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关系

合集下载

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_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_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_语言文化语言文化一、引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

所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

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

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的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

”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

”无独有偶,在我们地现实生活中,大型公司也因为不懂文化的内涵,同样犯了大笑话。

Braniff Airlines(布兰尼夫空公司)想宣传其舒适的座位,可当它的广告语从英语翻译成西班牙语时,意思却告诉人们乘坐他们的飞机可以不穿衣服。

同样the hevrlet autbile pany(雪佛莱公司)试图在拉丁美洲推销the hevy Nva ar,广告译文同样也很糟糕。

Nva意思是星星,而在西班牙语里是走不动的意思。

故而,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二、地理位置的不同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

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

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

《行政组织理论》复习资料(6)

《行政组织理论》复习资料(6)

①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与命令,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②发布决议与命令,制订行政措施;③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安等事务,依法任免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④保护社会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及公民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⑤市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改变或撤销所属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命令。来源:
108、政治环境对行政组织的重大影响有:来源:
(1)基本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行政组织的阶级性质;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不仅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性质,而且决定着行政组织性质的变化。(2)政权组织形式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地位。如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最高的权力,行政组织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我国的政府与权力机关之间不存在制约与抗衡的关系。(3)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程度制约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平民化、科学化程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直接政治基础。我国的政权组织内部在政治权力上是高度民主,高度平等的,其行政人员既是政治上彼此平等的国家主人,又是广泛民主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与行政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了行政组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它既有利于行政组织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的参与、沟通与一致。(4)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组织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健全与完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既可以吸收一党制与两党制的优点,又可避免其不足,将对我国的行政组织的相对稳定及自我完善都起到积极作用。(5)政治形势的动乱与稳定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现行的状态与秩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争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对于行政组织的健全与完善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基础,我们应象爱护眼睛那样去保护这个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团结。(6)法律制度规定和保障着行政组织在整个国家系统中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实行总理负责制,这是我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对国务院性质、职权、领导体制等的基本规定。(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的程度制约着行政组织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精讲-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精讲-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主讲人:林刚老师
本章导学
在了解和熟悉语言与文学写作之后,我们需要继续认识语言 外围知识的第四个方面——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既是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的特殊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态, 或者说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民族,语言 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到语言是一种文化,了解语言
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了解怎样从
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怎样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本章知识结构
第十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一节 语言就 是一种文化 1.语言与文化 的共性和差异 2.语言与文化 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 透视民族文化 1.语言文字保存古代 文化的遗迹 2.语言文字反映当代 文化的变迁 3.语言文字表现民族 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从民族文
化诠释语言特点 1.从民族文化诠释语
言要素的特点 2.从民族文化诠释语 言运用的特点
重难点和考点
本章是教材主要内容之一,是对语言学外围知识语言 与民族文化部分的介绍,在考试中的地位比较重要,需要 识记、领会和简单应用,考试中本章多出单选题、多选题、 术语解释题、分析题等题型,大概分值8分。
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② 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传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
的【文化语言学】。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 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表现最明显。
3.民族文化有一定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这主要体现
In Anthropology (1881) Tylor made it clear that culture, so defined, is possessed by man alone. This conception of culture served anthropologists well for some 50 years.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共存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共存
试论语言与文化的 共生共存
文 史 纵 横
试 论 语 言 与 文 化 的 共 生 共 存
王子 嘉
( 西安 外事 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西安
【 摘
7 1 0 0 7 7 )
要】 文章考证 语言与文化的关 系与发展 。 认 为语 言渗 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 , 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言记录着文化的发展 ,
是文化 表达、 阐述和传播 的工具 ; 语 言推进 了文化 的演进 , 同时文化也 影响着语 言的变迁 , 二者是共 生共存、 密不可分的。 同时, 论 述 了汉 字 与汉语 的特征 、 关 系。
【 关键词】 语言 ; 文化共生 ; 语 言 结 构
柏默 曾经 说过 : “ 语言 的历史和文化 的历史是相 辅而行 的, 它 们可 以互相协 助和启发 。 ”《 大不 列颠百科 全书 》中认 为, 语言是一种 用于 口头表达 或者 书面记 录的符号 , 是生 活在社会上的 人类群体沟 通和交 际的方 式 、 途径 。著名 的语言 学家索 绪尔认 为 , 语 言是人类 言语 能力 的社会化产物 , 又是—种必要的规 则的汇 总, 此种规 贝 U 被社会群体所接 受, 使其每一个成员得以完成言语 活动 。 ”而对于 叶 f _ 么是文化 ”国内 外学者讨 论已久 , 仍莫衷 一是 、 颇有 争议 。 “ 文化 ”一词最初来 源于西 方的拉 丁文 “ c u l t u r a ” , 它 的原 义是 指耕作 土地 , 后来 被引 申为培 养一 个人的兴 趣、 智能和 精神 。《 不列颠 百科全书 》中 “ 文化 ”的定义为 : 人类的知 识体系 、 动作 行为和思 想、 信仰的整体 。在这个定 义中 , 文化 包含五个 方面的 内容 : 第一个方 面是制度 、 法律 和法规 ; 第 二个 方面是 思想 、 信 念和 信仰 : 第 三个 方面是 习惯 、 风俗 和禁 忌 ; 第四 个方 面是礼 仪、 礼 节和仪 式: 最后 一个 方面是 技术 、 工 具、 艺术 品 以及其他有 关成 分 。而在 《 辞海 》里叙 述道 , 广义 的文 化指人 类在社会 生产与生 活中 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 富的总 和 。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层面 的内 容, 包括社会意识形态里 的一 切, 如 思想、 信仰 和风俗习惯等等 。

