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出土的战国青铜器漫谈

合集下载

参观河南新乡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感受

参观河南新乡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感受

参观河南新乡博物馆和科技馆的感受河南博物院观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里面的同学参观了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的河南博物馆,这次参观,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我们先到精品展厅对面的草坪上,中间是一个14米的正方形喷泉水池。

水池的四角各有一棵垂柳,柳条一直垂到地面上,微风轻轻吹来,柳条轻轻摇摆,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丝丝凉意。

博物院里的保安告诉我们点喷泉准时开放。

我们就在那池边等待,望着池中的几株睡莲,开着红白二色的荷花,远看像小小的烛台,真是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在我们背后是长约五米,高约一长的透明艺术玻璃。

上面前文简明扼要的介绍的中原地理,政治文化,经济及文物精华。

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的基本陈列室,《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

展览
选择河南历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国墓地的青铜器、馆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

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

中原远古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会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镇墓兽探究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镇墓兽探究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镇墓兽的源流镇墓兽是在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陪葬器,其主要功能就是威慑鬼怪,保护墓主人的灵魂免遭鬼怪骚扰。

镇墓兽的源流应为《周礼》中记载的方相氏,方相氏是夏官司马的下属。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大丧,先。

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1]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早在战国时期镇墓兽就已经出现,在湖南、湖北和豫南的许多楚墓中皆出土大量镇墓的神物。

“湖北江陵雨台山的楚国墓地,发掘的558座墓葬,有156座出土镇墓神物,分别属于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

”[2]楚墓中镇墓兽众多,这与楚人崇尚巫术鬼神有关。

《楚辞·招魂》中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三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3]这句辞文充分说明楚人在死后的世界观。

土伯作为阴间幽都的统治者,长相恐怖,虎头牛身,三只眼睛,头上长着尖尖的利角,伸出其血淋淋的手,追逐着亡人的灵魂。

面对恐怖的身后世界,楚人急需一种心理安慰,需要一种神物保护自己死后的灵魂,镇墓兽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时代发展,楚墓镇墓兽也有所演变,“头面部由兽形逐渐变为人形;无舌变为长舌;无颈直身变为曲颈曲身;无肢变为四肢俱全”[4]。

令人奇怪的是,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时期,墓葬中镇墓兽较少,直到东汉中晚期才在墓葬中发现镇墓兽。

北宋时期的《太平御览》中的记载为人们解答了汉代墓葬中没有镇墓兽的疑惑,“《周礼》方相氏入虚驱魍像。

魍像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与柏”[5]。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更突出死后享乐升仙的思想,对自己的亡魂的安全也更为重视,除了延续一些先秦时期镇墓的方式以外,还发展出一些新的方式。

依《太平御览》记载,汉人习惯以虎兽与柏树作为镇墓功能的镇物。

在东汉墓葬中的墓门处,出土较多陶制的独角镇墓兽,反映镇墓兽具有防范陵寝免遭被盗和破环的功能,以及汉代人害怕墓葬遭受外力侵扰的心理。

河南之旅在新乡博物馆中领略汉代文化

河南之旅在新乡博物馆中领略汉代文化

河南之旅在新乡博物馆中领略汉代文化河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河南的新乡市,有一座令人瞩目的博物馆,它汇集了众多的汉代文物,让人们有机会全面了解和领略汉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带您一同踏入新乡博物馆,感受河南之旅的魅力,领略汉代文化的伟大。

第一部分:博物馆的简介新乡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等各类宝贵的汉代文物。

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精彩的展览,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学术研究者的光临。

第二部分:陶瓷文化的魅力在新乡博物馆中,汉代陶瓷文物是一个重要的亮点。

陶瓷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新乡博物馆的展览中,我们可以见到各种形制的汉代陶瓷器,如高足杯、走兽纹罐、葫芦瓶等。

这些陶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示了汉代陶瓷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第三部分:青铜器的瑰宝除了陶瓷文物,青铜器也是新乡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汉代的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制作精美,图案瑰丽,传承了古代艺术的精髓。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制的青铜器,如钟、鼎、盘等。

这些青铜器充分展示了汉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和艺术品味的高雅,为我们揭示了汉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玉器的神秘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之瑰宝”。

在新乡博物馆中,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汉代玉器。

这些玉器不仅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还寓意深远。

例如,仕女玉佩、龙纹玉璧、玉环等,都是汉代帝王贵族的专属装饰品。

通过欣赏这些玉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汉代人民对玉器的热爱和追求,还可以感受到玉器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第五部分:书画艺术的魅力在新乡博物馆中,汉代书画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书画展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汉代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宏伟的山水画,又有娟秀的花鸟画,还有充满历史意义的碑帖。

汉代书画艺术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艺术造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新乡近代建筑略说

新乡近代建筑略说

新乡近代建筑略说新乡,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

近代以来,新乡建筑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留下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本文将针对新乡近代建筑进行略说,以飨读者。

新乡古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有:1.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博物馆:殷墟遗址博物馆位于新乡市西北10公里处,是一座集展览、保护、研究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

殷墟遗址是中国第一个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堪称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2. 新兴路洋楼群:新兴路洋楼群坐落于新乡市中心,是新乡市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

这些建筑包括西式的别墅和商业楼房,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具有浓厚的欧式风情,体现了那个时代新乡的现代化进程。

新乡中华民族建筑独特风格的代表建筑有:1. 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位于新乡市特区北部,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展览、保护、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筑设计采用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了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特色,整体设计优雅大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 王府花园:王府花园是新乡市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位于新乡市中心区域,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王府花园是一座规模宏大、格局宁谧、色彩艳丽的园林建筑,是中国北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价值。

