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合集下载

巴黎圣母院结构类型

巴黎圣母院结构类型

巴黎圣母院结构类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其结构类型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描述和分析。

下面将从建筑风格、平面布局、立面和尖顶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巴黎圣母院的结构类型。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在中世纪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盛行于欧洲,其特点是尖拱、尖顶和飞扶壁等。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这是哥特式教堂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

它包括了中殿、两侧的过道和交叉处的横穹廊。

中殿是整个教堂的核心部分,通常较高且较宽敞,而过道则相对较窄。

这种平面布局的特点使得巴黎圣母院在空间上更加开阔,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第三,巴黎圣母院的立面是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

立面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央门廊和两侧的塔楼。

中央门廊是最大的部分,通常具有精美的浮雕和雕塑。

塔楼则是巴黎圣母院的标志性建筑,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庄严而壮观的感觉。

整个立面的设计精致而对称,展示了哥特式建筑的艺术魅力。

巴黎圣母院的尖顶也是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之一。

尖顶通常位于交叉处的横穹廊上方,用于装饰和增加高度感。

巴黎圣母院的尖顶由木材和铅板构成,形状呈尖塔状,给人一种轻盈而优雅的感觉。

尖顶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还起到了防水和支撑的作用。

总的来说,巴黎圣母院的结构类型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平面布局、立面和尖顶等方面都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法国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其结构类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伟大的建筑作品。

哥德式建筑

哥德式建筑

◆哥德式哥德式建筑,起源于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的欧洲,是从罗马式建筑中不断转化过来的风格。

空间跨度大,建筑度高,而且光线更能充分引入,是哥德式建筑在结构与实用上比罗马式建筑有更大之提升。

如果说罗马式建筑是厚重庄严的妇人,那么哥德式建筑却恰恰是带来了华丽的春风的少女。

西方历史中,由于宗教永远是社会中的核心,教堂往往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格。

歌德式的出现,使信徒摆脱了低矮、黑暗、厚重、朦胧气氛下的罗马式教堂,在充满华丽灿烂的教堂中,不再被凝视和受压,而是更加注视和身受上帝的国度。

这多得于十字拱顶、尖型门窗、飞扶壁和束柱等的功劳。

十字拱顶的运用,能把拱顶的重量分散到拱顶的骨架上,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再与连接的柱子一同受力,能使得拱顶跨度更大,更宏伟。

束柱是把多个柱子困接在一起,能够受力更大,受力更加均匀。

由于束柱的出现,使得墙壁减轻了展力,摆脱了罗马式的厚实,从而更加轻薄,在此基础上,门窗就能已更广更大的方式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加上飞扶壁的协助,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当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能够将墙向内推。

正是这些创造出哥德式建筑特有的节奏与旋律,外观动感与优美。

整体上使人与上帝连通、向上延伸的感觉,是信仰、精神与建筑最好的结合。

哥德式教堂中每一种构造元素都很高耸,尖细,予意剑指天空,仿佛屋顶直通天堂,从而形成著名的哥德式的锐角。

文化和宗教的装饰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尖型拱门,门框是层层推进,起了引导的信徒的作用,框上雕刻了精致的植物、圣人、神兽等的图案作装饰。

柳叶窗和玫瑰窗,由于哥德式建筑的墙体不再是主受力墙,所以窗户都比罗马式的既高且大,这样能够使堂内的光线更加充分,而且窗户上的图案更加丰富。

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窗户的玻璃主要以红色和蓝色为主,红色代表基督的血,蓝色代表天国,多以反映宗教故事为主。

玻璃花窗户的出现,改变了罗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彩色玻璃把教堂内渲染的五彩斑斓,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与神同在的内心。

浅谈中式园林设计风格及要点

浅谈中式园林设计风格及要点

浅谈中式园林设计风格及要点一、中式园林设计风格传统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准侧,追求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在构图上以曲线为主,讲究曲径通幽的布局形式。

庭院多以假山、花木、流水等共同组成,以木质的亭台、廊柱和水榭为主。

传统中式园林通常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来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形象,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设计效果。

