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三维封装中的硅通孔技术
3D IC-TSV技术与可靠性研究
3D IC-TSV技术与可靠性研究摘要:对三维(3 Dimension,3D)堆叠集成电路的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互连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阐述了TSV的关键技术与工艺,比如对准、键合、晶圆减薄、通孔刻蚀、铜大马士革工艺等。
着重对TSV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性、研究现状和热应力分析方面进行了介绍。
以传热分析为例,实现简单TSV模型的热仿真分析和理论计算。
最后介绍了TSV技术市场化动态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 3D-TSV;通孔;晶圆减薄;键合;热可靠性0 引言随着半导体制作工艺尺寸缩小到深亚微米量级,摩尔定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首先,互连线(尤其是全局互连线)延迟已经远超过门延迟,,这标志着半导体产业已经从“晶体管时代”进入到“互连线时代”。
为此,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组织(ITRS)在 2005 年的技术路线图中提出了“后摩尔定律”的概念。
“后摩尔定律”将发展转向综合创新,而不是耗费巨资追求技术节点的推进。
尤其是基于TSV(Through Silicon Via)互连的三维集成技术,引发了集成电路发展的根本性改变。
三维集成电路(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3D IC)可以将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模块(RF module)、内存(Memory)及处理器(Processor)等模块集成在一个系统内[1],,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减小了功耗,提高了性能,因此被业界公认为延续摩尔定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目前3D集成技术主要有如下三种:焊线连接(Wire-Bonding)、单片集成(Monolithic Integration)和TSV技术[2]。
焊线连接是一种直接而经济的集成技术,但仅限于不需要太多层间互连的低功率、低频的集成电路。
单片集成是在同一个衬底上制作多层器件的新技术,它的应用受到工艺温度要求很高和晶体管质量较差等约束。
3DDRAM封装技术的应用
3DDRAM封装技术的应用3D DRAM封装技术的应用作者:Biao Cai、Vipinchandra Patel、Edmund D. Blackshear,IBM服务器系统的需求推动了3D DRAM技术的进展。
新一代技术提供了形状因子(即几何尺寸和形状)、电气和功率性能方面的优势。
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设计、新的装配技术和失效机理。
最佳的3D DRAM技术是由这种优势、成本、入市时间和可靠性的综合权衡决定的。
本文详尽分析了用于DDR2、DDR3和未来服务器存储系统的最佳3D DRAM技术的特征。
TSV(硅通孔)DRAM阵列堆叠有望带来超级的功率性能,这可能是意义重大的市场推动力。
文中还论述了对这一未来技术的权衡和工艺发展趋势。
服务器系统的需求推动3D DRAM技术服务器系统存储量至少每代增长2X。
系统空间体积配置限制了存储器插座/模块的总数,因此要求增长存储器模块密度。
近几年来,“下一代芯片缩小”减缓和成本交叉点在模块密度增长要求和DRAM 芯片密度增长之间产生了差距,并且正在扩大(图1),为3D DRAM 技术创造了应用空间。
DDR2 3D封装技术DDR2存储器原来是用BGA单片封装。
有互为竞争的二种DDR2 3D技术:BGA堆叠(叠层封装)和引线键合芯片堆叠。
二者均是2005年左右在IBM服务器平台中引入的。
BGA堆叠(叠层封装)在IBM服务器平台中采用了几种BGA堆叠设计(图2)。
这些设计有一个共同点,即封装独立的DRAM芯片。
没有芯片级老化功能时,单一封装可实现堆叠工艺前的老化,这对维持堆叠封装良率非常重要。
当新一代DRAM芯片良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时,缺乏KGD(已知好芯片)对堆叠封装良率来说是一个问题。
BGA堆叠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
到2004年,一些封装分包公司已开发了BGA堆叠技术。
采用第三方BGA堆叠服务,存储器供应商获得了“入市时间”的优势。
良率和入市时间的优势是BGA堆叠技术的首要市场推动因素。
第四代微电子封装技术—TVS技术及其发展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四代微电子封装技术—TVS技术及其发展随着微电子制造由二维向三维发展,三维芯片堆叠的封装方式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
但是使用传统金线键合的三维电路封装技术不仅会占用大量空间,同时会增加能耗、降低运行速度。
因此,可实现芯片直接互联的TSV技术孕育而生。
TSV技术可以使微电子封装达到最密连接,三维尺寸达到最小;同时TSV技术降低了连接长度,可有效降低芯片能耗,提高运行速度。
在DRAM芯片制造中使用TSV技术可以使IC器件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中基于TSV技术开发的混合存储立方体(HMC)可以使存储器性能提高20倍,而体积和能耗缩小到原有1/10。
但由于TSV技术本身的缺点使其商业化过程步履艰难。
而TSV技术最大的缺点还是在于成本太高。
标签:微电子封装;TSV;金属化;键合;DRAM引言自1965年“摩尔定律”[1]提出以来,微电子器件的密度几乎沿着“摩尔定律”的预言发展。
