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7a7ef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3.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d8de5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1.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诗中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把握词人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背景介绍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宋词璀璨了历史的天空。
在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与苏轼并举,被列为豪放派的代表,他就是——辛弃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的登临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词人简介、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主战派;与苏轼合称“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
2、创作背景:词人时任镇江知府,登临地势最高的北固山上有感而发。
北固山是当时抗金的第二道防线。
三、初步感受1、生齐读全词(正音、节奏)五言2/2 ,七言2/2/32、请一生疏通全词四、品词析情1、词人为何登楼?(“望神州”——记挂失地)2、词人登楼望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满眼风光”——词人登临高处,可北望中原。
中原大地锦绣河山,但沦陷敌手。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f4f0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d.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动情朗读,直至成诵。
2.积累辛弃疾诗歌,感受辛弃疾诗歌创作的风格,理解他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3.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辛弃疾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一、导入新课提到辛弃疾,我想用一个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他:行走的荷尔蒙。
此言不虚,有诗文为证:【屏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辛弃疾《念奴娇》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娓银胡螺,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鹏鹃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公所作大声鞋整,小声铿a⅛,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刘克庄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友人陈亮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代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性情。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语言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带着热情和期待读诗,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
朗读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利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首词。
1.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活动]正音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2.朗读这两首词,并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学?预设:写诗的地点相同都是借古讽今之作都引用了孙权当年的故事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都表达了一种怀念英雄和收复失地的理想。
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字音,明节奏,析诗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比读,领悟情感1小组合作讨论:你从两首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下列诗句:(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ba56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3.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九年级下册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7f838b0482fb4daa48d4b30.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为人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特征。
2.品味关键词句所传达的特殊情感和意味。
【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蕴含的悲凉慷慨之气。
2.学习怀古伤(讽)今、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这是一首宋词,“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提问:考虑一下题目应该怎样断句?预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二、诵读:诵读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不明白的字、词、句画下来,举手示意。
学生提问:“兜鍪”是什么?预设:“兜鍪”是头盔,这里指士兵。
“万兜鍪”指成千上万的士兵。
追问:“年少万兜鍪”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和谓语,谁“年少”怎么样“万兜鍪”?(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用自己的理解加上想象将意思补充完整。
)预设: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学生提问:“坐断”是什么意思?点拨:东南是东南地区,东南一带,孙权怎么样东南地区。
点拨:“坐断”:“雄霸”、“占据”、“割据”。
此句的意思是孙权雄霸东南地区,他一生的征战从未停止。
三、作者:提问:关于辛弃疾知道哪些信息?预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教师补充信息: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辛弃疾:将军+英雄+词人。
诗歌鉴赏有一条重要规律:知人论世,就是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南宋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宋金南北对峙。
宋朝北方的强大的邻居女真人,经常南下劫掠宋朝的边境和百姓,在靖康年间把宋朝的皇帝和许多大臣都掳走了,北宋灭亡,剩下的皇族和大臣向南逃,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但是北方土地和北方的百姓沦入金人之手。
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648b5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9.png)
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二)识人知境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2.诵读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再读解义】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
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南乡子_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南乡子_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89170e9e314332386893f5.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授课设计授课目的:1、认识辛弃疾的有关文学知识,积累名句。
2、屡次朗诵,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味。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授课重点:目标 1.授课难点:目标 2.课时数:1课时。
授课过程: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求恢复国家一致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很多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立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想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万兜鍪( dōu móu)教师范读,指导朗诵。
三、细读品味:1、“哪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哪处,意在言外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忽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滔滔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耐人回味。
可是,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滔滔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令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想。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信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宛转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平时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全力衬着孙权盛气凌人的雄姿,宛转地表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957782f18583d048645930.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一、预习复习1.导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
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介绍写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1、朗读此词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559a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7.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二、教学准备- 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文本- 课堂电脑和投影仪- 打印好的教学材料- 学生笔记本或纸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简要回顾《南乡子》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感悟诗歌意境(15分钟)- 展示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全文。
