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塑性力学原理_广义塑性力学_郑颖人_200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塑性势函数、F—屈服函数;H—硬化函数。
8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传统塑性力学:基于金属材料的变形机制
①传统塑性位势理论: (给出应变增量的方 向) ②屈服条件与硬化规 律: (给出应变增量的大 应用于岩土材料 并进一步发展 小) 传统塑性力学
∂Q ∂F p dεij =dλ =dλ ∂σij ∂σij
⎧ I1 =σ 1 +σ 2 +σ 3 ⎪ ⎨ I 2 =−(σ 1σ 2 +σ 2σ 3 +σ 3σ 1 ) ⎪ I 3 =σ 1σ 2σ 3 ⎩
应力张量第一 不变量 I1 ,是平均应力p的三倍。
26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应力张量
球应力张量
偏应力张量
I 应力球张量不变量:1 、I 2 、 I 3 = f (σ m )
纯剪应力τs(剪应力强度): τ S = J 2 = τ 纯剪应力, σ 1 =τ , σ 2 =0 , σ 3 =−τ
30
应力空间与π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主应力空间与π平面
等顷线
三个主应力构成 的三维应力空间 π平面的方程:
应力点
π平面
σ 1 + σ 2 + σ 3 = 3r
31
应力空间与π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τ 8 = τ N =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 2 = 3
广义剪应力q或应力强度σi :
q=σ i = 32 τ 8 =
1 2
2 3
J2
(σ 1 −σ 2 ) 2 +(σ 2 −σ 3 ) 2 +(σ 3 −σ 1 ) 2
单向受拉时,q=σ 1 ;常规三轴时, σ 2 =σ 3 ,q=σ 1 −σ 3
6
7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力学要解决的问题:
• 已知应力矢量(方向与大小)
• 求应变矢量 (方向与大小) • 弹性力学:
ε= σ
E
(单轴情况)
σ
• 与弹性力学理论及材料宏观试验参数有关 • 塑性力学:
dε p =dλ ∂Q ∂Q 1 ∂Q =hdσ = dσ ∂σ ∂σ A ∂σ
A=
∂F ∂H ∂F ∂H ∂ε ijp ∂σ ij
郑颖人院士学术报告会
2004年3月10日
岩土塑性力学原理 ——广义塑性力学
郑颖人 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2004年3月10日
2
主要内容
概论 应力-应变及其基本方程 屈服条件与破坏条件 塑性位势理论 加载条件与硬化规律 广义塑性力学中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广义塑性力学中的加卸载准则 包含主应力轴旋转的广义塑性力学 岩土弹塑性模型
破坏时孔压
总应力路径 有效应力路径
38
应力路径
偏平面上的应力路径
普通三轴仪只能作出 TC与TE路径 采用真三轴仪,通过 改变σ1、 σ3的比值, 在改变σ2试验直至破 坏,可得到不同的 θσ 与r σ值,即能给出偏 平面上的破坏曲线
三轴压缩
三轴拉伸
偏平面上的应力路径
39
应变张量的分解
=
立方体变形 纯体积变形
[ [
]
]
在岩土塑性理论中,常用I1、J2、J3表示一点的 应力状态
28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等斜面与八面体
等斜面 正八面体
3
2
54.44°
1
1 l=m=n= 3
29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八面体上正应力: σ 8 = σ N = σ 1l 2 + σ 2m 2 + σ 3n 2 = 1 (σ 1 + σ 2 + σ 3 ) = σ m = I1 3 3 八面体上剪应力: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土的单向或三向固结压缩试验:土有塑性体变 初始加载:
e = e0 − λ ln p
卸载与再加载:
e = e k − k ln p
12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土的三轴剪切试验结果:
(1)常规三轴
土有剪wenku.baidu.com(缩)性; 土有应变软化现象;
13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2)真三轴:
