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 塞尔现象学。 【关键词】 范畴直观; 本质直观; 形式显示 中图分类号: B81 - 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60 ( 2013 ) 01 - 0080 - 06
第六章,而关键性的问题则在于对逻辑明见性的澄清。 第六研究处理的问题是认识问题,在此处认识 是作为充实的综合,对于充实行为的描述便至关重 要。符号行为是单纯意指行为,而直观则具有充实 的功能。只有通过直观行为才能达到对意指行为的 , “完整的和全部的意 充实。而充实行为的理想便是 向都达到了充实,也就是说,不是得到了中间的和
设定; 在第二版中他直接将现象学本质论的可能性 关联于现象学的反思。 现象学作为不设定性反思在 《逻辑研究》 与 《观念 》 1 中都有描述,这也是对现 象学方法论原则中本体论中立的表述; 而现象学作 为本质直观的反思,在 《逻辑研究 》 第一版中尚未 提到,在后来的第二版修改稿中虽然提到,那也是 受到 《观念》 1 影响后才做出的修改。 当然作为本 质直观之原型的范畴直观已经在 《逻辑研究 》 中提 出,并且这是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 》 阶段对现象学 的重要贡献。 然而范畴直观是否就可以直接被本质 直观取代,从而这样就说明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上 的一贯 性? 还 是 在 范 畴 直 观 向 本 质 直 观 的 转 变 中, 出现了某种变化,从而导致后期胡塞尔现象学的某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现代哲学史上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是两位知名的哲学家,他们均对意向性理论进行了重要的研究。
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意向性被认为是意识或思维的本质特征,意识或思维总是指向某种客体或内容,即所谓的“对象”。
这一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基石,但海德格尔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超越性的观点,同时也奠定了后来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性的贡献,同时举出具体例子证明。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没有摆脱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即意识总是与某个外在的对象相对应,这使得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显得过于僵硬和静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超越人类对客体的限制,认为存在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更广泛、更本质的概念,它超越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更为动态的存在状态。
在这种存在状态中,存在者超越了自己的主体和对象,直接与存在自身相遇。
这也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一种超越。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没有涉及到个体和生命的独特性,即每个人的意图和意向都是独特的,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普遍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将自身的意识、意向和意图投射到世界上,使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和独特。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丰富、具体和独特的存在状态可以被称为“存在的世界”,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客体的认知和感知,同时也包括了对自身的认识和感知。
这种存在的世界也是超越人类对客体和自身的限制,是存在者与世界相遇的一种方式。
因此这也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一种超越。
第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存在一个困境:意向性可以被解释为无限延伸的,这也意味着人类意识可以无限地向外扩张,不断获取新的意向和意图。
但是,这种无限扩张的过程同时隐含着一种不确定性和无穷尽的可能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深刻。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一个比较——以“原初动机”为视角
事 实 ,但 是 ,对 于 这 些 差 异 的 具 体 所 在 ,人
们却 有 着 许 多 不 同 的看 法 , 因 此 ,深 入 探 究 他 们之 间 的 思 想 差 异 依 然 是 一 项 必 要 和 有 益 的工作 。本 文 就 试 图说 明 他 们 之 间 的 一 个 常 常 被人 们 忽 略 的 差 异 , 即 “ 初 动 机 ” 的 不 原 同 ,并 进 一 步 证 明 ,这 一 差 异 乃 是 根 本 性 的 , 它 决 定 了f f 电 门思想 之 间 的诸 多其 他 差 异 。
然 首 先 指 向 后 者 的 原初 动机 。
中图分类号 :B 1 . 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5 1(0 9 3— 0 8— 6 6 1 7 1 20 )0 0 1 0
海 德 格 尔 与 胡 塞 尔 在 思 想 上 存 在 着 诸 多 的乃 至 根本 性 的 差 异 ,这 是 一 个 学 界 公 认 的
活 发 生 作 用 的 所 有 领 域 中 都 是 一 个 剧 烈 变
化 着 的 时 代 ”, 以任 何 形 式 固 定 下 来 的 东 西 都 变 化 了 ,甚 至 连 数 学 的 自然 科 学 , 这 些 完 善 的 理 论 传 统 典 范 也 发 生 了 彻 底 的 变
化; … ) “ 有 的 和 任 何 的 规 范 都 受 到 争 所 议 ,或 是 在 经 验 上 受 到 歪 曲 并 被 剥 夺 了 观 念 的有 效 性 ” 在 他 看 来 ,这 是 。 “ 种 在 我 一
胡塞 尔 与海 德 格 尔 的一 个 比较 水
以 “ 原初 动机 ” 为视 角
朱松 峰
[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武 汉 中 40 7 ] 30 3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1962年9月11—13日,海德格尔在黑森林托特瑙堡主持了关于他的‚时间与存在‛演讲的研讨课,在讨论记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看法:‚胡塞尔本人在《逻辑研究》中——主要是在第六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本真的存在问题,但他在当时的哲学气氛中无法将它坚持到底‛(注:参见:海德格尔Zur S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1988, S. 47. 以下简称:SD。
)。
1973年9月6日,在海德格尔主持的弗莱堡采林根研讨课上,首先讨论的出发点问题是:‚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注:参见:海德格尔,Vier Seminare, Frankfurt a. M.1977, S. 111. 以下简称:VS。
)我们试图接着这里的问题思考下去。