中泰英译词借入形式的相似性研究

中泰英译词借入形式的相似性研究

中泰英译词借入形式的相似性研究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内容提要:汉语和泰语同源,其英译词具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

透过汉、泰语英译词借入形式的相似性研究,我们窥见的是汉、泰两族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关键词:汉语和泰语英译词相似性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汉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

因此,历史上的渊源关系决定了汉语和泰语在吸收英译词时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例如:吸收的方法有音译,意译,半音半译等。

一、中泰英译词的相似性及其原因汉语和泰语同源,同属汉藏语系,泰语又属壮侗语族。

两种语言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两种语言在接受外来词时也有相似性。

而且两国地理位置接壤,风俗习惯也相似,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相似的文化就会带来相似的语言。

正如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1]“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贷’,只要有文化的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

” 在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中认为:[2]“外来词是指来源于外语影响而产生的词”。

所以英译词是指在外来词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词。

但是绝对不是外语中原来的词,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在接受外族语言影响时,都要在原来外语词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重新改造和创制的过程。

所以,从汉、泰语的借入形式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在吸收英译词时对原英语词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造。

汉、泰语在吸收英译词时,在借入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全音译直接模仿英语词的语音形式,再用汉、泰语语音加以改造,使它符合汉语和泰语语音的特点及规则,从而产生新词。

这类词通常称为音译词。

如:汉语:咖啡(coffee)吉他(guitar)巴黎(Paris)伦敦(London)白兰地(brandy)法兰西(France)奥林匹克(Olympics)休克(shock)拷贝(copy)泰语:กกกก——coffee 咖啡กกกกก——horn喇叭กกกกกกกก——Olympics奥林匹克กกกกกกก——guitar吉他กกกก——care 注意,关心(二)半音半意在汉语里,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英译词,可以分为两类。

国开(内蒙古)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任务2参考答案

国开(内蒙古)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任务2参考答案

国开(内蒙古)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任务2参考答案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题目1:解决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 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参考答案: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题目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资金; 政策; 帮扶; 教育参考答案:教育题目3: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中,应当优先重点发展(): 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 初等教育参考答案:民族教育题目4:蒙古语按谱系分类,属于( ): 阿尔泰语系;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南岛语系参考答案:阿尔泰语系题目5:在蒙古族中传播较广的宗教是( ): 藏传佛教; 小乘佛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参考答案:藏传佛教题目6:政府依法管理的是( ): 宗教教义; 宗教事务; 宗教信仰;参考答案:宗教事务题目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 民族自治; 民族自决; 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参考答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题目8: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是(): 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政治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参考答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题目9: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9/5/01; 1948/5/01; 1947/5/01; 1949/10/01参考答案:1947/5/01题目10: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效力和地位() : 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高于宪法; 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等同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参考答案: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题目11: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思想的在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语⾔⽂字的⽂化特征表现在:语⾔⽂字既是重要的⽂化事象,⼜是⽂化的载体。