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诗歌,然后请几位学生逐句朗读。
- 引导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可能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 鼓励学生参考诗歌的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等方面,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例子。
-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讨论各组的答案。
4. 创作实践(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情》的意境和情感,自由创作一首相似的诗歌,要求至少五句。
-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自己的创新思维来表达情感。
- 学生完成创作后,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与同伴分享。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 提醒学生诗歌创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鼓励他们多加练和尝试。
四、课后作业- 完成创作的诗歌整理,并写下对自己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 阅读其他经典诗歌,挑选一首诗进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和表达能力- 课堂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24.3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3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09bd72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6.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首先,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2022课标中强调的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文化素养的目标相契合。
词中通过对历史兴亡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传递,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教学角度来看,2022课标提倡的跨学科融合和综合性学习,也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教授这首词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文学之美,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此外,2022课标还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词中的主题、意象、艺术手法等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一、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作多表达抗金救国的壮志豪情。
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与对英雄人物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忧虑与期望。
因此,在教材分析中,首先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创作动机和所处的时代环境。
二、词作内容与艺术特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以京口北固亭为视角,通过描写词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南宋时期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社会现实。
词人借助对古代英雄人物孙权的怀念,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同时,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成语,使得词作既富有文化内涵,又显得意蕴深厚。
在艺术特色方面,该词采用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词人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
![24 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https://img.taocdn.com/s3/m/ec0bef7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c.png)
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
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明确:词人登上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犹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时间的流逝,是虚写。
4.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1)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 “ 年少 ”而敢于与雄才大略、 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感慨历史的兴衰: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上片 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 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课后反思】
1. 叶嘉莹先生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吟诵,并提倡吟诵从孩子抓起。本节课原设计有“吟诵”这一环节的,在课前练习时,学生一直提不起兴趣,或许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模式,好怪异;或许是“平长仄短入促韵长”的声音长短很难把握,课堂上没法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删去了。诚然,最大的原因是本人对吟诵诗词的方法不精通,因而,期待本次大赛组织领导能邀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做讲座,给我们补补吟诵诗词这块短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63eff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6.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2.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边感受作者情感边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难点情感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英,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
雄,胆力过人谓之雄。
人之出类拔萃者被称之为英雄。
(PPT1)二、诵读1)齐诵全词2)学生揣摩自读采用问答的方式3)学生表演诵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解析全词1)《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解析有怀:有感触阅读上阙2)考虑词人从登楼到怀古中间有什么过程?“望”—“出亡在外,望其远也”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出生之时,北方已经被金兵侵占,他亲眼所见汉人在金人的铁蹄下所受的痛苦和屈辱,成年后,他由北方来到南方,那么,这里出亡在外的人是辛弃疾。
“神州”即家乡的意思。
“望”字在诵读时要沉重、悲伤、缓慢3)词人此时不能望到神州,那他能望到什么呢?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和北固楼周围所见的景。
用“满眼”来修饰风光,足见景物多。
4)词人见到如此景色,有何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自古以来,历史上朝代兴盛与衰亡的事情又有多少呢?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这句的后面加上一个感叹词一一哎5)“悠悠”除了叹息之外还与什么有关?不断东流的长江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朝代更迭的无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有种凄凉之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词人站在长江边上还会想到英雄。
阅读下阕6)阅读下阕,找出词中有哪几位英雄?主要是谁?曹刘孙7)哪个字能显示出孙权的英雄气概?坐断东南战未休。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2023—2024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2023—2024学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5640c0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f.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课题23.3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重点 1.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难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战乱不断的朝代,都城在临安(今杭州),是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的政权。
南宋经济虽发达,但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
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
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题目解说】“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感怀。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怀古诗的特点: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此作品就属于“怀古”一类。
【预习检查】(1)字音兜鍪(móu)(2)词义神州:中原地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972a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7.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南唐文学的特点和南乡子的创作风格;
2.阅读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理解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3.能够通过分析诗句解释诗歌内在含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
1.理解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诗的情感和意境;
2.分析诗句,掌握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辞格和意境;
2.理解南乡子创作背后的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
1.授课法;
2.分组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南唐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课堂讲解(20分钟)
1.讲述南乡子的创作生涯和文学成就;
2.解读诗歌《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分析诗句中的辞格和意象;
4.介绍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
分组讨论(15分钟)
