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第4课 宋明理学[岳麓版][课件

第4课 宋明理学[岳麓版][课件

图中的三教是:__、____、____
三个人分别是:__、___、____
《三教图》(清· 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 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 哲学思想体系。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3.宋明理学的建立: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 治理国家 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 C、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 作用可言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 4.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5、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③ “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妇女的贞节观念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脱然自有贯通处。 ——《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 识;《礼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 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 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 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 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③ “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妇女的贞节观念
“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
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理一分殊”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 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岳麓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岳麓版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 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解读】 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如坊市界限被打破等;材料 二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这冲击了儒学所强调的等级秩序,是宋代理学 产生的背景。 【问题】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题号
知识点

儒学的危机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的影响 综合 1 2 4

3 5 6
一、选择题
1.(2018· 河南洛阳期中)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
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 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唐代君臣伦理的错乱,最终导致藩镇割 据、国家混乱,因此其强调伦理秩序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唐 代君臣关系与宗法制度无必然的关联,故B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内 容不符,故排除。 )
同点。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气浩然,风骨铮铮”进行概 括。 答案:(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阳明则认为是 “心”;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 良知”而不必外求。 (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8· 河南焦作期末)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道教圣地——武当山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 岩,刻画的是道家宗 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 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 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 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 慈祥而睿智的形象。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 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 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 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 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韩 愈(唐)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 儒学复兴运动 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 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天理. ——陆九渊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 王阳明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阳明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陆:内心的“自省” 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知行合一。
佛教传入和佛教盛行
白马寺 龙门石窟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 功,修建了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 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 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 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第4课_宋明理学[文]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 时,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 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 了道教。
一、背景:三教合一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2.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
──鲁迅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不堪回首的童年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 时,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
凶,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亲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二、宋明理学
【问题导学】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
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恣 蚊 饱 血


郭 巨 埋 儿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尝 粪 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忧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课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练习法、谈话法等相结合教学策略手段(教学过程)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

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

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

“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伦理道德(社会)、人性(个人) )、人性
核心 “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求知 方法 历史 地位
如何才能获取“ 如何才能获取“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摘自《 摘自 朱子语类》
明·王守仁 王守仁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出现: 、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理学的出现: 儒 二.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 流派 北宋—程颢 程颐, 程颢、 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朱熹( 南宋 朱熹(理学的 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理” 理 的含义
陆王心学 明代—王守仁 明代 王守仁 南宋—陆九渊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集大 成者) 成者)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良知良能 ——《传习录》 《传习录》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

第4 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第4 课宋明理学PPT课件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
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维护封建伦理道

(2)获取“理”的方法: “发明本心”
“六经皆我注脚”
进行内心反省
三、宋明理学:
2.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 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 心是“理”。
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
(2)获取“理”的方法: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三、宋明理学:
(二)陆王心学
宇宙观: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认识论: 内心反省
陆:发明本心 王:致良知
阅读教材P18页简析与探究回答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误解:不准妇女改嫁,压迫妇女。实际上, 程朱理学并不反对妇女改嫁。因为在程朱理 学家看来,妇女在封建时代只有改嫁才能继 续生存下去,如果连生存都不存在了,谈何 失节、守节!这是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被 后来人误解程朱理学造成的。其实,程朱理 学提倡“饿死”是针对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提 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 理性和节操意识。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样,强调气节的 经典儒家精神一样,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第4课 宋明理学(正)

第4课  宋明理学(正)
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文化上: 儒学的危机——三教并立
① 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 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 皆归于释氏耳.
疑难: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
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 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鸣笛要两位 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 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 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 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 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 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 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四: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
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 —— 《二程遗书》 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 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 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 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 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窃盗,为其反义也。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2、道德论: 存理灭欲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 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指人们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是指超过延续生存条件、违 背伦理道德原则的欲望。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材料二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 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朱熹《朱子语类》)
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条 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印刷术的应用,做好了技术准备 件பைடு நூலகம்
思想文化:
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学者吸收佛道思想
第二篇 宋明时期儒学士人的“应战”

唐代
序幕
程 朱 理 韩愈 学
李翱
陆 王 心 学
宋明理学发展的线索
北宋
确立
南宋
成熟
周敦颐 邵庸
张载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材料一,思考宋明理学的形成面临着哪些 “挑战”和具备了哪些“条件”?
材料二 “虎溪三笑”的故事形 成于唐宋时期。相传东晋高僧惠 远在东林寺讲经,送客不过虎溪 。一次他与道长陆修静、大儒陶 潜三人在寺内畅叙义理、与语甚 欢,相送时依依不舍,不觉忘了 戒规,刚过桥,山上护山神虎猛 吼,三人大笑而别。
儒学遭遇“挑战”的原因示意图
天人 不 弑君篡权