在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存在论的意义上,不仅胡塞尔,而且整个在他之前的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应当说都从没有真正地接触到存在问题。
(注:严格地说,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并非没有接触到存在问题,而是从存在出发,逐渐偏离开存在,因此西方哲学的历史是遗忘存在的历史。
勒维纳斯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阐释说,西方哲学史试图从存在出发去达到一个完整地包容存在的存在者——上帝。
(参见:E.Levinas,LeTemps et l'Autre, Montpellier 1979,p.24)据此而论,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即没有海德格尔式的存在问题),这实际上是不成为问题的。
(注:胡塞尔本人当然具有他自己意义上的‚存在问题‛(参见拙著:Das Problem des Seinsglaubens in derPhanomenologie Edmund Husserls—Ein Versuch mit ihm,Dissertation, Darmstadt, 1990).概括地说,他将纯粹意识领域视作真正的存在(参见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第46节中的论述;也可参见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历史导引》第11节中对胡塞尔这个意义上的存在的四重定义:意识作为‚内在的存在‛、‚绝对的存在‛、‚被给予的存在‛和‚纯粹的存在‛);并且,胡塞尔在此意义上划分出他自己的‚形式存在论‛和‚质料存在论‛(对此可以参见《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的第153节,以及该书的整个第2、3两卷的论述)。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三在描述了海德格尔早期的真理概念以及相关的存在真理问题之后,我们现在要将目光转向他的存在本身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无敝问题。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1969年不只是在术语上修改了他对存在真理的理解;而且他同时还表露出一个基本主张,即:追问存在真理固然有意义,但那是已经为黑格尔和胡塞尔所追问过的问题,而真正的存在问题在他之前还没有被任何人接触到,这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参见:SD,77)。
本文在开始时曾以这样一个对立的问题开始:为什么我们既可以说,胡塞尔接近了本真的存在问题,同时又可以说,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问题。
对这个问题,现在可以有一个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答案:胡塞尔虽然提出了存在者存在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存在本身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面的论述将会表明,与存在本身的问题有关的是胡塞尔的另一个存在概念,即系词意义上的存在。
但我们事先要论及的是胡塞尔的范畴直观。
实际上我们在至此为止的分析中还没有讨论到,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对海德格尔的影响究竟何在。
如前所述,当胡塞尔在谈及作为范畴直观对象的存在时,他指的是不再是真理意义上的存在,而是系词意义上的存在。
这个意义上的存在是关系行为的意向相关项,而关系行为(两束以上的多束行为)奠基于素朴行为(单束的行为)之中,例如对‚椅子是黄的‛的实事状态感知奠基于对‚椅子‛的实事感知之中,这个情况决定了范畴直观必定奠基于素朴直观之中。
海德格尔在这里并不完全同意胡塞尔的观点。
虽然他也谈到范畴直观在素朴直观中的奠基等等,但是,如果存在被理解为连系词,那么他的真正看法在于,‚原本的东西是关系本身,通过这种关系,关系环节自身才得以明确‛,关系要比关系环节‚更本真‛(GA 20,86)。
——当然,这还不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之间的真正分歧所在。
就系词意义上的存在概念而言,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历史导引》中似乎还没有明确地表露出他与胡塞尔的分歧。
他在这里主要是赞同并引用胡塞尔的说法:‚实事状态和(系词意义上的)存在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并不处在对判断或对判断充实的‘反思’之中,而是真实地处在‘判断充实本身’之中;我们不是在作为对象的行为之中,而是在这些行为的对象之中找到实现这些概念的抽象基础‛。
心物关系问题的解决: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
心物关系问题的解决: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作者:刘丽霞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
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
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
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关键词:胡塞尔;认识批判;先验现象学;心物关系;认识论范式;西方哲学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5−0052−07一、引言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在其《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我思故我在”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以来,伴之而生的就是认识论难题,也就是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这个问题,也就是心物关系问题。
总的来看,在心与物的认识框架内基本上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1](395)、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以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至海德格尔才真正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可以说他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海德格尔在胡塞尔所创始的现象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在心与物的关系上的局限性的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代存在论的回溯以及在现象学方法内的重新审视,提出了新的基础本体论。
从而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
这一新的范式就在于,在心与物的关系中,认识不再是切近物的首要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在认识发生之前,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人,也即此在,已经对同样在世界之中的物有所领悟,而这种体悟主要是非理性的情绪性体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体验优先于理性认识。