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一首诗或者歌曲,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运用课堂讲解中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课堂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多读书,多听音乐,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总结
通过学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学生可以对南唐文学和南乡子的创作生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听音乐,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学之美。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ec43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a.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时安排本课为九年级下册文学欣赏课,预计用时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南唐诗人陆游的生平及其作品。
2.理解《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形势与背景。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解读,领悟文学表达情感与思想。
2.难点:古文选段,理解唐代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尝试猜想、了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及诗歌欣赏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本堂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学习(20分钟)1.阅读原文《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分组将该诗分成三段,每段选择一名学生作为朗诵者,其余组员听取,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
3.教师讲解唐代的时代背景与诗歌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思考(15分钟)1.请学生回忆南唐的历史背景,阐述唐代背景对南唐的影响。
2.请学生对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思考唐代文化和南唐文化的异同,给予个人的评述。
输出(20分钟)1.学生个人白银卡片折句式写一组对联,表达你内心对唐代文化和南唐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2.学生朗读自己的对联,并让别的同学评价,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认真听,并用词恰当的形容,体验表达和接受评价的乐趣。
作业(5分钟)请学生以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个人的理解和评价。
总结1.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朗诵诗歌,感受到文学之美。
2.定期安排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3.思考题与输出环节,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理清思路,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e4100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c.png)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从典故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过程内容时间一、片头经典引路,诗词为伴。
欢迎来到古诗鉴赏微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从典故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5秒二、正文讲解一、谈话导入用典,即引用典故,是指诗文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它是诗歌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使用典故会让诗句含蓄典雅,增强表现力。
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就是运用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慨叹。
回顾了什么是用典。
下面,我们将从诵读古诗、解读典故、体味情感这三个方面来品读这首诗。
二、诵读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解读典故1.品味“不尽长江滚滚流”中的愁思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诗,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登楼遥望故国,引发了怎样的感慨?(生)他感慨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年来,神州大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变迁?往事悠悠。
作者万端思绪正如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
这不断东逝的长江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杜甫《登高》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分28秒诗人借长江汹涌之状,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里,辛弃疾化用其诗句,表达自己对国家山河破碎绵延不绝的愁思。
2.从孙权事迹中,感悟爱国情怀面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诗人还想到了什么?(生)他想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想到了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北抗曹操。
部编版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5824e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8.png)
部编版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
”家国情怀,是古代文人士子最浓烈的精神底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应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九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24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是辛弃疾眺望破碎山河时,写的一篇经典的爱国作品;《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是革命领袖毛泽东,眺望北国风光时,写的一部赞美祖国山河的作品。
从古至今,在历史的画卷里,一个个仁人志士仿佛正向我们一步步走来,他们正在深情的凝“望”着祖国的寸寸山河,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屈的脊梁。
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以读促思,理解词的内涵。
2.体会词熔经铸史、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品味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历代词人“望”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以读促思,理解词的内涵,体会三问三答、熔经铸史、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代文人深刻的情感意蕴,感悟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凭栏远望,目之所及,悠悠深情,油然而生。
辛弃疾,从风雨飘摇的南宋走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他对破碎山河深情的一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来品一品诗词中“望”中的深情。
二、读“望”1.释题。
2.读“望”中深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意、读出情味,注意节奏、轻重、抑扬),读后点评。
3.出示背景:这首词作于嘉泰四年,辛弃疾时年65岁,几经浮沉后,出任镇江知府。
此时,已经南归四十四年,然而南宋朝廷却仍然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杨希闵评价:“此有慨于南渡之不振也。
”所以才有了这首词深沉苍凉的感情基调。
三、品“望”1.在初步了解本词感情的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领会辛弃疾望中的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内心情感;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展开讨论,体会典故及借古讽今的写法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
(二)识人知境
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
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
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词析情
【一读音韵】
1.释题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2.诵读
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再读解义】
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
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
)
【三读析情】
说说作者想籍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1.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
(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对中原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这份“怀”是“为国伤怀”的怀。
)
2.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孙仲谋。
(因为孙权曾在此建功立业。
这句话隐含着当朝不如当时的东吴孙权,并寄希望于下一代。
这一愿望代表了南宋子民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交流。
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的感怀。
)小结:——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对当朝的不满、对失地难收的忧伤以及壮志难酬的不甘心。
(四)回顾品鉴
1.说说这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是把借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二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三是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
2.苏、辛的这两首词都是借景抒怀的典范之作,有何共同与不同之处?
共同之处:都是都面临长江,浩浩江水使他们都不能自已地激起了对古今兴衰的历史回忆与感慨,都记起了令人追忆的英雄人物。
不同之处:所借之景不同:苏词是古赤壁遗址,辛词是镇江京口北固亭;
所忆人事不同:一个指挥赤壁之战,一个坐断东吴;
所发感慨不同:苏词惆怅沉痛,辛词昂扬激越。
(五)拓展提升
自读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北固亭怀古》,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内容、风格和写法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