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硕士)

合集下载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下转第63页)收稿日期2019-10-22作者简介石方刚(1996-),男,山西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发展。

1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1.1我国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教育现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农村与特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区域经济、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等知识,为农村与特定区域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目前我国对该专业重视程度很高,研究生数量也与日俱增。

为了满足对该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招生单位数量不断增多,截止到2011年,已有59所高校与2个科研单位开设该专业课程。

目前全部农业推广硕士招生总数中,大约有一半是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招生数。

1.2我国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教育存在的问题1.2.1缺乏相关专业背景与经历由于社会对农业领域存在偏见,农业与区域发展领域招生困难,招生单位选择余地比较小,导致学校招收了许多专业与农村农业不符,甚至不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

再加上学生很少有与农村相关的工作经历,导致他们缺乏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因此想把这些完全外行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谓困难重重。

1.2.2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我国农业与区域发展领域设立时间比较短,许多培养单位准备尚不充分就匆匆开始招生,导致该专业领域培养体系建设不完善。

培养单位完全忽视了该专业的特性,在一个需要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简单的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导致该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有限的实践课程也受制于学时要求,只能简单的参观农村或企业,完全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这也是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达不到实际需求的原因之一。

1.2.3教师经验不足我国设立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负责培养这些应用人才的研究生导师多数是缺乏农村实践经验、相应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学术型研究人员,甚至有些导师连农业相关领域研究经历都没有。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速度落后导致出现专业硕士学术化培养现象。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立德树人,以内涵式发展为根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具备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构建完善的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发展问题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会计、统计、农村调查、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推广咨询、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一流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农村区域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3.掌握发展战略和规划、发展项目管理、农业普及和推广、农村区域分析、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等基本技能;4.熟悉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6.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具备自主获取和更新所需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区域发展规划、农业推广学、农学概论。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农村区域发展-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农村区域发展-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农业推广硕士(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沈阳农业大学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班,分别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和农学院。

区别于农学院农学学科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根据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特色加以培养,在课程的选修、论文选题上加以侧重,突出特色。

为此,本培养方案特为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而定。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应具有坚实和系统的农林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解决农业推广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推广技术和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3.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农村区域与发展领域设置五个研究方向:(一)农村发展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合理利用、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等,重在研究探讨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分析探讨部门经济发展问题、农业资源利用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对策措施。

(三)农业现代化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道路、措施和对策的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型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型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

覆盖专业简介 及研究方向
覆盖专
业简介
研究方向名称
农业与区域发展 (095110)
农 业 与 区 域 发 展 专 业 开 设 于 2011 年,该专业依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林 经济管理学科(原专业为农业经济), 该 学 科 创 建 于 1953 年 , 是全国普通高校 最 早 设 立 的 农 业 经 济 学 科 点 之 一 , 1978 年农业经济专业恢复本科招生,首批获 经 济 学 学 士 学 位 授 予 权 ,1981 年 获 经 济 学 硕 士 学 位 授 予 权 ,2003 年 农 业 经 济 学 专业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自主设置专 业 ), 2005 年 获 农 林 经 济 管 理 一 级 学 科 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 、 2008 年 、 2013 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被评定为湖北省高 等 学 校 重 点 学 科 ,2010 年 农 林 经 济 管 理 本科专业被评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课程设置
21011001 21011002 21103144 21103113 21103115 21103116 21103117
专业课
21103118 21103119 21103120 21103121 21103122 21103114 21103051
学分总计
周 学 时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开 课 学 期 1 1 2 1 1 1 1 1 1 2 2 2 2 1 2 2 2
备注
21081003
公共必修课
第一外国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学原理(农推)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 农村公共管理 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 区域发展规划 案例研讨 农 业 科 技 与 “三 农 ”政 策 农业投资与创业管理 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专硕) 现代农业企业管理 32 其他培养环节及要求(选填)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级专用)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牢固的法纪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政治思想能够仔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业务素质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外语掌握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根据国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特点,本领域设置个方向:.农村社会学与农业推广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农业推广的原理、推广的方式方法、推广技能及农业推广在促进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农业科技产业与农业推广主要研究内容农业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和运行规律、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农村社区发展与农业推广主要研究农村社区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

开展农业技术科学、农村社会学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揭示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产生各种发展效应的外因及内因,研究技术管理设计、规划和研究、实验、推广、示范等整个发展过程的有效干预和管理。

.农村发展与管理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控、农村劳动力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与农村发展资金问题等。

三、基本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年。

天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城乡规划学

天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校内编号:一级学科:培养单位: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1963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研究生,1981年首批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

城市规划系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含博士生导师)。

本专业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好评。

本专业研究生教育秉承天津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社会,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管理等。

二、培养目标城乡规划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素养为目标,在研究方向上聚焦学科发展前沿,聚焦社会重大需求,为国家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端技术管理、建设策划与咨询、国家高等教育师资等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采用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5年,课程学习时间为1.0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28学分。

