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教学大纲.doc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9675c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b.png)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教学目标1.3 教学内容概述第二章传播学概述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3.1 信息与传播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3.3 媒介与传播技术3.4 受众与传播效果第四章媒介与传播4.1 印刷媒介与传播4.2 电影与传播4.3 广播与传播4.4 电视与传播4.5 互联网与传播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6.2 媒介伦理与传播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7.2 传播与文化变迁7.3 传播与国家治理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方法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9.1 传播与广告市场9.2 传播与公共关系9.3 传播与媒体管理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10.2 未来发展方向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信息与传播、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播学的核心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本章重点介绍印刷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与传播的关系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对传播的作用和特点。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传播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源-信息-受众模型、传播的动力与障碍以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进行传播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43c5834dd3383c4bb4cd2fc.png)
《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总学时数:18 学分:1理论学时:18 实践学时:0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编制时间:2014年9月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研究性课程,涉及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等多方面的问题。
民族文化传播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性课程,就课程本身的性质而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以专题性课堂教学为主,主要任务是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趣。
二、总体教学目标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了解民族文化传播的介质,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手段和方法,通过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对民族文化传播,尤其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播一定了解,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绪论民族文化传播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的目的:传播作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信息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传递文化信息的符号互动过程,因此,文化对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与传播是相互作用和交叠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概念做一个梳理,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播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传播形式。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85762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6.png)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d1261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5.png)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和意识的传播现象。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传播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文:一、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1. 传播学的起源和背景2. 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3. 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4. 传播学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5. 当前传播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二、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与理论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媒介、受众2. 传播效果理论:以言说人理论、两步流理论为例3. 传播行为理论:犯罪媒体效应理论、媒介多元化理论4. 传播伦理与道德:公共关系伦理、媒体伦理5. 传播策略与战略:宣传理论、公关理论三、媒介与传播内容1. 媒介与传播技术: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新媒体2. 媒介产业与政策:传媒经济、传媒监管3. 媒介素养与传播职业:媒介写作、摄影摄像技巧、编辑设计基础4. 传媒创新与传播趋势: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传播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1. 传播研究方法概述: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2. 媒介内容分析方法: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3. 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实验设计、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4. 传播策略与传播评价:媒介计划、广告效果测评5. 传播实践:公关策划与执行、媒体管理与运营五、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发展1. 传播学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学挑战与机遇3. 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4. 传播学与跨文化交流5. 传播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传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本教学大纲对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理论、媒介与传播内容、传播研究方法与应用以及传播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在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31e12a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1.png)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课程名称:跨文化传播1.2课程学时:36学时1.3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案例研究,使学生了解并应用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为将来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1.4先修课程:无二、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2.1介绍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际的基本概念2.2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与模型2.3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和策略2.4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2.5综合应用与实践案例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活动3.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
3.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难题和策略,并提出解决方案。
3.4实践项目:设计实践项目,如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与执行,跨文化团队合作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4.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占总评成绩的30%。
4.2期中考试: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占总评成绩的30%。
4.3期末考试: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成绩的40%。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5.1主教材:《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际》5.2辅助教材:《跨文化交际实务》、《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等5.3参考资料:相关学术期刊、案例分析和研究报告六、教学团队6.1主讲教师:具有跨文化传播背景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6.2助教:负责辅助教学工作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七、课程评价与改进7.1学生评价:每学期末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并及时根据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7.2教学评估:每学期座谈会,教师们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7.3课程改进: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其与实际情况更贴合。
2. Chen, G.M. (2024). Asian Management Systems: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Styles of Business. London: Cengage Learning.。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de5717b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9.png)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
