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
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教师在引入新知识之前,先行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将从开展预热活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通过开展预热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教授山脉地貌时,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脉的壮丽景色的视频或者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山脉的形成原因,引发学生对山脉地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
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
在教授河流地貌时,可以通过回顾已学的降水和流域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如降水形成河流,而流域则是河流形成的基础。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学生可以巩固旧知,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并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授地理知识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在教授气候变化时,可以提问“气候变化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然后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现象等方式进行调查和探索。
通过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以下是一些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例子:
1. 概述法:教师在开始讲授某一主题时,先介绍一个概要性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和认识。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生态系统”时,可以先介绍“环境保护”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从而学习更深入的内容。
2. 问题导向法:教师在授课前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难点,然后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平面几何”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何构造一个正方形,然后引导他们理解其几何特征,并协助他们进行构造。
3. 案例研究法:教师通过实例介绍某一主题,并利用学生参与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该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商业流程管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的商业流程案例,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流程管理方法。
4.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给学生提供问题和资源,让他们团队合作,通过独立探
究来发现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某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让他们自行查找信息和参考资料,并组成报告和展示,以展示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5. 问题解决式学习法: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场景,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例如,当教师要讲解“安全出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中去,让他们亲自体验,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作为一种引导性教学手段,先于学习任务呈现出来。
他能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并将两者有效的联系起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业水平。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提不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而积极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一定的启发。
标签:“先行组织者”策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概念,阐述了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并呈现一个引导性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律、一段文字说明或者一段影像材料,是将旧知识和新的学习任务连接起来,这种具有引导性的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概念、定理和命题揭示了某一种科学的数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常常感到十分困难,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而“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一、利用故事先行组织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用寓意深刻、轻松活泼或者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
例如有一位数学家和一位商人在谈生意,数学家对这位商人说,我打算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万块,但是在这个月里你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钱,第二天给2元钱,第三天给我4元钱,后一天的给我的回扣是第一天的2倍,请你慎重考虑一下,如果觉得合适,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合同。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先行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以下是该策略的应用方法:
1. 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文本的组织结构,引导学生预测文本的结构。
例如,教师可以问,“这篇文章可能会包含哪些部分?”或者在黑板上展示出文章的大纲。
2. 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在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标题、目录、图表、段落标题等元素来理解文章的结构,并计划阅读策略。
3. 教师读一小段,学生预测,然后再读下去,并检查预测:教师可以将文本分成小段,先让学生预测接下来的内容,再阅读下去并检查预测是否正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4. 教师解释关键词:当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关键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清晰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
5. 学生自主预测文本内容: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图片、目录等推断文章的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预测。
通过使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1. 引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应用举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应用这一策略。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一些先行的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构建一个有序的框架。
这个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手段来提供先行的组织信息,例如使用概念地图、图表、示意图等。
这些信息应当清晰、简洁,并能够突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应用举例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应用举例,来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际运用。
3.1. 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公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概念地图或示意图等先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2. 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先行组织信息,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和组织,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3.3. 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步骤、相关说明和预期结果等先行组织信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实验步骤和结果的框架。
通过这样的先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验的目的和结果。
4. 总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Anticipatory Organizers)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概念框架,以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这种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和准备学习内容,为学习过程打下基础。
以下是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一些应用举例:1. 概念导入:-在介绍新主题或概念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 问题引导:-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问题意识和思维框架。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实例分析:-使用真实案例或情境分析来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策略时,教师可以分享成功的营销活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策略和原因,为学习市场营销理论做准备。
4. 概念图谱:-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展示学习内容的结构和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连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整体理解。
-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物理定律时,教师可以绘制概念图谱,将各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框架。
通过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这种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层次理解。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介绍了“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概念,即在教学中提前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接着,探讨了这一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
然后,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式。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实施这一策略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效果评估方法。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方法。
【关键词】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先行组织者策略、数学课堂教学、意义、具体应用案例、实施方法、效果评估、总结、展望1. 引言1.1 介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在课堂上提前安排一些学生担任“先行组织者”,他们可以在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和解释这些知识,从而帮助全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核心特点。
接着我们将讨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探究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然后我们将分享一些具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这一策略。
