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利 用 为 核 心 , “ 量 化 、 利 用 、 源 以 减 再 资 化 ” 原则 . 为 以低 消耗 、 排 放 、 低 高效 率 为
基 本 特 征 ,符合 可 持 续发 展 理 念 .是 对
用 和 循 环 利用 .努 力 提 高 资源 的 产 出 效
益。 电动机、 汽车 、 计算机 、 家电等机械制
耦合 。 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 加快城市
生 活 污 水 再 生 利 用 设 施 建 设 和 垃 圾 资 源 化 利 f 。充 分 发 挥 建 材 、 铁 、 } = } j 钢 电力 等 行 业 废 弃 物 消 纳 功 能 . 降低 废弃 物 最 终 处
置 量
工 , 现 出的 “ 资 源 投 入 . 污 染 排 放 ” 表 高 高
减 少 一 次 性 用 品 的使 用 逐 步 变 成 每 个 公
民 的 自觉行 动
2 加 快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主 要 措 施
合 开 发 和 回 收 利 用 率 .对 矿 产 资 源 开 发 要 统 筹 规 划 , 强 共 生 、 生 矿 产 资 源 的 加 伴
综 合 开 发 和利 用 , 现 综 合 勘 查 、 合 开 实 综
尽 量 采 用 小 型 或 重 量 轻 、 可再 生 的 零 部
件 或 材 料 . 高 设 备 制 造 技 术 水 平 。 装 提 包
效 益 。 极推 进 循 环 经 济 发展 . 是 落 实 积 既
科学发展观的有 效载体 .也 是落实科 学
发 展 观 的生 动 体 现
1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基本 途径 和 重 点
造 企 业 . 从 产 品设 计人 手 . 先采 用 资 要 优
源 利 用 率 高 、 污 染 物 产 生 量 少 以 及 有 利 于产品废 弃后 回收利用 的技 术和 工艺 .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记
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记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班级:103班姓名:沈云学号:10211313阅读了胡锦涛同志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的感触颇深。
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中心,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抓好经济发展。
因此,必须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仅仅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不仅会使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
因此,既要抓好经济建设不放松,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我国的全方面发展。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
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上述事 实表明 . 发展循环经 济弊 在必行 。循环经 济是现 代 经济发 展的模式 . 率质 足生 态经 济 .l 的 是人 与 自然 的 i: J 求 和谐 统一 , 是与传统 的线型经 济截然 不 的 线 型经济是传
为美 国的18 / 。也就是说 , 较高 的增速 , 立在 照高的资源 能 建
源消耗之 上。
当前 ,我 圊生态环 境总 体恶 化的 趋势 尚 采得 到帐本 扭
元, 开始 向中低收入 国家迈进 国际经验 表明 。 低收人 国 从 家步人 中低收入 国家行列 的阶段 .对任何 国家 的成长 来说
和幽家 的最要 n栏 .这 是实珧22 q 全面建 设小康 社会发 00  ̄
展 F标 和任务的 必然选择 . J - 也是建 设资 锕 节约 型 、 c 环境 友好 删衬会 的必 然选抒 煨近 召开的党的 卜六届五 中全会指出 : “ 要加快 建设 资源 约 , 环境 友 好型社 会 , 力发展 循环 大