到了今天,芯片特征尺寸达到22nm,再想通过降低特征尺寸来提高电路密度不仅会大幅提高成本,还会降低电路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电路密度,延续或超越“摩尔定律”,微电子制造由二维向三维发展成为必然。
其方法之一就是将芯片堆叠以后进行封装,由此产生了三维电路封装技术(3D IC packaging)。
三维电路封装技术中,芯片电极是通过金线键合的技术来实现电路的导通。
如图1a所示,随着芯片叠层的增加,键合金线将占用大量的空间。
同时由于连接的延长使得电路能耗升高、速度降低。
因此,业界需要一种方法,能够使得硅芯片在堆叠的同时实现电路的导通,从而避免采用硅芯片以外的线路连接。
传统半导体工艺主要是针对硅圆片表明进行加工并形成电路,而要实现硅芯片上下层之间的连接,需要一种能贯通硅芯片的加工工艺,即TSV技术(图1b)。
早在1958年,半导体的发明人William Shockley,在其专利中就提到过硅通孔的制备方法[2]。
而TSV(through-silicon via)工艺的概念在1990年代末才提出,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和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于1998年申请相关美国专利[3,4],而关于TSV技术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0年[5]。
硅通孔技术TSV研究ppt课件
TSV技术面临的难题:
➢在价格与成本之间的极大障碍
➢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所隐含的风险
➢实际的量产需求
1
概述
发展 状况
TSV 的 应用
GaAs 基TSV 20/03/2020
TSV的研究动态
TSV参数 最小TSV直
径 最小TSV间
3
TSV封装剖面图
概述
发展 状况
TSV 的 应用
TSV的研究动态
TSV的关键技术之一——通孔刻蚀
➢ 前通孔(via first):
在 IC 制 造 过 程 中 制 作 通 孔,分为前道互连和后 道互连
➢ 后通孔(via last) :
制造完成之后制作通孔
GaAs
基TSV 20/03/2020
4
概述
台积电有在28nm以下工艺量产三维LSI的意向。
TSV的 应用
GaAs 基TSV 20/03/2020
以多种尺寸和配置而形成的TSV 和再布线层
12
连接300mm晶圆和半导体芯片的微凸点
TSV的研究动态
概述
2010年12月三星公司采用TSV技术,成功开发出基于该 公司先进的绿色DDR3芯片的8GB RDIMM内存。
感测器
OsmiumTM from Aptina 9
TSV的研究动态
概述
发展 状况
应用TSV的影像感测器实例
2009年3月, 意法半导体推出市场上首款集成扩展景深 (EDoF)功能的1/4英寸光学格式3百万像素Raw Bayer传感器。 意法半导体最新的影像传感器可实现最小6.5 x 6.5mm的相机 模块,而且图像锐利度和使用体验非常出色,同时还兼有尺 寸和成本优势,是一款智能型自动对焦相机解决方案。
瞬时大电流下微机电引信硅通孔封装的失效机理与实验研究
瞬时大电流下微机电引信硅通孔封装的失效机理与实验研究刘芳怡;娄文忠;丁旭冉;王辅辅;王瑛【摘要】随着引信向微型化、智能化、灵巧化发展,对引信采用三维封装是实现其小型化最为前景的技术.硅通孔(TSV)是三维封装的关键技术,广泛应用在微机电系统(MEMS)的集成中,具有封装尺寸小和能量消耗低的优点.研究了一种应用于MEMS 引信的TSV三维封装技术,该MEMS引信的工作模式要求TSV在引信起爆控制时的瞬时大电流冲击下,电阻改变量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TSV在瞬时大电流下的升温曲线,并进行分组实验,对TSV分别施加40 V、330 μF 电容放电条件,10V、330 μF电容放电条件和4V、100 μF电容放电条件.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得到TSV的潜在的失效模式和其承载瞬时大电流的能力.通过上述结论分析得出在10 V、330 μF电容放电条件和4V、100 μF电容放电条件下,TSV封装技术可以满足MEMS引信的正常工作.【期刊名称】《兵工学报》【年(卷),期】2014(035)009【总页数】7页(P1356-1362)【关键词】兵器科学与技术;引信;瞬时大电流;硅通孔;有限元仿真;电容放电【作者】刘芳怡;娄文忠;丁旭冉;王辅辅;王瑛【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43;TN605在引信中应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减轻质量,实现小型化发展[1-3]。
法国创新研制了一种MEMS安全、解除保险与发火器件,该MEMS发火件可以提高MEMS起爆器的性能,在大电流激发下会产生电爆炸作用,实现引信的发火功能[4-6]。
利用这种电爆炸过程,Zhao等[7-8]制备了一种新型MEMS引信,该引信需要在瞬时大电流的作用下正常作用,所以激发源采用电容放电的形式。
三维芯片集成与封装技术阅读札记
《三维芯片集成与封装技术》阅读札记一、三维芯片集成技术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二维芯片集成技术已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性能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维芯片集成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维芯片集成技术是一种将多个芯片或芯片层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维结构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强功能的集成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二维芯片集成,三维芯片集成技术在提高芯片性能的同时,还能够缩小整体系统体积,提高系统整体性能,为电子设备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芯片集成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半导体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之一。