新乡城市规划建筑代表性建筑有:1. 新乡火车站:新乡火车站是新乡市交通枢纽之一,位于新乡市中心地带,是新乡市政府加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乡火车站建筑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理念,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外观庄重大方,内部设施完备,为新乡市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支持。

2. 新乡市体育馆:新乡市体育馆位于新乡市区南部,是新乡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该体育馆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外形优美,内部设施齐全,并具有良好的线条美感,是新乡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

新乡近代建筑在历史沉淀与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随店铺来看看吧!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之:造型特征春秋早期的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是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

首先出现的是盆,传世的如曾大保盆。

考古发现的有鲁故城201墓的一式盆、陕县太仆乡的日夭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材料中,却没有见到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

其次是椭杯的出现,这是一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的称其为,如蔡大师。

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上是一种饮器,山东曲阜鲁故城春秋早期墓中都出土有数件此种器。

一种很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扁壶,大约也出现在此时,大仆乡器群中就出土有这样的壶。

春秋早期的罍和,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的有较大的区别。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渡的特点。

盂鼎类的器盛行时,除了沿用圆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外,还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

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然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再采用了。

已经不再出现,但簠仍然在继续流行使用,器形上有所变化,在口上另外竖一道宽阔的边。

食器中敦的频繁出现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还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

敦这种器物是之前很少见到的。

这一时期的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等,都是这类器形。

此外,形盉也有个别的发现。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及器物的种类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鼎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造型和器腹的大小比例方面有所变化。

食器中的簋,传统的式样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在诸侯的礼器中还是可以看到某些旧式的方座簋,当然在造型风格方面也需要适应于同一组合的其他器物,与旧的不全相同,典型的有蔡侯申方座簋。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258作者简介:段佳薇(1987— ),女,汉族,河南省新乡人。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及馆藏文物研究。

青铜器出土容易腐蚀以及变形、部件缺失或是磨损。

因此在出土时针对青铜器我们需要进行完善的修复工作,避免它遭受第二次伤害。

一、修复工作原则藏品保护技术的核心是修复和保养,即治和防两方面。

对于其修复,首先要确定它的修复原则,要确定正确的态度,也就是最大程度维护它原来的样子,力求不要让它发生改变;其次便是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也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大范围使用,修复的时候尽量减小对它原本的成分进行干预,修复它所用的材料我们也得达到尽可能接近原来面貌的材料,这样才能让青铜保持它原本的样子;对修复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来说,尽可能地选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材料,所使用的新材料的适用范围要逐渐缩小,且要具有能实际操作的可逆性,待后人使用性能更好的材料时,能将其去除。

而原材料的使用需要我们多花点时间对它进行思考,也就是搜集青铜器原材料的组成部分,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完善,这样修复出来的东西才是它本来的样子;另外就是可识别程度和文物的真实性我们也得合理的考虑到,对于它的工作性质还有就是青铜器的挖掘过程中的保护,需要考虑多种环境的因素。

比如说出土的环境成分,以及出土之后需要对文物及时的保护,防止它加快腐蚀;再者,保护技术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在工艺完成之后,应清除干净,不可残存于文物上,经保护技术处理后仍伴随文物的新材料和新生物,不能给文物带来不利影响。

这些原则与要求,无疑增加了文物保护的技术难度,但也正是需要创新开拓的研究方向。

二、修复注意事项对已损藏品进行技术处理,使其消除病害威胁,劣化现象受到控制,毁损得以恢复的工艺过程为藏品修复。

在修复时我们要注意在挖掘它的过程中,出土之后及时的联系好相关的保护单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送到有能力保护它的地方。

制定相应的方案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出土时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二里岗文化青铜斝特点分析

二里岗文化青铜斝特点分析

二里岗文化青铜斝特点分析摘要: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青铜斝在纹饰组合以及纹饰的方向性上有着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也决定着青铜斝陶范的制作方法。

研究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认识青铜斝作为礼器在商代重要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同时也可以作为用来鉴定青铜斝真伪的依据。

关键词:二里岗文化;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陶范结构二里岗文化是以在郑州二里岗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存而命名的文化,在时间划分上属于商代前期文化,在青铜器分期上处于育成期阶段。

从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址、墓葬和窖藏中都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纹饰装饰图案较为简单,主要有饕餮纹、弦纹、连珠纹、乳丁纹等,器型种类也只有圆鼎、方鼎、斝、爵、盉、尊、觚、罍等几个器类。

研究二里岗文化时期青铜器纹饰与陶范制作技术是一个重要课题,而青铜斝在纹饰制作以及陶范制作方法上的独特之处更值得探索和研究。

一、青铜斝器形与纹饰结构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青铜斝多为侈口长颈,颈腹分段明显,腹鼓而底平,下承三角形空锥足。

纹饰装饰以饕餮纹为主,兼用弦纹、连珠纹、火纹等纹饰。

饕餮纹较为简练,以带状形式展示,皆为单层花纹,不见地纹。

线条有粗细之分[1],多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

从国内各地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址、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斝情况来看基本如此。

如在郑州南顺城街窖藏坑内出土的5号与6号铜斝形制基本相同,颈部与腹部各饰有上下联珠纹相夹的带状饕餮纹图案。

所不同的是5号铜斝通高40厘米,器表所饰饕餮纹为窄线条;而6号铜斝,通高27.3厘米,器表所饰饕餮纹为宽线条[2];郑州白家庄商代墓葬出土的铜斝(M2:7)口微侈,腰微束,两柱甚短,一鋬扁平无兽头,三棱锥足,亦中空,且较短。

