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中国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带来的代价
中国的环境问题工业化带来的代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工业化虽然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对中国环境所带来的代价,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
1. 空气污染工业化产生的废气、工业排放物和汽车尾气等大量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大量燃煤和燃油的使用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引发了酸雨和雾霾等严重问题。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还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质量。
2. 水污染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会通过农田排水进入水体,引发水质问题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3. 土壤污染工业化带来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固体废物和农药残留,导致了土壤污染问题。
这些污染物积累在土壤中,不仅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品质,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农民的生计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威胁。
4. 生态系统破坏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了影响,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海造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
同时,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的枯竭和不可持续利用。
5. 全球环境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不仅对本国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对全球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结:工业化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破坏是工业化带来的主要代价。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中国经济增长原因与代价的解析:从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角
来了“ 增长代价” ——贫 富分化 。这种分化不仅 反映 在物质财 富的差距 中 , 而且 还表现 在发展 机会的严 重不平
等上。保持中国经济长期 持续 增长的关键 在于实现从社会 分割到社会 整合 以及从互 联关 系型社会 到契约规则
型社会的转型 。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M型层级制 ; 贫富分化 ; 城乡分割 ; 系型社会 关
徐成波 曾 伟 熊嘉鑫 王 丹 , , ,
( .西 昌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 四川 西 昌 65 1 2 昆明学院 经济 学院 , 103;. 云南 昆明 6 0 1 ) 52 4
摘要 :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基础是 M 型的层级制 , 社会基础是二元经济结构下 的城 乡分割 与关系型 的社会 特征 , 实现机制是企业利润追求与地方政府“ D G P锦 标赛 ” 两者 问的高度 契合 。但这 三个 因素也给 中国经济带
中图 分 类 号 : 10 3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4— 6 9 2 1 )4— 0 2— 8 F 2 . ; 10 4 A 17 5 3 (0 2 0 0 4 0
The Ana y i n as n nd Co t f Ch ne e Ec no c l ss o Re o s a ss o i s o mi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3 ( )4 4 02, 4 4 :2~ 9
CN 3—1 1 / I S 1 7 5 2 1 G4 S N 6 4—5 3 69
J u n lo n n ie s y o r a fKu mig Un v ri t
【 济 学】 经
中 国经济 增 长 原 因与代 价 的解 析 : 从 政 治 和 社 会 的研 究视 角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编辑ppt
5
二、负面作用
资源诅咒 煤炭繁荣对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
影响
日本的实例: 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达。
编辑ppt
6
资源诅咒(二)
经历自然资源繁荣的经济体无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 长,资源繁荣会通过一些机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 续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如二战后绝大多数资源丰富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尼日利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 等)并没有因为这些“天赐神粮”飞速发展起来,发 展速度反而低于很多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如 亚洲四小龙。
未经处理净化的含镉废水排入河流。人吃含镉的米、喝含 镉的水而中毒,全身骨痛,患者超过 280 人,死亡 34 人
工厂向大气排放 SO2 和煤粉尘数量多,并含有钴、锰、钛等。 有毒重金属微粒及 SO2 吸入肺部,患者 500 多人,36 人在 气喘病折磨中死去 米糠油生产中,因管理不善,毒物进入米糠油中。人食用含 多氯联编苯辑的pp米t 糠油而中毒,患者 5000 多人,死亡 16 3人4
世界银行(1992)年研究发现环境的三个方 面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
饮用水清洁程度、卫生设施的改善等与经济增 长呈正相关关系
城市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浓度等与经 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 由于城市人均废弃物、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温室效应则在恶化
结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十 分复杂,不是一条简单的倒U曲线所能概括
编辑ppt
26
4.新型污染源
随着核能源使用的扩大,核辐射和核废 料污染正成为新的迅速发展的污染源。还有 微波通信带来的电磁污染等,以更隐藏的方 式损害着环境。
编辑ppt
27
讨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存在且相互影响的问题。
经济增长是中国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过快过度的经济增长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本文将就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和措施。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大规模的工业排放,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国的空气污染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之一,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导致了地表水和大气的污染,一些地区的土壤也受到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环境污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环境污染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成本的增加,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环境污染还对旅游业、农业和渔业等经济产业造成了损害,降低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环境污染还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
解决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提高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还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提升环保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的能力。
企业也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推动绿色生产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建设。
企业可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