问题 .在全社 会形成资源 节约 的增长 方式和健 康 文I 的 消 j I j 赀模式 ” 为我们 火力发展循 环经济 , |资源 节约型 、 这 建殳 环
胁 到农产 品品质安 全 ; 生态 环境 恶化 . 草地退 化 、 土流失 、 水 森林 生态 系统质 量下降 , 物 多样性 锐减 . 态 安全受 到严 生
5%. 有60万 吨未经任何 处理 测结果 表明 , 4 仍 20 监 垃圾 无害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 技术经 济》
第1 ( 期 总第 2 7期 ) 1
2 0 矩 06
落实科学发展观 , 发展循环经济
北 京航 空航 天 大学 经济 管理 学 院 吴 季松
[ 要] 阶段 , 摘 现 面对人 口剧增 、 资源短缺 、 环境 污染和生态蜕 变 的严 峻现实 , 循环经 济的提 出和实施显 得尤 为 迫不及待 。本文对循 环经 济的 由来 、 发展 和创新方面进行 了深入浅 出的分析 , 并在 此基础上 提 出了一 门新 的 经济学——新循 环经济学。笔者用新循环经济学 的指导思想分析 了我 国重化 工业 化的利弊 , 出了重化 工业 提 的出路 , 阐述 了新循环经济学 在企 业生产 、 乡建 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 的应用 。 并 城 [ 关键词 ] 环经 济 新 循环经济学 5 3 重化工业化 循 R R 20 0 3年 3月 9H, 胡锦涛 总书记 在中央人 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会上指出 :要 加快 转变经 济增长方 式 , “ 将 循环经济 的发展 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 发展 、 乡建设 和产 品生产 中 , 资源 得到 最有 效 的利 用” 0 4年 3 城 使 。2 0 月 1 0H温家宝总理提 出 :重点抓好节约 利用资源 , “ 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 ” 。由此可见 , 在我 国发展循环 经济 的
重 要 性 和 必 要性 。
一
、
循环 经济 的Biblioteka 展历 史 循 环经济的理念是与“ 可持 续发展” “ 、 知识 经济” 密切相关 的。 1“ 、循环经济” 由来。“ 的 循环经 济” 一词是美 国经济学家 K ?波尔 丁在 2 0世 纪 6 0年代提 出生态 经济 时 谈 到的 , 他受 当时发射 的宇宙飞船启发来分析地球经 济发展 。他认 为宇 宙飞船是 一个孤立无 援 、 与世隔绝 的 独立系统 , 靠不断 消耗 自身资源存在 , 最终将 耗尽而毁灭 。唯 一使之延 长寿命 的方 法就 是实现宇 宙飞船 内的 资源循 环如分解呼 出的 C 2为氧气 , 0 分解出 尚存营养成分 的排 泄物为营养物再利用 , 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 尽 波尔丁做 了一个很好 的比喻 , 但没有进一 步深 入而使之成 为一种经 济学说 。尽 管如此 , 这种新 经济思 想 还是起了巨大 的作用 。循环经济 的提 出启 发 了 2 0世纪 6 0年代末开始 的关 于资源和环境 的国际经济研究 。 17 9 2年成立于意大利 罗马的科学家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 出人类经济增 长的极 限问题 , 增 长的 提 即“ 极限, 是指 以获取 最大利润为生产 目的 , 以传统工业为第一支柱 的工业 经济 , 靠不 可再 生的能源与其他矿产资 源消耗的线 性增长为发展生 产的前提 , 在人 口增 长、 资源 耗竭和环 境污染 的重压下 , 不可 能持续发展 , 长是 增 有极限的 , 最终将 出现“ 零增长 ” 。 2 可持续发展。“ 、 可持 续发展” 一词来 自拉 丁语“utn ee , ss nr” 上个 世纪 7 e 0年代 , 者的 同事联 合 国教科 笔 文组织的创意者第一次提 出可持续 发展的“ 续” ss i) 持 (ut n 用的是法文 , “ a 是 撑得住 ” “ 、 垮不 了” “ 以维持 ” 、得 的 意思 , 具有很 强的警世含意 。英文“ 持续” ss i) 支持 ” “ (ut n 是“ a 、承受得住” 继续 ” 和“ 的意思 , 世的意义 大为减 警 弱, 译成 中文 , 这种警世 的意思就更 弱 了。