下腹兽面纹单叠一周[3];河南辉县琉璃阁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斝(M110:2)在腰部有一周单层宽线条构成的饕餮纹,形制也是侈口束腰,平底空锥足,柱帽较小;湖北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铜斝颈部以上为敞口,有一对菌状柱,束颈,腹部向外膨胀,并有三个锥形足与腹部相通。

战国青铜器特点

战国青铜器特点

战国青铜器特点
1. 高度装饰性:战国青铜器在艺术上非常注重装饰,常常采用精细的浮雕、雕刻和铭文等技法。

这些装饰图案通常是由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构成的,充满了生动、细腻的艺术表现力。

2. 多样化的形态:战国青铜器的形态多样,包括盛器、乐器、兵器等等。

其中盛器的种类最为丰富,如鼎、觚、爵、斝等,形状各异,每一种器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3. 技术创新: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在材质选择上,青铜中加入了锡,使得器物更加坚固耐用;在铸造工艺上,采用了失蜡法,使得器物的表面更加平整细腻;在装饰技术上,采用了透雕、浮雕和铜镶金等技法,增强了装饰效果。

4. 区域特色:战国青铜器在不同地域间存在一定的区域特色。

例如,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多以短小形态为主,造型简洁大方;而楚地的青铜器则多以高大形态为主,线条流畅丰满。

这些区域特色反映了当时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偏好。

5. 艺术表现力:战国青铜器在艺术上的表现力非常丰富。

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审美的表达。

从器物的形态、
装饰到铭文内容,都融入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宗教思想等元素,展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总结起来,战国青铜器具有高度装饰性、多样化的形态、技术创新、区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它们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物,更是一种艺术品,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精神。

光耀千秋的古代青铜镜

光耀千秋的古代青铜镜

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饶 胜,周 舟(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青铜镜是中国青铜器物群中的瑰宝,始于齐家文化,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汉繁荣和魏晋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达到了发展巅峰,明清时期随着玻璃镜的出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在四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铜镜的发展可谓是异彩纷呈,如战国山字纹铜镜、汉代规矩镜、唐代瑞兽葡萄镜、宋代商标字号镜以及明清时期多宝镜等,都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纵观其发展历程,不同年代的铜镜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用,已然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虽不能实现一叶知秋,但从中我们可窥探到先民们的朴素自然观、士人阶层的世界观和宗法制度下的等级观,对于研究古代的手工业以及文化艺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罗振玉《古镜图录》载:“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古代青铜镜纹饰精美、题材丰富、构图新奇、制作手法细腻,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俨然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近三百面铜镜,文章选取数十面不同年代的铜镜,供收藏爱好者交流品鉴。

16一、包罗万象的汉代铜镜汉代铜镜在青铜镜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铸镜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铜镜趋之精美,主题突出,以铭文和纹饰为标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代镜种。

汉代铭文镜镜铭内容丰富,有着浓厚的祈求祥瑞的色彩。

铜镜纹饰蔚为大观,草叶纹、星云纹、博局纹、龙虎纹、连弧纹、神兽纹以及神仙人物纹等,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汉代铜镜风格。

草叶纹铜镜(图一),西汉,直径10.5厘米,厚0.2厘米,桥形钮、圆形钮座。

该镜纹饰繁缛精美,钮座外有一“昭明”铜镜(图三),西汉,直径8.9厘米,厚0.45厘米,小圆钮、圆形钮座,座外宽素带一周,外饰内向八连弧一周,连弧间饰四个括弧形纹饰“”和“”纹饰。

外区为铭文带“内清以昭明,光而之光日月,心显(忽)不泄而之”,铭文带内外均饰斜线纹一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与考古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与考古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与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人物。

在考古发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与考古发现。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是文物中的重要一类。

青铜器作为当时社会中的权力象征,经常被用于祭祀和礼仪活动。

在考古发现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比如,广饶出土的春秋时期大型青铜镜,镜盘以圆形为主,镜面上铸刻着大量的纹饰,包括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等。

这些青铜器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也是重要的文物之一。

陶器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常见用品,不仅用于生活所需,也用于文化活动。

在考古发现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在形制和纹饰上有着自己的特点,还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比如,郑州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当时人们的服饰、发型和姿态。

这些陶俑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服饰风俗和审美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器也是文物中的重要一类。

金器作为贵重的奢侈品,通常被用于贵族的礼仪和祭祀活动。

在考古发现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器,这些金器在制作工艺和纹饰上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金铸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金饰品,其中包括饰钩、饰钮和饰环等。

这些金器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社会、金工技艺和审美趣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了青铜器、陶器和金器,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器、玉器、兵器等文物也在考古发现中得以展示。

这些文物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证据,帮助我们还原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

比如,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等石器工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1.装饰图案丰富多样: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装饰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

传统的青铜器上多以神兽纹饰为主,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则既包括了传统的神兽纹饰,还出现了人物、纹线及几何图案等新颖的装饰形式。

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了器物本身,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审美追求。

2.形制多样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形制上,不再局限于盛酒容器,而是增加了一系列新型器物,如锅、匜、斝等。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具有较大尺寸和特殊形状的器物,如鼎、彝等,体现了人们日益繁荣的生活和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

3.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制作工艺方面更加注重细节和精致度。

青铜器的表面装饰纹样变得更加精细,线条更加细腻,现铸和类似银器鎏金的技法也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制作中,使得器物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4.锻击技术的应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运用了锻击技术,制作出大量薄壁弯曲的器物。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灵活多变,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5.场景描绘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还开始出现了一些场景图案的描绘,如狩猎、战争、宴会等。