土受应力路径的影响
34
应力路径
应力路径的基本概念
应力路径:描述一单元 应力状态变化的路线
有效应力路径: 总应力路径:
应力空间中的应力路径
35
应力路径
不同加荷方式的应力路径
等压固结 K0固结 三轴压缩剪切 三轴伸长剪切
三轴仪上的应力条件
36
应力路径
不同加荷方式的应力路径
三轴仪上的应力路径
37
应力路径
不排水条件下三轴压缩试验的总应力路径与有 效应力路径
18
势 面 屈服面
19
洛德参数与受力状态
20
洛德参数与受力状态
µσ σ 2 −σ =2 σ 1 −σ
1 3
3 3
−1
tg θ σ =
µσ
纯拉时, σ 2 =σ 3 =0, σ 1 =σ s , µ σ =−1, θ σ =−30 ; 纯剪时, σ 2 =0, σ 1 =τ , σ 3 =−τ , µ σ =0 , θ σ =0 ; 纯压时, σ 1 =σ 2 =0, σ 3 =−σ s , µ σ =1, θ σ =30 ;
b=
b=0常理试验; 随b增大,曲线变陡,出现软化, 峰值提前,材料变脆。
σ2 −σ3 σ1 −σ 3
14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应力应 变曲 线:
对应体 硬化型:变曲线 双曲线 对应体 软化型: 变曲线 驼峰曲线
压缩型: 压缩剪胀型:先缩后胀 压缩剪胀型:先缩后胀
相应地,可 把岩土材料 分为3类
压缩型:如松砂、正常固结土 硬化剪胀型:如中密砂、弱超固结土 软化剪胀型:如岩石、密砂与超固结土
1 2
+
纯畸变变形
⎡ εx ⎢ ε ij = ⎢ 1 γ yx 2 ⎢ 1 γ zx ⎣2
1 2
γ xy εy 1 2 γ zy
1 1 γ xz ⎤ ⎡ε m 0 0 ⎤ ⎡ε x − ε m γ xy 2 2 γ xz ⎤ ⎥ ⎢ ⎥ 1 1 γ yz ⎥ = ⎢ 0 ε m 0 ⎥ + ⎢ 1 γ yx ε y − ε m γ yz ⎥ 2 2 2 ⎥ ⎢ 1 ε z ⎥ ⎢ 0 0 ε m ⎥ ⎢ 1 γ zx ε z − εm ⎥ 2 γ zy ⎦ ⎣ 2 ⎦ ⎦ ⎣
p q ⎧ ⎪ε v = K + K p s ⎪ ⎨ ⎪γ = − p + q ⎪ Gp Gs ⎩
Kp,Ks,Gp,Gs——弹塑性体积模量,剪缩模量,压硬模
量,弹塑性剪切模量
17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考虑摩擦强度; 考虑体积屈服; 考虑应变软化; 不存在塑性应变增量方向与应力唯一 性; 不服从正交流动法则;
则 2 2 rσ = x + y = :
= τ π = PQ
1 3
(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2 2
平面矢径大小)
2
π
y 1 2σ 2 − σ 1 − σ 3 1 tan θσ = = = µσ x 3 σ1 − σ 3 3
(
π
平面矢径方向)
3
第1章 概 论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岩土塑性力学及其本构模型发展方向 岩土材料的试验结果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点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岩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4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材料受力三个阶段: 弹性 → 弹性力学 塑性 → 破坏 破坏力学 断裂力学等
5
塑性力学
岩土塑性力学的提出
塑性力学与弹性力学的不同点: • 存在塑性变形 • 应力应变非线性 • 加载、卸载变形规律不同 • 受应力历史与应力路径的影响
⎧ I1 = σ x + σ y + σ z ⎪ ⎪ 2 2 2 ⎨ I 2 = −σ xσ y − σ yσ z − σ zσ x + τ xy + τ yz + τ zx ⎪ 2 2 2 I 3 = σ xσ yσ z + 2τ xyτ yzτ zx − σ xτ yz − σ yτ zx − σ zτ xy ⎪ ⎩
10
岩土塑性力学及其本构模型发展方向
建立和发展适应岩土材料变形机制的、系统的、严 密的广义塑性力学体系 理论、试验及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试验确定屈服 条件及其参数,以提供客观与符合实际的力学参数 建立复杂加荷条件下、各向异性情况下、动力加荷 以及非饱和土情况下的各类实用模型 引入损伤力学、不连续介质力学、智能算法等新理 论,宏细观结合,开创土的新一代结构性本构模型 岩土材料的稳定性、应变软化、损伤、应变局部化 (应力集中)与剪切带等问题 11