语⾔是重要的⽂化事象,指的是语⾔的诞⽣意味着⼈类⽂化的诞⽣,⽂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的发展。

语⾔是⼀种有特殊性的⽂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不同的语⾔代表的是不同的语⾔习俗,如因汉语特点⽽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习俗,不同的语⾔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所造成的⽂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们的⽣活之中,成为社会⽂化的⼀部分。

另⼀⽅⾯,语⾔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化事象联系在⼀起,社会政治、⽂化对语⾔的发展和使⽤起着直接的影响。

⽂化对语⾳、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是⽂化的载体,同时⼜促进其他⽂化事象的发展;⽂字也是重要的⽂化事象;⽂字是⽂化的载体,服务于⽂化,同时⼜促进⽂化的发展。

语⾔是⽂化的代码,⽂字对语⾔的记录,突破了语⾔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离开了⽂字,许多⽂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字对⽂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字对⽂化的促进作⽤,也表现在⽂字对语⾔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的语⾔却⾄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语⾔、⽅⾔、⼟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多种语⾔可归属为哪五⼤语系根据语⾔之间有⽆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语⾔归属为五⼤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

现代汉语有七⼤⽅⾔:北⽅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语⾔、⽂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和发展⾃⼰的语⾔⽂字的⾃由”。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教育文化学中文化和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知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道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

试论文化的共生共存与语言的关系文化多样性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客观事实,因其内在的规律与逻辑,必然存在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生性、互补性和矛盾性。

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不同行为体即多样性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需要恪守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兼容共生",从文化持有者的"主位"立场出发,弱化文化间的矛盾,强化文化间的共生与互补,从而实现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中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变革时期。

这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使我国经济运作的基本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使科学、技术、思想和艺术等文化的生存状态、组织发展方式以及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柏默曾经说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语言是一种用于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记录的符号,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类群体沟通和交际的方式、途径。

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人类言语能力的社会化产物,又是一种必要的规则的汇总,此种规则被社会群体所接受,使其每一个成员得以完成言语活动。

”而对于“什么是文化”国内外学者讨论已久,仍莫衷一是、颇有争议。

“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西方的拉丁文“cultura”,它的原义是指耕作土地,后来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智能和精神。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化”的定义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动作行为和思想、信仰的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文化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制度、法律和法规;第二个方面是思想、信念和信仰;第三个方面是习惯、风俗和禁忌;第四个方面是礼仪、礼节和仪式;最后一个方面是技术、工具、艺术品以及其他有关成分。

而在《辞海》里叙述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一切,如思想、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

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

一本研究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好书——简评李锦平《苗苗族语言与文.

一本研究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好书——简评李锦平《苗苗族语言与文.

一本研究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好书——简评李锦平《苗苗族语言与文化》吴德杰贵州民族报20040216第3版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李锦平著的《苗族语言与文化》一书,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较为系统研究苗族语言文化的论著。

这为苗语词源学、语义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以语言文化这一视角,深入地研究苗族遗迹、社会形态、渊源、精神力量、信仰习俗、生活生产方式等,是很有说服力的,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苗族,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苗、汉双语教学乃至苗、汉、英三语教学具有指导的意义;填补了苗族语言文化研究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填补了我国语言文化工作的一项空白。

有助于了解苗族历史文化,鸟瞰苗族的悠久历史,还可以从中窥见各民族之间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脉络。

其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全书30万字,分15章。

第一、二章概述国内外文化语言学的研究状况、文化词语的基本概念,苗族文化与苗族语言文字。

后13章对农林、渔猎、医药、科技、衣食住行、婚姻丧葬、宗教禁忌、地名、人名、颜色等各类词语进行文化阐释。

语言选得精当全面,文化阐释较为准确深刻,特别是农耕文化词语、婚姻文化词语、禁忌文化、地名、人名、颜色词语的文化含意写得好,值得大家一读,如有兴趣可深入地进行比较研究,可丰富自己语言、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技巧,会获很多的益处。

语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化载体。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有文字的可以形诸文字而传之久远;没有文字的民族,则主要依靠语言来传承。

