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探讨(针对景观文化)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74c2fe2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5.png)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变得日新月异。
但是,城市快速发展往往会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造成破坏,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旧城区。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能够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旧城改造成为了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通过新的规划设计,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同时也要保护历史文化。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旧城改造中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旧城区多为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用心去保护。
首先,要对旧城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街区和景观,既能够缅怀历史,也可以保持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同时,在设计规划时要注意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让旧城区更符合地域文化特色。
例如,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巧妙运用当地建筑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当地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旧城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旧城改造不能只是美化城市环境,还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改造过程中应该引入现代的设施和技术,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打造卫生、安全、健康的居住空间。
还可以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将旧城区打造成为生活便利、宜居宜业的城市。
最后,要注重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旧城改造也要考虑到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风格和规模,忽视了历史、文化和社区的可持续性需求。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提高城市品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旧城区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旧城改造必须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够让改造后的城市更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及文化气息,满足居民与游客的文化需求。
同时,这种改造也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让城市不断进步、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77ae7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6.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特殊的存在,一直是城市更新和改造的焦点之一。
在城中村改造中,有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是如何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文化遗产,并在改造中实现文化创新。
城中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更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本文拟对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简要的探讨。
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关注文化传承。
城中村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城中村的改造中,应该充分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展示。
城中村的文化传承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特色风味小吃等,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源,需要被重视和保护。
在城中村改造中,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历史建筑和风貌,将其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和延续。
可以通过文化节庆、展览活动等方式,让城中村的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城中村改造中也需要注重文化创新。
城中村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其改造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传统文化,更应该注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文化创新能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使城市成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
在城中村改造中,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引入和发展,促进原有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
可以在城中村中引进文化创意产业,让传统手工艺品焕发新的生机;可以开发传统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
文化创新还可以激发城中村居民的创造力和活力,使他们参与到城市创新发展的行列中来。
通过文化创新,城中村不仅可以留住自己的根,更可以在改造中焕发新的花。
在实际的城中村改造中,如何平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保护城中村的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使其成为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城中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需求和追求。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充分调查和了解城中村的文化资源。
“城中村”改造中传统文化更新活化模式研究
![“城中村”改造中传统文化更新活化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c7c3e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a.png)
“城中村”改造中传统文化更新活化模式研究“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老旧村落,因其住房质量差、环境卫生差、居民素质较低等问题,成为当前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城中村”改造工作,旨在提高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
在此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更新和活化,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传统文化的更新和活化是指在保留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和再发展。
在“城中村”改造中,传统文化的更新和活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融合。
在传统建筑上加装现代化设备和设施,打造多元化的居住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例如,在村庄的入口处,建造高大的牌楼,使其成为村庄的标志,同时配备通风的自然采光系统,增加居住舒适度。
其二,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和装修。
在改造中,可以将传统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如运用中国式的花窗、木雕、壁画等进行装修,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
同时,结合现代功能,对传统元素进行功能性改造,使其更贴近实际需求。
其三,利用传统文化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通过挖掘历史和文化底蕴,结合当地实际,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新的文化景观。
例如,将村庄的餐饮、手工艺等文化形式与现代服务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四,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素质和价值观。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文化认知水平,传递正能量,形成新的价值观。
例如,通过村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行动,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总之,传统文化的更新和活化,是“城中村”改造中一种重要的思考模式。
他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也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9bbf27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b.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改造是指将城市中的村庄或者是农村地区转变成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中的村庄逐渐被纳入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本文将探讨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它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遗产。
许多城中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通过改造和保护,可以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承给后代。
它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往往更能吸引人才和各类资源,通过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使城市更具魅力。
