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a9f6b644852458fb770b5629.png)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中药学2阴阳五行精品PPT课件
![中药学2阴阳五行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578dfe10661ed9ac51f347.png)
一 阴阳的基本含义
1、阴阳的涵义
是属性概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 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可以用来说明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 两种事物或现象,也可说明同一事物 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 学说
类别 空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重量 亮度 动态 性别
自然界的阴阳 阳 天 白昼 春夏 热 轻 明 运动 男
皮毛
功能、活动、 温煦 气
心、肺 心阳、肾阳
筋骨
物质、静止、 清凉 血
肝、肾 心阴、肾阴
阴平阳秘
阴阳 学说
阴阳
阴阳失调
阴偏胜 阳偏胜 阴偏衰 阳偏衰
阴阳 学说
阴阳
阴阳
阳 阴
阴 阳
实证
虚证
阴阳 学说
(二)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 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 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阴阳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 学说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 阴阳消长 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
阴阳 学说
(一) 阴阳对立
阴阳的属性都是相互对立、相反的。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对另一方 都具有抑制、约束和排斥作用。
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 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制 了温热之气,因而秋冬寒冷。
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 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汗出的情况下, 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 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 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阴阳 学说
相互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和阴阳互根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 关系
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中医学基础教学课件:第二章 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8738de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7.png)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 个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用于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土曰稼穑”。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归类
(三)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五味
五色
发展 过程
五气
时令
五方
五行
脏
酸青生风春东木肝
人体 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胆目筋怒
苦 赤 长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一般来说,凡是温暖的,明亮的,向上的,外向的 ,运动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凡是寒冷的,晦 暗的,向下的,内守的,静止的,功能减退的,都属 于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1)转化性 (2)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 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 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 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所谓: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02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
![02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6e06a8e0aa00b52acfc7caf5.png)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均归属于火;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 补 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足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阳虚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六淫
(阳 )寒邪、湿邪为阴 Nhomakorabea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阳盛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
阴不制阳
阴阳 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虚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
阳虚(阴损及阳) 不能生阳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表
上
左
外 侧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内
下
右
内 侧
2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2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b6efdcba1aa8114531d931.png)
•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心为( )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至阴 • E.阴中之阳 • 12.脾的阴阳属性是( )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 E.阴中之至阴 • 1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 • A.滋润 B.抑制 • C.凝聚 D.收敛 • E.推动 • 1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 • A.推动 B.温煦 • C.滋润 D.兴奋 • E.升散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为阳,下为阴 体表(阳) 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人体
心肺为阳 五脏(阴) 体内(阴)
肝脾肾为阴 六腑(阳) 气为阳,血为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 协调关系的结果 ,这种关系称为阴阳平衡.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阴阳转化
1.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约束制约的关系。 (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例如:寒(阴):可以制热, 热(阳):可以温散寒冷。
水(阴):可以灭火, 火(阳):可使水沸腾化气。
兴奋(阳)
人体的功能
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
抑制(阴)
对立制约的结果 动态平衡 “阴平阳秘”
() • A.相关性 B.普遍性 • C.可分性 D.转化性 • E.规定性 • 4.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 E.以上都不是
•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了阴阳的 哪一关系( )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 E.相互转化 • 6.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 A.阳在外,阴之使也 •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 C.阴在内,阳之守也 •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 7.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 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 • E.阴阳自和 •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2f38f66c3968011ca300916d.png)
• 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 解释生理:气血关系。
•
兴奋与抑制。
• 解释病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3、消长平衡
概念:消长:阴和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 “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之中的量变.