有许多文化事象,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时间推移而销声匿迹了,但却如化石般地存在于语言之中,特别是它的词语中,因而语言文化的研究对无文字的民族来说,更具特殊的意义。

纵观苗语研究,语言现状的描写及古音构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语言文化研究却是最薄弱的一环,仅见于为数不多的几篇对地名及少量其他语言文化内涵的探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 1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语言学概论》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语言学概论》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语言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被叫做()。

A. 声符B. 单纯字符C. 复合字符D. 意符【正确答案】 C2.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底层是语音单位层,凡是跟底层语言单位联系的文字就叫()。

A. 楔形文字B. 象形文字C. 表意文字D. 表音文字【正确答案】 D3. 语言是个层级体系,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层,凡是跟上层语言单位联系的文字就叫()。

A. 楔形文字B. 象形文字C. 表意文字D. 表音文字【正确答案】 C4. “楔形文字” 也叫()。

A. 丁头字B. 大头字C. 丁形字D. 图文字【正确答案】 A5. 刻在雕像座、庙宇和金字塔墓室石头和祭器上的(),是一种象形程度很高的符号。

A. 碑铭体B. 僧侣体C. 平民体D. 模形体【正确答案】 A6. 跟碑铭体并行的有一种僧侶阶层平时使用的已经线条化的近乎草书的字体,称为()。

A. 碑铭体B. 僧侣体C. 平民体D. 圣书字【正确答案】 B7. 公元前7世纪还出现了一种在僧侣体基础上加以简化供老百姓使用的字体,称为()。

A. 碑铭体B. 僧侣体C. 平民体D. 圣书字【正确答案】 C8. 腓尼基文字被称做()。

A. 元音音素文字B. 表意文字C. 辅音音素文字D. 意音文字【正确答案】 C9.希腊人在借用腓尼基文字来书写希腊语时增添了()。

A. 元音字母B. 辅音字母C. 多音节语素D. 单音节语素【正确答案】 A10.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叫做()。

A. 象形B. 形声C. 会意D. 指事【正确答案】 C11. 炼字的基本功是()。

A. 精心挑选关键词语B. 恰当使用修饰词语C. 合理使用修辞手法D. 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正确答案】 A12. 一般来说,()的特点是信息量大、逻辑严谨、细致准确。

A. 长句B. 短句C. 陈述句D. 反问句【正确答案】 A13. 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是()。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案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案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 掌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2. 了解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文化知识资料。

3. 活动准备:小组讨论题目、文化体验活动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引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疑问,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2. 以各国语言、文化的例子,解释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几个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西方国家的问候礼节、中国的传统节日等。

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四、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阅读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五、展示和分享(2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报告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PPT、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文化体验活动(20分钟)根据学生选取的国家或地区,组织相应的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是语言交流活动,也可以是传统手工艺制作、风味小吃品尝等。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七、小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反思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观后感,描述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新知和感受。

语言思维文化差异论文

语言思维文化差异论文

语言与思维文化差异(山东农业大学外语学院271018)作者简介:杜鸣(1958-),男,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摘要】语言来源于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在外语学习中。

两者既不可分割又各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和英语在其词汇、语法、文化背景及其思维方式上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

研究和比较中西两种语言和思维差异对英语教育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意义十分重要。

【关键词】语言; 思维;文化languages and thin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du mingqu xiaomei(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abstract】language comes from culture and it is the carrier of the culture. the thinking is a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human body and activity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has a different thinking mode.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different linguistic families and each bear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in vocabulary,grammatical system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inking manner, which reflects the two different cultural viewpoints and thinking method. therefore, the comparing and studying of the two language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paper aims to explain why chinese and westerner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and emphasize its positive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in english teaching.【key words】language ;thinking; culture【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9-02一、语言与思维方式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方式的选择和创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问题和措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问题和措施

一、问题分析1.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失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广泛、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等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阻碍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流,导致共同体意识的缺失。

1.2地区间差异引发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容易引发民族之间的隔阂,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3民族认同感不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并不均衡,有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感到自豪,而有的民族则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缺乏认同感。

1.4其他方面问题除上述问题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解决措施2.1 加强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径,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历史文化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平衡,减少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便于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2.3 加强民族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鼓励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减少民族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发展。