三维芯片集成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多个芯片的精准堆叠和高效连接。
这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芯片间互连技术、三维封装技术、多层布线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影响到三维芯片集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业界正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努力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以期实现更高层次的三维芯片集成。
三维芯片集成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三维芯片集成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未来在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医疗电子等领域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在未来将能够大幅提高各类电子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推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变革。
三维芯片集成技术是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在提高集成度、增强功能的同时,还将带动整个电子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来说,深入研究三维芯片集成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三维芯片集成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三维芯片集成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通过将多个芯片在垂直方向上堆叠并进行连接,实现更高的集成密度和更强大的性能。
该技术通过先进的微纳制造技术,将不同功能的芯片单元无缝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多层结构和复杂互联的三维集成电路。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能够显著提高芯片的运算速度、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为新一代电子设备提供更加强大的性能支持。
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
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
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啊,这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玩意儿!它就像是科技世界里的魔法,让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可思议!
你知道吗,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能把各种电子元件紧密地堆叠在一起,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地构建出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高效的系统。
这可不是一般的技术能做到的呀!
它能大大提高芯片的性能和集成度。
想想看,以前的那些设备,体积大不说,性能还一般。
但有了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小小的一块芯片就能蕴含巨大的能量,这难道不令人惊叹吗?这就好比是把一个庞大的机器缩小到了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而且功能还更强大了呢!
而且啊,它还能降低成本呢!通过更紧密的封装,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这就好像我们平时买东西,花更少的钱却能买到更好的东西,谁不喜欢呢?
它还为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没有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这些技术能发展得这么快吗?肯定不能啊!
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的发展前景也是无比广阔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它肯定还会有更多更神奇的应用。
它就像是一个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样的技术感到兴奋和自豪吗?它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我相信,在未来,硅通孔三维封装技术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3D DRAM封装技术的应用
3D DRAM封装技术的应用作者:Biao Cai、Vipinchandra Patel、Edmund D. Blackshear,IBM服务器系统的需求推动了3D DRAM技术的进展。