消长解释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属于量变的范畴。 四时气候, 冬至到夏至,是“阴消阳长” 夏至到冬至,是“阳消阴长” 。 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
1、对立制约
概念:对立是指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
方面) 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抑
制和制约的关系。 应用:
解释气候变化:春夏温热,是春夏阳气上升 抑制寒凉之气;秋冬寒冷,是秋冬阴气上升抑制 了温热之气。 《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
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
则脏者为阴,腑者为、三焦六腑皆为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 背腹:则背属阳,腹属阴;
•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 脏腑: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
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十 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
•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解释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 • (是阴阳制约消长关系的正常。)
• 解释病理变化: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 指导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
中医教材课:五行学说
![中医教材课: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9bd82889e3143323868934e.png)
木
土
金
水
火 相乘
相侮
17
相侮:侮,恃强反克的意思 相侮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反
相侮原因:
➢ 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本身过强(太过),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反 而被强者所克制,如木亢侮金。
➢ 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克方)过度虚弱(不及),被克方相对过强,强者 克制弱者,如金虚木侮。
33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3. 控制疾病传变
通过脏相生、相克规律的治疗原则 控制脏腑相生相克的病理传变
34
赠送茶文化模板
中 本
第
PPT
国 模
一
板
茶 适
合 用
模 板
文 于
网
制
,
化 作
茶
艺
相
关
幻
灯
片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天
五时
五腑
人
五方
五行
五体
相
五色 五味
五官 五志
应
➢ 自然环境与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通过五行归属息息相关
➢ 不同时节、季节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相应五行属性的变化
20
(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以五行的抽象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 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阐明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
脏腑功能之间的相互促进、转化 相互调节、制约
长(繁茂) 杏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7f5f2916529647d2628521c.png)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
病必求于本”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间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自然属性的概括,它既揭示 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又揭示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目录页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 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 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寒与热 互用-相互资助、促进 如:功能与物资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 阴消阳长—如:由春至夏;功能物质(阳)的产生必须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阴) 阳消阴长 — 如 :由秋至冬;营养物质的代谢(阴)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土克水,土为水所不胜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目录页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互相结合,相 互制约和化生,以维持和促进事物上午协调平衡和发展 变化。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
![中医护理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b8a087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2.png)
教学课题:阴阳五行学说教学目的:1.了解阴阳概念及其特征;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认识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课时分配:1课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教具:1.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案、课件;3.相关图书资料。
教学主要方法:讲授法、互动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阴阳现象,引起学生对阴阳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阐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0分钟)1.阴阳的概念;2.阴阳的特征。
三、介绍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5分钟)1.阴阳学说的历史渊源;2.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5分钟)1.中医护理学中的阴阳学说的应用;2.以实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五、小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概念及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医护理学中阴阳学说的应用,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掌握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实例的介绍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另外,在布置作业时,应该注意作业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阴阳五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7e1c8228ea81c759f57857.png)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 相同:均含有对立统一的属性。 不同: 矛盾指事物内部对立的诸方面之间又互相排斥又互 相依赖的关系。矛盾范畴的对立面对对象的性质不加 任何限定,不分主次,因此矛盾是最抽象,最一般 的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阴阳对事物或现象作出了另外一些特殊的 质的规定(如:有关联性),因而对于同一对 事物阴阳所指往往是确定的,不可互换。 如:上,下是一对矛盾,上为阳,下为阴, 二者不可互换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交感互藏 3.意义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基础和纽带。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交感互藏 4. 应用 对“心肾相交”机理的解释,并指导临床。 生理上,心在上,为火脏,属阳而内含真阴;肾居下, 为水脏, 属阴而内寓真阳。肾阴在其内含真阳的鼓动下,上济心阴, 以制心火,使其不亢;心火在其内含真阴的作用下,下助 肾阳,以暖肾水,使其不寒。如此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维持了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 病理上,为“心肾不交”。即心肾水火之间的协调平衡失常。 治疗上,肾阴亏虚不能上济者,当补肾阴,而肾阳虚衰不能鼓动 肾阴上济者,当温肾阳;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者, 当温通心阳,而心阴亏虚,不能牵掣心火下行者,当 滋心阴。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撇开个别的,非