它还有助于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在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改造过程中,有些城中村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可能会被破坏或者忽视。
城市化的进程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和建筑扩张,这可能对城中村中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在改造过程中,对于城中村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由于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的背景和视角不同,他们对于城中村的文化特色和需求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和误解。
这可能导致改造后的城中村失去原有的特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可能存在困难和阻碍。
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城中村的文化保护和规划。
在城中村改造的初期,应对村庄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会因改造而丢失。
注重城中村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社会事务。
居民是城中村的主体,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权益和意见,通过居民参与和民主决策,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311f357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0.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建设与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建筑和环境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城中村改造既要解决城市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也要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街区的保护。
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如何传承文化与创新,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传承文化与保护历史传统的城中村通常是由一些老旧、破败的小房子和胡同组成,而这些老旧的建筑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改造城中村需要尊重文化、把握文化,因此,在城中村改造中应当保护城中村中具有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文化元素,不仅保护老建筑本身,更要保护其中镶嵌着的历史文化。
例如,重庆的山城老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山城老街保护不仅仅是对建筑身体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的特别价值和重要性,马路宽度、货物运输、安全出口等,所有的改建工作都极其细致,以保证对该文化遗产的注重、保护和利用。
在改造重建完成后,山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创新与现代化城市改造都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考虑如何使城中村更符合政府的城市规划,并让居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改造还应加强现代化理念,融合各种新技术,例如环保、清洁能源设备、智能家居等新科技的应用,赋予城中村以新的生命力。
典型的创新案例可以体现在北京最有名的城中村改造案例之一滨河小区的重建上。
滨河小区重建之初,为了保持小区的文化气息,设计师充分挖掘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原有宅院的现代化价值,尤其是智能家居应用和绿色圈层系统等创新要素的运用,这个小区变得更加现代化,同时也保留了地方特色,实现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之,在城中村改造中,不仅要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还要注重现代化、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既是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发扬文化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共同合作。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城中村的知名度和品质,并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307dc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c.png)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议题成为热门话题,如何构建具有地域文化传承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成为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域文化传承是构建美丽乡村景观的核心,通过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可以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美丽乡村景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一、保护乡村传统建筑,传承地域文化乡村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保护乡村传统建筑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乡村传统建筑多以石、木、瓦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应当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古建筑,恢复传统建筑的原貌,同时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注重保护传统建筑的风貌和特色,使之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
二、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丰富乡村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
乡村民俗文化包括节庆风俗、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应当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展示民间手工艺品、传承民间传说等方式,将乡村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景观之中。
比如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可以组织民间舞蹈表演、传统美食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丰富乡村景观,同时促进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开发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应当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产业的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特色产业包括农业种植、特色手工业、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这些产业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乡村景观构建中,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广特色农产品、举办农民美术展等方式,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让游客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e141b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3.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特殊存在,不仅承载着大量的人口和历史文化,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在城中村改造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同时又能创新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城中村往往是城市社会底层的聚集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在改造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努力保存历史街区、建筑群和传统的社会结构。
这不仅有利于遗产保护,还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在改造中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社会网络,保障其利益和发展空间。
通过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升社区凝聚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中村改造也需要创新发展。
城中村的存在往往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不合拍,存在建筑老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改造过程中,应当注重通过创新手段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可以引入先进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节能技术,改善居住条件。
可以建设公园、文化设施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可以改善交通条件,提供便利的出行方式。
创新发展可以提高城中村的整体形象,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城中村改造中应当相互结合。
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手段。
在保护和传承城中村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在改造中加入创新的元素,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在传统建筑中加入现代的功能和设计,使之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满足了现代居住需求。
可以在传统的街区中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激活经济发展。
可以引入先进的社区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升居民的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
