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世界主流文化的关系?
复兴中国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和后几代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既要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要在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使中国民族文化继续保持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长期与西方文化并行发展。要达到此双重目标,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前的全球化趋势。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同质化和地方化或本土化是同时出现的,世界同一性的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措施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为了与西方文化相抗衡,整合国内的民间信仰,人为地创造了神道教,并作为日本人的共同信仰。这种积极的态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日本既很快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又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从文化的民族性的角度来看,由于民族性的文化具有相对性,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因此,民族性的文化应该保守和弘扬,并大力加以开发和利用。民族性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只有保留自己的民族性,才有可能长期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平起平坐。如果丧失民族性,将会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附庸,永远低人一等。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讲演中说:“我们要知道世界主义是从什么地方发生出来的呢?是从民族主义发生出来的。我们要发达世界主义,先要民族主义巩固才行。如果民族主义不能巩固,世界主义也就不能发达。”也就是说,要发展世界文化,先要复兴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因此,“保守”优秀传统的意义更为深远:首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保障改革开放正常有序地进行;其次,有利于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或淹没;第三,具有经济上的独特意义,因为文化不仅起到的民族认同的作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会迅速兴起,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保守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守。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守传统。民族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将逐步失去功能。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也就会自动消失。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并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中,开发和利用民族性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例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通过立法等各种方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日本是当代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她所保留传统文化之丰富是令人惊奇的。韩国也一样,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些国家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开发和利用,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日本和韩国传统的文化景点旅游,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世界主流文化与民族性文化不同,它具有流动性、全球性和速变性等特征,它是可比较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因此,对世界性先进的文化,应大量引进。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引进、采借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决定着该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速度。在当代世界,只有大量引进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并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融合为一体,才有可能复兴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日本人可说是历史上是最善于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的民族。它具有海绵一样的吸收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地吸取先进文明。日本之所以能从一个文化后进的国家,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强国,其主要因素之一是善于吸取先进文化,并加以选择、改造和融合。
引进世界性的先进文化,一是要有选择地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华,多元地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不能照搬一个国家的模式,谁在哪方面强就学习谁。二是要进行改良和应用创新,使之更趋完善,更适合于中国人,更适合于世界市场的竞争。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的统一。日本和韩国成功的经验十分值得中国人学习。复兴中国名族文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守并创新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大力加以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也要大量引进世界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下保留中国名族文化的独特性;才有可能长期维护中国名族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才有可能使中国名族文化长期与西方文化和平共处,并行发展;才可能促使中西两种文化取长补短,良性互动,并融合中西文明之精华,作为世界各国新的共识和准则。
2、将给基础教育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名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激烈争论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从未停止过。不妨让我们搁置争议,来思考和分析教育国际化或全球化对基础教育产生的影响,给当前基础教育带来的的挑战与机遇,研究学校如何策略地应对这种全球性教育生态的变化。
全球化视野中教育国际化对传统教育的最大冲击,是信息化时代“新素质教育”理念或思想的端倪初现。如果说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是社会进步的方向盘和刹车器。虽然我们自上而下地在倡导和实施新课程改革,呼吁对于教育主体生命生长和成长的关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希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目前中国素质教育的价值期望,实际上仍然侧重于个体的心智潜能的开发。因此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尽管背离了我们的教育理想,然而一时也无法革命性地消灭之。新素质教育是从全球问题的视野出发,倡导的新的人道主义的教育,是一种关注国际理解的新教育,它针对的是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混乱状态”,以及人类在获得新的知识和力量的同时,智慧、理想、信念没有及时同步发展的精神分裂状态,它更关注人类从自己的内心发起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各个层面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革命与进化。
实际上,把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全球的教育一体化或教育同质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不恰当的和片面的。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具有本土性,同时具有国际性。就在教育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同时,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方的独立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强调,珍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也是国际性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明确表示要把“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当作今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优先领域之一,并采用一种多科性的和跨文化的精神来设计政策和策略,以应对全球化这一复杂现象的挑战。“全球地思考,地方的行动”或者“用地方的形式呈现全球的事实”已成为教育国际化或全球化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国际化是新素质教育本身发展的时代要求。我认为:在全球视野中的教育国际化不只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直接关乎中国教育未来走向的理论问题,它对中国教育及其学校发展的挑战不仅包括具象层面教育现状的变革,更重要的还包括抽象层面教育理念的提升。在当前这个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一个有所雄心和抱负的学校发展国际一流的先进教育,只有必须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置于全球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科学规划,实施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一流教育接轨的课程体系,开展有真实内涵的双语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国际参与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与竞争,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够适应世界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民群众和中外人士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国际通用人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