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天人合一”在中式园林造景中,十分注重天人合一设计效果。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设计师们倡导以自然为主题来造景,增强人对自然的认识,在设计中通过自然美来增强园林的艺术性。

(二)“因、借”的造园思想中式园林通过借助自然山水把隐喻、借景等描写手法巧妙的运用在园林设计中。

这样周边的景物和园林中的景物就会相互结合相互映衬相互渗透,达到统一的整体,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效果。

(三)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中国的书画艺术流传已久。

在中式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们同样注重建筑和景物的艺术性,对具有诗情画意的设计风格十分追求。

在园林设计中,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山水设计以及对建筑的造型和意境的创设,给人突出一种寄情山水的闲雅风情。

二、中式园林设计要点在中式园林设计上,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达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融,以意念中式的现代建造传承传统文化在有效的景观规划空间,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以庭院造景方式围合、层进、回转、错落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一)园林选址与布局选择要适当。

园林位置力求适中,居民使用都方便。

园林如果布置在小区中心,其服务半径以下不超过三百米为宜。

如果沿街布置,应尽量利用街角、街边,特别是道路弯转处的两侧或反弓的外侧,可兼顾化解因道路反弓带来的风水煞气,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探析中国近代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由当时的传教士引入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的年代。

中国各地兴建了一些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早期的巴洛克风格。

清早期到清中叶,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巴洛克在中国的发展也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从乾隆皇帝开始,传教士大量来到清廷,巴洛克风格开始出现在中国皇家建筑、豪宅和公共建筑中。

一.北京的皇家风范近代北京的巴洛克建筑多出现在一些皇室的行宫和园林中。

一向对外来文化有所保留的雍正帝却巴洛克风格欣赏不已。

他的主要活动场所——圆明园里就有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而他自己就是圆明园的总设计师。

“圆明园建于康熙晚期,其最早是由康熙帝赐予雍正帝的赐园,他即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荆城就是圆明园,甚至在圆明园内商议军国大事,最后又死在圆明园。

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实,在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总设计就是雍正本人。

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皇家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得皇帝亲自审定。

”而且在清代的传世画作中还可以看到雍正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下眺望雪后远景的画面。

雍正皇帝对巴洛克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雍正帝虽然尚素雅,但其对欧洲文化也有所欣赏,在当时的圆明园中,有许多建筑形式呈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及栏杆、扶手均为欧洲古典样式。

”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圆明园几乎毁灭殆尽,我们无从领略它的神采。

“今天,在西直门外圆明园东临长春园遗址最北狭长一条,仍然可以看到清高宗经营的当时曾是完美的西洋建筑群的斷垣残壁。

乾隆初年在北京长春园起造的西洋楼建筑群,标志着建筑与造园艺术于十八世纪首次引入中国皇居领域”在庭院设计中,欧洲的宫苑喜欢用裸体圆雕装饰喷泉,这种审美趣味,是被中国封建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的。

于是海晏堂的喷泉,巧妙地采用了十二个人身兽面像,效仿我国过去表示记年记时的十二地支,用以取而代之。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


③在地面楼层墙壁上的彩色玻璃,多 装饰以圣经为题材的故事图像,如沙特尔 大教堂的地面楼层彩色玻璃。

①科隆大教堂、②巴黎圣母院、③罗马圣 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德国哥特式风格

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 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成为科隆 城的象征,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科隆 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
英国哥特式风格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门装饰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部
匈牙利哥特式风格

马加什教堂
1255~1269年贝拉四世所建,新哥特式教 堂,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象征。历代匈牙利 王的加冕仪式皆在此举行,有“加冕教堂” 之称。


马加什教堂

马加什教堂的彩色屋顶
瑞士哥特式风格

瑞士圣加仑大教堂

法国鲁昂圣马克劳大教堂 公元 1500 ~ 1514 年 法国火焰式哥特建筑
哥特式教堂內部的彩色玻璃可以分为三类: ①在进门口上部的玫瑰花窗,经常以 复杂的圆形构图加以装饰,如巴黎圣母院 北面进门口上面的玫瑰花窗。