通过创新发展,可以使城中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在改造中应当注重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独特文化,同时又要加入创新的元素,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9c0cb3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7.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改造是指对城市中存在的旧城区、城中村进行改造和重建,旨在提升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涉及到物质方面的改变,也涉及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需要重视文化传承。
城中村作为传统城市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保护城中村的历史建筑、文物和文化遗产,防止一味拆除和冲击。
应该加强对城中村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记录和保存城中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资源,让城中村的居民和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根源。
城中村改造需要注重文化创新。
城中村改造不仅是对旧有建筑和环境的改造,也是对文化和社会体系的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城中村的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引进艺术家和设计师驻村创作等方式,激活城中村文化氛围,培育城中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氛围,提高城中村的文化软实力。
城中村改造还需要关注居民的文化需求。
城中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是城中村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改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文化习惯、娱乐需求和社交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
可以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多功能活动场所、艺术展览空间等,提供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和体育活动,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重视文化传承、注重文化创新和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可以使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既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又培育和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产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d68c361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3.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中村成为了许多城市中无法绕过的一个现实问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这些住宅区通常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城中村的问题,许多城市进行了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改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相匹配,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问题。
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是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这部分文化应该被保护和传承。
城中村改造也是一个为了改善环境条件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文化创新。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些文化可以是物质的,如古老的建筑、街道布局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当地的习俗、民间故事等。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为出发点,使改造后的城中村仍然能够保留一定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城中村改造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化创新。
城中村的改造主要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在改造过程中注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在建筑设计方面,可以引入新的节能环保理念,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在社区规划方面,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社区的管理效率。
在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升生活品质。
城中村改造还需要注重社会文化的创新。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过程中重塑社区的社会文化。
可以通过引进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等形式,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技能;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和共享经济等方式,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城中村居民的身份认同、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2f766f6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e.png)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也在不断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产业。
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
构建美丽乡村景观需要考虑到地域文化的传承,这有助于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景观,引导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美丽乡村景观的构建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乡村文化,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建筑风格、当地传统手工艺、乡村民俗等。
因此,建造乡村景观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特色文化,通过景观设计、建筑风格、景点布局等形式充分展示和传承当地文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合理调整文化元素和现代技术,使乡村景观具有古朴、自然和现代感。
其次,建设美丽乡村景观需要注重科学规划。
在乡村景观规划阶段,应该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文化历史、社会经济和区域特色等各个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以实现乡村景观的良好效果。
合理规划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打造出更为具有特色的景观,吸引游客,刺激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乡村景观的规划还需要与周边地区相协调,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
最后,乡村景观的建设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了使乡村更加美丽和宜居,而不是为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规划和建设乡村景观时,必须优先考虑环境保护,避免对土地、水源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节能环保的技术和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对于构建美丽乡村景观,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
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协调,才能够实现乡村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ae9a62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2.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指在城市中心或其周边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规划管理不到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地,具有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人口密度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各大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简要论述,旨在探讨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二、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在城中村改造中,如何实现文化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尊重和保护城中村的传统文化。
城中村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在改造过程中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轻易被破坏和取代。
要加强城中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城中村中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手工艺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注重城中村居民的文化参与和自我表达。
城中村改造不能仅仅是对居民的“重新安置”和“赶走”,而应该注重居民的文化参与和自我表达,使其在改造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对城市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除了传承,城中村改造还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要注重城中村的功能转型和更新。
传统的城中村多为简单的居住区域,功能单一,缺乏对于当代城市生活的适应性。
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对其进行功能转型和更新,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需要,例如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等,增加城中村的文化内涵。