![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3ed2e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3.png)
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随着全球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中文教学也逐渐从语言学习扩展到文化传播。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制定一份全面的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
首先,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应包含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学习者可以通过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其次,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还应包含中国传统艺术的介绍。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画、京剧、民间音乐等。
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还可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如春节、清明节等,以及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除了传统文化,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还应包含当代中国社会的介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国家,其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教育体制、媒体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变化。
此外,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还应包含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参与者,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项目、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等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最后,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还应包含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习者可以亲身体验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参观中国博物馆、观看中国电影、参与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综上所述,文化类中文教学大纲应包含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艺术的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介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实践环节。
通过这样一份全面的教学大纲,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中文水平,并增进对中国的兴趣和理解。
《企业文化》教学大纲
![《企业文化》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f26b49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6.png)
《企业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企业文化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目标:1.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和作用;2.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3.探讨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塑造;4.理解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5.学习如何培养和传承企业文化。
教学大纲:第一章:企业文化概述(2学时)1.1企业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2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1.3企业文化与组织优势的关系。
第二章: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4学时)2.1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2.2企业文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3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2.4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构建和塑造(8学时)3.1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3.2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3企业文化的传播和落地;3.4企业文化的和创新。
第四章: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8学时)4.1员工行为的基本特点;4.2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引导和规范;4.3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影响;4.4员工行为对企业文化的反馈。
第五章:企业文化的培养和传承(8学时)5.1企业文化的培养方法和策略;5.2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3企业文化的评价和调整;5.4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介绍企业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企业案例,寻找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4.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考核方式:。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范文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8cac6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9.png)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习者将能够:1. 了解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2. 学习如何传播自己的文化;3. 学习如何接受他人的文化;4. 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技巧;5.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自己的文化;2. 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接受他人的文化;3.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教学难点1. 在跨文化交流中平衡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2. 在交流中避免语言和文化的误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题: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为什么文化在交流中如此重要?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并就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课堂演示:每个小组进行演示,显现出各自的文化属性。
第二课时:主题:如何传播自己的文化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自己的文化?2. 视频学习:学生观看相关文化传播视频,并从中学习经验。
3. 分组讨论:同小组成员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第三课时:主题:如何接受他人的文化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接受他人的文化?2. 视频学习:学生观看相关文化接受视频,并从中学习经验。
3. 分组讨论:同小组成员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第四课时:主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技巧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效地进行交流?2. 比较研究:学生就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
3. 课堂演示:每个小组进行演示,展现差异和相同点。
第五课时:主题: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 视频学习:学生观看相关的跨文化交流视频。
3. 分组讨论:同小组成员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跨文化交流经验。
五、总结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进行文化传播和接受。
通过比较和研究,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技巧,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f2501ffdf12d2af90342e6a7.png)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目录《传播学概论(A)》(013001) (1)《传播学概论B》(013002) (7)《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14)《传播心理学》(013006) (20)《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24)《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31)《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35)《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41)《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45)《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50)《SPSS软件应用》(013026) (54)《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57)《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65)《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69)《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74)《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79)《大众传播史》(013056) (87)《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91)《传播统计学》(013060) (96)《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102)《跨文化传播》(013062) (108)《视觉传播》(013063) (112)《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119)《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 (124)《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 (128)《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 (133)《基础统计学》(013068) (138)《社会网络分析》(013069) (143)《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 (149)《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 (154)《传播理论》(013072) (160)《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 (165)《策划学概论》(013074) (169)《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 (172)《媒体创意导论》(013076) (176)《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 (180)《现代报刊概论》(013078) (185)《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 (189)《新闻业务》(013080) (193)《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 (198)《人类传播史》(013082) (205)《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 (209)《传播学概论(A)》(013001)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2春学期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bdc72dcf111f18582d05a55.png)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2。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