②在高窗上,以圣母或使徒等人的大 型独身像为彩色玻璃的图像,如沙特尔大 教堂南面进口上面的高窗。

玛斯其奥堡
雄伟庄严的城堡拥有 五座塔楼和一座洁白 的凯旋门,建于1279 年。


佛罗伦萨老宫始建于1294年,是一座专供 佛罗伦萨行政长官居住的城堡式楼宇。
英国哥特式风格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坐落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正式名为“圣彼得联 合教堂”。最初由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一世于 1050年下令修建,1065 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 1245 年亨利三世时重建,历代都有增建,直到 15 世纪末才竣工。建筑金碧辉煌,静谧肃穆,被 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是英国国教的礼拜堂,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 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礼堂。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

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特色各是什么一、佛教建筑1、佛教建筑: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

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

卧佛寺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

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2、喇嘛寺喇嘛寺在我国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两个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筑也因宗教内容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完整)15种室内装修风格分类及特点

(完整)15种室内装修风格分类及特点

15种室内装修风格分类及特点一、欧式装修风格欧式风格定义:繁殖欧洲特有的风格,一般用在建筑及室内装修行业,具有欧洲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风格。

欧式风格特点:欧式风格给人豪华、富丽的感觉,大量采用白、乳白与各类金黄、银白有机结合,加上欧式所特有的主体结构,形成了特有的豪华、富丽风格.从厨房、卫生间、卧室、餐厅、客厅灯可以彰显豪华,富丽风格。

还会给人“动”大于“”经,明显带有动感。

适宜追求时尚、豪华、爱运动的装修业主,大居室、复式、别墅等大家居的装修装饰适宜采用欧式风格。

二、地中海装修风格地中海风格集北欧与田园风格的大气与温馨于一体,阳光而不失随意与柔和,质朴而温暖。

在所有装修风格中,代表着自然、清爽或是未来与希望.是采纳海边或是海洋主要特色中最具有说明性的装修风格.地中海装修风格特点:明度低、线条简单:拱门与半拱门、马蹄状的门窗、白墙、色彩明度低、线条简单且修边圆润的木质家具.圆形拱门及回廊通常采用数个连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在走动观赏中,出现延伸般的透视感。

家中的墙面处(只要不是承重墙),均可运用半穿凿或者全穿凿的方式来塑造室内的景中窗。

2。

擦漆做旧处理:家具上的擦漆做旧处理,这种处理方式除了让家具流露出古典家具才有的隽永质感,更能展现家具在地中海的碧海晴天之下被海风吹蚀的自然印迹。

3.在颜色上不造作,本色呈现,多采用开放式自由空间。

三、美式装修风格美式装修风格定义:美式风格起源于17世纪,是美国生活方式演变到今日的一种形式.它剔除了羁绊,又具有新的怀旧、贵气大气,且随意的风格。

美式装修风格特点:1.布局:客厅简洁明快,宽敞且富有历史气息;卧室温馨,主要考虑他的功能型和实用舒适,以成套布艺来装点,软装和用色上统一。

厨房开敞、书房实用、家庭繁多,室内绿化较为丰富,装饰画较多。

2.家具:崇尚古典,优雅和舒适,选材精细,一般以桃花木、樱桃木、枫木及松木制作,家具表面精心涂饰和雕刻,表现出独特的美式风格家居特色.四、田园装修风格田园风格是指采用具有“田园"风格的建材进行装修的一种方式。

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1,哥特式---哥特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之间,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最主要的代表作就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2,喜欢的原因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这些都是我喜欢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

3,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点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4,存在的美学价值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飞扶壁,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5,哥特式风格建筑的代表作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凯旋门(这是我最喜欢的哥特式风格建筑),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此时期为我国⼤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次民族⼤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族势⼒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休⽌的战争使⼴⼤劳动⼈民的⽣活⼗分痛苦,⼀些地⽅货币停⽌使⽤,华北甚⾄倒退到了⾃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民⽣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名俘虏,⼀个异族的奴⾪。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的作⽤。

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佛道⼤盛,统治阶级⼤量兴建寺、塔、⽯窟等,寺院经济强⼤,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个建筑技艺⼤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华建筑的形象。