要重视新文化力量的引入和培育。
在城市化过程中,新的文化力量不断涌入,城中村也应该为这些新文化力量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其在城中村中生根发芽,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要鼓励城中村文化的创新实践。
城中村中的居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往往与城市其他地区不同,这种特殊的视角也会为城市文化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鼓励居民对于文化的创新实践,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创新源泉。
基于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城中村景观改造升级
![基于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城中村景观改造升级](https://img.taocdn.com/s3/m/079ddbf74431b90d6d85c76b.png)
基于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城中村景观改造升级作者:陈燕凤唐娜娜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1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然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给城中村带来很多问题,目前“脏乱差”已然成为城中村的代名词。
而面对这一情况,文章利用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优化设计等方面理论,对城中村进行考察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案,即摒弃铲除新建的旧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融入地域性文化元素,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城中村景观。
文章对桂林市典型的城中村进行探讨,力求能有一个全新的角度在城中村景观设计当中出现。
关键词:城中村;景观;优化设计;地域性文化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城中村’景观优化设计——以桂林市改造建设为例”(202011837048)研究成果。
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部分地区的一些景观设计项目慢慢有雷同和仿照的现象出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从设计方面来看,其原因是受到别的国家文化渗透的影响,盲目模仿其景观设计,导致我们丢失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在景观设计当中融入地域性文化元素就变得尤其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比较偏远的地区也形成一些城中村,文化的地域性逐渐被人们遗忘,尤其在景观设计方面,许多地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已不再显著,甚至出现了“大同”的现象,带来了一连串的景观环境及地域性文化元素缺失的问题,很大程度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桂林市作为一个文化古迹聚集地以及旅游名城,七星区、叠彩区、秀峰区周边等均隐藏着一些比较经济发展落后的村落。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这些地带开始慢慢被划进城市规划设计中,因此城中村相继出现。
怎样解决好桂林市城中村景观设计的“前沿”与“传统”、“统一”与“特色”、“发达”与“落后”的矛盾,设计出与城市接轨而又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项目,优化城市环境从而使城市达到全面发展,无疑成为当下刻不容缓要去研究解决的课题。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d550c8b8762caaedd33d4ee.png)
四川建筑科学研 究
S i c h u a n B u i l d i n g S c i e n c e 29 7
基于地域文化传 承的城中村改 造开发模 式
郭 红
( 河南工业 职业 技术学 院 , 河南 南 阳 4 7 3 0 0 0 ) 摘 要: 城 中村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 中一 个 比较独特而又普遍 的社会 现象 , 它保 留了很多 优秀 的地域 文化遗产 , 而大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1 9 3 3 ( 2 0 1 3 ) 0 6— 2 9 7— 0 3
0 引 言
俄 国著名 作 家 果 戈 理 曾说 : 城 市 是 一 本 石 头 的 大书, 每 个 时代 增 添新 的一 页 。在 城 市 的 每个 发 展 阶段 , 都 有其 历 史 的积 淀 。城 中村 就 是 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中一个 比较 独 特 而 又 普遍 的积 淀 , 见证 了城 市
内心世 界之 中” ¨ 。 1 . 3 城 中村 改造 模式
城 中村 改造 模式 主要 有 : 政府 投资 的改 造模 式 ,
村集体经济组织 自行改造模式 , 政府 引导下开发商 投资的模式 。实践 中, 大多是借助房地产开发企业 进行整体改造开发。这主要是 因为 自2 0 世纪 9 0年 代起 ,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 , 我国许多城市 旧房拆 迁改建规模不断扩大 , 商业性地产开发逐渐成为城 市房屋建设的主要方式 , 而且随着国家对商用土地 有偿使用的强制管理 ( 即走招 、 拍、 挂程序政策 ) , 这 使城市土地更为紧张和稀缺 , 房地产企业为减少资
本投 入 , 降低开发风 险, 同 时希 望 利 用 政 府 城 改 政 策, 注 意力转 向城 中村 , 以有偿 置换 的方 式对 城 中村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3ddaa8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6.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特有的社会现象,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简论。
一、城中村的文化传承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它承载了许多城市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在城中村的文化传承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民俗文化。
由于城中村的形成历史悠久,很多城中村中依然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民间风情等。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承载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是城中村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
城中村也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
城中村中的某些文化现象、社会风气或习俗,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城中村的社会文化因其特殊性往往是在城市其他地方所无法感知和体验的,因此它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城中村的历史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很多城中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如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等。
这些历史文化是城中村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城市历史演变的见证。
在城中村改造中,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城中村改造不仅是对城中村物质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城中村的文化创新。
在城中村的文化创新方面,一是对城中村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
即通过城中村改造的过程,让城中村原有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从而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城中村的文化创新也要求将城中村的原有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城中村改造中,可以将当地的民俗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出新的文化形象和内涵。
通过文化创新,将传统的城中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城中村的文化创新也需要注重对年轻人的文化引导和培养。
在城中村改造中,应当注重培养城中村年轻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让他们成为城中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接班人。
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50c3164e45c3b3567ec8b97.png)
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作者:钱晋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8年第04期【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保留了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缺乏对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中村改造典型模式有:特色品牌的杭州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模式、有机更新方式的北京菊儿胡同模式和新地域主义的上海新天地模式。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特色品牌;新地域主义;有机更新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增添新的一页。
在城市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历史的积淀。
城中村就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积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城中村有着丰富的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大规模高强度商业开发使这种资源消失殆尽,亟待加强城中村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传承。
1、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1.1城中村现象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村落逐渐被城市蚕食、分割、包围,形成“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造成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突出,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已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发展的“痼疾”。
