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
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6篇人教a版数学必修1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
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教案精品]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全册教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通过讨
A ,记作 a A ,读作“ a 不属于 A ”. 4.集合的元素的基本性质; ( 1)确定性: 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
的.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 ( 2)互异性: 集合的元素一定是互异
的.相同的几个对象归于同一个集合时只 能算作一个元素.
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不属于”关系.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集合通常用英语大写字母
A 、 B 、 C,
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用英语小写字母
a、
b、 c, 表示.
如果 a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 a 属于 A ,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念 深化
记作 a∈A ,读作“ a属于 A ”. 教师提问: “我们班中高个子
题.
然后,依据元素个数的多少将
通过观 察实例, 发 现集合的 元素个数 具有不同 的类别, 从 而使学生
5.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集合分类. 记作
感受到有
让学生指出 ? 哪 些 是 无 限 集、空集存
6.集合的分类: 按所含元素的个数分
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
合.
并提问:① 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 吗?② 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
引入 集合 是什么关系?③ 例( 2 )中数 0, –2
语言 描述 是这个集合的元素吗 ?
集合.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元素与集
( 4 )平面上与一定点 O 的距离等于 r 合之间是从属关系,即“属于”或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
[教案精品]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全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的运算性质的探索及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态与价值观通过“合情推理”、“等价转化”和“演绎归纳”的思想运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以及“特殊—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2.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发现过程及其证明.(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公式多、思维量大的特点,采取实例归纳,诱思探究,引导发现等方法.(四)教学过程教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学环节复复习:对数的定义及对数恒等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对数的概习(>0,且≠1,N>0),念和对数引指数的运算性质.恒等式是入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学习新知 1前的简单复习,不仅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而且为学习新课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提探究:在上课中,我们知道,对学生探究,教师启发引出数式可看作指数运算的逆运算,你能导.问从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以及指数运算性题质,得出相应的对数运算性质吗?如我们知道,那如何表示,能用对数式运算吗?如:.于是由对数的定义得到即:同底对数相加,底数不变,真数相乘提问:你能根据指数的性质按照以上的方法推出对数的其它性质吗?概(让学生探究,讨论)让学生明念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确由“归纳如果>0且≠1,M>0,N>0,那形一猜想”得么:究,教师点拨.成到的结论(1)让学生讨论、研究,教不一定正(2)师引导.确,但是发(3)证明:现数学结 2(1)令论的有效则:方法,让学生体会―归纳一猜想又由一证明‖是即:(3)数学中发现结论,证即明结论的当=0时,显然成立.完整思维方法,让学生体会回到最原始(定义)的地方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策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字母的认识和利用,体会从―变‖中发现规律.通 3过本环节的教学,进一步体会上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概合作探究:(师组织,生交流探讨念得出如下结论)1. 利用对数运算性质时,各字母深的取值范围有什么限制条件?底数a>0,且a≠1,真化2. 性质能否进行推广?数M>0,N>0;只有所得结果中对数和所给出的数的对数都存在时,等式才能成立.(生交流讨论)性质(1)可以推广到n个正数的情形,即…Mlog (MMM)a123n=logM+logM a1a2 +… +logM a3+logM(其中a>0,an…M且a≠1,M、M、M123n>0). 应例1 用,,表示下列各式学生思考,口答,教师通过例题的用(1)板演、点评.解答,巩固所举(2)例1分析:利用对数运学的对数运例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算性质直接化简. 算法则,提高(1)(1)运算能力.(2)(2) 4= 例3计算:(1)lg14-2lg+lg7-lg18;小结:此题关键是要记(2);住对数运算性质的形式,要(3). 求学生不要记住公式. 课本P练习第1,2,3. 例2解(1)79补充练习:若a >0,a≠1,且x(2)>y>0,N∈N,则下列八个等式:例3(1)解法一:n①(logx)=nlogx;lg14-2lg+lg7-lg18 ann②(logx)=log(x);=lg(2×7)-2(lg7-aa2③-logx=log();lg3)+lg7-lg(3×2)aa④=log();=lg2+lg7-a⑤=logx;2lg7+2lg3+lg7-2lg3-a lg2=0. ⑥logx=log;aann⑦a=x;解法二:lg14-2lg+lg72⑧log=-log.其中成立的有-lg18=lg14-lg()+lg7aa________个. -lg18=lg=lg1=0. (2)解: ===. (3)解:= ==. 小结:以上各题的解答,体现对数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应注意掌握变形技巧,每题的各部分变形要化到最简形式,同时注意分子、分母的联系,要避免错用对数运算性质. 课本P练习第1,2,79 53. 答案:1.(1)lg(xyz)=lgx+lgy+lgz;2(2)lg=lg(xy)-lgz 2=lgx+lgy-lgz =lgx+2lgy-lgz;(3)lg 3=lg(xy)-lg 3=lgx+lgy-lgz =lgx+3lgy-lgz;(4)lg 2=lg-lg(yz)2=lgx-lgy -lgz =lgx-2lgy-lgz. 2.(1)7;(2)4;(3)-5;(4)0.56. 3.(1)log6-log3 22=log=log2=1;22(2)lg5-lg2=lg;(3)log3+log 55=log3×=log1=0;55(4)log5-log15 33 1 -=log=log=log3 3 33=-1. 补充练习答案:4 归1.对数的运算性质. 通过师学生先自回顾反思,教纳 2.对数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应生的合作总师点评完善.总掌握变形技巧:结,使学生 6结(1)各部分变形要化到最简形对本节课所式,同时注意分子、分母的联系;学知识的结(2)要避免错用对数运算性质. 构有一个明3.对数和指数形式比较:晰的认识,b形成知识体a=N 式子系. a——幂的底数名称 b——幂的指数 N——幂值mnm+n a·a=amnmn -运算性a÷a=amnmn 质(a)=a(a>0,且a≠1,m、n∈R)logN=b 式子aa——对数的底数名称b——以a为底的N的对数N——真数log (MN)=logM+logN aaa运算性log=logM-logN aaan质logM=nlogM(n∈R)aa(a>0,且a≠1,M >0,N>0)课作业:2.1 第四课时习案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后提升能力作业备选例题例1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 【解析】(1)方法一: 7原式= = = =. 方法二:原式= = =. 2(2)原式=2lg5 + 2lg2 + lg5 (2lg2 + lg5) + (lg2) 2 =2lg10 + (lg5 + lg2) 2 = 2 +(lg10) = 2 + 1 = 3. 22【小结】易犯lg5 = (lg5)的错误. 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将式中真数的积、商、方根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它们化为对数的和、差、积、商,然后化简求值;另一种方法是将式中的对数的和、差、积、商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它们化为真数的积、商、幂、方根,然后化简求值. 计算对数的值时常用到lg2 + lg5 = lg10 = 1. 例2:(1)已知lg2 = 0.3010,lg3 = 0.4771,求lg;(2)设logx = m,logy = n,用m、n表示;aa(3)已知lgx = 2lga + 3lgb – 5lgc,求x. 【分析】由已知式与未知式底数相同,实现由已知到未知,只须将未知的真数用已知的真数的乘、除、幂表示,借助对数运算法则即可解答. 【解析】(1) 0.4771+0.5 – 0.1505 = 0.8266 (2)(3)由已知得:,∴. 【小结】①比较已知和未知式的真数,并将未知式中的真数用已知式的真数的乘、除、乘方表示是解题的关键,并且应注意对数运算法则也是可逆的;②第(3)小题利用下列结 8论:同底的对数相等,则真数相等. 即logN = logMN = M. aa 9。