具体来讲,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始于对以往哲学所解决的问题的敏感以及对其解决方式的不满,胡塞尔也不例外。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作者:秦荣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6期摘要:哲学的世界就犹如黑格尔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厮杀的战场”,哲学史就是一个以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作为发展环节的历史。
在那里,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却又不是具有普适性的终极真理,这一对“终极真理”不懈追求的过程就蕴含在“刀光剑影”的哲学战场上思想英雄们“前赴后继”的全过程中。
胡塞尔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也如这战场所体现的规律一样,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宫殿多么华丽,也不论海德格尔思想内容与胡塞尔的多么迥异,如果没有胡塞尔,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探究二者思想之间的关联,这也成为本文论述的宗旨。
关键词:现象学;直观;存在;事情本身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64-02现象学者罗姆巴赫说过:“胡塞尔不是第一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不是最后一个现象学家。
现象学是哲学的基本思想,它有一个长长的前史,并且还会有一个长长的后史。
”对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那场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创始人胡塞尔所开创的是一种建立在直观和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其中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正是以现象学为思想前提的,然而海德格尔由现象学出发找到的却是另外一条哲学之路——存在主义。
据此,有人说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继承人,也有人说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破坏者,但无论怎样,一方面现象学作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渊源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之深,另一方面海德格尔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巨大的成就给现象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下面本文就将从关联和差异两方面具体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
一、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思想来源于同一位思想家:弗莱茨·布伦塔诺。
通过对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的进一步改造,胡塞尔获得了构建现象学的重要基石。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一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年至1923年)的讲座的特殊重要性早就为学界所认识,尽管这些讲座稿是最近一些年来才被公诸于世的。
奥托·珀格勒尔(OttoP@①ggeler)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指出,海德格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年里做的讲座中显示出"一个全新的出发点",因为在那里"实际的生命"成了问题(注:参看奥托·珀格勒尔:《海德格尔思想之路》,弗林根1983年,第27页以下;以及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98页以下。
)。
珀氏在此指的就是海德格尔的早期弗莱堡讲座。
科克尔曼斯(J.J.Kockelmans)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在1916年至1926年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实为《存在与时间》的起源(注:参看约瑟夫·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译本,第15页以下。
)。
现在,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陆续出版,人们已经占有了基本的讲座材料,从而有可能更清晰地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海氏思想了。
海德格尔本人也是重视他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哲学开端的。
他在生前曾多次忆及这个时期的讲座,如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说他的"实际性的解释学"是在1919/20年冬季学期以来的讲座中形成的(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图宾根1986年,第72页。
);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海氏也曾提到过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即《存在学(实际性的解释学)》(注: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弗林根1986年,第95页。
)。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前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发表的基本思想,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的讲座中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定向。
因此,早期弗莱堡时期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萌发、形成期,这个时期的讲座尤其能生动向我们呈现这位思想家艰苦探索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渊源的复杂性。
2021从“生活世界”理论论述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影响范文3
对胡塞尔的影响范文