1 8 9 0年 国际 自然 保护 同盟 (U N) 订 的《 IC 制 世界 自然 资源保 护大 纲》 T eWo dC nevt nSrtg ) ( h d osrai t ey 文件 中最早出现该词 , o a 笔者于 18 年将这 一概念介绍到 国内, 最早将 92 是 这一概念介绍 到国内的学者之一 。18 年 1 月 , 93 1 联合 国成立 了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 ( D ) 以挪威首相 WE C , 布伦特兰 ( H.rnln ) G. Bu d d 夫人 为主席 , a 成员包括科学 、 教育 、 经济 、 社会 和政 治方 面的代表 , 出了“ 提 可持续发 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 4年的工作 , 1 8 向联 合 国提 交 了题 为《 们共 同的未来》 O rC m— 于 9 7年 我 ( u o m BF tr) O uue 的研究报告 , 正式提 出了可持续 发展 的新 设想 。它进一步 明确 了可持续 发展 的概 念 , 明确 了以下 几个原则 : () 1 发展 的原则 , 和平与发展是 当代人类 进步 的两大 主题 ; 2 经济 、 会 、 境与 生态协 调发 展 的原则 ; () 社 环 () 3 资源利用代 际均衡 的原则 ;4 区域问协调发展 的原则 ;5 社会各 阶层 问公平分配 的原则 ;6 现代生态 型 () () () 生产的原 则 ;7 消除贫 困的原则 。 () 循环经济则拓宽 了 2 0世纪 8 0年代 的“ 可持续发展 ” 研究 , 把经 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联 系。 3 知 识 经 济 、 ( )知识 经济” 由来。上个世纪 7 1“ 的 0年代 以来 , 关于 知识 经济有各种说法 : 17 年美 国社会学家 丹尼尔?贝尔 ( ai e) 93 D n l u把它称 为“ 工业社 会” 美 国经济 学家和 未来 学家 奈斯 eB 后 ; 比特 18 9 2年在《 大趋势》 中提 出“ 信息经济” 笔者 18 - 18 ; 9 5 9 6年主持联 合 国教科 文组 织“ 多学科 综合研 究应 用于经济发展 ” 专题研究 , 国际上对知识经济 首次科 学 的、 是 系统 的研究 , 由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 出版独著考 并 察报 告英 文单 行本 。1 9 9 2年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 国际社会科学 》 志 ( 、 、 杂 英 法 西班牙 文版 )3 12期撰 文提 出 “ 智力经济” 的概念。《 民 H报》 19 年 3 2 人 于 98 月 4 H发文称 “ 参与 了‘ 知识 经济 ’ 概念 的创意 ”并被 世界 同行 , 认 可。19 9 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 “ 以知识为基础 的经济 ” k o l g ae oo ) (n we ebsde nmy 。 d c 笔者 出版 的《 知识经 济》 是我 国第 一本 同类著作 , 2 0 中国图书奖” 独著第 二名 ) 曾被 中央党校 和 获“0 0年 ( , 全国各地多种培训班用为教材 , 该书论述 了知识经济 的概念 : 人类正 在步入一 个 以智 力资源 的 占有 、 配置 , 知 识的生产 、 分配 、 使用 ( 消费) 为最 重要 因素 的经济 时代——“ 学技 术是第 一生 产力” 科 的时代 。所谓 “ 知识 经 济” 是指 区别于 以前 的、 , 以传统工业为 产业支柱 , 以稀缺 自然资源 为主要 依托经济 的新型经济 , 它以高技术产 业为第一 产业 支柱 ; 以智力资源为 首要依托 , 因此是可持续 发展 的经济。 显然 , 当高技术产业 尚不 能成 为第 一支柱时 , 首先要优 化配置 自然资源 , 使发展 可持续到 知识经济 阶段 , 而最优 化配置就是逐步实现 自然资源 的利用循环 。因此 ,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 的第一 阶段 。 () 2 知识 经济的创新。传 统的生产函数 : Y=fK, G)改进 的生产 函数 : ( L, , Y=fA, L G) ( K, ,
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环境 破 坏 严重 迫 切要 求我 国发展 循 环 经济 .
