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想
了不起得中国建筑读后感
了不起得中国建筑读后感(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对中国建筑的赞美二、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2.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特点三、中国建筑的伟大成就1.宫殿、陵墓、庙宇、园林等建筑杰作2.中国建筑对世界的影响四、反思中国建筑的现状与未来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中国建筑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篇1正文了不起的中国建筑读后感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阅读《了不起的中国建筑》一书后,深感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伟大成就、现状与未来等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建筑的魅力与价值。
首先,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的。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穴居、巢居到后来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等,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谓千变万化,博大精深。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例如,注重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对线条、色彩、空间等方面的审美追求,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其次,中国建筑的伟大成就是我们自豪的源泉。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
从宏伟壮观的故宫、长城,到庄严肃穆的陵墓、庙宇,再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民宅,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建筑还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亚洲地区的佛教建筑、欧洲地区的中式园林等,都受到了中国建筑的启发和借鉴。
然而,在反思中国建筑的现状与未来时,我们应当保持警惕。
虽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让中国建筑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新的活力。
总之,《了不起的中国建筑》一书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了我们对建筑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古建筑观后感
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想一、传统建筑类型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
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
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传统建筑特征1、守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
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
“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
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读后感
中国建筑的特征读后感
读完“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我对中国建筑的特点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
中国建筑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其中一些包括:
1. 风格的多样化:中国的建筑风格种类繁多,包括古代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当代建筑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2. 地域特色:中国的建筑设计理念和风格深受不同地区的影响,
如江南园林、北方的蒙古包、南方的园林等。
3. 材料的应用:中国的建筑使用了许多独特的材料,如竹子、木头、石头、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不仅为建筑提供了美观的外观,还具
有耐久性和环保性。
4. 建筑规模:中国的建筑规模非常庞大,从宫殿、庙宇到城市和
乡村的民居,建筑规模和空间差异很大。
5. 建筑功能:中国的建筑功能非常多样化,从商业、住宅、学校、医院等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类型和设计。
中国建筑具有多样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所决定的。
中国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功能,还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的特征读后感
中国建筑的特征读后感中国建筑的历史悠久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且在不同朝代和地区有着独特的风格。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1. 木质结构的特点传统的中国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这是中国建筑独特的特点之一。
木质结构对于中国的建筑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提供了稳定的支撑,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木材的热爱和崇拜。
木质结构在中国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使建筑在抵御风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2. 传统的屋顶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通常采用曲线形状,比如拱顶、尖顶和飞檐等。
这些特殊的屋顶设计不仅具有美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建筑免受自然灾害的作用。
例如,飞檐能够将雨水迅速引导离开建筑,避免水灾的发生。
同时,屋顶的设计也反映了传统的宗教和文化信仰。
3. 庭院的布局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庭院为核心,庭院的布局和设计非常注重对称、均衡和秩序。
庭院作为生活和休闲的场所,不仅提供了绿色环境和通风的空间,还起到了隔离内外空间、增加私密性的功能。
庭院的布局往往符合中国人对于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中国不同地域建筑的典型特点:1. 北方建筑风格北方建筑通常采用砖石结构,这与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有关。
砖石材质具有保暖和隔热的特点,适应了北方地区严寒冬季的需求。
北方建筑还注重坚固和稳定的结构设计,以抵御寒冷和强风。
2. 南方建筑风格南方地区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这与南方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有关。
木材耐高温湿度,适应了南方地区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
南方建筑的特点是线条简洁、曲线流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南方建筑还注重通风和遮阳,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这本书让我深刻领略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与智慧。
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技艺,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木结构为主、斗拱的运用、建筑群体组合以及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等。
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
同时,书中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建筑风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古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因地制宜。
例如,古代的园林建筑常常利用山水等自然元素,创造出宛若天开的景观。
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和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这些技艺和背景,我更加敬佩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能。
