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用典 (1)

合集下载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古诗词典故1(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欣赏古代诗词,离不开用典。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典故有两类,一是事典,即援引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有三种情形:一是明典。

明典,指一望就知是用典。

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是暗典。

暗典,指的是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才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的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翻典。

翻典,指反用以前的典故,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如林和靖的“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里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曲名,即《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即指交战地点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处,又暗示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金龙,用来招徕天下贤士。

玉龙,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含蓄点出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东风”实指,也可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特别的孙权对他的信任。

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嘲讽和不屑,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同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运与势,以小见大,含蓄形象。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高飞远走,想去那没用战乱压迫的仙境,这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两位贤人,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用典,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凡诗歌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文句,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就是“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是文言各体共用的手法;诗词中常常用,也许是因为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竟是这样,我们就无妨把用典看作诗语中有鲜明特点的一个小类。

由用典是怎么回事说起。

这可以用定义的形式说,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

如“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对棋”句是用《晋书·谢安传》记谢安与客下棋事,以表示自己(作者杜甫)当年与房太尉也有过这样的交谊。

“把剑”句用《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吴季札于徐君死后挂剑于徐君墓树事,以表示自己对死者也有此心。

两句都是引古事以表今意;“凌波”是用《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以表示美人脚步,是引古语以表今意,这用不着思索就会看出。

这样的表达方法会带来麻烦:一种轻的是“隔”,因为不是径直说,理解就不能不绕弯子;另一种重的是“难于理解”,因为读的人也可能没念过《晋书》、《史记》和《洛神赋》,不知道事或语何自来,典故就必致成为迷魂阵。

一、用典的涵义“用典”是古体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但是“用典”这一名称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元人王构的《修辞鉴衡》,在此之前关于这一修辞方法的名称主要有:1.用事:钟嵘《诗品序》中即有“诗何贵于用事?[①]”之问。

王昌龄《诗格》“诗有六式”云:“五曰用事。

谓如己意而与事合。

”2.隶事:《南史王谌传》:“谌从叔摛,以博学见知。

尚书令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

[②]”3.引事: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称“引事虽博,其意犹同。

[③]”4.事类:《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5.事义:《颜氏家训》中《文章》称:“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用典

用典

用典(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1、[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①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烧赤壁山”的主帅是,读书人指的是。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③ 有人认为“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叹”字含义丰富,试做分析。

2、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3、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一、用典(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二、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中用典的句子

古诗词中用典的句子

古诗词中⽤典的句⼦
古诗词中⽤典的句⼦
1.持节云中,何⽇遣冯唐?
——苏轼《江城⼦密州出猎》
典故:.“持节云中”两句:⽤汉⽂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旦⼊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级,被⽂帝“下之吏,削其”。

冯唐竭⼒为魏尚辩⽩,认为⽂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

⽂帝幡然醒悟,当⽇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长风破浪:据《宋书·宗传》载:宗少年时,叔⽗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浪。

”济:渡过。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李⽩《⾏路难》
典故: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王时,曾⼀度垂钓于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梦⽇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梦见⾃⼰乘船经过⽇⽉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帝王建⽴不朽功业,李⽩借此表明对⾃⼰的政治前途仍存极⼤的希望。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典故:羡鱼:羡慕钓鱼。

《淮南⼦·说林训》中说:古⼈有⾔⽈:“临河⽽羡鱼,不如退⽽结⽹。

”意思是,与其空⼝赞赏别⼈的成绩,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用典诗句集锦

用典诗句集锦

用典诗句集锦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而备受推崇。

其中,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增加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长江壮阔景色的诗作,其
中使用了典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阳光西下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二、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使用了典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来表达崇拜和思念之情。

这句典故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推崇之情。

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使用了典故“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来描绘大自然的变幻和船行江上的情景。

这句典故生动地比喻了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倾盆大雨,增加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四、清代文人袁枚的《聚贤庄·中有医者鑑》中使用了典故“医者无故受
人恩,岂能遑听掌上言”来表达医者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医者应当尽心尽责、不枉其职的职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医者的敬意。

以上是几个古诗词用典的例子,通过引用典故,这些诗句融合了历史和现实,
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这种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创作的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用)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暗用)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用)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暗用)
3.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反用)
你答对了吗?
诗歌中。
反用
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 其意而用之,即典故义 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
对。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技巧指津
首先,找出诗词中的典故。了解 典故中词句、人、事的内容意义。
其次,对典故进行具体分析。弄 清作者是明用,暗用,还是反用,明 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第三,结合诗词的中心思想分析 诗人用典的作用。体会诗人用典的意 图,从而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的感悟。


事典
事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的神话传说、历史故 事、生活故事等。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明用
古诗词中的用典
明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 为报倾城随太守, 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亲射虎,看孙郎。
典故思路一致 。是间接 引用典故,即 把典故融化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
诗词鉴赏
古诗词中的用典
魏芸 泰安市文化产业中专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 ,也叫“用事”,是指诗词 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使 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古诗词中的用典
言典
言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随意春芳歇, 的前人的诗文名句。 王孙自可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