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其中,本科为四年制非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3学分。

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8学分(补修本科专业课程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写作应符合天津大学关于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规定,必须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当前城乡规划学科前沿和导师研究方向,并应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动态,要有创新意识,开题应在第三学期末以前完成,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代码:095110)为规范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本领域主要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毕业后能够胜任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农(林)业资源利用、农(林)业教育、农(林)业技术推广、农(林)业生产资料生产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二)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农(林)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立足“三农”和生态建设,积极为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和农村(林区)经济发展服务。

(三)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林)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林区)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备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农村(林区)与区域发展领域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正导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做为副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一)课程设置本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领域特点设置。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培养具备深厚的农业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农业科研或农业技术开发工作;2.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并取得创新成果;3.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农业领域中担任领导职务;4.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培养内容1.核心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包括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作物学、养殖学、植物保护学等;(3)农业经济管理: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等;(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遥感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

2.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农业机械与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政策与规划等。

3.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安排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实际农业生产、科研项目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培养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教授学生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2.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将由一名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3.学术交流学院将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五、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此外,学生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农业硕士,原名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014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的报告。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伦理,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2.专业素质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系统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职业精神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立志于农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坚守优良的职业作风。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为我国农村发展事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扩招背景下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专业培养问题探析

扩招背景下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专业培养问题探析

教改教法摘要在近年来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专业大幅扩招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该硕士专业的招生培养现状,明晰该专业的合理定位,并尝试提出培养单位内部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与区域发展培养定位改革The Analysis on Cultivation of Master Degree of Full-time 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原ground of Enrollment Expansion//Liu Ping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uge expansion on 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the writings try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Master Degree of 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ry to give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the units. Key words rur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cultivation;position; reform我国高等院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人数逐年大幅增加,迄今为止已经基本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规模均衡的局面;国务院于2017年1月19日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将要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

在这种全新的研究生规模和发展形势下,本文仅以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培养单位对其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改革。

1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的招生背景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教研〔2009〕1号),我国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其报考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研究、规划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熟悉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掌握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手段进行研究和决策;3.具备农村地域规划与设计能力,可以编制农村规划与发展战略,能够分析农村地域特点,提出合理的发展方案;4.熟悉农村政策和法规,了解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懂得在和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熟悉农村各个环节的政策制定和执行;5.具备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农村扶贫、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合作社等领域中承担项目管理和决策职责;6.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7.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主动创新和实践。

二、培养内容:1.基础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理论、农村地理学、农村社会学等;2.专业课程: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民合作社组织与管理、农村政策与法规等;3.实践课程:农村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乡村振兴实践、城乡结合部实习等;4.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相关学科课程,如乡村旅游开发、农村金融等。

三、培养方式:1.授课方式:采用理论课讲授、案例分析、专业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实践课程,进行农村地域调查、农村规划设计、农村产业发展方案制定等实际项目;3.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基层单位或农村企业实习,锻炼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4.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农村发展问题,进行论文研究和规划设计,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培养特色:1.强调实践能力:以实践为重点,通过实际项目和实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综合性培养: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3.项目管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项目管理和决策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备独立组织和管理项目的能力;4.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一)该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该领域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项目评估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四、课程设置(一)课程体系(二)课程学时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16学时。

(三)专业技能课程说明1、《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本课程是专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领域主干课程,主要是从结构的视角分析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过程,考察农村社区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介绍农村社会的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农村社会成员及其结构与变迁;农村家庭结构、功能与变迁趋势;农村组织构成与发展;农村资源及其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农村文化的变迁与优秀农村文化保护;农村制度的功能与创新;农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化;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等。

2、《农村公共管理》:本课程是专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领域主干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农村公共财政管理以及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等,课程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公共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任务、管理政策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深入的剖析,构筑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农业生产、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1.系统掌握农业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备从事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培养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良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相关 frontier 知识。

4.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7.具有良好的外语读写能力和国际视野。

8.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内容和学分设置1.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等,不少于6学分。

2.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不少于10学分。

3.专业课: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不少于40学分。

4.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等,不少于4学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条件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科研平台和设施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经费充足。

中国海洋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着重传授农业推广理论和现代农业信息传播技术和方法,拓展适应农业推广、农村发展实际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培养出能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及方式(一)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多不超过5年。

(二)学习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一)修课要求: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必须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课学习,应修满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课和选修课在内32学分以上的课程。

课程学习应按照所制定的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的课程进行修课,课程及格成绩为60分。

(二)课程设置(见附件)四、培养方式和环节(一)培养方式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应采用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农业推广实际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校外导师(即农业推广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

校外导师由院(系)进行任职资格审查后,报研究生教育中心批准。

2.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在入学三个月内,根据研究方向确定导师。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和指导工作,其中校内导师侧重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侧重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农业技术指导,确保学位论文的实用性。

