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ppt创新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利 用 表 面 分 子 印 迹 技 术 选 择 性 检 测 环 境 中 兽 药 残 留 物
16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1.功能单体的选择 单体的选择主要有印迹分子决定,它首先必须能与印 迹分子成键,且在反应中它与交联剂分子处于合适的位 置才能使印迹分子恰好镶嵌于其中。常根据单体与印迹 分子作用力的大小预测,合理的设计,合成带有能与印 迹分子发生作用的功能及的单体。
(sacrificial spacer method)”的分子印迹技术。该法实际 上是吧分子自组装与分子预组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的 方法。
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牺牲空间法示意图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首先,模板分子与功能分子单体以共价键的形式形成模 板分子的衍生物(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这一步相当 于分子预组装,然后交联聚合,是功能基固定在聚合物链 上,出去模板分子后,功能基留在空穴中。当模板分子重 新进入空穴时,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不是以共 价键结合,而是以非共价键结合,如同分子自组装。
8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9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共价键法和非共价键法的主要区别:
非共价键法中通过弱的相互作用力在溶液中自发的形成 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共价键中时通过单体和模板分子之间的可逆性共价键合 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10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3)共价作用与非共价作用杂化
进来Vulfson等人又发展了一种称之为“牺牲空间法
20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这样在聚合物中便留下了与模板分子大 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立体孔穴,同时空穴中 包含了精确排列得与模板分子官能团互补 的由功能单体提供的功能基团,如果构建 合适,这种分子印迹聚合物就像锁一样对 此钥匙具有选择性。这边赋予该聚合物特 异的“记忆”功能,即类似生物自然的识 别系统,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 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ຫໍສະໝຸດ Baidu
13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4)金属螯合作用
金属离子与生物或药物分子的螯合作用具有立体选择性, 结合和断裂均比较温和的特点,故有望应用于分子印迹中。 利用金属螯合作用还可以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高选择性吸附, 2 Zn Cu Ni 已用于印记的金属离子主要有 常用的功能单体主要有1-乙烯基咪唑,乙烯多胺等。
6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根据印记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作用的不同,可将制备MIPs 的方法分为以下四种: (1)预组装法(pre-organized approach)——共价 键 作用
共价键法是由Wulff等人创立发展起来的。该方法中印迹分子(目 标分子)和功能单体一共价键的形式结合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聚 合物进一步在化学条件下打开共价键是印记分子脱离。功能单体一般 采用小分子化合物。
3
分子印迹技术概论和历史发展
• 分子印迹的起源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免疫学,20世纪30年代,Breinl, Haurowitz和Mudd都提出了抗原侵入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理论。 著名的诺贝尔获奖者Pauling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抗体形成学 说: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蛋白质或多肽链以抗原为模板进 行分子自组装或折叠形成抗体。 Pauling理论不合理处:抗体本来就有,并非抗原侵入后诱 导而成,因此被后来的“克隆选择理论”所推翻。 Pauling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生物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 有相应的结合位点;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 上匹配。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2.聚合反应 在印迹分子和胶连剂存在的条件下,对单体进行聚合。 首先,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模板分子(即印迹 分子)与功能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 配合物;其次,加入胶连剂,通过引发剂引发进行光或热 聚合,使主客体配合物欲胶联剂通过自由技工聚合在模板 分子周围形成高度胶联的刚性聚合物。 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分散聚合,沉淀聚合,原位聚 合,悬浮聚合,表面印迹以及抗原印迹等。为维持良好的 特定空间构型,一般需要控制较高的胶联度(通常高达 80%)。
21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 分子印迹热力学
热力学过程控制分子印迹的识别分离过程是目前被研究者 普遍接受的理论,人们大多通过研究分离过程的熵变,焓 变和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等来对热力学过程进行描 述。 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以看出,在引发聚合之前,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溶液中经预组织排列形成复合物,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平衡中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程 度受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控制,这样焓变和熵变决定了平 衡态势,即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的稳定性。
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 和螯合物等。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意识别功能的聚合 物,如糖及其衍生物,甘油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 生物等。
7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2)自组装法(self-assembly approach)— —非共价键作用
该方法由Mosbach等人发展起来的。即把适当比例的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结合在一 起生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 非共价键包括: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 荷转移作用,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该法主要应用与下列物质的分离:燃料,二胺,维生 素,氨基酸衍生物,多肽,肾上腺素功能药物阻聚剂,茶 碱,二氮杂苯等。
3.印迹分子的去除 采用温和的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法乳酶解方法将占据再识 位点上的绝大部分印迹分子锡砣或降解下来。 4.后处理 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对印迹分子聚合物进行成型加工和真 空干燥后处理。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应具备良好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性,高吸附容量和使用寿命,特定的形 状尺寸,以获得较高的应用率。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24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Nicholls对上面的公式进行了简化:
25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对于在有机非极性溶剂中进行的分子印迹过程,也不存在
疏水作用力,因此可进一步简化
对于适合于模板分子印迹的功能单体,则需要用实验的办法进 行确定。
26
27
22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类似的,在分子印迹分离中,模板分子 与聚合物之间的结合也存在一个平衡,并 且不仅仅是靠功能键的作用,还受到立体 空间结构的影响(即存在空间位阻)。利 用Page,Jencks和Williams及其同事关于配 体-受体作用热力学思考,对配体-受体作用 体系的能量贡献可用下式表示
23
5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 构效预定性 • 特意识别性 • 广泛实用性
给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与in基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 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 广等特点,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析,固相 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等 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发展,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 天然药物分离,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行业形成广泛的应 用。
4
分子印迹技术概论和历史发展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
1949年 Dickey 专一性吸附
1972年 德国Heinrich Heine大学的Wulff研究小组报道了
人工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
1993年 瑞典Lund大学的Mosbach等在《Nature》上发表有
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
1997年 在瑞典Lund大学成立了国际性的分子印迹学会
各种功能单体 共价键单体 4-乙烯苯硼酸,4-乙烯苯甲醛,4-乙烯苯酚 非共价型单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酸甲酯,对乙烯苯甲酸,对乙基苯乙烯, 亚甲基丁二酸,二丙烯酰胺-2-甲基-1-丙磺酸,1-乙烯基咪唑 体 印迹分子
糖类:甘露糖,半乳糖,果糖。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蛋白质,维生素, 抗原,酶等
17
2 2
14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 分子印记技术的基本
原理
分子印记技术原理如右图所示。 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 合物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 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 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去出后, 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 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 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 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 识别特性。
分子印迹技术
王红红 张运河 赵维斌 田玉莲 朱淑宇
1
内容概要
• 分子印迹技术概论和历史发展 • 分子印迹技术分类 •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2
分子印迹技术概论和历史发展
•
分子印迹,又称为分子烙印(molercular imprinting), 是源于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门交 叉学科。 • 分子印迹技术(moler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 也叫分子模板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是指以某 一特定的目标分子(模板分子,烙印分子,或印记分子) 为模板,制备对该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过程,通 常描述为制备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s,MIPs),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
18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
胶联剂
由于要兼顾胶联剂和功能单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可应用的胶 联剂并不多。
常用的胶联剂 胶联剂
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 二乙烯基苯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用途
有机溶剂分子印迹 有机溶剂分子印迹 水相分子印迹
胶联剂
戊二醛 环氧氯丙烷
用途
表面分子印迹 表面分子印迹
19
分子印迹技术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