2.4 加强政策支持国家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2.5 提高民族认同感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民族成员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各民族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育、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民族交流交融、加强政策支持和提高民族认同感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华民族真正实现团结统一、繁荣发展。

2.6 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扶持力度,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和发展。

浅谈语言与文化

浅谈语言与文化

浅谈语言与文化经过将近八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我对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演,各个生动的希腊神话、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造词逻辑等等都一一真实而生动地在我的面前被揭开了面纱,这让我体会颇深。

下面,我想粗略地谈谈本人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其一直未丢失的“华夏之语言”是其文化缔结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一种文化的兴衰又切实关乎到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存亡,一种文化的性质内涵也同样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

文化与语言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自语言与文化并存时便存在了的,而且这种关系也将伴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愈发地明显起来。

另外,从文化的范畴来谈的话,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理解上来看: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

例如,“You are ,indeed,a lucky dog.”意思是“你真是个幸运儿。

”与“狗”无关。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

交际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二、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1、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生动形象。

3、随机讲授。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交际用语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

4、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此外,还要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英国人叫football ,而美国人叫soccer 。

5、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语言是分不开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

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

从语言学角度讲,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

语言是分不开的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文化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重视语言教学,但忽略了文化教学,文化是脱离其载体语言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一些障碍。

因此,英语教师应设法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掌握的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国学生在跟本地人打招呼时往往会说:“你多大了?您要去那里?你收入如何?“在中国,这些问题表明,友爱和关心一个人。

但事实上,在美国,这些问题干扰到人们的私人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关系关键词:文化民族语言来源:《甘肃民族研究》1995.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

”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农业首先得到发展。

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帝国。

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

当代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

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

文化通常在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意义上被使用。

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

广义的文化具有人化形式、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的构建可作多层次的分析。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定义所界定的文化内涵真是太宽广了,人世间的一切创造发明都包括在内,它与我们日常谈论的“某人文化水平高低”之类的“文化”真是差别甚远。

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来指涉人类普通性知识的掌握水平。

按照这个理解掌握文化并不是人人必须,也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事情。

但是文化在民族学中却用去指涉各民族成员人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

基于社会上每一个人,他们由社会习得的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人与人之间可以划出不同的民族来,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

同样每一个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以便使自已置身于某一个民族中,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

两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社会上没有民族归宿的人绝对不存在,人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族籍,这就是民族的客观归宿性。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我们首先对民族语言的起源作一简要的探讨。

自古代以至十九世纪,各派学者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知几几,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家们,如英国的洛克(Lock),亚当斯密士(Adam smith),德国的菜伯兹(Seib niz)、赫尔德(Herder)、冯德(Wundt)、法国的卢骚(J·J·Rousseu)、勒南(Renan)等,各有各的看法。

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考证,从地球冷到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和动物的进候算起,人类的历史大约也有几十万年。

在这几十万年当中,有历史记载的不过几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最新科学认定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太古时代,在集体劳动中为了适应交际的迫切要求和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的定论。

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四个特征,然而在民族众多特征中,语言具有多重性的特殊地位。

语言与民族的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不仅十分专化,甚至十分顽固,即使延续数百年上千年之久,民族与语言皆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但对应关系却依然如故。

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特殊性,与语言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

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从文化结构上看,当然也包括语言在内。

则这个总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构成文化的总网罗。

就语言而言,它与其子系统的关系就比较特殊,它不仅可以一个子系统的身份参加文化整体运作,它还必须充当所有子系统多种特征、属性、内容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

也就是说,该民族文化中一切文化现象,在其母语中都必须有相应的有声表达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具有概括整理表达说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点的功能。

这种功能的发挥又得凭借本民族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如果用民族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语言的这套符号系统——以声符为物化形式的符号;事实上使该民族的其他文化现象都在有声符号之上结成了同根关系。

正因为如此,语言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共同的桥梁作用,因而在文化运作中,它使用的频率最高,运行的周期最短,因此,从局外人看来,要把握其特征,并通过它去掌握该民族的整个文化将都是最简捷的途径。

一个民族的母语既然是该种文化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而且是专用表达形式,因而它对于该民族来说,当然具有专一的归宿性。