新一代技术提供了形状因子(即几何尺寸和形状)、电气和功率性能方面的优势。
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设计、新的装配技术和失效机理。
最佳的3D DRAM技术是由这种优势、成本、入市时间和可靠性的综合权衡决定的。
本文详尽分析了用于DDR2、DDR3和未来服务器存储系统的最佳3D DRAM技术的特征。
TSV(硅通孔)DRAM阵列堆叠有望带来超级的功率性能,这可能是意义重大的市场推动力。
文中还论述了对这一未来技术的权衡和工艺发展趋势。
服务器系统的需求推动3D DRAM技术服务器系统存储量至少每代增长2X。
系统空间体积配置限制了存储器插座/模块的总数,因此要求增长存储器模块密度。
近几年来,“下一代芯片缩小”减缓和成本交叉点在模块密度增长要求和DRAM芯片密度增长之间产生了差距,并且正在扩大(图1),为3D DRAM技术创造了应用空间。
DDR2 3D封装技术DDR2存储器原来是用BGA单片封装。
有互为竞争的二种DDR2 3D技术:BGA堆叠(叠层封装)和引线键合芯片堆叠。
二者均是2005年左右在IBM服务器平台中引入的。
BGA堆叠(叠层封装)在IBM服务器平台中采用了几种BGA堆叠设计(图2)。
这些设计有一个共同点,即封装独立的DRAM芯片。
没有芯片级老化功能时,单一封装可实现堆叠工艺前的老化,这对维持堆叠封装良率非常重要。
当新一代DRAM芯片良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时,缺乏KGD(已知好芯片)对堆叠封装良率来说是一个问题。
BGA堆叠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
到200 4年,一些封装分包公司已开发了BGA堆叠技术。
采用第三方BGA堆叠服务,存储器供应商获得了“入市时间”的优势。
良率和入市时间的优势是BGA堆叠技术的首要市场推动因素。
Low Profile是市场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高密度DDR2存储模块,常要热/冷却增强措施(图3)。
以硅通孔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三维封装技术及应用
以硅通孔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三维封装技术及应用1.引言1.1 概述在本篇长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以硅通孔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三维封装技术及其应用。
集成电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石,其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推动了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突破。
然而,传统的二维封装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子产品对于更高性能和更小尺寸的需求。
硅通孔作为一种新型的封装技术,不仅具有较传统封装技术更高的集成度,而且还能有效解决电子设备在高功率和高频环境下的散热和干扰问题。
硅通孔就是通过在硅片上打洞,并填充导电材料,实现电气和热气的通信。
相比于传统的封装技术,硅通孔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实现不同功能的组合,大大提高了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
本文主要将从硅通孔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制备方法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硅通孔的概念和原理,包括硅通孔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工作原理。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硅通孔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包括光刻、湿法刻蚀、电解刻蚀等方法。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将为读者提供选择合适制备方法的依据。
最后,我们将总结硅通孔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重点分析硅通孔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相比传统封装技术的优势,如更高的集成度、更好的散热性能等。
此外,我们还将展望硅通孔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应用前景,包括在电子消费品、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们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以硅通孔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三维封装技术及其应用。
同时,本文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推动这一新兴封装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文章结构本文将以硅通孔为核心,探讨集成电路三维封装技术及其应用。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内容,即以硅通孔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三维封装技术及应用。
本文将介绍硅通孔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制备方法和技术。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硅通孔的概念和原理。