(二)培养环节1.明确个人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学术研究计划与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计划。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为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术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有以下研究领域:作物代码470101园艺代码470102农业资源利用代码470103植物保护代码470104养殖代码470105草业代码470106林业代码470107农村区域与发展代码470110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代码470111农业信息化代码470112食品加工与安全代码470113三、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五、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领域代码095110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领域代码095110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领域代码:095110一、领域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领域培养要求本领域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项目评估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为22学分,学位课为20学分,必修环节为8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学习年限总学分课程学分学位课学分学位课及格成绩其它课及格成绩2-3年30 22 20 70 60四、培养方式1.实行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与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学位课公共必修课S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 1S1******* 外国语80 2 1NT1019311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32 2 1NT1019312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32 2 1NT1019313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32 2 1领域主干课ZQNT10101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32 2 1ZQNT10102 农村公共管理32 2 1ZQNT10103 区域发展规划32 2 1ZQNT10104 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16 1 2ZQNT10105 农村与区域发展案例讨论16 1 1ZQNT10106 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32 2 1非学位课公共选修课S1******* 国际会议交流英语16 1 1S1******* 西方文化赏析16 1 1S1******* 科技论文写作16 1 1S1******* 第二外国语(英语)32 2 1 小语种者必选专业选修课ZQNT10201 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32 2 2ZQNT1020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6 1 2ZQNT10203 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16 1 2ZQNT10204 农业经济学专题16 1 2ZQNT10205 农村社会学专题16 1 2必修环节ZQNT10301 开题报告 1 2ZQNT10302 中期考核 1 2-3ZQNT10303 校外实践 6 2-4六、必修环节1.开题和文献阅读(1学分)选题与实施。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为例“双导师制”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为例“双导师制”
是非 常 有 必 要 的 。

二、 实 行 “ 双导 师制 ”的 现 意义
实行 “ 双 导师 制 ”培养 模式 ,可 以缓 解研 究 生规模 扩大 和 导 师 数 量 不足 之 间 的 矛盾 。 近 些年 来 , 国 内研 究 生招 生
规模 在不 断扩 大 ,但 是导师 数量 的增 长幅 度却 远远 不 能满 足
新 、就 业 指导 等工 作 ,就可 以在 一定程 度 上缓解 扩招 带来 的
问题 。
主要 为农 村 的基层 单位 和管 理部 门培养 与文 化建 设工 作 有 关 的复合 型高 层次 人才 。通过 学 习和培 养 ,除 了掌握农 村
导师是校外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 教育管理体制 ,传统意义上的导师,不仅担负着教学和科研
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
专 门从事 给 学生 做就 业指 导工 作 。只有 这样 高校 才 可 以走 出

参考 文献 :
[ 1 ]闫保平 , 任平泉 . 高校营销式管理的操作步骤初探 [ J ] .
加瓦 ,实现 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
M  ̄ A / t P /, . Ⅳ 月 砌 ^ 口 , , ,
簪 千 里鲫 宜
.茧 笛 R 9 9瑚
教 育 管理
的双重 任 务 ,随着研 究 生群体 特征 的变 化还 担 负起 心 理健康 展 与信 息化 等方 面 的管理 、教育 与科研 等 方面工 作 ,并在 一 指 导 、就业 指 导等 工作 。在这 样 的情况 下 ,如有 校 内外 同时 定程 度上 能 开展创 新性研 究 。 兼 具专 业 水平 与实 践经 验 的合 作 导师一 起做 好研 究 生实践 创 3 .农村文 化建 设与 区域 发展方 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最长年限不超过3年。

其中课程学习实践为1年,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三、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培养。

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在校内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在实习单位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

(二)故里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行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研究项目、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
作,吸收本领域的专家、学着和时间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

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为30—32学分(含专业实践),所有课程应全部在一年内修完。

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程为必修课,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重修。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同时,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2-3们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考试须合格。

为补修或者补修不及格,不得参与论文答辩。

复合《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第一外国语课程学习规定》有关规定,可申请免修免考第一外语和英语学位课程水平考试。

农村与区域发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专业实践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与第二学期结束前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实践学习计划,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于第二学年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可到企业或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抓他也
实践。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并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计6学分。

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其他必修环节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完成规定的最低应修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外,还必须完成以下必修环节;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研究生应该在入学第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一)》,在第二学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在第3学期中期完成中期考核。

六、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一)论文开题
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战略规划等。

3、研究生至迟在第三学期中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

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4、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并有报告评议小组评审。

开题评议小组成员3-5名,应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其中1-2名是专业实践领域的专家。

(开题包含文献综述)
(二)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家。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

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云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证书和相应类型的硕士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还应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方可授予学位。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主管领导签字:(盖章)
2012年7月1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