企业还应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全社会的参与也是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
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问题。
虽然解决这一问题面临着诸多难题,但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重视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从PM2.5看我国GDP增长的代价
下重药除病根
• 1.由于伦敦烟雾事件,环境污染引起了英国自上而下 的注意。 • 立法先行,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 • 发展公交 定严法治私车 • 2.随着社会发展,交通污染取代了工业污染,成为伦 敦空气污染的首要来源。 • 密如蛛网的地铁线是伦敦公共交通的重要保证。 • 3.科学规划 细评估堵漏洞 • 英国的规划许可体系是保证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整 顿污水尾气,严格的环境评估规划
两省对比
广东
2010年GDP(单位/亿元) 1-12月 45472.83
2010年PM2.5(微克/立方米) 24.88
山东
2010年GDP(单位/亿元) 1-12月 39169.92
2010年PM2.5(微克/立方米) 49.97
广东山东同是我国经济大省,然而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却截然不同。 广东近年来加快技术改革创新的步伐,工业发展的高级化程度提高, 尤其近两年,以重工业化为发展核心的山东模式,已经成为继以原料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步伐加快。 绿色发展战略稳步推进。节能降耗成 加工为主的广东模式后的又一经济增长模式。 效明显,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8%,工业生产的能耗水平继续降 由于重工业化,企业规模大,附加值高,所以 GDP发展速度快。但是, 低。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速度放缓,增加值的比重从 2010年底的23. 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也尤为突出。 0%降低至2011年底的22.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1%。故P 故空气污染严重 PM2.5值居高不下。 M2.5浓度一直处于稳定且较低水平 。
摘掉“雾都”之帽
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 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今天 的英国又恢复了过去的田园风光,过去污 染最为严重的泰晤士河也变得水静河清, 就连绝迹100多年的大马哈鱼也重新游回故 里;伦敦也彻底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环境治理成功的典型 。
绿色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如污水经过处理可以循环利用。废弃商品和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等资源,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矿产”。美国开发利用的“城市矿产”资源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
2011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首个空气质量数据库,在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首都城市和人口超过10万的近1100个城市中,中国最好的城市是海口,排名830位,北京排名1053位。今年1月份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6亿。
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屡屡发生的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人类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2012年在巴西举办的“里约+20”峰会上,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世界各国再次承诺“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和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未来”,进一步凝聚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共识。
淡水危机日益严峻。目前,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常态,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专家警告说,淡水危机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
再次,气候变化问题成为重大全球性问题之一。
频繁发生的重大环境公害问题,开始引起各国重视。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_______论文
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由此看来,中国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
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
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中国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
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
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根源和对策。
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分布、环保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进行了深刻剖析,并从这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根源对策最近被网上一条新闻震惊“腾格里沙漠腹地现巨型排污池散发刺鼻气味”,这引起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问题”的关注。
雾霾、河北钢铁公司大气污染、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水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彰显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我国近30年经济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靠的是基本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靠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靠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靠国内廉价的劳动力。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所谓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所消耗掉的资源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而导致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
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
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
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
我们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V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了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走下去,随着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4~5 倍。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对于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基本国情不协调。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在发展。
经济发展越快就意味着资源支出越大,污染排放越多。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
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1 中国经济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
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
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经济发展中国土资源环境代价形成的制度分析
[ ] 新 华 社 文摘 . 界 五 大城 市 群 [ ] 国 土 经 济 ,0 3 3 世 J. 20 ,
( 1 :6 1 )4 .