首先,我们将解释什么是硅通孔,以及它在集成电路封装中起到的作用。
3D封装与硅通孔(TSV)技术
3D封装与硅通孔(TSV)技术周健;周绍华【摘要】随着对芯片集成度以及对电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3D封装发展迅速。
其中硅通孔技术(TSV)被认为是实现3D封装的最好选择之一。
因此TSV 工艺逐渐成为微电子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并且促进着微电子行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本文分析了硅通孔技术的优点以及挑战,同时也简单介绍了硅通孔技术的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1页(P13-13)【关键词】硅通孔;三维封装;TSV技术展望【作者】周健;周绍华【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605随着对具有更小外形的先进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优越性能和更低的总体成本的追求推动着半导体行业发展创新,涌现了一系列先进封装技术。
相对于其他各类封装技术,3D封装技术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以及较高的可靠性,同时它能实现较高的封装密度,因此目前3D封装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速电路以及小型化系统中。
有很多种方式能实现芯片间的互连,一般来说,通常采用引线键合或者倒装芯片焊接将硅圆片集成在一起,如上图所示。
目前,主流的三维封装一般利用硅通孔技术来实现。
硅通孔技术通过在硅圆片上制作出一定布线排序的垂直互连孔,在孔中淀积通孔材料,实现不同芯片层之间的电互连,从而保证了芯片间具有较短的互连线,因此可以获得更好的电性能以及更小的信号延迟。
1 TSV简介区别于传统的芯片封装技术,硅通孔技术在三维层面实现芯片间的电互连,封装密度大大提高,而垂直的互连线也改善了芯片间的信号传输速度,同时在硅通孔技术保证了对电路板空间的集约化利用,降低了芯片的功耗。
另外,一些大型的IDM制造商如IBM和Intel都预测硅通孔技术是微电子制造行业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商业化这一技术。
TSV技术的发现得益于印刷电路板(PCB)多层化这一设计思路,它使得多芯片之间实现短垂直互连,取代在2D封装中的长引线互连,因而可以提高性能和减少时间延迟。
三维集成电路封装的TSV技术
三维集成电路封装的TSV技术1.引言三维集成电路(3D IC)和基于硅介质的2.5D集成电路具有低功耗、性能高、高功能集成度[1–4]等优点,被认为是克服摩尔定律局限性的重要电路。
为实现3D 和2.5D芯片集成,需要几个关键技术,如硅通孔(TSV)、晶片减薄处理以及晶圆/芯片粘接等。
TSV技术具有缩短互连路径和缩小封装尺寸的优点,因此被认为是3D集成的核心。
在3D和2.5D芯片集成过程中,TSV工艺可分为三种类型。
当TSV工艺在CMOS工艺进行之前完成时,工艺进程定义为“通孔优先(via first)”;当TSV工艺在CMOS工艺进行中完成时,CMOS中间工艺和后道工艺只能在TSV工艺完成后制作;当TSV在完成CMOS过程后进行时,工艺进程定义为“通孔收尾(via last)”,在已进行CMOS工艺后的衬底正面或背面进行TSV工艺。
选择TSV作为最终方案是在半导体行业最终应用要求。
TSV技术已被开发用于许多应用领域,如MEMS、移动电话、CMOS图像传感器(CIS)、生物应用程序设备和存储器等。
人们对TSV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由于制造成本相对较高,TSV在三维集成电路和先进封装应用中尚未普遍实现[5,6]。
本文将介绍当TSV制作直径较小、纵横比较高时,TSV的相关重要制造过程及相关失效模式。
此外,TSV制备有许多重要过程,包括深层反应离子蚀刻(DRIE)、介电层衬底、阻挡层和种晶层、填充、化学机械抛光(CMP)和Cu暴露过程,上述关键技术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2.TSV刻蚀技术TSV蚀刻是3D集成技术中的关键制造工艺,而广泛使用的Bosch工艺是深硅蚀刻的首选。
Bosch蚀刻工艺的高蚀刻速率为5~10 μm/min,对光刻胶的刻蚀选择性为50-100,甚至对于氧化层掩膜高达200。
该过程通过以下步骤执行:(1)利用六氟化硫作为等离子体刻蚀剂进行硅刻蚀;(2)与C4F8等离子体气体结合,生成质量良好的钝化膜,以防止下一刻蚀步骤中的横向效应;(3)利用六氟化硫作为等离子体刻蚀剂,对掩蔽层和Si进行进一步的离子轰击定向刻蚀,以形成一个较深的刻蚀深度。
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硅通孔相关材料
6.1.3 发展现状及趋势
比如,WLCSP图像传感器封装,要求沉积温度低于200 oC。低温下高 台阶覆盖率绝缘层主要通过TEOS源氧化硅CVD或聚合物材料CVD获得。 使用TEOS源,可以在深宽比达到10:1的孔内,在200 oC以内的温度下, 获得超过15%的台阶覆盖率。 国内TSV-CIS封装,采用聚合物材料作为绝缘层。在高深宽比的TSVCIS封装集成技术中,聚合物绝缘层工艺受到限制,要采用TEOSPECVD方法沉积氧化硅来制造绝缘层,该技术方案处于研发阶段,没 有得到大规模量产。
图6-1 不同元器件在三维方向上基于TSV的堆叠集成
TSV技术涉及的材料:除打孔的硅基体材料和填孔材料等关键主材料外, 在工艺过程中还包含绝缘层、黏附层和种子层材料等相关材料。
图6-2 TSV各层结构示意图
目录
6.1 绝缘层 6.2 黏附层和种子层
6.1 绝缘层
6.1.1 绝缘层在先进封装中的应用 6.1.2 绝缘层材料类别和材料特性 6.1.3 发展现状及趋势 6.1.4 新技术与材料发展ຫໍສະໝຸດ 6.1.4 新技术与材料发展