城市建设此时期由于纵向庭园过多造成纵向交通不便,故以道路或⼩⼴场将纵向庭院划成两组以上。

北魏洛阳城(点击放⼤)南朝建康城(点击放⼤)北魏洛阳城复原图(点击放⼤)麦积⼭⽯窟西魏壁画宫殿(点击放⼤)麦积⼭⽯窟北周壁画宫殿(点击放⼤)单体建筑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多为⽅形。

⽃拱⽅⾯,额上施⼀⽃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间铺作⼈字拱,其中⼈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曲脚⼈字拱。

屋顶⽅⾯,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耸,屋顶曲线和鸱尾尚显幼稚分段式歇⼭顶(敦煌壁画)它是歇⼭顶的最初形态,为悬⼭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分段式歇⼭顶及⼈字拱(⽇本四天王寺)⼈字拱(云岗⽯窟)⼈字拱(⽇本四天王寺⼭门,南北朝风格)⽇本法隆寺⾦堂(南北朝风格)结构图(点击察看)法隆寺⾦堂⽴⾯图南北朝绘画《洛神赋图》中的楼船,反映出当时建筑的真实特征,是弥⾜珍贵的资料佛教建筑南北朝时,盛⾏“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宅地改建为佛寺。

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风格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成熟阶段。

隋代对中国的重新统一,为建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短短的三十几年中,规划兴建了大兴、洛阳城,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园林,开凿了闻名世界的大运河,建成了世界上最出色的敞肩石拱桥——安济桥。

唐代在隋代建筑成就的基础上,继续营建了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使这两座城市更趋完善。

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规模巨大、气魄雄浑的宫殿和皇家园林。

富有诗情画意的私家园林大量涌现。

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古塔等宗教建筑遍及全国。

绵延百里的唐十八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园中最浩大的建筑艺术群体。

唐代各类建筑都有辉煌的成就,其风格特点是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既注重功能需要、也突出艺术形式,统一中富于变化、华美间不失典雅,强烈地显现出强大帝国自信向上、锐意进取、力求众美的创造热情和时代精神,成为古代东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一)大兴——长安城的艺术成就大兴——长安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

自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营建,至唐昭宗时的人为破坏,在320年的峥嵘岁月里,它以特有的宏伟富丽和强大帝国的豪迈气概而着称于世。

尤其是那功能完备的艺术格调和方整对称的整体布局,都达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国内外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

功能完备的宏大都城形象地展现城市的功利性能,是建筑艺术的首要法则,也是大兴——长安城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之一。

大兴——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南岸,是隋唐两代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自隋文帝开始,经过隋炀帝至唐玄宗百余年的多次营建,完成了它的宏伟规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的东方都城。

隋文帝建国之初,以西汉的都城长安为国都,位置在今西安西北的汉城一带,面积约36平方公里。

由于此城城池狭小,宫殿、官属、居民相间杂处,况且日久凋残、水质咸卥、水量不足,难以适应新生帝国发展的需要,便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命宇文恺重新营建都城。

古埃及传统设计风格

古埃及传统设计风格

古埃及传统装饰风格古埃及装饰风格简约、雄浑,以石材为主,柱式是其风格之标志,柱头如绽开的纸草花,柱身挺拔巍峨,中间有线式凹槽、象形文字、浮雕等,下面有柱础盘,古老而凝重。

光滑的花岗岩是铺地惯用的材料,毛糙的花岗岩小块多用于电视墙主背景上,又称文化墙。

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只找到了这些: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①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

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②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

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

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

③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

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 部分组成。

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埃及艺术品之瑰丽壮观,除希腊艺术可与之媲美外,不但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埃及艺术,之所以如此辉煌,第一,得力于其孤立和平的环境;其次,由于瑟特莫斯(Thutmose)三世及拉美西斯(Rameses)二世因征服而获得的大量财富。