全 [ ] 国 土资 源部 地 籍管 理 司. 国 土地 利用 变 更调 查 报告 4 20 [ . 04 R] 北京 : 中国大地 出版社 ,0 5 20. 收稿 日期 :0 61—6 20 —11
维普资讯
经济发展 中国土资源
境代 威Biblioteka 锄廛 析 李 闽 ( 中国国土 资源经济研 究院 , 北京 1 14 ) 0 19
摘 要: 查 璺丝鲞塞 堡主 型 室垦 璺圭 适: 壁璺圭 婆 堡盛 I 垫 熊 垫垂璺圭 盛 二查亟; 二查亟垂鱼 亟 鱼 丝鲞堡 鲎墨堡 查鱼圭 蕉堡 筮釜 鏖旦盂量盛 主坌堑 王丝鲞 发展中国土资源环境代价形成的制度原因, 提出国土煎 环境管理座鱼/ 鲎堡棱銮 建皇堡全 厶 \ 鏖垒盔 塞蕉
并 可以求得 14 - 2 0 9 9 04年全 国煤 炭历 史累积矿 山生态 环境恢 复治理 费用( ) F 。全国煤炭历史累积矿 山生态 环境恢复 治理费 用 ( ) 7 7 .9 1亿元 : F 达 9236 F= E=27 7 7 0 2 9 7 7 7 3 6 .9 万元 ) Q 6 9 9 .2 2 .5= 9 29 13 (
关键词 : 国土资源 ; 环境代价 ; 制度 分析 中图分类号 , 3 ; 14 5 X 7 F2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6 9 (07 0 -0 20 17 -9 5 2 0 ) 103 - . 3
1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代价
国土资源与 国土 自然环境 ( 土地生态环 境、 地质 环境 、 矿山 环境 、 海洋生态环境 ) 是不可分的 , 国土资源 开发 、 利用 、 加工转 化及其废弃物处置等各个 过程 无疑都 会对 国土 自然环境 质量 和功能体系造成影 响。国土资 源不仅 仅是 可供 开发利用 的经 济物质 , 作为环境要 素的物质 载体 , 它还是 生态环 境系统 的组 成部分。国土 自然 环境 与 国土资源 之间有 许多交 叉或 重复 的 领域 , 处于 自然系统 中的 国土资 源担负 着 自然 环境 的功能 , 国 土 自然环境要 素中很 多部分又可以被看成 国土资源 。因此 , 国 土资源开发利 用必 然 会影 响 国土 自然 环境 , 引发 很多 环境 问 题。因此 , 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 具有 经济效 益 , 同时也是 有环 但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科学发展观的内 涵:坚持以人为 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 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建 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全面进步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 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 一代的永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中国矿产资源短缺危及国家安全
中国地质科学院最新发表的报告指出﹐除煤之外﹐ 中国所有矿产资源都处于紧张﹐将在二三十年内面临包 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短缺﹐增加对进口的依 赖程度﹐这对国家安全非常危险。 报告指出﹐今后二十 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 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该报告首次提 出﹐未来二十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六十亿吨﹐天然 气超过二万亿立方米。 报告说﹐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 近生产结束期。到二零二零年﹐中国需要进口五亿吨原 油和一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分别占中国消费量的百分之 七十和五十。中国去年进口六千五百万吨石油﹐占消费 量的百分之三十。 报告预计﹐今后二十年﹐中国将短缺 三十亿吨铁﹑五到六亿吨铜和一亿吨铝。中国也可能短 缺目前还在出口的其它矿物﹐例如钨和锌。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 益的统一
途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 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 发展
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别
传统工业化道路强调规模的无限扩张,忽视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质 量效益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张。
中国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五大挑战居安之时当思危。
十七大报告中“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等论述,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十七大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及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面向未来,不少十七大代表认为,来自五方面的挑战不容忽视,是今后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考验。
经济增长代价沉重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
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
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今年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表明全国要实现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着相当难度。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十七大代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说:“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从制度上完善相关宏观调控体系。
差距过大出现“短腿”不平衡问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短腿”现象。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在综合国力财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均存在着不平衡问题。