他们以卓越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特点,还让我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中国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古建筑的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构造特点,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演变历程,让我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建筑元素的构造和功能,如斗拱、屋顶、门窗等,让我感受到了古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美学价值。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不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文化的传承。
古建筑中的雕刻、绘画和装饰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习俗,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建筑史》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发展演变的著作,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通过阅读这部书籍,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民居、园林,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建筑史中,我最为着迷的是古代宫殿和寺庙的建筑风格。
古代宫殿以其雄伟壮丽、气势恢宏而闻名,而古代寺庙则以其庄严肃穆、神秘祥和而著称。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中国建筑史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点。
古代园林以其精致细腻、富有诗意而著称,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杰作。
古代园林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空间。
通过对古代园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建筑史》,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喜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为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了不起得中国建筑读后感
了不起得中国建筑读后感
中国建筑古老而又独特的魅力在《了不起的中国建筑》一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看到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与智慧。
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令世人惊艳的建筑奇迹。
在这
本书中,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那些庙宇、宫殿、园林和民居,都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书中介绍了中国建筑中常见的木结构和石结构。
木结构建筑以其轻巧灵活、富
有弹性的特点,成为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形式。
石结构建筑则以其坚固耐久,给人一种厚重稳固的感觉。
无论是木结构还是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师们都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
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的艺术追求,不仅仅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体现在建筑中
的细节之处。
如书中所述,传统中国建筑注重空间的设计,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建筑中的各种细节,如门窗、梁柱、花纹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这些细节的精湛雕刻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展示了中国人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艺术天赋。
通过阅读《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我深深被中国古代建筑所折服。
这些建筑不
仅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建筑不仅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外观,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最后,我想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对中国古
代建筑的魅力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希望这样的文化传承能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播,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领略到中国建筑的无穷魅力。
中国古建筑设计读后感
《古建筑设计》我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和结构体系,成为以木结构为主的东亚建筑体系的典型体系。
在我国古代,虽有宋代《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但由于历史原因,建筑术只是作为工匠阶层的经验知识而口传心授,没有形成一门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建筑学。
前辈大师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们在战乱的、困难的年代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我们清理出了中国古建筑庞杂而散乱的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进入了和平年代,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和连年政治运动的原因,致使中国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方面起步很晚。
我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建筑为主流,所使用的材料以木材为主,辅之以土、砖、石等。
大多数情况下,以木材作为主体结构材料,以土、砖、石作为围护结构材料。
在少数地方也有全木结构。
我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最主要的特点是群体组合。
除了园林中的亭、阁以外,几乎没有别的独立单栋的建筑。
宫殿、衙署、坛庙、寺观、园林、民居、祠堂、会馆等都是由庭院和建筑群组成的。
群体建筑的组合方式一般是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左右对称。
中国古建筑的造型特点是比较固定的程式化,大概就是:三段式、大屋顶。
所谓的三段式就是单体建筑均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构成。
大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等不同的式样。
我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主要由这些不同的屋顶式样构成,建筑风格也主要是由这些不同的屋顶式样决定的。
我国古代以礼治国,礼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
礼制中有很多是与建筑有关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等级制度。
所谓的等级制度,就是按照建筑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将建筑分为不同级别。
等级制度在建筑上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屋顶式样,其等级从高到低以此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
建筑规模也就是开间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九间(明代时发展到十一间)、七间、五间、三间。
建筑色彩从高到低依次为:黄、红、绿、蓝。
装饰彩画从高到低依次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在读完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木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种建筑形式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探索和创新,如夏代的台基、商代的宫殿建筑、周代的宗庙和宫殿、秦始皇的兵马俑、明代的宫殿建筑等等。