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 - 1923) 的核心概 念 是“实 际 生 活 经 验”( faktische Leb-enserfahrung) ,“生活世界”是其内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 题。那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究竟是谁 先影响了谁呢?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提供一个解答。 一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问题很简单:海德格尔是在 1919 -1923 年早期 弗莱堡时期提出“实际生活经验”思想的,而胡塞尔是在 1936 年发表的《欧洲科学 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以下简称《危机》) 中才把“生活世界”正式作为现象学哲学 的一个专门的论题提出来加以讨论的,然后开始在他的超越论现象学中居于中心地 位,所以很显然我们只能说海德格尔先影响了胡塞尔,导致了后者在思路和主题方面 的变化。但是,如下两个方面使得问题变得复杂了: 首先,“生活世界”这个词本身早在胡塞尔1917和 1919 年的手稿、1924 和 1925 年的出版物中就已经出现了。在他去世后发表的文献中,早在 1918 -1920 年 这段时间内人们可就可以发现“生活世界”这个术语了。而海德格尔在 1919/1920 年 所作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讲座中提到了“在其特定形式中的统一的生活世界”、 “实际的生活世界和它的丰富性”、“被遭遇的生活世界”、“可经验的生活世 界”、“在其本己的形式中显示自身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块片”、“非科学 地显明自身的生活世界”、“宗教的、艺术的、政治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之理 论上的可表达性”,并将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统称为生活世界,称实际的 东西就是流向生活世界的生活,指出实际生活总是在一个生活世界之中发现自身,生 活世界出自或建基于相关个体的自我生活的结构和流动倾向,它总是在自我的一个经 验中被生活,自我世界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是可遭遇的,生活世界先于科学的任何形 式而现行被给予的,科学倾向的内容和形式都来自于生活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去生 活化。 ①另外,在1921/22 冬季学期讲的“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 现象学研究导 论”中,海德格尔提到了“希腊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某种“生活世界的可模糊 性”、那些“实际上的、历史—事件的境遇关联及生活世界”和作为“生活世界中的 工作”的“文化创造”,他谈到科学总是“从某种生活世界中提升出来的”,谈到 “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并在讲座中强调了“生活与世界”的主 题。 ②其次,事实上,早于上世纪20 年代,胡塞尔就已经开始交替地使用与“生活世 界”密切相关的一些概念,如“自然的世界概念”、“自然的或直接的经验世界”、 “自然的”或者“单纯的经验世界”。 比如,在1910 -1911 年以题为《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的讲座中,他已经使用了 这些概念。后来,在1925 - 1928 年的讲座“现象学心理学”、1926 -1927 年的讲 座“现象学哲学导言”和 1927 年的《自然与精神》以及 1929 年的晚期着作《形式 的和先验的逻辑》中,胡塞尔一直都把这些概念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加以讨论。以至 于莫汉蒂( Mohanty) 认为,在《危机》之前很久,胡塞尔就已经有了这个概念。这可 以追溯到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哥廷根时期( 1900 - 1906 年) ,甚至于《算数哲学》 ( 1891 年) 。斯特略克尔则说,胡塞尔将“生活世界”主题化,论述“生活世界本体 论”,乃是一个现象学运动,它从一开始就由追问科学及其基础的问题所支配。梯斯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刘环/文提要:在很多学者看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先验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分歧,其最早显露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批判中。
本文首先从胡塞尔的相关论述和芬克的解读入手,澄清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误解,并将现象学还原重构为双层还原;然后简述这一双重还原本身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研究中如何得到运用,以及两位哲学家在先验主体问题上又各自获得了怎样的理解,由此敞开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先验意识构建和存在论的兴趣差别,而是两者基于同一现象学方法在探究世界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对先验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先验主体;现象学悬搁;胡塞尔;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前者以研究意识为主,后者则关心存在问题。
这种印象最初源于海德格尔1925年的马堡讲座“时间概念史导论”。
在这一讲座上,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观念I》中所阐述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试图通过对自然态度的悬搁以达到一个绝对意识领域。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所揭示的绝对意识是脱离了周遭世界的存在者,胡塞尔为了对意识进行科学的普遍化研究而忽视了其“在所有科学审视之前所独具的存在意义”①,换言之,胡塞尔遗忘了意识主体的存在问题。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批判的最终落脚点,但是他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解读,无疑构成了人们批判现象学还原放弃现实世界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一方面,胡塞尔始终主张,还原没有放弃世界主题,不仅如此,它的最终目标是理解世界,并且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我们才必须进一步认识意识主体的先验存在;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承认,他的存在问题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现象学还原,其作为方法本身有可取之处。
而E.图根哈特(Ernst Tugendhat)等学者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奠基于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谁先影响了谁?——就“生活世界”而言
作者: 朱松峰
作者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52-5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胡塞尔;海德格尔;生活世界;实际生活经验;影响
摘要: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一开始就受到了胡塞尔与生活世界有关的理论的影响。
但是,海德格尔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走着自己的路,或者说,对于胡塞尔思想的'缺
陷'与'不足',他一开始就有着清醒的认识。