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成为未来中国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不少代表认为,出现差距是在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但差距过大,也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
按照2006年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
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制度安排
机会成本法核算矿产资源价格 , 我国 1 对 6种主要矿 产资
源 消 耗 损失 进 行 评 价 ; 地 资 源 损 失 采 用 收 益 还 原 法 核 耕 算 耕地 资源 单 价 , 算 耕 地 转 化 为城 镇 用 地 造 成 的 经 济 计
损失。
资源消耗损失共有 2 6 .0亿 元, 35 92 占资源环境成 本
这 5个 省 、 自治 区 的 资 源 消 耗 损 失 占全 国 的 4 . 7 , 83 % 均
生 态 退 化损 失主 要 包 括 水 土流 失 损 失 和 沙 漠 化 损 失
两部分 。其中 , 水土流失损 失主要计算 了因水土流 失导
致 的耕 地 养分 流 失 、 地 废弃 、 接 经 济损 失和 水 土 流 失 土 直
源 环 境 总成 本 。
宁夏 、 云南等。这些省份大多地处西部地区 , 多为 欠发 且 达资源富集省份。损失 占 G P的比例低 于 5 的省( D % 自 治区 、 直辖市 ) 有浙江 、 广东 、 南、 海 西藏 、 上海 、 北京 , 除西
藏外 , 些 省 ( 这 自治 区 、 辖 市 ) 要 是 我 国 发 达 地 区 。 直 主 可见 欠 发 达 地 区 经 济 增 长 的 资 源 环 境 代 价 远 高 于 发 达 地区 。
总额 的 6 .% , 7 8 说明 我国 经 济 增长 的 资源 消 耗 代价 较 大 。
矿产 资源消耗损失为 2 8.2亿元, 22 23 占资源消耗损失的 9 .4 , 4 5 % 耕地 资源消耗损 失为 1 l.8亿元。资源消耗 33 8 损失较大 的前 5位是 山西 、 黑龙江 、 陕西 、 内蒙古 、 山东。
失 、 雨给 农 业 带 来 的减 产 损 失 以 及 消 减 温 室 气 体 C 。 酸 O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分析
落的基础不 稳固,资源 环境矛盾 日趋尖 锐, 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太大。 一 般 来 说 , 经 济增 长 要 付 出 四 种 代 价, 即投入性代价、 目标限定性代价、 牺牲 性代价和失 误性代价。 现在重要 的问题 是,中国经 济增长即使 在投入性 代价方 面, 付出的也太多。 资 源 的 过 度 开 发 和环 境 的 破 坏 就 是 我国经济成长的 &’( 一例, 过去 !" 多年, 中, 至少有 JMN 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 “ 透支 ”获得的。 《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研究报告 !""$ 》 就指出, !""$ 年全国因环 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 JJM 亿元,占当 年 &’( 的 %@ "ON 。另据中科院测算, !""% 年中国消耗了全球 %JN 、 %"N 、 !#N 和 铁矿石、 钢材、 水泥, 创造出 $"N 的原煤、 的 &’( 却不足全球的 $N 。可以说,中国 资源环境问 题的凸显, 不是因为 开发多 了, 而是开发粗了; 不是现代产业多了, 而 是原始产业惰性大了;不是开发过头了, 而是开发失当了;不是不该开发,而是不 该乱开发。 牺 牲 性 代 价 则 以 新双 轨 制 下 的 腐 败 和管制最为突出。青年经济学家高辉清等 三位博士对 !""$ 年由于腐败和管制导致 的损失进行了详尽的估算。结果显示:在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腐败和管制的 !""$ 年, 窟窿为 $K#M#@ "# 亿元,占当年 &’( 现价 这一规模相当于当年国家 比重为 !L@ %N , 财政的 J@ O 倍。这种体制性的腐败和管制 造成的恶果 就是严重扭 曲了中国 的收入 分配格局。 !""K 年世界银行发表报 告显
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利与弊
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利与弊(积极影响)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的腾飞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的局面…………………………………………………………体现在:改革开放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数据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
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人们能从生活的变化中真切地感受到(数据2002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3161亿元,到2006年达到23439亿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3.5%,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3%的增速高出3.2个百分点。
2002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422元,到2006年达到2100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2%,而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9.2%。
中国劳动学会专家指出,这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实际工资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
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
第六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本章通过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及其消耗特征,比较了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解读了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
一、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消耗特征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它的消耗特征可概括为: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数量巨大,呈快速增长,同时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3位。