这些场景图案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青铜器装饰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是装饰图案丰富多样、形制多样化、制作工艺精细、应用锻击技术、出现场景描绘等。

这些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为后来的青铜器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一件战国时期青铜三翼镞谈镞的发展

由一件战国时期青铜三翼镞谈镞的发展

由一件战国时期青铜三翼镞谈镞的发展作者:周巧燕吴歌来源:《理财·收藏版》2019年第04期河南博物院现藏一件出土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甲墓东北隅战国时期的青铜三翼镞。

镞是由弓箭发展而来,随着技术和设计的不断改进,除了礼仪用之外,箭镞的形制趋于简约,那些不利飞行的设计得到改进,那些不合理的因素被取消。

从体形较大、两翼较宽,并有长而锋利的倒刺,到最后形体变细长,不再过多地注重宽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

这些设计也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青铜箭镞的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青铜镞(Zu)作为古代的一种常见兵器,不论是在中原地区,还是在其他地域,甚至在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镞都是其发展历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兵器。

镞,俗称“箭头”,是箭铤(ting)前端最具杀伤力的部分。

由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

由于矢镞器形的特殊,所以它全身的各部分都有专名:前湍的尖头称为“前锋”,而两边则称为“翼”,翼上的锐利部分称为“刃”,翼下垂的刺称为“后锋”,后锋与脊相连处称为“本”,中间为“脊”,脊后端与铤连接处叫“关”,关后端的圆棍为“挺”。

河南博物院现藏一件1936年出土于辉县琉璃阁甲乙墓甲墓东北隅战国时期的青铜三翼镞,其残长5.1厘米,前锋尖锐,截面呈三角形,有后锋,有三翼,且分别外张翼后三分之二为镂空状,翼尾有波浪形细支撑与关相连。

这种箭镞的设计形式,不仅增强了箭的整体稳定性,也使箭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变得更为均匀;而三翼之间形成的夹角则与血槽有着同样的功能,使三翼镞的杀伤力、穿透力大大增强,作为武器的物质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我国战国时期,随着战争逐渐增多,士兵在战斗中的防护措施不断加强,牛皮甲在经过油浸等多道工序制作后,变得十分坚韧,一般的双翼镞已经很难将其穿透。

于是,三棱镞便顺时而生,其镞身呈三角形,但无外伸之翼。

增加三翼之后,三棱变为三翼,三棱镞脊上三条棱变成刃,镞体形状近似流线型,边棱的益线不仅使箭在飞行时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而且也具有更强的杀伤性能。

馆藏辉县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族徽文字探微

馆藏辉县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族徽文字探微

馆藏辉县出土的殷商青铜器族徽文字探微作者:饶胜周舟来源:《卷宗》2019年第33期摘要:辉县在殷属于畿内之地,在商周考古发掘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文章对馆藏辉县出土的青铜器族徽文字作以简要梳理,以期窥探殷商时期辉县的商代文化性质。

关键词:辉县;殷商;青铜器;族徽文字殷商时期的文字具有较强的象形性,较为常见的有一字、两字、三字、四字铭文,研究者多把这类铭文称之为族徽文字。

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一书中对商代铜器铭文有这样的观点:“铸铭的目的在于标记器主的族氏,识别用途。

”[1]这些族徽文字应是商代一种特有的文化,正如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一文中所言“族徽文字是殷人的专利,周人则弃而不用”。

[2]在新乡市博物馆中藏有辉县出土的青铜器有子觚、圍斝、戈斝、子龙、卫父己觯和聑妇□青铜组器等,部分青铜器的族徽文字是比较典型的,为研究商代氏族结构提供了珍贵资料。

“子”氏族徽,子在金文中作或(拓片均出自《殷周金文集成》),“子”在甲骨金文中单独出现或以子某的形式出现,如《殷周金文集成》中:子觚、子觯、子癸簋、子妥、子系等等。

葛英会在《金文氏族徽号所反映的我国氏族制度的痕迹》把金文氏族徽号以子字作为类属标记的,称作为子类氏族。

张懋镕认为“子”是准族徽文字,是一种爵称和身份地位的标识,器主将其铸于器上以显荣耀。

[3]严志斌则认为“子”应是族徽文字,并且代表一个具体的氏族。

[4]在《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所载:“单独一个‘子’类族徽据统计有94器之多,可见‘子’既是一个具体的方国名、族氏名,不可能是指“爵称”。

[5]“戈”氏族徽,戈在金文中多作、、,该类族徽在金文中和甲骨文中有着不同的具象表现方式。

王长丰认为“戈”在卜辞作为族长名或国族名,“戈”是商王朝的方国之一。

[6]陈晓华则认为殷周金文族徽之“戈”是“该族以发明先进的兵器而闻名,并奉之为族徽,其聚居之处就成为戈地,其方国被称为戈方。

因此,戈族的原居地应与考古发现最早的戈相关。

新乡市博物馆藏“子龙”铭文器物对比研究

新乡市博物馆藏“子龙”铭文器物对比研究

新乡市博物馆藏“子龙”铭文器物对比研究作者:段佳薇来源:《速读·下旬》2021年第01期◆摘要:新乡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平原省省会,馆藏文物品种繁多、种类丰富。