海德格尔与实际生活经验有关的思想对胡塞尔提出的挑战,是后者晚年明确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虽然后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立场和观点。
当然,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这种影响,虽然也会有积极正面的,但更多的是'反面刺激'的意义上的。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继承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学改造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经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成了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因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
许多研究者以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依据,把他与海德格尔划入了同一行列。
然而,无论从他们各自的表白还是各自的学术生涯来看,两人虽然是现象学的师生关系,但两人对现象学的解释却有着本质差异。
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声称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全力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并极力解构西方理性传统。
因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关系的认识不能因为他们共有现象学就视为同类,还要根据他们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分析两人的本质差异。
胡塞尔早期曾受到布伦坦诺的“心智学”(Psychognosy)的影响,于1893年出版了一本论算术哲学的书,对数学过程进行了意向性的却仍然是心理学的说明;为此,他受到了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胡塞尔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评,于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一书中,在对认识、意向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的同时,坚决拒斥了把逻辑和数学归属心理学的任何企图。
艾耶尔指出,虽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维护了逻辑和数学的独立性,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意向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当作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东西。
”①出版《逻辑研究》之后,胡塞尔的兴趣再次回到了心理学的哲学方面,开始深入探讨意识活动及其对象。
意识活动。
胡塞尔把“先验现象学”从经验科学中分离了出来,特别是从心理学中分离了出来,以保持现象学的绝对独立地位。
把哲学和经验科学截然分开,并不是胡塞尔独创的,而是20世纪大多数重要哲学流派的特征。
胡塞尔从布伦坦诺那里继承了意象性学说,用来创立他的现象学。
他承认有一种讨论心理现象的叫做“现象心理学”的学问,像笛卡儿一样,他又认为那仅仅是另外一种缺乏哲学的确定性的经验科学。
海德格尔的思想
建议合并此条目或章节到马丁·海德格尔。
(讨论)此条目或章节需要被修正为维基格式以符合质量标准。
(2009年8月21日)请协助添加相关的内部链接来改善这篇条目。
马丁·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出生于Meßkirch,在弗赖堡去世。
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受其老师胡塞尔的影响。
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试图发展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
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著作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
就如海德格尔的通常做法一样,“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
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
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
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
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
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
范畴直观与形式显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前期现象学方法的异同
法时也恰是他 自己独特 的超越论现象学形成的时候 , 而海德格尔等现象学 的后 继者所把握 的现象学方法 恰是在其 《 逻辑研 究》 中,问题 在于 《 观念 》 1中 的现象学方法的反思是否还是 《 逻辑研究 》 中的现 象学方法?因此 我们要追 问这儿是否存 在一种共 同 的现象学方法 ,而在 同一现象 学者 的不 同阶段或 者
二 、范 畴 直 观 的本 质 及 类 型
“ 作为一种科学的现象学 的声 明,必依赖于本质 直观 ( 一般化 ) 是否能够作 为范畴直观 的一种 得到
塞尔现象学。
【 关键词】范畴直观;本质直观; 形式显示
中图分类号 :B 8 1 — 0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0— 7 6 6 0( 2 0 1 3 )O 1 — 0 0 8 0— 0 6
的方法论功能 :现象学 的方 法完全在 反思行 为内起
一
、
问题的提 出
作用” 。当然 现象学 的反 思不 同于一 般 自然 的反
思 ,“ ‘ 现象 学 反 思 ’是一 种 方 法性 的 反思 。这 一 点
什么是现象 学 的方 法?现 象学诞生 的标志 是胡
首先表现在 ,‘ 现象学反思 ’是一种本质直观 的反思
… …
塞尔 《 逻辑研究 》 的发表 。而在 《 逻辑 研究》 中胡
4 2 3 0 61 9 4。
} 作者简介:尹兆坤,( 北京 1 0 0 8 7 2 ) 中国A - I L : - , k . 学哲 学学院博士生。 ① 胡塞 尔著,李幼蒸译 :《 纯粹现象学通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 0 0 4年 ,第 1 0 1 页。以下简称 《 观念》 1 。 ② ③ ④ 同上 ,第 1 2 0页。 倪梁康 :《 胡塞尔现 象学概念通释》 ,北京:三联 书店 , 2 0 0 7 年 ,第4 1 1 页。 胡塞尔著 , 倪 梁康译:《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2 0 0 6年 ,第 1 2页。以下引用简称 L U B a n d 2 , I 。
论海德格尔对现代早期人学的扬弃
论海德格尔对现代早期人学的扬弃[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0)04-0075-07 对现代早期人学思潮的思考,是海德格尔对以往历史上的人学进行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海德格尔的前期人学思想看,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主要涉及两个思潮或两个人物的人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