这些建筑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无论是山水园林还是道教寺庙,都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并且力求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注重自然的建筑理念让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了宁静与和谐的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
如人们常称的“黄帝内经”中有云:“医道之事,生之谓神,长之谓鬼,藏之谓道,物之神谓宜藏,物之鬼谓宜出”。
这种形而上的对立关系在古代中国建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梁柱之间的斗拱装饰,它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寄托。
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在空间布局中营造中庸之道。
无论是宫殿还是寺庙,都通过合理的布局来展示权力与威严。
例如,宫殿中的主殿通常位于中轴线上,象征着君主的权威与统治地位。
而寺庙中的大雄宝殿也采取类似的布局,以凸显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丰富多样,从木结构到砖石结构,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木材的弹性和韧性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更好地抵挡破坏。
而砖石结构的应用则为中国建筑带来了更加宏伟和坚固的形式。
读完中国建筑史后,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领略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敬畏与追求。
中国建筑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将会激励着我继续学习和探索。
二年级绿书签读后感《了不起的中国建筑》
二年级绿书签读后感《了不起的中国建筑》【原创实用版6篇】目录(篇1)1.引言2.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概述3.文章中的具体内容介绍4.读后感的思考与感悟5.结论正文(篇1)【引言】作为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我阅读了《了不起的中国建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的魅力。
【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概述】中国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包括了木结构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人文的内涵。
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空间的流畅和布局的合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文章中的具体内容介绍】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木结构建筑。
这种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全部采用榫卯结构,牢固而稳定。
而且,木结构建筑的雕刻和彩画也非常精美,富有艺术感。
此外,中国园林建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园林注重山水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
【读后感的思考与感悟】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伟大和了不起。
我们的祖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这些美丽的建筑,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瑰宝。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的重要性。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爱护和保护这些建筑,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建筑的魅力。
【结论】总的来说,《了不起的中国建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更加骄傲和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目录(篇2)1.引言2.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概述3.作者的读后感想4.中国建筑的价值与意义5.总结正文(篇2)【引言】作为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我有幸阅读了《了不起的中国建筑》这本书,让我对我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展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实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更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而自豪。
《中国古代建筑》读后感600字
《中国古代建筑》读后感600字徜徉古代建筑浸染文化芬芳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归纳如果建筑学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
建筑学伴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的画卷徐徐展开帷幕。
壮丽巍峨的宫殿巅峰从秦汉开始,华美的宫殿矗立在皇都的中央。
威严的皇帝坐在他的皇位上俯视他的子民,这是权利的位置,坐在这里,手中就掌握着杀伐,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被古人提到的宫殿最多的要数阿房宫。
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记载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可见阿房宫的广阔无垠。
可惜被楚霸王一把火烧了,宫殿的华美记录了王朝的兴衰。
如果说宫殿是穿着华服的帝王,那佛塔就像一位放弃红尘的老僧,在烟雾缭绕中颂读他的经文。
魏晋时期的佛塔文化最为灿烂。
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塔端严,在经声中.,夕阳落下,无论什么东西在经声中都显得庄重,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佛塔是佛教的像征。
无论是杭州的灵隐寺还是扬州的大明寺都经过岁月的洗礼,向现在的人们讲述他们的历史。
清丽如画的园林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亮点。
若干组庭院和池山组成,林木森茂,富有自然意趣。
曲折的长廊将园林分割成许多个小空间,其间点缀着树石花竹,宛然一幅幅精美的小品画。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它们的设计都注重自然美。
这些设计因地制宜,有法无式,布局自然随机应变。
园林要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人们崇尚意境于是有了“一池三岛”的海上幻想;朱柱碧瓦的帝王富贵;月色满园的闲适向往;岸芷汀兰,纤桥野亭的不沾红尘的追求。
园林的设计成为了中华艺术的瑰宝。
古代建筑如山水画,不深入其中就难以看见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的意趣。
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无数建筑在岁月流逝中愈发璀璨。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读后感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读后感The monumental n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has always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me. The grandeur and symbolism that emanates from the monuments speak volumes about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From towering pagodas to intricate stone carvings, each piece tells a story and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its time.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气势恢宏的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耸入云的塔楼、琐细精巧的石刻,每一件作品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捕捉着其所处时代的本质。
One of the most iconic examples of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Spanning over thousands of miles, it is not only an architectural marvel but also a testament to human perseverance and ingenuity. The massive structure stands as a symbol of protection, reminding us of the country's historical struggle against invasions.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例子之一是中国的长城。