在众多馆藏文物中,有两件器物因其器身铸有相同“子龙”铭文而引人深思,备受关注。

本文以馆藏“子龙”圆鼎和“子龙”铜戈为切入点,以求通过对两件文物的描述与赏析,从而对其铭文及相关性进行梳理。

◆关键词:“子龙”铭文;青铜重器;新乡市博物馆一、馆藏两件“子龙”器物赏析1.青铜重器—“子龙”圆鼎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器演变而来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便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利器。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铜重器——“子龙鼎”(复制品),它通高1.03米,重达230公斤,据说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圆鼎。

该器物形体巨大,造型雄伟,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

青铜鼎作为国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代表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重器。

而青铜鼎上与王权、神权结合而成的纹饰,神秘、独特,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浓厚神秘氛围,对后来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过古代文明的见证和重要的文化载体。

该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

器身纹饰图案是庄严、神秘的兽面纹。

它与著名的“后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同出于河南,堪称商代的“重器双壁”。

因器身内壁近口缘处铸有“子龙”二字铭文而得名。

除了其表面纹饰外,该鼎背后的流传经历更为扑朔迷离。

据传,它在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新乡市辉县。

出土后即由日本专门从事贩卖中国文物的商社运入日本。

一直到2004年一次日本人的私人藏品展览中露面。

直到2006年4月,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开展征集工作,这件文物才顺利回国。

原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此鼎无论是从铸造技术,还是造型艺术来说,均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崇敬和敬仰,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工艺精湛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青铜器的铸造采用的是“失蜡铸造法”,即先用蜡雕刻出器物形状,再用砂土覆盖整个蜡模,倒入液态青铜,冷却后破土得到铜器。

这一工艺确保了铜器的精确度和细节的表现,使得青铜器在形制上更加丰富多样。

二、装饰繁复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在装饰上非常繁复精美,常用的装饰手法包括浮雕、铸镂、刻纹等。

浮雕是将图案或文字雕刻在器物的表面,突起于器面之上,形成立体的效果。

铸镂是在铸造时,在器物的表面雕刻出空洞的纹饰,增强了器物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三、纹饰丰富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的纹饰非常丰富多样,主题涉及祭祀、战争、农耕、神话等各个方面。

常见的纹饰有神兽、云纹、凤纹、龙纹等。

这些纹饰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和审美观念,也展示了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器形独特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在器形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除了常见的鼎、爵、觥等传统器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器形,如簋、罍等。

这些器形的出现,使得青铜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五、传承创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承袭了前期的传统,但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

例如,战国晚期出现了越窑青铜器,这种器物将陶器的釉彩技法应用于青铜器上,使得铜器表面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釉彩装饰,形成了与传统青铜器不同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具有工艺精湛、装饰繁复、纹饰丰富、器形独特以及传承创新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让我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市博物馆馆藏“并”觚研究

新市博物馆馆藏“并”觚研究

新市博物馆馆藏“并”觚研究作者:周舟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并”字铭文铜器种类繁多,但器形不大,多出现于商代晚期。

“并”字在商代代表的含义应为商代的某一氏族的名称。

“并”觚的出现,也进一步说明商代“并”族的政治经济地位。

关键词:新乡市博物馆;并”觚;青铜器中图分类号:K87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39-01一、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并”觚概述“并”觚出土不详,收藏丁新乡市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文物。

此觚高29.4厘米,口径17.1厘米,重1.025千克。

此觚敞口,体细长,口部和底部均呈喇叭状,腹壁较直,中腰微外鼓,高圈足,圈足内壁有“并”字。

颈饰蕉叶纹,此纹饰两腰较长,近顶角处内收,纹内填满是对称的饕餮纹;颈下部饰一圈蛇纹;腹部饰兽而纹;圈足上部饰夔龙纹,下部饰饕餮纹;腹部与圈足间饰扉棱。

根据朱凤瀚在《中国青铜器综论》中对青铜觚器形的分型定类,此觚应为Bb型I式,属商代晚期。

商代后期的单字金文多为“家族之名号”或“作器者名”,用以表明作器者之族属或作器者的名字。

由此可见,并”觚应属“并”族或“并”所有。

二、“并”族在已发现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中,具王永波统计,有“并”字铭文青铜器见著录的有26余件。

单一铭文“并”字的有6件,计有簋1、爵1、斝1、彝1、卣2。

铭文为两字以上的有20件,1952年在安阳出土5件,计有爵2、簋2、戈l;1983年在山东寿光县益都故城出土15件,皆有铭文“己并”二字,计有鼎5、爵5、觚3、卣1、尊1。

①但上述统计并不准确,根据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情况,新乡市博物馆藏有4件“并”字铭文青铜器,除“并”觚外,新乡市博物馆还馆藏3件“己并父丁”铜爵。

新乡市博物馆赵茜的《馆藏商代“己并父丁”青铜爵铭文探析》认为,“新乡市博物馆现藏有3件“己并父丁”爵,均出土丁安阳。

”并进一步指出,“青铜爵铭文‘己并’和寿光县出土的纪国青铜器铭文‘己并’二字几乎相同,且馆藏的‘己并’青铜爵和寿光县出土的青铜爵一在形制上也基本一样。

青铜器:鼎

青铜器:鼎

青铜器:鼎提起“鼎”,很多人有话可说。

初中教科书就提及“司母戊鼎”、“毛公鼎”;至于三国历史又绕不开“三国鼎立”这个词;日常生活讲信用称“一言九鼎”;有名望者称“大名鼎鼎”;某个朝代繁盛阶段,也说是“鼎盛时期”;全力以赴的帮助说成“鼎力相助”。