领土及领海跨越寒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热带四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过程复杂,地表形态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中国资源总量和类型都是十分丰富的,很多自然资源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可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具体分析,却有许多明显的不足。
1、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自然资源总类繁多,资源绝对数量可观,按资源总量计算,我国耕地、森林、草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都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均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森林、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如图6-1)。
图6-1中国资源人均量相对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0》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降水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平衡,冬季相对干燥,旱灾频繁,危害作物生长或增加成产成本;夏季雨量丰沛,很多地方洪涝成灾,造成滑坡或泥石流,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很不平衡,尤以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更为突出。
中国83%的水资源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部地区,而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流域,耕地占全国42%,水资源却仅占9%;80%的矿产资源分布在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分布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也集中在东部。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而循环经济则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
我们党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待续发展。
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传统经济增长的观点,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经济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活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又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
中国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
中国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的生态代价刘琴2015-12-24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其环境资源恢复重生的能力,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了80 多倍,但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
最近刚发布的一份报告,追踪了中国682个物种2419个种群的时间序列信息,发现1970至2010年间,陆栖脊椎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了50%。
其中两栖爬行类物种下降幅度最大,为97.44%。
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初步核算了5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
报告说,地球上的生物承载力是有限且相对恒定的,即使在人类精心管理下,增长能力也有限。
1960 年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生物承载力总量增长了一倍,呈平稳的线性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与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保护。
但同时经济规模扩大了80 多倍。
WWF中国执行项目总监李琳博士说,超越环境容量和生物承载力的中国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是难以持续的。
“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载力支持快速增长的经济,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调查发现,在2012 年,中国只有西藏与青海是生态盈余,也就是生物承载力能够满足本地人口消费的生态服务需求。
北京现在大约需要21.5 倍自身生物承载力才能支持本地人口消费。
生态超载正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等。
报告说,中国国内生物承载力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所以必须通过贸易补充。
通过对455 项贸易产品类型的分析发现,2012 年,中国是生物承载力净进口国。
净进口的生物承载力约占全球生物承载力总量的 1.3%。
约2/3 左右的生物承载力进出口发生在与26 国的生物质产品贸易往来之中。
从生物质商品来源地看,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与印度尼西亚这些人均生态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当年中国生物承载力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结果
•资源消耗的代价最大,占资源环境代价总额的71.2%, 占GDP的9.9%。