济 则 是 将单 向直 线 发展 尽 量 转 变 为循 环 发 展 ,尽 量 以最 小 的 消耗 换 取 最 大 的经 济效 益 ,其遵 循 “ R 3 ”原 则一 “ 量 化 、再 利 用 、 减
目前 我 国 很 多地 区的 GD 增长 是 以损害 环 境 为代 价 造 成 的 。 P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本质 是 以人 为 本 ,强 调 发 展 的最 终 目的是 落 脚 是 人
放 ,减 少 单位 产 生 所 消耗 的 自然 资源 ,保 护 环 境 ,实现 发 展 与环 消耗 ,获 取 最 大 的产 品产 出 ,实现 环 境 发展 与生 态 发展 的和 谐 统
境 保 护 的协 调 。
一
。
只 有 发展 循 环 经 济 , 才 能 改 变 我 国 自然 环 境 继 续 恶 化 的 现
新 的高 度 ,标 志 着 马 克思 主 义 的 中 国化 ,标 志 着 马克 思 主 义 和新 的 中国 国情 相结 合 达到 了新 的高 度和 阶段 。
3两者 的 联 系
首 先是 在 立 法 层 次 ,日本 将 以立 法 的形 式 将 循 环 经济 强 制 推 进 ,立法 不 仅 包 括 基本 法 ,还 包含 了两 层 次 的法 规 ,对不 同行 业 的循 环经 济 发 展 制定 了具 体 的 执行 细 则 ,法律 体 系环 经 济 即物 质 闭 环 流 动型 经 济 ,是指 在 人 、 自然 资源 和 科 产 出所 消 耗 的 资源 是 日本 的 1 倍 ,如 果我 们 还 是 走 目前 的 发展 学 技 术 的 大 系统 内 ,在资 源 投 入 、企 业 生 产 、产 品消 费 及其 废 弃 道路 ,走 粗放 型 的发 展 道 路 ,我 国的 资源 以及 社 会环 境 将 没 有办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水 平 低 、 生 资 源 回收 和 循 环 利 用 率 低 。 实 践 证 明 , 再 较低 的资 源利 用水 平 , 已经 成 为企 业 降 低 生 产 成 本 、
提 高经 济 效 益 和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障 碍 ; 力 发 展 循 环 大 经 济 , 高 资 源 的 利 用 效 率 , 强 国 际 竞 争 力 , 经 提 增 已 成 为我们 面 临的一 项重 要而 紧迫 的任 务 。
2.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是 以 人 为 本 、 4 实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本 质 要 求
源的大量 消耗 实现 工业化 和现 代化 , 难 以 为继 的 。 是 为 了减 轻 经 济 增 长 对 资 源 供 给 的 压 力 , 须 大 力 发 必
展循环 经济 , 现 资源 的高效利 用 和循 环利用 。 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目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人 口、 前, 资源、 环境等瓶颈的严重约束。要实现建立全面的高水平
小康社会的 目标 ,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 坚定地 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 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 走循
【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 中图分类号】 146 F2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8 90 (060 — 0 8 0 10 — 1120 )3 02 — 2
GDP翻 两 番 。 如 果 继 续 沿 袭 传 统 的 发 展 模 式 , 资 以
开发 、 产到包 装 、 输 、 用 、 环利 用 等各 环节 都 生 运 使 循
要 符 合 环 保 要 求 , 我 国 发 展 对 外 贸 易 特 别 是 扩 大 对 出 口产 生 了 日益 严 重 的 影 响 。 我 们 要 积 极 应 对 , 尤 其 是 要 全 面 推 进 清 洁 生 产 , 力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 步 大 逐 使 我 国产 品 符 合 资 源 、 保 等 方 面 的 国 际 标 准 。 环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 南 理 工 大 学经 济 管 理学 院 , 作 4 4 0 ) 河 焦 5 0 0
(co lf cnmi M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e e tH n nP lt h i U i ri ,i zo4 4 0 ,hn ) S ho oo c n gm n, e a o e nc nv s yJ ou 5 0 0 C ia oE yc e t a
用 ( e s)尽 可能 延长 产品 使用 周期 。 在 多种 场合 R ue 。 并
使用 ; ③废 弃 物再 循 环 ( eyl)最 大 限度 地 减 少废 R cce 。 弃 物排放 , 力争排放无 害化 , 实现资 源再循环 。一方 面 使 生产合理地依托在 自然生态循环 之上 .如 利用太 阳 能 、风能和农家肥等 :另 一方面应 尽可能 地利用高 科
关 键 词 : 环 经 济 ; 济 发 展 方 式 ; 境 ; 态 经 济 循 经 环 生
K e r s cruaine o o ; cn m c l e eo me t y n i n n ; c lg c n my y wo d : i lt c n my eo o a v lp n c o i d wa ;e vr me teoo ye o o o
技, 以知识投入来替代 物质投入 . 到经济 、 达 社会 、 态 生
1 循 环 经 济 孕 育 着 新 型 经 济 型 态
循 环经 济是美 国经 济 学家 K- 波尔 丁在 2 O世 纪
的和谐统 一 , 使人 类在 良好 的环 境 中生产 、 活 。 正 生 真