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而形成的具 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因而它不再特指某一具体事 物或现象,其本身亦无实物可见。所以《灵枢·阴 阳系日月》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的基本特性: (如何划分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阴阳概念的理解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是绝对的,固定的) 1 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 (相比较而存在) 如:夏←————秋————→冬 2 阴阳之间可再分阴阳。(阴阳的可分性) 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3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如:阴→阳;阳→阴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00a93fbb14e852459fb5702.png)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南
山
北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中医学课件)
![中医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中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eec7b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c.png)
贰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春夏
秋冬
一年四季温度的交替
案例
王某,男,36岁,满面通红,咽喉肿痛,口干烦躁,小便短赤,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脉数。 要求:运用阴阳理论,判断患者属于阴证或阳证。
贰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概念
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 的互相制约、互相斗争。
贰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2.意义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 态平衡。
一日昼夜的平衡:阳制阴为昼,阴制阳为夜。 一年温度的平衡:阳制阴为春夏,阴制阳为秋冬。 《类经附翼·医易义》:“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一)基本概念
1.阴阳学说起源 于日光的向背
2.延伸为对立的概念 阴阳的征兆:水火
3.发展为哲学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 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壹 阴阳的概念和特征
(二)基本特性
阴阳
普遍性 关联性 相对性 可分性
贰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消长平衡---重点 相互转化
王某,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是一派热像,按照 我们学习的阴阳的概念,王某属于阳证。
课后习题
本节课我们给大家介绍了阴阳的概念、基本特征,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最后布置两道习题,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01
什么是阴阳?
02
如何理解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 概念: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 2 阴阳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中医学》基础医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中医学》基础医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d836d68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3.png)
基础医学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最主要的基本理论(医学上的生理、病理、胗断、治疗各个方面),有它的物理基础和实用价值。
阴阳五行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阴阳说明事物的矛盾和統一,五行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阴阳得五行就会更为完备,五行有阴阳,也就会更有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自然界的领域极为广阔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变化多端,如果单用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去解释,有时会不能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必须再用生克制化的五行学说加以补充,才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的全部性能。
要想了解阴阳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就要首先对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个初步概念,同时必须联系实际,逐步领会它的精神实质。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就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等于一个抽象的代名词,它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經过长期观察而掌握的一种解释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
这种理论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能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法则,它说明所有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相对面,由矛盾达到统一。
“内经”上把阴阳当作一个极普通的道理,认为是整个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分类的纲领,变化的范畴,生长毁灭的必然现象。
世界一切物质运动过程都包含着矛盾,构成矛盾的双方都可以用阴阳来代表,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也就没有世界。
自然界一切事物,几乎都有它的相对面:昼与夜、冬与夏、内与外、上与下、水与火。
这些相对现象,明明白白地存在着,昼夜、冬夏、内外、上下、水火都是相对的,都可以用阴阳来代表说明;如果昼与冬、火与下、上与内,它们没有相对的关系,就不能用阴阳来代表说明。
阴阳只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以一年来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可是以春夏秋冬里面的一天来说,那又是白天属阳,夜晚属阴。
同是一杯水,静止不动时是阴,动时又是阳的现象了。
阴阳代表事物,往往因条件的变化而要加以灵活运用。
白昼的终了,就是黑夜的开端;暑热季节的过去,就是寒冷季节的来临;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内就没有外,分开来讲,虽然阴阳各有属性,但每一事物的全部过程,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中医学阴阳五行
![中医学阴阳五行](https://img.taocdn.com/s3/m/eac2e27001f69e31433294c3.png)
再到后来,阴阳概括描述的对象从具体的事
物、现象延伸到抽象的事物、现象时,阴阳 学说才真正成熟,继而成为一个哲学。 阴阳的划分并没有好坏之别,阴阳交替被视 为万物的根本规律,阴阳平衡、和谐则被视 为最理想的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 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 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说起“阴阳五行”,
一般中国人都不会感 到陌生。但真正了解 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 文化方方面面密切相 关的理论,以及这种 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 关系的人,或许就不 是很多了。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 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指导疾病治疗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