我们将探讨如何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究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
1.2 研究背景数要求等。
感谢配合!: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界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兴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报告人:***2013.11.30“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一、选题缘由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知识网络中充当“节点”的作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是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①,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特点就是“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
此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也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由此可见,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对生物概念的教学常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易理解的概念只做简单的介绍;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此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概念”,结果事倍功半。
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其形成过程。
如果只是机械地“讲授——练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更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走出概念学习的困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奥苏贝尔在1960年提出“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概念,其最初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但自从他提出这一概念后,随着人类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其内涵得到一定程度扩大。
(1)梅耶发展了奥苏贝尔的思想,提出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组织者”,他开创了对先行组织者批判发展的先河,(2)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呈现形式甚至呈现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先行组织者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大学生也扩大到了中专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组织者从教育领域也扩大到了事业管理、军事培训等领域;(4)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入,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①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基础教育课程.2012,(1):82-86在奥苏贝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子
以下是一些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例子:
1. 简单与具体性: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事例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
比如,教授学生财务报表分析时,可以先给出公司的实际报表以及相关的数字数据,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概念的理解。
2. 视觉化:使用图片、图表或演示文稿等视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概念。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轴,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演示文稿,通过动画、视频等手段来辅助学生记忆时间和事件的关系。
3. 贴近生活: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
比如,教授学生素描时,可以让他们在周末去公园画自然景色,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素描技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 分步骤教学:将复杂的概念或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步骤,让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完成。
例如,在教授学生编程时,教师可以将编程分成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并用实例来解释每个步骤的作用和原理。
5. 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或项目中,通过合作来实现互相学习和补充。
例如,在教授学生决策分析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让小组决定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分析工具来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将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和互动来理解和应用分析技术。
例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教学研究例谈“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戚嘉伟(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江苏 苏州 215300)摘要: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较容易出现学生主体地位丢失的课堂。
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入“先行组织者”,能够改善这一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促进其对新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初中数学;教学“先行组织者”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一种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引导性材料,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同新内容相联系,包括一些概括程度较高的上位概念,以及一些图片、模型等。
在学习新知识前,若能提供“先行组织者”,将有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吸收和固定的作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并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来,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
该如何有效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便成了教师在备课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先行组织者”这一策略,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就“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若干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简要探讨。
一、以数学史作为先行组织者数学课程标中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身的历史,数学亦然。
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作为先行组织者,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是每个数学教师的使命。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先以《九章算术》中的“引葭赴岸”(图1)和“折竹抵地”(图2)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进行一个著名的定理的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以1955年希腊为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而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入手,引导学生探究邮票上图案之间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勾股定理(也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先前的提出的两个难题,如今运用勾股定理就迎刃而解了。
二、以已知概念作为先行组织者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掌握数学学科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活动,而数学概念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及层次性。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例析-最新教育文档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例析“燃烧与灭火”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下“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二级主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一个具体实例。
同时“燃烧与灭火”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较丰富。
笔者针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其教学设计试作探究和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通过启发、引导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
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做科学”的乐趣。
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最先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1960年)提出的。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或“抓手”,将它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要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吸收新知识,从而可以为不同角度理解新知识提供帮助,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教学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并研究其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联系。
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顺序,通过整合教材文本,设计出与学生已有知识链接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在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同他们“已经知道”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缩短学习者“已知”与“新知”之间的差距。
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方向,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向更深处延伸,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及习得意义的保持,以帮助学习者使新知识同化到元认知中,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首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认知。
教师需要
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科能力和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根据学生的个体
差异,个性化地制定教学计划。
例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根据水平
进行分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
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
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教学视频、在线课程和学习指导,供学生选择和自
主学习。
