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课件:32_心血管外科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开展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医院有500家 以上,2015年心脏手术量超过20万例。
4
破冰之举,走出魔咒
1896年9月,第1例心脏外伤缝合。Ludwig Rehn(德国)
1938年8月,第1例动脉导管结扎。Robert Edward Gross(美国)
1944年11月,第1例BT分流术 。Alfred Blalock(美国)
• 晶体:5%GS、NS、乳酸林格 • 胶体:血浆、白蛋白、自体血等 • 中度稀释: HCT 20%-25%,HgB 7-8g/dl
26
体外循环与低温
心内手术基础 每降低体温1℃,组织耗氧下降 6-8%;
通过体表或血液降温,以达到减少重要器 官氧耗的目的,从而提供阻断心脏血循环, 进行心内手术的机会。
20
体外循环基本组成
1. 血泵(体外循环机—滚压式、离心式) 2. 氧和器(人工肺—鼓泡式、膜式) 3. 变温器 4. 微栓过滤器 5. 血液浓缩器(血液超滤器)
21
灌注泵: 滚压泵
离心泵
22
氧合器: 鼓泡式
膜式
23
血液超滤器
储血罐
24
微栓过滤器
管道
25
体外循环的预冲与血液稀释
• 排气,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 增进组织灌注,减少红细胞损伤,减轻 凝血机制紊乱。
1954 VSD closure under controlled cross-circulation
C. Walton Lillehei (1919-1999)
15
John Kirklin
(1917-2004) 16
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南非 1967
Christiaan Barnard (1922~2001)
7
起步艰难,砥砺前行
1944年—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吴英恺等) 1947年—缩窄性心包炎手术(吴英恺等) 1953年—Blalock-taussig分流术(石美鑫) 1954年—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兰锡纯) 1958年—体外循环下室间膈缺损修补术(苏鸿熙) 1963年—人工二尖瓣置换术(蔡用之等)
17
18
(一)体外循环(CPB)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心内手术基本措施 将回心的上、下腔或右心房的静脉
血引出体外,经人工肺进行氧合和排除 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再经人工心泵 入体内动脉的血液循环。
用人工的方法在术中替代心、肺工 作,能提供较长时间的心内操作的机会。
19
该文档是极速PDF编辑器生成, 如果想去掉该提示,请访问并下载: http://www.jisupdfeditor.com/
心血管外科学
1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 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 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西奥多·比尔罗特 (Theodor Billroth,1829-1894)
10
1974年—第1台国产小儿体外循环机
11
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r John Gibbon and his first heart-lung machine (1939)
John Heysham Gibbon
(1903-1973)
12
13
1953 Gibbon ASD closure by heart-lung machine
血 氧 饱 和度、 血 球 压 积监测
. . .AC T
储 血 混器
合
至今,心脏外科技术已全面成孰,外科治疗从心外、 心表到心内,已涵盖了心脏疾病的大部分领域。
8
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史
1944年—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吴英恺等)
1953年—B-T分流术(石美鑫等)
1 954年—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兰锡纯)
1 958年—室间膈缺损修补术(苏鸿熙)
9
1958年—体外循环下室间膈缺损修补 术(苏鸿熙)
1952年9月,第1例心脏直视手术。F.John Lewis(美国)
1953年5月,第1例体外循环手术。John Heysham Gibbon(美国)
Blalock Taussig
Gross
Rehn
5
First Blalock-Taussig Shunt
“ Most powerful stimul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ac surgery ”
27
体温的测量部位: 鼻咽温,食管,直肠,膀胱。 低温的实施方法: 体外循环全身降温,心包腔内填塞冰屑等。
浅低温 35℃~32℃ 中低温 31℃~26℃ 深低温 25℃~20℃ 超深低温 20℃~15℃
28
不同体温下循环中断安全时间和代谢率
体温(℃)
37
循环中断安全 时间(min)
<3
代谢率(%) 100
32 32~28 28~20 20~15 3~ 4~ 10~ 40~60 80 80~60 60~25 25~15
29
体外循环的建立
30
体外循环的建立
• 全身肝素化
体重
3mg/kg
晶体预冲液 1mg/dl
血制品
4mg/dl
• 监测活化凝血时间
正常 120 秒
开机 480-600秒
心内操作、病体循环、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31
体外循环的建立
32
33
体外循环的建立
34
体外循环流量
• 体温高,灌注流量高;体温低,流量低
来自百度文库
• 成人 37℃
• 小儿(10-15kg) • 小儿(10以下)
50-75ml/(kg·min) 2.2-2.4L/(m2·min) 120-150ml/(kg·min) 125-175ml/(kg·min)
2
我第一次看到跳动的心脏,真是激动人心 的经历,那仿佛是在寻找通往天堂之门。
Denton Cooley (1920-2016)
3
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
特点: 开始较晚,但发展迅速。 国际:20世纪40年代起步,50年代后迅猛发展。 我国:20世纪40年代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已接近
世界先进水平,某些技术居于世界领先。
35
体外循环术中的监测
*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泵压、
血 气 分 析、电解质