“鼎”是什么呢?最早是烹煮肉类、盛放肉类的器具,为陶制品。

最常见的为三足,圆形;也有四足,方形。

足下为造口、支架,便于烧火。

自从传说大禹铸造九鼎之后,鼎逐渐成为了权力的象征。

鼎也被赋予了显赫、盛大的意思。

中国夏朝开始有青铜器,为铜、锡、铅等合金,出土的青铜器少之又少。

对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很多学者都提出质疑。

商周时期为青铜器的繁盛时期,出土器物众多,造型精美,且很多刻有铭文。

青铜器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等,其中鼎最具代表性。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青铜鼎:1、【司母戊鼎】朝代:商朝中期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中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毛公鼎】朝代:西周晚期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84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原,器形简朴端正,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净重34.5千克。

因其鼎腹内铸有关于“册命”毛公瘖的铭文,故名“毛公鼎”。

此鼎有32行499字铭文,为当今出土的铭文最多的重器。

3、【铸客铜鼎】朝代:战国时期馆藏:安徽省博物院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六安市寿县朱家集楚王墓,此鼎形制雄伟,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为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

鼎口平沿处有铭文12字,“铸客为……“,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

中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4、【大盂鼎】朝代:西周早期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1849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礼村,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及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及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及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

这一阶段代表器物有山东黄县南埠出土的纪国媵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虢国青铜器、湖北京山苏家垄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山东烟台上夼出土的纪国青铜器、山东历城百草沟出土的鲁国媵器及湖北随县熊家老湾出土的曾国青铜器等。

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山西侯马所出的陶范和旧著录中的晋公?等器物上都有细密的平面蟠螭纹。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浑源李峪村铜器群以及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河南淅川、长治分水岭,湖北随县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铜器群等。

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特征可从它的制作工艺上看: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工艺演变纹饰是青铜器表面装饰艺术,许多国宝极的青铜文物,之所以宝贵,就是源至于青铜器物表面复杂而精美的装饰纹饰;如果撇开纹饰可以说几乎大部分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都是一个水平面。

正是因为有了纹饰产生了美,产生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因为纹饰是一个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取向,也是科技文化在生活中浓缩的一个侧影。

春秋战国以前我们见到最多的都是饕餮纹,饕餮纹的出现,某种层面折射出人类对自然的迷惑,是在探索中对未知的一种崇拜。

春秋战国时期现了大量反映生活、战争、狩猎、出行等等纹饰的青铜器物,实际上这正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证明,因为他所包含的是我们先人,在探索自然的路上,开始从原始的崇拜,向着朴素的唯物观转移,也是整个社会审美价值在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下的一种感知和回应。

22403793_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青玉鸮研究——兼述商人的鸮崇拜

22403793_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青玉鸮研究——兼述商人的鸮崇拜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所藏青玉鸮,是馆内六大镇馆之宝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器物质地优良,制作工艺精美,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其为传世品,无具体出土单位和年代[1]。

(图1)因此,笔者将结合同时期器物特征,分析其来源和年代,并根据鸮的生物特性、古代文献和前人研究著述分析其文化内涵。

一、来源及年代推测青玉鸮用圆雕工艺制成,高5厘米,宽3厘米。

和田青玉,玉质透亮,光滑温润,通身淡黄色,正面有一道棕色裂纹,右耳部和双翅部有暗红色沁色。

整体为站立状,面部为三角形,脑后较圆,双耳立于头顶,向外翻折,可能为耳簇羽。

方形钩喙,双目圆大,胸部和腹部十分挺拔,双腿粗壮,呈弯曲状,双翅收于身体两侧,尾部与双脚平齐,起支撑作用。

头顶斜后方有上下贯通的穿孔,为穿绳之用;尾足之间有十字形嵌槽,为嵌插之用。

全身施有羽纹、卷云纹、折线纹等纹饰,双目和纹饰均用双阴刻线表示,刀法娴熟,工艺考究,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1]。

该器物是一件商文化色彩浓厚的玉鸮。

在商代各种材质的鸮形器之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点。

首先,几乎所有鸮形器均为站立形态,且器身均有较为繁缛的纹饰。

其次,几乎所有写实鸮形器都有突出的喙部和耳部。

喙部呈方形弯曲状或尖状三角形;耳部较长,呈弯曲形,且某些器物的耳部很长,似鸮的耳簇羽。

再次,鸮形器的腿部均十分粗壮,且尾部与脚底平齐,起支撑作用。

另外,双阴线纹为商代的典型纹饰[2],而本文研究的青玉鸮表面的纹饰为双阴线纹,因此可以推断该器物的年代为商代。

晚商时期的鸮形器多有发现,早商和中商时期的资料较少,几乎未见。

而晚商时期的鸮形器在殷墟王陵区多有发现,其中尤以妇好墓和侯家庄西北岗M1001为多。

殷墟时期出土的鸮形器有玉质、石质、□丁思聪王怡珩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青玉鸮研究———兼述商人的鸮崇拜图1青玉鸮(图片来源:新乡市博物馆官方网站)青铜质、陶质等,笔者将结合各种材质鸮形器的特征,与本文研究的青玉鸮进行比较研究。

玉质鸮形器。

浅谈商周青铜器蝉纹

浅谈商周青铜器蝉纹

浅谈商周青铜器蝉纹蝉纹是青铜器动物纹饰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见于商末周初。

青铜器纹饰中的蝉纹,蝉身被高度概括为三角形,其上端张着特大的双目,腹部有条纹,一般将之分为无足蝉纹、有足蝉纹和变形蝉纹三种类别。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蝉,又名蜩,是季候的虫,蝉因其居高食露,有清洁淡雅之态,自古即为人们喜爱,认为“蝉蜕于浊污,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商代即有玉石及宝石所雕成的蝉(如殷墟妇好墓所出)作为饰品。