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aa7b6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d.png)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4d2723810661ed9ac51f30e.png)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文化传播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1,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化传播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规律,了解和研究文还传播的重大现实课题,对文化传播的趋势和人类文化前景有一深刻、清醒的认识,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作出应有贡献。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吴格言《文化传播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版2.参考书目邵培仁《传播学》,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内容,文化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教学难点:文化传播的原理,文化传播的模式(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教材为主,采取“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学习基本原理与掌握实践知识相结合;课堂专业教学与开展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指导与教学双边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侧重于重点、难点的讲授,简易章节让学生自学。
重要内容可用作业方式完成。
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编一些与教学配合的录像片。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学期宜选择较合适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准备地进行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具体按教学计划执行。
考试学期,按本课程的考核大纲执行,考试采用闭卷方法,用百分制计分,试题以试卷库或试题库为准。
考查采用5级计分,方式多样,如以课程论文等作业为主则适当增加平时作业量或作业难度。
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课堂作业:重点抽查学生通过学习对本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课外作业: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情况,适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文化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化传播学概论适用层次、专业:本科对外汉语专业
学时: 32 学时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考查课课程性质:选修课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文化通论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本科阶段的一门选修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及其分类,
系统的学习文化传播的概念、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背景、研
究范畴以及传播途径。
培养学生运用文化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文化传播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兼顾、学以致用的原则,具体地说,应完成以下
教学任务:
( 1 )全面、系统地教授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帮助学生了解主要的文化传播类型,掌握主要的
文化传播模式及理论,提高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文化传播案例的能力。
( 2 )运用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经验研究和定量分析法,批判研究和定性分析法,观察、解释和
批评法,科学探求、人文探求和社科探求方法等。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讲文化与文化传播( 4 课时)
(一)文化及其分类( 2 课时)
1、了解文化的定义及其构成
2、理解文化的属性及其功能
3、了解文化的分类
4、熟知中国文化主要特征
重点:文化的不同定义的区分,文化的功能
难点:文化的属性以及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二)文化传播(2课时)
1、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
2、熟悉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3、理解文化传播的特征及功能
4、熟悉文化传播的背景
重点:掌握熟知文化传播的特征及功能
难点: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第二讲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2课时)
1、人类文化的传承
2、比较文化
3、媒介文化
重点:媒介文化的特征
难点:人类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讲物质文化传播(4课时)
(一)物质文化及其发展( 2 课时)
1、现代物质文化
2、物质文化的发展
重点:物质文化传播的方式
难点:现代化、现代文化、现代物质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二)物质文化传播(2课时)
1、物质文化传播类型
2、物质文化传播原则
3、物质文化传播技巧
重点:物质文化基本类型和内容
难点:现代物质文化的实质
第四讲精神文化传播(4课时)
(一)精神文化传播( 2 课时)
1、精神文化及其发展
2、精神文化传播渠道
重点:精神文化传播的渠道
难点:精神文化传播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二)精神文化传播( 2 课时)
1、精神文化传播基础
2、精神文化传播方式
重点:精神文化传播方式
难点:大众传播媒介在精神文化传播中的正面和负面作用。
第五讲媒体文化传播(4课时)
(一)文化传播方式( 2 课时)
1、报纸文化传播
2、影视文化传播
重点:报纸文化和影视文化传播的现状
难点:科学的理解媒介文化
( 二) 文化传播方式( 2 课时)
1、广播文化传播
2、网络文化传播
重点:网络文化的发展
难点:网络文化传播的统一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第六讲形象文化传播(4课时)
(一)形象文化传播概述( 2 课时)
重点:形象文化传播的背景、方式、内容
难点:形象文化传播的环境、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二)形象文化传播(2课时)
1、国家形象文化传播
2、企业形象文化传播
3、名人形象文化传播
重点:国家形象的评价因素
难点:国家形象文化的内涵
第七讲体育文化传播 (4 课时 )
(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传播( 2 课时)
(二)体育项目文化传播及奥运文化传播( 2 课时)重点:体育文化传播
难点:理解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传播
第八讲服务文化传播
(一)饮食、服饰文化传播( 2 课时)
重点:饮食文化传播的现象与行为
难点:服饰文化传播的同化与异化
(二)旅游文化传播( 2 课时)
重点:旅游文化传播的社会、经济价值
难点:旅游文化的编码和译码
第九讲文化传播实例( 2 课时)
(一)张骞出使西域
(二)郑和下西洋
重点:张骞出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难点:张骞出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传播启示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32 学时,理论32 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理论课实验课(学小计(学时)时)(学时)
课程内容
文化与文化传播 4 4
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 2 2
物质文化传播 4 4
精神文化传播 4 4
媒介文化传播 4 4
形象文化传播 4 4
体育文化传播 4 4
服务文化传播 4 4
文化传播实例篇 2 2
合计32 32
四、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各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和作业占30%期末考试:70%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文化传播学概论》,周鸿铎,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年版
2 .参考资料
《传播学通论》,戴元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年版
2011 年8月
课程简介
《文化传播学概论》是对外汉语本科阶段的一门选修课。
它从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论和背景
出发,将文化与传播相结合进行系统详尽的介绍,运用比较法,着重分析了物质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的具体业务和策略,同时分析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并利用案例分析的手段,阐述了文化传播的技巧以及可供借鉴的诸多文化传播手段。
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方面的知识,熟知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以及传播的途径、方
式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体系知识,从而进一步解决现实中的传播问题。
此门课程包括了文化传播的理论知识,并介绍了媒介文化传播、形象文化传播、体育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充实丰
富,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