0⎤ ⎡σ m 0 ⎢0 σ 0 ⎥ = σ mδ ij m ⎥ ⎢ 0 σm⎥ ⎢0 ⎦ ⎣
⎡ S x τ xy τ xz ⎤ ⎥ ⎢ Sij = σ ij − σ mδ ij = ⎢τ yx S y τ yz ⎥ ⎢τ zx τ zy S z ⎥ ⎦ 27 ⎣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应力偏量Sij的不变量
15
岩土材料的基本力学特点
岩土系颗粒体堆积或胶结而成的多相体,算多相 体的摩擦型材料。 基本力学特性:
压硬性 等压屈服特性 剪胀性 应变软化特性 与应力路径相关性
16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不同点
球应力与偏应力之间存在交叉影响; 考虑等向压缩屈服 屈服准则要考虑剪切屈服与体积屈服,剪切屈服中要考虑平均 应力;
主应力 po π平面上正应力分量:
σ π = OQ = r =
1 3
(σ 1 + σ 2 + σ 3 ) = 3σ m = I1
3
π平面上剪应力:
τ π = PQ =
1 3
(σ 1 − σ 2 ) + (σ 2 − σ 3 ) + (σ 3 − σ 1 )
2 2 2 3
2
= 2J 2 =
q
32
应力空间与π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22
岩土本构模型建立 理论、实验(屈服面、参数) 要求符合力学与热力学理论,反映岩土实 际变形状况、简便 广义塑性理论为岩土本构模型提供了理论 基础,由试验确定屈服条件进一步增强了 岩土本构的客观性,从而把岩土本构模型 提高到新的高度
23
第2章 应力-应变及其基本方程
一点的应力状态 应力张量分解及其不变量 应力空间与π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应力路径 应变张量分解 应变空间与应变π平面 应力和应变的基本方程
⎧J1 = (σx −σm) +(σy −σm) +(σz −σm) = Sx + Sy + Sz = 0 ⎪ 1 2 2 2 J2 = 6 (σx −σy )2 +(σy −σz )2 +(σz −σx )2 +6(τxy +τyz +τzx) ⎪ ⎨ 1 2 2 2 = 6 (σx −σy ) +(σy −σz ) +(σz −σx ) = 1 SijSij (八面体剪应力倍 2 ⎪ ⎪J = S S S +2τ τ τ − S τ 2 − S τ 2 − S τ 2 = S S S数) xy yz zx x yz y zx z xy 1 2 3 (与剪应力方向有 ⎩3 x y z 关)
21
洛德参数与受力状态
σ m ( I 1 ) 、 ( J 2 )、 θ σ ( J 3 ) 与 σ 1、σ 2、 σ 2 关系 q
主偏应力方程, S 3 − J 2 S − J 3 =0
3 1 三角恒等式模拟,sin θσ − sinθσ + sin3θσ =0 4 4
3
⎡ ⎛ 2 ⎞⎤ ⎢sin ⎜θσ + π ⎟⎥ σ 3 ⎠⎥ ⎡ m ⎤ ⎡σ 1 ⎤ 2 ⎢ ⎝ ⎢σ 2 ⎥ = q ⎢sinθσ +⎢σ m ⎥ ⎥ ⎢σ 3 ⎥ 3 ⎢ ⎛ 2 ⎞ ⎥ ⎢σ m ⎥ ⎣ ⎦ ⎣ ⎦ sin ⎜θσ − π ⎟ ⎢ ⎝ 3 ⎠⎥ ⎦ ⎣
∂F ∂H ∂F 1 ∂F dλ= dσij ; A= A∂σij ∂H ∂εijp ∂σij
岩土塑性力学
9
塑性力学发展历史
1864年Tresca准则出现,建立起经典塑性力学; 19世纪40年代末,提出Drucker塑性公论,经典塑性 力学完善; 1773年Coulomb提出的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莫尔—库仑准则; 莫尔 1957年Drucker提出考虑岩土体积屈服的帽子屈服面; 1958年Roscoe等人提出临界状态土力学,1963年提出 剑桥模型。岩土塑性力学建立。
τπ的模与方位角(洛 德角)
主应力在π平面上的投影
33
应力空间与π平面上的应力分量
π平面上应力在x、y轴上的投影为:
x = O′P′cos 30 − MP′ cos 30 = (σ 1 − σ 3 ) 1
1 2
2 3
3 2
=
1 2
(σ 1 − σ 3 )
(2σ 2 − σ 1 − σ 3 ) 2 1 y = M ′P′ + (−O′P′ − M ′P′) = × = (2σ 2 − σ 1 − σ 3 ) 1 1 2 3 6
24
一点的应力状态
z
τ zy τ yz
⎡σ x τ xy τ xz ⎤ ⎥ ⎢ S = σ ij = ⎢τ yx σ y τ yz ⎥ ⎢τ zx τ zy σ z ⎥ ⎦ ⎣
σz
τ zx
x
σx
τ xz
τ xyτ yx
σy
y
25
一点的应力状态
应力张量不变量
3 2 σ N −I1σ N −I 2σ N −I 3 =0 主应力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