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1新课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苏轼的《定风波》的教学实践
技 能 目标 : 习缘 事 抒情 、 义双 关及 隐 喻手 法运 用 。 学 语
情感 目标 : 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 的意境 , 体
学 习词 人 开 阔 旷达 的 胸 襟和 从容 面 对人 生 风 雨 的气 度 ,对学
导背诵的毛泽东的词《 水调歌头 ・ 游泳》 ) 。”老师笑 , 同学们鼓 掌 。( 谢敏 同学 接着 说 , 这 首词 中苏 轼 同样有面 对 风雨 , 容 在 从
下面谈谈古诗词鉴赏教学这第二个重点。 我 把 古诗 词 鉴 赏 ,根据 学 生学 习积 累 ,进行 思 想 内容 分
类: 山水 田园 诗 , 塞 征 戍 诗 、 情 春 闺诗 、 边 爱 感遇 怨愤 诗 、 咏史 怀 古诗 、 喻揭 露 诗 、 讽 隐逸 游仙 时、 别赠 答诗 。在 排 除语 言障 离 碍后, 以诗 词鉴 赏诗 词 。即归类 、 比、 类 比较 、 想 , 融 会贯 联 最后
科学教育 l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
。
苏轼 的《 定风波》 的教 学实践
河 北省 馆 陶县 第一 中学 梁 超
【 要】 摘 在新课标一堂好课应遵循 的原则的指引下, 结合 自己的教育教 学实践 , 补充教与学的渐进性 、 通俗性原则。 【 关键词 】 新课标一堂好
淡定 的 勇敢 与 乐观 。 ) 教室 内更 热烈 的掌声 响起 。 我 接着 总结 :这首 词作 者 写 了一 次 出游途 中 遇到 阵雨 的 “ 经 过 。在 突 如其 来 的风 雨 中 , 没有 雨具 , 作者 却依 旧手拄 拐 杖 ,
生进 行挫 折 教育 。在 词 的 艺术境 界 中提升 人 格 , 净化 情 怀。 我是 这样 设 计课 文 导入 的 : 从 以前我们 学 习过 苏轼 的词作 ( 的有《 著名 水调歌 头 ・ 月几 明
定风波教材分析
《定风波》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2023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共7套)一、新课标1卷【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________”(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
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解析】(1)草创未就,(已)就极刑而无愠色(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3)示例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祷示例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示例三: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二、新课标II卷【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有勘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共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棉囊中青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而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样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阀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或装在锦囊,负而前驱(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三、全国甲卷【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
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
(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第一课时 课件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4、品读:——苏轼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变化过程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掌握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对诗词的 浅层次理解,能够顺利达成,然而对于文本深层次的内 涵理解以及高阶思维的认识还有待点拨,以破除对文本 标签化的理解和对作者刻板印象,以达成学生核心素养 的提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审 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 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 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初读:读懂大意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再读:分析矛盾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5、悟读:——深入了解苏轼的人生境界
下列哪句诗表达的人生境界,与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最为接近?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蒋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定风波》的主旨和内涵,稍作分析,似乎不难解读出来。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赤壁赋》,对苏轼及其作品已经比较熟悉。
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印象先入为主,很容易使师生架空文本、天马行空,作不辨词句、只贴标签式的解读。
这就可能陷入对号入座、按图索骥的机械分析主义的泥淖,是语文学习的大忌。
所以,本词的学习,应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咬文嚼字,把握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本词的语言可以说是“文不甚深,言不甚浅”,一定要落实文本和语言的探究,培养科学鉴赏宋词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从词作本身的语言入手,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要通过学习本词,初步把握其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深深体味词中的人生哲理;2.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3.利用小序的相关信息,为本词拟出合适的标题;4.了解有关宋词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导引法:带着问题读词,深入体会主旨;2.诵读法:大声诵读本词,学会赏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人生观,树立积极的人生取向,培养宋词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关键词语、句子的表情达意;(二)教学难点:关键词语、句子之间的相互呼应。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六、教学步骤(一)吟诵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吟咏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句子,切入本篇课文《定风波》的学习:“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学生跟和)教师提问:这段话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豁达、乐观。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四第2单元第6课:《定风波》课件
艺术特色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 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 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 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 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 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 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 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 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 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返回
写作背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 <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 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 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返回
课后讨论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 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 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 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 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 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返回
拓展阅读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得是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 情?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课标版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024《定风波》说课稿范文
2024《定风波》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
它是明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词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而备受称赞。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熟悉文学赏析的基本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③情感目标:在阅读《定风波》时,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和情感的共鸣。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文学赏析的基本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定风波》这篇词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学法:研读法,赏析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多媒体素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引题,激发学生兴趣。
我将用一段词牌名叫《浪淘沙·北国风光》的音乐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壮丽景色和诗意。
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读古文吗?为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古文的魅力和作用。
环节二、文本理解,共同探究。
我会将《定风波》的词作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一起读词,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
然后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如:词中的“定”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和思考,共同探究词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环节三、艺术赏析,体验美的力量。
我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定风波》的艺术形式和意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双重感受,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词中的情感和美。
2024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06
拓展延伸:苏轼文化现 象探讨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巨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其诗词文赋均有卓越成就, 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新风格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独具匠心,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拓展了词的题材 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广泛传播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古代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高潮期,他继承并发扬了前辈 的文学传统。
《定风波》一词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 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01
02
03
诗歌方面
《题西林壁》、《饮湖上 初晴后雨》等。
词作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散文方面
《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等。
艺术特色
运用白描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形象 融为一体,语言简练生动,意境深远。
名家点评及后世影响
名家点评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以其豪放洒脱的笔触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赢得了后世众多名家 的赞誉。
后世影响
该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被选入多种教材作为经典篇目供学生学习欣赏, 还成为许多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同时,该词所传达的乐观、坚韧精神也 激励着无数读者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03
主题思想阐释与启示
勇敢面对人生困境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豁 达乐观的态度,不畏 挫折,勇往直前。
鼓励读者在面对人生 风雨时,应勇敢前行, 不畏艰难。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传达出即使面临困境 也要保持坚定信念的 积极信息。
坚定信念,追求理想
苏轼在词中流露出对理想的执 着追求,不因困境而放弃。