又被认为能够死而复生,周代与汉代皆有蝉形玉,以放在死者口内作随葬品,即所谓玉琀。

在各种不同质地的出土文物中,蝉纹数量较多,而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代。

青铜器纹饰中的蝉纹,蝉身被高度概括为三角形,其上端张着特大的双目,腹部有条纹,一般用作次要纹饰,用在觚的豆部、壶的圈足、卣的提梁上。

西周成王时代的保卣,提梁上便饰有蝉纹。

一、蝉纹的分类1.无足蝉纹无足蝉纹在蝉纹中占相当大一部分,其形体富于变化,大体将之分为无翅式无足蝉纹和有翅式无足蝉纹,还可进一步将无翅式无足蝉纹分为“箭头形”吻、“心形”吻以及“羊角形”吻无足蝉纹三种。

有翅式无足蝉纹多以浮雕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方孔斗上饰有一蝉纹如下图:(1)“箭头形”吻无足蝉纹顾名思义,此蝉纹吻部似箭形,多数情况下其头与体分离,在头与体之间用一个小三角形或顶端开口的菱形图案相连接。

多数躯体的上部是由两个单线相对云纹围成,有的是用两对相对的云纹组成,在云纹下部多为一个三角形图案与云纹相对应组成体节。

下图为1976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方壶在其颈部所饰蝉纹。

(2)“心形”吻无足蝉纹该种蝉纹的吻部刻画似心形,多数躯体的上部是由两个单线相对云纹围成,有的是用两对相对的云纹组成,在云纹下部,有个三角形图案和云纹相对应。

另外一种是在两个云纹围成的躯体下部,用波折纹组成体节,其波折有多有少。

下图为安阳殷墟出土的一件方孔斗在其斗柄面上的蝉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出土的战国青铜器漫谈
作者:姚香勤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5期
河南省新乡市地处中原腹地,殷时为畿内地,西周为共国,战国时属魏国。

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在此曾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新乡一带地上地下也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现今的卫辉、辉县一带,分布着许多商周时期的墓葬:琉璃阁卫国贵族公室墓地、辉县固围村战国魏王墓、山彪镇魏国贵族墓地、赵固镇战国墓群、共城出土的大型战国铸铁遗址等。

以上考古发掘和重要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现分别珍藏于新乡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以及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地,为研究商周青铜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新乡出土的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保存在本地的不多,我们从一些考古文献与研究资料中获取其信息,并加以整理、研究,以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出土战国青铜器的主要墓葬
新乡地区曾发掘了不少东周贵族墓葬、车马坑、铸铁遗址,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等。

出土青铜器的集中在以下几个墓葬(群):
1.辉县琉璃阁墓群。

琉璃阁墓地位于辉县市东南一带,1935年冬与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曾在这里发掘;1936年前河南省博物馆也在此发掘甲乙墓两座;解放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在此发掘过两次。

五次共发掘东周墓共八十座,共出土青铜器数百件,器形包括鼎、鬲、甑、簋、豆、壶、鉴、盘、匜、钟等。

据学者研究,该东周墓群的年代约自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代,是卫国贵族公室墓地。

2.辉县赵固镇战国墓。

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发掘战国中型墓一座,除陶器外,还出土有青铜器11件,收获甚丰。

主要器形有鼎、鬲、甑、簠、敦、豆、鉴、提梁壶、盘、匜、鉴等,具有战国中晚期器形的特点。

3.山彪镇战国墓地。

山彪镇在今天的卫辉市西,此地的战国时期墓葬在民国时期曾遭到大规模破坏。

1935年,前中央研究院在此清理发掘,仅一号墓就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乐器,并具有极高的价值。

器形有鼎、鬲、簠、甑、簋、壶、盘、豆、编钟等,无论器形或装饰都显现出战国时期的风格。

4.辉县固围村战国墓。

墓地位于辉县城东6公里固围村东的崖地上,是一座回字式陵园,墓地中心三座大墓东西并列,中间一墓最大。

该墓地曾于1929年至1930年间被盗,有关文物流布于日本和瑞典,1937年前中央研究院的发掘因抗日战争而中止,1950年10月到195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了战国大墓三座、中小型墓两座。

出土有大量精美玉器、错金银铜车饰,金玉之质,相映成辉。

二、出土青铜器的种类与造型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等,通过新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钟鸣鼎食组合”为突出特点。

食器、水器、乐器增多,酒器渐绝。

盛行于商代的觚、爵、斝、卣、尊等酒器已不见踪影,代之以鼎、簋、壶、盘、鉴、匝、编钟的大量出现。

鼎数量的增多尤其突出,而琉璃阁甲墓、M60及山彪镇M1都有成套的编钟、编磬出土。

商代饮酒成风,酒池肉林,以至亡国。

之后,周人禁酒,所以酒器中衰,日后渐绝。

到了战国,王公贵族每每饮食,必要击钟奏乐以助食兴。

新乡地区战国青铜器群器物出土情况证实了青铜礼器由商代“重酒的组合”到战国“重食的组合”的变化。

2.列鼎增多。

铜鼎是表明身份最重要的礼器。

列鼎多为奇数,指的是鼎的形制、花纹、铭文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排列形成有规律的序列。

列鼎的数目因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有多少的不同。

古代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从新乡战国墓出土鼎的情况来看,鼎的数量增加,列鼎随葬已很普遍,有的墓葬同时出土数组列鼎,并且僭越了礼器随葬制度。