横跨数千里之长,它不仅是一项建筑奇迹,更是对人类毅力和智慧的见证。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有了后人的虚心学习我们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会在发展的社会中慢慢让遗忘,我国现在仅存的几本书,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书中保存的是先辈们的苦心孤诣,需要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眼看未来地去创造更实用美观的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在阅读了《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这本书后,我深感作者傅熹年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本书作为《大家小书》丛书系列之一,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见解。
以下是我从人物、观点、情节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对这本书的分析。
傅熹年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在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建筑的构造、材料、色彩等方面,还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古代建筑的内涵和意义。
傅熹年先生的笔触细腻、严谨,展现出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敬重和热爱。
在观点方面,傅熹年先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和美学价值。
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技术方法以及形式美法则,使我们对古代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傅熹年先生还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古代建筑的发展与变迁,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情节方面,傅熹年先生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描绘,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从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入手,通过对比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傅熹年先生还通过对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介绍,使我们对古代建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写作方法上,傅熹年先生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普及性。
他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说明,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建筑的构造和特点。
同时,傅熹年先生还注重写作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得整本书的内容紧凑、条理清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傅熹年先生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美学价值,还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书籍。
《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
《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中国建筑常识》读后感篇一《中国建筑常识》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建筑这一古老而神秘领域的探索之门。
以前,我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顶多就是觉得好看,就像看到一个漂亮的花瓶,只知道外表美,却不了解背后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之后,哇塞,那感觉就像是突然戴上了一副能透视的眼镜,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建筑一下子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书中讲到中国建筑的布局,那可真是大有讲究。
就像四合院,中间一个小院子,四面房子围起来,就像一个小城堡一样,每个部分都各司其职。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去姥姥家的那个老院子,虽然没有四合院那么规整,但也是有那种围合的感觉。
当时只觉得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很好玩,现在才明白这背后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呢。
也许在古代,这种布局是为了家族的安全,又或者是体现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谁知道呢?但不管怎么说,这就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中国建筑的斗拱结构也特别吸引我。
那复杂的构造,就像是一群小积木搭成的一个超级精密的艺术品。
我在想,古代的工匠们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他们没有现代的工具,没有电脑设计,就靠着一双手和无数的经验,打造出这样令人惊叹的结构。
这简直就是奇迹啊!这让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太依赖科技了,反而失去了一些像古人那样的创造力和耐心呢?不过呢,这本书也有一些让我觉得有点小纠结的地方。
有些专业术语太多了,对于像我这样建筑小白来说,读起来就像啃硬骨头一样,有点费劲。
但是呢,这也不能怪作者,毕竟中国建筑是这么复杂的一个体系,不用专业术语可能还真说不清楚。
总之,读完《中国建筑常识》,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之旅,从现代的高楼大厦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的亭台楼阁之间。
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建筑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不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一种深深的敬畏。
我在想,以后再看到那些古建筑的时候,我是不是能像一个行家一样,看出更多的门道来呢?嘿嘿,这还真不好说,但是我肯定会更加用心去观察的啦。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程》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程》读后感《中国建筑史课程教程》是一本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权威教材,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进行系统性的介绍,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到后来的砖瓦结构建筑,再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展现了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特点。
通过对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装饰艺术的介绍,读者可以逐步了解中国建筑的演变过程,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种系统性的介绍不仅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建筑史的整体把握,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层意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这本书还对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国建筑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和独特审美价值。