语言对一个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说是一个公用的桥梁。

语言在充当这种桥梁作用的同时,将该民族文化中所有的内容经常发生的较为稳定的联系,作为该民族文化特有的信息体系,存入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大脑。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都在各民族语言的宝库里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词汇上,更重要的是对上述这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的内在语言系统,即贮存于每个使用该语言成员大脑中充当建立联想关系的依据的内贮信息库。

这个内贮存信息库的习得,不仅是通过幼儿在学习本民族母语中逐步地学到存入大脑。

正如结构主义学派追随者雅可布孙所说的,人类祖先传递到后代有两大基本的信息系统,即由细胞染色体传递的生物遗传密码,和由神径——生理及社会——心理机制传递的语言能力。

索给尔与雅可布明确地告诉人们单分析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不足以反映该语言的特点,还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入具体的民族之中,才能真正反映该民族的语言的主要特征,它证明了“内语言”的存在,而且让我们注意到“内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依存关系。

语言从原始人类创造有声之后,直到今天,它是不断发展着的。

这种发展,这种随着时代而发生演变,虽然很少被语民们所觉察。

语言这种发展究竟是什么来做基础呢?语言本质上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领域。

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共同劳动的时候起,一直到当代电脑时代止,都是一往直前的发展着,作为为社会服务的语言也不可能不向前发展。

要是不了解这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语民的社会发展历史和语言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文字的起源。

任何语言都是脱离不了声音的,但不见得每种语言都有文字。

语言起源很早,但文字却是后来很久才有的。

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曾经有不少的摸索。

中国古代有“上古结绳而治”的传记,所谓“大事作大结,小事作小结”。

据说南美洲秘鲁古代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用红色代表兵,黄色代替黄金,白色代表白银,绿色代表谷物,一个结表示十,两个结表示二十,一个双结表示一百,两个双结表示二百等。

所有这些只是一种符号,还不是文字,因为这些符号不代表人们各种概念,并不能把它念出来。

用图画表示意义可说是由实物帮助记忆过渡到象形文字的一座桥梁,也叫表形文字的萌芽。

世界上最早的有楔形文字,埃及的神圣书体,中美洲马雅人图形文字,中国的汉字。

这四种文字体系符号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发展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由表形趋向于表意,由表意趋向于表音。

楔形文字在古代曾为苏美利人、巴比伦人、古波斯人、喜地特人取用,现在已消亡。

埃及的圣书体曾演变成僧侣书体和平民书体,自纪元三世纪埃及为亚历山大王所侵服后已日渐衰落,所以三世纪后所用的科泊特文已经改用希腊字母,而埃及的圣书体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了。

中美州马雅人所用的图形文字也久已不复存在于世。

汉字可说是现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它的书写体也曾经过篆、隶、楷、行、草等几度变化,汉字并且曾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演化成了他们的假名、许文和字哺。

汉文字是从古到今传统一贯,使用人数最多的超级文字。

藏文创制于17世纪,彝文最早物证为贵州省大方县大铜钟(1485)所存文献内容极广。

傣文成于14世纪。

水族占卜用书写文字,创制时代不详,大约不会早于明代。

综观汉藏语系的各种文字的创制与发展,可以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分界时期在19世纪末。

后期国内民族在外籍族的影响下创制的文字,其中又可以从公元1950年后为界划出两段。

前段为外籍宗教徒为布道传教而创,方式取法于这些宗教徒的本族文字体系。

后段则出于民族平等和加速少数民族智力开发的需要,则一律取用拉式拼音文字,如茵文、布依文、壮文、侗文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古今中外,众多民族的社会里都是有语言的,不曾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文字没有民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中用以荷载意义的口头有声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用书面符号系统,以民族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字是一组附着于语言的文字因子。

由于文字与语言诸因子群之间存在的是附着关系,所以文字与语言的结合较为松散。

这就是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不呈严格的对应关系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存在,充分表明了文字与民族文化整体联系的松驰。

有文字的民族往往经历了多次的文字改革,甚至全盘重来,然而语言却无法简单地人为左右。

蒙古文创于13世纪,原型取法于回鹘文字母,几经改良后,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文”,尚通用于我国内蒙古地区。

文字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书写工具,社会的上层教育制度和社会信息的跨地超时传递机构,而语言则依于信息的直接传递需要,家庭内的教育和人体发音器官的训练,致使文字在功能上依存于语言,但在存活条件上不与语言结成同根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