1.2城中村与地域文化特色在许多城市,都有其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城中村,如杭州的背街小巷是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古村落,北京的南锣鼓巷则与元大都同期建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传统民居、祠堂古树、石桥等等被完好保留。
此外,城中村村民靠着血缘、亲缘、宗缘、地缘多重因素结合成村民集体共同体,保留了很多优秀、独特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在饮食习俗、邻里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些无形的地域文化是基于城中村这一物质的载体生存和发展的,因而这些有形的建筑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6465b3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7.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既具挑战性又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不仅需要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独特文化。
因为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城中村的文化复兴。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
每个城中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保留和修复原有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城中村居民历史和文化认同的一种尊重,更是让城中村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改造过程中可以设立文化广场、文化艺术学校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展示城中村文化的场所,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和传承城中村的文化。
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注重创新。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保护原有的文化遗产,更是为了提升城中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推动城中村居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新,开展传统手工艺品的创作和销售,引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改造城中村的建筑外观和环境,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风貌。
可以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城中村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就业。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还可以通过艺术和教育来实现。
可以设立艺术家工作室,吸引艺术家来到城中村创作和传播艺术作品。
通过艺术作品,可以将城中村的特色和文化传达给更多的人。
可以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学习和传承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的人才,推动城中村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2aa439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b.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中村改造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重要议题之一。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农民工宿舍、低收入居民聚集区等,它们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主要交通枢纽附近,具有地段好、交通便利等优势。
城中村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工作、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城中村的改造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工作。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居民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城中村中居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工,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习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文化因素是城中村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保护城中村文化的核心是保护其建筑风貌和历史遗迹。
城中村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保存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造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保护这些房屋,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特色。
还要挖掘和保护城中村的历史遗迹,如古老的街道、庙宇等,让城市居民了解城中村的历史和文化,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
除了保护,城中村改造还要注重对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城中村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其创新和发展。
在城中村改造中,可以通过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发城中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归属感,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向心力。
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提高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发展。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只有在保护好城中村的文化基础上,才能有条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
同样,只有通过创新和传承,才能使城中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探讨针对景观文化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探讨针对景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500f7158bd63186bdebbc93.png)
2002 年
猎德村改造工作进行酝酿和前期策划。
2007.9.29
猎德村出让地块拍卖,最终以46亿元被富力和合景泰富联 合体拍下,随后又宣布引入新鸿基集团共同开发。三巨头 共建猎德地王的模式难以复制。
2007.10.15
猎德村正式开始全面拆迁,成为广州首个改造的城中村, 拆迁前该村共有户籍人口7000多人,3300多户,村址面积 约31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23万平方米。
对于其景观文化方面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 杜绝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发扬地方特色。
6 参考文献
[1]宋燕鹏,师鹏.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中村落文化的保护[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 1) : 34-37. [2] 杨豪中,王劲. 以有机更新的方式对大规模城中村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案例2:北京菊儿胡同模式———有机更新
项目概况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 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全长 438米, 宽6米,沥青路面。现胡同北侧大部分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菊儿小区
5号院
41 号院
原7号院
3 案例——广州猎德村
项目特点
重视文化传承,祠堂先落成。
?村内有10 座始建于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祠堂,是猎德最有特 色的文化遗迹,也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结晶。在城中村改造中, 除了保留龙母庙( 文物保护单位)外,将原来散落于村中的宗祠拆 除,另设了一个宗祠区,将所有宗祠集中于该区。灰瓦白墙、大 红灯笼和彩绘门神、威武的石狮子、房檐屋顶上的精致装饰,还 有祠堂广场大块石板、高大石牌坊,保留了古祠堂的场所精神, 印证着猎德村改造工程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559c82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6.png)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地方的旧城区面临着改造重建的压力。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在进行旧城改造的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特有的历史、风俗、文化传统等独特元素。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如何结合地域文化视角进行规划设计,既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正在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指导原则。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急需探讨如何在旧城改造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旧城改造的重要性旧城改造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旧城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使得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渊源,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旧城改造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旧城区往往存在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增强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旧城改造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振兴。