新型沉积技术 1)高分子聚合气相沉积技术PVPD 将CVD应用于聚合反应是一种新的聚合方法,称为气相沉积聚合。与传统高分子薄膜制 造方法(如湿法工艺)相比优点: (1)不含溶剂、添加剂、引发剂等,纯度高,对衬底不产生损伤。 (2)可以控制薄膜厚度,通过选择适当的沉积速率和时间,可得到所需厚度。 (3)薄膜质量好,膜厚均匀,表面光滑无针孔,且可以沉积在不同形状的表面上,保 形性好。 (4)聚合与成膜工艺合二为一,简化了制造流程。
6.1.3 发展现状及趋势
旋涂工艺相比CVD和喷涂工艺,具有设备成本低等显著优势,但加工超过 5:1深宽比的TSV时具有较大挑战。开发具有旋涂工艺的聚合物材料成为 关键研究方向。 聚合物材料具备低触变性、防流动性和保形涂覆等特点。可围绕材料主体 树脂、功能性纳米填料及关键助剂等展开研究。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相继推出2:1和3:1适用于旋涂工艺的聚合物材 料,研究5:1。
TSV可靠性综述
0引言三维集成封装技术被公认为是超越摩尔定律的第四代封装技术。
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术是三维封装技术的关键[1]。
摩尔定律指出,硅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
然而,由于晶体管的缩放比例和漏电的限制[3],摩尔定律不能永远持续下去。
随着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晶体管之间的间距也越来越小。
最终会引起量子隧穿效应,电子会在两根金属线之间隧穿,导致短路[4-5]。
因此,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摩尔定律将失效。
一种实现突破传统摩尔定律的封装摩尔定律被提出,封装摩尔定律是基于三维集成封装技术提出的[6]。
TSV 技术是指在硅片上进行微通孔加工,在硅片内部填充导电材料,通过TSV 技术实现芯片与芯片之间的垂直互连,是三维封装技术的关键技术[7-8]。
与传统的金丝键合相比,TSV 的优点是节省了外部导体所占的三维空间。
TSV 技术可以使微电子芯片封装实现最紧密的连接和最小的三维结构。
此外,由于芯片之间的互连线长度的缩短,大大降低了互连延迟,从而提高了运行速度。
并且由于互连电阻的降低,电路的功耗也大大降低[9]。
TSV 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信息技术,而且在飞机、汽车和生物医学等新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很多优势,如高性能、低功耗、多功能、小体积[10]。
TSV 是一种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超越摩尔定律”的有效途径,在未来主流器件的设计和生产中会得到广泛应用。
1TSV 可靠性概述随着三维集成封装技术的发展,TSV 技术已成为三维堆叠封装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作为芯片与芯片之间重要的物理连接和电气连接,TSV 的可靠性无疑是决定TSV 可靠性综述王硕1,马奎1,2,杨发顺1,2(1.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半导体功率器件可靠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对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技术的可靠性进行了综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热应力,工艺和压阻效应。
硅通孔技术
ASE Confidential / Security -B
© AS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10
ASE Confidential / Security -B
© AS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11
TSV与常规封装技术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TSV的制作可以集成到制造工艺的不同阶段。在 晶圆制造CMOS或BEOL步骤之前完成硅通孔通常被称作Via-first。此时,TSV的制作可以在 Fab厂前端金属互连之前进行,实现core-to-core的连接。Via-first也可以在CMOS完成之后 再进行TSV的制作,然后完成器件制造和后端的封装。
ASE Confidential / Security -B
© AS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18
超薄晶圆减薄技术
3D-TSV封装技术需要将晶圆/芯片进行多层叠层键合,同时还必须满足总封装厚度要求,必须 对晶圆厚度减薄至30~100 μm。传统单一晶圆减薄技术(表4)无法满足工艺要求,需要开发超 薄晶圆减薄技术当晶圆减薄至30 μm极限厚度时,要求表面和亚表面损伤尽可能小,一般采用 机械磨削+CMP、机械磨削+湿式刻蚀、机械磨削+干法刻蚀、机械磨削+干式抛光等四种减薄工 艺方案。
ASE Confபைடு நூலகம்dential / Security -B
© ASE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16
阻挡层及种子层金属淀积
通常TSV工艺采用电镀铜工艺进行通孔填充。Cu在SiO2介质中扩散速度很快,易使其介电性能 严重退化;Cu对半导体的载流子具有很强的陷阱效应,Cu扩散到半导体本体材料中将严重影响 半导体器件电性特征;Cu和SiO2的粘附强度较差,必须在二者中间淀积一层Ta、TaN/Ta、TiN 、TiW、Cr、Ti等扩散阻挡层,防止铜扩散并提高种子层的粘附强度。通常TSV硅通孔深宽比大 于7:1,甚至达到12:1~15:1。常规磁控溅射技术难以在高深宽比通孔侧壁上淀积连续的金属层 ,设备厂商开发了高离子化金属等离子磁控溅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收稿日期:2012-03-26应用于三维封装中的硅通孔技术邓小军1,曹正州2(1.无锡创立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142;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8研究所,江苏 无锡 214035)摘 要:随着集成电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半导体器件工艺进展到纳米级别后,传统的二维领域封装已渐渐不能满足电路高性能、低功耗与高可靠性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三维封装成为了未来封装发展的主流。