通过对建筑美学、建筑符号和建筑精神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建筑不仅注重建筑形式和结构的完美,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这种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最后,这本书还对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和思考,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代审美和功能需求,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保护传统建筑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和学者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思考,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的当代意义和未来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史课程教程》是一本深入浅出、系统全面的中国建筑史教材,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介绍,让读者对中国建筑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1000字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读后感1000字:读完大家小书系列中第一本和建筑相关的书籍,学术性非常强,读得有点一知半解,尤其是后半部分,篇章之间有重复的地方,但不影响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概况了解。
作者傅熹年生于1933年,为建筑历史学家和文物鉴定专家,尤其被书本中作者手绘图所折服,有重现梁思成自带印刷感手绘图之感,而且还有对已损坏建筑体想象还原的图纸,尤其宝贵,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基础,着实让人敬佩。
整书共255页,分7章,分别为古代建筑概说、古代木结构建筑设计特点、古代都城规划研究、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明代北京宫殿庙坛等大建筑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战国中山王陵园规制以及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
作为一个门外汉,吸引我的都是一些粗浅的概述,太专业的能看懂几分是几分,插图是停留时间最长的部分,可惜字太小了,看得颇为费劲。
记录有印象的内容如下: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大体分为五个阶段:新石器时代为萌芽期、夏商周为初步形成期、秦汉至南北朝为基本定型期、隋唐至金为成熟盛期、元明清为持续发展渐趋衰弱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以下三个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实物上还需受等级制度约束):1.以木结构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主要形式为梁柱式(用得最广)、穿逗式(流行于华东、华南、西南)、密梁平顶式(流行于新疆、西藏、内蒙等地);木结构的重要特点为三段式外观(台基、屋身、屋顶),屋顶的屋面凹曲、屋角上翘,重要建筑使用斗拱,以间为单位、采用模数制的设计方法,室内空间灵活分隔,结构构件与装饰统一,油漆彩画;2.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按完整规划兴造的城市。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宫殿、坛庙、住宅、园林、城及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陵墓、桥梁。
四、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设计之构架主要分为殿堂型、厅堂型、余屋型,分别用于重要性和规模不同的房屋上。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建筑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1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也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在不断向前发展着。
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慢慢地掌握了营建房屋的技术奴隶社会时期,因为有大量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很多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得以建成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谐统一,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恢弘大气而感慨。
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有了后人的虚心学习我们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会在发展的社会中慢慢让遗忘,我国现在仅存的几本书,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书中保存的是先辈们的苦心孤诣,需要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眼看未来地去创造更实用美观的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者,梁思成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趁着我们年轻,思想还跟得上步伐,更应该好好领略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撇开走马观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中国建筑史读后感2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建筑史》真本书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想
《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想提要: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
房地产E网
《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想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缩影。
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就建筑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囊括范围很广的门类,包括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等各种特色的建筑。
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更凸显出中国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结构就是其一大特色,还有它在结构上的对称,在时间进程上表现出来的流动美,是在平面上纵深的群体建筑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理性精神被打破,随之出现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园林美。
对于建筑艺术这个庞大的艺术门类,我们不能泛泛而谈,下面就根据《中国建筑艺术》一文读后感想,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进行
简单的比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强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强,在不少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统治者。
因此,神庙、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级别最高的建筑。
它们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炫耀了统治者的富有,神权与君权通常集中于统治者一人身上。
由于强大的宗教力量,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教派形成,从而促成了不同风格的教堂的建造。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体现的就是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
尤其是着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米的圆柱34根,高达21米。
而在我国,宗教力量就较弱,中国是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只有为皇帝服务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庙,一般宗教建筑在规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宫殿低。
皇帝是最高统治阶级,宗教只不过是他用来达到统治目的的手段。
”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虽然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信仰,但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宗教的类型很复杂,像土生土长的道教,由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无论是那个宗教都没有特定的教徒,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固定的聚会时间、地点等都没有。
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是儒学而不是宗教思想。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质不同。