pH 7.452 P CO2 35mmHg P O2 456mmHg Hb 7.2 g% BE 3.1mmol/L SE 3.3mmol/L K+ 4.9mmol/L Na+ 142mmol/L CL- 101mmol/L Ca++1.21mmol/L
4
破冰之举,走出魔咒
1896年9月,第1例心脏外伤缝合。Ludwig Rehn(德国)
1938年8月,第1例动脉导管结扎。Robert Edward Gross(美国)
1944年11月,第1例BT分流术 。Alfred Blalock(美国)
• 晶体:5%GS、NS、乳酸林格 • 胶体:血浆、白蛋白、自体血等 • 中度稀释: HCT 20%-25%,HgB 7-8g/dl
26
体外循环与低温
心内手术基础 每降低体温1℃,组织耗氧下降 6-8%;
通过体表或血液降温,以达到减少重要器 官氧耗的目的,从而提供阻断心脏血循环, 进行心内手术的机会。
20
体外循环基本组成
1. 血泵(体外循环机—滚压式、离心式) 2. 氧和器(人工肺—鼓泡式、膜式) 3. 变温器 4. 微栓过滤器 5. 血液浓缩器(血液超滤器)
21
灌注泵: 滚压泵
离心泵
22
氧合器: 鼓泡式
膜式
23
血液超滤器
储血罐
24
微栓过滤器
管道
25
体外循环的预冲与血液稀释
• 排气,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 增进组织灌注,减少红细胞损伤,减轻 凝血机制紊乱。
1954 VSD closure under controlled cross-circulation
C. Walton Lillehei (1919-1999)
15
John Kirklin
(1917-2004) 16
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南非 1967
Christiaan Barnard (1922~2001)
7
起步艰难,砥砺前行
1944年—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吴英恺等) 1947年—缩窄性心包炎手术(吴英恺等) 1953年—Blalock-taussig分流术(石美鑫) 1954年—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兰锡纯) 1958年—体外循环下室间膈缺损修补术(苏鸿熙) 1963年—人工二尖瓣置换术(蔡用之等)
17
18
(一)体外循环(CPB)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心内手术基本措施 将回心的上、下腔或右心房的静脉
血引出体外,经人工肺进行氧合和排除 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再经人工心泵 入体内动脉的血液循环。
用人工的方法在术中替代心、肺工 作,能提供较长时间的心内操作的机会。
19
该文档是极速PDF编辑器生成, 如果想去掉该提示,请访问并下载: http://www.jisupdfeditor.com/
心血管外科学
1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 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 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西奥多·比尔罗特 (Theodor Billroth,1829-1894)
10
1974年—第1台国产小儿体外循环机
11
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r John Gibbon and his first heart-lung machine (1939)
John Heysham Gibbon
(1903-1973)
12
13
1953 Gibbon ASD closure by heart-lung machine
血 氧 饱 和度、 血 球 压 积监测
. . .AC T
储 血 混器
合
至今,心脏外科技术已全面成孰,外科治疗从心外、 心表到心内,已涵盖了心脏疾病的大部分领域。
8
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史
1944年—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吴英恺等)
1953年—B-T分流术(石美鑫等)
1 954年—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兰锡纯)
1 958年—室间膈缺损修补术(苏鸿熙)
9
1958年—体外循环下室间膈缺损修补 术(苏鸿熙)
1952年9月,第1例心脏直视手术。F.John Lewis(美国)
1953年5月,第1例体外循环手术。John Heysham Gibbon(美国)
Blalock Taussig
Gross
Rehn
5
First Blalock-Taussig Shunt
“ Most powerful stimul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ac surgery ”
27
体温的测量部位: 鼻咽温,食管,直肠,膀胱。 低温的实施方法: 体外循环全身降温,心包腔内填塞冰屑等。
浅低温 35℃~32℃ 中低温 31℃~26℃ 深低温 25℃~20℃ 超深低温 20℃~15℃
28
不同体温下循环中断安全时间和代谢率
体温(℃)
37
循环中断安全 时间(min)
<3
代谢率(%) 100
32 32~28 28~20 20~15 3~ 4~ 10~ 40~60 80 80~60 60~25 25~15
29
体外循环的建立
30
体外循环的建立
• 全身肝素化
体重
3mg/kg
晶体预冲液 1mg/dl
血制品
4mg/dl
• 监测活化凝血时间
正常 120 秒
开机 480-600秒
心内操作、病体循环、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31
体外循环的建立
32
33
体外循环的建立
34
体外循环流量
• 体温高,灌注流量高;体温低,流量低
来自百度文库
• 成人 37℃
• 小儿(10-15kg) • 小儿(10以下)
50-75ml/(kg·min) 2.2-2.4L/(m2·min) 120-150ml/(kg·min) 125-175ml/(kg·min)
2
我第一次看到跳动的心脏,真是激动人心 的经历,那仿佛是在寻找通往天堂之门。
Denton Cooley (1920-2016)
3
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
特点: 开始较晚,但发展迅速。 国际:20世纪40年代起步,50年代后迅猛发展。 我国:20世纪40年代尚处于萌芽状态,目前已接近
世界先进水平,某些技术居于世界领先。
35
体外循环术中的监测
*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泵压、
血 气 分 析、电解质
pH 7.452 P CO2 35mmHg P O2 456mmHg Hb 7.2 g% BE 3.1mmol/L SE 3.3mmol/L K+ 4.9mmol/L Na+ 142mmol/L CL- 101mmol/L Ca++1.21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