如果说,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思考是一种考察或反思性的批判的话[1],那么,海德格尔对现代早期的这两位哲学家的人学思想思考则是一种既否定又继承的扬弃了。
一、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分析:重在继承方法关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考,或者说,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关系,国内外存在着种种不同的意见。
[2](P161-232)如果说,在方法上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人们的意见还比较一致的话,那么,在内容上,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是否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人们的意见就极不相同了。
例如,梅格〃庞蒂在其《知觉现象学》中明确提出,‚《存在与时间》本身的产生便是因为胡塞尔所作的一个提示,它无非是对‘自然的世界概念’或‘生活世界’的一种释义,正如胡塞尔本人在他生命的后期也把这种释义作为现象学的第一课题一样‛[2](P220)。
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便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出合理的解释。
当然我们是从人学思想的角度来思考的。
首先,十分清楚的是,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是被作为哲学的一个学科来看待的,现象学既是方法,也是内容。
确切地说,在胡塞尔那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和作为内容的现象学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海德格尔则主要强调和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
从方法论来看,胡塞尔的现象学即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们的东西)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3](P11)。
论海德格尔早期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
胡 塞 尔 的现 象 学 是 意 识 现 象 学 。 贯 穿 于 胡 塞 尔 哲 学 始
终 的一个主要 特 征就 在 于: 意识应 当作 为 哲学 的必 然 出发 点, 它是所有现实的意 义构造 之基础 , 界被看 作是 意识成 世 就 的相关项之总体 , 所有客观的意义构造和存在 有效性都 以 作 为先 验主体性 的意 识为原 本的源 泉 。虽然胡 塞尔 的现象 学试 图摆脱传统认识方式 , 纯粹从 事实本身 出发 进行哲学思 考, 其现象学的初衷 也是为了克服流行 的科学 客观性而寻求
体主义 , 他将现象学解 释 为事 情 自身的显 现 , 从而 发展 出了 自己的现象学 思想 。
一
更 为本 源的客观性 , 但是 由于传统和 同时代哲学 的影响依然
肖 朗
( 西南 政法 大学 哲 学 系 , 庆 重 4 12 ) 0 10
摘
要: 胡塞 尔奠定 了现 象学的基础 , 他力图回到事情本 身, 但是他 的思 想仍然停 留在意识 范围 , 海德格 尔认 为存
在 比意识更 为本 源。海德格 尔将现 象学解释为显现学 , 力图摆脱主体性和对 象化 思维模 式 , 强调事物 自身的显现。 胡塞尔的现 象学理论立足 于“ 人是理性 的动物” 个传 统定义, 这 海德格 尔早期则将人理 解为此在 。海德格 尔的现 象 学思想也是走在 思想的事情的道路上。 关键词 : 象学 ; 现 胡塞 尔; 海德格 尔
s o tef h w i l.Hu s r ’ h n me o o y i a e n t e t dt n ld f i o f“ h l i h ain la i l .Hed g e s s e l Sp e o n l g sb s d 0 r i o a e n t n o t e mal st e rt a nma ” h a i i i o ieg r e p an h n a s i .He d g e ’ h n me oo y i w l n t e r a fto g t St i g x l i st e ma s Da en i e g r Sp e o n lg s ak o h o d o u h ’ hn . h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
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
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和结构。
只有柏格森比较深入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在批评康德先验论的时空学说中开始了对时间本体论意义的追溯,要求从自我意识生命的纯绵延上来把握真正的时间,这就为时间的源始性研究敞开了路径,胡塞尔由此进入了自己独特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
从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时间源始性问题在时间研究中的根本性地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其复杂性也从他们之间学理的分歧中更加显示了现来。
本文拟就这两部著作中的时间源始性研究作一些比较分析。
一在胡塞尔看来,源始时间只有通过分析人的现意识过程才能达到,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它却存在于此在的生存活动之中,大相径庭。
但在探求这一源始的方法上,两人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现象学方法。
按照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源始性时间,就是显现的原始时间现象,至于在这一原始现象是否还有‚使其成‛的背后原因,现象学是拒绝考虑的,因为在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从现象学还原来考虑时间的源始性,其探讨方面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宇宙时间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时间‚原始构成‛问题。
胡塞尔对这一原始构成的分析是以内在时间意识两个层次的分析来开展的。
第一个层次,内在时间意识是作为对于内在时间对象的意向性经历出现;第二个层次,内在时间意识是作为纯粹的、构成性时间意识流出现。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方法论比较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方法论比较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方法和
研究领域有很大差异。
胡塞尔主要研究现象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经验的本质。
他主张把注意力集中在经验本身,而不是对经验进行理论化的阐述。
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现象学的‘规约化’,即将现象解剖成各个部分,从而揭示其内在结构和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本身,并获得关于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