文章简要介绍了三维封装的工艺流程,并重点介绍了硅通孔技术的现阶段在CSP 领域的应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三维封装;硅通孔;CSP中图分类号:TN30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81-1070(2012)09-0018-06The Through Silicon Via Technology Using in 3D PackagingDENG Xiao-jun 1, CAO Zheng-zhou 2(1. Wuxi TreasureStar Technology Co ., LTD ., Wuxi 214142, China ; 2.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Group Corporation No .58 Research Institute , Wuxi 21403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w day integrated circuit, the traditional 2D packaging can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function, low power and high reliability when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develops into nano level. To solve the problem, 3D packaging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future package. In this paper, authors introduce the process flow of 3D package and emphasize the through silicon via (TSV )technology using in CSP area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s direction. Key words: 3D packaging; TSV; CSP1 引言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半导体技术已经在二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 )器件数量的快速增长趋势是可以根据摩尔定律预测的[1] 。
但是近年来实际的器件增长趋势已经和理想模型的预测有所差别了。
因为随着芯片功能的增强,芯片内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体积也越来越大,功耗也越来越高,kT /q 比无法继续在现有技术层面缩小,因此在不提高泄漏上限的基础上降低MOS 器件的阈值电压就变得十分困难。
而阈值电压无法降低,降低功耗和提高器件的性能这两种要求就会产生冲突。
尤其是在高集成度条件下,单个芯片内各个系统的互连引线过长和过多,其阻容延迟和寄生电容会使器件工作速度降低。
另外,其所引发的信号传输延迟、信号带宽不足和控制时序的不一致性,会制约当前通信技术和大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还有,互连引线过长引起的噪声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各种噪声均与信号在互连引线中的传输距离密切相关。
要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必须突破当前二维器件技术水平的制约。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结构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案。
随着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信号的延迟主要取决于引线长度和引脚电容。
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一种能提升性能同时不需要增加功耗的解决途径。
带来第12卷第9期- 19 -这种优势的关键在于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在叠层芯片中实现信息传递和供应电能。
有很多种方式能实现芯片间的互连,传统的三维器件互连技术,采用引线键合或者倒装芯片技术将硅圆片或裸片集成在一起[2~17]。
引线键合是利用多晶硅或者金属引线实现芯片到衬底或引线框架之间的互连。
倒装芯片是利用共晶焊料、导电聚合物和微焊球(金属凸点)实现芯片互连。
这两种技术的缺点是不易进行更多裸片和异构芯片的集成。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硅通孔技术的互连,是在硅圆片或裸片上适当的位置采用垂直通孔,进行圆片或裸片之间的连接。
此外,开发中的三维芯片间的互连技术还有通过薄膜导线进行超薄芯片之间的互连以及采用电磁耦合方式和硅光电方式进行芯片之间的互连。
其中,电磁耦合方式可靠性高,而硅光电方式高频性能好。
但是,这两种技术目前都尚处于理论阶段。
在三维器件技术中,进展比较快也最热门的是硅通孔连接技术。
硅通孔技术是将两层和更多层器件裸片或者整个硅圆片先采用激光或者刻蚀工艺形成许多微小的垂直通孔,然后进行孔内的金属化或者填充铜、钨等金属,通过许多垂直贯通的电极,将多层器件裸片或者整个硅圆片键合在一起的技术。