高中数学第一章全部教案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1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07年8月26日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I )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x -<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 )讲授新课通过以上实例,指出:(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 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1全部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04年8月26日星期四教学班级:高一(11、12)班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教学过程:引入问题(I)提出问题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x-<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数的集合,不等式73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
(II)讲授新课1.集合含义通过以上实例,指出:(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新课标人教A版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优品课件之新课标人教版A版必修1数学全套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版必修1数学全套教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3)非负奇数;(4)方程的解;(5)某校2007级新生;(6)血压很高的人;(7)著名的数学家;(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高中数学全集教案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1
第1课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新知导读】1. 集合的概念是什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哪几种?集合中的元素有哪些特性?2. 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空集的记号分别是什么?3. 表示集合的常用方式有哪些?【范例点睛】例1 已知集合{}{}2,,2,,,A a a d a d B a aq aq =++=(a 为常数),若A B =,求d 与q 的值。
思路点拨 两个集合相等,即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分别对应相等,列出方程组求解,但要检验,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例2 已知集合{}2320,,A x R ax x a R =∈-+=∈(1)若A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并写出这个集合的元素;(3)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4)若A 中有两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 1.本题以集合为背景,实际是考查方程的问题,准确进行集合语言与方程语言的转化是解这类题的关键;2.二次项系数含字母的方程利用判别式判别根的个数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因此要分类讨论。
【随堂演练】1.有下列各组对象:①高一(2)班个子比较高的同学;②所有的小正数;③倒数等于它本身的实数;④函数2y x=的图象上的所有点;其中能构成集合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2.下列各组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A .{}{}(3,2),(2,3)M N ==B .{}{}2,3,3,2M N ==C .(){}{},|1,1M x y x y N x y =+==+=D .{}0,M N ==∅3. 下列集合中,是有限集的是( )A .{}2|10x x -=B .{}2(,)|1x y y x =-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11x x -≤≤4.集合{}1,3,5,7,A =,用描述法可表示为( )A .{}*|,x x n n N =∈B .{}*|21,x x n n N =-∈C .{}*|21,x x n n N =+∈D .{}|2,x x n n N =+∈5.若{}233,21,4a a a -∈---,则实数a 的值组成的集合为( ) A .{}0,1 B .{}0,1- C .{}0,1,1- D .{}1,1-6.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x x a b a P +==+∈,,},{0,2,5},b Q P ∈=若}6,2,1{=Q ,则P Q +中元素的个( )A .9B .8C .7D .67.分别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2|2520,A x x x x Z =-+=∈= ; (2)12|6B m N N m ⎧⎫=∈∈=⎨⎬-⎩⎭; 8.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所组成的集合 ;( 2 )被3除余1的正整数的集合是 ;9. 已知集合{}1,2,23A x x =-+有三个元素,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新课标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3)非负奇数;(4)方程210x+=的解;(5)某校2007级新生;(6)血压很高的人;(7)著名的数学家;(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作:a ∉A例如,我们A 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 ,等等。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四. 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A版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后附全册课后练习同步练习及答案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A版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课后练习目录【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次教学计划高一数学教学计划XX中学高一数学组XXX2020年8月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没有数学,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
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册的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指导思想:这一学期,我将准确把握《教学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严格遵守《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针对学生实际,研究职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我将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高一年级的安排,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力争建设愉悦课堂,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高一(1)班、高一(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对中考成绩的分析,我对这两个班的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认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有两极分化现象。
部分学生缺乏热情,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能听讲,但是课后不归纳总结,不做题,学习效率低。
另外,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兴趣下降。
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 课标要求:本章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本章把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强调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发展学生对变量数学的认识.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4、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6.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了解映射的概念;体会函数是一种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并熟练使用区间表示法.9. 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分析法),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恰当地进行选择;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10.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 结合熟悉的具体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含义,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初步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12. 学会运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13.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初步了解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了解生活中的函数实例.二. 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1. 教材不涉及集合论理论,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从而体会集合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材力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突出了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强调从实例出发,让学生对函数概念有充分的感性基础,再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抽象出函数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数学概念的背景教学.2. 教材尽量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并注意运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认识抽象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种直观的数学思想,发挥图形在子集以及集合运算教学中的直观作用。