全 面 地 提 高 人 民生 活 质 量 。
摘 要: 目前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 。 从 分析 了循 环经济的特征 , 出了转 变经济增 长方式。 展循环经济 的具体模 式。 提 发
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
为了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增强全局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统一。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要推动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最后,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决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要严格环境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总之,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目标。
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
能源与 环僚
Chi a s i c n ch o o y Re i w n c en e a d Te n l g ve
大 力推进 循环经 济 全 面实践科 学发 展观
李智娜
( 津 市宝坻 区环境 保护 局 天 津 宝 坻 3 1 0 ) 天 0 8 0
[ 摘 要 ] 文叙 述 了 宝坻 依 托 独具 的 “ 本 区位 、 生态 、 资源 ” 三大 优 势 ,统 筹规 划 , 以发 展循 环 经 济 为切 入 点 , 坚持 “ 以人 为 本 ”的理 念 , 以 “ 全 面 、 协 调 、 可 持 续 的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全 面 开 展 生 态 建 设 工 程 ,推 进 了宝 坻经 济 、社 会 又 好 又 快 的 发 展 。 [ 键词 ] 环经 济 科 学发展 关 循 中图分 类号 :8 5 3 K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99 4 (0 96 a 一1 卜O 10 1x 20 ) ()0 7 2
宝 坻 ,是 天津 市 的一 个 新 区 ,地 处京 津 唐 三角 腹 地 , 素有 宝 地 之称 , 因西近 京畿 ,又 有 “ 东第一 集 ”的美 誉 。在 20 年被 国家 环保 总局命 名 为 京 04 国家 级生态 示范 区的基 础上 ,宝 坻区为 巩 固生态 建设 成果 ,紧紧 抓住创 建 国 家级 生态区 的机遇 ,依托 独具 的 “ 区位 、生 态 、资源 ”三大 优势 ,统 筹规划 , 在 国家 环保 部和 天津市 的关心 指 导下 ,认真 落实科 学发 展观 , 以发展循 环经 济 为切 入点 ,进一 步深 化生态 建 设,全 面实 践科 学发展 观 ,推 进 了宝坻 各项 事 业又 好又 快 的发展 。 循环 经 济是 发 晨 的必 然 选择 循环 经 济是 追 求更 大 经济 效 益 、更少 资源 消 耗 、更低 环 境 污染 和 更 多 劳 动就 业的先 进经济 模 式 。 宝坻 区提 出要 加快 宝坻发 展 , 增 量升 级、全 面提 “ 速 、把宝 坻经济 发展 早 日推上快 车道 ” ,而建 设生态 示 范区 、 态 区是可 持续 生
落实科学发展观 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体现科学发展观和
环 境 全面 协 调 发 展 的要 求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法 律 第 十 四 条 规 定 :国 务 院 循 环 经 济发 展 “
颁布 , 立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 正确政 绩观 的内在要 求 , 现经济 、 确 体 社会和 环经济促进法》 立的主要制度 : 确
者 包 装物 负 责 回 收 ;对 其 中可 以 利 用 的 , 由 定 .主 要 包 括 :建 立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专 项 资
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 ; 对因不具备技术经 金 、对 循环经济 重大科技攻 关项 目实行 财 济条件而不适合利 用的 , 由各该 生产企业负 政 支持 、对促进循环 经济发 展的活动给 予
要 为产 品 的质 量 负 责 , 同时 还 应 依 法承 担 产
技术 、 工艺 、 设备和材料 。” 强 化 激励 措 施 品废弃后 的回收 、 利用 、 处置等责任 , 这就要 促 进 循 环 经 济 的 发 展 ,必 须 依 法 建 立 求 生 产 者在 设 计 时 采 用 有 利 于 产 品 废 物 回
有效手段 , 更是政府规范和 引导产 业发展 的 重要 依 据 。 律 第 十八 条 规 定 :国务 院循 环 法 “
、 - j 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 , 并将 主要评 经济发展综合 管理部 I 会同 国务院环 境保 定 限制和 价指标 完成情况作 为对 地方人 民政府及其 护 等有关 主管 部门 , 期发布鼓励 、
负 责 人考 核 评 价 的 内容 。”
淘汰 的技术 、 工艺 、 设备 、 材料和产 品名录。 ” “ 禁止生产 、进 口、销售列入淘汰名 录的设 备 、 料和产 品 , 材 禁止使 用列入淘汰 名录 的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途径研究
内容提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必然归宿,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