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有利于弘扬地域文化,传承民俗传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旧城改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其成功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作用。
1.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意义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意义在于强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旧城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更新,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通过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改造,可以保留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建筑风貌与特色,让城市更具魅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71503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8.png)
简论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的改造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议题。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城市更新的方方面面,更需要关注城中村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在如何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上。
众所周知,城中村的建筑、街道、文化风俗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保护城中村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这些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城市规划中,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体现在如何继承和弘扬城中村的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上。
城中村是各地不同地区的移民聚居地,这里的居民多为外来民族,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乡土文化和民俗传统。
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应当尊重和重视这些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展示,让城中村的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也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让城中村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创新,为城中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还体现在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发展上。
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城中村将逐渐向现代化城市转型,这就需要城中村与现代城市的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城中村的特有文化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为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
通过引入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城中村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产业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需要注重居民参与和文化教育的推广。
城中村的改造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者和开发商的事情,更需要让城中村的居民参与让他们成为城市更新的主体和受益者。
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居民文化活动和文化教育,让城中村的居民更好地了解和认同城中村的文化传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城中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号院
原7号院 41号院 菊儿小区
菊儿胡同7号院里的这座欧式别墅, 是当年荣禄府的主要建筑之一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改造试点原因 发展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这条胡同被 列为北京危旧房改造项目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一个高速 发展的时期。北京作为有12亿人口的中国的 首都,城市发展更加迅猛。发展需求未能通 过城市规划得到合理的疏解与安排,大多 “聚焦”在城市建成区的中心——旧城区, 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
有机更新模式
成果
北京首例新四合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 地位与评价高------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上世纪90年代初,菊儿小 区以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过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思想及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 系,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主 张“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上,采用适当规模、适合尺度,依据改造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城市 目前与将来的关系问题,使每一片区域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促 进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标”。
2002年
猎德村改造工作进行酝酿和前期策划。
猎德村出让地块拍卖,最终以46亿元被富力和合景泰富联
2007.9.29 合体拍下,随后又宣布引入新鸿基集团共同开发。三巨头 共建猎德地王的模式难以复制。
2007.10.15
猎德村正式开始全面拆迁,成为广州首个改造的城中村, 拆迁前该村共有户籍人口7000多人,3300多户,村址面积 约31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23万平方米。
2 改造现状分析
城中村与地域文化
1
景观文化 包括民居建筑、祠堂建筑、牌坊建筑、自然景观 等;
文化透视
2
非物质文化
包括仪式文化、民俗节庆文化、艺术文化;
3
精神层面 指社会风气、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思想道德、 价值观念等方面。
3 案例——广州猎德村 案例1:广州猎德模式——场所精神
项目概况
猎德是广州市天河区街属下的行政村,位于珠江新城南部,南临珠江。在 广州城区东郊、珠江北岸。属沙河镇。含猎德东、西 两村。因宋代附近有猎德 镇得名。这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村庄。
1 城中村改造初探
城中村性质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 化进程中一个比较 独特而又普遍的社 会现象。
城中村概念
狭义上指农村村落在城 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 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 城中村现象 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 民区; 广义上指在城市高速发 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 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 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 水平低的居民区。
6 参考文献
[1] 宋燕鹏,师鹏.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中村落文化的保护[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9( 1) : 34-37. [2]杨豪中,王劲. 以有机更新的方式对大规模城中村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2011( 4) : 260-265. [3]袁镔,邹瑚滢. 理性与创造———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J]. 世界建筑, 1992( 3) : 65-67. [4]荣明芹. 新地域主义在旅游酒店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2009( 1) : 53-54. [5] 赵新良. 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M].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6] 何必.“城中村”都市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重庆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6(12). [7] 包路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与和谐社会建设—— 以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为例 [J].理论前沿,2007(5). [8] 张劲松,万金玲.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J].安徽农业科学,2007(4):1174—1178. [9] 轩明飞.股权改制与精英“牟利”—— 一项“城中村”社区组织改革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 村观察,2006(1). [10]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 1] MICHAEL M CERNER.Putting People First—SociologicalVariables in Rural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历史原因
-----旧城居住区存在着严重的住 房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口拥挤、住 房困难;住房严重老化;生活设施落后与不 足,居民存在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 与强烈愿望。
因此,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担负起 旧城改造和改善住房条件两方面的重担, 也是北京市旧城改造的试点之一。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谢 谢!