高中数学全部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
高中数学全部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运算。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集合运算的练习。
1.2 函数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了解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分析函数的性质。
第二章:实数与方程2.1 实数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实数的含义,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了解实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实数的运算规则,实数的性质。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实数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探索实数的性质。
2.2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学习目标:理解方程的定义,掌握方程的解法,了解方程的性质。
教学内容: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方程的解的性质。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分析方程的性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学习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不等式的运算规则,了解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运算规则,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不等式的含义,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运算规则,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3.2 不等式组的解法学习目标: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不等式组的性质。
教学内容: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组的性质。
教学活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组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分析不等式组的性质。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 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学习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指数函数的定义,指数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的应用。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指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新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套教案
1.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1.1.1-2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1.1.2 集合的基本关系教案
1.1.3-1 交集与并集教案
1.1.3-2 全集与补集教案
1.2.1-1 函数概念教案
1.2.1-2 函数概念的应用教案
1.2.2-1 函数的几种表示方法教案
1.2.2-2 分段函数教案
1.3.1-1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1.3.1-2 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1.3.2 全集与补集全套教案
1.3.2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2.1.1-2 分数指数幂教案
2.1.1-3 无理数指数幂教案
2.1.1—1 根式教案
2.1.2-1 指数函数的概念教案
2.1.2-2 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2.1.2-3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教案
2.2.1-1 对数的概念教案
2.2.1-2 对数运算性质教案
2.2.1-3 用性质和法则解题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3)非负奇数;(4)方程210x+=的解;(5)某校2007级新生;(6)血压很高的人;(7)著名的数学家;(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not belong to )A ,记作:a ∉A例如,我们A 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 ,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例1.用“∈”或“∉”符号填空:(1)8N ; (2)0N ;(3)-3Z ; (4Q ;(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 ,美国A ,印度A ,英国A 。
例2.已知集合P 的元素为21,,33m m m --, 若3∈P 且-1∉P ,求实数m 的值。
(三)课堂练习:课本P 5练习1;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1.习题1.1,第1- 2题;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3.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5,......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4)方程组20;20.x yx y+=⎧⎨-=⎩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说明:1.课本P5最后一段话;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组3;1.x yx y+=⎧⎨-=-⎩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1.课本P6练习2;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3.集合A={x|43x-∈Z,x∈N},则它的元素是。
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2+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是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1.习题1.1,第3.4题;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后记: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N ; Q ; -1.5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1,2,3}A =,{1,2,3,4,5}B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如:(1)中A B ⊆2. 集合相等定义: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B A ⊆⊆且,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如:(1)和(2)中A B ,C D ;4. 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 0∅; ∅{}∅; {}0{}∅B A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5. 几个重要的结论:(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说明: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二)例题讲解:例1.填空:(1). 2N ; {2}N ; ∅A;(2).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8,x ∈N},则AB ; AC ; {2}C ; 2C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260,10,A x x x B x mx =+-==+= B A ,求m 的值。
(m=0或1132或-)例4.已知集合{}{}25,121A x x B x m x m =-<≤=-+≤≤-且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m ≥)(三)课堂练习:课本P 7练习1,2,3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 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1. 习题1.1,第5题;2. 预习集合的运算。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已知A={1,2,3},S={1,2,3,4,5},则AS ;{x|x ∈S 且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