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战略意义途径选择目录一、导论 (1)(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二)相关文献综述 (2)(三)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 (5)(四)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二、循环经济概述 (7)(一)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7)(二)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与基本特征 (9)三、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11)(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循环经济的经典论述 (11)(二)生态经济理论 (13)(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5)(四)清洁生产理论 (17)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8)(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18)(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19)(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19)(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20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0)(六)发展循环经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21)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23)(一)转变观念,搞好规划,调整结构 (23)(二)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23)(三)依靠科技,示范推广,宣传教育 (24)(四)鼓励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开展活动 (25)(五)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 (26)参考文献 (28)论文摘要 (1)Abstract (1)一、导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当今世界,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与建议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倡导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大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内涵、原则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须选择。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面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很多很好的成功实例。
近年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循环经济十分重视。
从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到90年代推行的清洁生产,从广西贵港国内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辽宁省循环经济省的试点,2004年9月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同年11月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展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中国循环经济论坛组委会在上海共同主办了2004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并发表了《上海宣言》,这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省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象铜陵有色集团等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传统经济运行方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
循环经济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壤相互作用 的格局 ,对生态 系统 食品安全 ,特别
石油 、天然 气等关 系围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将 严重短 缺;且一些 主要矿产资源 的开采难度越来越 大 ,开采成本增加 ,供给形势相 当严峻 。同时 由于 我国的资金 、技术 、管理等原 因造成资源 的不 合理 开发和利用 ,使资 源的利用 率非常低 。目前 ,我国 单位产值能 耗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 3 多。改革 开放 倍
社 会逐 步形成节约资源和 保护环境的生 活方式和 消 费 模式 ,促进全社 会循 环经济体 系的建 立。
22 健全法制 ,促进循环 经济的发展 。 .