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设计:2.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人教新课标必修4)高中语文第6课《定风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生活场景导入。
天气越来越热,下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波》。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并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板书:旷达)明确: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
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
(板书:莫听、何妨)③“竹杖芒鞋轻胜马。
”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
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
(板书:轻)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明确:“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该教材是广东省教育厅开展的新课标大纲下编写出版的,是广东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程。
该教材包括2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选取了一组优秀作品,并且配有深入浅出、重点突显的讲解和注释。
本教案所选取的是该教材中的第二单元《唐诗选读》,其中包括了许多唐诗名篇。
而本教案所要讲解的具体篇目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的诗文背景、创作特点以及艺术价值;•掌握古诗文欣赏的基本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讲解古诗文;•能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并准确把握其整体内容;•能够分析古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从中感悟到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三、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1.张扬自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氛围,放轻松的音乐或读一首简单动听的古诗。
2. 正文环节第一部分1.制定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登鹳雀楼》时注意什么东西,有什么新发现,要发现诗句的美和故事的奇妙;2.提出重点难点,分别是《登鹳雀楼》的情感表现和意象描绘;3.注重教学方法,给出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部分1.讲解杜甫的《登高》;2.着重讲述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句的意境,并试着解释其中的比喻、修辞等表现手法。
3. 结束环节1.知识回顾:回归本课的核心概念、重难点讲解;2.课业拓展:提出可以寻找更多有关唐代文学的名篇、阅读推荐书目等方面的拓展任务;3.反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反应和反馈,评价课堂效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讲解了《唐诗选读》的某一具体篇目,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思考、文化素养的教育,配合该教材中的其他学习方式,能全面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文化的素养;同时在学习中加入感性体验,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同时尽情享受、体味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在感受中进一步提高文学理解能力,也感受古代文化的智慧。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定风波》的异同,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
5.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探讨诗词的魅力。
- “家长们,你们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朗读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定风波》,感受词的韵律美,并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演,让家长共同感受古词的魅力。
- “请大家课后继续朗读《定风波》,尝试背诵下来。并邀请家长一起欣赏,共享诗词之美。”
2.写作作业:结合《定风波》的情感表达,写一篇关于“面对困境”的作文,要求运用词中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让学生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词的韵律美。
- “现在,请同学们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
2.设计一些关于词义、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程度。”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体会《定风波》的意境和韵律美,尤其是对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2.把握作者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塑造;
3.提高学生对古词的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古诗词。
2.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同时朗读《定风波》,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声中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5《定风波》
《定风波》学案预习学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M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Sob8CsbZDf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Sob8CsbZDf二.材料链接:1.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Sob8CsbZDf2.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定风波》教学设计1
《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
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
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在赏析这首词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坎坷路上,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坎坷的境遇。
这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但学生表现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所以,组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设置在通过以情激情和恰当的问题诱导,使他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高二的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过他的几篇作品,相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会太大。
《定风波》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2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1第14课《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邹金辉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反馈精讲 1、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风雨”和“晴”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自 然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 人生风雨,“晴”比喻春风得意的人 生顺境。 (2)人生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 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作者 经过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 惊,见怪不怪了。表现出词人面对 人生苦难之时,乐观开朗、无喜无 悲、荣辱皆忘、旷达洒脱的人生态 度。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自主学习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2、“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 其表达效果。(3分)思考本词还有没有其它手法?
反馈精讲
3、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 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 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 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 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 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 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 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 风 波
苏 轼
【学习目标】 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学会分析本词的手法;把握词的感情,感受 人物形象。 3、体会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学会正确面 对人生风雨,并能将苏轼素材运用到作文。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 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 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 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 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 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 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 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 再到“超然豁达”。历经生死考验被贬黄州,三年 后苏轼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反馈精讲
2、“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 表达效果。(3分)
拟人。(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 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 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
补充其它手法
(1)双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二 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风雨,又暗 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和 苦难挫折的人生逆境。“晴”既天晴,也暗指人生 中春风得意的顺境。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 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2)借喻、象征,“风雨”喻指(象征)人生逆境, “晴”喻指(象征)人生顺境。 (3)对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说穿着 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 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4)借景抒情,借途中遇雨抒发乐观洒脱的感情; (4)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 态度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事件:遇雨。 ★环境:先雨后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的人格精神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苏轼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 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 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知人论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苏轼生活 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 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 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 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 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 苏轼被囚于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 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 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 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 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 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 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 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 绝笔诗。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事件。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 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 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 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 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 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 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