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头作为基本的
建筑材料,因此被说成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是以木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称之为”木头的诗篇”。
比如米兰教堂就一座石建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建筑是神的象征,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人们进行膜拜的场所,被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因此人们才会不惜花费力气,经年累月,一代接一代的去修建。
而这座黄鹤楼是典型的木建筑,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不求长存,他们将建筑比作衣服,可以不断更新。
正如清代园林建筑家、戏剧家李渔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
”木构建筑建造容易,建造速度也很快,对古建筑的修葺远不及重建之盛,像黄鹤楼就在宋、元、明、清重建多次,而且每次形式都不同。
第二,空间布局不同。
西方宗教建筑以单体建筑物为中心,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占据着空间,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被赋予一种向上腾起和向四周扩张的性格。
而我国为信仰服务的建筑,像佛寺、道观、孔庙、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体建筑。
比如,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0米,堪称是中世纪的高耸建筑,它的峰尖瘦削锋利,束柱瘦骨嶙峋,直插云际、指向神秘的上苍,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峰顶,把人引向上苍,使人们获得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崇拜,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
这座黄鹤楼虽然也高耸,但它却没有脱离群体,以高楼本身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布局,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给人一种严肃、方正、理性、雄浑之感。
它们相互连接、相互配合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比较
复杂的整体结构。
这种群体结构的形成与宗法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宗,尊祖,庙也。
”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宗教建筑以空间来表现时间,表达一种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平面铺开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比如,整个普宁寺虽然每座建筑都不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基本形制相似,绵延数里,虽然不算高大但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弯弯曲曲,重重影影,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就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
而西方的单体宗教建筑就没有这种效果。
像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置身其中,就像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会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其次,它是单体建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因此不可能有时间上的美感。
第四,外部造型不同。
我国宗教建筑突出线的艺术特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追求宁静、和谐的韵律。
如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
而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轮廓处理上,强调纯几何性的造型元素,如矩形、三角形、圆形,强调凸曲线、凸曲面的外张力,追求的是一种理性。
比如,孔庙,它的四个翼角翘起,勾心斗角;飞檐微翘,体态轻盈,随着线的曲折,显得向上飞动轻快,线条柔和曲折,配以宽厚的
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
圣彼得教堂半球穹顶,矩形的窗户,还有一些其他的几何形体,轮廓线很僵硬、直板,虽然也有美感--几何美,但给人一种故意处理成这样的不自然的感觉,不像中国宗教建筑那样具有一种自然美。
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
我国的宗教建筑强调有虚有实,轮廓线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显出一定的变化,尽力做到与自然相协调。
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欢表现实体的重量感,厚实的墙体,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显得与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独存,表达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巴别塔,出自于《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
这个传说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原始心态,在他们的观念中,建筑就是一种力量的标志,就是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手段。
这座应县木塔底部由若干柱子支撑,四边透空,给人凌虚的观感。
屋顶的实体与透空的檐廊构成对比。
虽然它的出檐深远,但却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而并不显得沉闷和压迫。
加之檐口悬挑造成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雕刻,窗户上通透的格栅,使整
《中国建筑艺术》读后感想提要: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
房地产E网
个建筑呈现一种虚拟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另一方面,中国宗教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表现在,对环境条件。
这一学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与自然协调和谐的执着追求。
再次,建筑内部装饰内容、风格不同。
西方宗教建筑无论是古典时期的神庙还是后来的教堂,内部装饰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绘画为主,内容大多都是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关的事物,风格比较自由活泼;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像寺、庙、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当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话故事--但与西方神话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间故事,显得沉稳。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和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黎圣母院最具特色的是彩色玻璃,太阳由彩色玻璃射入,产生五光十色的眩光,创造了一种把信徒们引向天国的幻觉,有力的体现了超脱红尘凡是的宗教感情。
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色彩浓烈,其塑造的浓厚的享乐氛围可以与中国的皇宫相媲美。
中国的寺、庙、塔等虽然在某一时期也会装饰的很华丽,但却不像西方那样讲究。
最后,变化与发展。
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神教神庙,封建社会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文艺复兴后带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
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袭一种风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创新,显得比较稳定。
巴洛克建筑虽然是新兴的一种建筑风格,但它却不是孤立的,
它在摒弃文艺复兴时期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的同时,又以新的方式融合了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如柱子、圆拱以及柱头,绵延的曲线形区域取代了有秩序的矩形区域。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