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则更加宏观和抽象。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存
在论和本体论,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存在的全貌。
他主张通过
思考存在的问题来揭示存在的本质,而不是通过规约化的方法来揭示
现象的本质。
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提出‘存在论问题’来引导人们思
考存在的深层结构和内在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对人类存在的本
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
总之,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虽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揭
示人类经验和存在的本质。
胡塞尔的方法更注重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剖,而海德格尔的方法则更注重思辨和抽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第27卷第3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 tio na lities Un i versity (Social Sc i ences)Vol 127,No 12M ay .2010=收稿日期>2009-12-23=作者简介>11卢云昆(1955-),男,5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6主编,编审。
21朱松峰(1976-),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哲学博士。
论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卢云昆1,朱松峰2(11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2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0)摘 要:胡塞尔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对早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为早期海德格尔显示了一种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其次,为早期海德格尔前理论地探讨/存在0问题指出了方向;另外,为早期海德格尔显明了一种/流动的存在0和言说它的方式。
然而,1927年5存在与时间6的问世,却从根本上表征着海德格尔的思想与胡塞尔的思想已经开始分道扬镳。
对于这一颇具震撼力的/哲学事件0,西方学界当时的大多数看法是海德格尔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哲学革命0,在我国的/海学研究0领域,很多学者也大致持有同样的观点,故而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影响变得晦暗不明了。
应该重提和重视胡塞尔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重要影响,以期明晓一种学术思想的/知识谱系0是如何相互关联而又各自保留其/自足性0的。
关键词:前理论的;存在;流动;表述;形式指引/形式显示=中图分类号>B161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 (2010)03-0093-05海德格尔于1909年就开始研读胡塞尔的5逻辑研究6,并期望能借此推进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因此,其博士论文和教职论文中也都明显带有现象学的痕迹。
在1915年写的一份个人简历中,海德格尔回忆说:/胡塞尔的5逻辑研究6对我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0[1]1916年,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两人开始了真正的思想交流。
在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中,海德格尔坦承了这种交流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在我的研究道路上,/胡塞尔为我开了眼界0[2]。
可见,胡塞尔对1924年以前的早期海德格尔的影响是显然的、深刻的。
但是,由于对早期海德格尔这段时期思想的不甚了解与重视,国内学者对此的论述与研究的成果也不算多。
因此,很多事关重大的问题均被有意无意地/遮蔽0了,故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某些问题的清理,尽可能地将胡塞尔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彰显出来。
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作为一种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作为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意味着/意指-被意指0的结构内在地蕴含在所有的意识活动之中。
在这些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我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其中有一个作为意向关系之中心点的自我,亦即/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有关行为之中0[3]。
而只有在对这些活动和行为的过后反思中,我们才会关注到一个作为主体的纯粹自我、一个作为我之对象的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立。
进而,胡塞尔自然态度的世界理论又重申,每个人首先都朴素地生活在世界之中,从事着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进行着理论观察的人;而世界也并非是一个/纯事物0的客体对象,且是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充满了意义的世界。
/意识不只是一般体验,而不如说是有意义的-体验.。
0[4]并且,这意义不是我们后来赋予纯事物的,而是它们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一上手就把它们经验为有意义的存在者。
换言之,这是一个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它/先于一切理论0(vor a ller /Theo 2rie 0),并/对理论保持严格的距离0[4]。
由此,一切命题和判断无非都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自然态度及其世界进行扭变的结果。
而且,胡塞尔也认识到,这种理论反思的活动只不过是追求着、活动着的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已,情感和意志活动也有其自身的价值。
而在早期海德格尔看来,/实际生活经验0具有/自足性0、/不触目性0、/意蕴性0的特征。
这些特征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与生活自身之间没有绝对的距离,内与外的区分在这里毫无意)93)义。
/为了实现其天生的倾向,生活合乎结构地不需要走出自身(从自身扭转而出)。