生态退化损失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新疆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西藏 云南 贵州 四川 重庆 海南 广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河南 山东 江西 福建 安徽 浙江 江苏 上海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山西 河北 天津 北京 资源消耗损失 污染损失
生态退化损失核算
沙漠化损失
养分流失 载畜量下降 土地废弃 沙尘暴 直接损失
水土流失损失
直接损失 养分流失 土地废弃 泥沙淤积
养 分 流 失 量
化 肥 价 格
草 地 承 载 量
单 位 羊 价 格
废 弃 耕 地 面 积
耕 地 价 格
每 户 支 付 意 愿
总 户 数
交 通 损 失
房 屋 损 失
泥 石 流 损 失
北京 山西 河北 天津 辽宁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浙江 江苏 上海 福建 安徽 山东 江西 湖南 湖北 河南 广西 广东 四川 重庆 海南 云南 贵州 陕西 西藏 宁夏 青海 甘肃 新疆
资源流动后损失增减量占没有考虑资源流动损失的比重
绿色国民储蓄核算
绿色国民储蓄的概念框架 绿色国民储蓄的政策涵义 各地区绿色国民储蓄的核算结果
环境污染损失比重
京津冀都市圈以资源消耗为主,资源消耗损失占总损失的71.4%,长 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是以环境污染损失为主,分别其占总损失的 67.1%和61.2%。
资源流动对资源环境成本空间分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流动性较强,我国矿产资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资源 富集区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相当大的比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为沿海地 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山西是矿产资源输出最多的省份,净 输出量为2.8×108t。其中煤炭输出量为2.48×108t,主要输入区为 河北(48.4%)、山东(15.8%)、天津(9.1%)、江苏(7.2%)、 北京(4.5%)等。
绿色国民储蓄的核算结果
2005年中国绿色国民储蓄总额为56888.7亿元,相当于当 年GDP的28.76%。 即只有约30%的GDP转换为扣除资源环境成本的财富 绿色国民储蓄率(绿色国民储蓄/GDP)可以表示一个地区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部的绿色国民储蓄率为38.6%,中部为17.4%,西部 为4.9%,东部>中部>西部。 人均绿色国民储蓄的东西部比值为19.4,而当年人均GDP 的东西部比值为2.7,说明东西部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差距远大于现实的经济水平的差距。
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石敏俊,马国霞,李娜,李玫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Contents
1 2 3 4
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 我国绿色国民储蓄核算 政策启示
Background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工作面临的问 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 源环境代价,突出的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消 耗。 究竟资源环境代价有多大?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未来的发展方式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 需要对资源环境损失进行货币化评价,把握可持续发展的 状态,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资源流动对资源环境成本空间分布的影响
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对资源输入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矿产资源流动 后矿产资源损失增加量占矿产资源损失的比重浙江570%、北京312%、天 津210%、河北130%、江苏108%、湖北88.7%。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00%
崩 塌 损 失
滑 坡 损 失
养 分 流 失 量
化 肥 价 格
土 地 废 弃 面 积
土 地 单 位 价 值
冲 刷 耗 水 量
泥 沙 淤 积 量
市场替代法
直接市场法
土地价值法
支付意愿法
直接市场法
市场替代法
土地价值法
维护成本法
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框架与方法
环境污染损失核算
大气污染损失
水污染损失
人体健康 过 早 死 亡 住 院 损 失 失 能 损 失
γ i 染产生的函数, 为生态退化的边际社会成本, 和s为生态治理与破
坏的函数,m为人力资本投资。 其中,GDP-C为总储蓄,GDP-C-δK+m 为净储蓄。
绿色国民储蓄的政策涵义
世界银行提出以绿色国民储蓄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 用财富的变化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流维持在一定 水平上的能力。 绿色国民储蓄为正值,即扣除资源环境成本之后财富仍然 是增加的(储蓄有盈余),说明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 如果绿色国民储蓄为负值,即扣除资源环境成本之后财富 仍然是减少的,说明财富增加是依赖资源环境消耗换取的 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绿色国民储蓄政策含义明确,持续负增长最终必将导致财 富的减少。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核算
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框架与方法 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结果 资源环境成本的空间差异 资源流动对资源环境成本空间分布的影响
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框架与方法
资源消耗 (矿产资源,耕地资源) 环境污染 (水污染,大气污染) 生态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
资源环境成本
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框架与方法
34000 29000 24000 19000 14000 9000 4000 -1000 -6000 -11000
山西 黑龙江 河南 内蒙古 贵州 安徽 新疆 云南 宁夏 陕西 青海 海南 福建 吉林 重庆 江西 湖南 甘肃 四川 上海 广东 广西 山东 浙江 北京 湖北 天津 江苏 辽宁 河北