列鼎3、列鼎5、列鼎7、列鼎9在墓葬中都出现了,辉县琉璃阁M60即用九鼎随葬,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也说明了鼎的尊严地位的下降。

3.从造型上来看战国青铜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失去了厚重、严正、精致,而趋于轻薄、奇巧甚至粗糙。

到了战国,虽然青铜器铸造技术提高,铸造得既快又多,但粗制滥造的弊病也随之而生,呈强弩之末之势。

这也是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普遍特点。

(2)新乡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鲜明的中原遗风。

根据青铜器的不同风格,一般将战国青铜器分为中原三晋地区、长江中游楚国地区、关中秦国地区、河北燕国地区。

历史上韩、赵、魏三家分晋,新乡一带属魏国,所以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地域特色明显。

以鼎为例,山彪镇出土的贝纹矮蹄足鼎、辉县赵固出土的鬲足鼎就是战国中晚期中原地区鼎制的发展方向。

(3)一些特殊造型的出现。

典型的是卫辉山彪镇一个王侯墓中出土八瓣华盖立鸟圆壶一对,器物形制华伟、花纹精美,器盖上一鸟立中心,展翅欲飞,有一鸟统领全器之势。

此种造型似昭示着一种追求自由、向往解放的时代精神,这件器物与新郑莲鹤方壶有一脉相承之感。

三、新乡出土战国青铜器的装饰艺术风格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极盛阶段,战国中期以后逐渐衰退,无论从技术、形制、纹饰都出现颓败的光景。

但整体而言,仍有一些大墓出土精好的器物,并有名家的新产品出现,其铸造工艺与装饰技法及装饰题材一点不逊色于盛世,成为青铜衰微期中闪照的一道亮光。

新乡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装饰艺术风格就是真实的写照。

从装饰技法上来看,此时期装饰除用传统的雕刻、模印等方法外,铜器纹饰又出现了刻划纹,就是用极锐利的尖刀刻凿而成。

原因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铸造的进步,工具锋利,使在青铜器上刻划成为可能,成为划时代的铜器加工新技艺。

1988年在辉县市就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共城战国铸铁遗址,发掘了一座烘范窑址,出土了大量铸铁使用的陶范和铁器,证实了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的大量使用及新乡地区较高的铸铁工艺水平。

因而在新乡出土刻纹铜器也不足为奇了。

最著名的刻纹器有:琉璃阁M1出土的刻纹奁,它是用硬度很高的工具在铜器上雕刻人物、园林、狩猎、舞蹈纹饰,纹细如发,栩栩如生;另外在辉县赵固发现的宴乐射猎纹铜鉴同样使用此技法,器内壁是刀刻的铁线细纹,活泼生动,也是研究战国社会活动的珍贵资料。

另一种普遍使用的是镶嵌技法,在青铜器纹饰上嵌入金、银、铜、绿松石等物质,代表器是山彪镇出土的一对水陆攻战纹鉴,二鉴表面共用红铜镶嵌战士五百多人,技巧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装饰题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国仍继承了春秋时期装饰题材,如云雷纹、蟠螭纹、虺龙纹、几何纹、云纹、波浪纹等。

但此时期装饰题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出现,许多描写水陆攻战、车马狩猎、宴乐、采桑、游鱼浮鸭的纹饰成为青铜器装饰的主题。

卫辉山彪镇出土的一对水陆攻战纹鉴,全器纹饰图像中共有人物数百人,表现了格斗、射杀、划船、击鼓、攻城、犒赏等种种战时的场景,是一幅生动的战国时代的战争图。

辉县赵固镇战国墓出土的宴乐射猎纹铜鉴,图像以一座建筑为中心,左右配列了乐舞者各一组,一边打编钟(编磬)一边舞蹈,另有宴饮、射猎、划船、洗马、鸟兽等内容,是战国时期贵族举行宴会射猎的生动写照。

另外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刻纹奁上也同样装饰有人物、园林、狩猎、舞蹈等纹饰。

这些青铜器上的绘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布局有条不紊,显示了较强的构图能力。

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的题材以生动不拘的形式进入作为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反映了时人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是观念、情感、想象的解放,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

铜器上装饰画的表现方法十分丰富。

整体来说,一是动作性强。

如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静止的,通过借助手中的武器、工具、枝条等为媒介,处于射猎、执戈、划船、击乐、舞蹈、采桑等动态,给人以活泼生动、韵律十足的感觉。

二是概括性强。

常常以简练的技法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并加以适当的夸张。

如战士画得粗腰有力,舞者细腰婀娜,贵族体长悠闲,鱼鸟游弋轻灵,表现得简括、写意。

战国青铜器上的装饰,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手法,都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开创了先河。

四、小结
新乡大地所埋藏的丰富的战国遗存为我们描述战国时期的新乡及研究此时期的青铜文明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材料。

新乡出土的战国青铜器除了时代赋予它的特征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一是精品纷呈。

已知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以宴乐、射猎、战争、农事等活动为装饰图案的青铜器大约有20-30件,而新乡就有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辉县赵固镇出土的宴乐射猎纹鉴、辉县琉璃阁出土的刻纹奁三件。

它们无论从造型、装饰还是工艺上都堪称精品。

山彪镇出
土的八瓣华盖立鸟壶则是战国时代造型艺术的杰作。

二是地域特色鲜明。

新乡出土的青铜器基本代表了三晋地区战国青铜器的特点,在造型与装饰风格上有别于楚、燕、秦等地。

最后,新乡出土的青铜器涵盖了战国早、中、晚各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早、中、晚期青铜器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