0[5]所以,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并不是客观的对象,也不需要被从外面添加价值的纯粹事物,而是意蕴(Bedeut2 sa mkeit)。
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我们向来/总是实际地沉浸于意蕴性之中0[5],意蕴的东西是直接地一下子给予我们的,并没有经过客体化的反思过程。
因而,我们恰恰没有一同明确地经验到体验的方式自身,而是对之表现出一种漠然。
只有在理论性的反思中,一个理论自我和客体对象的存在才是可能的。
而科学就是对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进行扭变的结果。
海德格尔的这些思想显然受到了胡塞尔的影响。
而且,早期海德格尔划分三重意义的思想,也来自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理论。
其中,/关联意义0(Bez ugssi n n)相当于胡塞尔的/意向性关系0,/实行意义0(Vollz ugssi n n)相当于胡塞尔的/意向活动0,而/内容意义0(G eha ltssinn)则相当于胡塞尔的/意向对象0。
在5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6一文中,海德格尔自己就提到,/任何现象的完满意义都包含如下的意向特征:意向关联、意向内容、意向实行0。
[6]海德格尔所谓的/实际生活经验0就是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性改造。
再者,根据胡塞尔,/无论我们在经验中走得有多远,无论我们对此事物的现实知觉延续了多久,原则上仍然存在着一个确定的不确定性的视域0。
[7]所以,所有的意向性活动都带有一个周围背景,即边缘域或晕圈,也就是说,只要它是边缘域,那么它就是没有也不可能被理性反思所明确关注到的领域,于是,被意向的对象只能一个接一个或一群接一群地从中显出而又退隐。
这种边缘域是永远存在的,是不可能被彻底看透的,它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永远都有被进一步充实的可能性。
并且,这些可能性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其自身之动机的(moti v ierte),亦即它总是指示着(hinaus we is2 ende)一个共在的脉络。
因而,边缘域中的意向活动自有其自身的倾向,也就是说,它总是对边缘域中的可能对象具有先行的把握。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向来就与之有一种熟悉性(Bekannthe it),这种熟悉性乃是围绕着我们的最大的边缘域)))我们的周围世界。
海德格尔则认为,/实际生活经验0具有自身的动机和倾向,具有/境域性0、/世界性0、/不触目性0、/浮雕性0(Re liefcharak ter)等特征。
在1919年的战争亟须时期讲座中,他就已提出了不同于理论性的发问体验的/周围世界体验0,并指出,后者是在背景中进行的。
在该讲座结束时,他将之称为/体验的境域0。
在1921/22年冬季学期的讲座中,他进一步说到:/境域自身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0[8]基于这一思考,他只能如此强调:/境域0涉及的不是理论地被观察的过程,而是使对生活世界的遭遇可能的情绪维度;理论的东西和态度则是对这境域的抽空与消解。
在境域性的体验中,生活体验的脉络具有/推动着的倾向0和/有倾向的动机0[9],但这倾向和动机是隐退的,是不明确地被给予的,我们没有对它们进行关注和观察。
而所谓的/周围世界0以及/公共世界0都属于这一境域。
我们向来都操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境域之中,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世界0[5],/生活0和/世界0并不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客体。
而且,这充满了意蕴的世界,总是具有虽还未被明确意识到但却永远敞开着的、总在不断地变化的诸多期待视域。
所以,生活在世界中的我们总是对意蕴有着先行的理解,/每一个人自身都携带着可理解性和直接可通达性的基因0[5],从而与世界处于一种/亲熟状态0之中。
根据这种理解,生活不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世界中显明着自身,并且这种显明的中心总是在变化着,它的动机和倾向,及其显现方式,在三重世界中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遮掩、缠结和渗透。
海德格尔对/实际生活经验0的这些特征的阐述与胡塞尔的上述思想之间显然有着诸多的一致之处。
综上所述,我们从海德格尔在/实际生活经验0的/动机和倾向0特征,/自足性0、/不触目性0、/世界性0、/意蕴性0、/境域性0、/浮雕性0等特征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到胡塞尔思想的影子。
所以说,虽然海德格尔一再地批判胡塞尔所持的理论立场,虽然胡塞尔自己只是把现实的意识行为和自然态度的世界看作是需要被还原掉的东西,虽然胡塞尔所谓的体验生活世界只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但从他讨论/前,,0问题的发生现象学当中,从他对素朴自然态度/先于一切理论0的纯粹描述和对理论保持严格距离的要求中,海德格尔仍然发现,一个前理论的体验生活世界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胡塞尔所提供的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域性思维,对海德格尔的影响也是根本性的。
)9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二、如何前理论地探讨/存在0的问题海德格尔是带着对存在问题的困惑踏上其哲学道路的。
在1912-1915年对实在问题和范畴意义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胡塞尔就让他清楚地看到:/存在0既不是处在对象之中的东西,也不是对象的一个部分;不是质性或强度,也不是形态,不是内部的一般形式,不是一种构造标记。
简而言之,/存在0并不是具体的存在者,也不是普遍的抽象概念,更不是意识的、心理的、主观的东西。
不过,这似乎给海德格尔带来了某种/更加严重0的困惑,亦即我们如何才能够把握到这个不同于存在者的、什么也不是的、近乎无的/存在0呢?对此,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理论为他指明了方向。
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一方面,在个体感性直观中,在对判断的反思和判断的实项成分中,/存在0是无法被把握到的,它只能在范畴直观中被充实,或者说,在范畴直观中显出自身。
另一方面,范畴直观必然要以个体的感性直观为基础,因为后者中已经有了前者,它们是一同在场的。
也就是说,感性直观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形式的,直观的/充实随时都包含在一个具有范畴形式的感性之中0[3]。
也正因为如此,范畴直观才是可能的。
海德格尔由此获得的启示是:相对于意识和被意识到的普遍范畴来说,范畴直观作为一个使本质得以显现的过程,是更为根本的东西,即不同于存在者的存在;必然存在着不同于传统种属概念的、奠基于直观的、前理论的范畴,它们可以如其自身地把握到/存在0,而且这种范畴只能到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展开状态,即/实际生活经验0对/存在0的先行理解中去寻找。
后来,海德格尔也承认5逻辑研究6的/第六研究0,尤其是其中强调的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之间的区别,对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0]。
以上这些启示应该是这些所谓的/影响0中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