联,这是在许多现代楼盘是根本找不到的。从细节上传承历史和 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文物有安置。
祠堂门前,建设池塘7亩,今后将专门用于放置村中的八条龙舟。 猎德村900多年的文化遗址和赛龙舟等传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 留与传承。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案例2:北京菊儿胡同模式———有机更新
项目概况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 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全长438米, 宽6米,沥青路面。现胡同北侧大部分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有机更新模式改造
• 一是重视构成 原有城市特色 的“肌理”, 尽可能地维护、 适应原有“胡 同系统”,根 据“有机更新” 的原则,在保 护旧有完整的 街坊格局的前 提下逐步建设 新的邻里;
• 二是从中国传 统四合院“原 型”中,发掘 尚有生命力的 部分,即“院 落体系”,并 利用现代建筑 的设计原则, 创造“类四合 院”新“原 型”;
3 案例——广州猎德村
2008年1月
复建安置区动工建设。
2010年1月
复建安置区全部封顶。
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伯格·舒尔茨认为,城市的背后蕴含 着某种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 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意义。 保护与延续这些主题,就是延续场地的有意义空间感的存在。
城中村特征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 “夹缝地”,由于历 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 造成规划管理无序,布 局结构混乱,基础设 施缺失,环境卫生、 消防安全等问题突出, 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 生活质的城市建设史是一部“拆”的历 史。传统建筑、古代民居被一大片一大片地拆除了,拔地 而起的是一座座隔断了我们传统文脉、迫来的方盒子。而 城市建设应该是有继承性的,没有了继承、没有了传统、 也就没有了东方建筑的未来。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 开发模式探讨
南京农业大学 14风景园林学 卜嘉
目录
0 引言 1 城中村改造初探 2 改造现状分析 3 案例——广州猎德村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5 总结
0 引言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说:
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留下光 辉的一页。
在城市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历史的积淀。城中村就 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积淀,它见证 了城市的发展。
新四合院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现状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现状问题
住宅使用面积小 阳光遮挡较多 缺少停车位 邻里关系不如预期 ① 一个是院落的尺度偏小 ② 二是由于院内居民的成分与原有住户相比已经有了很 大的改变 关于绿地和开放活动空间的不足 私搭乱建现象发生
5 总结
城中村问题是制约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城中村文化的保护和 改造,则是城中村诸多问题中较为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在当今的城 市竞争中,文化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因素甚至在将来的城市 竞争中将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城中村文化是城中村发展的一 条精神链,没有文化延续,城中村的发展就会失去它的内涵,也给城 市的发展留下历史的空白,这是违背了城市发展的原则的。城中村的 发展趋势是最终融入城市,这样,城中村文化业必然成为城市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城中村文化的保护和改造,直接影响到城市 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发展。 对于其景观文化方面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 杜绝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发扬地方特色。
3 案例——广州猎德村
项目特点
重视文化传承,祠堂先落成。
村内有10 座始建于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祠堂,是猎德最有特 色的文化遗迹,也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结晶。在城中村改造中, 除了保留龙母庙( 文物保护单位)外,将原来散落于村中的宗祠拆 除,另设了一个宗祠区,将所有宗祠集中于该区。灰瓦白墙、大 红灯笼和彩绘门神、威武的石狮子、房檐屋顶上的精致装饰,还
有祠堂广场大块石板、高大石牌坊,保留了古祠堂的场所精神,
印证着猎德村改造工程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保留岭南风俗,楼盘特色化。
这里的房屋虽然是按照现代楼盘的标准建设、装修,但是仍然保 留了传统的岭南水乡的风俗和文化,每家房屋的门口不能相对, 门要错开,而且在入户门的两侧留出了30公分的位置用于张贴对
• 三是结合北京 市房改,做到 既保护又开发。
4 案例——北京菊儿胡同
具体做法:
① 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片” 的完整性; ② 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胡同体 系,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包括坡顶形 式); ③ 完备的功能设施形成的单元式公寓组成 的院落; ④ 尽量保留原有树木,结合新的绿化景观, 形成良好的“立体空间院落”; ⑤ 严格限制住宅建筑的高度{以三层为主), 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⑥ 对于可以进行修缮的,应尽量在原有的 基础上进行改造; ⑦ 以通道串联各个单元,突破了北京传统 四合院的封闭结构; ⑧ 建筑的设计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 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遵循可持续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