附录
元气论、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的关系
元气论、阴阳学说 和五行学说,都是 古代哲学思想的精 华,虽各有所指和 特点,但又是相互 关联的。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上下
阳——上部
阴——下部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人 体 分 阴 阳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阳——六腑 阴——体内——内脏 阴——五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 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木
水
火
金
土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精品课件
2、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 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木水火金
土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
精品课件
3、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 常变化。(乘——乘虚侵袭)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 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 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 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精品课件
五行的特性
五行 特点 性质 木 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 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 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 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 水 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精品课件
3、相互消长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 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 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如:
四季变化:
由冬至夏,寒 长”;
热—— “阴消阳
由夏至冬,热
寒——“阳消阴长”
精品课件
4、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各 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 转化为阴。如: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
亮、功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 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
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
精品课件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
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 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肾病及肝,母病及精子品课件 精血不足
肝肾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至肝肾阴虚
精品课件
肝血虚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不和
肝脾
木(肝)
水
火
金 土(脾)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
现象范围内。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精品课件
三、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 相对性。
如:
阳: 阴:
人身 背 腹
脏腑 腑 脏
精品课件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黄霖 教 授
精品课件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 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 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 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 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 疗的依据。
精品课件
昼夜中,阴阳的转化:
昼
夜
昼
阳
阴
阳
精品课件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组织结构 阳 背 腑 体表 上部 外侧 阴 腹 脏 体内 下部 内侧
精品课件
2、概括生理功能
人体生理功能
阳
功能
气
兴奋
阴
物质
血
抑制
精品课件
3、说明病理变化 阳盛——热 阴盛——寒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肝火犯肺
木(肝)
水
火
(肺)金
土
精品课件
三、指导疾病诊断
五行 五脏 五色 五味 五官 五志
木
肝
青
酸
目
怒
火
心
赤
苦
舌
喜
土
脾
黄
甘
口
思
金
肺
白
辛
鼻
悲
水
肾
黑
咸
耳
恐
精品课件
四、指导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一难》:“见肝之病,则知
肝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 2、确定治则
的特点。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
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 心阳。
精品课件
阴阳的相互关系
1、相互对立 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存在
着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 如:水与火,寒与热
精品课件
2、相互依存 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单独存在。 如:无上就无所谓下; 无左就无所谓右。
精品课件
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液声
角
平 旦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泪
呼
徵
日 中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舌
脉
喜
汗
笑
宫
日 西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商
日 入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鼻
皮
悲
涕
哭
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
精品课件
五行的生克关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
精品课件
3、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 培土生金——补脾养肺法 益火补土——温阳健脾法 抑木扶土——平肝和胃法 培土制水——温脾治水法 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法 泻火补水——泻南补北法
精品课件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 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 律的学说。
天—地 阴阳的概念
互对立的两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 个方面,如:内—外
精品课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五 行
木
相 乘
水
火
(
相
克
太 过
金土
)
精品课件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 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
五
木
行
相 侮
水
火
(
反
向
相 克
金土
)
精品课件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木(肝)
(肾)水
火(心)
(肺)金
土(脾)
精品课件
二、解释病理传变
1、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 子脏。
0 阴阳平衡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
阳 阴
阴虚
精品课件
4、指导疾病诊断 如:
寒证——阴盛 —阴证
热证——阳盛 —阳证
面白,脉迟— 面红,脉数—
精品课件
5、指导疾病治疗
阴阳平衡——阴阳失调——调平阴阳
(生理) (治疗)
(病理)
例如:
热病(阳盛)
用寒凉药(阴药)
寒病(阴盛)
用温热药(阳药)
“寒者热之,热精者品课寒件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