再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反馈。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
及时的引导和反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讨论和学习反馈
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思。
教师
可以制定一些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作业、考试和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教师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能
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效果。
同时,教师在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
特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先行展示某种学科、主题或技能的组织结构和框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该策略的教学应用举例:
1. 数学教学:在教学区间和函数的概念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展示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认识函数的几何意义,然后再引入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科学教学:在教学生态系统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展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和各种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3. 艺术教育:在教学绘画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介绍不同画种的基础概念和技能,如线条、色彩、构图,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构建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好学习素描和色彩运用等具体技巧。
4. 语文教学:在教学写作时,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先介绍写作的基础框架和思路,如设定主题、构思结构、罗列论据、运用列联句等,为学生后续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通过将先行组织者策略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打好基础,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1) 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 “渐进分化”策略( 2 )“逐级归纳”策略( 3)“整合协调”策略例如: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知识讲解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
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2)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例如: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
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一项指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3、评估型先行组织者
评估型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来了 解学生对新材料的认知情况。例如,在教授“化学反应”这个概念之前,教师可 以先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化学反应的测试题,以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知程度。
4、反思型先行组织者
反思型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加深对新 材料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教授“诚信”这个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 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的原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含义和价值。
参考内容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微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以 其简洁、高效、生动有趣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要充分发 挥微课教学的优势,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其中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就显得至关重要。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强调在正式教学前,通过引导性 材料或问题,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 掌握新知识。在微课教学中,这一策略的应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之后,教师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评估的依据可 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反馈等方面。通过评估,教师可以 了解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如果发现该策略 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 识和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起来,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教师在使用该策略时 需要注意设计合适的先行组织者类型和实施计划,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最大限 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新课伊始,指一名学生男生(女生)问:我们都多少名学生?(48)多少名男生?(26)多少名女生?(22) 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你占男生(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导语:四十八分之二十六、四十八分之二十二都是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一、关于“先行组织者”1.先行组织者概念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2.先行组织者类别由于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可以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
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
(2)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
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括关系。
(3)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
二、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分成两大步:确定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内容和材料。
1.确定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概念呈现先行组织者。
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与教师设置的先行组织者及学习的新材料发生联系,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同化新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学提问中的应用作为第一个环节——发表问题,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往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谁来发表问题?形式与方法当然是千变万化的,效果亦是各不相同。
最直接的,一些问题教材或课本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但更多问题则隐藏起来,这就要看教师的处理了。
尽管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有些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势必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的导入环节或进程中加以提出。
开放的课堂更多是让学生来找出问题、发表问题。
如:在《约数》一课中,我只提示这节课中我们要来学习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新成员——约数,接下来则引导学生大胆地置疑:“什么是约数?”、“学习约数要具备哪些前围知识(已有知识)?”、“应该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好约数?”、“学习了约数在生活中会有哪些用途?”……一连串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提问的能力,更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将之解决,大胆地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一半了。
但是,如果经常由学生来提问题,特别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久而久之,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过于套式化,显得单调,如我在接下来的《约公数》一课中,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语言稍加变化,由于以前缺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学生照样提出了与《约数》一课中雷同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时更应注重提高自己提问的方法。
基于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一特性,我们应让学生采用前后联系、比较、区别等多种方法,充分提取大脑里已有的数学经验,结合新知识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
在《公约数》一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公约数和约数两个概念相互链接,然后启发学生提出“公约数和约数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提与不提对学生解决新知识公约数及与约数的联系与区别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接受新知时,头脑中可能已经存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也一定存在与新知相类似的知识模块,即“相似模块”,学生的思维活动能使这些已经存在的“相似模块”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被激活,并在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扩展、延伸,以寻找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联想链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信息,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将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信息尽可能多地发表出来,要充分利用启发、激励、表扬等各种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表问题的空
间。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提出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是他所拥有的知识“相似模块”
所衍生的,所以教师不应随意泯灭学生的任何一个哪怕被认为可笑的问题,因为这样必将影响甚至破坏学生头脑中的问题网络。
如:在商不变性质的学习过程中,小结时,我让学生随意地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不解之处,有一位学生提出“什么是性质呀?”,这问题立即引起哄堂大笑,一笑之后,便是学生的思索。
这一问题在数学课中的的确是有点“意外”,但这个“意外”清楚地反应出这位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没有“性质”这个概念,那我们学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还会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似乎无关数学,可是在学生的头脑中一旦形成了这样一些问题,且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必将对他解决其它问题带来影响,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对商不变性质还不能彻底地掌握。
作为教师,既然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解决好提出的所有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