有了这两个条件,埃及人创造了很多丽、壮观的建筑、雕像及其他艺术品建筑艺术在埃及文化中,可说是最为辉煌的部分埃及古代建筑,可说兼具伟大、壮观、耐久与实用诸特点。

建筑之进步,启端於居室、墓地之改良与修饰。

埃及之居室,大半以泥、土、木为材料。

这类居室,大都具有几扇日本式的雕花门窗,及一根坚韧耐久的棕棺屋梁。

埃及人的住宅,大半都是这种格局。

环着居室的,是一带围墙。

围墙之内,是一个天井。

要进入居室,得进入围墙,经由天井。

比较有钱的人家,住宅之内均有花园。

有些私人花园,有山有水,布置颇为精美。

穷人虽没有私人花园,但却有市政机关开辟的公园。

一般而言,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其住宅附近皆有花木点缀。

屋内,墙壁四周通常均设有帐幔。

室内空间概念

室内空间概念

室内空间的概念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组织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到满足心理上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发展过程。

但是,不论无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都是受到当时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人们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

因此,室内空间的内涵、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补充、创新和完善。

对一个具有地面顶盖和东西南北四方界面的房间来说,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容易被识别,但对于不具备六面体的围闭空间,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内外空间关系,有时难以在性质上加以区别。

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独柱伞壳,如站台、沿街的帐篷摊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高度),可以避免日晒雨淋,在一定称度上达到最远市的基本功能。

而徒具四壁的空间,也只能得称为“院子”、或“天井”而已,因为它们是露天的。

由此可见,有无定盖是区别内外部空间的主要标志。

室内空间,相对于自然空间,处于相对的环境。

外部和大自然发生关系,如天空、阳光、太阳、山水、树木花草;内部主要和人工因素发生关系,如地面、家具、灯光、陈设等。

室外是无限的,室内是有限的。

相对来说,室内空间对人的视角、视距、方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由空间采光、照明、色彩、装修、家具、陈设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室内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产生比室外空间更强的承受力和感受力,从而影响到人的生理、精神状态。

室内空间的这种人工性、局限性、隔离性、封闭性、贴近性,使得有些人称其为“人的第二层皮肤”。

室内空间的组织首先应该根据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结合建筑功能要求进行整体策划,抓住问题关键,内外兼顾,从单个空间的设计到群体空间的组织,要精细构思,使室内空间的组织达到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设计出有个性、有特色的空间组合。

欧洲建筑发展简史及特点简介

欧洲建筑发展简史及特点简介

欧洲建筑发展简史及特点简介欧洲建筑,历史悠久,它主要经历了这样一些发展阶段: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世纪)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起了欧洲建筑的先河。

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主要是柱式建筑,属于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材料是石料。

虽然建筑样式比较单一,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却给予了后世许多艺术以启发。

古罗马建筑:(公元1〜3世纪)(极盛时期)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

拜占庭式建筑: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于是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就产生了拜占庭建筑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罗曼式建筑:(罗曼式建筑也叫罗马式建筑)是6〜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是一种仿古罗马风格的建筑。

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6世纪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 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哥特式建筑:也译作哥德式建筑。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 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文艺复兴建筑: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

概念: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组成: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由有机主义建筑和理性〔功能〕主义建筑组成.盛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它主要由理性国际主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和有机功能主义四个流派组成.时代背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特征(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适应性从各个国家的现代主义建筑中可以发现,现代主义建筑物有着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与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相适应。

也就是说现代主义建筑在不断地的随着社会的开展而开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这是很多的建筑所不具备的特点。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不管是建筑物的设计者们,还是建筑物的拥有者们对建筑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建筑物的经济性以及实用性,同时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物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它的这个特点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现实主义以及功能主义的要求。

(三)现代主义建筑的创新性对于人们来说建筑物的实用性、经济性已经不能够让他们感到满足,所以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促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物的一大特点,也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物的创新性。

这种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的造型以及风格方面,同时也深深的表达在了所采用的材料,甚至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构造上看出这一特点。

当然这种建筑物的创新还和时代有着密切联系,细心的也会发现各个国家的现代主义建筑与带有着时代的特点,它衍生于过去的建筑风格中,同时又非常坚决的突破过时建筑样式的束缚,在设计建筑物的风格的时候,设计师们又对建筑物的表现手法以及建造手法等进展了一定统一,使建筑物能够给人一种灵活性、艺术性的感觉,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物的一种深深的欣赏之情。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装饰装修2021-11-25 19:03:34 阅读3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其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根本特点。