中国31个省份考虑矿产资源流动后损失增减量分布图(亿元)
资源流动对资源环境成本空间分布的影响
剔除矿产资源流动的影响后,资源流出区的资源消耗损失有所减少,山 西损失减少量占矿产资源损失57.2%、新疆45.7%、内蒙古19.3%、黑 龙江14.6%、陕西10.8%、贵州9.2%、宁夏26.4%、青海12.4%。
中国31个省份考虑矿产资源流动后损失增减量分布图(亿元)
人力资本法
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
替代成本法
资源环境成本核算结果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总额为27511亿元,占GDP的13.9 %,说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3.9%是以资源消耗、环境 污染、生态退化为代价换取的。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4%,如果扣除资源环境损 失,2005年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损失大于经济增长量。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外延粗放型为主,存在高投入、 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问题,要素投入的追加是经 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资源环境代价占GDP的比例西部大于中部和东部,北方大于实国民储蓄公式 :
GS = GDP− C −δK + m − n(R − g) −δ (e − d ) − γ (i − s)
GS为真实国民储蓄,GDP为国内生产总值,C为人造资本最终消 费,δK为人造资本折旧,n为资源租金,R为资源消耗量,g为资源 增加量,δ为生态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e和d分别为污染减少和污
中国各省生态退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占总损失的比重
资源环境成本的空间差异
资源环境代价的空间差异大,北方大于南方。
北方资源环境成本为16138亿元,占GDP的22.7%;南方为11373亿 元,占GDP的9% 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成本为8721亿元,占GDP的7.2%,中部11752亿 元,占GDP的23.4%,西部7074亿元,占GDP的27.6%
农业 污 染 面 积 作 物 价 格
气候变化 温 室 气 体 过 早 死 亡
人体健康 住 院 损 失 失 能 损 失
农业 污 染 面 积 作 物 价 格
渔业 鱼 减 少 量 鱼 价 格
污染缺水 缺 水 量 工 业 水 价 格
防护支出 烧 开 水 量 电 费
C 交 易 价 格
人力资本法
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
绿色国民储蓄的核算结果
地 北 天 河 山 辽 吉 上 江 浙 安 福 江 山 河 湖 湖 广 广 海 重 四 贵 云 西 陕 甘 青 宁 新 区 京 津 北 西 宁 林 海 苏 江 徽 建 西 东 南 北 南 东 西 南 庆 川 州 南 藏 西 肃 海 夏 疆 GDP (亿元) 6886.31 3697.62 10096.11 4179.52 3895.55 8009.01 3620.27 5511.5 9154.18 18305.66 13437.85 5375.12 6568.93 4056.76 18516.87 10587.42 6520.14 6511.34 22366.54 4075.75 894.57 3070.49 7385.11 1979.06 3472.89 251.21 3675.66 1933.98 543.32 606.1 2604.19 总储蓄 (亿元) 3796.08 2314.68 6051 2379.21 2293.15 4456.14 1859.52 3062.63 5118.46 11324.62 7564.78 2576.05 3495.84 2096.06 10989.11 5533.7 3172.98 2747 11541.81 1759.25 464.79 1410.5 3336.55 466.01 1326.22 89.94 2196.28 819.49 205.13 244.8 1470.82 净储蓄 (亿元) 3076.88 1916.53 4908.59 1959.65 1893.05 3439.06 1488.03 2496.83 4023.49 9507.62 5906.08 1929.84 2778.74 1655.69 8987.77 4567.62 2392.98 2097.78 9613.96 1358.25 351.59 1007.37 2397.92 198.03 902.4 48.99 1806.04 563.46 120.19 150.18 1113.1 总损失 (亿元) 156.56 205 1174.88 3499.21 1815.26 1175.97 406.48 1926.89 291.29 884.8 643.15 801.76 395.16 703.59 2054.73 1368.98 545.95 684.25 1023.21 679.47 36.98 447.93 938.86 1142.9 891.51 9.15 1808.32 502.81 290.68 168.36 837.06 27511.16 人 均真 实储 真 实 储 蓄 真 实储 蓄率 总 损 失 占 蓄 ( 元 / (亿元) (%) GDP(%) 人) 2920.31 42.41 18987.73 2.27 1711.53 3733.71 -1539.55 77.8 2263.09 1081.54 569.93 3732.2 8622.82 5262.94 1128.08 2383.58 952.1 6933.04 3198.64 1847.04 1413.53 8590.75 678.79 314.61 559.44 1459.07 -944.86 10.89 39.84 -2.28 60.65 -170.49 -18.18 276.04 56888.73 46.29 36.98 -36.84 2 28.26 29.87 10.34 40.77 47.1 39.17 20.99 36.29 23.47 37.44 30.21 28.33 21.71 38.41 16.65 35.17 18.22 19.76 -47.74 0.31 15.86 -0.06 3.14 -31.38 -3 10.6 28.76 16409.69 5449.88 -4588.83 326.05 5361.5 3982.11 1491.97 20991.01 11535.55 10745.08 1843.26 6742.8 2208.53 7496.8 3410.06 3234.74 2234.47 9343.87 1456.62 3799.62 1999.43 1776.75 -2533.15 24.48 1438.17 -6.13 233.82 -3139.79 -304.96 1373.34 4433.24 5.54 11.64 83.72 46.6 14.68 11.23 34.96 3.18 4.83 4.79 14.92 6.02 17.34 11.1 12.93 8.37 10.51 4.57 16.67 4.13 14.59 12.71 57.75 25.67 3.64 49.2 26 53.5 27.78 32.14 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