活富裕 、生态 良好的文 明发展道路 。 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 展观
众所周知 ,传统的发展现偏重于物 质财富的增
法律 强制是发达 国家推进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 ( 期 总第 1 3期) 3
山东 妨 织 经济
循环 经济 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I 华 、
( 潍坊 市委 党校 山东潍坊 2 14 ) 6 1 0
摘
共处。
要:科 学发展观成为我 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要 落实科 学发展观 ,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
以来 ,我们用能源 消费翻 一番支撑 了 G P翻 两番。 D
是人 民健康构成 了 日益严 重的威 胁 。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 坏造成 了 巨大的 经济损失 。据世界银行 测算 ,
19 年 , 95 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 成的损失 占当年 G P D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重要 载体 。循环经济 的发展模式呈现 效率为基 本特 征 , 符台可持 续发展 的 续使用或修复 、 翻新或再制造 , 可能 尽 出“ 资源— —产 品— —再生资源” 的特 理念 , 是对“ 大量 生产 、 大量消费 、 大量 地延 长产品的使 用周 期 ,资源 化 “ 是 的传 统经济 发展模 式的根本 变 指废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 征, 力求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取 废弃 ” 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就有;手我 革 , 以最小 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 f 它能 取 为宝、 化害为利 。 由于我国所处 的发展 们在实现工业化 的过程 中处理好经济 得最大的经济社 会效益。胡锦涛总书 阶段与德国、 日本 等发达 国家不 同, 资
论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是一把 双刃剑 , 既可 能导致 在 一定程度 上抑制 需求, 市场萎缩 , 也可能在 经济过 热情 况下 , 导人 们 节 约 资 源 , 进 经 济 结 构 和 消 引 促 费结构调整 , 促进 经济社会 实现可持 续发展 。 发展 循 环 经 济 必 须 树 立 系 统 规 划 思 想 , 须 必 以 系统 化 技 术 支 持 为基 础 , 须 以 法 律 和 政 必 策为支撑 实现 自身的稳定 有序发展。发展循 环 经 济 不 仅 需要 政 府提 倡 , 业 自律 , 需要 企 更 广大社会公众 自觉参与。循环 经济和市场经 济相结合是 有蒂件 的, 企业 只有在 有利 于降 低成 本 、 高利 润 的 务 件 下 , 提 才会 融 入 循 环 经 济。 关 键 词 : 学 发 展 观 循 环 经 济 节 约 科
蕊
废 弃 物 的 最 小排 放 。 二 、 展 循 环 经 济 是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社 发
会 的 重 要途 径 我国地 大物博 口众 多, 人 人均 资源 占有
量低 于世 界 平 均 水 平 。 1 7 9 8年 以 来 , 国 用 我
能 少的 资 源 消耗 和 尽 可 能 小 的 环 境 代 价 实现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 能 力 , 进 人 与 自然 的 全 促
目前 , 我国在 贯彻 落 实科 学发展 观过程 中, 正在努 力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 加快 建 设节约型社会 。发 展循 环 经济 , 进 资源循 促 环 式 利 用 . 励 企 业循 环 式 生 产 , 动 产 业 循 鼓 推 环式组合, 倡导社会循环 式消费 , 加快建设 节 约 型 社 会 , 缓 解 资 源供 需 矛 盾 的根 本 出路 , 是 是贯彻落 实科 学发展 观 、 走新 型工 业化道 路 的 必 然要 求 , 是保 持 经 济 平 衡 较 快 发展 、 面 全 建设小康社会 的迫切 需要 , 是保 障 经济安 全
北师大版初中政治九年级上册5第5课树立科学发展观word教案(5)
第五课树立科学发展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要进一步持续地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懂得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初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学会保护环境的一些技能;通过联系实际例子分析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树立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的人口问题。
2、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站:正视现实的压力。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并明确解决的国家政策和途径;通过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国家责任感,自觉投身于保护资源环境的行动中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改革开放,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积极性,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同时要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思想驿站:想一想上面几幅图所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压力。
你在生活中还会发现哪些实例?面对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做?二、新课学习1、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最新循环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论文
循环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论文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建立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循环经济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而非机械工程学规律来指导经济生产,既考虑工程承载能力,又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承载能力之内的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地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共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无数实践显示,循环经济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上,江泽民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能持续进行。
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循环经济这样一个理念,搞好
我们的建设,搞好我们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纵览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路径,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
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总量达到35—3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5万元(3000美元),经济年均增长约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
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面临着很多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今后我们面临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
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能耗、物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已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有效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要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简称3r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充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二)循环经济框架
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模式):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
小量化。
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模式):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三)循环经济特点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环保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
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
因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一)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
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
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
地方经济核算制度,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同时,要在全社会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树立全民循环经济
意识,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
(二)通过加快制定法规制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清洁生产法》已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环境保护
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三)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
一是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政府鼓励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
二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政府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以需求拉动循环
经济的发展。
三是各级政府起表率作用,通过采购计划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