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局部。

所谓下部就是台基局部,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那么用二层或三层台基。

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外表、带壁柱的外表或须弥座形式。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

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

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

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

但不管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局部。

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局部,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根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

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

“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假设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

ARTDECO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ARTDECO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ART DECO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925年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

在欧洲,ART DECO更多体现在工艺设计、家具、服饰设计上,而美国把它应用在建筑设计上,使这一风格在全球推广。

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拔地而起的非凡气势,简洁、讲究线条、几何的搭配应用,它的建成,历来是一个城市的辉煌标志。

上海也是ART DECO的圣地。

最具代表的上海金贸大厦,方型、圆形、十字形线条的巧妙组合,显出金贸大厦的宏伟,ART DECO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传承,文化的一部分。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等艺术风格,并不只是代表室内设计,而是十二、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过程中兴起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音乐、建筑、装饰、家具、织物等方面全部都有涉及。

一般谈到的巴洛克、洛可可、哥特,主要是针对建筑方面,因为这些艺术形式在建筑上体现的最宏大,最广为人知。

1、古希腊、古罗马样式:罗马艺术朴素、严谨,但罗马贵族的生活奢侈。

室内装饰浮雕、雕塑的神秘感。

罗马式的代表特点主要是各种柱式,如陶立克柱、爱奥尼克柱,科林斯柱。

2、哥特式:代表特点主要是拱形窗户及向上的竖向装饰造型。

3、巴洛克式:强调线型的流动变化,追求过多的装饰和华美厚重的效果。

在室内将绘画、雕刻和工艺集中与装饰和陈设艺术上。

代表特点是强调对称的结构形式和繁琐的装饰线条。

4、洛可可式:源于法国宫廷庭院中用贝壳、岩石制作的加山“洛卡优”,意大利人误叫成洛可可而流传开来。

造型装饰多运用曲线、皱折和弯曲形构图分割,装饰极度繁琐、华丽,色彩绚丽多彩,大量运用中国卷草纹样。

代表特点是繁琐的曲线造型以及接近中式的纹样。

欧式新古典风格在造型的主要特点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彩柔和艳丽、崇尚自然等.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

门窗上半部多做成圆弧形,并用带有花纹的石膏线勾边。

入厅口处多竖起两根豪华的罗马柱,室内则有真正的壁炉或假的壁炉造型。

深色的橡木或枫木家具,色彩鲜艳的布艺沙发,都是主角。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基本定义: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

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

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哥特式建筑基本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建筑——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哥特式建筑——飞扶壁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典到当代,建筑设计的十二种风格
作者Julia Daudén | 译者Laurene Cen
历史的教学方式通常是线性的。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且主要关注西方世界。

然而,我们也知道,去理解一种现象如何引起另一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关于人类发展的广泛概述。

在建筑史上,理解随着时间流逝而出现的设计运动和建筑风格是很有趣的,更确切地说,是去了解它们的连续性或断绝对迄今为止所产生的建筑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这里呈现了历史上几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风格和运动,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独特风格。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建筑建于公元前7世纪到4世纪的古希腊。

它最著名的是用石头建造的大型宗教神殿,通过柱式、对称、几何和透视的原则来设计。

表达古典主义风格最显著的特征是古希腊的三种“建筑柱式”:多立克(Doric)、爱奥尼(Ionic)和科斯林(Corinthian)。

帕特农神庙是古典建筑中最伟大的作品。

该神庙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它展示了引人注目的特点:建筑体积建造在基座之上,基座支撑着一系列的圆柱和柱头上的体量,接着再支撑一个山花。

罗马式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欧洲在6世纪到9世纪之间发展起来的,改风格与它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欧洲各国处于战争状态、担心受到敌军入侵的时期,这些建筑受到古罗马共和国的启发,以厚重而坚固的墙壁和半圆形拱门的最小开窗方式为特色。

这种风格的主要范例是在该时期建造的教堂,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

它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建造的,是这种风格最伟大的作品。

哥特式建筑
我们现在所知的哥特式建筑最初被命名为 Opus Francigenum,或“法国式作品”,因为它起源于法国中世纪晚期,在公元900年到1300年之间。