其裸片的互连距离短,这样不仅可提高器件集成度,而且可减少互连延时,提高器件运行速度和降低功耗。
三维立体叠层封装技术为电子元器件的进一步功能集成化和尺寸微型化提供了新的可行性。
对于高密度和高性能的微电子元件来说,三维系统级封装可以作为一种优越的封装形式来考虑。
其主要工艺包括:使用反应离子刻蚀(RIE )制作微米级直径的通孔,使用热氧化工艺制作SiO 2 绝缘层,通过离子金属等离子化(IMP )铊和铜作为种层,电渡工艺将通孔内填充铜,为芯片叠层制作铜/锌凸点,最后完成芯片到PCB 板的贴装。
这样一个典型的叠装芯片的三维SiP 即可以被制作出来。
为了更好地实现芯片间的叠层,可靠的硅片间刻蚀通孔(TSV )和连接必须成为工艺过程中被重点关注的地方。
图1分析了TSV 技术的发展路线。
如图中所示,有两种途径实现TSV 的连接。
一种是用于目前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结构的硅通孔,即通孔形成在外围的键合指上(图中上半部分)。
尽管通过这种方式性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还是在于无需重新制作大规模集成芯片的布线层来改善成型因素,相对简易。
另一种是应用于先进三维封装(图中下半部分)。
为了提升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性能,堆叠的芯片需要直接通过硅通孔和微凸点进行相互连接。
因此,为了避免带来芯片区域的失效影响,通常其节距限制在小于5μm 内。
除制造技术以外,其他环节,例如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3D -CAD )、测试、散热、可靠性、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图1 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TSV 技术发展路径2 目前使用TSV 的三维大规模集成电路2.1 应用于图像传感器的CSP 技术在技术的发展阶段中,一个关键的目标是技术适应于产品的应用。
一个理想的图像传感器的封装设计,插脚引线应当最好位于传感器阵列的背面。
图2是一种用于图像传感器的新型芯片尺寸级封装的示意图。
图2 用于传感器领域的新型芯片尺寸级封装示意图它并没有真正通过堆叠芯片来实现三维大规模邓小军,曹正州:应用于三维封装中的硅通孔技术第12卷第9期电 子 与 封 装- 20 -集成电路的封装,但同样囊括了很多相同的技术应用,例如TSV 、圆片减薄和凸点形成。
因此它成为了一种适合于发展三维大规模电路工艺的媒介并且很容易扩展到真正的三维堆叠芯片结构中,包括带有数字信号处理(DSP )的传感器或带有存储和数字信号处理的传感器等。
应用该技术到图像传感元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要注意。
一是在制造工艺过程中保持低温,因为聚合物镜头和滤色器的耐热温度低于200℃。
这种工艺类似于金属互补氧化物CMOS 的后段制程(BEOL )工艺。
然而,大多数典型的后段制程工艺温度在350℃附近。
因此,降低单位工艺温度至200℃并仔细优化来避免降低可靠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另一个重点是在工艺过程中避免降低光学元件的灵敏性。
此外,在圆片流片阶段,芯片像素阵列的表面没有被钝化层所覆盖,这是区别于其他大规模电路的一个特点。
2.2 新型芯片尺寸级封装工艺[9 ,18,19]这种工艺利用了键合指下方的区域实现通孔互连。
其具体的工艺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新型芯片尺寸级封装在流片工艺过后,一张夹持用圆片通过粘接膜被粘接在了大规模集成传感圆片上,接下来圆片通过背面磨削被减薄至100μm ,如图3(a )。
下一步就是硅通孔的制作,如图3(b )。
背面深硅刻蚀和通过光掩膜的SiO 2 刻蚀制成通孔。
图4是一张电镜扫描(SEM )照片,展示了深硅刻蚀后的60μm×60μm 的矩形硅通孔。
图5是100μm 深、60μm 直径通孔的FIB 横截面SEM 照片。
该样品按FIB 和XeF 2无定形碳作为蚀刻掩模进行蚀刻。
通过优化Si/SiO 2蚀刻选择和蚀刻速率,可以抑止Si-SiO 2 界面的开槽。
在边墙绝缘化后,硅通孔被导电材料填充。
然后夹持用圆片被玻璃圆片代替。
这是应用在传感器方面的一种特殊工艺,如图3(c )。
在形成背面连接和凸点后,覆盖玻璃的圆片被切割成传感器芯片,如图3(e)。
图4 60μm×60μm 深硅刻蚀后的TSV电镜扫描图片图5 100μm 深、60μm 直径通孔FIB局部图片图6 CSP 封装截面FIB 图片图6展示了这种CSP 贴装在测试板上的横截面图片。
这种传感器芯片通过TSV 、背面连接和无铅凸点实现与PCB 的连接。
样品整个厚度(从凸点到玻璃圆片的表面)大约为0.64mm 。
2.3 TSV 填充工艺有几种用于TSV 填充工艺的情况。
使用导电锡第12卷第9期- 21 -膏是一种削减成本的有效办法。
图7为该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圆片减薄后通过深硅刻蚀和利用光掩模曝光键合指底部的连续SiO 2反应离子刻蚀通孔,如图7(a )和(b )。
然后边墙绝缘层通过使用低温离子增益化学汽相沉积(PECVD )SiO 2沉积层和随后的SiO 2反应离子刻蚀,如图7(c )。
优化PECVD 和RIE 条件,只有底部的通孔氧化部分被全部移除,键合指金属的背面被暴露出来。
接触金属和扩散栅金属沉积后,导电焊料通过印刷技术被填充进通孔,如图7(d )和(e )。
最后,圆片背面的接触金属和扩散栅金属被去除,如图7(f)。
图7 使用导电焊料填充TSV工艺流程图8 硅通孔横截面SEM 照片图8是一张直径20μm 深度270μm 的硅通孔横截面图片,该通孔被铜焊料填充。
这种焊料具有非常好的填充特性。
这种方式相比其他方式(如电镀、金属CVD 等)的优点是可以缩短转变时间,降低设备的费用。
图9给出了使用导电焊料填充通孔技术的新型芯片尺寸级封装。
该工艺的重点在于焊料材料相对较高的电阻系数和在固化循环过程中的收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