感应
政权更迭

舒 汉 代
大一统 适
国家分裂 战乱频仍


三纲 应 社会动荡
五常
道德沦丧
魏适 晋 南 北 朝应
宣扬 来生
佛 教

《宋明理学》PPT课件

《宋明理学》PPT课件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参看教材P15学习思考)
2.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精,选课直件p奔pt 主题
13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③求“理”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道学数学气学理学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朱 熹
王守仁 陆九渊

颐 精选课件ppt
1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 内涵。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 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精选课件ppt
22
5.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精选课件ppt
23
• 用《周易》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 【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
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 路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对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评述,正
确的有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
教迅速传播,影响儒学的统治地位
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
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③三教之
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吸纳渗透
④唐宋时期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
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A
A、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B、 ①③④ D、 ①②③
(2010广东高考文综)“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
A 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4年高考(广东卷)文综历史试题 (思想史占8分)
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
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
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
实质
对理 的具 体认 知 异 求理 的途 径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的存在
格物致知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发明本心) 克服私欲(致良知)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探究思考:你认为当商场着火的时候,上 面两个人物各有何反映?
(1)程朱理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 生方法 。
(2)陆王心学代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 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
孔子学说
儒学创立
奠定基础


战国
孟子、荀子
成为显学

继承发展


西汉
董仲舒
确立正统

创立新儒学
思想地位

第4课_宋明理学

第4课_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 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 生了深远影响。
——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文天祥
温家宝总理
在哈佛演讲时深
之岂苟 。因利
祸国 福家 林避生 则趋死 徐以
情地引用理学大 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
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 择? 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儒学出现了危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里的合一不是合为一体, 不是兼并。而是指:相互吸
纳,渗透,关系和谐!
“南三朝四百教八十寺合, 一”的氛围弥 多少楼台烟雨中。 漫社会各个领域 材料一: 杜牧诗 材料二:道家神仙 材料三:《三教图》
何动?分时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
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说明
他( ) 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 B.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的思想并进行了发
挥 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D.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 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 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间要粉 。留身
清碎 白骨 于在浑 谦人不
怕 ,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2、凸显了人性的庄严:重视主观意志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儒学的危机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宙”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不用学习也能体会王守仁明中期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IU1卜 WW W.知识精要宣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垛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朱理学的特点[史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史料解读]句号前后表达两层意思,抓住关键词万物”、各于其所”去分析。

⑴概括史料一中的观点。

【提示】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史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解读]分层归纳,从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得出结论;从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得出观点,从总名”、件数”得出观点。

(2) 根据史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程朱理学的特点(1)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 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史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则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解读]史料一以句号分为前后两部分。

句号之前表述的是程朱格物致知”理论;句号之后为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二程”与王守仁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不同:“二程”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史料二]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王守仁《传习录》[史料解读]史料二中朱熹认为通过格”能够穷”事物之理,史料三中王守仁认为良知即天理”。

(2) 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守仁有何不同【提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回复良知本性。

.[归纳总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1)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 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至U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3) 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 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方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这可以促进文明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宋明理学强调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以及重礼轻法等观念,轻视自然科学和个体自由,这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当堂达标固双基]1.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儒学复兴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导学号:15322030】A •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 •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 •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儒学的地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C [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故选C 项。

佛教和道教思想只是在魏晋至唐兴盛,一直没有成为正统思想,A 项错误;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B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

]2.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 •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 •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 •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C [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 项正确;A 、B、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B.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天人感应”的理论C [朱熹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用儒家伦理道德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系专制统治,所以选C 项。

]4. 程朱理学最终被统治者确定为官学的根本原因是( )A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B. 有利于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C.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D. 理学大师的积极宣传和推动B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5. 王守仁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守仁意在强调( )【导学号:15322031】A .万物皆有天理 D .“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 D .“天人感应”思想B [ 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 项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灵明” 就是良知,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故C 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 项错误。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5322032】材料一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从正反两面解答即可。

第(2)问,考查王守仁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结合儒家修身、齐家等理想解答。

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等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 (1)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2) 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