直到启蒙运动时期,“哥特式”(Gothic)这个名字才出现,指的是那个时期建造的垂直高耸而宏伟的建筑。

哥特风格的主要作品与教会建筑有关,通常是教堂和大教堂,带有尖形拱门(ogival arches)和肋状拱顶(rib vaults)。

大多数哥特式建筑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兰斯大教堂。

巴洛克风格
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君主政体的统治下,巴洛克建筑也可以在宗教建筑中看到。

巴洛克建筑利用装饰物和建筑元素试图建立一种戏剧性的感觉,尤其是通过明暗对比将结构元素也同样视为一种装饰。

这种风格的早期典型作品之一是罗马的耶稣堂(Church of Gesù),它拥有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巴洛克式外观。

新古典主义
从18世纪开始,新古典主义建筑试图复兴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

这种表达风格与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它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欧洲的工业革命、中上阶层的学生开始环游世界并重新接触到古代作品。

因欧洲文化所引起的复兴对巴洛克建筑做出了回应,并在此基础上带来了一种理性对称的建筑。

这种风格一直持续到19世纪,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体现。

学院派建筑
这种学院风格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巴黎的美术学校。

它参考其他时期的风格建立了一种设计语言,如法国新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不同之处是,改风格也使用现代材料,如玻璃和铁。

虽然它出现在法国,但这种风格也影响了美国的建筑,并作为一些建筑师的参考,如“摩天大楼之父”: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这种风格的建筑呈现了与现代线条相融合的雕塑装饰。

在欧洲,最重要的例子是巴黎的大皇宫,在美国,则是纽约的中央车站。

新艺术风格
新艺术最初对几个学科都起到指导作用,从建筑到绘画,从家具设计到版式设计。

作为对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的一种回应,新艺术在建筑中通常体现为装饰元素:充满弯曲和蜿蜒线条的建筑,在设计和色彩的运用上都受到植物、花卉和动物等有机形状的启发。

该风格最早的作品是由比利时建筑师维克多·霍塔 (Victor Horta) 设计的,然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由法国人赫克托·吉马德 (Hector Guimard) 创作的。

艺术装饰风格
艺术装饰风格出现在法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像新艺术一样,影响了很多艺术和设计领域。

这种运动融合了现代设计、手工制作的元素和奢华的材料,代表了人们对社会和科技进步的伟大信念。

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Auguste Perret)是早起运用钢筋混凝土的大师,他负责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装饰艺术建筑之一。

1913年,贝瑞将这一艺术运动的特点结合起来,并体现于它的香榭丽舍剧院(Champs-Elysees Theater),标志着这种运动与之前提出的新艺术风格的不同。

包豪斯风格
20世纪末,包豪斯风格出现在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校。

重塑了崭新的教学方式,从家具设计到造型艺术,再到德国的先锋派。

工业生产和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了高度合理化的立场。

它的创始人之一:沃尔特·格罗佩斯 (Walter Gropius) 执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教学方法,并在他的现代和实用作品中应用了这些原则。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诞生于20世纪上半时期。

可以说,它始于德国的包豪斯 (Bauhaus),或法国的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又或是美国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然而,勒·柯布西耶对理解现代建筑的贡献最为显著,尤其是他总结设计规则,并将其运用在他的作品、设计和论述中的能力。

一个例子是他在1926年提出的宣言“新建筑五点”,也被称为现代建筑的五点。

后现代主义
从1929年开始,随着大萧条的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对现代建筑的批评,并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后现代建筑无论是从论述还是建筑作品,都从一个新的历史和构图的角度审视了现代主义的一些核心原则。

为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提问策略,有时是使用讽刺,有时是对流行文化的浓厚兴趣。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开创性著作之一。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设计的规则和过程提出质疑,并将非线性动力学融入到该领域的思考中。

解构主义涉及两个主要概念:所谓解构,一种文学和哲学的分析使人们重新思考并拆除传统的思维模式;还有结构主义,是一种来自20世纪早期的俄罗斯艺术和建筑运动。

解构主义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 策划的1988年MoMA展览。

此次展览汇集了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屈米(Bernard Tschumi) 和沃尔夫奖(Wolf Prix) 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